火箭军的信息技术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什么工作

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
&&&&&&&&&&&&&&&&
/ 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 
(二)美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  总体上看,美国居于高技术世界领先地位。就信息技术领域看,也是如 此。引起信息技术巨大进步的发明大都发生在美国,尔后波及全世界。美国1946 年推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以后各代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也都先发生在美国。1971 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第一个推出微处器芯片,推动了全世界计算机 微型化发展。1981 年美国 1BM 公司推出 1BMPC 机(即个人计算机),使计算 机的应用得以广泛普及。美国最先铺设了光纤通信光缆,“信息超级高速公 路”规划与建设,亦为世界之先。技术水平是动态概念,世界信息技术每年每月都在发生变化,整体领先,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里的所有项目、类别都领先。世界其它国家,主要是日 本的追赶,已使美国信息技术领域里的一些领先项目被赶上或超过。美、日 等国的不少机构作过美国与其它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例举如下:1982 年,日本《钻石》周刊比较日、美、欧的新技术水平,认为:在 19种新技术中,日本达到第一流水平的有 5 种,指金属加工、电子计算机、半 导体元件、光纤通信、机器人;达到第二流和第三流水平的分别有 8 种和 6 种。美国达到一流水平的有 16 种,第二流水平的有 3 种。西欧达到第一流水 平的仅有 2 种,二流和三流水平的分别为 4 种和 13 种。1986 年 10 月,美国《幸福》杂志公布对四大关键技术领域调查结果,对美、日、西欧、前苏联技术水平进行了比较评分(满分是 10 分),结果见表 2—1。表 2—1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子技术
美国9.98.97.77.8
日本7.35.76.39.5
西欧4.44.96.05.7
前苏联2.02.02.0—
这个比较说明,美国在仍执当今信息技术之牛耳的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领域依然领先,在光电子领域则有落后现象存在。80 年代末,日本科技厅组织 200 多位专家,用了两年时间调查分析美、日两国高技术的相对水平,以 20 项高技术比较美日高低,其中有关信息技术 领域的 11 项比较如表 2—2。表 2—2高技术领域
科技水平
研究开发潜力
在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空间通信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人造卫星火箭基因重组
~∨~∧∨∧∨∨∨∨
~∨~~∨~∨∨∨
注释:表中以美国技术为基准,“~”表示水平相近;“V”表示水平略低于美国;“”表示水平很低于美国;“∧”表示水平略高于 美国。该比较表明,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日本只在光导纤维领域略高于美国,在大型计算机领域和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已与美国相近。  1990 年 11 月,日本经济新闻社请 150 位美国第一线研究人员对高技术 领域的 12 个项目发表意见,据此整理出调查结果(见表 2—3)。表 2—3美国领先领域 1.生物工程; 2.新材料 3.医疗和医药; 4.航空和航天 5.微处理器 6.计算机软件 7.个人计算机; 8.计算机工作站 9.巨型计算机日本领先领域 1.民用电子; 2.半导体存贮器 3.下一代计算机上述几项比较有的是综合领域的比较,有的涉及到具体技术项目类别,反映的范围和方向大体一致,基本反映了美国信息技术的相对水平。美国信 息技术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一些具体领域与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差距在缩 小。二、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美国建国至今不过 200 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它 在经济上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在科学技术上仍然不能领 先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美国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心地位, 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原来的科技大国德国衰落了,欧洲其它国家 也受到极大削弱,在这种环境之下,美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战后,美国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材料技术领域 的发明层出不穷,同时也发生着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渗透与改造,这两个方 面的发展是交错在一起的。(一)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二次大战之前,美国即在电话、电报、电视等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相当程度发展,为战后电话、电视的普及以及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奠定 了一定基础。19 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年)奠定了电磁学的实验基础。1821 年法拉第设想用磁生电,1831 年发现并证实磁作用力可导致电流产生。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 年)在法拉第发现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学 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德国科学家赫兹( 年)用实验证实 了电磁波的存在。在这些科学理论基础上,电子信息技术发明接连出现,1834 年,美国艺术家莫尔斯( 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第 一条有线电报的线路,英裔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 1876 年制成实用电话装 置,获得美国的电话专利并成立第一个电话公司。1901 年,意大利人马克尼( 年》在英国建设一个高耸的发射塔,向空中发射的电磁波信号 可以在大西洋彼岸收到。无线电报取代有线电报,电报电话开创了信息技术 发展的新纪元。同时,早在 1880 年,科学家就在设想研制电视。1939 年 4月 30 日,纽约开始定期播放电视广播,首批电视接收机也开始在商店出售,1946 年售出 25 万台。 战前这些重要信息科学技术,有些是别国发现发明,美国引进发展;有些是美国自己发现发明并发展的。这些信息技术在战后得到蓬勃发展,仍然是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重要领域。贝尔电话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 话信息公司。电话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成为美国发达信息产业的重要标志。美 国电话普及率 1965 年、为 48%,1973 年为 65%,1983 年达到 79%。1950 年底,约 9%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到 1960 年,普及率达到 87%。1955 年 彩电技术研制成功,到 1975 年普及率已有 70%。英国信息技术部第一任部长肯尼斯·贝克曾于 1982 年与人合作编写了一部《二十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大事记》,时间跨度是
年。据对其中 信息技术部分的粗略统计, 年,世界信息技术大事记共有 566 件, 其中美国 251 件,占 44%。从
年,世界共 281 件,其中美国 126 件,亦占 44.8%以上①。这反映出本世纪以来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 如果说,战前信息技术是传统信息技术的话,那么,战后美国的现代信息技 术,尚处在初级阶段。战后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上一节信息技术结构中已有叙述。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发明发展,第一当推计算机技术。在这一核心技术的牵动下,微 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新高信息技术群。  1946 年,美国制造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后,计算机技术的换代推进逐步 加快,其性能日益增强,运用范围日渐扩大。电子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机器, 是前所未有的,在此之前能够辅助人脑器官的信息技术基本上是没有的。
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没有电子、微电子技术以及相关材料技术的进步,只 能是设计而不能变成产品,于是集成电路的发展为计算机设计制造提供了直 接基础。1958 年第一代集成电路问世后,以后便与计算机技术携手并进,换 代发展,速度极快。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是 1971 年微型处理器在集成电路技①
[英]帕特立克·哈珀等编著,陈丽英等译:《二十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大事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7年 7 月第 1 版。术基础上的产生与发展。微处理器不仅使电脑小型化,成为个人电脑、家庭 电脑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推动信息社会化发展,而且以其脑的 功能,微小的体积,渗透到重要的制造业等产业领域,极大地摇撼着业已形 成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  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等与原有电话、电视等信息 技术的结合、融合,成为根本改变并最终确立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途径。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光通信,以极快速度在取代传统的传输媒介——电线电缆。 数字通信技术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之间的融合架起了桥梁。通信 不再是直接地传输和接收电波,而是化为机器可识别的语言——二进制数 字。新的信息技术不仅能传输声波,而且文字、图形、图像、数据都成为可 传输的信息。这时,回顾电报、电话通信时代,我们才能肯定他说,现代信 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所 说的:“电话、电视不能成为通信革命的明星”,取代他们的是计算机通信, 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时代在美国也还没有实现。直至目前,电视、电 话还是信息技术中规模巨大的主力,它们都还拖着传统技术的尾巴。美国信 息技术的发展正处在由传统信息技术结构向新的信息技术时代迈进的过渡时期。(二)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  美国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与竞争对手相比,与传统技术比,以及就其自身 较突出之处来看,反映出一些特点。1.美国信息技术的结构特点  一般认为,技术上承科学发现,下接产品研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认 识和实践领域。一种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引起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代技术、 一代产品、一代工艺、一代设备的整体新技术格局。美国信息技术的结构特 征是在上述关系链条中,越往上(即发现发明)越强,越往下(即应用与市 场)越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对关系方面:在设计与制造方面,设计能力强,制造能力相对较弱。美国在许多重要发明方面都是首创者,但在制造方面却与之不相适应,如在数控机床、机器 人制造方面落后于日本。美国的技术观念认为设计才是技术,而日本人则不 这样认为。在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方面,重产品技术,轻工艺技术。美国设计制造了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发明并制造了微处理芯片和微型计算机,但其中 有不少元器件美国加工工艺不能胜任。如美国对膝上型电脑的生产,所用芯 片就要靠日本供应;集成电路的 X 光光刻工艺,日本人倍加重视,美国则落 后一步。  在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方面,软件技术相对优势更大一些。计算机技术 是这样,其它领域也有这种情况。  此外,在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公用网络建立方面,美国较为重视后者。 如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数据库的绝对领先地位,以及已准备付诸实施的“信 息高速公路”技术计划等。2.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特点 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较明显的特征。(1)军事需要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受战争和国防建设的推动,这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划时代的创造,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为军事需要研制出来的。冷战时期,美苏争霸,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 划。1991 年的海湾战争,有机会全面展示了美国的信息技术,人称电子战。 其中涉及的信息技术有:军事通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军用雷达、 隐形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敌我识别系统、军事光电技术、图像通信与图像 压码技术等。(2)传统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一体化 有一种观点称,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高潮之间要问隔 50—100 年。第一次科学革命从 1543 年哥白尼日心说到 17 世纪末牛顿新经典力学。第二次科 学革命从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下半叶。第三次科学革命从 19 世纪末至今 尚未结束,主要科学发现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实验技术方面,人类开始 向观察基本粒子、操作原子和电子水平迈进。从科学认识进步、技术操作的 进步,到大规模应用要滞后许多年。美国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第二次科学革命 基础上的大规模应用,至今尚在扩展过程中。如建立在电磁学基础上的电话、 电报、电视等传统信息技术。第三次科学革命进程中的原子、电子技术正处 在方兴未艾之中,在此基础上已有的成果是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以及光 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成长、传统技术的衰退和被新技术消溶、取代, 铸就了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复合过程。(3)全面领先到重点发展的转变  美国信息技术在一切领域领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随着信息技术向纵深 发展,它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随之增多。一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领先极为困难 且不可能。如美国在电子计算机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但巨型机便不断受到挑 战;在微电子技术领域领先世界,但在半导体存贮器芯片方面却不得不让位 于日本;在通信技术领域中领先,但在光纤通信技术方面却要与日本共领风 骚;有些领域则可能屈居二流水平,如光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三、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一)美国信息技术的组织和管理体制  信息技术是美国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关信息技术发展的 组织管理体制和政策在美国科技管理体制中均有相应体现。美国实行三权分 立制度,立法、司法、行政对全国的科学技术活动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干预和 影响,其中主要是立法与行政部门。美国宪法赋予国会以立法权和预算核准 权。国会通过讨论有关政府职责和工作的提案与法案,以及对总统以行政部 门名义向国会提出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核,来达到对政府的监督控制。  美国国会在全国科学技术事务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制定有关法律方面。 近年来,国会对全国科学和技术的控制越来越采取了更加直接的行动。如1993 年 10 月 30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压倒多数的投票结果决定放弃已在进 行中的超级超导对撞机计划。其时,该计划已完成五分之一,而且克林顿政 府是支持这项计划的。“星球大战”计划 1993 年终止执行,在此之前已耗费了 300 亿美元。  众议院常设委员会中①,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有 14 个,其中关系最为 密切的是科学技术委员会。参议院常设委员会中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有 8 个,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它们的作用与众议院的 相应委员会大致相同。参众两院还设有 32 个联合委员会,其中与科学技术关 系最为密切的有原子能联合委员会等。除了参众两院所属的一些常设委员会 和联合委员会与科学技术有关外,国会还直属有 8 个机构,它们都程度不同 地与全国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关系。  联邦政府行政部门对美国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要比国会更加直接和密 切。  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但实际上,总统不仅主 管联邦政府的行政部门,而且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也有广泛的权力,如否决国 会通过的法案,任命高级司法官员。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美国总统集中了 全国科学技术活动的最高决策权与领导权。总统下面有总统科学顾问和白宫 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协助总统处理全国科学技术问题。由总统科学顾问兼 任主任的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主要作用在于向总统提供科学和技术方面的 情况,并阐述在经费分配中政府应该进行的选择。该办公室下设有联邦科学、 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及政府间科学、工程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前者协调政 府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活动,后者进行联邦政府联系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工 作。联邦政府中,共有 13 个部和将近 130 多个独立机构,其中有一些与科学技术关系非常直接和密切。 这些部有农业部、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内务部、司法部、劳工部、国务院。各部都有与本部门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计划和预算,并设有相应机构,大都与信息 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农业部的技术情报系统局,商务 部的国家标准局、电信和信息管理局、国家技术情报服务中心,国防部的国 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能源部的 4 个大型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卫生和人类服务 部的计算机研究室和技术部,内务部的地质调查局,运输部的数据系统与技 术办公室。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商务部和国防部。商务部是一个与科学技术关系极为密切的部门,所设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的机构也较多,特别是该部下属国家标准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 家技术情报服务中心、专利和商标办公室、海运管理局、国家电信和信息管 理局。如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负责发展联邦信息处理标准, 参与发展商用 ADP 标准,开展关于自动数据处理、计算机及有关系统的研究 工作。在制定联邦自动数据处理政策方面向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以及国会 总审计局提供科学和技术咨询。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方面向政府其它机构提 供咨询和技术帮助。为完成各项具体任务,保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 该所设有程序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两个中心,电信和信息管理局负责制定电 信和信息及其有关工业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促进电信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与应 用,就电磁频段应用制定有关政策并进行管理,为公众提供电信设施,应用 通信卫星为公众服务等。国家技术情报服务中心则管理着联邦计算机软件中①
国会共有 37 个常设委员会,其中众议院 22 个,参议院 15 个。心,也是全世界主要专业情报处理中心之一。 国防部一直是联邦政府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的主要使用者,占总经费的一半以上。国防部所从事的研究与发展,重要领域之一就是通信和信息最新 技术的发展。联邦政府 13 个部之外的其它所谓独立机构,因为它们不属某一 部管辖,名义上都直属总统,故通常被称为独立机构。这些机构的大小和性 质很不一致。有的机构所处理的事务兼跨几个部,有的是事务性机构,有的 则兼有立法与司法的职能。与科技发展有直接密切关系的有以下一些机构: 国家科学基金会。1945 年,原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万尼瓦尔·布什向 总统提出题为《科学——永元止境的领域》的报告,阐述美国战后的科学技 术政策和组织机构,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建议在联邦政府一级成立国 家科学基金会。经过 5 年之久的争议,于 1950 年通过立法,正式成立。其主 要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改进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情报和增进国际科学合作等办法,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  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1957 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极大地刺激了美 国政府和整个社会,美国国会于 1958 年通过了《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法》。 根据这一法令,在联邦政府中成立了专门机构——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简 称国家航宇局)。其任务就是全力保证美国在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重新占据 世界领先地位,并使空间科学和技术为军事目的服务。因此,航字局与国防 部一直是密切合作的。由于宇宙航行涉及到火箭发射系统、通讯、导航、监 视、探测以及陆地卫星遥感等信息新技术,因此,对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有 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政体为联邦制,各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但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州政府所起的作用与联邦政府远远不能相比。州政府本身用于研究与 发展的预算一直较少,大约占州政府预算的 0.5%,而联邦政府的研究与发 展预算却占了联邦政府总预算的 10%左右。(二)美国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来源与使用1.美国研究与开发的规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定义,研究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指系统地应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以得到有用的材料、器件、系统或方法。美国科学基金会对研究与开发经费统计的范围,包括政 府、工业界、院校和其它非营利性机构的经费开支。研究与开发通常写作 R&D(即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utlay 的缩写)。  美国 R&D 经费投入规模大,并且比较稳定,几十年来一直稳定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 2.5%左右;近十年来,在 2.8%左右,有向 3%逼近的趋势(见表2—4)。美国的 R&D 经费绝对额相当或超过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的总和。1989 年达到 1450 亿美元,比英、法、原西德、日本、加拿大的总和还要多。按全 国人口平均计算,80 年代初人均R&D经费接近 300美元,1986年人均达494.3 美元。90 年代达到 600 美元左右。 年财政年度虽然政府预算比上 一个财政年度下降 2.4%,但 R&D 经费却增长了 7%以上,其中民用部分增 加了 12%①。表 2-4 美国与其它主要发达国家 R&D 经费占 GNP 比例(%)①
吴锡军等编著:《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2 年 11 月第、版,第 157年度
美国
法国
联邦德国
日本
英国
2.0
1.7
1.5

2.1
1.8
1.5
2.3
2.1
2.0
1.5
2.3
2.1
2.0
1.6
2.3
1.9
1.8
1.6

1.9
2.1
1.8

1.9
2.2
1.9
2.1
1.9
2.2
1.9

1.8
2.1
1.9

1.8
2.1
1.9
2.2
1.8
2.2
2.0

1.8
2.1
2.0

1.8
2.1
1.9
2.2
1.8
2.2
1.9

1.8
2.4
2.0

1.8
2.4
2.1
2.4
2.0
2.5
2.2

2.1
2.6
2.4
2.2
2.2
2.5
2.5

2.2
2.5
2.6

2.3
2.8
2.8
2.3
2.3
2.9
2.8
2.3
2.3
2.9
2.9
2.2
2.3
2.9
3.0
2.0
(NA)
(NA)
(NA)
(NA)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摘要》,英文版,1987 年,1992 年。用于信息技术的 R&D 费用,没有专门统计。一些专家对信息技术的 R&D 经费的总体规模,有些估计可供参考。1989 年,英国 BIS 集团(TheBISGroup) 成立 25 周年出版的一本叫《信息 2000 年)(Information2000)的书称,1986 年全世界信息技术 R&D 费用是 10000 亿美元,1990 年是 20000 亿美元,到2000 年会达到 30000 亿美元,我国陈宝森教授 1993 年 12 月发表文章称,过去十年美国在信息技术上投资达 1 万亿美元。2.美国 R&D 经费的来源 美国科研经费来自政府和民间两方面。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间包括工业界、院校、非盈利团体。多年来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大约各占一半(见表 2—5)。表 2-5 美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来源(百万美元)页。年度
总额
联邦政府
工业界
院校
其它
总额
百分比
总额
百分比
总额
百分比
总额

6
33
149
1
120
44
40
461
2
337
20
45
749
2
535
资料来源:同表 2-4。  近年来,民间 R&D 经费呈增长趋势,政府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91 年政府实际投资 687 亿美元,当年实际投资总额 1516 亿美元;1992 年、1993 年预算投资分别为 733 亿美元、757 亿美元。三年来的投资分别占当年 R&D 总经费的 40%多。州政府投资很少,国内 50 个州直接用于 R&D 的经费不足5 亿美元,只相当于联邦政府投资的 1%。美国工业界 R&D 金的投入往往大于联邦政府的投入。1991 年工业界投入 780 亿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 1516 亿美元的 51.5%。1992 年工业界投入805 亿美元,比上年又有增加。高等院校投入占全国 R&D 费用总额的 2%多 一点,不到 3%。其它非赢利机构微不足道。工业界投入从 1960 年的 33%增至 1991 年的 52%,而且还有增长趋势。这表明工业界对 R&D 日益重视。科技 R&D 的重心向应用方面倾斜,因为工业界的 R&D 经费大都用在应用研究 上。以下我们从 R&D 费用的使用上能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3.美国 R&D 资金的使用  工业界的 R&D 费用主要由工业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执行,高等院校和其 它非盈利机构的 R&D 费用也是由其自身执行的。政府 R&D 费用,除由政府 所属的研究机构执行以外,还有部分经费拨到工业界和高等院校执行。工业 界研究与开发费用也有资助或以其它合作方式给高等院校或非盈利机构执行 的。综合看来,工业界是 R&D 的主要执行者,使用经费占 R&D 经费总额的70%以上。高等院校也是重要的执行者,使用经费占 R&D 经费总额的 10% 左右。联邦政府直接执行的研究与开发较少(见表 2—6)。它的 R&D 费用 占全国 R&D 费用总额的 50%左右,直接使用经费只占到 10%以上。由此可 见,在美国,大规模研究与开发主要由民间执行,工业界是研究与开发的主 体。以下我们分析美国 R&D 费用的使用方向。表 2-6 美国研究与开发执行情况(百万美元)年度
总额
联邦政府
工业界
院校
其它
使用额
百分比
使用额
百分比
使用额
百分比
百分比
09
78
646
5
4
(1)国防研究与开发和民用研究与开发冷战时期,美国军费开支一直很大,1981 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7%,1984 年占 6.9%,1986 年上升至 8.1%。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更使得军费 开支规模膨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费开支有所下降,90 年代下降到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 6%左右。但用于国防和军事的 R&D 费用却在增加,1993 年约增加 1.2%,与军事关系极为密切的国家航宇局的 R&D 费用增长 12.5%。如不考虑航宇局的 R&D 费用,用于非国防的 R&D 费用增加相对更快,1993 年比1992 年约增长 6.2%。美国政府用于国防研究的费用占政府 R&D 预算的 70%以上,如 1987 年即占到 72%。从执行部分看,获政府研究与开发拨款最 多的 7 个部门,排在前三位的是与国防军事有密切联系的国防部、能源部、 国家航宇局。从全国总 R&D 经费使用结构看,美国用于国防军事的 R&D 费 用占全国 R&D 总额的 30%以上,其中 1960 年占 55%,1986 年占 37%(包 括空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见表 2—7)。表 2-7 美国国防与空间 R&D 占全国 R&D 比例(%)年度
70
86
90
国防
48
52
33
22
30
30
31
29
28
空间
1
3
10
7
6
7
3
4
4
总计
49
55
43
29
36
37
34
33
32
资料来源:同表 2-4。(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在美国有关 R&D 经费的统计资料中,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 发研究三个方面。如果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视为基础研究,则大致占全部 R&D 的 35%左右。如果把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都视为应用研究,则约占到全部 R&D 比例的 85%以上。三项分别占 R&D 总额的比例为基础研究 13%左右,应用研究 22%左右。开发研究占 65%左右。从发展趋势看,开发研 究呈上升趋势(见表 2—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 的。今天的基础研究可能将成为明天的应用研究,可能成为后天的开发工作。 根据美国有关材料,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最后达到商品化的全过程,大 约有以下八个步骤:基础研究;确定技术上的可行性;应用研究;确定生产 的标准和规格;进行初步设计;建立示范性或中间试验工厂;配备工具和其 它生产设备;正规生产。确切地说,基础研究是认识和发现;应用研究是发 明、创造;开发研究是将发明变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表 2-8 美国 R&D 中基础、应用、开发 三项研究费用的使用及来源结构(百万美元,%)类项及 来源
80
总额
比例
总额
比例
总额
比例
总额
比例
总额
比例
R&D
213
100
450
100
基础研究
8
13
25
12
21920
15
应用研究
5
22
00
22
33895
23
开发研究
42
65
75
66
89635
62
注 释:①预计数。资料来源:同表 2-4。 由上述数据看,美国是重视基础研究的,但同时可以看出其应用与开发研究的力量是相当强的。联邦政府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资金的主要提供者,1970 年占 60%,此后占 50%多。近年有所下降,1986 年占 49%。联邦 政府对开发研究的资助也由 1970 年的 55.3%降至 1986 年的 45.4%。工业界 研究与开发经费呈增长趋势。工业界作为 R&D 的主要执行者,其开支结构是 倒过来的,顺序是开发、应用、基础,基础研究开支最少。但美国工业界的 基础研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如著名的贝尔研究所等大企业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占其 R&D 的 2/3,非盈利机构各占 50%。在 R&D 总额中, 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应用与开发。 年,美国基础研究经 费增长了 3%,而应用与开发研究增长 1%。90 年代,这种状况开始改变, 应用与开发得到重视。4.美国 R&D 经费的使用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渗透性极强的领域。单独以计算机、 通信、电子技术项目下 R&D 经费统计,都不足以说明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实 际情况。在政府部门统计的 R&D 的使用结构中,没有系统统计关于信息技术 研究与开发的状况。在按学科统计的 R&D 使用结构中,有一部分直接属于信 息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证明信息技术在美国 R&D 的使用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受到极大重视。  第一,联邦政府 R&D 预算资金的使用重心逐渐转移到信息技术上来。 首先,联邦政府 R&D 资金分配部门结构表明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部门 经费最多。以 1980 年为例,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经费的部门分配结构,按比 重大小依次为国防部 43.8%,国家航宇局 16.1%,能源部 15.1%,卫生和 人类服务部 12.0%,国家科学基金会 2.8%,农业部 2.2%;其余各部均在 1  %多一点,它们是内务部、运输部、环保局、商务部。所有这些部门与信息 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关系,从上述对有关组织机构的描述已能看出。国防部的 研究与开发成果曾在海湾战争中亮过像。海湾战争被称为现代信息战、电子 战。国家航字局的研究与开发,大部分更是信息技术的范围。  其次,联邦政府对信息技术有关项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助数额较 大,且逐年增加。仅对计算机科学研究的资助,1976 年为 7000 多万美元,到 1984 年就翻到 2.5 亿美元。 年的 8 年间,联邦政府在计算机 科学和电器工程领域中,对有关信息技术项目资助累积达 58 亿美元(见表 2—9)。表 2-9
美国联邦政府对信息技术有关项目基础 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助(万美元)年份
计算机科学
电器工程
合计
769
93322
资料来源:《国际技术经济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第1 版,第 479 页。第二,工业界 R&D 使用结构中,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占有绝大比重。 工业界是 R&D 资金的主要来源,占 50%以上,也是主要执行者,占 70%以上,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开支巨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  工业界所有工业部门中,使用 R&D 经费最多的行业,是飞机、导弹工业 和电气与通讯设备工业,占工业界 R&D 执行总额的 50%以上。工业界 R&D 使用最多的企业是大型企业,其中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企业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以 R&D 使用最多的前 10 家大公司为例,1979 年 10 家 R&D 经费最多的公司,R&D 总额达 90 多亿美元。其中信息技术公司 3 家,R&D 经费 28 亿美元,占 31%。如果把通用电气和柯达(广义讲也是信息技术 公司)算上,则总额近 40 亿美元,占总额 44%。1986 年,R&D 经费最多的 第一号公司,由计算机公司取代汽车公司,该公司 R&D 经费总额也比 1979 年翻了一番还多。这一年前 10 家公司 R&D 总额为 162.2 亿美元,其中信息 技术公司 64.4 亿美元,占总额 40%。如加通用电气、柯达公司,则占总额51%(见表 2—10)。实际上,其余非信息公司进行的信息技术研究比重也 是很大的。它们有的购买或兼并有信息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此外,美国 小企业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亦在信息技术方面。因此,说所有 R&D 费用有 50%—70%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估计是有根据的。表 2-10 美国 R&D 经费使用最多的公司(亿美元)1979 年①
1982 年②
1986 年③
1.通用汽车公司
19.79
1.通用汽车公司
22.24
1.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31.484
2.福特汽车公司
17.19
2.福特汽车公司
15.20
2.通用汽车公司
30.76
3.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13.60
3.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16.75
3.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23.68
4.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9.80
4.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13.38
4.福特汽车公司
19.15
5.通用电气公司
6.40
5.波音习机制造公司
7.67
5.杜邦公司
10.95
6.联合技术公司
6.通用电气公司
10.38
7.波音飞机制造公司
7.联合技术公司
10.12
8.柯达公司
8.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9.74
9.国际电话电报公
9.柯达公司
8.38
10.杜邦公司
10.埃克森石油公
7.66 司
总计
90.58
75.24
162.20
资料来源:①[美]D.J.凯福尔斯等著,范岱年等译:《美国科学家论近代科技》,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01 页。 ②[美]詹姆斯·W.鲍特金等著,李进等译:《全球竞争及对 策——美国高技术的未来》,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197 页。     ③《青年参考报》,1987 年 2 月 20 日。 第三,信息技术领域风险投资最活跃,投入也最大。 年,美国因获得风险资本而建立的高技术公司有 1300 家之多。1983 年,美国风险资本大约有 80%投资于计算机、电子技术等领域。另 据美国国内统计,近 70%风险资金是由信息技术企业投资的,信息企业占风 险投资企业的 60%以上(见表 2—11)。表 2-11 美国 1982 年风险资本投资的产业分布
产业企业数(%)
投资额(%)
计算机产品
40.8
44.9
其它电子产品
12.5
13.1
通讯
10.5
10.1
医药卫生
8.2
6.5
生物工程
3.0
3.2
能源产品
5.8
5.4
消费产品
6.0
5.4
工业品
6.6
6.8
其它
10.5
8.0
以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为例,IBM 在开发 360系列计算机的 4 年中支出研制费、生产费、贷款利息和推销费用总计约 50 亿美元:超过二战中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总投入(20 亿美 元)。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了开发彩电在 50 年代末投入 2 亿美元。考虑通货膨 胀因素,仍能够说明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里的风险投资是巨大的。/PGN0061.TXT/PGN>(三)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体制的某些特点  由于日本是当今世界唯一可以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与美国相比肩的国 家,不少人把美、日两国的体制环境与具体政策做法进行比较,得出了许多 种不同的结论和看法。比如日本有人将日美科技体制做比较,涉及的方面, 既有抽象的领域,又有具体的做法(见表 2—12)。表 2-12 日美科技体制的差别美

重视科学
重视技术
重视发现
重视应用
先进的大学研究
大学研究规模小
无科学技术厅
有科技厅
国防研究开发经费多
国防研究开发经费少
政府与企业之间有明显的隔阂
政府与企业是合作关系
特殊技术
高度基础的技术
比较开放的共同研究体制
相对保守的共同研究体制
产业分化
产业之间相互结合
资料来源:《国外科技动态》,1992 年第 2 期,第 10 页。  有些判断并不确切,比如,美国重视科学,日本重视技术,美国重视发 现,日本重视应用,这从美国研究与开发资金的运用,以及企业对应用技术 领域里的风险投资,可以看出来。有些差别是存在的,比如有无科技厅的问 题,国防研究与开发费用多少的问题等。我国有学者比较日美高科技政策后, 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①由政府领导与组织,条件优惠,投入费用不断增加;②国内联合攻关与国际合作并举;③对内“封锁”,对外“渗透”。区别点是:①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不同:②美国加强由“军”向“民”,由基础研 究向应用研究的结构,而日本则以“民”为主向“军”转移,以应用为主转 向重视基础研究。在下面,我们将单就美国科技发展体制以及一些具体做法 较为突出的方面做一些归纳,以进一步了解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宏观条件和 环境。首先看决策与管理。美国三权分立,总统有很大的行政权,但所提议案必须经过国会讨论通过,才能得以实施。国会内两党各派,以及院外活动, 各自利益、立场的差别,常常使一些议案久议不决。如 1945 年布什提出的建 议成立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议案,讨沦五年才得以通过)再比如,美国国防部 “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专门负责研究拨款资助与国防新式武器系统 有关的先进技术项目,对民用项目根本不予考虑。对军民两用技术的资助, 美政界一直存在争论,有人甚至将主张资助军民两用技术的 DARPA 原局长革 职。由于体制的原因,R&D 的投资与发展常常受到影响。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决策体制,有能力做出明确的决策,有利于科技 发展。如关于美国航宇局的成立,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成立,以及一些大型科 研计划的上马或终止,都相当明确,一般都有法案通过,具有高度严肃性。 在管理方面,许多人都注意到了美国没有统一计划问题。如上述比较中,  说美国没有科技厅,是旨在说明,美国没有能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的机构。美 国总统的科学顾问,也只是顾问,为总统参谋。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以 及美国科学基金会,也都是起协调作用。政府将 R&D 费用划拨到各部,各部 要么自己研究,要么请工业界或院校研究,政府没有统一计划。至于工业界 私人企业的研究,政府更认为不关他们的事。因此,总的说,美国科技发展 政策是分散化、自由化,这是美国的立国原则,许多争论都是因为是否坚持 这一原则引起的。  其次看实施与发展。没有统一计划的政府如何使用它的巨额 R&D 预算。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所属国家机构进行研究;一种是委托工业界和高等 院校执行。其方法是合同方式,由政府与执行者签订合同。如 1979 年美国政府 R&D 的执行有 73%是与企业签订合同,合同对象大部分是私人企业,方 式是公开招标,其领域一般均属应用领域。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政府的 R&D 合同绝大部分为大公司所垄断。政府与 1 万多家企业有合同关系,但其中 300 家占 R&D 金额的 99%,前 20 家大企业则占到 2/3。  就政府角度看,除合同制执行方式外,还有一个较突出的做法是大项目 巨额投资。如著名的 1942 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历时 6 年,人员15 万,耗资 20 亿美元。1957 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历时 10 年,参与者有 120 所大学,2 万家企业,共 400 万人参加,耗资 240 亿美元。“星球大 战计划”更是一般国家难以设想的。该计划在
年财政年度内计划 花费 260 亿美元进行研究,预计正式部署要花费 1 万亿美元,有人认为可能 会突破 20 万亿美元。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推出“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计划,预计也要数百亿美元,或者还要多。  就非政府执行的 R&D 研究方面,企业与院校的结合而形成的科技工业园 区是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著名的硅谷高科技园区就是院校与企业结合 的典型。这里生长了著名的英特尔、苹果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 类似这样的园区全美有 140 多个,数量、规模居世界之首。这一现象对全世 界发生了影响,不少国家都兴办了类似的科技工业园区。再看研究与开发的结构。一般认为美国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国防、军事研究,而不重视应用研究和民用研究。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上述 R&D 经费的来源与使用大致反映出在这两个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和做法。就美国政府 R&D 使用而言,重基础、重国防是毫无疑问的。美国科学基金会自 1950 年设立,其使命就是资助基础研究。国防部 R&D 费用自然是用 在军事研究上,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美国联邦政府的 R&D 经费只占全国 R&D 的一半,且有下降的趋势,而另一半并且在增长中的由工业界投入的 R&D 费用是用于民用研究,或主要是民用研究,更突出的是基础研究不是工 业界 R&D 使用的主要方面,而是相反。如此看来,美国 R&D 用于国防、军 事研究多是确实的,但绝对地说基础研究受重视的同时应用研究遭到轻视并 不确切,而应说基础研究相对应用研究更为出色,因为它差不多囊括了每年 一度的多项诺贝尔科学奖。  就具体研究与开发的科学技术结构来看,信息技术是美国的强项,也是 美国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被称为下世纪的技术,是美国极为重视的方向, 但尚未达到大规模应用阶段。  此外,诸如美国基本使用本国技术与发明,较少引进,其它国家不可与 之相比;政府不干预企业的原则,不会有大的改变;在国际技术合作与交往  中,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也是体现美国特色之处。第三章 美国信息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工业是为信息的生产、贮存、处理、传输提供设备和手段的工业, 包括计算机、微电子器件、仪器、通信设备制造和软件设计等。人类步人信 息社会,首先要仰赖于信息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先进的通信系统, 进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以至最后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工业是信息产 业的技术基础,而信息产业又是经济、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只有了解了 信息产品、设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才能看到信息经济的发达程度,以及社 会信息化程度。一、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  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方向是明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来尤其如此,不能只看其基础研究的辉煌成果和技术产品市场有些领域失去 领先地位。的确,美国在二战前,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为标志的基础研究 不如战后,以爱迪生为代表的技术发明却标志着应用研究的光明前途。这期 间有一个反复的认识过程。至 1860 年,美国尚没有工业研究的机构。一般认 为美国现代工业研究是从 1880 年托马斯·爱迪生在新泽西的西奥兰建立实验 室开始的。爱迪生的实验室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工业研究所,它导致 了通用电气公司研究所和后来的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的成立。同一时期, 贝尔留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这一珍贵遗产。据有关数据,1931 年美国有、600 家工业研究所,差不多每一家大公司都把研究所作为公司机构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技术革新的成果就是生产出可销售的产品和提供技术 服务。爱迪生是公认的伟大发明家,他有电话、电灯、留声机以及其它一千 多种发明问世。爱迪生方法的巨大成就和影响,曾使其不少支持者,强烈地 反对所谓为科学的科学即纯科学,认为这样的科学毫无意义,但也有人不同 意这种只满足于科学应用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早在 19 世纪初,这可种相反 的意见就有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井没有使“纯科学”的倡导方向获得执行。 一战前的年代里,工业界大量纯科学的输入来自欧洲。二次世界大战,使美 国的研究工作进入把科学界、工业界和政府结合在一起开始综合性研究的新 阶段。战时防务的需要推动着科学技术研究,产生出电子学、计算机和核能 技术。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 立卫生研究院这些机构,提出了研究任务,从此对大学研究的拨款大大超过 对慈善事业的拨款。那些著名的大学研究院活跃起来了。许多工业部门也掌 握了从政府那里不断取得财政支援的诀窍,并依靠这种支持建成了一些起主 导作用的研究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同意各公司为了开辟新的技术领 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并作为正式研究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予以签订 合同。这样,一些公司从一种错误立场出发制定基础性研究计划,造成基础 工业无技术革新的局面。  但是,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对二战前不大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一种矫正。 另一方面,它也没有反映出技术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研究的全部面貌,而只 反映了政府态度和做法的某些转变。实际上,工业研究和开发是美国技术部 门中最庞大的一部分。1979 年,从事研究和开发的 61 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被工业界雇用的超过 3/5。在研究经费使用上,工业界大约占 72%,政  府机构占 15%,非盈利机构包括学术团体占 13%。在全部研究与开发费用 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之比约为 1:2:6。在占一成的基础研 究经费中,政府的基础研究占其自身研究的 70%,工业企业的基础研究占其 自身研究的约 30%,高等院校约占其自身研究的 40%,其它非盈利机构约占 其自身研究的 50%。可以看出,政府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出资者和执行者,作 了企业应用与开发研究的后盾。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面向市场,迅速产业化 的方向是明确的,也是科技发展方向的主流。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中除大 部分由政府拨款进行的某些基础研究之外,其经费的使用,约有 47%用于研 制新产品,40%用于改进产品,13%用于改进工艺。从美国科学技术研究的 主要执行者工业企业来看,美国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相对来说是少的。近年 来,美国似在加强这一点。1985 年以来,基础研究费用增长幅度,每年都超 过研究与开发总费用的增长速度。  此外,还应该看到,美国政府总体上说重基础、重国防。但具体分析起 来,美国政府的行为还是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了信 息工业的形成:第一,政府负担了风险最大、但又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费用, 从而为信息技术市场化、产业化提供了继续深入发展的技术源泉;第二,政 府的国防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部分以合同或订货方式,通过工业企业 来执行,使企业获得固定市场,为信息工业的迅速形成,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这里的区别只在于是民用还是军用,并不影响作为新兴工业的形成。正如有 关人士说的那样,卸掉军事包袱,或由军转民,受益最大的是美国,具体说 来是美国企业。日本有文章认为,支撑美国军用技术的有两大支往:一为半 导体部门;一为机床制造部门。半导体是信息技术工业的基础产业,机床则 是信息技术有很强渗透空间的产业。 年间,美国政府拨款 1 亿美 元签订半导体研制合同,1962 年为半导体建立了销售市场,并同得克萨斯仪 表公司签订了为“民兵导弹”提供 30 万块集成电路的合同。1965 年美国政 府购买了国内生产的全部半导体的 75%,并担负了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用于半 导体研制的一半以上的经费。在阿波罗计划的首批订货中,大部分集成电路(总数达 20 万只)是向仙童公司购买的。1962 年是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70 年代,私营部门的市场随着小型计算机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活跃起 来,取代了联邦政府在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的头号买主地位。但政府刨建 国防工业的行为对信息技术工业形成的促进与推动,已是美国信息技术工业 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80 年代的新型计算机和存储芯片被工业界称为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私营公司已投入重金进行研制。这种集成电 路逐步发展成为新一代计算机和电子设备的标准元件。与此同时,国防部也 已开始生产用于控制下一代导弹、雷达、卫星和航天飞机的新型芯片。庞大 的军费开支对国民经济利弊的综合评价暂且不说,但它对于信息技术工业形 成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近如,著名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SDI),又称“星 球大战”计划,10 年前由里根政府制定,投资巨大,批评不少。据称,今日 老计划已名存实亡,但新技术却不断得到开发。原 SDI 已改名为 BMDO,即“弹 道导弹防御机构”。这个机构仍保留着 SDI 产生的带有说明的 2000 种新技术 的数据库。SDI 研究中成果最多的两个部门是激光和计算机软件。SDI 研究部 门近年来一直在技术人员和技术市场之间牵线搭桥。  在自由经济为主体的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反映最突出的仍是 私营公司的企业行为。这可以从信息技术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使用的倾向  性、对发明专利的重视、与院校等科研部门联系方式的变化以及研究与市场 之间距离周期缩短、技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几个方面看出来。  与工业界其它部门相比,信息技术工业部门更侧重于开发,基础性研究 所占比例更小。虽然研究与开发的统一性日趋明显,但从企业研究与开发经 费结构看,仍然能够反映出信息技术的明显的产业化、市场化趋向。有关资 料表明的化工、石油、金属原材料、通信设备、航天、电子元件六个工业部 门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三个方面的比例结构,通信设备、航天,电 子元件三个信息技术工业部门,基础研究部分最少,开发部分所占比例最大(见图 3—1)资料来源:引自[美]D.J.凯富尔斯等著,范岱年等译:《美国科学家论 近代科技》,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9 页。图 3—1 工业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构成  如前所述,我们已经知道,美国研究与开发费用投资最高的大公司,大 部分是信息技术公司,像 IBM、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通 用电气公司等。信息技术工业公司也是购买发明专利最活跃、数量也最多的 企业部门。1979 年美国 16 家在工业界起主导作用的公司,买下了当年批准的 55418 项专利中的 3936 项。这 16 家公司中排在前 5 名的基本都是信息技术工业公司。它们是:通用电气公司、西屋公司、IBM 公司、美国无线电公 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高技术公司 R&D 费用占销售额的 2%—15%, 比非高技术公司高 2—5 倍(就整个工业部门而言,R&D 占销售额的 3%左 右)。信息技术公司的 R&D 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大都在 10%以上(见表 3—1)。表 3-1公司
部门
R&D 占销售额 的百分比(%)
(1)阿姆达尔
计算机
15.8
(2)克雷研究
计算机
14.5
(3)科迪斯
电子
12.3
(4)奥托—特罗尔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12.0
(5)应用材料
半导体制造设备
11.7
(6)库利克和索发
半导体制造设备
11.4
(7)英特尔
半导体
11.3
(8)韦夫泰克
仪器
10.9
(9)浮点系统
计算机
10.8
(10)西里康尼克斯
电子
10.7
资料来源:[美]詹姆斯·W.鲍特金等著,李进等译:《全球竞争及对策一美国高技术的未来》,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7 页。/PGN0071.TXT/PGN>自 50 年代以来,一些工业企业和实验室围绕大学周围建立起来,与附近的大学建立起研究与开发关系,被称为工业园或研究园。最著名的是建在加 利福尼亚州的斯但福大学周围的被称为“硅谷”的工业园区。硅谷也可以称 为信息技术谷,近千家公司,大都与信息技术有关。从历史上重大信息技术的发明到应用,以及由于价格降低广泛普及的轨迹,也充分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向。从第一个电子二级管问 世(1904 年)到第一个广播电台开播(1921 年),间隔 17 年;过了 20 年(到40 年代),收音机大量普及,雷达、电视出现;又过了 20 年(60 年代),半导体取代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普及;再过 20 年(80 年代),大规模集成 电路取代半导体,彩电、微机普及。同时,技术产品功能不断提高,成本与 价格却在不断降低。这正是面向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下的两个相反的趋 势。以影响广泛的集成电路发展为例,集成度越来越高,而集成电路用的硅 单晶与存储器每位价格逐年递减(见表 3—2、表 3—3)。这自然也就导致使 用集成电路作为元件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成本减少,价格下降,市场 普及速度加快。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发展年度
集成度
分类
符号
1958
1 — 100
小规模
SS1
— 1000
中规模
MS1
─ 10 万
大规模
LS1
1978
10 万─ 100 万
超大规模
ULS1
1987
> 100 万
极大规模
VLS1
资料来源: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编:《高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2 月第 1 版,第 112 页。表 3-3 集成电路用硅单晶与存储器每位价格随年代的变化年代
硅单晶直径(in)(mm)
每位单价(美分
1970
2’’(50mm)
2
1973
3’’(75mm)
0.2(1975 年)
1975
4’’(100mm)

1979
5’’(125mm)

1985
8’’(200mm)
0.005(1984 年)
二、美国信息工业的兴起  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直接结果是导致一批新兴制造工业的发展,尔后, 才有我们描绘的种种“革命”,才有对经济对社会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世 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直接结果就是 新兴的信息工业的崛起。人们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成果繁多、应接不暇的 冲击所震撼,日渐感受到身边的环境、事物、处事方式、办事效率在急速变 化,却没有认识和重视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化、市 场化的迅速发展,在逐渐形成一个个崭新的工业门类,形成一个新兴的工业 群。人们正享用着信息技术工业的种种成果,并作着种种“后工业化”、“非 工业化”的论断。关注美国信息技术的经济影响,就必须了解美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工业革命成果。我们分这样几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一次大战后以来,美国 有哪些过去没有的全新信息技术,并已步入产业化、市场化轨道;第二,在 众多新的信息技术发明基础上形成的产业,是否已经构成新兴工业群体,可 以综合为哪些门类;第三,新兴信息工业群规模怎样。(一)一战后美国的信息技术新发明、新产品  由科学发现到应用技术研究到技术发明和产品开发,由科学到生产力, 最后厂步是技术成果市场化。我们已概括地了解美国信息技术的基本情况, 但尚未从产业化角度陈述美国在这方面的重要技术发明。我们完全可以从一 组统计数字来说明这一点,但为加深这样一种印象:一切从无到有的东西才 是新兴的东西,才是可以导致原有社会,经济状态发生变化的东西,因此, 还是尽量说得具体一些。首先,我们引用一组历次“技术革命”的科学、技术、发明的比较资料(见表 3—4)。关于科学部分现略去不用。这个表列的发明没有标明国别, 但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绝大部分是美国的发明(为了比较,我们把一 战前以及对以后的某些带趋势性预测均作摘引)。表 3-4技术革命次数
标志
已出现的技术
典型发明
第一次(1780 — 1910 年)第二次(1911 — 1945 年)
机械化
纺织技术 冶金技术 采矿技术 机器制造 铁道技术 无线电报 无线电话
蒸汽机(1768 年) 电报机(1897 年) 电话机(无线 1908 年) 蒸汽机车发电机 发动机焦炭炼钢;炼钢(1870 年)
电气化
合成纤维技术 电子技术 无线电通信 拉裂变技术 微波技术 超外差接收技术 无线电导航 火箭技术 石油化工技术 磺胺生产技术 氮肥生产技术 有机氯生产技术 经内控制技术
尼隆贝伦(1938 年) 磁带录音机(1937 年) 三极真空管(1941 年) 调幅广播(1918 年) 电视(1936 年) 雷达(1934 年)密纹慢转唱片(1948 年) 石油蒸馏(1913 年) 连续热裂(1920 年) 触媒流化床(1942 年) 内燃机飞机 汽车和坦克
续表年续表技术革命次数
标志
已出现的技术
典型发明
第四次( 1976 —)
信息化| ↓ 知能化
数据通信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 知识库技术 办公自动化技术 自然语言理解 模式识别 数字图像通信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微生物技术 新材料工艺 极限技术 核融合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煤液化、气化技术 石油替代技术 锡结构开采技术
专家咨询系统(1976 年) 机器翻译系统(1977 年) 智能机器人(1979 年)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83 年) 宇宙工厂宇宙材料实验室 人工心脏 人工肝脏高级信息网络系统 智能计算机 激光武器激光热核受控反应工程 宇宙旅行飞船 激光基因操作(1983 年) 光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 分子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
说明:表中“已出现的技术”和“典型发明”两栏内容无一一对应关系,只表明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技术和典型发明。资料来源:卢继传主编:《谁 是未来世界的强者》,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9—82 页。从表 3—4 可以看到,二战后以来的技术进步绝大部分即大约有 80%以上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从 1976 年开始的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技 术革命,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信息技术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也就是美 国和世界各国目前最瞩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技术。在跨人这一步之前, 信息工业的发展已奠定了相当基础。从表 3—4 可以看到,战后以来,美国信 息技术发明成果层出不穷,集成电路、半导体;计算机、光纤、激光等产品 化、产业化、市场化,把时代推到了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门口,才有这场技术 革命的标志——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的“综合”。前述英国学者所著《二十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大事记》中也记述了美国信息技术成果在二战后的发展。简列如表 3—5。时

1946
第一台计算机问世
1948
三极管
1949
模拟飞机性能计算机系统
1951
电子计算机在美统计局初次登台
1954
硅谷开创新一代晶体管硅部件
1956
IBM 等开始生产第二代计算机
1959
平台集成电路工艺,微电子可能成为现实
1971
世界各地销售 250 万台计算机
1972
IBM 电子扫描技术可集成 10 万晶体管微机时代到来
1975
美电视机 1.3 亿台,超过浴盆数量
1976
最通用的微机──苹果机研制成功
1977
贝尔电话公司,首用光纤通信
1982
克雷 1 号新式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 1 亿次
(二)美国信息工业群的形成  由发明到产品制造以至到市场化批量生产的周期日趋缩短,近年来甚至 在许多技术领域达到一体化的同步程度。因此,上列众多信息技术新发明, 大都已走向市场化,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并由此构成相互联系的新兴 工业群体。至于哪些信息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部 门,哪些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认识较为统一 的有:计算机产业、微电子产业、通信产业以及信息技术材料产业。总体来 看,电子信息技术工业是已经成熟的产业,而光学信息工业、生物信息技术 工业以及超导信息技术工业都还属于极有前途的发展中信息产业。在电子信 息技术产业群体中,计算机工业是新兴信息产业的核心,而电子、微电子技 术工业是支撑计算机工业发展的产业,材料工业则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产 业,也是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到光学信息产业、生物信息产业以及超导 信息技术产业的桥梁。通信工业是较为恃统的行业,由于微电子、光电子、 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使其得到改造而复兴。计算机工业与通信工 业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难以分割的两项产业。两项结合的所谓计通信息 产业将使信息工业的发展跨出更大的步伐。如远距离通信、远距离的数据传 输与处理,以及可以到达每一个人的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网和经由数字化技 术而实现的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综合业务网的形成,都会使提供相关 设备、相关信息消费用品,以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确切地说出信息工业群到底是哪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信息技术产业 化是一个新课题,且渗透广泛,尚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供使用分析,因此, 各类观点看法不尽一致。这里我们选择一些关于信息产业或信息工业群的归 类观点,以判断当前信息工业的群体状况。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 程度上展示了信息工业群状况:一是从高技术产业群出发;二是从信息产业 群出发;三是从信息工业群出发。这中间有相当的重合,也有一定差别。关于高技术产业群一般认为,高技术是在经济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主导技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对什么是高技术产业部门,什么是高技术企业, 什么是高技术产品,都有具体规定。美国商务部规定,导弹及航天器、电子 及电信、办公自动化等 10 个部门是肩技术产业,其产品是高技术产品。日、 欧规定虽有区别,也大致都是在信息技术领域。  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认为有六大高技术,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相应的有九大产业:(1)生 物工程产业,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转基因动植物、药物 疫苗,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2)生物医药产业,包括与新材料相结合, 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以及各种诊断仪器等;(3)光电子信息产业, 包括光、电、声、磁物理特性的综合利用、全息图像处理等;(4)智能机器 产业,包括在体力上、能量上扩张,同时也使人类智能得到新的解放的产品;(5)软件产业,包括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的建立,系统软件、智能软件、 各类专家系统的开发等;(6)超导体产业,包括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 输能、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等;(7)太阳能产业;(8) 空间产业;(9)海洋产业等。  亦有观点根据此角度,认为高技术发展至少形成八大新兴技术产业群。 它们是:(1)电子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新电子材料、电子机械等;(2) 新材料产业群:高分子材料、精密陶瓷、新金属、复合材料等;(3)生物技 术产业群:生物化学和材料、生物能源、生物信息、生物型农牧业、生物机 械、生物医药、生物食品、生物环保等;(4)超导技术产业群:超导材料、 超导电力、超导信息、超导车辆和船舶等;(5)核技术产业群:核能、核电 等;(6)空间技术产业群:空间材料、空间能源、空间信息、空间农业、空 间交通运输、空间旅游等;(7)光技术产业群:光材料、光能源、光信息、 光机械、激光医疗等;(8)海洋技术产业群:海洋矿物开发、海洋能源、海 洋生物等。关于信息产业群最著名的是美国学者波拉特关于两个信息部门的分类方法。他从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一百多种职业中识别出美国的信息行业,并把它 们分成一级信息部问、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是指那些向市场提供信 息商品或信息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是指那些为满 足政府及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有八大类信息行业:(1)知识的生产和发明业;(2)信息的分配和传播业;(3)风险管理业(金融和保险等);(4)市场调查 和协调业(市场信息和广告业);(5)信息处理和传输服务业(包括电子的 和非电子的);(6)信息货物或商品产业(信息设备等);(7)某些政府 活动(邮政机构、教育机构等);(8)信息活动的支撑设施(办公室、教学 楼等“信息建筑物”)。  二级信息部门是指非信息部门的信息消费以及相关信息职业者,在此可 不列出。  我国有学者借鉴波拉特的方法,将信息产业分为六大支干产业;(1)信 息开发经营业:研究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 息商品生产销售、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等;(2)信息传播 报道业:新闻通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印刷出版、音像影视、气象、计 量等;(3)信息流通分配业:邮政、电信、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教育等;(4)信息咨询服务业:公共信息提供、行业信息提供、信息咨询、信息中介、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事何种专业技术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