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竺可桢学院交叉怎么样

(官方)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简介 - 学长眼中的大学和专业的日志,人人网,学长眼中的大学和专业的公共主页
去年关注主页的高三学子们,今年应该已经步入大学了吧?对大学有什么想法呢?想和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呢?有发稿意向的同学请发站内信给主页君啊~~不胜感激啊~~
(官方)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简介
提供者:赵宇宁 11级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4.50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22个本科专业,3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4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8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24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336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86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336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413人,博士研究生7398人,本科生22557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10390人,外国留学生2457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194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
阅读(2463)|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怎么进浙大的竺可桢学院?_百度知道
怎么进浙大的竺可桢学院?
一、入学进入竺可桢学院的资格主要涵盖以下考生:1、保送生。2、高考高分学生。3、自主招生学生。二、进入大学后转入1、可以通过大一时的刻苦学习在学年末转入竺可桢学院,或转入李志文商学班学习。2、竺可桢学院开设以下辅修班,学生也可以通过大一大二的刻苦学习与多元发展进入竺院。(1)工程教育高级班(2)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3)公共管理强化班(4)设计创新班(5)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直接高分进了,要面试?”之类的;3我们当时是问了“埃菲尔铁塔是不是对钢的浪费;如果你是浙江的,老师就骂我们不敢否定事物了.最后的话。还有面试过程中各种变态.)”“浙大紫金港校区有几个下水道盖.,我没写,不过后来还说要写一封自荐信(这个是哪些人有资格我就不知道了),当时我们是全省前400有资格,她就叫我过去了:1有中文和英文面试我是09年的,其实就我们这届来说进不进竺院无所谓的拉,所以就打了个电话给老师..,先说我们那时候吧如果你是外省的,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一样;2要做一道数学题(有技巧的那种),其变态程度请自行想像?(我们当时全说不是浪费.,进工高班才NB
工科有两个试验班,信息和工学,不知你说的工高是哪个?直接进不行吗?
其他3条回答
然后报志愿的时候虽然高考分不够进竺院(但上了浙大线),但是跟招考老师argue了一下,如果竺院要我们我们就进竺院,跟他们说我们有通过自主招生了?当年我们报志愿的时候竺院没有面试啊。他就答应录我们了……然后就录了高考成绩高也行的……是各省不同吗,不然就进别的学校去,反正我们是经过了自主招生有了加分
有获过竞赛类似的奖么,他们面试一关据说刷掉很多人,问的都是很活的题目
高考成绩高也行的……是各省不同吗?当年我们报志愿的时候竺院没有面试啊,反正我们是经过了自主招生有了加分,然后报志愿的时候虽然高考分不够进竺院(但上了浙大线),但是跟招考老师argue了一下,跟他们说我们有通过自主招生了,如果竺院要我们我们就进竺院,不然就进别的学校去。他就答应录我们了……然后就录了。整个过程(除了自主招生之外)都没有面试
有获过竞赛类似的奖么,他们面试一关据说刷掉很多人,问的都是很活的题目,比方说为何大学生喜欢穿运动鞋……
竺可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实验班该如何选择?
2016福建考生,省排名200,可选择浙大的竺可桢学院交叉学科或者上交大的工科实验班,请问两者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选择?有出国读研意愿。竺可桢学院选择的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科实验班。 另外,工科试验班作为提前批,门槛稍低,与本一批的教学水准有明显差距吗?进一步选择小类学科,会因为在大学的分数较低而不能选择到理想专业吗?若在大一想要分流入电子信息,成绩需要前百分之多少?
按投票排序
这种问题一般我不会回答。因为涉及到择校问题,你问的这两个我也不可能给你任何明确的建议。除非,有人明确的以浙大为目标,我才会说欢迎你来我浙。不过说一点看法,我觉得目前来看,排除这两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和撕逼,两个学校的名气,工科实力和差距,并不是那么大。我个人认为两校工科实力相当,可能有的人会来和我争论,恕我直言,没有人能非常客观准确而又绝对的评价出两个学校的工科实力的高下,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判断只能是模糊的,主观的,不绝对的。你说出国,我想两个学校应该都能出。也许浙大的出国率不能和中科大相比,据我所知,浙大竺院作为一个精英群体,他们的出国率是很高的(肯定想出国的人也多,通过交流我发现,竺院的朋友,他们会认为他们的未来舞台根本就不在国内),肯定比常规各个学院高很多。交大想必也差不多吧。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建议,你从自己的喜欢从事的事业,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择校方面,知乎上来看,社会大众,对交大的认可度可能会更高。浙大竺可桢学院,相当于一块教学实验田,从至少 90 年代实践至今了,至今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这种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否和特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浙大的精英班,它的教学资源是集中了全校的最好的资源的,所以,如果你是个人才,在竺院,想必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般的很爽。当然,鉴于我没有看到浙大对于被“淘汰”的那一小部分竺院同学有很好的安抚,这使得这一小部分同学的未来令人担忧,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聪明的教育者,它就应该取消这种错误的淘汰制度。也就是说,你应该根据你的教学资源的容量,来招收他们,并不轻易放弃任何人,不要用淘汰制度来作为督促他们努力的工具。如果你要选择计算机系,cs 是很严谨的一门科学,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很高,我建议,你应当是因为你真的对计算机,技术,编程有兴趣而去选择这个专业。在你选择你此生从事的事业时,是兴趣更重要,而不是别人说它好,或者就业好,待遇好这些短暂而眼前的因素。专业是几乎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中和未来,你将以何种技能,在社会上谋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想起来会有点可怕(也许你将来才会理解到这点)。PS,我认为 cs 专业,你自己学习的因素,比老师更重要。实际上 cs 的在学问学识方面真正够的上好老师的,可能都在国外吧?此外,我觉得浙大在各个方面,一直还是和过去差不多的这样子。浙大毕竟还是一所要听从党政领导的机构,一些官僚主义的痕迹,从古至今一直都有未来想必也将持续,所以,不要奢望在大学里有任何政治领域的自由可言。一个在浙大里失败的人,放在清华,他也是失败的,因为,成功的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失败的人,从环境上和其他人身上找原因。但是不管你在任何大学,大学里的学习,都是以你个人的主动性为主导和重要因素的。不要继续以前的惯性,想着学校和老师会为你的成长负责和安排,而是要转换观念,是从你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你自己,为你自己的成长负责。
第二次更新:之前咨询的是大二的同学,似乎大一这一届的政策有所变化,电院分专业将沿用分院时的折算成绩,故高考分数较低又想学CS的同学慎选。–––––––––––––––更新:向工试的同学咨询了一下,工试的分学院和分系是分开的。大一上学期就要分院,分院参考的是高考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一次测试,高考成绩比重比较大。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就读学院。交大的工科类学院主要有: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包括计算机,软件,通信,电气等一切和电相关的专业),机械与动力工程(机械,能源等专业),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其中进电院的难度最大(但好像也不是特别大),其他学院难度不太了解,但应该不大。而分系则是分院之后,视各个院的政策可能不同,电院这边的政策高考占比就比较小,主要看大学里的表现。–––––––––––––––上海交大本科在读,回答几个问题上海交大工科试验班的教学质量并不会缩水,仅仅是学校把本一批次名额抽出来做大平台试验而已。但是工科试验班的必修课程会包括各个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这就导致不管最终分流去了哪个专业,都会修一些和专业无关的课程。例如工科试验班的同学即便是已经分流到了电子系,也还需要修读理论力学等课程。同时工科试验班确实存在着到了大学会因成绩不够而无法选择理想专业的情况。通常电类的成绩要求较高,其中计算机可能是最难选择的专业,而选择机械等专业的难度稍低一些。最后,听说竺院是浙大最好的学院,类似交大致远?如果这样的话感觉应该值得一去。但毕竟没有亲身体验,无法判断二者孰优孰劣,以上仅作参考。
对于非浙江人而言,浙大和交大都是一个level的学校(反正不是TOP2)。看题主是福建人, 所以两所学校都很棒!不知道题主的目标是不是出国?如果出国我强烈建议去浙大!因为蛤交考试给分实在是太坑了!GPA在申请时候重要性可以向学长学姐打听一下...
谢邀,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么多学校比较,专业比较的问题都找我,找我还不点赞。不点赞就算了,连感谢都不点,傲娇脸→_→1.竺院今年开的三个交叉班,无疑自动化+计算机是最火的,全国也只招20个人,所以我觉得你的名次并没有这么保险2.如果进不了竺院的交叉班,退而其次的是混合班,但是混合班是开学前考试,就看你能不能考进了。进入浙大并不能保证你能够进竺院!如果没有在开学时进入竺院,那么就看你对于两个学校的喜好和自制力了。工科自行比较,两个学校半斤八两(SJTU轻喷,我在阐述事实)特别是浙大的控制学院有点搞不灵清
能去浙大竺院交叉学科,不用考虑上交的工试提前批了吧……(上交的提前批占大头,真正好的专业放在本一批,基本都是点招)从就业角度讲,浙大去年光阿里和网易游戏就300人,这两个都是国内前三的应届生待遇。从出国角度讲,看一下浙大竺院今年的出国数据,哈耶普斯麻就20+,仅比去年上交全校略少。从以后的生活成本讲,上海现在5万一平,杭州2.5万一平。唯一替楼主担心的是,竺院交叉班前200还不保险。
在校生敬上。恕我直言,您的自制力如何?我指的是,完全离开监管之后的自制力。有信心,我浙欢迎你;否则,真的去上交。浙大的整体风气,在大一大二的紫金港校区是浮躁的。尽管竺院会好一些,难免还是有影响。竺院好在,如果你不是被淘汰的那一批,学校的一切资源都会向你倾斜。比如大一你就能有单独的指导老师了。就我几位的上交伙伴来看,他们的生活相当的规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相较我浙,他们的生活与高中生活,差异不会特别巨大。祝小学弟/小学妹选到心仪的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选了大类之后选专业,在这两个学校,似乎都是得看你大一成绩如何了。不过提前批是定好了专业,要修改会比较困难,需要足够亮眼的成绩(包括好看成绩),这也是两个学校相通的(微笑)。进了大学不是玩,所以有开头问自制力的问题。电科的话,仅仅能谈一谈我浙的情况。这是一个很火的大类,里面还是有许多专业的,您具体是想进哪一个呢?竺院的学生应该是可以随意选的(如果你的绩点足够)。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分割__________________出国率似乎我浙略高一点啊,我不敢确定。因为两校相差真的不大。读研,出国,在好大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当然还是建立在你认真学习了,有一个还可以的成绩的基础上。
其实我觉得你先不用考虑这么多,不一定能进。。要对比也是对比交大致远吧。不过现在我也不太清楚致远是怎么招人了,你可以多去咨询咨询
没有可比性吧!工试是上交提前批啊,竺可祯是浙大荣誉学院,差多了。
不请自来。同题主,本人也是福建多名,但是保送不了竹园,只能获得考试资格,权衡了下,还是选择了上交工科试验班。感觉经历好像啊。。。本人也纠结了很久
SJTUer工科实验班的教学水准和本一批教学水准没有明显差距,也可以分流到cs这样的热门专业,具体排名不太清楚,想要保险的话,还是选择竺院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浙大竺可桢学院唐晓武副院长的成长小秘密,快来围观~~
【A+研究所】荣誉会员☆网校制霸
人物简介:唐晓武,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教授,ESI高被引论文作者,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分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注册岩土工程师。1984年进入浙江大学首届混合班学习(竺可桢学院前身),年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作为浙江大学引进人才被聘为教授。曾先后被评为“浙江大学师德先进个人”、“浙江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担任Springer、Elsevier、Taylor & Francis、John Wiley & Sons及ASCE等国际著名出版社和学术组织的环境与岩土工程方面独立审稿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由他主编的《我们在世界名校》系列已由浙大出版社发行。走出竺院,走向世界。这是唐晓武院长对2014届竺院学生的题词。而这,也正代表了他对竺院全体同学的期望。“我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开心的人。这开心有两种,一种是潇洒,一种是投入。当然,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成为后一种人”。凭借我们自己的努力,走出竺院,走向世界。繁华角落的阴影唐院长的父亲在杭州最繁华的延安路办过小学,教育的渊源那时就已经有了。但当他出生的时候,遇上文化大革命,小工商业者被不加区分地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他的父亲也在这一动乱中被划分到了最低级的一层。“那个时候,我们住在杭州最繁华的街上”,“但是,是那里最破败的角落”。现在讲起当年,唐院长的声音还有些低沉。一间不到10平米、高5米的小屋,隔了三层,就是度过他整个童年、直到初中毕业的地方。这间可能还不如现在一个饭店包厢大的小屋,5口人,吃饭、睡觉、学习都在那里。当然整个空间的利用不仅是在平面,而是立体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唐晓武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我知道家里环境不好,所以我一定要学习好。”少年的坚毅,对造房理想不懈追求精神,在这个时候就渐渐开始成型。除了坚毅,还有智慧。“这里也培养了我与人交往的能力。”因为地处繁华市中心,所以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形形色色人等都有。“好的坏的,社会人士,小混混,都有。”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唐院长处变不惊的性格。“什么人,什么事都见过。也知道什么人能相处,什么人要避开。”这些,也养成了唐院长后来与人相处的智慧。“对君子,就要比他更君子。”看人眼光比较准确,也成了唐院长领导力智慧的一部分。“当时,学校里我虽然不是表面上最厉害的,不过其实大家都听我的,有什么事都找我拿主意。”说到这里,唐院长还显得有些骄傲。身为班里学习拔尖的同学,总是会有人来找他问题、拿主意,也因此,大家都愿意听他的。
就这样,84年的时候,唐晓武以杭州市第二中学拔尖的成绩进入了浙江大学,成为了混合班的一员。竺院精神,情真意切“混合班?那日子是苦啊。那个淘汰制,太狠了。”想起当年,唐院长还有些感慨。
那时,正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各项建设持续推进的时候。改革开放,春回大地都极大地激励了这些混合班的学子们。“我们可没什么功利主义,就想着贡献给科学了。”理想主义在当时很盛行,老师尽心教,学生拼命学,整个学校都洋溢着这样的氛围。连续16个时间段的学习,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学生们都卯足了劲学,不仅是怕淘汰,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那些理想主义,其实也伴随着一代竺院人一路成长着。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网新董事长赵健,无数竺院人正是凭借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一直走下去,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更重要的还有同窗情谊、师生情谊。“当年那可都是一起吃苦的好兄弟,想想都要流泪。”而提及自己的一位老师时,唐院长眼中更是有泪光闪动。“我们的老师,那是恩重如山啊。”唐院长的恩师周先意先生,上课时就尽心尽责,毕业后也一直有联系。后来周老师病得很重,在同学们的关照下被送入了特殊病房。当时,本以为快不行了的他连最后的遗言都写好了。但就是在死亡率分别为90%和95%的情况下,唐晓武和当年的同学们两次将老师从ICU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拉出来,以师生恩情战胜了死神,创造了生命奇迹。于是,遗言也成了失效留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师生恩情更是如此。常怀感恩,不忘初心,也是莘莘学子们永远应该牢记在心的。构建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很多宣传的都是崇高的理想,那么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去搭建它?老师教你远大理想,但是没有教你这个鸿沟怎么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一部分做到了,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这是唐院长对竺院未来的期待,也是他正在努力去促成的。2009年的竺院,空有理想,落不到现实。淘汰制弃用了好几年,学生质量下滑;外面的同学们不服气“凭什么这么好的待遇”;各专业院系也不太乐意收人“质量不好谁愿意要”。在这么一种状况下,唐晓武接任了竺院的副院长。红黄牌、招生“神题”、求是班,种种新鲜的血液输入了竺院臃肿的躯体,帮它瘦身,并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谈起改革,“没有一个人认为,(以前的)淘汰制是能够恢复的”,唐院长这样感慨道。“不过通过黄牌过渡,我们还是把它做下去了”。说到未来要怎么样,唐院长说现在一些同学还是存在着功利心理,所以要在学分上改革,修改排名权重,“这个问题更会下降”。其实,除了学院制度,这桥梁要真正建起来,更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老师交给我们远大理想,也要学会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让学生能够一步步做起。“求是化学班,他们的老师,就很好地把一个课程上的作业很好地分解,最后做出一个很比较大的成果来。”这样老师不断给学生一个台阶,学生也能在这之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坚持,不要老想着走捷径。“投机取巧的人,有可能成功,但失败可能性更大。”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重视学习,重视努力,而不是一天老想着在自己的简历上添那么光辉的一笔。“老师最悲哀的是什么呢,告诉你们这样要失败,你们就按这个套路失败了。”
当年的混合学子们,就是凭借满腔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搭起了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这样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无非是成功的大小、定义而已。”育人之道幽默,是唐院长最大的本色之一。随便从竺院里拉一个人,问问他:“你觉得唐晓武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肯定会答:“他啊?很逗啊!”。什么“凑成一打去哥大[竺院上一届有11个去哥伦比亚大学的,在加一个就12个了,即一打。]”“我是混混我怕谁[竺院混合班同学,故称混混。还有竺院晚会经常出现的系列经典节目《混混的故事》(唐晓武编排)。]”都是唐院长的经典语句。也许正是这些幽默,成就了唐院长在学生们中的人气。
其实,不仅是幽默,这幽默背后隐藏的更是唐院长对每一个学生的深切关心。百度一下唐晓武,会出现诸如人物名片中介绍的那些标签。但事实上,当我问起哪个称呼最令唐院长骄傲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最骄傲的?就是你们比我更有出息。外面声誉好,牛。”虽然这是有些答非所问了,不过我们也能看出来,正是因为时时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才会才接到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给出这样的答案。在另一篇写唐院长的报道中也提到,他“决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坚信“为人师者,当诲人不倦,给每个人创造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我教学生,是为了把学生越教越清楚,而不是越教越糊涂。你听不进,这个教也是白教的。”为了这个清楚,唐院长可是很下了一番功夫。上学期期末,13级很多同学挂科,拿了红、黄牌的同学。唐院长特意请了这些同学一起去溜冰。这其实是取“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之意。溜冰时,同学们都摔了很多跤。可是摔了之后,肯定是要继续爬起来溜。摔倒,爬起;摔倒,爬起,越溜越好。“我直接臭骂你们一顿,有用吗?没用。不如请你们溜趟冰,让你们自己感受感受。”那些被请去溜冰的同学,也一定能对自己的一次跌倒,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吧。这样的教,让人如何听不进去、听不懂呢?
幽默中不失道理,严肃中蕴含温和,细节中隐藏方法。这或许就是唐院长独特的育人知道了。 走出竺院,走向世界“惊闻竺院才俊即将赴哈佛交流,吾甚喜之。正所谓走出竺院,走向世界矣。”其实竺院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一直都有,但是与哈佛的大规模本科生科研实习交流,这还是第一次,不仅是浙大第一次,有可能是中国高校第一次。“竺可桢学院-哈佛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标志着竺院学子们向着更广阔的世界迈出了一步。其实,留学不应该只为为了留学而留学,镀个金,流个洋就回来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学习国外高校的精神。唐院长自己本身也是日本留学归来,对于留学,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日本留学时,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的学术严谨精神和专一:“每一个老师,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对学术的追求。他会以学术价值非常正直地去判断事情,这个是我们很难做到的,我是努力去做。我们有个老师,他一辈子就只做个螺丝钉,但是新干线的螺丝钉就是这个他做的。我们还要花巨资去引进。”专于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也正是唐院长在留学过程中学到的。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唐院长的学生能以小规模团队做出世界顶级ESI论文来,博士毕业生超70%去了高校,其中一位博士毕业4年就被中科院聘为教授。我们所以走出竺院,走向世界的原因,也正是为了看看这广阔天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我们在国内、在这里学不到的东西。在竺院,我们养成了各方面的能力;竺院也给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机会。终有一天,我们也要走出竺院,走向世界,看看这广阔天地。结语“走出竺院,走向世界”。这既包含了唐院长对我们的期待,也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最后仅以一首小词,与诸君共勉。我们从竺院走出/承载着竺院的荣光/愿凭借我们的奋斗与理想/架起天空与地面的桥梁/走向更遥远的地方唐老师,要在7月15日做客猫爸会客厅唠,想跟名师约咩?>>>>
最后编辑于: 15:02
本帖来源社刊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代表了浙大精英教育的最高水准。现任竺可桢学院副院长的唐晓武教授本人也是该学院前身“混合班”的第一届学生。本期嘉宾为大家分享学霸的共同特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需要先加入社团哦
复制到我的社团浙大竺可桢学院到底怎么样?_百度知道
浙大竺可桢学院到底怎么样?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看浙大的招生宣传上写的是很不错,但是又听别人说它是个围城。竺可桢学院到底怎么样啊
博士研究生,把自己培养成杰出人才,讲   专业对口,来这儿找过我。   两年以前学校研究提出知识。去年浙大百年校庆,而这个英才教育的具体表现就是   创立混合班:潘云鹤校长在混合班9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98年9月)   浙大是全国著名大学里最早进行英才教育的学校,在校内影响也非常大,走出一条杰出人才之路,搞市场营销的。现在仅仅靠埋头读书,竺可桢学院将是追求卓越的莘莘学子的最佳选择,表达对母校良好培养的感谢之情,从美国回来的原先从   浙大混合班毕业的许多同学。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我就是这样!竺可桢学院热忱欢迎每一位志向高远的雏鹰俊彦,采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比如说现在你是计算机系   的学生,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浙江大学的校训虽   然只有两个字、新的挑战,你们要谨记求是校训。竺可桢学院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不亦乐乎。在这样的情况   下。其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学校希望你们在KAQ模式培养下成为杰出人才   。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天高任鸟飞.、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学校   也会创造一切条件。 海阔凭鱼跃,你们要利用这次的良好机遇.,但意义非常深刻,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你们要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素质,去迎接新的机遇。现在不一样啊、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KAQ)。浙大混合班出来的同学,学科交叉融汇特点非常显著,是干一靠子,已很难适应社会需要,结合我   们对你们的希望..。混   合班是一支荣誉队伍,依托学校强大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师资,是以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素质协调发展,并结合面向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形   势而提出的!   附。 求是作风影响了浙江大学整整一百年人才培养   的历史、知识..,以培养“基础宽厚,当政府官员的等等。比如说过去毕业生是分配的,也许将来是搞经济的,这个   人才模式是基于我们对旧的教育体制的思考上。有很多教授找硕   士研究生.,为把你们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而努力。混合班全体学生靠   自己的实践、能力,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都知道   浙大有个混合班、能力,分到一个单位、完成学校计划的课程、潜能充分发掘提供朝气蓬勃,都喜欢找混合班出来的。混合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好的印象,结合国家对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要求、努力创造出了良好的形象.,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 照片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真的没什么意思,总之比较恶心,我们这届工科第一名也没打算进竺院,外+X和文科平台的课还好,尤其是理工平台的竺院的课很难、线代1之类的,其实也没那么多人想进竺院的,什么数分
相当牛逼被誉为
小清华世界级的名校600一下就别想了!!!
咋考试不太清楚
竺可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大竺可桢学院选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