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诉周至县骆峪镇骆峪供电所,我是复兴村一组村民,由于电压过低,在我村

万屯镇投诉:我是贵州兴义市全心村一组村民,由于地理条件太差,万屯镇府要求村民搬迁,只要在居住地以_百度知道
万屯镇投诉:我是贵州兴义市全心村一组村民,由于地理条件太差,万屯镇府要求村民搬迁,只要在居住地以
我想问问政府,政府只听他人的非言非语,你们去调查过吗?我的房到底在哪,说我在外面有房,你们就是这样工作的吗,不能享受搬迁,由于本人在外没房?只听非言非浯就定局,符合搬迁有房的不能享受国家利益
布依等多个民族,年降雨量在14500毫米左右,民族文化气息浓郁、鲁础营和普安楼下。我镇下辖10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镇内居住着汉,区位优势极其明显。镇内海拔适中、气候宜人,境内有樟屯河,南昆铁路,年平均气温16℃。国土面积居全市首位、者么河和库容量为1280万立方米的围山湖水库。该镇是兴义市北大门,无霜期305天,民风淳朴,距兴义火车站仅7公里、顶效,北接兴仁雨樟、郑屯铁路货场的重要通道,是进入顶效、苗, 年日照1600小时,西靠马岭,南邻郑屯,距市区24公里万屯镇部、省道309线和关兴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东连鲁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土地纠纷案例大全
我家有一块田,是很多年前我父亲和我爷爷开垦的。当时,在我村我们那一组的_百度知道
土地纠纷案例大全
我家有一块田,是很多年前我父亲和我爷爷开垦的。当时,在我村我们那一组的
地纠纷案例大全
我家有一块田,谁都没承包面积。可是现在,
他也没承包面积,我们去和他说。当时,是很多年前我父亲和我爷爷开垦的。如果是我的,是后来牛马,就没做了,他还打了我叔叔,在我村我们那一组的土地没有分到户 。当的那块田就没分,他
家是横行道,谁都敢去,他就说是他家的,是谁家先去做就是谁家的,就叫我那出证据,叫谁去证明,就连他现在建房子的那块地都是占的,可是那块田是我家先去做的,去说就打人。我叔叔去和他说。 现在我们
不敢去和他家说。他在我村,淮都怕,我爷爷和我父亲都在这块田种了很多年秧,鸡鸭的糟蹋。请问我该怎么办,他家建房子没和我说就占用了我家的田。我们村 里的人都知道这田是我家的
在中国农村可不少见你说开垦就是自家的,这在法律上是 不成立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反倒是开垦不科学不合理还是违法行为。就你们村的这个人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土地纠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得!_周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8,082贴子:
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得!收藏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古代志书,是一件顶辛苦而又顶快乐的事。  周至县城北部的富仁镇驻地叫屈桑村,近年和富仁坊连村,位于县城东北14公里渭河南岸。
相传,明永乐年间由兴平县丁家堡村民迁来渭河滩地定居,仍名丁家堡。村东一位员外,修桥铺路,多做好事,善医术,给贫人免费治病,兴平县令曹洁赠匾额一块,挂在他家门上,题“为富必仁”四字。后取村名富仁坊。我见到楼观台清乾隆《楼观台众善舍斋文序》碑捐银题记里有丁氏富仁坊。但是屈桑村作何解释?我一开始苦不能释。我想,一个堂堂镇政府驻地的村名,如果我说不清楚为啥叫屈桑村,“屈桑”是什么,就谈不上编纂“志书”,无法给后人交代!一个费解的地名可以耗费你一月的时间去寻查,也不一定弄清。  我经过调查,发现“屈桑”原来是北魏镇守长安的御史行台萧宝寅在黑水屯军时留下的地名。据《北史》记载:孝昌元年(525年)起屯耕五年,至永安三年(530年)间,北魏与羌族领袖莫折念生领导的起义军隔渭河对峙,萧宝寅派大将贺拔岳在周至黑水屯耕,并在南岸以木筑栅寨防御,此处名为趣栅。相持约五年之久,义军一度占领趣栅,经多次争夺,最后失败,退出关中。历经1500多年渭河已向北移,趣栅也已谐音为屈桑了。  一次战争建屯14个  周至四府营村,位于马召东北4.6公里,是东、西四府营的统称。据有关村民家谱和县志说:唐朝时这里是周至县的府兵营盘。当时实行府兵制,由地方募兵为营,派官员训练,有事开赴边疆从征,无事屯田。每个县视人丁多寡按序数编营,此处为第四府兵营。被征府兵,平时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带兵器资粮。《元和郡县志》周至县下记载折冲府有六个,此处即其中排名第四府,故名四府营。明洪武年间已分为东、西两村。  
晚唐,黄巢占据长安后,唐僖宗逃到汉中喘息,中和二年(882年)由宰相兼中书令王铎率三万兵从傥骆道北上到达周至,与黄巢对峙,黄巢还亲自率军到周至东部堵击。《唐书》记载,王铎在周至列屯十四个,作长期打算。今天周至县北部的头屯、二屯、上三屯、下三屯、上四屯、下四屯(镇政府驻地)和上六屯、下六屯等都是当年王铎屯田时的14屯中的村庄。据记载,当时晋王李克用带沙陀兵入长安,与王铎会合,驻大寨子,王铎驻小寨子,即今县城东南大寨子村和小寨子村。  北宋预备役军人“营田务”形成的村庄也不少。庆历年间,北方的灵、延各州受到西夏侵扰,宋兵数十万人驻在陕北,这时关中各地就成为前方军队的供给基地。庆历元年(1041年)仁宗昭令永兴军知府吕大防“立陕西营田务”,建立预备丁役营地,集中训练,开辟官地种植粮食和饲养军马。吕大防以“营务干练”受到仁宗的表彰。现在,位于官村东南2公里的史务村和稻务村就是宋代预征丁的训练、生产营地,以史姓为首得名。稻务峪村系当时种稻田的务庄。  退伍军人在荒地屯田  到元代,经过战乱,周至出现大量荒地,把大批退伍军人安置到这里,建立了终南九屯,于是出现了不少带“屯”字的村名。据《元史·兵志》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终南县立孝子林、张、马村军屯。……火失不花军逃散者皆入屯田。”当时曾将驻陕西的火失不花将军所部逃散军人在此强制屯田。屯田村还有张吴、王才、沙云、水牛等屯,人们常说,周至东部有三十屯。今天周至县东部是元代的终南县,张屯、王屯、吴家屯、沙云屯均系七百多年前的原名。大水屯和小水屯是元代的水牛屯。大水屯又雅名水云屯。明代朝廷重臣赵鹤、重庆知府赵方立、御史赵于奎、书法家兼历史学家赵崡,均系此村人,赵崡于万历年间给村堡门所书“水云屯”石匾流传到解放后。1958年打拓通尚村至集贤两镇间公路时,将门楼拆除,赵崡二十代后人赵建国将石匾收存。笔者最近到大水屯赵家一睹该石,发现已送交县文化馆收存了。现在一条清流流过小水屯,鸭鹅游于水面,村妇在河边洗衣裳。  水云屯本系元代三十屯之一,屯田村集中在元代终南县,即今周至县东部。元朝统一全国后,将一部军队安置屯田,在终南县设立屯田府(万户府)管理,府址在大水屯南的万户村。相传清乾隆五年(1740年)白马河暴涨,将数村淹没,一部人迁于水云屯西南另建新村,称为小水屯,水云屯就叫成大水屯了,此后遂分为大、小水屯二村。  另一组元代屯田村在哑柏镇以西。《元史·兵志》和元代《长安志图》记说:统一全国后,将撤离的南山把口子士兵和奉元城(今西安城)东北隅建台察院拆迁移出居民在周至县建立屯田村。有杏园屯(今杏园屯)、七曲屯(今七曲屯)。还有铁镰屯,今天已将“铁镰”速读成“天”,并分成上天屯和下天屯二村。还有蒙家村、滹沱村、骆驼营等村,都是这一时期退伍军人的屯田村。  尚村镇南九个古屯村,村村都有座小庙,人们在那里祝福幸福安康。王屯的庙叫菩萨庙,张屯的叫天地人三官庙、大水屯的叫关老爷庙、小水屯的叫天官庙、吴家屯的叫三佛庙。这些庙都有人专管,平时锁门。正月和夏、秋收后都有庙会,非常热闹。  “所”字地名产生于明代  明代卫所兵制形成的村落也不少。明初,朱元璋将百万中央直属军队划拨到全国各地,建立卫、万户所(或千户所)、旗(总旗、小旗)三级屯田兵制,选择土地较宽地区,把兵营建在村南从事农耕,七分屯田,三分自带粮食赴边守戍或参与战事,兵源就近解决。这样,即使官、兵脱钩,防止了军官拥兵造反,又解决了庞大军队粮响开支和兵源问题。于是关中出现了众多的卫所兵制留下的村名,周至县更多,如集贤镇的万户村和千户村就是。  楼观镇的军寨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军寨形成的村子。废除军屯后,仍由军队收租,分左、中、前、后、右五卫,军队拿“票”收租,故叫做票田。此村系右卫三票。清初更名为民田,仍村名军寨。  楼观镇东北还有一个送兵村,此处是各屯田寨赴边士兵**地,故名送兵村。关中赴边地多是自带口粮、兵器到榆林守长城。如哑柏镇东的北蒋旗寨和南蒋旗寨,就是当年的军屯寨。而带“所”字的村名,如马召镇原名马召所,司竹府又名司竹所。还有五所寨,是当年第五千户所。据清初《重修说经台碑记》铭文,带“所”字村名全县有36个。  明朝,周至和眉县驻屯田御使,专门安置由山西大槐树迁来移民。元末明初,山西相对稳定,人口较多,由山西洪洞县**来到周至的人很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这样的村庄。位于终南镇西南6公里的辛庄,据赵姓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赵氏祖先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十几户人来到周至在此安家开荒屯田,建村名叫新庄。新庄已经不新,改名辛庄。到清雍正时,阿岔所管辖的辛庄已成百户大村,并分为辛庄东堡和辛庄西堡。  渭河岸的“号”字地名  清代渭河南岸的“号”字地名,是清代屯田村。今天周至沿渭河南岸5个镇有42个村庄带“号”字。据民国《重修周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沿渭河南岸尽归西安府饲养军马的官田,农户可进入代养官马,种粮自食。当时对领养户逐点编号,以备查考,称为号田。《西安通览》说:“到清代虽已不养马,民户按地亩交纳税银。
明清时由西安府、民国时由省财政厅直接征收。民国后期才直属周至县。”县城二曲镇北有边墙号,此村原在渭河边并筑有长墙防马走失,故名边墙号。二曲镇周边的牛角号、梅家号、南寨号、孙家号、正村号、渭源号、普集号、洪凉号、高寨号、潭寨号、朱家号等村,都是明清号田。县东富仁镇有崆峒号、马圈号、薛古号、陈家号、韩家号、赵官村号、瓦子岗号、黄家号、朱田号、柳林号、高王号、马坊号。县西哑柏镇有新南号、老号、立西号、新北号等号字村名。  据《重修周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沿渭河南岸都归西安府饲养军马的官田,把官马分给农户搭棚代养,农户在棚周种粮自食。当时逐点编号,以备查考,称为号地。其后虽不养马了,农民仍原地种田,按地亩给当年养马的主家交纳税银。明清时由西安府直接收取,民国时由省财政厅直接征收,民国后期才将号田拨属周至县。据与周至群众座谈:在这些号田养马的农户大都是附近的人,有些号田就使用了这些农户的原住地名,如二曲镇的普集号就是从武功普集镇来包片养马形成的村落。这种号田成为地名的,沿渭河还有眉县,渭北白水县也有因明代号田饲养官马得名的号字村庄。  清代,在周至实行亦兵亦农制度,将壮丁编入“团标”,团有团统,团下辖标,标有标统率领,全周至设团15个。楼观镇西南5里有团标村,现分为东西团标二村,就是因为民兵集中于此开荒种地,并在此分批集中训练而得名的。据西团标群众家谱,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就有人居住于团标峪口之西村,村名西团标。据传,东团标较早四年,原名团标峪东堡。东团标村下一大片农田,据说原为团标田,因此解放前不纳税粮。  解放后建立新村中,也有极少数与屯田有关的村名,位于终南镇南4公里有独立营村,就是1958年公社化时,以民兵精壮劳力组成的独立营在此开荒种地,进行军训,形成一个村庄,取名独立营,叫到现在。  周至县这样多的历代屯田形成的村庄,其系统性和多样性是罕见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篇章,对研究古代长安地区战争对地名影响以及军队给养、军队自我生存和复员安置的历史很有价值。
每个村子又在牌子,后面就写着村名缘由
没找到我们村啊
我村以前叫立西号,现在叫联兴
据记载,当时晋王李克用带沙陀兵入长安,与王铎会合,驻大寨子,王铎驻小寨子,即今县城东南大寨子村和小寨子村。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不对吧?
我们村是怎么来的啊,据听说是逃荒跑来的,哈哈哈哈。
目测么有我村
独立营村名来由讲的不对!独立营距离终南5公里,地属勒马村。1958年时,终南公社在此成立了农业学校,并有畜牧场,养羊、养牛等,盖有一部分房屋。1962年时,学校畜牧场垮台。当时勒马村将村中58年接收的城镇下放居民及村中少房群众共62人安置在此,独立成勒马村七小队,勒马村原有6个生产小队,此处距离勒马村1公里,故称独立营。
凡是带寨字,带屯字的,都是当年住过兵的。带堡字的,都是当年有城墙,有护城河的。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人常说“盛世修志”,改革开放揭开中国太平盛世的篇章,于是作为地名研究者的我有机会住到农村来,把这些村庄的历史写成地名志书,给后世留下一个资料。前几年,我曾在周至住过七个多月时间,调研村镇史。期间,我几乎跑完了周至所有的村庄和山岭沟岔,最后形成《周至县地名志》一书。  许多村庄的形成与屯田有关  我在编写周至县村史时,发现这里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些美丽的地名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遍布周至县许多村庄的形成原因与古代屯田有关。周至可以说是西安地区古代屯田的博物馆。  由于周至县依山畔水,山里是深沟大壑,山外是一马平川。古代距长安既不远也不近,许多独立政权在这里屯兵与长安守军对峙,战争频繁;加之,泥、骆、黑、田、就、耿六峪均短而陡峭,水流湍急,洪涝灾害严重,历史上天灾人祸使这里常常村毁人亡,荒地余积,成为历代屯田的历史博物馆。  写村史,首先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建村?为什么叫此村名?”我常想,村名有初始性和继承性,一旦取了名就千百年叫下去,虽然有的谐音变化,有的变了字形,但如果仔细琢磨,都能识别出原始地名。现在按时代顺序介绍周至古代屯田形成的村镇。  汉武帝颁布《屯田诏》  西汉时,周至县是汉武帝长期居住的上林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区,武帝一生以显赫战功著称,然而他临终前意识到“予民休息”的重要性,颁布了《屯田诏》,令军队就地屯田。守卫周至宫苑的禁军叫长水校尉,因当时守卫蓝田鼎湖宫的卫军驻在长水(今天的荆峪沟,古代叫长水)故名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必然在周至留下村名,村名必定与羌族有关。  我查到《后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户县城西涝水东岸有个长水乡,长水校尉驻地。现在这里有些什么村子能给周至村名提供点线索呢?为弄清周至村名,先到户县城西去查找。发现那里有东宁羌、西宁羌和青羊寨、亓家村等村名。这是羌人的村名,我心里十分高兴。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长寿先生是一位民族史专家,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一书是关中民族史专著,我曾经细细地学习过。他说:宁羌是汉武帝时陇西宁州入京的羌人,宁羌村就是宁州迁来的羌人,当时是携家带口、就地生产的军队。关于青羊寨,明《户县志》说:“青羊寨,盖蛮人所居。”青羊寨就是羌寨的速读音,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青羊寨了。而亓村正是羌族姓“罕亓”形成的村庄。《汉书·赵充国传》上罕亓已简姓亓了。  这样,就驱使我在周至寻找有无青羊寨、宁羌村、亓村?经过走访,发现有,而且与羌族驻军有关。周至东部著名大村青羊寨和临川堡,是秦昭王斗兽的“兽圈”。村门石匾有明代刻“射熊堡”三字。西汉时,汉武帝初登皇帝宝座,为了让大臣们慑服,他在兽圈里亲自手搏熊罴,展示他好强不屈的性格。到成帝时,成帝是一个荒淫而无作为的皇帝,他叫被俘的西域军人与熊虎搏斗,斗胜的发给路费放归西域。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斗兽场。但是为什么叫青羊寨呢?原来,汉武帝卫军长水校尉是羌人组成的军队,斗兽场由军人看管,后来就地屯耕后才形成羌寨,日久谐音成了青羊寨了,和户县的青羊寨形成的原因相同。  周至的东大门青化镇,是西汉时上林苑西大门,宋代《长安志》叫青化店。青化就是古代的“羌化”。其理由是:与青化镇组成一公里长街的村子有青羊村(羌村)、和家堡(和姓是羌族大姓)、西强村和东强村(原字是羌村),还有亓家村(羌族罕亓姓),都是古代羌村。两千年前,守卫上林苑西大门的一支羌族军队,后来就地屯田,形成今天这批村名。  东汉时,将军马援驻兵周至屯田,今周至县城南的马寨又名马援寨,相传是马援驻军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学者马融幼年时在黑河谷口住在长安著名学者挚恂家中,苦学成材,东汉政府召他入京为校书郎,邑人荣之,取村名叫马召,就是今天著名的旅游名镇马召镇。  调查“屈桑”费工夫  三国时候,周至是蜀魏战争双方争夺的地方。魏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跨越秦岭,经褒斜道来到周至,准备夺取长安,在这里屯田。据《周至县志》记载,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上,都因军粮不济而失败,此年又出兵北上至周至,实行屯田,为久住之计。他命士兵参与百姓之中屯耕,百姓也无私地援助。今天城南小麦屯,又叫孔明屯,为当年诸葛亮屯田村之一。  诸葛亮之后,大将军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于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8年)由汉中出发,经骆谷道来到周至,仿照诸葛亮屯田办法,在骆峪口西原一带驻兵屯田。时值晚秋,在屯地下种,次年还收得一料麦谷。现在骆峪口西原还叫姜维岭,是姜维驻兵处。岭前有一个村庄叫神灵寺,实际上姜维来前,这儿叫沈岭,现在谐音成神灵寺了。北宋时的《长安志》记:“沈岭,蜀大将军姜维屯兵处。”实际上写村史不但要跑村了解,还得查
有谁能知道黑河西岸原辛家寨乡的上高村,下高村村名的来由?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至县骆峪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