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刘大碗六年纪毕业后怎么到宁津县城老照片去上初中

相关文章:
&&& 精彩图鉴&&&&&&&&&&&&&&&&&&&&&&&&&&&&&&&&&& &&&&&&
12/19&&&15:58
12/19&&&15:46
12/19&&&15:44
12/19&&&15:43
12/19&&&10:53
12/19&&&10:50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德州市委宣传部主管 德州广播电视台主办 大略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1
新闻热线:2611110 广告合作:2611110 QQ群: 邮箱:
地址:德州市东方红西路1288号德州广播电视台13楼 邮编:253012有刘大碗的朋友不_宁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1,644贴子:
有刘大碗的朋友不收藏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宁津建置沿革
宁津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6&30&&&117&02&,北纬37&31&&&37&51&。东邻乐陵,南连陵县,西与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三县隔河相望。宁津县城位于东经116&45&,北纬37&40&,处于县境中心略南。以公路里程计算,自县城东至乐陵县城39公里,南至陵县县城46公里,西至吴桥县城40公里,西北至东光县城49公里,北至南皮县城62公里,西南距德州市62公里,东南距济南市110公里,西北距北京市377公里。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县境东至乐陵县界25公里,在小张庄村东为界。东南至乐陵县界15公里,王秀村东为界;至德平县界(今陵县)17.5公里,白庙村南为界。南至德平县界10公里,王昙庄村南为界。西南至德州、吴桥县界15公里,灰窝村南为界。西至吴桥县界15公里,黄镇村西为界。西北至吴桥、东光、南皮县界22.5公里,周庄、小米村西和耿庄村北为界。北至南皮县界22.5公里,在张凤巢村东为界,县境疆域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30公里。1987年,宁津县境东至乐陵界18公里,孟集乡王家村东为界,东南至乐陵县界16.5公里,尤集乡白庙村东为界,南至陵县界11.5公里,小店乡苏陈村南为界。西南至陵县界27.5公里,张鳌乡孙庄村南为界。西至吴桥县界15公里,保店镇黄镇村西河道为界。西北至东光县界14公里,刘营伍乡后商西村西河道为界。北至南皮县界20.5公里,张大庄乡后村北河道为界。东北至乐陵县界25公里,长官镇张凤巢村东为界。县境沿漳卫新河东岸,呈西南&东北不规则的斜三角形,东西直线最大横距32.5公里,南北直线最长纵距31公里。全县境域总面积832平方公里,总耕地82.82万亩。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宁津县境地处古九河流域。夏以前为古兖州域,夏商为鬲国地,西周为齐无棣邑地,春秋仍为齐地。公元前256年(赵孝成王十年)战国时,赵在今城北耿家圈(现属东光县)置临乐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于今宁津城西保店镇置胡苏亭,因地处胡苏河畔,故名(秦制十里一亭)。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今县西境划归东光县,&以胡苏亭属之&。县南境划归重平县,县东北境划归临乐县。王莽时,临乐更名乐亭县。后汉时,重平、乐亭均废。其县四境分属于东光、南皮、乐陵、鬲县。公元205年(魏建安十年),三国魏置新乐县,属乐陵郡。266年(晋泰始二年),为乐陵国新乐县。525年(北魏孝昌元年),置重平县,属沧州安德郡。534年(东魏天平元年),于胡苏亭始置胡苏县,属冀州渤海郡。553年,(北齐天保四年),废胡苏县归入重平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胡苏县,属兖州平原郡。621年(唐武德四年),胡苏县改属河北道观州。623年(唐武德六年)复属沧州,沧州徙治于胡苏时,胡苏更名安水郡。627年(唐贞观元年),置胡苏县属观州,十七年后仍属沧州。742年(唐天宝元年)改称临津县(临鬲津河),先后属景州、沧州。963年(晋天福元年),临津属契丹(后改国号辽)。959年(周显德六年),临津属河北道瀛州。1073年(宋熙宁六年),临津划归南皮县,临津胡城更名保安镇。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复置临津县,属河北东路景州。1128年(金天会六年)秋,临津城毁于大水,东迁二十五里,改名宁津,即今县治。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宁津属中书省河间路。1368年(明洪武元年),宁津属京师河间府。1648年(清顺治五年),设直隶省,宁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1913年(民国2年),宁津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17年,直隶改称河北,宁津属河北省。1937年,(民国26年),宁津县属冀鲁边区。1938年(民国27年)8月2日,宁津县属冀南行政区。1940年(民国29年),宁津县北部大柳以北和东光县的张彦恒、南皮县的寨子等部分村庄,组成鬲津县。1941年(民国30年)宁津县分为振华、宁津二县,属冀鲁边区津南专区。1943年(民国32年),撤销鬲津县,恢复宁津县建制,称振华县,仍属冀鲁边区津南专区。1944年(民国33年),振华县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区一专区。1945年(民国34年)9月5日,振华县隶属渤海行政区一专区。1949年,恢复宁津县旧称,改属沧南专区。1950年,改属德州专区。1952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州专区。1958年,沧州专区并入天津市,宁津县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沧州专区,宁津县复属沧州。日,宁津县划归山东省,属德州地区至今。
宁津乡镇区划
日,将全县25个人民公社改建为20个乡、5个镇,城关镇更名宁津镇。宁津镇& 前系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名为宁津镇。该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5公里。东邻柴胡店镇,南与小店乡和陵县为界,西接张宅乡,北与相衙镇、时集、后王乡毗连。全镇面积为73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1802户,计42907人。镇政府驻宁津县城。宁津镇辖行政村68个,均分布在县城周围6.5公里以内:有周庄、西锥、东锥、小付家、谢家集、张秀、西张县、东张县、大付庄、西白庄、西关外、西关里、郭家园、阎沙洼、东白庄、候家道、杨庄、张糖房、五胡同、街市牌、李家园、东关、滕张庄、宋家、洼刘庄、刘振雷、皂户刘、李会庄、大苏庄、大香房、张得锅、绳庄、帽杨庄、董沙洼、杨太环、杨提青、刘惠普、南关西、南关东、任义生、王尔丰、潘家、詹庄、路家、小香房、李万家、刘干家、孟合家、王柱石家、刘刚、小祁家、蔡庄、高李庄、义和庄、武家、苍白、前林、后林、大祁、西卢家、东卢家、谢西、谢东、皮家洼、张家庄、辛庄、后岳庄、前岳庄。后王乡&& 前系后王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后工乡。该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宁津新河横穿该乡南部,东邻张学武乡和柴胡店镇,南与西南为宁津镇,西与时集乡接壤,北与大柳镇毗连。全乡面积为32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3220人。乡政府驻后王村,距宁津县城6公里。后王乡在县城东北,距城4.5&&8公里,辖行政村33个:后王、沙河董、杨宁家、八里庄、后园、码头孙、李家、太平店、时庄、雷家、李皇家、赵家、夏家、前候、后候、戴家庙、马家、前园、东滕家、魏家、栾庄、小苏家、前王、西常、东常、王银家、刘言家、苑家、关家、马油房、神牌庄、西李拔贡、东李拔贡。时集乡&& 前系时集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时集乡。该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宁(津)东(光)公路南北纵穿其间。东邻后王乡,南连宁津镇,西接相衙镇、虎皮张乡。北与刘营伍乡和大柳镇毗连。全乡面积31平方公里。1987年有居民15631人。乡政驻时集村,距宁津县城4公里。时集乡,位于县城正北,距城2.5&&8公里,辖行政村34个:时集、马厂、后还、郭皋、杨西川、批户李、谢庄、前还、马庄、五河、大曹、高庄、段家、刘万仓、张庄、周染房、同付、崔家、周集、桑庄、孙集、王庄、武庄、大范庄、臧庄、盖庄、陈庄、翟西、翟东、姚家、双庙、孙初、王菜园、张菜园。小店乡&& 前系小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小店乡。该乡位于县境南部边沿,古鬲津枯河横穿东西。宁(津)德(州)公路纵贯南北,乡境东邻和南接均为陵县境,西连保店镇,北与张宅乡和宁津镇毗连。全乡面积44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4033人。乡政府驻小店村,距宁津县城10公里。小店乡,位于县城南,距城7&&11.5公里,辖行政村35个:小店、杨奎、陈万候、前姜、洼刘、蒙千、南陶、张万、江淮头、项家、赵庄、曹家、张庄、西李家镇、中李家镇、东李家镇、八里堂、王家、西弭家河、东弭家河、吴家、李仙、罗家、南北庄、百佛堂、东店、荆家、解家、高家、朱家、高楼寺姜家、苏陈、崔茂、王昙、洼赵。柴胡店镇&& 前系柴胡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柴胡店镇。该镇 位于县境东部,德乐公路、宁津新河穿境而过,该镇距县城9公里,东邻杜集、孟集两乡,南与尤集乡和陵县接壤。西接宁津镇,北与后王乡、张学武乡毗连。全镇面积40.04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23496人。镇政府驻柴胡店街。柴胡店镇,位于县城东,距城5&&12公里,辖行政村52个:柴胡店北街、柴胡店西街、柴胡店南街、柴胡店北街、丁家、逯铁匠、王知庄、逯家庙、夏家、二马苏、篦子刘、任官庄、李油房、尤家、大逯家、小逯家、李胡同、西店刘、东店刘、柴家庙、徐家、丰郭、孟家、司家、赖相安、前艾家、后艾家、路家、于斗志家、张蜚家、王庄、阎集、崔家、太平庄、吕庄、张庄、朱庄、大柴家、黑赵家、李道口、张集、广明庵、楼子王家,后孔房、前孔房、张时宇家、郝家、王世英家、马海家、大辛庄、苇子湾、小辛庄。尤集乡&& 前系尤集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尤2集乡。该乡位于县境东南边境,东南与乐陵为邻,西部与陵县接壤,北与柴胡店镇、孟集乡毗连。全乡面积34.9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7562人。乡政府驻尢集村,距宁津县城16公里。尤集乡,位于县城东南,距城11&&16.5公里,辖行政村42个:尤集、马厂、安家、李骊子、张家、张庄、赵铁锅、元家、前寨子、后寨子、毛家、李帅家、小寇家、赵酒房、大周家、小赵家、小白家、小李家、潘家、小周家、杜家庙、李才家、孟豹、白庙、姜家、王秀、李家庙、辛庄、西葛勇、东葛勇、时园、马道子、杨家、盖家、薛家、田河、明家、陈家、吴家、马家、臧家、生家。孟集乡&& 前系孟集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孟集乡。该乡位于县境东部,东邻乐陵县境,南接尤集乡,西连柴胡店镇,北与杜集乡毗连。汉光武帝遗留空城遗址在本乡境内,宁津新河横贯乡境东西。全乡面积33.17平方公里,1987年底全乡有居民14664人。乡政府驻孟集村,距宁津县城15公里。孟集乡,位于县城东,距城12&&18公里,辖行政村38个:孟集西、孟集东、魏家、彭家胡同、小马家、小艾家、李士固家西、李士固家东、张顶家、苑家、崔家、于家、王家、小崔家、冯家、小柴家、王家油房、王学堂、鲍权家、小赵家、方家、夏王家、青积务东、青积务西、徐家、小岳家、汤家、王月家、皮虎林、小魏家、孙沟子、王德普西、王德普东、杨家、卞家、邵家、段家、双庙崔家。杜集乡&& 前系杜集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杜集乡。该乡位于县境东部边境,东邻乐陵县境,南接孟集乡,西与柴胡店镇、张学武乡相连,北依常洼乡。宁(津)乐(陵)公路斜穿乡境。全乡面积45.67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25739人。乡政府驻杜集村,距宁津县城17公里。杜集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城15.1&&18公里,辖行政村59个:杜集、小刘集、大刘集、崔庄、同庄、后杨保、前杨保、杜司、王三志,后郝、前郝、西小郭、范庄、西小高、张边头、前姜、后姜、阎庄、王清溪、小王、牛家、红庙、大苏家、韩家、小苏家、大郭、杨树高、李杨家、堡刘、姚家、谢庄,王纸房、刘双全、马苏、枣李、高苏、河沟李、郭庙、前陈、后陈、李镇、小刘、西段、东段、小焦、小李家、小段、孙西、孙东、王坚固、李麻家、刘三华、南小郭、南小高、庞家、芦纸房、杨纸房、张纸房、张旭。常洼乡&& 前系常洼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常洼乡。该乡位于县境东北边境,东邻我陵县境,南接杜集乡,西与张学武和后魏两乡相连,北依长官镇。李士固干沟纵穿乡境南北。全乡面积33.13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5646人。乡政府驻常洼村,距县城20公里。常洼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城13&&19公里,辖行政村24个:常洼、五大庄、王廷府、小付庄、龙庄、钟楼张、洼陈家、菜王家、丁庄、洼里高、西舒、东舒、仲苏、李明家、张盘古、张泮湖、促伍街、肖庄、张端、银相公、亚家、孟云家、东魏庵、西魏庵。张学武乡&& 前系张学武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张学武乡。该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杜集、常洼两乡,南连柴胡店镇,西与后王乡、大柳镇相接,北与后魏乡毗连。全乡面积22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0996人。乡政府驻张学武村,距宁津县城10.5公里。张学武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城8.5&&12.5公里,辖行政村27个:张学武、王铁匠、小孟家、大孟家、段庄、小杜庄、河沟王、银庄、后刘庄、杨铁匠、薛和定家、前张定家、东张定家、万庄、前刘庄、古庄、博古寺、毕庄、前水庄、后水庄、王士虎、东贾、西贾、宏治刘、来庄、卢庄。长官镇&& 前系长官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长官镇。该镇位于县境东北边陲。系两省(山东、河北)、三县(宁津、乐陵、南皮)交界之处,宁泊公路穿镇而过。该镇北依漳新河,东邻乐陵南接常洼、后魏两乡、西与田家乡毗连。全镇多为回民集居,1987年底有居民20271人。镇政府驻长官街。距宁津县城20公里。长官镇,位于县城东北,距城17&&24公里,辖行政村27个:长官西街、长官北街、长官南街、长官东街一、长官东街二、小候家、付庄、果子赵、小董家、贾庄、小高、张凤巢、东王德厚、西王德厚、罗张、小周家、小王家、化庄、曲庄、郭相庄、郑庄、桑庄、小杨庄、薛庄、西刘廷献、东刘廷献。后魏乡&& 前系后魏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后魏乡。该乡位于且境东北部,东邻常洼乡,南连张学武乡,西与大柳镇、双碓乡相连,北与田家乡、长官镇毗连。宁泊公路穿境而过,全乡面积23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3306人。乡政府驻后魏村,距宁津县城15公里。后魏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城12&&18公里,辖行政村25个:后魏、前魏、小马、小姚、孟金寺、小王、石庄西、石庄东、西陶、中陶、五福刘、付集东、付集西、财帛李、前筐杨、后筐杨、东陶、小韩、鄄子、潘庄、茂孙、李铁匠、范庄、桑庄、谢庄。田家乡&& 前系田家人民公社,1985年3月改为家乡。该乡位于县境北部边陲,北依漳卫新河,东邻长官镇,南连后魏乡,西与张大庄、双碓两乡毗连。全乡面积23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6952人。乡政府驻田家村,距宁津县城20公里。田家乡,位于县城北,距城17&&21公里,辖行政村23个:田家、艾庄、刘宅、西曹塘、东曹塘、李名杨、盐头李、黄庄、路庄、辛庄、小刘、小苑家、西吉杨、东吉杨、前吉杨、小曹庄、双庙孟、张大古、西大苑、东大苑、辛集、坡李、康郑。刘营伍乡&& 前系刘营伍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刘营伍乡。该乡位于县北部偏西,西傍漳卫新河,北连双碓乡,东邻大柳镇,南与虎皮张、时集、道口三乡接壤。宁北河横穿乡境南部。全乡面积37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20961人。乡政府驻王营伍西邻,距宁津县城11公里。刘营伍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城8.5&&14公里,辖行政村37个:刘营伍、越庄、龙庄、后宗、前宗、前商、后商西、后商东、后高塔寺、商高塔寺、孙华门、王营伍、老君堂、郭营伍、曹茂伍、西刘、前刘、后刘、东刘、周庄、于庄、杨官马、张安、庞寨子、崔寨子、寨子西、寨子东、刘秋、付家庙、河北张西、河北张东。大柳镇&& 前系大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大柳镇。该镇位于县境北部略偏东。宁(津)泊(镇)公路穿境而过。宁北河也流经该镇。东邻张学武乡,南界后王、时集两乡,西接刘营伍乡,北与后魏双碓乡毗连。全镇面积28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5195人。镇政府驻大柳街。距宁津县城10公里。大柳镇,位于县城北,距城8.5&&13.5公里,辖行政村25个:大柳西、大柳东、于小章、李小章、高小章、杨小章、邢庄、大郭庄、张斋、李满家、小郭庄、庞家寺、小崔家、王家壕、小李家、李智白、黄庄、李胡家、郑庄、拔辐刘、罗庄、七间厅、宋夏家、范庄、李架子。双碓乡& 前系双碓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双碓乡。该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西傍漳卫新河,北连张大庄乡,东邻田家乡,南与大柳镇、刘营伍乡接壤。害(津)东(光)公路穿乡而过。全乡面积30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7263人。乡政府驻双碓村,距宁津县城15公里。双碓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城13.5&&18公里,辖行政村30个:双碓、张木春、杨庄、郑仪门、靳庄、张户头、白菜魏、沈庄、大鱼李、张太监、小房庄、马庄、程庄、庞庄、铁马庄、小安家、张纸房、高桥、张香西、大郑窑厂、小郑窑厂、王家壕、清明寺、十王庙、小郭庄、田庄、小尹家,大尹家、齐庄东、齐庄西。张大庄乡&& 前系张大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张大庄乡。该乡位于县境北部边陲。东邻田家乡,南连双碓乡,西与北傍漳卫新河呈西南东北卧蚕状。全乡面积19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2355人。乡政府驻张大计后村,距宁津县城20.5公里。张大庄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城16&&20.5公里,辖行政村14个:张大庄后村、张大庄中村、张大庄前村、李七庄、前徐庄、王庄、杏行、刘辉、后郑、白集、大白庄、姚家口、冯庄、刘庄。道口乡&& 前系道口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道口乡。该乡位于县境西北边境,西傍漳卫新河,东北连刘营伍乡,东邻虎皮张乡,南与相衙镇乡接壤。乡境呈长方形,面积为21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1454人。乡政府驻张道口村,距宁津县城13公里。道口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城10&&13.5公里,辖行政村24个:朱道口、楼子李、孔圣庙、张道口、杨老头、王又槐、梳头李、曹庄、马头张、小付庄、化牛李、西纸房、邢庄、后纸房、前纸房、门道口、万庄、京城张、惺悟寨、陈宋庄、于庄、洪庄、徐庄、洪东李。虎皮张乡&& 前系虎皮张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虎皮张乡。该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时集乡,南接相衙镇乡,西连道口乡,北与刘营伍乡接壤 ,宁津新河穿境而过。全乡面积22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1912人。乡政府驻虎皮张村,距宁津县城8公里。虎皮张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城5&&10.5公里,辖行政村37个:虎皮张东、虎皮张西、西刘庄、坊子南、坊子北、后片杨、门家阁、前片杨、史殷家、小杨庄、前仓、后仓、杨大庄、王庭、守墓刘、杨小庄、赵庄、后油周、前油周、小耿、郑庄、柴庄、王岐山、阎庄、李八卦、杜家阁、李朋、黄庄、武韬、油房李、宋家槽碾、尹毕槽碾、前焦、郭家寺、后洼周、前洼周、小杜庄。相衙镇乡&& 前系相衙镇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相衙镇乡。该乡位于县境西部边境,西傍漳卫新河,北依道口、虎皮张两乡,东邻进集乡,南与宁津镇、张宅乡、保店镇三乡镇接壤。全乡面积30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2967人。乡政府驻相衙镇,距宁津县城9公里。相衙镇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城5.5&&14公里,辖行政村43个:相衙镇、谷白桂、李阜安、黑白庄、苗马李、孙庄、王铎庄、大刘普、孟王刘、李家桥、编席杨、张立范、小王庄、张程庄、田家庵、后白厂、朱冯庄、肖庄、王圃囤、前李、撒庄、宋庄、东李庄、大耿庄、刘道庄、万粮张、张望南、小范庄、东卢集、西卢集、芝麻李、陈筲匠、庞庄、刘廷石、彭庄、郝庄、于家庙、王凤宇庄、杨有年庄、新庄、前白厂、车李庄、八庄。保店镇&& 前系保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保店镇。该镇位于县境西部偏南,宁(津)桑(园)公路横穿东西。北依相衙镇,东邻张宅乡,南与陵县接壤,西与大曹乡和漳卫新河毗连。全镇面积为52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20280人。镇政府驻保店镇。距宁津县城12公里。保店镇,位于县城西南,距城10&&15.5公里,辖行政村43个:保店南街、保店东街、保店西街,后高庄、孛罗寨、黄家镇、金庄、张庄、雒庄、王吏目庄、邓庄、李庄、西回庄、卢庄、詹庄、孙庄、方庄、西高庄、东高庄、王勉庄、战庄、许庄、蒋庄、洼里王、吕庄、小杜庄、肖庄、庞庄、郑庄、祁庄、皂户李庄、刘仙庄、牟庄、黄庄、赵庄、满西、满东,小姜庄、蒙家洼、铁庄、灰街、灰刘、袁庄。张宅乡& 前系张宅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张宅乡。该乡位于县境西部,东邻宁津镇,南接小店乡,西连保店镇,北与相衙镇接壤,宁(津)桑(园)公路穿境而过。宁南河横贯乡境。全乡面积48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5739人。乡政府驻张宅村南,距宁津县城6.5公里。张宅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城4.5&&12.5公里,辖行政村41个:张宅东、张宅西、东王千、西王千、西迟、红庙李、中迟、陶庄、东迟、西井、东井、胡庄、詹庄、东回、郭庄、后杨、张定家、孙古柳、王兴吾、苏振刚、刘大碗、西长、东长、前杨东、前杨西、陈庄、后乔、范庄、辛集、石庄、孙庄、徐庄、张庄、二堂苏、曲庄、冯王、刘双槐、后姜、马庄、许庄、铁庄。大曹乡&& 前系大赵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大曹乡。该乡位于县境西南边境,西北傍漳卫新河,东邻保店镇,南与西塘、张鳌两乡相连。宁桑公路横穿乡境。全乡面积32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3553人。乡政府驻大曹村,距宁津县城20公里。大曹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城13&&21.5公里,辖行政村34个:大曹、西孛罗寨、邢庄、朱王峰、屠张、于庄、小王、盖佃王、八沟孙、郭红、火盆陈、赵竿竹、西大孙、小乔、东大孙、大赵、小赵、小徐、范集、陈、家庙、武庄、西李、后李、前李、万庄、沈庄、西谭、东谭、马庄、高集、王布谏、谢庄、前谭、宋桥。张鳌乡&& 前系张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张鳌乡。该乡位于县境西南边陲,西傍漳节新河,北连大曹乡,东邻西塘乡,南与陵县接壤。张西干沟源于该乡西境。全乡面积25.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张鳌村,距宁津县城26公里。张鳌乡,侠于县城西南,距城16&&27.5公里,辖行政村19个:张鳌、小王宋、小王蒋、武庄、大郭庄、高官、鲍庄、黄河涯、辛庄、小李庄、小刘郭庄、西梁、中梁、棘科王、东梁、贾庄、野竹李、邢庄、刘槐庄。西塘乡&& 前系西塘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西塘乡。该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保店镇,南与陵县接壤,西连张鳌乡,北与大曹乡毗连。全乡面积为26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9347人。乡政府驻西塘村,距宁津县城24公里。
宁津主要地名考
宁津镇,原为卧牛岗。公元1128年(金天会六年),临津县城毁于大水,东迁二十五里为治,取名宁津。自此历代变迁,隶属更迭,地址未变。日定为宁津县城关镇,1984年3月更名为宁津镇。柴胡店镇,位于宁津城东8.5公里。东汉末年(公元923年)已形成小镇,明初衰落。明末,有柴胡二姓在此合伙天店,待客宽厚,故得此名。该店手工业历史悠久,所产土布、土线、线带、线袜、毛巾,畅销黄河南北,长城内处,闻名全国。外省客商称柴胡店为&小天津卫&。大柳镇,位于宁津城北10公里。据旧志载:大柳原名青龙镇。传说明朝永乐皇帝举兵南反时,军队由此而过。当时杀戳无辜百姓甚众。一军官见一妇人&抱大携小&逃于荒郊,军官问妇人:&为么这样做?&妇人说:&抱着的大孩子是继子,领着的小儿是亲生。&军官感其义,告知&门前插柳为记,可保性命。&妇人遂遍告邻里,保全了全村人的性命。为纪念此事,改名大柳。1984年改为大柳镇。长官镇,位于宁津城东北20.5公里。原各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故而得名。据《元克&百官志》载:&至元二十一年,于河间、沧州等处置长官&&又有管领河间等处军民长官,司秩正七品,掌军民二百有二户,亦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名一员。&今宁津县北之长官,即法时长官驻扎遗址。曾有朝阳门在南街,东西厅在北街之西偏,今已倒塌无存。1984年改为长官镇。该镇为回族村民集居之地,明永乐年间自南京迁来定居,并修筑闰座清真寺。保店镇,位于宁津城西南12公里。此地在古胡苏河畔,始为邮递停息之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胡苏亭,设亭长,亭候(秦制十里一亭)。东魏于此建胡苏县,唐改为临津(临鬲津河之意)。公元1073年(宋熙宁六年)临津划入南皮,此地为保安镇。金复置临津县。金天会六年,县城毁于大水,县治东迁,此地仍为保安镇。清更为包头店,后改为保店。在1984年设镇,名为保店镇。孛罗寨,位于宁津城西南15.5公里。旧志载:&元至正二十一年(1962年)九月,命孛罗帖木儿至河间以南屯田。此孛罗寨系孛罗帖木儿屯田之遗迹。&1404年(明水乐二年)李姓兄弟二人自山东即墨县迁来定居,立村名孛罗寨,后分出一部迁至保店镇为东孛罗寨,该地为西孛寨。据传,明正德年间,刘瑾掌司礼监,镇压异已,纂权自立,侵夺民田,营造皇庄,从北京派来工匠,在此建成泰山老母大殿、药王庙等九种庙宇,建院很大,院内有和尚数十人,挂有钟、磬,现古迹无存。青积务,位于宁津志东17公里。据旧志载:&青城本青平镇,元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是青城自宁津分出。故今宁津城东,犹有青积务,言此乃青城屯积之处也。其日务者,乃宋元以来官民通商地名也。&钟楼张,位于宁津城东北17公里。据该村张、杨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张、杨集资铸铁钟、铜磬名一具,建钟楼、悬钟以报警,后习称该村为钏楼张家。清朝,建有九神庙、文昌阁、观音寺,古迹已无。张斋,位于宁津县城北12公里。据传宋宣和年间,宋江率农民起义军,扎营在坊子镇(今虎皮张乡坊子),兵马由张斋村南田间往来,踩禾成道,称为&宋江道&。村中武士张学斋对此很气愤,以理斥兵。其官怒,便拟借设宴时刺列武士。席间,官长以刀插肉敬之,武士知其用心,咬肉时咬住刀尖,军官捅之不进,拔之不出,愧服与敬佩武士之功,遂改道而行。为纪念此事,村名改为张学斋,后来简称张斋。七间厅,位于宁津城北10公里。旧志载:七间厅&在县北二十里。即李世和所居衙也&。按《府志》:&李世和上京人,至元初为宁津县令,讲求民瘼,矜贷困穷,得户三万余,擢诸路新军总管。此七间厅,并非正衙,乃出舍于郊之别廨,故止七间而已足也。&后村名则为七间厅。相衙镇,位于宁津城西北10公里,古称长象牙。旧志称:&按古制封建诸王,必立相为辅,如汉碑有鲁相,又如张衡为河间王相,董仲舒为江都王相,其定例也。岂宁津四王独无相乎?既有相,则居必有衙。盖自唐以来,凡官府所治皆日衙。此亦其相所居之衙耳!故即名其地日相衙。或简称之衙里。&原有包公祠、现报寺等,现古迹无存。龙潭,位于宁津城西北12公里。旧志载:&在县西北古十里,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相传有龙窟故名。土人建龙王庙于岸,旱潦祈祷之。&其址在今漳卫亲河南岸,龙窟已湮,庙亦早废,遗迹犹存。村中张姓系1404年(明永乐二年)自山东潍县迁来定居,以龙潭命村名至今。惺悟寨,位于宁津城西北12公里。传说战国期间,古军事家孙膑在此驻兵,摆过迷魂阵,故称&迷魂寨&。1404年(明永乐二年)刘旺带领家人由山东即墨县迁来定居。后来,村人认为迷魂寨使人猜忌,应当惺悟,故更名惺悟寨。马厂,位于宁津城西北8公里。旧志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令郡邑设行太仆寺置牧地,责民间大户养马,于是宁津立马厂。&明永乐年间,王更由山东即墨县迁来定居,故称王马厂村,后来简称马厂。野竹李,位于宁津城西南26.5公里。传说该村系宋代林冲发配沧州时,途中路过的野猪林。李姓迁来定居,故称野猪李。村人忌&猪&字,后更名野竹李。该村多杂技世家。刘营伍,位于宁津城西北12公里。据旧志载:&金天眷三年(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始置屯田军,今宁津犹有营伍各庄,盖起于此。&刘姓迁居此地,定村名为刘营伍。黄家镇,原名高范二排。明永乐二年由山东即墨迁来高、范二姓,居住两排,故名。1522年(明嘉靖元年),黄氏自江苏徐州迁来,万历年间易名黄义庄。庄西有古黄河,并建有通德桥。过河为吴桥境。后由于黄姓户大并有为官者,故更名黄家镇。黄家镇古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杂技艺人卖艺的盛会和汇集之地。故宁津县黄家镇有&杂技之乡&之称。灰街,位于宁津城西南15公里。灰街原名灰窝,据旧志载:&在县西地三十里。按《周礼》:据旧志载:地官掌蜃,共白盛之蜃。郑康成注:盛犹成也,谓饰墙使白之蜃也,今东莱用蛤谓之叉灰,窃惟叉灰之称今俗习言之。盖河间诸属无山,石灰殊不易致,而近于东莱故叉类为便。《五杂俎》日:蛎壳堪烧灰,殊胜石灰也。宁津灰窝,当是前明诸王修治宫室苑囿所立者。若石灰亦即周礼秋官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焚石投之。&此地现仍有出土白灰和瓷片。刘、李、蒙各姓迁来,沿用灰窝之名。此地原建一兴隆大寺,香火甚旺。后人立村名为灰窝街,后简称灰街。崔寨子,位于宁津城西北9.5公里。原名安州寨,旧志载:&在县西北十八里。前后二处,相传以为前代屯兵之所。&又传明成祖靖难兵起,在此安营扎寨,前后寨栅,东西寨门。后有崔、庞、张姓于永乐二年由山年即墨县、罗安州(日照)、河北吴桥迁居此地,取名安州寨。后分为四村,遂用今名。篓子李,明朝永乐年间,李姓人家由山东即墨县南关迁来此地,以编篓为业,故村名为篓子李。后代人认为村名&低贱&,更&篓&为&楼&,称为楼子李。沿习至今。梳头李,明朝永乐年间,李姓人家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有姓李名洪者见这里密林沃野,风景如画,便取名&书图李&。后因繁体&图&字笔划较多,又改称&书通李&。后来,村中善梳头者多为新妇梳头,与众不同,故又称为梳头李。京城张,位于宁津县西北11公里。明永乐年间,姑表兄弟张、陈两家,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定居,后来,张姓人家有人在京城为官,遂称为京城张。李八卦,位于宁津城西北7公里。李姓人家迁来定居,以算卦为业。《易经》有&六爻八卦&之说,旧时,占卜者皆以此为人卜相,村名便定为李八卦。守墓刘,位于宁津城西北8公里。1404年(明永乐二年),刘大敬之父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定居。父死后,刘大敬吃住于茔地,守墓三年,故称守墓刘。其祖坟在村南,高七米,底径三十米左右,1976年平毁。前片杨,位于宁津城西北10.5公里。1404年(明永乐二年),杨腾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此地,以织褡裢(旧时赶集装铜钱和零星物品用,常背户上,俗称&钱衩子&)布征为生,且闻名乡时,故称村名为&褡裢片杨&。后来,人口繁衍增多,分前后街居住。解放后,人们嫌原名繁琐,故称前片杨、后片杨。张县,位于宁津城西2公里,原名张庄。张姓由山东即墨县迁居此地,后有一人曾任知县,遂改名为张知县庄。解放后简称张县庄,分东、西两村。名为东张县、西张县。张得锅,位于宁津城西南3公里,原名为五里庄。张县庄曾修一窑,窑门正对五里庄村口,人们认为不吉利,以迷信说法,得设法来破,故取名张铁锅,意如铁锅一般坚固。后改写成张得锅。帽杨庄,位于宁津城南3公里。据该村杨氏《谱书》记载:明永乐年间,杨姓人家由山东省即墨县南关迁来此地,以做毡帽为业,后称帽业,后称帽杨庄。义和庄,位于宁津城3.5公里。原名刘韩杨庄,后刘姓出一哑医,曾一度称刘哑巴村。清末改名收&义和庄&,意取团结和睦。苍白,位于宁津城东南4.5公里。据老人传说,旧时,这带地里却生苍子(苍耳子)开白花,故叫苍白村。前林,位于宁津城东南4.5公里。据该村《刘氏谱书》和《王氏谱书》记载:明永乐年间,刘姓人家由山东寿光县、王姓人家由山东即墨县同时迁来此地。传说这里高台上曾落过一只凤凰,故曾称凤凰店。后来,乌鸦集栖村前树林,群鸦之多闻名远乡近邻,故又叫老鸹林庄。后来简称前林、后林。魏庵,位于宁津城东北18公里。明永乐年间,魏姓人家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当时,村有一尼姑庙,魏姓人家将其扩建为寺院,故命名为魏庵。菜王家,位于宁津城东北18公里。明永乐年间,王姓人家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业,故名菜王家。太平庄,位于宁津城东7公里,原名大辛庄。明永乐元年仁氏自山东即墨县迁来立此村名(村中曾有一古钟刻有&大辛庄&村名)。明朝成化年间,迁来一孙姓,开镳行(旧时,聚集武士,以保护商人或行客人身及财产安全为业),其名号为&太平号&。后来孙姓旺盛,居村中优势,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改村名为太平庄。王圃囤,位于宁津县城西北10公里。据《王氏族谱》载:王氏十四世王甲龙、王甲虎、王甲象兄弟三人,于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由河北省南皮县板凳王家迁此定居,以编草蒲囤。后写成王圃囤。撒庄,位于宁津县城西9.5公里。据该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籍山东省即墨县,明永东年间迁居于此,取名大李庄。又据传明朝曾从这村选一女为皇妃,故改名李皇亲家。简称李皇家。神牌庄,位于宁津城东北6.5公里。李氏于1040年(明永乐二年)自山东省即墨县迁来,立村名小李庄。清光绪年间,在村南修一庙,内无塑像,只神名牌悬于其中,遂改名神牌庄。东、西李拔贡,位于宁津城东北6.5公里。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李、马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立村名为张马李庄,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铸的铁钟有此记载。因村前沟多又改为李八沟庄,于清末以相近的谐音改为李拔贡庄。拔贡:即为选贡。清制自乾隆七年定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学臣于府、州、县学廪生内,先拔文行优秀者,一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先赴会考,再赴朝考,入送者一等为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这村只求借谐音以炫耀,实际从未出过拔贡生。河北张,位于宁津城北9公里。村中张姓系1404年(明永乐二年)由山东罗安州(日照)迁居此地。该村前有一古河,由西南而东北将村包住,故名叫&河包张&。又因在古河北岸,后人遂称河北张。西刘朝,位于宁津城西南16.5公里。明永乐年间,刘氏族人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立村名刘家寨。第六世刘晋美曾任明朝&大汉将军&,第七世刘本得在崇祯帝时曾任&锦衣卫八所将军&,村民认为刘姓在朝居官者多,公议改村名为&刘朝士&。《吴桥县志》有记,后称为西刘朝。东刘朝,位于宁津城西南16.5公里。村中王姓迁居最早,明永乐年间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因来时八户,定村名&东八寨&。后来,任、芦、蔡、李氏相继迁来,清末改村名为&外刘庄&。1954年改为东刘朝庄。后魏,位于宁津城东北15公里。据该村《魏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魏礼由山西洪洞县骑黑马而来,定居后村名为&黑马魏家&。后来因有前魏村,遂称为后魏。朱王奉,位于宁津城西南16.5公里。明以前该村名&兰杨王&,朱姓大户。元朝末年,朱元璋农民起义,朱姓遭受株连,元兵见朱姓皆杀。该村朱姓均改王,即现在的王姓家族。因此,村名改为朱王奉。王千家,位于宁津城西8公里。据该村《王氏族谱》载:王守于明朝永乐年间自河北省昌黎县城南八里庄迁来此地,原名王家庄。后王姓一名&王铨&者,将村名改为&王铨&。后来为了好写好记,因村大人多,人们改称为王千家。百佛堂,位于宁津城南9公里,原名槐抱柳庄。早年村内一棵大槐树上长出了一棵柳树而得名。后来,这棵奇树枯死。清朝时,村里高姓有一人中举 ,这位高举人根据村中寺庙内塑有百尊佛像,故改村名为百佛堂。南北庄,位于宁津城南8公里。该村只有一条南北街,故称南北庄。宏治刘,位于宁津城东北11公里。原名史、杨二庄。1404年(明永乐二年),刘氏家族自山东省即墨县迁来定居,改为大刘庄。明朝末年,刘姓村民修村围墙,掘出一些弘治年代的铜钱,遂改为弘治刘庄。习惯写成宏治刘。张鳌街,位于宁津城西南24公里。传说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位先锋官,名叫张鳌。起义失败后,在此削发为僧,并化缘修建寺院。后来人迁居此地增多,故名张鳌街。棘科王,位于宁津地西南21.5公里。王姓人家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自山东省即墨县迁来此地。因村周围丛生枣棘棵,故名为&枣棘棵王&。后来人们写成棘科王。战庄,位于宁津城西南11公里。据传战姓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由山东省黄县九里村迁来定居。当时,此地荒无人烟,林茂草丰,村西南洞穴中有一猛虎,王勉庄地主悬赏打虎,声言谁打死猛虎,便把丫环许配他成婚。战姓祖先趁老虎外出觅食时潜入虎穴,待老虎进洞时一刀捅进虎腹。虎死害除,地主背信弃义,不承认原有悬赏。战氏祖先力气特大,双臂各挟一碌碡将王氏地主吃水井堵死。地主无法,将丫环配于战姓,从此起名&打虎战庄&。后来人们简称战庄。杜集,位于宁津城东北14.5公里。明朝永乐二年,杜山由北京密云县迁来定居,村名大杜家。约于1909年立集,改名杜家集。建国后,人们简称杜集。双碓,位于宁津城北15公里。因村里有两个古时舂米的石碓,故村名为双碓。张太监,位于宁津城北16公里。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李二姓由山东即墨县迁来定居。后来有一人为朝廷宦官太监,村庄故名张太监。清明寺,位于宁津城北14公里。1404年(明永乐二年),李姓村民由山东省博兴县南关迁来定居。古时,在村北修建一庙,名为&清明寺&,故村随寺名。十王庙,位于宁津城北14公里。因古代村西有一座阎王庙,内塑十大阎王像,村民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居虎地,村名叫成十王庙。刘万仓,位于宁津城北5.5公里。1404年(明永乐二年),刘瓦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定居。后来娶一妻一妾,刘瓦死后葬于妾墓,在杜集乡刘灿华庄,将帽顶取回葬于妻墓,故名&刘帽顶庄&。1830年(清道光十年),按揩音改为 &刘茂丁庄&。1922年(民国11年),知县陈谔来村验尸,将村名改为&刘万仓&。大曹庄,位于宁津城北6.5公里。该村村民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旧时,村东有一庙,名&兴隆寺&,村名亦称兴隆寺。村西有观音庙,匾为&古新庄&,村名亦古新庄。清末曹培宏在朝为太监,晚年回家,将两村合并为一村,起名&大曹庄&,并在村南立一碑铭记此事。刘太还,位于宁津城北7公里,原名棘棵张庄。明洪武年间,刘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来定居,至五世刘宣,号太,曾任武德将军,返里探家,立碑记事,故村名更为刘太还家。后分为前后两村,简称前还、后还。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津二手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