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济体和科技创新结合的不同模式

高新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1版:导报头版
第A1版 导报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创新论坛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科技部召开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视频会议
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李争粉报道  
  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动员科技界创新创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近日,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本次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寄予厚望。
  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任务艰巨,亟需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的作用。
  万钢表示,采取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方式,吸引优质科技资源参与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稳增长和调结构意义重大,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同时,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努力做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积极力量,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努力做好科技创新的“小众”与“大众”的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政策的系统完备和精准施策有机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更好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
  万钢强调,科技界要行动起来,全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贯彻落实好政策文件精神,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地方科技部门要为创新创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要为创新创业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龙头骨干企业要在创新创业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科研院所、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同时要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科技界应该有智慧、有勇气、敢担当,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众创空间将走向专业化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将众创空间作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抓手和平台。
  一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众创空间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服务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此次会议强调,为提升众创空间整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要从战略层面引导众创空间引入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加强与产业链资源的紧密对接,并有效整合国际创新创业要素,为此,有必要促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发展。
  要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其中,要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
  同时,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此外,要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阴和俊在对《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作政策解读时指出,相比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此次《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有四个新特点:一是科技引领。更加强调科技型创业的重要作用,引导科研院所、高校要为创新创业增加技术源头供给。二是需求导向。鼓励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和技术创新需求来创办众创空间,使众创空间培育出的新企业、新产品能快速得到认可、应用和推广。三是专业细分。只有专,方能深,鼓励在细分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培育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四是资本融合。引导和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与众创空间相结合,不断创新企业投融资模式。
  会上,阴和俊还对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配套细则》以及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了解读。
  阴和俊表示,总体来看,这四项政策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四项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为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减压松绑,有助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7:39:3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许宁跃:以科技金融支持产业升级转型
  文/ (,)副行长、公司业务总监,兼任北京银行(,)分行行长
  载于《业》杂志2015年第7期
  作为科技金融试验田,中关村地区集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要素及科技创新发展资源,逐步发展为中国最具特色及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率先探索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集中缩影。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当前新常态下,我国已步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明确把资金链和创新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是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科技金融试验田,中关村地区集聚大量高端创新要素及科技创新发展资源,逐步发展为中国最具特色及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精准政策性金融定位,激发各类金融资本的活力,整合金融机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方力量,满足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创新成长类、科技类企业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关村经验”。伴随中关村的发展,北京紧跟政策导向、匹配市场需求、创新信贷产品、提升客户体验,科技金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
  对科技金融的基本认识
  环顾全球,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完美融合,是提升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的必经之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型调整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关村紧抓国家新一轮金融改革创,率先探索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集中缩影。
  科技金融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载体多为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推行科技金融,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须选择,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基础设施、资源开采等传统信贷投放领域风险正在逐步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金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题中之义。创新驱动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根本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则是第一推动力。科技金融是二者全面结合的产物,表现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系统性安排,本质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科技创新产业化、创新成果财富化,都需要金融活水的浇灌。
  科技金融是发挥金融普惠作用的必要途径。创造75%技术创新成果的中小企业,是科技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99%以上,创造了85%的新增就业。然而,国内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传统银行对大企业、低风险的偏好,长期以来从资金源流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中关村为例,科技产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平均有八成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来自金融领域的资金仅占不到两成。因此,科技金融的发展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更多的阶层、惠及更大的群体。
  科技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必须立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共同繁荣。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科技金融攫取回报的价值源泉。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利润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也是金融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作为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孕育的金融新业态,科技金融具有反哺实体经济的本质特征。
  北京银行科技金融探索的四大突破
  在“中国硅谷”――中关村,随着地区定位的明确化,中关村地区业务发展在商业银行战略规划布局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商业银行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创新服务及产品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等具体措施,支持小微科技企业发展。作为支持中关村园区发展建设的先行者,北京银行已进行科技金融创新十余年,通过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传统组织流程,建立科技金融专业服务团队,解决融资慢的问题。1999年,国务院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后,北京银行率先在中关村园区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部。2011年,随着国务院批复支持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银行设立了中关村地区首家分行级金融机构――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总分支三级管理体系。总行层面设立小企业事业部,建立业务、审批、贷后三中心,牵头科技金融推动工作,突出对科技金融业务的前中后集约化管理;中关村分行小企业事业部设立营销中心、产品中心、风控中心、创客中心,实现全辖科技金融业务的统筹管理;在支行层面建立科技专营支行,并创新推出“信贷工厂”商务模式,通过“批量化营销、标准化审贷、差异化贷后、特色化激励”实现流水作业大幅提升服务效率,每笔业务的操作时间由三周缩短至3天。
  突破传统产品体系,研发针对性创新产品,满足多元融资需求。“软件贷”将软件著作权引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质物品种,助力软件企业发展;“科技贷”以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为目标客户,与政府专项扶持资金配套,联动支持企业发展;科技链产品首次实现供应链企业通过网络自主放还款,显著提高企业用款效率;“成长贷”锁定企业股权,为科技型轻资产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发展难题;“创业贷”面向高科技类初创期企业,更加注重创业团队的产品市场、技术水平、商业创意、管理能力等软实力;“网速贷”以全流程线上操作模式,节省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信贷操作时效。
  突破传统合作模式,探索1+N的“大合作”模式,多方联动发挥协同效应。北京银行有机串联外部服务,通过与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等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与中关村各类担保、、小贷、租赁、消费金融公司达成战略协议,探索多方协作的N种可能,创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债、基金托管及理财等全面金融服务,形成外围支持网络。目前,北京银行累计为8000户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200亿元,支持了北京地区66%的上市企业。
  突破传统服务体制,响应“创业、万众创新”,引领创新创业潮流。中国已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黄金期,北京银行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市场、新要求,先后推出“创业贷”、“创业保”、“成长贷”等创新产品,切实服务好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特别是2015年正式启动中国银行业首家“创客中心”,以创新的理念打造高品质服务平台,为创业、成长、机构及导师等不同对象提供投、贷、孵一体化运营服务机制,未来三年为创客企业投贷1000亿元,引领创新创业潮流。并按照“+”发展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互联网+创客”、“互联网+资本”、“互联网+信贷”、“互联网+孵化”。同时,北京银行针对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小巨人标准化信贷产品,并在结构融资、信用贷款、供应链、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基础上,充分发挥与各级政府部门、证券公司、投资机构等单位的协调联动优势,为企业社会形象提升,投资机构引入,进而发展上市提供全方位支持。
  银行应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步伐
  未来,商业银行应把握首都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机遇,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为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先试先行,打造特色鲜明的标杆银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科技金融向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北京银行将持续扩大服务领域,持续深化流程再造,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最佳融资服务银行”;坚持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使命,以“服务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为特色,按照“专业化队伍、针对性产品、适用性流程、批量化渠道”的“四位一体”工作方针,切实将中关村分行打造成“盈利能力强、发展水平高、资产质量优”的创新型分行,全力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坚持专业制胜,引领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随着科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以专业的态度迎接日新月异的科技企业变化、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北京银行将围绕科技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拓展营销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做专、做强、做大科技型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和“信贷工厂”模式,构建绿色审批通道,坚持利率风险定价,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应对激烈竞争,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成长周期、行业和产业链等方面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深入挖掘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潜力,拓展科技金融服务群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高融资服务效率,实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向驱动”。
  坚持创新驱动,开创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商业银行应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模式、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发展体系。北京银行将通过资金融入、专业咨询,全方位嵌入科技创新进程,打造服务科技创新的优质品牌。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在信贷操作流程中全面推广应用网络通讯技术,搭建现代化的高科技服务系统。二是加快产品创新,提升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大做强针对科技型企业特色信贷产品,加快推广“成长贷”、“创业贷”等细分产业的特色方案,拓展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三是加快文化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和倡导“服务科技、产融互动、尽职免责”的信贷文化,增强关注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服务意识。
  发展科技金融的几点思考
  结合发展科技金融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对于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引导和鼓励中小银行发展科技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善于为大企业、大项目“锦上添花”,而以中小微体量为主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更需要中小银行“雪中送炭”。中小银行的“中小”基因外化为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营销手段,以及对本地市场资源和信息的深度把握,从而使信贷资源能够更容易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需求对接。因此,引导和鼓励中小银行发展科技金融,并进行政策、市场指引和辅导,打造出中国的“硅谷银行”,是解决科技创新困境的关键步骤。
  推动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创新。推进科技类企业发展,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快业务模式、机制、流程和产品的创新,提供更多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相契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支持银行投贷联动机制创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以“股权+债权”的模式,给处于初创期及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对科技支行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目前科技支行成为各银行发展科技金融业务的主要途径。为了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平稳、快速发展,建议在监管政策方面,考虑科技金融业务特殊性,对科技支行的监管政策进行差异化调整,单列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适度放宽科技支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试点扶持企业遴选的银行推荐机制。银行在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接触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遴选试点企业和重点扶持对象时,银行在实践中累积的经验能产生直接帮助。建议政府建立由银行推荐、政府把关的遴选机制。一方面提高遴选的效率,及时发现优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让政策扶持惠及真正有需求的对象;另一方面实现银行资金与政府支持的最有效结合,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政策,让有限资源实现对科技创新最广最深的影响。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在数量大、范围广、变化快等难点制约下,科技金融信用体系尚未发挥足够的作用。建议首先要以全国范围试点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整合各地现有的各类区域性信用信息系统,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二是将优惠政策、试点遴选和项目申报等与企业信用评价挂钩,强化企业守信激励机制与失信的惩罚机制。三是通过工商、、质监、海关、环保等各部门渠道全面征集信用信息,提高信用评价的有效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期间,来到北京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网点,高度评价北京银行发展业绩,并赞扬“在区域银行中,北京银行是小微业务做得最好的一家银行”。这更加坚定了北京银行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信心。未来,北京银行将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辛勤的付出,把握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业务品牌,建设服务领先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7期。
(责任编辑:HN022)
07/15 13:2407/04 18:2807/03 10:11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科创中心建设:借力科技创新振兴上海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中心 引擎 智能制造技术-上海频道-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科创中心建设:借力科技创新振兴上海实体经济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出台。这是上海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的一项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提出,“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制造及配套装备材料、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原创新药与高端医疗装备、精准医疗、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石,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实体经济体系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意见》中所提出的大飞机、北斗导航、智能汽车等,既属于高端制造领域,同时其中又融汇着世界性前沿的科学技术。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必要将创新与提升实体经济实力相结合,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以科技创新培育现代新兴科技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寻求“再实体化”是国际趋势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把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三个阶段都是经济处于成长阶段,而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已进入衰退阶段。如纽约、伦敦等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积累之后,几乎都选择了“财富驱动”作为支撑城市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模式下,大量的资本从传统制造业行业流向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行业,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城市创新能力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2009年欧盟债务危机,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使得曾经支撑纽约、伦敦等城市发展的金融服务和相关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与之相反,柏林、法兰克福等德国的大城市则由于一直以来比较注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成功抵御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时发达的实体经济也成为这些德国城市应对欧债危机的“定海神针”。鉴于此,各国纷纷将经济走出低谷寄望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一时间产业结构“再工业化”、经济“再实体化”的呼声高涨。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传统国际大都市也开始了由“财富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逆向转型。相应的,有关国际城市竞争力的关注点,也从高端金融、总部经济,扩大为科技创新功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把提升和复兴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目标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普遍做法。  上海制造业的优势与短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内核,也是科技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实力雄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率先经历了工业化的基本过程,工业产值长期居全国首位,具有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创中心的雄厚产业基础和综合性经济优势。  第一,重点行业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上海是我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近代工业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上海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核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大型港口起重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70%左右。  第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较大。在上海产业发展格局中,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两个主要支柱。全市高技术产业总值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90%、利润中外资占比超过70%。上海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都是清一色的国资背景,如宝钢集团已连续11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并连续当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唯一上榜企业;上汽集团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2013年第十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85位。  第三,工业集成配套体系比较完整。上海工业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上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整车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业中心、研发设计中心、营销中心,汇集了通用、大众等整车生产厂商,以及生产汽车齿轮、汽车饰件、汽车电子的协作配套厂商和生产摩托车的相关厂商,形成了垂直和水平分工协作的格局。近年来,上海的标准、计量、检测、研发设计等共性技术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其制造业综合集成配套能力。  与此同时,上海也要特别警惕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基础的弱化可能对科创中心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虽然通过引进外资外企实现了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实力,不少上海传统的工业品牌消失,特别是随着商务成本的攀升,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困境。目前,上海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已退居前10位之后,在各大城市中,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约30%,制造业存在核心技术缺失问题,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配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已成为上海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卡脖子”因素;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缺乏成为制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短板等。对此,既要看到制造业基础弱化对科创中心建设的不良影响,也要看到实体经济与前沿科学技术融合后对科创中心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作用。  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  强大的实体经济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根基,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复兴传统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为突破,以营造创新环境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和强大。  第一,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面向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基于上海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凝练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能体现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最新理念的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着眼于建立健全产业自主技术体系,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量子计算通信、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电网设备、3D打印、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围绕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以新技术带动新服务、以新服务促进新产业,着力培育研发服务业等新的服务型制造业态。  第二,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复兴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造提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化工等传统产业,重塑现代工业品牌优势。应用新的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生产部门的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升级;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管理体制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管理结构。当前,重点要推广“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积极培育、开发和推广应用虚拟、智能制造技术,带动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第三,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引领科技产业发展。“引擎”企业或龙头企业是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发动机,能带动相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带动和组织作用。一个城市只有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四,营造浓郁创新氛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和融合,为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境”。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改革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体系,更多地将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利润等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创业文化认同,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科创中心建设:借力科技创新振兴上海实体经济
日 03:57 来源:解放日报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出台。这是上海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的一项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提出,“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制造及配套装备材料、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原创新药与高端医疗装备、精准医疗、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石,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实体经济体系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意见》中所提出的大飞机、北斗导航、智能汽车等,既属于高端制造领域,同时其中又融汇着世界性前沿的科学技术。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必要将创新与提升实体经济实力相结合,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以科技创新培育现代新兴科技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寻求“再实体化”是国际趋势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把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三个阶段都是经济处于成长阶段,而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已进入衰退阶段。如纽约、伦敦等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积累之后,几乎都选择了“财富驱动”作为支撑城市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模式下,大量的资本从传统制造业行业流向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行业,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城市创新能力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2009年欧盟债务危机,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使得曾经支撑纽约、伦敦等城市发展的金融服务和相关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与之相反,柏林、法兰克福等德国的大城市则由于一直以来比较注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成功抵御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时发达的实体经济也成为这些德国城市应对欧债危机的“定海神针”。鉴于此,各国纷纷将经济走出低谷寄望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一时间产业结构“再工业化”、经济“再实体化”的呼声高涨。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传统国际大都市也开始了由“财富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逆向转型。相应的,有关国际城市竞争力的关注点,也从高端金融、总部经济,扩大为科技创新功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把提升和复兴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目标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普遍做法。  上海制造业的优势与短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内核,也是科技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实力雄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率先经历了工业化的基本过程,工业产值长期居全国首位,具有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创中心的雄厚产业基础和综合性经济优势。  第一,重点行业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上海是我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近代工业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上海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核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大型港口起重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70%左右。  第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较大。在上海产业发展格局中,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两个主要支柱。全市高技术产业总值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90%、利润中外资占比超过70%。上海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都是清一色的国资背景,如宝钢集团已连续11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并连续当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唯一上榜企业;上汽集团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2013年第十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85位。  第三,工业集成配套体系比较完整。上海工业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上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整车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业中心、研发设计中心、营销中心,汇集了通用、大众等整车生产厂商,以及生产汽车齿轮、汽车饰件、汽车电子的协作配套厂商和生产摩托车的相关厂商,形成了垂直和水平分工协作的格局。近年来,上海的标准、计量、检测、研发设计等共性技术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其制造业综合集成配套能力。  与此同时,上海也要特别警惕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基础的弱化可能对科创中心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虽然通过引进外资外企实现了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实力,不少上海传统的工业品牌消失,特别是随着商务成本的攀升,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困境。目前,上海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已退居前10位之后,在各大城市中,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约30%,制造业存在核心技术缺失问题,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配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已成为上海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卡脖子”因素;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缺乏成为制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短板等。对此,既要看到制造业基础弱化对科创中心建设的不良影响,也要看到实体经济与前沿科学技术融合后对科创中心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作用。  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  强大的实体经济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根基,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复兴传统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为突破,以营造创新环境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和强大。  第一,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面向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基于上海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凝练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能体现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最新理念的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着眼于建立健全产业自主技术体系,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量子计算通信、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电网设备、3D打印、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围绕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以新技术带动新服务、以新服务促进新产业,着力培育研发服务业等新的服务型制造业态。  第二,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复兴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造提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化工等传统产业,重塑现代工业品牌优势。应用新的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生产部门的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升级;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管理体制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管理结构。当前,重点要推广“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积极培育、开发和推广应用虚拟、智能制造技术,带动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第三,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引领科技产业发展。“引擎”企业或龙头企业是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发动机,能带动相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带动和组织作用。一个城市只有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自然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培育出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四,营造浓郁创新氛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和融合,为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境”。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改革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体系,更多地将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利润等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创业文化认同,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经济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