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申请USA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的博士学历,需要哪些基础?

当前位置:>>正文
提问人:蔡同学
向专家提问
提问时间: 3:19:01
我想申请美国MIT的计算机系硕士,哪些条件有助于我申请成功?
我还有疑问需要提问?
回复时间: 15:12:34
参加TOEFL考试,分数以100分以上为宜,能高于100则更佳;参加GRE考试;提供一些你曾经的获奖证书,最好是和计算机相关的获奖证明;你如果目前正在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可以提供你在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和成就。
我要补充提问
姓  名:
当前学历:
所在地区:
联系电话:
意向国家:
指定专家:
提交内容:
美国部
已致力于美国留学工作5年多,接触的案子有超过300多例,工作...
美国部
上海同济大学(211.985)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校...
美国部
国内师范大学毕业,获得高级老师资格证书。 多年留学行业从业...
美国部
九年致力于留学咨询事业,留学业界资深人士。亲切友善,耐心...
360教育大中国
总部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45号强生大厦26楼 电话:
美国、加拿大、英国高端留学中心办公室: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063号中天大厦13楼
提醒:从事出国中介的网站若未经许可,请勿擅自应用内容,360有权采取法律行动
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申请MIT,Stanford,Berkeley研究生成功的例子,希望能详细一些?
楼主是武汉一所985的本科,TOP2的硕士,研一,希望能在研究生拼一把,然后申请到美国名校。本科学的是物理,研究生学的是信号处理。1.希望大家举一些中等985本科,然后念了个研究生,接着去美国的例子2.尽量详细能说出申请人的成绩,包括背景、GPA、科研和推荐信3.希望能说出申请人的时间轴安排,具体什么时间段忙什么事,我也好参照规划下不一定是我列出来的这三所,美国顶尖的名校都行谢谢!
按投票排序
我有一个中国学生被Stanford医学院录取,我可以来说说他的经历。Danqing是百万分之一。美国很多顶级医学院每年只招收不到10个外国人,作为一名外国人她现在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她的成绩无可挑剔,以完美的degree with distinction为本科学习画上句号。Danqing说起在本科的收获:1)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获得知识的方法。2)必须要有清楚并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大一的时候Danqing就跟随导师做实验,掌握了材料抛光和蚀刻, 电子显微扫描, 单晶x射线衍射这些在理论课堂上不会学到的技术(技术词汇用的Google translation,如果不专业请多包涵-助手注)。大一结束的那年夏天,Danqing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同时,她认真地考虑了未来的职业走向。经过全面思考,她决定加入生物医学实验室,并选择了一名生物医学的教授做她的导师。Danqing并不是一名只躲在实验室的lab rat,出色完成繁重的学业课程之余,她是UVA大学医院的志愿者,在医院的急诊室帮忙。并且给当地小学和中学学生做辅导员。第二年夏天她参加了UVA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ternship项目。 这个项目每年筛选10名学生到美国政府部门实习。在华盛顿的日子,她参加了卫生部的听证会,还参加了国会的讨论,和全美顶尖医学院的教授的政府的健康顾问讨论问题,表达她的观点。这次的实习真正让Danqing开阔了眼界,获得了实打实的工作经验,并为她的论文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第三年,Danqing开始和做研究生院的实验项目。她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忘了时间。研究很难而且很累,但是她非常享受这个过程。UVA的生物医学项目是全美顶尖的,在这里Danqing有无数的机会锻炼自己,她说她只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一年Danqing开始做申请研究生院的准备。在她的导师Edward Botchwey教授的帮助下,她锁定了几所目标学校,开始和学校联系询问研究方向和他们在做的项目。Danqing在申请材料的准备上花了100%的精力。她说“因为我知道这些学校的申请异常残酷-这些学校只录取准备充分的人。”一月份的时候Danqing陆续收到了面试的邀请,接下来的两个月她像超人一样在各个学校穿梭参加面试。最终Danqing选择了斯坦福大学-她的dream school。原因之一是斯坦福的名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最后,我贴上她给现在正在申请的同学们的祝福:“我衷心祝愿所有的申请者-不管你申请研究型大学还是文理学院-一切顺利。进入新的学校后,利用学校的俄一切资源,努力学习,但并不单单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获得强壮的学术基础和综合实力。”
有往年offer的汇报帖,我曾经整理了一些,这里分享下ps. 以下申请全部是指Computer Science(CS)方向的PHD,offer,发帖时间皆为2015年MIT, Berkeley, Yale, U Mich本科:东南大学,GPA:3.5/4,RANK:15%研究生:香港科技大学,GPA:4/4GRE: 146+3TOEFL: 106PAPER: 3顶会一作,1 Trans 一作,3 IEEE fellow牛推Reject: StanfordMIT, Berkeley, CMU, Cornell本科:南浙复交,GPA:3.8研究生:海外研究生GRE: 620TOEFL: 104PAPER: 4顶会,若干其它会议(无套磁,publication为王)Reject: Stanford, UPennMIT, UCLA, UWashington本科:Top15 211研究生:海外研究生GRE: 152+3.5TOEFL:
105 (23)PAPER:
顶会*1(一作)Stanford本科:中科大研究生:香港中文GRE: 318TOEFL: 107PAPER: MIT本科:海本,GPA:3.99/4.0GRE: 327+4.5TOEFL: 114PAPER: 两篇会议,一作+二作,毕设很有竞争力,一封MIT校友推荐信Berkeley, Columbia, UWashington本科:海本,CS,常春藤,GPA: 4.0/4.0GRE: 152+4.0TOEFL: PAPER: 两篇文章,二作,牛推Columbia (NLP组!虽然不是collins), JHU本科:北邮,EE,GPA:90,RANK: 1/187研究生:北大,CSGRE: 323+3.5 TOEFL: 101 (19)PAPER: 两篇paper,若干NLP projectsAWARD: 数学建模竞赛,编程竞赛,国家奖学金Columbia本科:北清科, GPA: 3.94/4.3GRE: 161+3.0TOEFL:
107 (24)PAPER: Reject: Upenn, CMU, UMD, UIUC, StanfordUCLA本科:211,CS,RANK:15%研究生:海外GRE: 322+3.5TOEFL: 105 (23)PAPER: 1篇顶会一作UCLA本科:211,CS,GPA:80.4研究生:清华,CS,GPA:89.6GRE: 500+780+3.0TOEFL: 98 (22)PAPER: 顶会*1,其它会*2,牛导师强推UCLA本科:电子科大,软件工程,GPA:3.83研究生:电子科大,软件工程,GPA:3.90GRE: 310TOEFL: 92PAPER: 3篇SCI,6篇水会,二作,2封国外老师推荐信UCSD, UCI本科:北清,GPA:3.4GRE: 161+3.0TOEFL: 107UMich本科:浙江大学,GPA:3.95GRE: 163+3.5TOEFL: 107PAPER: 弱会一作UTAustin本科:SJTU, RANK: 5%GRE: 156+3.5TOEFL: 103(24)PAPER: INFOCOM*1UChicago本科:北清科研究生:北清科GRE: 164+3.5TOEFL: 108 (24)UChicago (Machine Learning Group)本科:211研究生:海外GRE: 560+800+3.0TOEFL: 102PAPER: AAAI*2,一篇1作,一篇2作Duke本科:清华,EE,GPA:87,RANK:79/180GRE: 320+3TOEFL: 106PAPER: 1 workshop, 1 patentUCSC, NCSU本科:211, GPA:3.3/4, RANKl: 15%研究生:南浙复交GRE: 154+3.0TOEFL: 96(20)PAPER: IEEE 3篇论文, 2一作,1三作TAMU本科:211,软件工程,RANK:15%研究生:211,CS,RANK:15%GRE: 325 +3.5TOEFL: 108 (23)PAPER: 水会2篇非一作Purdue本科:北航,CS,GPA:3.6研究生:清华,CS,GPA:3.3GRE: 325+4TOEFL: 100 (20)PAPER: NYU本科:南浙复交研究生:南浙复交GRE: 322+3.5TOEFL: 不理想,未达标PAPER: AWARD:-----结合这些案例题主可以自己总结一下~我的感觉是:1、论文很重要,能去MIT, Stanford, Berkeley, CMU这种级别的几乎都有顶级会议或期刊的论文,最好多篇。2、推荐信很重要。有大牛老师的推荐信,而且是强推其它基本可以无视了。不过前提真得是业内有名的大牛,国内很少……3、研究生身份很重要。本科生几乎要是超级学霸(top 1%)才能申到名校,研究生的申请结果几乎比同GPA本科生好一档(也许是本科生科研经历太短,往往没有论文)。另外,我看到的好些学校CS系的说明是只招收研究生的……不过没有详细调查过。4、名校背景很重要。至少这些案例……大都是名校出身。5、Toefl很重要。这也许不是因果关系,但能去顶级名校的toefl分都不低。尤其Stanford cs曾经明确表示过toefl最低卡113分,不过现在那个官方页面被撤了……但我确实听说有学校卡托福分,之前UIUC就卡托福口语23。虽然不是因果关系,我坚信高toefl分会带来好人品。这些感觉基本与一篇讲解美国高校招生流程的文章中的观点相符。文章链接:标题:Demystifying the American Graduate Admissions Process作者;Karthik Raghunathan,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Master曾在Stanford从事过录取委员会
专业是计算机,实验室之前的师兄有4个最终去了mit,2个stanford, 2个Cambridge,好像还没有去berkeley的。以上是最终去向,所以比如拿到mit offer的不止4个。这些人共同点就是硕士发的论文数量质量和全国十大计算机优秀博士毕业生有得一比,本质就是努力加牛。不同点是有的人本科gpa差,有的本科gpa高。哪个重要,一看就明白。
认识一个上海交大的本科生,直接申请到MIT的PHD,专业CS。已经毕业了,目前在Stanford工作。不过他的经历很难复制,因为他真的很变态很变态,你见过GPA\GRE\TOEFL全是满分的人么?他就是。。。。
如果你要申请这几所的CSEE的PhD,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攒顶级paper,攒顶级paper,找牛人推荐,找牛人推荐。两者同等重要。至于GRE,GPA,过线就行,MIT只要雅思不要GT,Berkeley可以上传GRE但压根没有人看,Stanford不了解,大部分学校老师去说下都是可以免掉的。T最好一百以上吧。我认识的在Berkeley/MIT/UIUC读PhD的还是熟人推荐的居多,GT也就是平均水平,文章不说很好,还是有一两篇好会议的文章的。学术圈相对封闭,重视熟人推荐,牛老板基本上不会randomly找学生,根本不看没有陶瓷直接投申请的。你本科要是武汉的985那就是武大华科了,这个本科背景对于申请顶级项目是个劣势吧,主要还是资源太少,估计你本科也没什么文章吧。不过,anyway,在硕士阶段有了文章推荐信,这些也都是浮云了。要说例子知乎上那个横扫MIT、Berkeley、Yale的大神,本科东南,硕士HKUST,三篇IEEE fellow推荐,Mobicom一作,这些条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陆还是很难。无数牛人在没有文章推荐凭借逆天GPA强申的时候跪倒,无非环境使然。现在大家都忙,没啥心情认真招学生了。有中介的人想跟我辩论文书什么包装还是免了,这对你们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深入了解的领域。最后,你的时间其实很紧张,能最后申到四大的,不是本科就已经做了很多研究,要么就是人品好硕士在一个很牛的实验室里面。两年的时间信号领域想要入门发几篇一作顶级期刊顶级会议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
成功的经历永不可复制,失败的教训却总可以吸取,以下个人经历分享给有志于学术道路的各位:废话不说,先甩一些stats:美国TOP15文理学院高等荣誉(high honors)
毕业,有获奖论文,GRE 333,
写作5.5, GPA
3.8 (GPA根据美国标准一般)申请历史系博士,四封推荐信中有一封美国著名汉学家(也是论文导师)的牛推,三封系内元老级教授的强推申请了9家学校的历史Ph.D,结果是:Harvard, Princeton, Berkeley, Brown,
Penn脆拒, UCSD waitlistYale转录了东亚历史硕士(奖学金情况还不明),UChicago转录了MAPSS硕士带$36k奖学金,
Columbia转World history硕士结果待定...曾经天真地YY过在芝大和耶鲁间做选择的美好纠结,现在好像实现了,不过是硕士.....
orz连收5封拒信的那个月我的内心是崩溃的...痛定思痛,我决定写下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在申请途中逐渐了解到的内幕,供未来Ph.D(或是学术型硕士学位)申请者参考。欢迎加我的微信 Charlene-yan 获取更多讯息申请前期如很多申请者一样,我查看了很多学校的官网,了解学校内部faculty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发表的作品,并确认与我的兴趣是否一致。这个过程让我形成了初步的选校方案和导师名单,并且让我对每所学校的研究流派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在这个尽职调查的过程中,我漏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去看学校的graduate student
page,看他们历年来,录取了哪些博士生,在做什么研究,中国人有多少,是否每年都有新生招入,招入的学生背景如何。比如UChicago和Princeton的文科博士基本不招没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并且对二外的要求相当高,Harvard历史的东亚方向已经几年没有招新的学生,Penn的欧美历史远远强于东亚...
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信息,那么我会调整申请策略。之后,我开始给教授发邮件逐一套磁。在邮件里做name-dropping是很有效的,如果你跟某个业内大牛做过研究,请一定要在邮件的前半部分就点出来。由于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是一个著名的汉学家,她的名声一定程度上帮我打开了套磁的第一扇门。套磁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有些学校根本就不会鸟你,比如,Berkeley和Brown的教授就从来没有回复我的邮件(而之后这两家确实也是最早拒我的学校),这基本可以看出,你和这个学校和faculty是否fit。Ph.D最讲究的是一个fit,
再牛的人,如果不fit,
都会被拒(曾经了解到有不少手持2个硕士学位,多篇发表的论文,高分高GPA的申请者被拒绝)。如果你收到了教授的回复,恭喜!从反馈回来的邮件内容中,你可以根据措辞、语气,来初步认识学校/教授对你的看法--
但千万不要被这个初步的印象迷惑!(后续我会提到)就我自己的案例来说,Yale、Penn、UChicago和UCSD的教授最为友好和热情,回复速度快,回复的内容也比较详细,UChicago的一个教授甚至愿意和我Skype详谈申请的过程。Princeton的教授回复也较快,但是内容颇冷...言谈之间暗示我的资质并没有完全符合录取标准,Columbia的教授也快速回复了,但只是标准性地鼓励之词,相对来说较为冷淡的Princeton和Columbia都是较早拒我的学校。在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文科、社科申请者来说,只与还没有拿到tenure的教授套磁是有一定风险的...
尽管这位年轻的教授很喜欢你,想录取你,但是TA在系内的话语权还十分有限,或者TA自己还没有可支配资金的权力,所以,不要太把TA给你的积极反馈当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TA的资质还没有让TA能够见证足够多的申请季的竞争情况,所以很容易高估或低估你的水平,给你错误的信号。比如,Harvard的一位年轻教授在邮件中告诉我
“Your training and record thus far are most
impressive”,然而我还是被Harvard秒拒了。比如,我的一个朋友进了Brown的心理学博士,但是因为最近导师没有拿到tenure,
她要和导师一起搬去Wisconsin...当然,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向年轻教授套磁,我的建议是,你最好也能够找到1-2位比较德高望重的教授同时进行联系,看TA对你的反馈如何。如果运气好,喜欢你的年轻教授也可以将你推荐给更有话语权的老教授,这样沟通起来更为方便。文科、社科的录取与理工科不同,所有申请者的材料先在系内审阅,逐出候选名单以后,上报给graduate
school作最后的报批。在这个过程中,能录取多少位学生,是由学校决定,而不是由系内自主决定,因为文科社科的博士资金是由学校发放,大多数教授是没有资金来自主招生的,这与理工科的录取非常不同。大多数文科和社科的录取名额有限,尤其是偏人文的学科,每年的录取率约5%,甚至更低。UChicago的教授在Skype中告诉我,去年,历史系的东亚方向有约80位申请者,最终只录了4个。因此,申请前期请做好尽职调查。准备申请材料在这里想重点说一说PS。博士和学术型硕士的PS的主要功能是呈现你的学术背景、学术计划、学术能力/毅力。一篇能收获offer的PS必须在这三方面各个击破。下面我按重要性来逐一叙述这三方面的要求。学术背景:申请博士与申请硕士,光列出学习过的与未来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以及学到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博士的PS并不是一封cover
更重要的是去描述自己做过的研究,主要阐述你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合作的教授/学者有谁,以及这段经历对你在本领域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有什么样的帮助。学术计划:一位刚从哈佛东亚历史系毕业的博士生告诉我,PS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你未来的学术计划,而这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你到底关心一个什么议题,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去年申请季我指导过很多人的PS,我惊讶于许多人竟然完全不知道披露未来学术计划的重要性,更没有指出一个关心的研究的话题,这样的PS是没有分量的。怎样去描述你的研究问题?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书评和peer review,学习一些学术上的表述习惯、描述视角。Learn to
polish your scholarly writing with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descriptive terms.
以下摘录一段供参考:The advent of the workhouse, the
denigration of the nonworking poor as "social parasites," efforts to police
homelessness and vagrancy--all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people
struggling to survive. I seek to provide a crucially needed historical le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beliefs about poverty intersected with shattering historical
events, producing new welfare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for the benefit of some,
but to the detriment of others.描述研究问题的时候,切入点要细。有些学生会说,啊,我想研究labor
economics, unemployment issue, blahblah,
然后就句号了。这样的描述,说了等于没说。披露研究计划的时候,大致讨论一下你对这个领域的初步认识,比如: 1)有哪些主要学者发表的哪些主流理论、观点 2)该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 3)你对现有的本领域的主要观点的看法 4)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样的贡献。作为本硕刚毕业的菜鸟,对某感兴趣的领域的认知是很粗浅的,更别提能作什么样的贡献。但是,PS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服委员会,你可以推翻某个大咖的理论,你是下一届的诺奖得主,而是,你需要呈上你的独特的研究视角(perspectives)。写PS的时候,不要代入内心戏。尽量不要涉及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情怀壮志、包括你有多么爱这个学校、多么爱学术,这类内容。PS讲究的是critical
reflections, 而不是 emotional appealings.学术能力/毅力: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贯穿整个PS,需要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而并非单独开辟一个段落来描写。能力和毅力的体现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某个研究项目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团队里的其他人质疑你的研究方法的时候,你是如何应对的?某个研究结果的背后是你运行了多少条代码,花了多少个月完成的?未来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瓶颈,你会判断吗?WL or not WL相信许多等结果等到望穿秋水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邪恶的存在:grad cafe。在grad cafe上看到有人收到自己的dream
school的录取,而自己的邮箱却空空如也,这种感觉一定不好受。
博士放录取的过程与硕士不同,基本学校先会集中发大批录取,先把心仪的学生收入囊中,然后集中发拒信,拒绝那些学校认为不适合录取的学生。剩下来的申请者的命运分这么两类:转硕,或放入博士录取等待名单。转硕:如果未被录取博士,而申请者的资质又不错,有些学校会考虑将申请者放到硕士申请的程序中,Yale, UChicago,
Columbia都会这样做。有的学校,如Yale,
会邮件通知你是否想转硕,而有的学校并不会通知申请者,比如UChicago。转硕的申请者往往是本科毕业直接申博,有些学术上的训练和能力还不够到位,因而竞争力不足。如果你得到了转硕的信号,不妨耐心等待硕士的录取通知。如果你没有收到理想的博士录取,或者录取你的博士项目并不是很心仪,导师并不是特别满意,那么你可以考虑入读硕士,不少转硕成功的申请者会收到半奖甚至全奖。等待wait list:
我自身的经历告诉我,等待名单竟然是可以争取的。在某一天,我收到了UCSD教授发来的邮件,被告知SD今年的录取名额有限(只录了2个东亚方向的历史学生),尽管教授很中意我,但是也无能为力,无法录取我。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不过我及时回复了教授,感谢他的通知。三天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再次联系教授,请求被放等待名单。教授回复说,他会与部门负责人争取,如果已录的两位学生选择去别的学校,那么我还是有很大机会被录取的。这个经历说明,只要没有收到官方的拒信,你甚至可以向教授争取进入排名靠前的等待名单。如果被等待,一定要在期间与教授保持积极的联系,说明自己依然对学校保持浓厚的兴趣。一些不可控因素如果拥有完美的分数,推荐信,PS,以及积极的套磁回复,是否说明你的录取率很大呢?不幸的是,博士申请中一些不可控因素占了不小的比重。一位在WUSTL读哲学和认知学博士的大牛曾说过:悲剧的原因五花八门--
这个系里正好有这个具体方向的,不需要这样的人了,这个系里可能给你的位置被人走后门拿走了,这个系里的钱排到你正好发光了,申请方向所属的某个教授正好在两年内要退休,或因为别的原因不能带学生等等。所以,事前的尽职调查很重要,然而,就算做好了尽职调查,也不能保证什么,因为,与硕士的相对标准化录取不同,你永远不知道和你竞争的申请者都是什么样的怪兽。关系!关系!关系!如果要我给一句最后的忠告,那么就是,有志于Ph.D的同学,请在本硕期间就要与学术圈的人拉好关系:你的导师、导师的Peers、外校的同领域的教授,甚至是年长的学长学姐。多参加Conference,
去Conference的时候多留意圈内的学者,积极地介绍自己和自己的研究,多帮教授打杂干活等。若是在国内读本硕的同学,请一定要为自己争取出国交换的机会,让国内的导师帮你联系国外的教授,争取暑期RA的职位,混个脸熟。曾经一个学长申请历史学博士,最终只录取了哈佛,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与哈佛的某位教授一起做过研究,彼此熟悉。然而,失败的例子也有,比如某香港本科的同学在哈佛为教授的Lab打杂了两年,原以为青春换来的推荐信能让自己录取,但没想到还是悲剧了。虽然有了一层关系不一定能让你最终被录取,但是没有关系的话,机会更加渺茫....最后的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某教授鼓励我的话:Everyone who really wants to pursue a PhD can. It might not happen on
your first try, but those with the passion, skills, record, and patience
eventually will get into a good program.共勉!
早已过了那个觉得名校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的年龄,也早就过了那个以为自己真的能去哈佛耶鲁斯坦福的年纪……身边的同学申请的目标都很高,不是斯坦福就是其它top10。光我知道要申Stanford的就不下十个,要我是招生官,我在这十个里挑我也得挑肥拣瘦的… 首选把那些gpa没上90的踹了吧…我申过所有名字很牛逼的美帝学校本科(似乎本科难度大于master,我并不清楚,anyway吧),之前所付出之努力也是不堪回首。我曾经也梦想过,准备充足,资质一流肯定能保证录取某某某学校。但最终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学校录取这玩意,是存在很大随机性的。不是你的资质和你的录取可能性完全不相关,我相信也绝对没有什么资质-录取综合分数 转换曲线这种玩意给你打分(mit的机录除外,你当我没说)。很多时候,可能你ps的语气,面试当天考官的心情,甚至我相信,你的名字都能加点或减点隐形分数。一个录取哈佛闹的满城风雨的同届学妹,在同一个高中的成绩,不如一个录取罗彻斯特的男生在中国一个高中的成绩。(非常讽刺的是,差的还不少)。不少sat分数,托福分数,背景相当的人录取差距十万八千里。所以,他sat2250录取了,真不代表你能,哪怕你哪项都比他牛b,你不还差了一届不是……录取这东西,真是随缘分,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题主问的是申请去美国再读一个master,而非PHD对吧MIT/Stanford/Berkeley这个层次学校,基本上分数已经作用甚微,每一年大把高分学生申请,判断生死基本跟分数没有很大关系。若有可能,GPA尽量做到专业的top。Stanford尤其控高GPA学生,如果同一个专业你们学校有人GPA比你高也申请Stanford,那么你的劣势很明显列个案例吧:Berkeley:海本3.8绩点,G323
丰富的科研+paperStanford:同一个学生海本3.8,绩点很高。G普通科研跟paper,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有做过就是做过,没有,那么现在这个时候也为时太晚,只能从课程项目里挖了。比赛,各种专业相关国际赛事,若有,有加分基本点是这些。硬件过关,软件(科研)大牛,是一般的录取学生的模板。另,说一句,美国好学校不止这三所。楼主背景最好说得更详细些,不然都不好推荐。
楼主不如先问问自己实验室和专业有谁去了这几所大牛校么另外楼主现在具体方向是做啥的???信号处理之下也有不少分类吧~然后在这个分支下最牛的学校是哪几所???理工科不是只有斯坦福,MIT,伯克利,lz感觉还没怎么认真调研,这些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这个学校算顶尖吗&_&?在我自己的专业是TOP5硕士申请,本科的学校(名声)也很重要,但是你既然硕士到TOP2了(会不会是校友呢TAT),估计也不会太差。最重要的是文章,然后牛推吧。 这两个不矛盾。所以说你现阶段努力的方向就是科研!!!等到了研二下,必须申请的时候,看看手上publication,再决定学校吧。一上来要求那么高还是很有压力的(你说这三所实在太强TAT
我觉得我去了也是被虐 所以当时目标就是保TOP20争10)名校情节是好事情,专排控也没问题,但是博士出来之后的出路你得想清楚
不然 费尽心血追求到手的东西如果变成了鸡肋,那感觉一定很不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省理工博士申请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