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怎样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如何看待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怎样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09-11-24 &匿名提问
首先,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根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党政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需要经常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与训练,牢固地树立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深深根植在每个人头脑中。我们党要坚持不懈地提倡党内理论民主。在一定范围内,要允许放开对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可以就一切问题进行讨论,不用怕这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相反,这正是加强它的这种地位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不怕批评,它是一种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就是在批评与斗争中过来的,批评与斗争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更加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较强的思想免疫力,就是我们党的一种执政能力。有了这种思想免疫力,我们整个党就会百毒不侵,就能自觉地抵抗任何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渗透,就能主动地领导全国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有了这种思想免疫力,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才能真正地、更加主动地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才能更好地保证、促进党的其他执政能力的提高,才能使我们的政权真正地掌握在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谋求私利的人手里而稳如泰山。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而紧迫的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就是如何对在现阶段近7000万的党员进行真正切实有效地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教育。当前,我们党的先进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广大的教育工作、说服工作、团结工作,使他们在人民中间更好地起核心的作用”,然后由这个核心通过各项具体工作,去教育、影响和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每18人中间就有1名共产党员的比例告诉我们:党员、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核心作用的影响好坏、辐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第二,培育好、引导好社会组织,强化其宣传意识形态的作用。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角度看,良好的社会组织起着安全阀的作用,因为最先觉察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深深处在社会各个层次的社会组织,往往能及时捕捉到改革开放中释放出来的各种社会舆情,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博和社会心理,进而既有利于人们表达出自己对社会发展的各种意向、心态、意见和呼声,也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对它们进行正面引导、积极化解,使其归一到党的指导思想下。只要我们党克服对社会组织的“恐惧心理”,积极充分地培育、规范它,使它朝着社会主义社团组织的轨道良性发展,就可以利用它、通过它去把社会上的不和谐思想及时地纠正,把社会矛盾与冲突及时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社会冲突充分发挥“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的生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党要顺其必然,积极主动地去培育它,使其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阵地。第三,积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意识形态的良好载体。繁荣文化已成了全世界的共识,成了全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就是一种文化建设,文化不安全,社会就不会安全。文化,越来越承载着宣传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除了立足于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进一步创新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外,针对当前形势和任务,还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大力繁荣发展廉政文化。高薪是不可能养廉的,真正养廉要靠先进文化。廉政文化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它肩负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它是以“廉政”为主题,用文学、艺术等鲜活的文化形式来进行推介和传播廉政思想,用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法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有机融合,它更是一种公民文化,而不是纯官方文化。廉政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要依靠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进一步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形成权力的制约机制。繁荣发展廉政文化,是当前反腐斗争的迫切需要,一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二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六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三有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得到全面落实;四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一个崇廉、倡廉、行廉、督廉的良性氛围和和谐环境。(2)健康发展“网络文化”。“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闻媒体。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超过1.1亿户,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5300万人。互联网成了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如果我们党不主动占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抢占宣传舆论的制高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以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就会趁机占领。为此,我们要科学把握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主动提供健康向上的服务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我们要明确互联网管理责任,加快建立相关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既有效防范有害有毒信息的传播、又能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3)积极正面引导好“产业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作为事业性文化,要突显它的公益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产业性性文化,我们党要进一步深化这方面体制的改革,积极把市场引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此,要规范市场准入,坚决杜绝那些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腐朽思想;要引导文化产业把商业利润与社会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能视赚钱为唯一目标,不能只看到一些庸俗的“卖点”而不顾社会效益;要经常性地对文化产业进行立场监督,不能放肆它们以所谓“价值中立”、“反传统”、“反主流”为名来消解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不能允许它们拿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来宣传西方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与理论观点。第四,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首先要解决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表现在根本利益一致下的差别性,即是指人民在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条件下的个人利益的不断两极分化。市场经济激发出人们的各种利益动机和欲望,引起人们之间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各种利益矛盾凸现化,两极分化严重化。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也告诉我们,利益是社会运动本质,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阶级社会还存在的国际条件下,要防止我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被转化为阶级利益的矛盾,就需要我们党始终不渝、真正地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坚实基石。为什么力量并不十分强大的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反对派能取得“颜色革命”的胜利?为什么居美国后院、被美国视为“肉中刺、眼中钉”的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政权能够保持“颜色不变”?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为此,我们党要制定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把分散的、异质的、多元化的不同利益群体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制定一系列的路线政策方针,科学地引导好利益的让渡、利益的转移、利益的补偿,把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化解在党的英明领导之中。惟有这样,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才能在历史运动中不断地得到解决。其次要解决好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基于个人利益的差别性而产生的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对抗的思想矛盾,完全能够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这已经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所证明。毛泽东说:“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社会主义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只要认准了这一条,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只要能把农民、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十几亿的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作为第一考虑,我们党就不怕任何矛盾的出现,就能把各方面的思想关系协调好,即便是非常尖锐的矛盾也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这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所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 & & 正文
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6)
核心提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必然反映。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见解、信仰、追求,以及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史学、文艺学、宗教学、伦理学,包括经济学中涉及生产关系的思想理论观点等,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
六、要从战略高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务求实效
战略管全局,战略管长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谋划布局。
1.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研究与宣传。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研究,以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哪些是需要丰富发展的理论内容,哪些是需要修正的结论,哪些是过时的应当放弃的具体论断。
2. 必须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除语言学、逻辑学、考古学、体育学等少数学科外,绝大多数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但在政治立场和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第一要务。
3. 必须确保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否则,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会方向不明、判断不清、思想混乱、是非不分,就不可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课堂、讲台、论坛和出版社、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否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能是句空话。
4. 要旗帜鲜明地批驳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阵地的争夺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有时是非分明、简单易判,有时阵线交织、复杂难断。一旦认准是错误有害的思想观点,必须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批驳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高校的讲坛决不允许传播违背宪法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要力戒暧昧和误导。
5. 要把正确的历史观、特别是近现代史观教育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课。&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 夸大我们党在历史上的失误,丑化我们党的领袖,目的是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迎合西方某种政治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因此,必须加强历史观教育,用事实说话,以坚定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6. 要抓好抓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宣传教育。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围绕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四个全面&,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等问题,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
7. 要树立大意识形态工作观念。不要把抓意识形态工作仅仅看成是宣传部门的职责,全党都要抓意识形态工作。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委都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密切关注,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大局中去思考,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研究。要在深入了解各种舆情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和杂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噪音和杂音为什么会有传播渠道,为什么会有传播市场。其中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有严重的现实危害,必须尽快解决;哪些危害不明显,可以冷处理;哪些需要公开批评,哪些需要个别引导;哪些是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问题,哪些是由相关地区和部门政策或工作失误引发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宣泄;哪些需要靠说服教育来统一思想,哪些需要靠改进工作来化解矛盾。对相关工作要及时形成决议,抓紧贯彻落实。
8. 要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要着力打造一大批导向正确、反应机敏、判断准确、懂政策、懂理论、了解实际、高水平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瞄准信息科学技术前沿,加强网络新媒体现代化建设,及时更新设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占领网络技术制高点。要制定系统的网络管理规划,弘扬主旋律,增强吸引力,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要采取积极疏导和有效封堵相结合的方针,有效传播健康信息,坚决清除有害信息,正确引导模糊信息。
(作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田甜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 要]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等相关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及研究视角、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2015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等相关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及研究视角、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探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中不足和研究展望等四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成果简要梳理和总结,从而引起学者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积极推动。 中国论文网 /1/view-6927209.htm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06 ― 0009 ― 0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相互碰撞,中外意识形态交融,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该问题的研究也进入更多学者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5月,在CNKI数字资源平台进行检索,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主题,搜索到期刊论文433篇,博硕士毕业论文202篇,会议收录论文45篇,重要报纸上发表论文26篇。从上面数据来看,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这些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了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我们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借鉴精华、改进不足,从而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石、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等相关概念的内涵   从现有学术成果来看,学界关于“什么是意识形态安全”、“什么是国家意识形态”,至今未能有统一的界定和阐释。   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来界定。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与稳定的能力或状态。〔2〕另一种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有学者认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内容包括政治安全、道德安全、民族精神安全等,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3〕第三种是从意识形态安全本身的合理性角度来阐释。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能够抵御外界侵蚀,保证其有序和谐发展,是国家安全的本质体现。〔4〕更有学者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作深入说明 ,“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内、外部消极因子的威胁、侵蚀、同化。我们要求民众在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从属于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主导价值,而并不强迫其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认知,整齐划一的行为方式。 〔5〕   学界对“国家意识形态”内涵的划分,有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它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如有学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就是指与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处于交互作用中的支撑统治,执行合法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保证其不被侵蚀、稳定发展。〔6〕有学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是统治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所推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7〕   当然,学界也有少数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界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如有学者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思想安全问题。〔8〕有学者指出,国家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代表阶级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巩固国家政权的后盾。 〔9〕   二、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及研究视角   (一) 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   学者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但在具体理解和表述上又并不完全一致。一种看法是,有学者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给予意识形态安全定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主权国家内政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精神防线和灵魂。〔2〕另一种看法是,有学者基于国家制度安全角度来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内政外交的原则方针,更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手段。〔3〕   意识形态安全所承载的导向性和灵魂性的战略地位,已经被众多学者所重视。这是个“没有硝烟”却“炮火纷飞”的战场,需要每一个国家下大工夫去治理和维护,不容懈怠。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悲剧,不难看出,完全摒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遭遇侵蚀,阻碍社会进步。所以,有学者具体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国家命运。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当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时候,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反之,就会成为经济社会的阻力。〔10〕   (二)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   1. 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国家治理。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建设中还未最终实现的国家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国家理想,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它是可以被设计的,并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异质免疫、经济规制、社会整合等功能。我们引入“国家治理”理念,作为意识形态安全“顶层设计”的具体思路,它强调国家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制度规范。〔2〕   习近平同志在日国安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1〕此内外兼修,内涵广泛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被提出后,学者对我国如何应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现国家治理,给出了相应的看法。有学者指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是统一的,当代国家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的论述更表明,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大系统,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3〕   2.从话语权视角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其话语交往现象的背后是权利意义世界。〔12〕冷战结束后,美国把中国作为“和平演变”的重要对象,妄想用西方意识形态取代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大多学者均认为只有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有学者从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面临“消解”和“弱化”入手,认为市场经济利益化的价值取向对民众信仰的冲击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国家主导价值体系的颠覆,使我国意识形态遭遇不安全。为此,我们需转换安全理念,使文化话语权成为意识形态的创新点和生长点。 〔5〕有学者指出,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就是抢占话语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确立根本话语方式,坚持客观真理及哲学唯物观立场,对抗“普世价值”。〔9〕   第二,有学者从权力与力量的角度,阐释话语权在处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传播本国文化话语,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主导本国文化发展、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权力。〔12〕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占统治地位的利益群体将其思想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实现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13〕   无论学界从哪种维度分析,无疑表明,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所以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多的是文化话语权。文化话语权在潜移默化中教化社会成员,其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代价值日益显现。   3.从社会思潮视角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在谈到社会思潮时,学界一致认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潮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流,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倒退、错误的支流思想,它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冲击,若放任自流,势必会瓦解政治信仰,对我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构将产生消极影响。   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拜金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民众政治生活影响极大。〔14〕有学者认为,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我们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包容并引导支流意识形态,防止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和“淡化意识形态”。〔15〕具体谈到新自由主义,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把新自由主义当作“软实力”渗透的工具,来规范他国改革和价值取向,以此满足其政治统治需要。 〔16〕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更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化是新自由主义的当代特征,是当今时代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表达。它通过各种渠道宣扬社会主义是不科学的,妄想实现“意识形态的终结”,从而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7〕   三、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探讨   学者们从不同切入点和立场探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众多学者的观点有交集也有分歧,笔者对学界的主要观点做出梳理。   有学者提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思路:第一,要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三大基本原则――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第二,推进意识形态立论、驳论、攻辩、创新、引领工作,使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解决。第三,筑造先进而强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具体做到解放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8〕   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做到“超前――超前――再超前”。二是认同性原则,理性看待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三是包容性原则,同时也不放弃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坚持。四是整合性原则,促使某种意识形态的社会化。〔19〕   有学者指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对策,一是要积极融入多元文化互动,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协调好主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包容为导向,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优秀整合能力。三是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要把网络信息技术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两手抓”,保证网络社会管理中的“有序”和“活力”。四是以掌握“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为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队伍建设,形成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五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以理论创新为动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6〕   有学者指出,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要以文化软实力为立足点,对内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对外坚持文化传播创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7〕也有学者指出,通过提升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价值、构建文化资源,进而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是开拓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文化路径。〔20〕还有学者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策略: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工作实效性。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发挥舆论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第三,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完善党的工作方式,增强文化发展的科学性。 〔4〕   有学者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首先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在方法论原则上,要处理好社会结构各个层面之间的客观逻辑关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主要着力点上,要坚持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方式,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合力性和人民性,形成其余社会思潮的良性互动。〔21〕有学者指出,应对当代海外中国学的迅速发展,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一是学术传播与政治教育“双管齐下”。二是海外中国学的积极成果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三是大众传媒应承担起正确引导和客观评价的使命。四是在宣传变革革命话语体系时,彰显学术厚度和人文关怀。〔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重要领域。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伪装性强、方式多样,我们应科学应对网络兼虚拟与现实于一体的特征,增强我党对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掌控力 〔23〕有学者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大数据的特征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搜集、分析及预测的能力,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24〕
  还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第一,以人为本,加强理论创新,发挥网络对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第二,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引领作用,形成“网络问政”的有效、常态机制,打造信用政府。第三,警惕 “西化与分化”及“网络文化帝国主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第四,健全网络媒体的法律规范,建立严厉的违法惩戒机制。 〔25〕   四、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一)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的不足   截止到2015年5月,在CNKI数字资源平台上进行检索,以“中国意识形态”为主题,检索到文献5815篇。而输入主题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只检索到文献300篇。根据数据统计,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是:2014年58篇,2013年48篇,2012年40篇,2011年23篇,2010年21篇,2009年17篇,2008年13篇,2007年12篇,而1964――2006年,发表的文献数量仅为个位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4年来关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献数量增加较快,但总体上我国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能还不够足够成熟。   理论指导实践。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知识体系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因此,学者们应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国情,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深度的学术支持。   (二)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展望   1. 在研究内容方面,可增加从阶级阶层的角度来讨论意识形态安   全问题。目前,流行的是人民性、人类性话语,阶级性话语不是我们今天的显性话语,然而,如果没有阶级分析等隐形话语的支持,人民性、人类性话语则无立足的基点。因此,在阶级阶层变迁视角下,如何遵循阶级斗争规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实现人类解放,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鼓励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丰富史料,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2. 在研究视角上有待拓展。学者们大多数从政治思想、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等传统视野,来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忽略了其他方面。如我们普遍关注于新媒体的广泛性和交互性特征,然而新媒体机构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同样会影响意识形态的传播。又如我们致力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的研究,对自身的学术根基、学术创新上研究的不够深入。科学知识所建构的严谨、系统、全面的框架体系,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应对时代发展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新挑战。   3.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国内学者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支撑,从物质保障、政治保障等方向,提出处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实现路径。综观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如何处理好一元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的关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如何把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向国际舞台等方面,可能做得不够完善。我国依旧在不断探索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面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文化交融,意识形态碰撞的复杂局势,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才能有效的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整合能力。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属于我国的文化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比如2004年开始投资建设的孔子学院项目、2012年中国文化部向外国电视台无偿提供中国制作的电影等,是我国推进以中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做出的艰辛探索。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有助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体系,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J〕.党建,2013,(09).   〔2〕赵欢春.“国家治理”理念下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3〕张素云,李晓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确立及其地位研究〔C〕//“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   〔4〕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5〕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6〕夏自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7〕揭晓.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前沿,2011,(16).   〔8〕周振彦.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思考〔J〕.探索,2014,(04).   〔9〕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   〔10〕王存福.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1,(01).   〔1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新华网,.   〔12〕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理论探讨,2014,(04).   〔13〕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理论探讨,2015,(1).   〔14〕李孝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红旗文稿,2010,(2).   〔15〕汪勇.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6〕张连梅.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科学版,2011,(02).   〔17〕王熙.新自由主义的当代特征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策略〔C〕.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届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   〔18〕徐成芳,罗家峰.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2,(06).   〔19〕刘胜良.论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的基本原则〔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20〕胡伯项,刘浩东.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话语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4).   〔21〕高峰,艾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论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5).   〔22〕张泽一,郭云.当代海外中国学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J〕.社会科学家,2014,(07).   〔23〕朱东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01).   〔24〕王超.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学术论坛,2015,(01).   〔25〕陈东冬.关于创新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体制的对策建议〔C〕.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人文社科与教育学分册,.   〔26〕孙英春,王?t.软实力理论反思与中国的“文化安全观”〔J〕.国际安全研究,2014,(02).   〔责任编辑:谭文富〕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存在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