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周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意思

【图文】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3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宏观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是作为反经济周期的工具来发挥作用的。经济衰退时期实施扩张性操作,_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是作为反经济周期的工具来发挥作用的。经济衰退时期实施扩张性操作,通货膨胀时期实施紧缩性操作。这样的“逆风行事”是A.以经济学理论决定实践B.把理性分析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C.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政策D.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C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故排除。B选项的错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故排除。逆风行事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C入选。D选项观点错误且与题意不相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且题中没有涉及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故排除。考点:考点名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存在着对应: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考点名称: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含义: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的关系和作用: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区别含义不同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特点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作用不同 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面相互利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联系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警示:矛盾的内涵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高考中经常结合漫画、文言文等素材进行考查。应注意: (1)哲学中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双方的对立。 (2)对立统一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考点名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区别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作用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联系①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联系①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区别含义 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地位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不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区别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方法论意义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实践的方面不同 做题时判断主要矛盾要注意以下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等 做题时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劣”等联系①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所以,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掌握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2)原理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考点名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 区别:(1)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理论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3)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点名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含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形而上学含义: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表象,找到人眼不可见的、高于表象/现象、对表象/现象起着决定作用的规律。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在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中叙述如下: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其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由于传统的思辨哲学家都把“哲学”视为关于超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所以他们也在这个意义上把“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其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辩证法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的动力 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事物的否定是事物的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强加于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关系 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能够包含否定,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 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扬弃” 是联系和发展环节的中断,不是“扬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是根本分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是根本分歧。 辩证否定: (1)辩证否定的内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4)辩证否定的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形而上学否定观: 宏观经济周期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易错点: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提醒:①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②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 坚持辩证法:(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青年学生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4)把辩证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5)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坚持辩证法要以坚持唯物主义为基础。辩证法:辩证法的主要派别:①唯心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相关阅读: &
& 相关推荐知识点梳理
  (1)矛盾的广泛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在任什么时候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认可矛盾,阐发矛盾,敢于揭穿矛盾,踊跃探求精确的方法办理矛盾。只要如许,我们才气在糊口的陆地中扬帆远航,才气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2)矛盾的特别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色。  ②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处事情应详细问题详细阐发。详细阐发矛盾的特色,用分歧的方法办理分歧的矛盾。详细问题详细阐发,是我们在实际事情中精确了解事物的基本和精确办理矛盾的关头,也是主义的一个紧张准绳和活的魂魄。  (3)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广泛性与特别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矛盾问题的精华,也是建设中国特点的实际基本和哲学根据。矛盾的广泛性与特别性的关系便是个性与本性的关系。矛盾的广泛性是指同类事物的个性。矛盾的特别性是指详细事物的本性。  ①原理形式:矛盾的广泛性和特别性互相联络。一方面,矛盾的广泛性存在于特别性当中,并经由过程特别性表现进去。另外一方面,特别性离不开广泛性。世界上的事物不管怎样特别,它老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余事物有配合的地方。因为事物范畴的极为泛博和事物成长的无穷性,矛盾的广泛性和特别性在必定前提下互相转化。  ②方法论:这一原理请求我们在事物的个性引导下,研究事物的本性。要长于从事物的本性中归纳综合失事物的个性。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是作为反经济周期的工具来...”,相似的试题还有:
-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们要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经济形势,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应具备“灵活性”的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对此,有专家指出,2010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日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2010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请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这次央行加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十章 反经济周期的宏观政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十章 反经济周期的宏观政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摘要]通过对印度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反周期政策的影响以及近期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本篇论文认为,印度实施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确保了印度面对全球衰退经济增速没有下滑得更快,但也造成了目前印度财政赤字上升和通胀压力加剧,使得这些刺激性政策难以为继。在私人消费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出口市场依然低迷的条件下,明后两年印度的政策退出必定是缓慢而谨慎的,而印度经济短期内也很难回到危机前9%以上的快速增长轨道上。  (中经评论·北京)财年印度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速度。面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惨淡经营的发达国家经济相比,印度的这个增速确实令人瞩目。不过,与之前三年它所保持的9%以上的经济增速相比,还是低了近三个百分点。在过去的一年中,印度积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目前巨额的财政赤字和高企的通胀指数,使得这些刺激性政策很快将难以为继。2010年和2011年没有了政府的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支持,印度经济能否自主地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上,这已成为国际社会以及印度国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分析:(1)印度经济为什么减速;(2)印度的扩张型经济政策效果如何;(3)印度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    一、印度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在过去20年中,印度经济的波动与发达国家的周期并没有很明显的联系。但年到年印度的这一轮经济高增长,恰与全球以及发达国家经历的这一轮景气相同步。实际上,正是在过去的10年中,印度经济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越来越深地融人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因此,印度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是必然的,只是影响大小及危机对国内经济的传导机制或有所不同。    印度经济早在年的第三季度,也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显现之前,就已经开始减速,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只是加快了它的下滑速度:从年的第二季度的9.3%一路下滑至年第三季度的5.3%。直到2008年12月政府开始实施反周期的经济政策之后,印度的经济增长才略有回升。如果把这一阶段的经济下滑分为两个时期,我们就能够对国内、国外因素共同作用的机制看得更清楚。    (1) 2008年9月之前,由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基础物资价格波动,使储备银行进一步收紧银根。又因外部资金流入减弱,流动性短缺渐露苗头。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国际基础物资价格开始飞涨。2008年石油价格从1月份的平均90.7美元一桶涨至7月份的132.8美元一桶,这期间最高点达到147美元。同期,进口食用油的价格也上升很快。2008年1月棕榈油和豆油的价格还分别是1059美元一吨和1276美元一吨,而到了6月就涨至美元一吨。印度的通货指数由此开始攀升。到2008年6月中期,批发物价指数的增长一度达到两位数,而三分之二的上涨可以归结为三类基本物资:食用油、钢铁、矿物油及其精炼产品。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应对通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利率。实际上,从2006年10月开始,印度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就已经开始加息,在那以后中央银行的基准利息就没有再降过。到2008年6月、8月,面对高企的通货膨胀,储备银行更是数度加息,截止8月30日回购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提高到9%。而利率上扬,对需求和供给都将产生负面影响。从2007年5月工业生产指数即因此进入一个下降的长周期,迄今还未走出。另外,由于贸易逆差的扩大,卢比贬值的预期有所增强。对外国机构投资而言,印度市场的风险由此加大。2007年下半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快了它们的回流速度。根据统计,从2008年1月到2009年2月的14个月中,外国机构投资净流出133亿美元。而月,印度净流入外国机构投资177亿美元。外国机构投资的迅速撤出,导致印度股市急速下滑。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印度的流动性短缺开始显现。但又因“时滞”的存在,这一阶段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尚不显著。    (2)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蔓延到印度实体经济,社会总需求下降,增长率下滑更为明显。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将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到了极致。根据世行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它将印度受危机影响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国机构投资大举撤出,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商业信贷、贸易信贷和与海外银行间借款急剧萎缩,第三阶段是卢比贬值、外汇储备减少。而第四个阶段、第五阶段是危机真正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阶段。在2008年9月之后,随着外部信贷市场的枯竭,再加上股市的暴跌,使印度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减少。而印度银行不仅要面对海外银行间借款的减少,还不得不向它们的海外分支机构注入资金。原本就已存在的流动性短缺骤然演变成流动性危机,表现为Ml的增速从2008年8月的19. 4%下降到2008年11月的10. 3%,进一步降到2009年3月的8. 2%。而M3的增速也从2008年8月的21%降到2009年3月的18.7%。尽管储备银行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措施将银行的信贷增速从2008年8月的25.4%提升到2008年11月的26.9%,但这只部分地弥补了美国和欧洲市场对印度公司短期和长期信贷的削减份额。银行间短期借款利率在9月中到10月末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上涨了20%之多。利率成本迅速上升,严重抑制了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信贷。其中,私人消费支出的增长在年下半年下降最为明显,只有2.5%。同时,随着欧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印度出口市场萎缩,抵消掉了原本它可以从货币贬值中获得的好处。同时,因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进一步削弱了国内私人消费需求。印度货物出口的增速从年上半年的35%转为-18%;进口增速也从45%转为-11%。软件出口和海外劳工汇款的增速也都明显下降。至此印度终于明显地感受到了危机的严寒。    随着危机的深入,同样动摇的还有市场信心。与以往景气匮乏的年代一样,投资者开始延迟或者取消他们的投资决策,消费者也打算削减开支以节俭度日,而银行则捂紧了钱袋,出现了所谓的“惜贷”。到2009年3月尽管印度储备银行已连续降息,但银行部门的信贷增速还是降到了17.1%。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的四个月间,印度银行对商业部门的新增贷款较上年同期下降了近四分之三。    此外,与年相比,年和年这两年由于季风雨量分布不均或不足的缘故,农业减产、增速下滑,也拖累了印度整体的经济增长水平。在印度虽然农业产值只占GDP的18%,而且还在呈不断下降趋势,但由于近一半的人口以农业为生计,农业增长表现会通过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印度的反周期扩张型经济政策    从上面的分析看,印度要刺激经济增长,放松流动性是当务之急。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刺激因缺乏市场信心而一蹶不振的社会需求,又没有比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更有效和直接的了。实际上,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都大同小异。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又重新成为了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    1.货币政策。在2007年下半年之前,印度确实存在着经济过热的现象,需求型通货膨胀的特征较为明显,印度储备银行的升息被认为是合适的、也是及时的。但年上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则更多地为国际基础物资价格上涨所累。储备银行的升息对物价的影响就非常有限了,只能部分削减需求方对物价的进一步推高作用。与此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副作用随着利率的上升渐趋明显。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9月之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商品价格的泡沫开始破灭,国际基础物资的价格开始回落,印度的通胀压力有所减缓。此时,储备银行才得以从容地转变它的政策目标:从“平物价”转向“促增长”。印度央行从2008年10月份以来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最终降至5%;法定流动比率也从25%降至24%,印度央行隔夜再贴现利率也从9%降至4.75%这个历史最低水平上,并从4月份一直持续至今。同时,储备银行还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住房金融公司以及银行针对共同基金的短期贷款业务提供了更为特殊、也更为宽松的政策。从11月中期开始,储备银行也开始回购市场稳定计划(MSS)债券。此外,储备银行除了通过特殊目的机构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入新的流动性以及增加出口信贷再融资之外,还向银行、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 SIDBI)、国家住房银行(NHB)以及进出口银行提供了再融资安排。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的一年间,储备银行向市场投入的初级流动性已达到56170亿卢比,占GDP的9.5%。    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度金融体系受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特别是它的银行,依然十分稳健。正因为如此,印度央行在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有些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地方。首先,印度央行仅向银行注入流动性,即使是针对共同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住房金融公司的流动性措施,也是通过银行来实现的。其次,印度央行并没有为了提升流动性而降低抵押标准,仍然以政府债券为主,而发达国家则以抵押证券和商业票据为主。还有,印度央行这次大手笔地注入流动性,并没有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罕有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前两年实行了抑制流动性的政策,而现在不过是放松了这些政策而已。    储备银行在危机后利用的货币政策手段非常全面,这也说明它对危机的处理是审慎的、也是非常积极的。但尽管如此,与储备银行的初衷相反,新增加的流动性并没有提升投资或者消费需求,反而成为了银行的存款增量,或者被政府的借款优先占用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在储备银行大举提高市场流动性之后的2009年1月,银行的新增信贷反而较上月下降了1121.8亿卢比。尽管不排除“时滞”因素,但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陷阱更令人担忧。危机发展到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已经很难单独支撑起经济复苏的重任。    2.财政政策。如果说印度的货币政策是在压通胀和保增长这两个经常相左的目标之间进行抉择,那么印度的财政政策则经常受到“政治分肥”的干扰,难以完全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这个目标。可以说,即使没有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印度也会放松它的财政政策,只是会比目前的规模小一些。因为2009年大选在即,中央政府希望借扩大支出来增加就业、提升选民的收入,从而获得选民的支持。而金融危机只是给了政府一个更加光明正大的理由。因此,早在2008年2月,比危机真正波及印度提前半年,政府就开始了第一轮的财政扩张,主要内容是减免农民的债务,提高化肥和食品的补贴。第三季度又实行了第六次政府雇员加薪。只是在2008年12月以后政府分别在12月初、2009年1月初和三月初宣布的财政刺激措施才是真正针对危机的。这些措施包括:削减中央营业税4%,增加计划性支出2000亿卢比,为邦级计划性支出增加借款3000亿卢比,另外重要的刺激措施还包括对出口工业的扶持,例如更为优惠的出口信贷补贴、出口退税政策等。这一揽子的刺激政策所形成的财政负担占到GDP的1.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印度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受到危机的严重冲击,因而无需财政拯救,印度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都是针对需求不足的问题。    即使是以政治分肥为目的的支出项目,它所增加的社会需求,在危机年代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年政府增加的支出都可以视为是危机下的财政刺激措施。年上半年政府消费的增速为1%,而当下半年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之后,与上年同期相比政府消费的增速达到了6%。其中,计划性支出增加占GDP的1%,而非计划性支出增加占GDP的2.5%。财年政府最终消费支出较年初预算上升了36%。    印度经济在年之前的整个“十五计划”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大于消费。但这种增长的模式在年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增长更多的是为消费需求所推动,该年私人消费对增长的贡献为53. 8%,而政府消费的贡献是8.0%,资本形成的贡献是55. 7%。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私人消费仅增长了2.9%,远低于上年8.5%的水平。但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政府消费的增速高达20.2%,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严重下滑的私人消费,使得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超过了上年,达到59.5%的水平。其中,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至27.0%,而政府消费的贡献提升到了32.5%。    然而,这样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是难以为继的。首先,与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相比,印度面对一向较高的财政赤字和国内债务比。除非私人消费能尽快走出低迷,否则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将最终阻碍印度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其次,在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最近发布的年经济展望也承认,此番赤字大规模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补贴的增加、工资的提升、债务的减免,以及由于国家就业保障计划覆盖面不断扩大致使相应支出不得不增加,而真正属于能够提升经济发展潜力的积累性支出很少。如果支出无法促成相应的经济增长从而带来更多的政府收入,那么赤字只能是越聚越多。    三、印度经济运行现状    尽管印度政府实行了反周期的扩张型经济政策,一是政策本身不可能立竿见影,二是全球经济还处在衰退的过程中,外部经济环境没有改善,年下半年的增速只有5.8%,全年为6.7%。但正是因为有了储备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消费支出的支撑,才没有出现更为急剧的经济下滑。实际上,到年财年第一季度,印度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就已经比年财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有了明显改善,增长率也略有上升,达到6.1%,到本财年的第二季度,私人消费需求重新开始活跃起来,增长率上升到了7.9%。    工业复苏,与服务业一起再度领跑印度经济。危机之后,印度部门经济的增长格局依然未变,即制造业、服务业领跑经济增长,而农业受天时的影响仍起伏不定。    工业受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正是因为工业增速大幅下滑,才拖累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工业下滑的原因是受到成本和需求两方面的挤压所致:2008年上半年主要表现为成本上升,下半年则是市场低迷。年下半年按要素价格计量的工业增速只有1.9%,而上半年还是6.1%,其中,占工业产值80%的制造业下降最为明显,它的增长率从上半年的5.3%降至-0.3%,全年仅为2.4%,而年为8.5%。进入年,印度的工业有所恢复。这种变化是从财年的第四季度开始的。由于原材料成本和利率成本的下降,企业的利润水平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之后,在第四季度和年的第一季度企业净利润分别实现了25.3%和21.8%的增速。不过,净销售额的下降仍未扭转,反而更为严重,下降幅度分别为5.9%和13.3%。虽然制造型企业的产量有所增加,但考虑到年企业库存严重下降,增产是因为企业在重建库存,而不是因为需求增长。因此,尽管年的第一个季度,按要素价格计量的工业增速升至5.0%,而制造业的增速也上升到了3.4%,但因为需求尚未出现强劲复苏,制造业的增长仍不容乐观。而进入本财年的第二个季度,由于汽车和其他商品的消费需求开始上升,制造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2%,复苏的势头明显走强。    印度农业仍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财政年度,由于雨量分布不均,半岛、中部和西部地区雨量较往年偏少,使雨季作物的产量出现下滑。同时由于上年农业增长迅速、基数变大,2008/09年农业的增长率只有1.6%,低于前三年的水平。而财年在刚刚结束的长达4个月的季风季节,雨量较正常年份低了23%,这是自1972年以来的第一次。目前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是印度水稻和谷物的主产区旁遮普、哈里亚纳和拉贾斯坦。从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农业产值不仅没有因为干旱而下降,反而较上年小幅增长了0.9%。因此,目前来看,全年印度农业的增长率下降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下降的幅度要比最初估计的小,增速可能在-1%到1%之间。尽管如此,由于农业吸收了52%的就业人口,农业减产可能对消费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历史经验表明,与工业和农业相比,服务业本身较少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印度的金融业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增速有所下滑,但依然高达7.8%。而通讯部门面对经济衰退,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社区及个人服务的增速不仅没有下降,还较上年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达到13.1%。因此,虽然零售、交通受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全年服务业的增速变化不大,从上年的10. 9%降至9.7%。财年第一季度,服务业的增速为7.8%。预计全年大致在8%左右。    2.出口依然不振,但外资流入开始增加,外汇储备重新恢复上升势头。印度对外部门对总需求的贡献,除在年至年这段时期外(这一时期为14%),其他时间一直是负值。年至今,平均为-19%。尽管如此,印度在过去的十年中,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依然不断加快。印度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已从年的18.6%上升到年的38.9%。实际上,印度参与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度与它参与贸易全球化的进度是相一致。年,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达到GDP的1.5%,流入的外资除弥补这部分赤字外,剩下占GDP的7%的资金成为了印度新增的外汇储备,为印度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印度参与外部交易的比重(即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资金流的总和占GDP的比重)已从年最初的46. 8%上升到年的117. 4%。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8. 9%下降为5.4%,而进口的增长率则从上年的35. 2%降至14.3%。无形贸易账户虽保持了20%的增速,但经常账户赤字依然扩大到了GDP的2.6%,这是年以来最高的。年上半年印度商品进出口进一步萎缩,其中,出口在4~7月的四个月中,平均月增幅较上年同期为-28%,这是因为作为印度的主要出口市场,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处在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同期印度的进口增长为-35%。进口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而石油进口每年占印度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资本账户上净流入的资本较上年会有所增加。实际上,由于印度公司盈利上升,从财年的最后两个月外国机构投资就已开始回流。印度在年实现的6.7%的增长率也使国际社会对印度经济普遍充满乐观情绪。从4月份开始,印度的外汇储备就已结束了上年不断减少的态势,连续6个月上升,增幅虽然不大,但一直在稳步的上升。从4月份的2417. 37亿美元上升为10月的2670. 18亿美元。卢比也开始了升值,从4月末的50. 05兑换1美元,上升为10月末的46. 72兑换1美元。    3.通胀压力加大,CPI上升的速度更高于WPI。自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以及国际钢铁价格达到峰值之后,国际商品价格的泡沫开始破灭,印度的批发物价指数( WPI)也在8月达到峰值之后,从12. 8%开始回落,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9月份的时候还是12. 3%,到11月份就降至8.5%,一直到2009年7月,WPI都保持着下降的势头,日WPI降到-1. 58%。但自此以后,随着经济缓慢复苏,WPI也开始攀升。到10月,WPI已上升到1. 34%,虽然远低于上年同期11. 1%的水平,但这种上升的势头已引起了央行的关注。在印度,由于WPI选取的商品篮子覆盖面很广、赋予的权重由它们各自在国内的交易量所决定,因而它对经济的指征性要更强。CPI与WPI的不同,不仅在于它与WPI有2-3个月的时滞,而且在CPI中,食品价格的权重要高于WPI,在印度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这意味着CPI更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进入2009年,由于印度雨季作物减产,农产品价格已上涨12%,这对于食品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50%的印度人来说,支出预算将会非常紧张。9月份产业工人消费物价指数(CPI-IW)环比上升了11. 64%,高于上年同期9.77%的水平。    由于粮食价格还可能在高位上继续上涨;而国际石油价格已经开始攀升。因此,近期印度央行将年基于WPI的通胀预期从最初的5%提升到了6. 5%。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最终的结果甚至更高,在7%~8%之间。    4.财政赤字水平上升。2003年印度通过了《财政责任和预算管理法案& (FRBMA),使得以后的印度政府都对财政支出变得更加谨慎。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从年的5.9%降至年的3.4%和财年的3. 2%。在年初公布的财政预算中,年度赤字目标为2.5%-3%。由于印度政府对石油、化肥、食品的补贴一直作为预算外项目,未列入赤字的计算中,因而普遍认为印度的中央财政赤字至少低估了2个百分点。但在预算实施过程中,政府又增加了一些支出项目,包括公务员第六次加薪、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减免等。要实现赤字目标,印度政府原本寄希望于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从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政府从2008年12月宣布了经济刺激计划,不仅预算内的支出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政府的减税措施也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最终全年中央政府的赤字从上年的2. 7%增加到6.2%。全年中央和邦两级赤字的总和占GDP的比重高达10. 7%,而上年只有5%。这多出的5. 7%就是印度为刺激经济所做出的财政努力。年两级财政赤字预计在10. 5%左右。目前印度政府的公债已占到GDP的80%,在发展中国家中都算是很高的了。为此,近期标准普尔已将印度主权债券的评级从“稳定”降为“负面”,尽管国家本身仍保持着“BBB”级。    四、未来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整    目前,印度经济虽然已经复苏,但这种复苏是缓慢的,而且非常不稳定。虽然从年第二季度的宏观数据来看,印度的私人消费需求已经有所恢复,但银行对私人部门的借款依然非常谨慎。与危机前高速增长的印度经济相比,现在的印度还面对着两个不利的条件:萎缩的出口市场和不利的农业天时。因此,印度官方对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只有6%~6.5%,这离它所希望的9%的快速增长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短期来看,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扩张型经济政策的退出上。通货膨胀的威胁和缩减财政赤字的压力,已经迫使印度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必须决定政策何去何从:继续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向经济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和需求,后果可能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的政策以预防可能的通胀,又很可能会牺牲来之不易的增长速度。10月底印度储备银行终于还是提高了法定流动率,从24%上调到25%。由于印度商业银行手中持有的政府债券早都达到或高于这个比例,因而此举的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但这至少表明了两点,一是印度央行已开始准备‘退出’货币刺激计划,从而给与了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二是央行的“退出”政策将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两点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市场的冲击力会降至最低。此外,随着印度股市的上扬以及对印度经济充满信心的外资的回流,即使央行收回一些非常规的刺激措施,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面临的调整压力相对较小一些。首先,政府可以寄希望于经济增长本身通过税收的提高,自动减少赤字。其次,随着第六次政府雇员加薪工作的结束,以及由于国际价格下降因而可以减少对化肥、石油的补贴,政府本财政年度面对的福利性支出压力相对缓解。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以增加未来收入的方式,减少赤字。因此,至少在本财年结束之前,印度的财政刺激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然而,为了印度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增长,尽快回到谨慎的财政政策轨道上还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提高财政收入,政府已决定在2010年4月引入商品及服务税(GST)。同时,也制定了公有企业股份流通的计划。    从中长期来看,印度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具备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高水平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年轻化的人口结构;相对活跃而成熟的私人经济部门等。但是,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印度还必须推进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近期由于经济低迷,印度各地劳工问题不断,印度几十年未经修订的劳动法更加剧了劳资双方的对立,以至双方都认为劳动法需要改革。还有一些涉及土地的工业大型项目,就由于土地方面的争议而难以开展。而基础设施短缺问题也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突出。这些都说明,有关劳工法、土地法以及有关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政策法规等领域的改革已经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经济学动态,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刘小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