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一个新成就,人造卫星发射过程首次发射

哪三个国家在第一次发射卫星时就获得成功?如题
前面有错误,更正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第一次发射都是星箭全毁,日本和印度应该是入轨失败.苏联和法国应该是一次成功的.第三个就不知道了,严重怀疑伊朗?当然,从韩国人嘴里说出的历史本来就不大可靠.但是各国首次发射的失败率很高倒是失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前苏联、法国、中国。 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日期: 苏联,,人造卫星1号 美国,,探险者1号(非首次成功) 法国,,试验卫星A-1 日本,,大隅(非首次成功) 中国,,东方红1号...
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苏联、俄罗斯、法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china
苏联,中国和......
前苏联、法国、中国
苏联、法国、中国。3国
扫描下载二维码New Page 1
第五节 人造天体
      
一、人造天体的发展
  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人造行星、星际探测器等,沿着一定轨道运行的物体,称为人造天体。
  从日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人类历史的航天时代。
  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原苏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人造天体的研制和发射。直接参加人造天体发射的有美国、原苏联、法国、英国、中国、日本、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另外,还有一些国家间接参加了人造天体的发射。
  1957年以来,世界各国向宇宙空间的发射已达三千多次,被送上空间运行轨道的人造天体也已有一万多个。世界上发射人造天体最多的国家是原苏联。到目前为止,仍在沿着空间轨道运行的人造天体,也还有几千个。人们向月球和太阳系行星发射的宇宙飞船,已有200个左右,其中一部分飞船是载人的。
  人造天体的研制和发射,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绕地球飞行阶段。从1957年开始,原苏联、美国等国相继发射无人驾驶的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不断改进人造天体的制造发射技术,进行各种空中实验,为发射载人飞船和登月飞行,作了充分了准备。
  第二是载人宇宙飞行阶段。1961年,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首次进行环地球一周飞行之后,成功地返回了地面。从此以后的20多年间,载人航天飞行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原苏联和美国已经发射了100多次的载人航天飞行。参加宇宙空间飞行的宇航员,已经达到了150多人。其中,一次飞行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达273天。这些载人宇宙飞行,为人类的登月飞行和进入行星际空间飞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是登月飞行阶段。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原苏联、美国向月球进行了各种系列的人造天体发射,总计达160余次。这些宇宙飞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使人类在探索宇宙的事业中迈出了一大步。1959年1月,原苏联“月球1号”飞出地月系,成为第一个人造太阳系行星,同年10月,原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人类首次看到了月球背面的面貌。1966年2月,原苏联发射了首次在月球着陆的“月球9号”。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的载人登月成功,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至“阿波罗17号”登月,共有18名宇航员进入绕月球飞行的轨道,其中有12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阿波罗”系列宇宙飞船,共把4辆月行车带上月球,在月球上安装了激光测距后向反射器、月震仪等多种仪器,并在月球上钻了3口2.5至3米深的井,发射了两颗月球卫星。宇航员们还把共计386.7千克的月球岩石和月壤带回地球,并拍摄大量珍贵的照片和电视图像。这些成果,使人们大开眼界,揭开了人类研究和认识月球新的一页,并为人类跨出地月系,去探索太阳系其它行星和更远天体的宇宙飞行,积累了经验。
  第四是发射行星探测器阶段。发射行星探测器,对太阳系各行星进行探测,这在向月球进行探测时就已开始。美国和原苏联相继发射了各种系列的行星际探测器,共约60多个。对太阳系的许多行星(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等)进行了探测,先后在金星、火星上着陆,探测了木星、土星的光环、大气及卫星,获得了大量图像、数据等珍贵资料。原苏联发射的“先驱者10号”探测器,已于1983年6月飞出太阳系,成为第一个银河系人造天体。
  第五是建立空间站阶段。为了开发、利用近地空间和月球,人们发射围绕地球运行的永久性、半永久性大型人造天体,以此作为人类登临太阳系其它行星和飞出太阳系的基地。
  80年代后出现的航天飞机,使航天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航天飞机与其它运载火箭不同,它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行器,兼有火箭、飞船和飞机等多种功能。航天飞机可以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运载卫星和飞船,并能在空间直接把人造卫星释放到预定的轨道上,也可以把正在运行的人造卫星从运行轨道上收取下来带回地面,还能对敌方的军用卫星进行拦截、破坏。航天飞机在完成任务之后,能够方便地返回地面。这样,就可以利用航天飞机,对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进行检查、维修,并把它作为空间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地面和空间站之间接送宇航员,为轨道上的空间站运送物资,给航天器增添推进剂等等。
  航天飞机的利用,不仅使人造卫星等人造天体的发射,节省大笔费用,而且为空间站的建立以及宇航员长期在空间站开展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它是建立空间站阶段中,在空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人造天体发展的下一步目标,是人类登上火星、木星等太阳系中的大行星以及小行星,进行行星际载人飞行,并进一步向太阳系以外更遥远的太空飞行。实际止,目前已经有不少在行星际太空飞行的飞行器,有的已开始在太阳系以外的空间飞行。不过,这些还都是一些不载人的飞行器。人们要驾驶飞船进行这样更遥远的宇宙飞行,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和很好解决怎样维持生命系统以及能源、通讯、安全、返回地面等复杂问题,面临的困难是很多的。然而,随着人造天体研制和发射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人类进行这种宇宙飞行的目标,终究会得以实现。
二、人造天体的发射
  地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就是地心引力。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靠近地球的一切物质都被吸引到地表及地球周围。即使以相当大的动力从地面向空中抛射物体,例如射向空中的炮弹,也终因地心引力作用,而落回到地面。要想使物体脱离地面,必须使它具有很高的线速度。
  要把人造天体发射到太空,使之绕地球或绕太阳飞行,甚至在更遥远的太空沿轨道运行,就必须有很强大的发射动力,使人造天体获得很大的与飞行空间、轨道相应的线速度。这是发射人造天体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经过计算可知,发射人造天体,有三个临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为7.9千米/秒(约相当于普通民航飞机飞行速度的20倍),它是物体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沿轨道运行的最低临界速度。向空中发射的物体,如果速度达到每秒种7.9千米以上,它将不会因地心引力作用返回地面,而是沿着一定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成为人造天体。人造天体的飞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11.2千米/秒时,它将绕着地球飞行,其轨道为椭圆。速度越大,椭圆轨道就越扁。
  第二宇宙速度为11.2千米/秒,是物体摆脱地球引力场作用,进入太阳系行星际空间飞行的最低临界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物体获得了这样的速度,就能逃脱地球对它的束缚。当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而小于每秒16.6千米时,它就不再是围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而是脱离地球引力场的范围,在太阳系内绕日运行,成为太阳系中的人造行星。
  第三宇宙速度为16.6千米/秒,是物体摆脱太阳引力场作用,飞出太阳系运行的最低临界速度。如果人造天体获得了16.6千米/秒的飞行速度,就会克服太阳引力场对它的束缚,从而飞离太阳系,在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运行。
  图1-20三种宇宙速度
  要使人造天体在预定的空间沿一定轨道运行,关键问题就是选择与之相应的宇宙速度,并在发射过程中,使之最终获得这样的飞行速度。
  物体的飞行速度,来源于一定的推动力。要使人造天体获得每秒几至十几千米这样大的飞行速度,无疑,在发射时必须给它以巨大的推动力。
  几十年来,发射到太空的人造天体成千成万,类型繁多。这些大大小小的各类人造天体,绝大多数是用具有强大推动力的运载工具――火箭送上运行轨道的。火箭发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来自它携带的推进剂的燃烧。
  飞机发动和飞行的动力,来自燃烧剂和氧化剂的燃烧反应。飞机的燃烧剂也是自带的,但是它所用的氧化剂则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因此,飞机只能在地球大气层以内飞行。而且,飞机所具备的动力,不足以使飞行器获得脱离地球的宇宙速度。
  用火箭把人造天体送上处于真空状态的运行轨道,所需要的动力也来自燃烧剂和氧化剂的燃烧反应。显然,火箭的氧化剂,是不能依靠大气层供给的。火箭携带的推进剂不仅包括燃烧剂,而且包括氧化剂。
  火箭发射时,它自带的燃烧剂和氧化剂,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剧烈的化合燃烧,产生出大量高温、高压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射出来,使火箭获得巨大的反冲力,以很快的速度飞离地面。在向太空飞行过程中,推进剂不断燃烧消耗,不断喷射高压气体而获得反冲推动力。因此,火箭本身的质量也就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就使火箭飞行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它携带的推进剂消耗完了,火箭达到它的最大速度,所运载的人造天体也就获得了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所需要的宇宙速度。于是,人造天体就可以保持这一速度,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太空沿轨道继续运行。
  到目前为止,发射人造天体所使用的火箭都是多级火箭。多级火箭是两个以上火箭连结而成的。最下面的组成部分,叫做一级火箭,向上依次为二级火箭、三级火箭……。发射时,一级火箭首先点火。一级火箭的推进剂燃烧完时,二级火箭紧接着点火,推动火箭和运载物体继续加速飞行。二级火箭的推进剂消耗完了,三级火箭又紧接着点火。如同接力赛跑一样,使火箭在失去一级火箭推动力时,接着又获得另一级火箭提供的动力。而且,每级火箭在耗尽能源后,自动从火箭整体脱落。废弃物的脱落,也使火箭自身的质量不断减小,有利于火箭的不断加速。这样,也就使其获得越来越快的飞行速度。
  目前使用的单级火箭推进剂,还不能产生足以使人造天体获得应有飞行速度的椎动力。因此,使用多级火箭发射人造天体是很必要的。多级火箭的应用,已经基本解决了太阳系以内人造天体发射的动力问题。但是,解决得还并不理想。用目前多级火箭推动力所提供的飞行速度,从地球飞抵最近的行星――金星,需要花费一百多天的时间。飞往其它行星,则需要更多天,甚至几年、十几年的时间。使用这样的火箭,向行星际空间乃至更加遥远的太空发射载人的宇宙飞船,其飞行速度显然是太慢了。
  人类要飞向距地球遥远的行星,特别是要跨出太阳系,需要在发射动力问题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创造出更为理想的运载工具和更快的发射飞行速度。人类要飞出太阳系到其它星系去,至少应使飞船具有每秒钟15万千米以上的飞行速度。目前,人们正在探讨把原子能用于人造天体的发射,制造动力更加强大而持久的运载火箭,即原子火箭。如果未来能用光子火箭发射人造天体,将能比较理想的使人类遨游太阳系以外的遥远太空。因为,如果真的有了这种运载工具,它将会使宇宙飞船获得与光速(30万千米/秒)相接近的飞行速度。然而,在目前,这样的火箭还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而已。
三、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夜晚,人们常常会看到明亮的星在天幕群星之间匆匆穿行,不久便消失在远方的天空。这就是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从这一点上看,它与月球很相像,属于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但是,人造地球卫星与所有的天然天体不同,它是人工研制和发射到运行轨道上的一种空间飞行器(或航天器),是按照人的意志、为了人们的某种目的沿轨道运行的特殊天体。人造卫星体积很小,根本不能与月球相比。它与地球的距离也比月地距离小得多,即使距地面最远的人造卫星,其近地点高度,也不及月地最近距离的十分之一。由于人造卫星离地球较近,所以,在地球上只有天黑后不久和黎明前的一段时间内,才能看到它们。深夜时,也有人造卫星从天空经过,然而,由于完全掩没于地球的黑影之中,人们是无法看到它们的。
  这些人造卫星飞行的方向是各不相同的。人造卫星的飞行方向不同,表明它们各自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有着不同的夹角。
  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平面,叫做轨道平面。所有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都通过地心。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叫做轨道倾角。根据轨道倾角,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顺行轨道、逆行轨道、极轨道和赤道轨道等几种。
  朝偏东向运行的卫星,轨道倾角小于90°,称为顺行轨道。沿这种轨道运行的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是朝偏东方向飞行的。由于发射时利用了地球自转的一部分速度,因此比较节省能量。世界上早期发射的人造卫星,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卫星沿南北方向运行,轨道倾角等于90°,称为极轨道。极轨道平面不仅通过地心,而且通过地球的南、北两极。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因此,沿这种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能从地球的任何上空通过。
  卫星向偏西方向运行,轨道倾角大于90°,称为逆行轨道。沿这种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是朝偏西方向飞行的。由于发射时需要抵消地球自转的一部分速度,因此,消耗的能量比较多。
  卫星向正东方向运行,轨道倾角等于0°,称为赤道轨道。这种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迭,沿此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其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如果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那么,从地球上看,卫星就好像固定在天空的某一位置,它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将始终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样的人造卫星轨道,称为同步轨道。沿同步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叫做同步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对不同轨道的选择,是根据卫星的不同用途来确定的。
  图1-2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类型
  (a)顺行轨道(b)逆行轨道(c)极轨道(d)赤道轨道
  从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形状看,有圆形轨道和椭圆形轨道两种。在椭圆形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着的。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的位置,叫近地点;最远的位置叫远地点。人造地球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有很在差别。距地面最近的卫星轨道,其近地点高度只有150至200千米。沿这种轨道运行的多数为短寿命的军事侦察卫星,在轨道上一般只运行7至12天时间。距地面最远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与地面的距离可达30000多千米。沿这种轨道运行的卫星,多数是长寿命的同步卫星。
四、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和分类
  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大大强化了人类了解地球和宇宙空间的手段。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目的,是为了开发空间,首先是为了开发地球。目前,人造地球卫星已广泛地被用于军事、科研、通讯、气象预报、资源勘察、大地测量以及指挥生产建设等各个领域。
  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显著的。例如,只要在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上,均匀设置三颗通讯卫星,其服务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地球,建立起全球性的通讯联络,在沟通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又如,利用人造卫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多种资源(如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勘察工和。如果把人造卫星用于气象观测,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对地球大气活动情况,进行直接的长时间观测,大大提高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强长期预报的可靠程度。利用卫星还可以监视地球上的各种事态变化,进行大面积的农业产量估计,发现森林火灾,监视农作物病虫害、环境变化、海洋鱼群活动以及火山、地震活动等情况,直接为生产建设和科研服务。
  人造地球卫星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球形的,有方形的,还有圆柱形及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在各种不同的卫星上,根据需要安装不同的仪器、仪表,人造地球卫星也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用途。
  根据主要用途,可以把人造地球卫星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①军事卫星:这种卫星的主要用途是直接为某些军事目的服务。如军事侦察、军事通信、导弹预警、核爆炸探测、拦截敌方卫星等。现在世界上已经发射的人造卫星中,约有2/3属于军事卫星。原苏联和美国是目前已发射人造卫星最多的国家。在它们发射的卫星中,半数以上直接用于军事目的。其中,原苏联的军事卫星约占其卫星总数的68%;美国也有57%的人造卫星属于军事类型。
  ②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地球资源的勘察以及监视地球等。
  ③通讯卫星:用于通讯联络、广播、电视等。
  ④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和预报。
  ⑤近地空间科研卫星:主要用于地球的物理探测和近地空间的观测研究。
  ⑥测地卫星:用于地球形状测量、地理坐标测量、地球重力场分布测量、地壳移动测量等。
  ⑦导航卫星:主要用于飞机、舰船等导航。
  ⑧天文观测卫星:用于天文观测研究。
  此外,还有海洋卫星等等。
  不同类型的卫星,可以有某些相同的功能;而同一颗卫星,也可能有多方面的用途。因此,有些卫星很难截然进行类型划分,很难断定它只属于哪一种类型。
  综合上述各种类型的卫星,其用途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为军事服务、为应用实践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
五、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
  日,一颗带着“东方红”乐曲的人造卫星从中国大地升空,成功地进入运行轨道。这就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从此,我国成为继原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独立研制、用自制火箭发射人造天体的国家。与原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相比较,“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最大、最重的,它比上述四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重量之和还要重。
我国和原苏联、美、法、日各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比较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已掌握了运载火箭发射、入轨、跟踪等空间技术,在运载工具、人造卫星、发射与跟踪测量设备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它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三天之后,在我国领土上按预定地点准
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简况
  确返回地面。这样,我国继原苏联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至今,我国共发射了11颗返回式卫星,获得了大量遥感资料,为国土环境、地质矿产调查等,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精确的照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其它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一箭三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在一箭多星分离发射技术方面,名列世界第四位,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日,我国首次发射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讯卫星,按预定计划进入赤道同步轨道,在东经125°准确定点。这是我国在空间技术发展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讯广播卫星,在东经103°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上定点。以后又相继发射了几颗实用通讯广播卫星。这些同步卫星在通讯、广播、电视传输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我国发射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结束了只能从地面观测天气的历史。从此,我国在研制和发射气象卫星方面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日,我国为国外发射的“亚洲一号”通讯卫星,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从1970年到1990年底,我国共发射了30颗人造卫星。这些不同类型的卫星,在科研、环境监测、资源勘察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短短20年间,我国在运载火箭、卫星测控、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和地球静止卫星发射等空间技术的许多方面,都已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观测与实习〔一〕认识主要星座,辨别主要天体
  1.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对天球、天体、星座、星云和天体的运行等概念,有个感性认识,加强理解;
  2.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学校所在地天空上主要的(10个以上)星座;
  3.通过观察活动,辨别和熟悉学校所在地天空上主要的恒星、行星、星云以及临时可能看到的流星和人造卫星等。
二、准备工作
  1.选定好时间。一般应选定在月初或月末晴朗的夜晚。若在9、10和11月份,分别以21~23、20~22和19~21时为宜;
  2.选好地点。观察地点主要要求视野开阔和附近无强光干扰;一般以高楼顶部或开阔的操场上为宜;
  3.准备和检查好所需的仪器及用品。主要有天球仪、星图或星球仪、手电筒和硬纸板做的喇叭形观测筒。手电筒最好用红布将镜头包住。有条件的学生可自备小型双目望远镜,如8×30或7×50等规格的均可。
三、方法步骤
  1.室内认识并熟悉天球仪和星图等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并初步掌握所要观察星座和天体的大致方位;
  2.现场巩固有关天穹、天球、天体、星座、星等,地球和天体运行的方向等概念;
  3.在首先找到和初步认识银河、北斗和北极星的基础上,借助喇叭筒和手电筒的指引,分区逐个认识仙后、仙女、天鹅、天琴、天鹰、飞马、双鱼、金牛、猎户、双子、御夫以及牧夫、天蝎、狮子和大犬等主要星座;
  4.仔细观察(可以用小望远镜)和辨别恒星发光和行星光的特点,并重点认识主要的恒星(如牛郎、织女、心宿二、天狼、猎户三星、天津四、五车二和毕宿五等)和行星(如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并找到猎户座和仙女座星云、抓住天空中临时出现的流星和人造地球卫星等进行讲解;
  5.对大熊座天球方位的变化进行观察前后的比较(观察开始时提醒学生注意),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天体运行的方向;
  1.整理观察记录。
  2.绘出观测时主要星座的亮星联线图,认识主要星座。
  3.区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观测与实习〔二〕观察木星的卫星和土星的光环
  通过实地观察,使学生从外貌上对木星和土星有个初步认识,并观察了解木星的卫星和土星的光环情况。
二、准备工作
  1.选定时间。一般应选在月首或月末晴朗的夜间,19~21时,或更长些时间,要依学生人数及分组情况而定。
  2.指定地点。有天文观测室的最好,没有的学校,可在高楼顶上或开阔无强光干扰的操场上,学生可分批到现场观察。
  3.检查和准备仪器备品。主要是天文望远镜、手电筒等。
三、方法步骤
  1.了解和掌握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仪器性能和操作要领。大致掌握木星和土星在天空上的位置;
  2.观察前调试仪器,对准观测目标;
  3.分组逐人观察。先木星再土星;
  4.在木星的观察中,一要注意它在大气层中出现的色彩带纹和深橙色的大红斑;二要注意寻找木星的卫星,其中木卫三最大。
  5.在土星的观察中,一要注意观察土星表面带纹和四周的大光环;二要注意寻找它的卫星,其中土卫六最大。
  1.整理观测资料。
  2.木星的特征,它的卫星的分布规律。
  3.土星的光环特征,它的卫星的分布规律。
观测与实习〔三〕观测月球公转和月面结构
  1.通过观测月球在天球上以恒星为背景的东移,了解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情况。
  2.仔细观察月面,了解月球正面结构概况,印证有关月球表面结构特征的知识。
二、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熟悉所要观测的天区主要星座、亮星,复习月球正面主要“海洋”、山脉、环形山名称,在月面图中察看它们的分布。
  2.物质准备:简易天文望远镜、自制简明星图(可只绘出观测范围内的主要星座)、电筒和遮光红布、绘图纸、记录本、铅笔等。
三、方法步骤
  关于月球公转的观测:
  该项观测活动最好从农历月的初五日以后开始,可连续进行一周的室外观测。
  每天晚上定时观测一次,并把观测的时间记录下来。每次都要观测出月球在天球上星座中的位置,根据它当时与邻近恒星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其描绘在自制的简明星图上。
  在下一个农历月初,要注意月球在天球上恒星间的位置变化,对照上个农历月观测描绘的月球运行星图,记录下月球在天球上与图中月球每个位置最接近(以恒星背景为参照作出判断)的准确时间。
  关于月面结构的观测:
  开始观测前,先在绘图纸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面轮廓。在圆圈外面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连接南北、东西二线段相交于圆心,将圆面划分为四等份,分别以A、B、C、D代号命名。同时,用遮光红布包住电筒前端(目的是使灯光不致太亮,以免影响观测效果),以备室外观测画图时使用。
  观测月面结构概况的时间,要选择在满月前后的晴朗夜晚。通过望远镜(或用肉眼)仔细观察月球正面亮区和暗区的分布情况,对照轮廓图的四个区,将所看到的月海、环形山、辐射条纹等,逐区草绘到月面轮廓图中。
  当月面某一部分出现在月球明暗交界附近时,太阳光斜射观测目标,使月面的凸起部分出现特别黑暗的影子,使环形山和山脉的形态显得非常清晰。所以,对月球正面的观测,除在满月前后集中草绘其明暗区分布之外,还可选择一些著名的环形山和山脉作为重点观察目标,当这些目标出现在月球明暗界线附近时,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
  根据观测记录和草图,总结出以下成果:
  1.在观测时所用的简明星图上描绘出月球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用虚线表示,并用箭头表示运行方向)。
  2.根据观测时记录的相邻两个农历月中月球在天球上位置最接近的两个时间,计算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月),以及月球公转的平均速度(即每天运行的角距离)。
  3.对照正规的月球正面图,校正观测中草绘的月面结构概况图,并在校正后的月球正面结构概况图中,标注出主要“海洋”、山脉和环形山名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