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后代“忠诚为国,留德不留财”对家风是怎么看的?

【家风家训】张伯苓嫡孙谈家训:留德不留财
【家风家训】张伯苓嫡孙谈家训:留德不留财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  “我的祖父临死时没有一分存款,皮夹里面当时只有七块钱,他留下的一句话是给子女‘留德不留财’”,张伯苓嫡孙张元龙如是说道。  张伯苓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秉持“教育救国”理念,以严氏家馆为起点,先后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及重庆南开中学等系列学校,逐步建立起“私立民有”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给孩子留下钱,以后可能是重要的麻烦,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努力。祖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张元龙说,小时候他就被家庭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普通的公民,但是一定是某方面的专长,对社会有贡献。就是培养通识教育,要有爱国、负责、忠诚的意识。  “我们家经常有这么一句话,‘越倒霉,越剃头刮脸。’就是人越在逆境中越要有旺盛的精神面貌,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低谷。”张元龙笑言,所以南开大学至今有一个容止格言叫“面必净,发必理”。张伯苓与学生们合影  张伯苓教育子女后代或学生,注重从点滴开始,并且身体力行。后来有学生回忆说,那时南开学生很讲姿态、仪容与神气,甚至于说话,都有一套南开的口语,在任何场合都如鹤立鸡群,让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南开的”。  张元龙还回忆:“我母亲跟我说,祖父在世时,家里平时来的朋友特别多。他就讲,中国是有前途的,大家要努力。他从来不讲悲观的事,永远是鼓劲的。”  “我觉得南开精神就是一种爱国的家国情怀,随时准备为了中华民族奉献,这就是南开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张元龙认为,今天回忆张伯苓与南开,不要仅仅把南开看成一个教育机构,是教知识的,南开是塑造人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校。“南开最终的教育成果一定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南开人能够站出来。”  “中国不亡有我在”,张伯苓并没有关起门来办教育,他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经常在修身课上向学生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的子女都深受张伯苓言传身教的影响,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南开大学纪念张伯苓诞辰活动  张元龙1948年出生,张伯苓1951年去世,祖孙相处时间很短,但张氏家族成员一直将“留德不留财”等家训留传。“所以我非常希望把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张元龙说,我经常跟朋友们说“留德不留财”,你为社会留下事业,社会一定会回报你的。  言及张伯苓至今被世人所怀念和尊敬,张元龙认为,“他没有自己的私心,没有自己的私利,这是他受尊敬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来源:中国新闻网·张道正)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微信公众账号最新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您的位置: &
张伯苓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优质期刊推荐张伯苓嫡孙谈家训:留德不留财
中新社天津2月21日电 题:张伯苓嫡孙谈家训:留德不留财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的祖父临死时没有一分存款,皮夹里面当时只有七块钱,他留下的一句话是给子女‘留德不留财’”。在《张伯苓全集》即将出版之际,该书编委之一,张伯苓嫡孙张元龙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家训时,他如是说。
张伯苓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秉持“教育救国”理念,以严氏家馆为起点,先后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及重庆南开中学等系列学校,逐步建立起“私立民有”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给孩子留下钱,以后可能是重要的麻烦,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努力。祖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张元龙说,小时候他就被家庭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普通的公民,但是一定是某方面的专长,对社会有贡献。就是培养通识教育,要有爱国、负责、忠诚的意识。
“我们家经常有这么一句话,‘越倒霉,越剃头刮脸。’就是人越在逆境中越要有旺盛的精神面貌,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低谷。”张元龙笑言,所以南开大学至今有一个容止格言叫“面必净,发必理”。
张伯苓教育子女后代或学生,注重从点滴开始,并且身体力行。后来有学生回忆说,那时南开学生很讲姿态、仪容与神气,甚至于说话,都有一套南开的口语,在任何场合都如鹤立鸡群,让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南开的”。
张元龙还回忆:“我母亲跟我说,祖父在世时,家里平时来的朋友特别多。他就讲,中国是有前途的,大家要努力。他从来不讲悲观的事,永远是鼓劲的。”
“我觉得南开精神就是一种爱国的家国情怀,随时准备为了中华民族奉献,这就是南开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张元龙认为,今天回忆张伯苓与南开,不要仅仅把南开看成一个教育机构,是教知识的,南开是塑造人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校。“南开最终的教育成果一定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南开人能够站出来。”
“中国不亡有我在”,张伯苓并没有关起门来办教育,他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经常在修身课上向学生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的子女都深受张伯苓言传身教的影响,时刻准备为国效力。
张元龙1948年出生,张伯苓1951年去世,祖孙相处时间很短,但张氏家族成员一直将“留德不留财”等家训留传。“所以我非常希望把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张元龙说,我经常跟朋友们说“留德不留财”,你为社会留下事业,社会一定会回报你的。
言及张伯苓至今被世人所怀念和尊敬,张元龙认为,“他没有自己的私心,没有自己的私利,这是他受尊敬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完)
(原标题:张伯苓嫡孙谈家训:留德不留财)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让天津名人的好家风传承下去 发扬开来
日期: 09:39
稿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观众 谢春晖 张俊伟
  家风是一把开启德行的钥匙。家风的积淀与传承,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是一种家庭文化,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既能从小影响一个人,也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观众欣喜地看到,从5月11日起,《家风――我父辈祖辈》系列节目在天津卫视《天津新闻》栏目开播。开篇讲述了南开学校老校长张伯苓“忠诚为国留德不留财”的家风故事。接着,陆续推出了抗日英雄吉鸿昌的家风“做官不许发财”,传承为国为民的信仰,抗日名将、殉国于抗日战场第一线的民族英雄张自忠的家风故事,陈亦侯的“本分所在何足惜,磊落家风传后人”的感人事迹。并专门采访众多观众一道谈家风,发扬社会正气。
  在这次天视系列报道中所选取的都是天津的名人,是天津老百姓耳熟能详、应该永远怀念的伟人,并且把“我”、“父辈”、“祖辈”联系在一起,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衔接。在系列节目中,观众听到了张伯苓之孙、全国政协常委张元龙的介绍,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和外孙女郑吉安的叙述、张自忠的长子张庆宜对父辈的怀念、陈亦侯之子的回忆,既了解了这些伟人的家风本质,又看到了他们把这些优良的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把为国为民的信仰融入到家风的传承之中。
  观众看到节目中所展示的张伯苓面对被轰炸校舍亲书的慷慨陈词:“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看着吉鸿昌亲笔刻上“做官不许发财”字样的饭碗,看着陈亦侯捐赠给国家的宝贵金编钟,观众无不从心底产生无言的感动。
  优良的家风是每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是人们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风”,家风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是践行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家风纯则社风正。报道家风,不仅仅是怀念过往,更是憧憬未来。无论是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还是在当今的昌盛年代,好家风都是最珍贵的精神传承。当今,时代在发展,天津名人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并没有过时,是应该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的。时代呼唤新家风,企盼天视继续推出系列报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家风连着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持续传承,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天津新闻:《家风》张伯苓――忠诚为国 留德不留财
&&&&发稿时间:
  无论是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还是在当今的和平年代,好家风都是最珍贵的精神传承,家风纯则社风正。从11日起,天津广播电视台推出《家风》系列报道。忠诚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他也将忠诚为国、坦荡无私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无数南开学子的心中、今天,我们就来聆听张伯苓之孙讲述他和父辈、祖辈的故事&&
  5月11日《家风》系列节目在天津卫视《天津新闻》栏目开播,开篇讲述了南开学校老校长张伯苓&忠诚为国 留德不留财&的家风故事。
  节目地址:.cn/system//.shtml
&&4月27日,南开大学召开校党委常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2015全国“两会”时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3月5日开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伯苓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