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要找的是不是北京人民大学是不是十大名府

您当前位置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学院2008级本科生游学圆满结束
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08级本科生及陪同老师一行人顺利抵达北京西站,圆满结束了为期12天的游学历程。
本次游学活动已经是国学院自2006年开展首届游学以来组织的第六届游程,游学路线设定自北向南,从北京出发前往山东、苏州、杭州、绍兴、福建,最后返回北京。8月24日清晨,在人大百家廊开展了启程仪式,08级班主任吴洋老师主持了仪式,国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徐飞老师、副院长孟宪实老师,党委副书记梁静芝老师、团委书记白洁老师为同学们送行。本次游学地点包括历史人文古迹及大量自然山水,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能够亲身实地感受祖国各地的历史文化,从而开拓学术视野,使国学教育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紧密相联,开创国学教育与研究的新局面。
在山东一站,同学们分别前往泰安、曲阜,同学们参观考察了“三孔”,聆听了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长的讲座,并参观了孟子故里邹城,学子们还兴致勃勃得挑战泰山、峄山,尤其是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6000多级台阶,师生全程徒步上下,给这次旅程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记忆。随后,同学们南下苏杭,在苏州游历了同里古镇、虎丘、寒山寺及拙政园,并前往人大苏州国际学院进行参观访问。随后往杭州行进,游览了西湖一线、灵隐寺、岳庙等历史文化景观,并参观了浙江大学、西冷印社。30日抵达绍兴,在大禹陵、印山越王墓、兰亭、鲁迅故居、青藤书屋都留下了同学们探索的足迹。
31日晚,国学院副院长黄朴民老师在一系列学术会议结束后,不顾旅途劳顿,当晚赶往绍兴,在宾馆与学生会和,慰问师生的游学状况,并于翌日在绍兴文理学院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给予同学们很大的鼓舞。
在最后一站福建,同学们参观了武夷学院、聆听讲座,并受到了武夷学院校长、老师的盛情接待,在武夷山同学们再次登峰。当晚师生们乘车返回北京,结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实践活动。
齐鲁游学记
游学启于八月二十三日晨。
三载求学名府中,更待一朝千里行。虽不敢自诩圣人后学、孔子门生,潜学几年古籍之后的我们,不可不说沾染上了书生之气。自拟古人周游求学,沿海南下,从古韵尚存的行迹里,游骋风流。
而这第一站,就在源远流长的齐鲁之地。
这是中华文明最深沉的土地。儒学在这里发源: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生长于斯,孔学、孟学传承由此;古来至高无上的帝王封禅仪式,也是在这山头。
我们朝向齐鲁,述古畅怀:在曲阜瞻孔圣,于邹城访孟贤,登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间又求访孔子研究院,以观古学遗风盎然依旧。
北京的孔庙是威严的,毗邻国子监,古树青砖难掩帝王之气。而曲阜孔庙,更像是儒雅谦逊的师者。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周敬王以其故居三间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由隋至明弘治年间,孔庙规模逐渐扩大,孔学地位备受尊崇。清雍正八年火后重建,规模依旧,更仿皇宫之制,故有宏大的殿宇、规整的布局。但孔庙骨子里酝酿了千年的儒生情怀,有不拘世俗的傲骨,亦有渗入寸土方砖的谦逊。
我们由中轴线从棂星门而入,饱含尊崇之意敬仿先师。表情里没有凝重,倒是更有几分安然,因为国学底蕴千秋犹在。七道大门重重,孔庙谦逊内敛,静候其中,引学子潜心修习,卸下浮躁;十三碑亭矗矗,御笔亲题,朝代更迭下,孔庙尊贵依旧。杏坛华美,当日讲学佳事流传至今,师者传道不辍;大成殿气势磅礴,先哲塑像其中,香火祭祀不绝,孔学盛传之景得见于此。
访孔府,方知作为思想传承者的个人,其生活内外必是始终如一的。
孔府的建筑规模并不小,但须知,孔子本人并未入住孔府,孔子后人在孔学兴盛之后才有幸建有此府宅并逐渐确定规模。现在的孔府是明清两代的建筑,确然是典型的贵族门户,可谓“天下第一家”,有厅堂楼轩等463间,共有九进院落,可见孔子嫡系世代尊贵。孔府前后公私分明,内外有别: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后为住宅,恪守家礼,主次、尊卑分明。可见孔家在生活实践上严格的礼仪要求。对于孔家的敬仰又多了几分。后来的孔林祭拜,情意因而愈发真挚。
拜访孔宅之时,正值孔府修葺六厅,三厅新来三厅古旧,韵味不同。新三厅漆色浓郁,门画扎眼,复古迹但少古风;旧三厅黯淡斑驳,因年代久远而破损尽显,却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感沉淀其中。置于六厅之中,难免会有思索: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应当如何保存?保存历史感和保有建筑的完整性,颇难兼得,尚未有良好可行的办法,唯有慨叹沧桑。
孔林肃穆清幽,“城以外皆孔氏子孙,围绕列葬,三千年来,未尝易处。南门正对峄山,石羊石虎皆低小,埋土中。伯鱼墓,孔子所葬,南面居中,前有享堂,堂右横去数十武,为宣圣墓。墓坐一小阜,右有小屋三楹,上书‘子贡庐墓处’。墓前近案,对一小山,其前即葬子思父子孙三墓,所隔不远,马鬣之封不用石砌,土堆而已。”([明]张岱《夜航船》)墓碑之前,敬悼,深思。古圣先贤长眠于此,一抷黄土,身后名再不相关,即便有墓碑载功绩,长年亦消磨。惟其传世思想被继承,不断被学习,成为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世间几人能如此?虔诚祭拜,思慕其人。不求有此功业,但求能得其学之万一,足以立己立人。
三孟大致似于三孔。但是规模、建筑、气势都稍逊一筹。
孟庙里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园子,随意堆放了很多的画像石。栅门紧锁,估计也只有我们这一批游客会久久伫立在门前等候开门。最后因修缮之故,未能入园细看画像石,甚为可惜。
巡礼三孟,亦怀崇敬,但又有几分不甘于清冷。三孟是极静的,全然没有三孔时有游客到访的热闹——我们似乎是当日甚至好多日内少有的游客团体,更少有的或许是我们对于其中文化氛围的欣喜,特别是栅门前的守候。
这样的大家庙宇、府邸、墓地,把它们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甚至是廉政教育基地有什么意义呢?走进三孔三孟的人,如果不是在思想里与孔孟夫子有过几分心灵交游,来这里不过是看树看碑看建筑,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有过思想体悟的人,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怀有崇敬的,都是能够激起思想碰撞的,是不虚此行的。这才是它们作为文化古迹的意义。
虽然不可能回归古时——三孔三孟的门槛未沾染上铜臭气,学人在此传经解义,后学自由出入访学——但这思想深处的文化信仰,应该有更深刻的坚持。
泰山天壤间
“人间灵应无双地;天下威严第一山。”
泰山是一座无法不仰视的山。天地间唯此一座山,专享了与天遥契的威严与尊崇,帝王们奋斗多载升平之世,才够格来此山巅祭天地。虽然后来,封禅的神秘被打破,人人可登泰山之顶手摘星辰,但仅凭五岳独尊,执掌生死,泰山就又足以让人持久敬畏。
你有足够的理由沉浸其中:眼界内每一处空白的石壁都有历朝历代的风流之笔,大观峰上的御制《纪泰山铭》,贴金之笔犹为尊贵;凡有天门、庙宇、山亭处,名联诗词不绝入眼;山顶道观佛寺香火鼎盛,孔庙门生络绎。每到一处景,都能听见一段传奇,都能吟出一首流传久远的诗词,正所谓“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这里每一块山石都是文明,以《岱览》为最的诸多泰山述志都穷不尽其中内涵。久来寄身于书文的我们,徜徉其中不知返。
泰山因其自身引来诸多文明,可知其自身之景就有足够震撼。“泰山岩岩”,雄峙天下,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只得见拔地通天,众山一览小;于岱顶探海,朝可望日出,夕能观彩云,晴有山河神秀,阴有云海昏晓,四时胜景各不相同,霎时风云变幻莫测。
如果你想要读懂这座山,就得一步一步去丈量。
攀登泰山的路途已经有足够简易:游览车从山脚一路漂移至中天门,就已抵达半山腰;索道架在中天门与南天门间,坐在车厢里,透过车窗一览众山小;宽大的石阶路几乎没有曲折,路旁补给充足随时可以短暂休憩,甚至有轿夫随时恭候;南天门有天街,云中街市应有尽有,这是中天的市镇;天街至玉皇顶,几乎一路坦途。但你可以选择泰山的走法:以一种最敬畏的方式,小心守护岱宗之尊的不可侵犯。它最深厚的文化价值应该要被尊崇。
只要你选择了丈量,泰山十八盘是必走的一段路。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山势由十八盘始陡峭,岩层自十八盘竟陡立。十八盘两侧风景逐次险奇,累行其中方能领会十八盘的妙处:本就有“人生十八盘”之喻,对于某些人生必须经历的险路,逃避是不可行的,必须得一步一阶地克服。至于途中这紧慢的节奏,就需要自己根据实际的路况来把握,当紧则紧,当慢则慢。讲出来这样的道理来就显得落入了俗套,不如将其寄寓拾级而上的山水里。直到踏上最后一级台阶,顿时豁然开朗;站在南天门下回首来时路,更觉畅然。
玉皇顶之后,泰山有了更多的走法。泰山之顶像是世外之村,漫游其中,诸多路途,风景不一。我们共同有了十八盘的历练,南天门的畅快,于这山林,就各自放逐吧。舍身崖有传说中壮美的风景;后石坞藏于深谷,险峰、怪岩、挂松、泉溪,幽奥无穷;桃花源自然灵透,不染污涂……
你邂逅怎样的风景,就在泰山之巅遇见了怎样的自己。每一处都不会只有风景,仿佛立于这天地之间,置于古来天人相通之处,思绪自会飘渺起来。
峄山野趣惬
当你初到山下,仰头看到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并不会觉得欣喜。北方的你会觉得稀松平常,南方的你看惯了葱郁山林更会觉得有几分失落。而当你走过每一块石头,攀上最后石头堆砌的没有路的山顶,俯瞰到整个葱郁、广阔而大气的平原大地,唯有没有回声但飘荡得很远很远以至到达听不见的某处的一声声歇斯底里,才能表达出你惊奇狂喜的万分之一。
你以为山头必有蹊径,冲着征服山顶欣然前往,但是峄山的嶙峋怪石并不领情。当巨石上凿出的石路走到尽头,突然有了林间小径,小径曲折,通向的却是巨石堆,再也无路前行。探过石头缝隙,依旧只看得见石头。
然而山顶就只在几步之遥。都能听见山风在拉扯。于是钻过石头缝隙直到再也钻不透,就开始爬行。矫健的人一个个窜上石头,再跳过每一个巨石顶,开辟出一条通向最后一块巨石的通道,再搭把手一个个拉起同行的人。
走过最后一个独木板,就能到巨石的另一侧。扑面的快意里已经闻得到深绿。跃过去趴在简易护栏上,视觉肆意于一马平川。
平原不一定只是柔情。因为有广袤无垠,因为每一寸土地上的植物都是刚劲的深绿,因为我们是站在每一步都坚实的巨石之巅。所以这里的平原有着豪气、大气,无怪乎困于巨石间亦能被吸引至此。唯同道者能有此相知。
所以,壮士们沿崖成列,应平原一声齐吼。书生不一定文弱,也可如此般踌躇满志、豪气万里。
再回头看峄山,石头都灵秀起来:
石缝时有山泉涌出,清澈欢快;林间有光影斑驳,明朗跳跃;巨石偶然会擎起巨岩,撑出莫测幽洞;石间忽而又能寻见孔窍无数,玲珑百态;石块或又化出形象千般,鬼斧神工;石刻题壁苍劲有力,犹以“秦碑”“鳌”字称奇。
我们依旧不识峄山景点所述“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但作为此山行人,自知其灵气何止小鲁哉。
孔子研究院讲座
孔子研究院杨朝明在学术讲堂亲自为国学院全体游学师生作了题为 《文王遗训与“中庸”思想》的学术报告,从周文王“宝训”、“中庸”的神奇与尴尬、历史上的“中道”传承、孔子所谓刑罚之“中”、时中——孔子智慧的境界等五个方面深入讲解了“中庸”思想。
杨朝明院长首先对孔子思想做出了整体分析,认为孔子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早年注重“礼”学,50岁左右倾力于“仁”学,晚而喜易时才论及“中庸”,从而引出“中庸”话题。“中庸”研究近年来因清华简中发现周文王遗言“宝训”而有了新的突破。杨院长通过理解“宝训”中的“居中”思想,引出对“中庸”的释义,并分析“中庸”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同时,“中庸”在文王遗训中得到强调,又能体现出三代夏商周的“中道”传承。杨院长列举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证明“中道”传承不辍,譬如《宝训》中有提及尧舜至商汤的“中道”,《逸周书》中亦载有武王嘱周公以“中道”等。进而,杨院长又回归孔子学说,从其中找出“中庸”思想的具体化:一方面是从刑罚之“中”来分析;一方面是探讨孔子“时中”的智慧,及其对于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
讲座最后,杨院长赠予“言忠信,行笃敬”六字勉励大家,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我院与孔子研究院举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双方在儒家文化上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成果显著,颇受各界好评。
第一日。寒山寺、虎丘剑池。
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野趣的峄山和奇拙凝重的泰山,南行的列车便一路带着我们飞撞入一座水做的城市。甫一下车,胸肺中就充满了温暖潮湿的空气。几小时前野旷的天地也变得精致起来。吴地,曾强悍飚猛列兵中原的一块烈土,温儒清雅文风独秀的一块美地,就这样与我们相遇了。
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今天已是被到处热热闹闹的城市建设收进了城内,湮没在高高低低的建筑中,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水还在,桥依旧,这城内的钟声,却变了祈福的梵音。这又如何?贴着水面颤动的钟声,已经是无数游子睡不着的梦境。
愿他们摇荡在江风中,得无上清凉。
一叠叠柱础,静静地码在回廊小榭。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毫无交集,等待自己的“花落处”。
虎丘是此日苏州之行的第二站。
远古三苗百越刚烈不驯的血气随着一次次战乱而南迁的浪潮被埋没在儒雅文风之下,吴侬软语中再也寻不出一丝硬朗。虎丘、剑池,只有这样的名字还能让人想起“操吴戈兮披犀甲”那样惨烈剽悍的岁月。门前的“千人坐”也有了千人听法和千人血水染成两个迥异的版本。剑池深处黑黢黢的洞口中,据说藏着吴王真正的坟茔。不知曾经的雄主,看过了数百年的变迁,又数百年的游人与好事者,现在该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日。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古镇同里。
苏州博物馆出自贝聿铭的手笔,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贝氏的设计处处浸润了这座水城民居的特色,又有简洁明快棱角鲜明的元素。这一日阳光耀眼,笔者躲在帘后,拍下了这张照片,权作水雾氤氲吧,博君一笑而已。
苏博的展览品论时间并不算久远,但件件是当地先人们工巧设计和闲适心境的体现。
渔樵耕读作为古时知识分子们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形象的想象,在匠人们的刻刀下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笔者欣赏能力有限,此处无意也无力对这件作品的艺术性做进一步的分析,只向诸君推荐,清冷灯光下与此四君对视的宁静气氛。
仿佛是米雕中的天地,匠心运到极致的产物。不想在此处放图,就像是在一部3GB的电影中截下的一张图片,抓住了瞬间,却放弃了整个情景和这个情景中你应有的感受。挑一张不起眼的吧,与园子大略无关,随手一拍,解救因闷热而烦躁的心情。
古镇同里。
这里符合水乡古镇的一切标准,因了要发展旅游业,镇口桥边起了无数商铺,过了小桥,几十步内满眼都是码得齐刷刷的状元蹄,看得人食指大动。镇中古戏台不知是谁家过寿或者政府福利,台上人依依呀呀的唱着曲,我这北方人却是一句也明白不得。船行在镇里水道,人们大多乘凉吃茶,也有蹲在台阶边的大婶,见惯了满脸喜悦的游人,自顾自的择菜。傍晚在入镇的桥上小憩,看着人畜猫狗、改装得不成车样的柴油农机开过,才觉得真正属于镇民的生活该是怎样。
第三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国际学院,前往杭州。
在苏州国际学院,我们听了张素玲老师所作的名为“创业团队与文化”的讲座。讲座内容虽然不直接与我们的专业有关,但还是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讲座中介绍了风险资本家的概况;强调了灵魂人物的个人素质在创业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要有“仁”“义”的品质;最后比较了中国、日本、以色列各自的创业环境。临近中午,讲座结束后,我们又转了转苏州校区的校园,非常的现代化,环境优美大气,我等艳羡不已。用过午饭,便驱车前往杭州了。
停留在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呢哝软语中还不忍苏醒,我们便随着大巴来到了西子湖的怀抱。不必说杭州城人在马路上、马路在湖畔、湖被森林饶、人在林荫中,不必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必说苏东坡的泼墨、白居易的白描,秦桧的遗臭万年、岳飞的千古流芳,单单是提到杭州、触及西湖,这些个日子也因这样的际遇便自己清澈和流动起来。
说到杭州,几乎所有人都会直接将西湖置于其后,是的,杭州因西湖而浪漫多情,西湖也因杭州而蜚声古今。
刚到杭州的第一天下午,忍不住十几年的倾心与向往,我们便直接下了大巴,开始游览西湖圣境了。徜徉其中,真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我们在花港观游鱼,在曲院赏风荷,在苏堤漫步……
这一天最有意思的事要算是突然驾到的雷阵雨了,没有平时面对暴雨一样的恐惧,我们都在风中伫立着、欢笑着、大喊着,等待着一场淋漓尽致的雨来洗礼我们,等待着欣赏不一样的西湖,欣赏“总相宜”的“淡妆浓抹”。雨中的西湖是那样醉人、那样刻入记忆。西湖的风和雨交织在一起,丝丝入扣,缠缠绵绵,让人不忍离去。也正是这一场雨,将我们的记忆与西湖更深地凝结在一起,在那大雨滂沱的夏季的回忆。
经历了一场雨,便回宾馆了,休息之后,等待第二天的旅行。
二、浙大听讲座
到浙江的第二天清晨,经过休整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浙江大学历史系来听取讲座。楼毅生老师可谓是杭州的“万事通”,整整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涉及到了从良渚文化到元明清时代杭州城市的发展沿革,讲座绘声绘色,一时我们仿佛置身于西子湖的柔情怀抱和烂漫传说,一时我们又来到了大运河往来不绝的游船,一时我们登上了雷峰塔去俯瞰杭州全貌,一时我们又与白居易、苏轼和岳飞侃侃而谈……站在历史的基点,让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去融入杭州,化作西湖的水,流动在鲤鱼和荷花的交欢。
讲座可谓是高潮迭起,大家意犹未尽,时间却已然流逝。不过也所谓缺憾之美,这小小的遗憾更是激发了大家畅游杭州、感受文化的热情。在依依不舍浙大的途中,自己油然而想起柳永的《望海潮》,想起金主完颜亮,都实在是欲罢不能杭州的婀娜身姿。
三、飞来峰、灵隐寺、三生石
浙大听完讲座、吃完午饭,同学们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飞来峰和灵隐寺。经过导游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地方传说中都和一位家喻户晓的和尚“济公”有着不解之缘,于是大家的好奇心更是高涨,“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欢歌笑语的我们很快就消除了奔波的疲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不出170米的飞来峰就是这样一座名山,济公在这里修行得道便是一证。
飞来峰有着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让人赏心悦目。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最要着重的是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在飞来峰上,大家总是嫌自己的眼睛转不过来、嫌自己的相机拍不过来,因为步步都太美,所以只能潜留心底才最生动。
飞来峰至半,就来到了灵隐寺。
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胜地,相传济公在这里出家。据说灵隐寺历经沧桑,千年不朽,是一大宝刹。进入灵隐寺,我们便感到被浓烈的佛香味所包围,我们惊叹33.6米高的大雄宝殿,虔诚在9.1米高的释迦摩尼像前,在150多尊的浮雕前流连忘返,在1000余年的历史岁月中感叹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尽管有的同学对这里湿热的气候不太适应,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三步并作两步地登上一步步的台阶,感受佛教文化深层次的魅力和韵味。
出了灵隐寺,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便如寻访旧迹一般,我们没有丝毫疲惫地找寻到了大名鼎鼎的三生石。我们都知道此行不在于观赏如何一块石头,而在于这块石头背后的故事,也不在于这段故事如何动人,而在于我们缺失的一段情感和文化的教育。想必,这也是游学的一种意义吧。
游飞来峰时,我们切实地感受到此山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其景观与周围诸峰迥异。徜徉在灵隐、飞来峰一派悠远、深沉的佛国氛围里,寻访并尽情领略佛教艺术的魅力,能真切感受到蕴藏在西湖山水之间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此番游览,真是收获繁多。
四、虎跑泉、李叔同纪念馆
一天参观了这么多的地方,应当是已经很劳累了,但是大家一听导游讲解到马上要到“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去,又都忍不住了兴奋。
来到虎跑泉,先是陶醉于虎跑一名的由来,再是渴望一睹虎跑泉的真容。沿着崎岖的小道拾级而上,一路上流水潺潺,四周景色奇异秀丽,很多同学忍不住掬捧起水来洗把脸,又是一阵阵赞叹和欢声笑语。不久,我们便来到了大名鼎鼎的虎跑泉口,叮叮咚咚,泉水慢慢悠悠地从小泉眼里冒出来,这细微的水声,却仿佛可以涤荡所有不净,悠悠地达致一种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境界。
“龙井茶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古往今来,凡是来杭州游历的人们,无不以能身临其境品尝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冲泡的西湖龙井之茶为快事。历代的诗人们留下了许多赞美虎跑泉水的诗篇。如苏东坡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偿。”而我们,虽然没有尝到如此甘洌,能亲身感受虎跑泉的境界,也已经不虚此行。很多同学还用带着的矿泉水瓶灌满了虎跑泉的泉水,以此留作纪念。
虎跑茶室边上是济祖塔院,是宋代济颠和尚葬骨灰之处,院后壁上有数幅壁雕石刻,都是济颠传说。茶室前沿级而下,我们便来到了弘一法师纪念馆。弘一法师姓李名息,号叔同,浙江平湖人,早年留学日本,精通音乐、戏剧,对书画篆刻颇有造诣,曾在东南亚讲佛学,1918年在虎跑出家,是一位著名学者、音乐家和高僧。瞻仰大师级人物,着实让人心胸开阔和志向昂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悠远远而来,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和艺术,他告诉我们只要予以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演绎一段西厢情缘。
五、岳王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曲《满江红》,怎能让人不心生感慨。爱国志士岳飞用悲壮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来到杭州的第三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岳王庙来怀念和敬仰这样一位真正意义上英雄一般的人物。
岳母刺下的“精忠报国”赫然在目,岳飞高喊的“还我河山”也遒劲在前,跪着的秦桧夫妇用受唾弃,已然安睡的岳飞遗骨却依然铿铿作响,教导着我们爱国、爱家、爱人。走在肃穆庄严的岳飞庙里,和来来往往的人群默默擦肩而过,没有人不在这里涌出万丈的豪迈。看着庙里数不清的碑刻,试想着岳飞精神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我辈小子,也定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精忠报国、无所畏惧。
从允常到鲁迅——探访那些刚烈的绍兴人
抵达绍兴的时候已是晚上7点多,和我们心情一样兴奋的还有咕咕叫的肚子。连冲带跑到达饭馆,三下五除二扫荡掉一桌子的珍馐,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脚步已经迈入了吴越之境。
印山王陵其建筑规模之大,结构之合理,形制之独特,气势之宏伟,保存之完好,让我们都很惊讶。导游介绍,对印山王陵的抢救性发掘,再现了2500多年前灿烂的古越文化。国内文物权威人士认定,印山越国王陵的文物价值完全可以与秦王陵相媲美。故有“北有秦宫,南有印山”之美誉。这八个字充分概括了印山越国王陵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不仅是古越2500年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一个绍兴人,由衷地感到自豪。
绍兴,那么多诗人墨客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做官或者四处干谒求功名,或者隐居低调做戏文:贺知章,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寒山、拾得,临海人(今绍兴),诗人;罗隐,富阳(今绍兴)人,诗人……脑子里赫然出现一个个名人的身影——他们有很多最终发了达;有的到老还是贫苦,如徐文长。然而正如绍兴文理学院老师给我们介绍的那样,绍兴人的性格自古便是刚烈的,传承至近代,一个鲁迅便顶起了大半个中国。其后还有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突然觉得,我的故乡原来是如此的人才荟萃,这一次绍兴站,合着国学院08级的大部队,仅求借一点灵气,带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印象给他们。
印山越王陵
一提到绍兴,想到的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然而我们从杭州下来到绍兴,第一站却是为了看看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君主允常,也就是勾践父亲的坟墓。那大墓遗址如今位于市区西南1 2公里的一座山岗上,我们一大车人八点多就出发了,清早冷冷清清,倒没什么人来。然 “北有秦宫,南有印山”的大名确实积攒了数千年的文化,又因为距书法圣地兰亭才一公里,引得后人探访也没有绝迹。
一般人对陵墓的兴趣,在于它出土的文物和帛书,但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在印山越王陵里,确实没有看到多少古董文物,到对那座巨大的木棺椁更感兴趣。想想看,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木头,埋在地下,竟没有腐朽,很是难得。对于构建印山越王陵木椁的巨大方木,有专家断言,其树龄都在千年以上。这使人不难想象,两千多年以前,绍兴的土地上曾有过大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印上脚下,还埋藏着另外一位文人的灵魂,徐渭。吴老师说,累的同学可以先回车上,既来之,有兴趣的同学和我一起去“路过”一下。刚刚还在喊累的同人们竟都又浩浩荡荡得集体前往了。一路上小虫子小蛇的不少见,灌木丛子也真不客气,偶尔还有蜈蚣军团集体搬家的行为吓坏了不少女生。随后我们又驱车前往书法圣地——兰亭。
我们几乎是窜下车的,只为一睹“天下第一行书”的出产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2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兰亭,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隔了一千多年后,我们专程为览这几位晋代大文人的丰采,也来附庸风雅一回。
到了曲水流觞的地方,同学们很自觉的就各抱地势——蹲坐在水边的蒲团上了,看着眼前潺潺小溪一道,听着耳边袅袅乐声一曲,再闻着漂流到前的酒香,一饮而尽,就憋出小诗一首,甚是惬意。
王阳明之墓
关于王阳明不用多说,在任何一本思想史教科书上,都有着对这位心学大师或褒或贬的议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阳明先生的陵墓,竟是如此的孤单,虽说哲学家似乎就应该孤单着,但这样一位被我们无数次提及的先哲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们见面的时候,我仍旧感到内心深处的一种猝不及防。
中午的阳光过于热烈,以至于愿意下车去拜谒先生的人数甚少,先是穿过一片废旧的居民小三楼,接着爬上数十级高高的台阶,王阳明之墓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吴洋老师看着墓前潦草的祭品颇为无奈的感叹道,好不容易有人祭拜,还是用石头。我们在陈壁生老师的带领下,向先生行了礼,回身望去,却是一丬丬厂房,绿绿的山峦遮挡不住现代化建筑的冲击,不知道阳明先生如若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在返回的途中,我又仔细地观察了那几幢民房,上面居然写着印痕着十足时代感的语言,“热爱******”、“热爱社会主义”,阳明先生是明代人,这些标语和小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而陵墓又正对着小工厂,给人以时空交错之感。返回大巴,空调的凉爽却让人感到阵阵冷清,或许真正的先贤圣哲,只有在经典中,才会将自己的光芒绽放,而留在现实中的,永远只会是这般孤寂的方寸之地。
此外,像我们这样的旅人,名人故居也是个很好玩的“旅游点”。而像绍兴如此有文化沉淀的城域,正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文人骚客迁留的地盘。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而徐渭可能不是每个读书人都知道的名字。但是,在明清两代的文人中,像徐文长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他还自称:“青藤,雪简是吾师”。他的书法,苍劲中娄媚欲山,结体茂密,富有魄力和气势,卓然自成一家。 我们下了大巴后,穿过曲曲折折的弄堂,沿着一条小道直走,才见到这间别致的书屋——青藤书屋。简单的平房,点缀着墨绿色的青藤,沉浴在一片金黄的阳光里。书屋前有天池和青藤,东首为一竹园,有自在岩、天汉分源等景。书屋范围不大,但精致、幽雅,是绍兴现存的一处具有文人园林特色的建筑了。
几乎国学院每一个到场的师生从踏入门口的一瞬间都爱上了这片小天地,纷纷表示:有此一地,摘书足以。我们在不足百米的庭院里绕来绕去,与爱说话的八哥先生打打招呼,颇有一番文人志趣。
园中有一个七尺见方的小池,徐渭称“此池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故取名“天池”,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号。小池里养着几尾红锦鱼,池上正是两扇窗,窗边放着徐的书桌,徐渭常在这里写诗做画写剧本,累的时候就推开花格窗,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徐渭很自得,池上窗旁就是有一副对联“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其。”,池中间有一块小石柱抵住窗台,石柱上刻着“砥柱中流”。“流”字早又被岁月风化不可见了,这里不难看出徐渭的清高和孤傲了。
然而,徐文长的一生却很不幸。他虽然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报国愿望,却连举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因发狂杀妻而下狱七载,晚年靠卖字画甚至卖书卖衣度日,终于潦倒而死。徐渭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几百年后,他自得其乐最终却潦倒而死的书屋会被像我们这样的好事者踏入。于是在他的地盘里,我们这帮小犊子竟也不敢高声语,在屋内院外转了一圈,回想起徐文长晚年如何在这座小院子里构思他那绝伦书画与婉转至今的戏曲。
蔡元培故居
在中国近代史上,与梁启超、胡适等人相比,蔡元培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我们去参观蔡元培故居时已经是接近下午,他的家坐落在弄堂小巷子里面,实在不起眼,我们排成一溜在窄窄的巷子里走,小分队跟在后面甚至还走丢了。进了远门,却也是大宅子,两层楼房,阳光四溢,环境甚好。
我们在宅院里转了一周又上了二层,豁然看到一幅蔡元培的征婚启事.蔡元培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这3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当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这些要求明目张胆的还张贴在蔡元培估计二楼的起居间里,引发我们好一段议论。
我们这代人身上的鲁迅印痕应是较重的,从小学到大学,鲁迅的无数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都是我们的必读篇目。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是复杂的,曾经不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觉得过于激烈,然而随着成长,愈加多的看到这个社会的阴暗的犄角旮旯,也就愈加认同先生的内心与挣扎。来到先生故里,我始终怀着一种朝拜的心情,眼眶也一直发热。
先生故里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祖居老台门,这里代表着周家曾经的辉煌与落寞,每个房间的功能划分得十分详细,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空间感,这是南方民居的特点,周家老台门也不例外,回廊、天井和高大的门洞,让祖居又充满着某些神秘和恬静的感觉。总体来说,老台门更多给人带来的是庄严和不容轻松,甚至有些压抑,大家族的气场百年过后依然余威尚存,是我不由感叹中国传统家族与祖宅这种绵亘不绝的力量。
三味书屋是第二处景点,围绕着这个不大的旧私塾,有着数不清的关于先生的故事,书桌上的“早”字,很遗憾我没有看到真迹,寿镜吾先生的照片我也怀疑是翻拍的,诚然,当年的家具陈设又有多少能够历经几次重大浩劫而又全身而退呢?我宁愿相信这些摆设都是真迹,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符号化的象征化的东西,我们并非一定仅仅要从历史中获得真相和经验,更重要的恰恰是从中获取某些认同感和自信心,如同我们在三味书屋看到的也许未必是鲁迅先生真实的曾经的岁月,但这不会妨碍我们对鲁迅先生的私塾时光充满着感情、憧憬以及向往。
按照顺序,下面就是鲁迅先生纪念馆了,由于内部维修,我们只能从旁门进入,这给我带来了一丝不爽,这岂不是让我们去走旁门左道?然而我很快也就释然了,一方面为自己的小心眼感到好笑,另一方面我想,鲁迅先生以激流之身,试图荡涤污秽,愿以其鲜血,医治国民心中那些愚顽不化之灵魂,在当时那种激荡的社会中,又何尝不被世人当做是旁门左道?先生早慧,然而英烈之名却大器晚成,这或许是一种大悲,但对于后世,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幸?
最后收尾之处,就是有着著名的百草园的鲁迅故居(即周家新台门),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留给我的印象太好了,因此我进入新台门之后就直奔百草园,我要迫不及待地看看它是否与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园子相似,结果肯定是大相径庭,百草园比我想象的还要大,还要开阔,除了后人为了博取游客眼球,而专门标注的“矮矮的泥墙根”、“光滑的石井栏”等等,其余都保持着一丝旧意。
我就这样在百草园的里里外外游荡着,不知怎的,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内心居然很是伤感,或许是为了长期以来拜谒先生故居愿望的实现而感动,或许是想到先生一世的慨然,或许是内心深处因先生一篇散文而生发了对童年的怀念,总之,回望百草园一缕斜阳,鲁迅先生虽然矮小却坚毅的身躯,仿佛又浮现在我模糊的视线之中。
绍兴文理学院讲座
31日上午吃早餐,听说黄朴民院长昨天晚上连夜就赶过来看望同学们了,大家都挺兴奋的。又听说今天早上的演讲正是黄老师主持,讲座教授是每年都给国学院讲授绍兴历史的沈刚老师,大家甚是期待。九点半到达绍兴文理学院正遇上大一迎新,我们几个有点兴奋,仿佛有一种回到人大的感觉。
毕竟是秋老虎的前爪迈入了,天气有一些火热,我们的心情更是热烈,教室明亮,黄老师像往常一样站在台上和我们亲切的说着话儿,慰问我们游学的境况如何了,嘱咐我们作为国学院的同门,一路上要互相照顾,游学对我们来说,既是为了能让同学们通过走访祖国大江南北的游程,亲身实地感受各地的历史文化,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又是一次同窗间情感交流的机会,一定要珍惜,说得我们都很感动。
沈老师的演讲很精彩,他将绍兴的历史文化与我们这几天参观的景点结合,讲得非常幽默又生动,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者,给我们很多启发,开拓了很多值得探讨的学术新课题。听罢讲座,黄老师与大家共用团餐,大家吃饱喝足,有点意犹未尽,不舍得离开绍兴,黄老师和陈老师都因为工作繁忙要与我们在这一段告别了,大家都有一点惜惜相别的感觉,想必古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吧,还好我们现在交通发达,几天后又能回北京相遇了。我们大部队又南上杭州去搭乘前往最后一站福建的火车。
坐在火车上,同学们三五结对儿聊着天,我的心情却有一点激动和恍惚,绍兴之行两日即讫,对于这一站的行程对我来说当然是最为美好的,只是不知各位同门的兴致如何,不仅想到朱庆余(越州绍兴人)写给张籍的《闺意》(后改为《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越乡古城可合大家雅兴,到真是不知画眉深浅入时无了。
武夷山游学感言
remembering
remembering
remembering
remembering
remembering
—————献给所有在路上离开并值得我纪念的一切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溪。”
这里展现着地球上最典型的丹霞地貌,锋崖奇石,千姿百态,地貌景观,丰富多彩。山依水而立,水环山流淌;这里是全球生物性保护的关键地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这里的深山峡谷之中,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茶,它散发的清香,影响了世界的口味;这个地处偏僻的山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处古老的村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朱熹,曾经在这里生活。整整七个世纪,他的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主体。这里就是地处中国东南部,此次游学的最后一站——福建省武夷山。
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我们登顶武夷山天游峰所看到的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悬棺,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这些保存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已经距今约3000年的古先民丧葬遗存。这些船棺与武夷山蕴藏地丰富的树木花草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构成了武夷山独特的物质系统。
朱熹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宋代至清代(13世纪至20世纪)7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影响远及东亚和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国外还保留着日本朱子学、朝鲜朱子学(退溪学)等,吸引着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理学思想的研究。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五十余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武夷书院,在隐屏峰的山脚下,我们找到了这所书院的建筑遗迹。这里的残墙,似乎仍旧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人文色彩,我们仿佛看到朱熹阐释儒家经典,著述《四书章句集注》的点点用心,又仿佛看到在朱熹著述讲学前后八年间,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的文人学者。在朱熹的影响下,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择基筑室,著述授徒,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我们在武夷书院参观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富有哲理的石刻——“修身为本”、“智动仁静”以及现存朱熹撰并书字数最多的“武夷神道碑”、朱熹创办的社仓等等,这些武夷山保留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的兴衰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异常珍贵。
站在夕阳映照的九曲溪下,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1193年,那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文历史观光之旅。九曲溪在两岸奇峰之中奔腾出十八个优美的弧线,溪水时而舒缓时而湍急,环山就势,终年流淌不息。南宋最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和最著名的哲学家朱熹乘于轻舟之上,畅谈人生感悟,山间各色美景,次第呈现在他们的眼中——大王峰昂首挺拔四壁陡峭,形状如同王冠雄浑奇伟。玉女峰孤立于群峰之间,挺拔秀丽。他们相继写下《九曲棹歌》十首及《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的优美诗篇。“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由于两人游武夷时所建立的情谊,才使得那首著名的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流传千古——“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写到结尾,想起电影《钢的琴》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有的人的眼里啊,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的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可是,在我的眼里,它就像是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它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它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的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它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似乎有话要说,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当那首钟爱的《旅行》想起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一路,竟然就此戛然而止。一路上,我们在孤单的时候分享彼此随声听里的音乐,在疲惫的时候牵起彼此的手蹒跚前行。在困倦的时候闭上眼睛,在难过的时候流泪。在兴奋的时候吵闹,在感动的时候沉默。此刻,那些镜头在年华里渐渐的,渐渐的淡去。我喜欢告诉自己他们其实是在路途上离开的一切。我们在行走着,或奔跑着。所有的事物是风景,没有什么能永远留得住。所以我喜欢用文字纪念,纪念所有安然离去,或是说被我们抛在身后、抛在脚后的一切。我会安慰自己,他们其实都在。一直没有离开,只是我们前进了,我们离开了。那不是失去。
正巧看到一个词条——nostalgia,怀旧之情。翻看着相机里为数不多的合照,突然意识到自己接受这个任务时的唐突和草率。身边的人常常提醒我,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应该是一直往前看的,但我却是一个不停回头望的人,我总以为在最初的地方,有一个原来的我在那里。我的世界永远停留在与你们相聚相知的时光和空间里,无论之前和之后的日子多么的漫长和短暂,我内心中美好而又奇妙的世界永远在心里,不是哄骗,而是鼓舞。我把你送给我的曾经,往最远的永远延续。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惟愿此时的歌能成为彼时路途上微弱前行的力量,此行足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