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科学野战营有感之方兴教育之事有感

读《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有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读《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有感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通识教育”今昔谈――读蒋平老师报告有感(之一)
已有 427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namespace 教育 exactly office black
健康的教育体制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基础,体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如今大多数家庭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下一代的成长,这在城市中尤为明显。许多城市都设有省立或市立重点中学,相对集中了本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从人力、物力到软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德智体教育和培养。对于处于成长期仍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理性指导的青年学生来说,这种与世隔离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有效和合理性。
进入这样的重点中学,如同进入了保险箱,家长放心,社会放心,而无论是学校、家长、学生还是社会,目标都很明确,就是瞄准着下一步要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北有清华、北大,南有复旦、上海交大,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马虎。每天都还在睡梦中即被叫醒修早,入夜兴意正浓就得准时熄灯睡觉,每天都充满了有规律学习的节奏感,直熬到高考那一天,终于拿到了那张入学通知单,才松下一口气。看到一茬茬走出校门的精品学生,学校的满意连带社会羡慕的目光都集中在学生身上,而一把汗水一眼希望把儿女拉扯大的家长们更不惜一路辛苦大包小包再送一程,君不见每年金秋时节复旦校门口车水马龙那个挤啊,都是家长门在拎包帮忙,满头的汗啊,再出一把力,一步不拉也要把儿女们送进复旦才放心。
我国经济实力正稳步提高,如能将各省市重点中学的教育条件和经验逐步向全社会推广和普及,必将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水平获得整体大幅度提高,这对于改善国民素质无疑是十分有效也是有益的。
即使采用高考这把尺子,每年也仅能从全国各重点中学挑出前几名学生到复旦学习,这对于同等优秀却因偶然因素,或仅具单科特长被落选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不公平的,但平均来说,这些百里或千里挑一入选复旦的学生都很单纯,其综合品质是极为优秀的,对于其它重点大学也如此,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优质生源主要是来自各省市重点中学的贡献。
重点中学的教育模式也带有明显的缺陷,这就是为适应我国高考特点,过早对仍处于朦胧期的学生采用文理分班的偏科教育方式,虽有利于掌握专科知识,却并不利于日趋多元化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面对激烈竞争的高考升学压力,任何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长都不敢轻言改革,这种偏科知识结构缺陷也随新生被一起带进了大学。
一些大学,如复旦的书记和校长们其实早就看到了问题所在,虽屡向社会呼吁乃收效甚微,便尝试在大学层面进行改革,于过去十余年中,逐步出台了“通识教育”各项措施,实施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如对于原本很优秀的理科学生,在补充和加强文科知识的同时,却付出了理科知识结构被相对弱化的代价。
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的途经和方式其实是很复杂和多元性的,特别是对已具有一定专业志向和基础的理科学生来说,需研究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哪一阶段对他们进行其它知识的补充教育,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对于专业基础教学,复旦曾有过许多可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过去同专业的学生不仅同班上课,还住同一寝室,晚上能与室友一起研习功课,直到弄懂为止。几年下来,历经由浅入深多阶段的反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其实复旦历史上还真谈不上什么可供自我陶醉的成就,唯一能与外界相比的乃是遍布国际学术和产业界的优秀校友,尤其是八十年代后逐步进入国际主流学术圈的许多优秀校友,是他们名声在外,为复旦赢得了声誉,可追踪至二三十年前复旦优秀本科教育的底蕴及其贡献。
如今复旦的教育模式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这对于新同学来说是几近完全陌生的环境,再也不会有老师和家长的眼睛老盯在后面。从原先高压锅般的中学环境里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几乎完全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至多是有辅导员老师来关照几句,其余时间全靠自己独立安排。
第一年的学习转型期足以影响到同学们一生的发展。理科和文科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完全不同。理科学习不仅需理解课堂和书本知识,还需化时间做大量课外习题来巩固和加深理解,经常是很枯燥乏味的。而如今能与生动活泼的文科同学在一起,既同班又同寝室,当毫无免疫力被穿透却能感受到另一种海阔天空的学习特点和乐趣时,志向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一学期下来,唯有相当定力的学生尚能作自我调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另部分学生却发生了红灯高挂的困难。这对他们可说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未有过的经历,入学伊始都是极为聪明好学的优等生哪,却从过去的好学生一下跌进差生行列,真是羞愧难容,何以面对家乡的父母同学,又有谁来帮助他们诉说和解脱心中的苦闷和痛楚,千错万错,就错在这第一学年匆忙走出的第一步,抹不去痕迹的成绩单会一直跟到底,信心倍受打击,直至第四年仍未恢复过来。这种缓慢发生变化的情况老师难理解,社会难理解,远在家乡的父母更难理解,仍陷于迷糊中的学生直至课程结束才被告知需补考,已为时太晚。
面对“通识教育”发生的新情况,或采取的措施是逐步降低理科学习的难度,低到什么程度,把二三十年前复旦的理科试题拿来做一边便可知道。难度是很容易被降下来,而随之被降下来的还有复旦未来的影响力,更毋庸谈起勇攀科技高峰,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后便永远与自己曾经热爱和向往的理科学习告别,这是难以被回避的深远后果。
当有机会与国际友人谈起这些现象时,这些都是长期在大学工作的资深学者,富有教学管理经验,都认为需根据不同生理期(学龄段)青年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做法,隔离环境中的负面影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在入学后的第一至第三年,不妨仍可继续保持原有高强度理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促使学生建立牢固专业知识基础和信心的同时,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在理性判断力等方面都将更趋成熟,直至第四年,再对所缺失的其它知识进行弥补学习也不迟。
在降低课程难度系数的同时,学习方式也有了改变,更多依赖于能被不断被抄袭和复制的ppt等电子授课模式。
这需要分析知识被有效传授的过程。在ppt等电子工具被发明出来以前,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科学家都是被“粉笔头”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是跟着黑板上老师“粉笔头”的轨迹在跳跃和移动,跟着“粉笔头”去细致理解和记忆那些艰深的科学原理及其公式,从这一步到那一步的每一步严谨逻辑推演过程,再转化为笔记,供课后进一步推敲、消化和吸收,并永久保存。传授知识的“粉笔头”功能如今已被极度削弱了,代之以各种时髦的电子工具,在课堂上如同旧时“拉洋片”般放一些漂亮的画面和总结性公式,是否能让学生更有效掌握和理解新原理和新知识呢,这可从如下蒋平老师给出的督导报告中找到部分答案。
能够在复旦读书学习是人生的幸运和机会,几十年前那些给自己上过课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缠怀于记忆中,有如发生在眼前。这些都是复旦真正的精品老师,充满了复旦情结,而从蒋教师这份观察细致入微的督导报告中便可读到其发自心腑对复旦真切的关怀和厚爱。
&与一般社会报道的视角不同,这是一份供复旦内部传阅的报告,却能通过蒋老师切身的体会和经验,让人们认识到存在已久的内部教育问题。这些对复旦发展有过真实贡献的前辈老教师们的话还是要听的,才能有复旦继续成长发展的空间和明天。
&-------------------------------------------------------------------------------------
关于基础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学工作的意义
1. “”“”
5. sleeping voice
CAI---pptCAI--------“”
pptpptpptppt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良尧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您现在的位置: >
教之道―读《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有感
作者:陈秀柑
单位:高霞小学
发布时间: 12:13
点击数:次
& & & & &读一本好书似乎是和一位智者交谈,和一位高尚的人交朋友,读了《教育与美好的生活》这本书,细细品读之余,唇齿留香。从这本书中我深刻体会着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道路漫长且艰巨,也从中受益匪浅。 & & & &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四种理想品性即活力、勇敢、敏感和智力。活力是人的一种外在品质,更是一种内在品质,它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它也可以使人意气风发,它甚至就可以绽放发自内心的微笑。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们充满活力?我想,先听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吧!听!他笑嘻嘻地说:&我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下课后老师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她撇着小嘴说:&我犯错的时候,最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他说:&我在学校表现进步的时候,最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和爸妈的奖励。&她说&&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单纯美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渴望被倾听的世界。当你听见了孩子们的心声,课间传来师生一起游戏的笑声,孩子们便是最充满活力的小精灵;当孩子犯错时,细心教导而不当众批评,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我想孩子对学习生活依然会活力十足;当孩子进步时,及时给予赞许,我想这给孩子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勇敢,表现在孩子们克服困难时的勇气。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家里养成娇生惯养、自私、独立性差的特点,当他们在学校遇到困难时往往只能依赖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书和育人。有一次,在我的数学练习课上,全班孩子都在做题,唯独一个孩子坐着不动,我走到他身旁询问原因,原来他的铅笔断了,平时在家里都是爸妈给削好的,现在笔断了自己也不会削。看到这个场景,本想批评这个孩子一番,但转念一想,批评完了他的铅笔也削不好,还浪费了时间。于是,我请一位同学帮他把笔削好。课后,我找他到办公室,对他说:&今天有一位同学帮你削笔,为了感谢他,老师想请你明天也帮他削削笔吧。&第二天,他真的帮那位同学削了笔。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他们时常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能做的就是鼓励和引导,让孩子真正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比被强迫去做一件事情达到的效果好得多。这个孩子在学会削笔的同时,也懂得了同学间应该互相帮助。敏感,是人发自内心的同情。孩子内心的同情,无非是对自己拥有而别人没有时产生的怜悯情感。我时常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孩子观看影片,关于山区孩子上学和生活困难的事例,没教室上课,没书读,没文具用,山区孩子生活艰难的场景触动孩子内心那根同情的弦,有几个孩子总会黯然泪下。产生同情不是主要动机,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力争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智力。 & & & & &&孩子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与健康的体验来获得美德的。&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奖惩,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宜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奖励与惩罚。&XX同学表现得比XX同学好。&&XX同学表现得最好。&这两句话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上常说的话,目的是为了表扬好的同学,激励差的同学,但是如果用得不恰当,前者会产生落差,后者会产生怨恨。如果把比较转化为&像XX同学学习&,我想孩子们会更乐意接受。第二,多夸奖,少惩罚。获得老师的赞许是每个孩子更好地表现自我的动力。在我班上有一个特别不爱学习,又爱捣乱的孩子,几乎每节课上点名批评的都有他,时间久了,不但他一点也没有改正,反倒表现更恶劣。在一次数学课,讲到有趣的填数游戏,他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难得看见他举手我马上给他回答的机会,他的回答不算完整,但基本上意思表达准确,我内心充满喜悦,对他表扬了一番,后来,他经常在数学课上积极发言,我也常常给予及时的表扬,渐渐地他改掉了爱捣乱,做小动作的坏习惯了。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夸奖和赞许能使孩子进步。但对于孩子轻易就能做好的事情不予奖励,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克服困难,或在勇气或技能方面,取得进步,或表现美德的时候,才给予奖励。在班级管理中我制定了贴&小苹果&的制度,表现好被表扬时盖一个印章,十个印章可以兑换一个&小苹果&,集五个&小苹果&就可以获得奖励。时间久了,我发现每次过来兑换的都是固定的那几个同学。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个奖励的制度是否存在问题。我发现,常常来兑换奖励的都是优生,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能轻易达到,而对于差生可能一学期被表扬的机会并不多。于是,我修改了奖励方案。首先,班级优差生两人结对,优生如果帮助差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差生被表扬,那么两人可同时获得奖励。这个方案一实施,孩子们学习的氛围浓厚起来,班级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如果用得恰当,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我们应从细微处入手,制定好奖励与惩罚的方案,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 & & & & 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还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前,应该先肯定学生优秀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其次应该让学生知道在这件事情中自己值得被肯定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并指出如何做得更好。我们时常需要细致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孩子的内心想法,并耐心地教导孩子,除了希望孩子下次不再重犯错误,更希望孩子在错误面前不被打击自尊心,并保持对自己的信心。小学阶段的孩子总是喜欢去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应该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许他们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好,但只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适时指导,孩子收获的是意想不到的成果。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 & &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确是一件宏大、持久的工程,但再远的路程,也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量。教育也是如此,特别是从事第一线的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有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教学科研栏目
没有推荐教学科研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字体: 】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作者:佚名&&&&教学科研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54&&&&更新时间: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 钱鑫  
情不自禁决定重读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又一次吸引了我。有了13年的中学班主任经历后,我是如此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如果你采访现在的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   
  失望和渴望促使我再次走进罗素。   
  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笔者摘抄一二,结合当前教育的误区略谈感想,和读者朋友们共享。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感悟:可是,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通才很少,专注于通才的培养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教育也要意识到人的差距而施教,不要为了分数而让学生在自己实在没有天分的领域苦苦争斗,而早早失掉了学习的乐趣。善于发现学生天赋的老师是成功的老师,能够尽早为发挥学生天赋创造条件的社会是优秀的社会。   
  罗素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应该使心灵充满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还是应该设法将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学生。   
  感悟:一位名人曾经一语中的地说,什么是教育?当遗忘了学校所教的知识后遗留下来的,那就是教育。   
  可是,教育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不还是汲汲于往学生的头脑里硬塞能够获取高分的东西吗?教师的功利其实是社会的功利的反映。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靠“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教师价值的实现也要靠这些“充满实际用途的知识”,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价值都承载在这些实用的知识上,所以“高分低能”出现了,“浙江中学生杀母事件”出现了,“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出现了……更可怕的是,心中只装着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的学生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失落了做人的底线。   
  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现实暴露了我们教育的苍白和失败,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暂时还没有暴露的东西――缺乏“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的学子们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是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但是在千军万马杀向北大、清华的喧嚣中,我们又会遗失什么?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感悟: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感悟:“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扫地,罚站,罚背书……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遗憾的是,当我们看到题海战术在中学教育甚嚣尘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体罚、物罚等在中学屡禁不止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升学排名依旧本质上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其实已经偏离这个目标太远太远了。   
  我们还必须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罗素说,所有的道德教育都必须是直接的具体的,即须从自然的、生长的情景中发展起来,并且不可超越在这个特殊场合所应做之事。不要泛泛地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他去做一件足以体会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在全部的学校教育中,应该继续不断地进行室外事物的教育。(不仅仅指游戏,而是指农业过程,动植物园艺,乡间观察习惯等等)   
  感悟:我们的教育实在太注重说教了,而且注重的是先入为主的说教。我们总是大张旗鼓地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给他们灌输太多的规章法则,让他们还未开始进入教育,就已经背负起了教育的沉重包袱。这在不知不觉之中让教育成为了附加于人生的一种东西,而不再是人的内在需要。   
  而中国的教育又往往是不得已而要因噎废食的。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留在了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中的那些最精彩的课外活动现在不是已经多半不敢再举行了吗?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某个地方又出了“安全问题”。于是“安全至上”的法则让一代中学生只能站在校园的大铁门内仰望校园的那一方天空了。能让学生跋涉的只有书山题海,被局限了的视野和逼仄的生活体验让这一代孩子心胸畸形狭隘,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谁之过?   
  罗素说得好,不管是道德教育还是学科教育,都首先应该是一种范本教育――先有了道德行为再有道德条款的教育。空洞的说教和画饼充饥似的规划只能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乏智慧和活力。   
  罗素说,在一个伪善的社会里,诚实确实有些不利。但是襟怀坦白、无所畏惧的益处要多于这种不利,否则,就无人会成为正人君子了。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正直、诚恳、坦率和自重,就我个人而言,宁可看到他们坚持这种品质而失败,也不愿看到他们用奴隶的小手段取胜。   
  感悟:当一个社会在呼唤诚信的时候,这个社会肯定就多多少少患了“诚信缺乏症”了。我个人认为,当今教育最紧迫的问题还不是学生分数和能力的脱节,而是学校教育所受到的社会意识形态庸俗化、功利化的冲击。作为教师,我可以容忍学生的很多缺点,但是学生群体中很难制止的大规模的作弊却让我痛苦甚至备感绝望。当才读初二的学习优等生在日记中劝慰我:老师,你何必那样较真的时候,我真的感到了教育的末日和教师的悲哀。这是教育尊严的缺失,也是社会道德的沦陷。   
  罗素的话给了我勇气,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还是应该有一点儿明知不可为而必要为的勇气。我们要坚信襟怀坦白的价值,要坚守襟怀坦白的信念。这是教育不可动摇的价值取向,也是教育道德尊严的底线。   
  罗素说,由于战胜困难、取得成绩而受到夸奖,不失为青少年时期最令人愉快的经验之一。对于这种愉快的向往,完全有理由成为次要的动机,但不宜成为主要的动机。主要的动机应当永远是对于事物本身的兴趣,不管那件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   
  感悟:这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设置。教育最根本的指向在哪里,教育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罗素的话真是非常深刻啊!不仅仅是荣誉,不仅仅是夸奖,不仅仅是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兴趣:对生活本身的兴趣,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只有超越了功利的兴趣才能把人引领进云蒸霞蔚的自由天地。   
  我这才明白了居里夫人的名言的内涵所在。她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位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中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身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我这也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外人并不理解的事业而甘愿献出自己全部的生命。这种热情超越了喜爱本身,它更是一种深入了本质的生命冲动。因为无欲而刚,所以它才有能力支撑人们超越人生的诸多苦难而进入生命的至高境界。   
  教育如果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这种“本身的兴趣”,便有了“以一当十”的风帆,被教育者也就获得了所向披靡的武器。   
  最后,我仍然想借用罗素的话作为结束语:所有伟人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都是源于起初那种需虚无缥缈的幻想――那种向人们召唤,诱使人们舍弃安全与舒适去忍受悲壮痛苦的奇美。凡怀有这种情感的人,绝不会受名缰利锁的束缚,因为人之变得伟大,全归功于这种热情。
教学科研录入:钱鑫&&&&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教学科研: 下一个教学科研:
【】【】【】【】
相关教学科研
国家级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省级教育网站 江苏省教育厅
大市级教育网站 镇江市教育局 镇江教育信息网
value=http://rspx./>镇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区县教育网站 丹阳市教育信息网 丹阳市教育信息中心
特色网站推荐 E728音乐教学网 等待添加
里庄中心小学校园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里庄中心校主办 里庄中心校电教处承办 网站备案编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科学发展观有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