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式教学完胜英式英语教学教学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如何看待 BBC 纪录片「中式学校」 里中国班赢了?
在 BBC 的三集纪录片《中式学校》里,中国班完胜英国班,对英国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 大家有什么看法?新闻链接:相关问题:
按时间排序
188 个回答
我希望不要比基础教育,是的,说是全球第一也不为过。因为代价就是高等教育。来比高等教育吧,会被虐成狗。
只能说参与的老师非常优秀,并不代表哪种教育优越于另外一种。这仅仅体现了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起源于西方。二百年前,有位德国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个教育理念,以适应当时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这个理念就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个理念在西方得到推广,并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个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灌输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人权,限制了学生的自身才能发挥。随着知识的爆炸,新的一代已经不能接受灌输教育那些明显落后的知识,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一百年前,一个美国的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以改变过去教育理念的弊端。这个理念就是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这个理念在二战后,在西方国家逐渐推广,目前大多数的西方民主国家都采用这一教育理念。这个理念推动了现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发达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但是这个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即启发式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导致社会阶层固化。总体上我们认为,灌输式教育在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中明显优于启发式教育。但是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评估方面启发式教育更好,而且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结果。采用哪套教育理念和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当然也可以实验一下把两者结合是否会有更好效果。另外把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定义区分一下。片子中提到的中式教育严格来说就是苏联式教育,苏联式教育是灌输式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真正的中式教育应该是私塾教育,一个老师(儒生)带一群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这是一种文化养成教育,但老师只懂文学。
以下内容是钱江晚报旗下的公众微信号升学宝推送,侵删:) “ 片中班主任邹海连老师,是杭州外国语的数学老师。片子播完以后,鹿姐姐再次采访了他。 邹老师回忆说,考试前他有点紧张的,因为不大有把握,中国基础教育有优势,但毕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给英国学生上课。 可是最后能赢,邹老师并不感到意外:单纯看纪录片,大家只看到英国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其实,他们很多变化片子里没显现。 这一个月,中国班课堂纪律在慢慢好转,学生在适应老师。作为老师,我们也不断改进教学。 以我为例,先是调整教学进度,第一周太慢,第二周太快,第三周就找到感觉了。我还挤出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也会按中国模式,给跟不上的学生做课后辅导,给有潜力的学生布置额外练习。 另外,中式教学有样法宝很管用——每天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老师也能及时批改反馈,帮忙找问题。而在英国,可能一周才批改一次作业。
BBC所谓的“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编入一个50人的实验班,作息时间是从早晨7点到晚上8点。 与英国学生一样,中国的老师也不喜欢这种安排。 邹老师和李老师都曾向主办方吐槽,国内现在先进的中学也是采用小班化教学,杭外、南外许多课程就是分成小班教授,并非英方所认为的大班教学。而且如果不住校,国内多数中学也是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但英方理解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有晚自习的。
为回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邹老师说自己也费了好大劲,因为平时给中国学生上课也不是这样的。 作为当事人,邹老师也将这项实验看成中英教育交流的一次机会,而不是一次比赛,无所谓输赢。
从客观上讲,英国搞这样的实验,是希望为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提供借鉴。 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最好的基础教育在私立学校,比国内大部分学校都要好,比如伊顿公学等。我这次就顺道去伊顿公学听了一天课,教学管理比我们想象中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压力也很大。 国内学校应该多了解这样的精英教育,不能因为这次中国班的成绩沾沾自喜。 哪怕是比输了的博航特中学,邹老师认为,这所学校的艺术、体育方面的教学,同样值得国内同行学习。”
手机复制的比较粗糙,但是观点很明确,就是一次实验,一个节目,不能够反映全部,正真的意义,大概就是取长补短慢慢实践磨合达到win-win
我觉得这次的教育交流,目的不在于最后的成绩测试。因为中国学生在成绩,分数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这正是我们所擅长的。退一步讲,成绩的好坏也并不能完全反应教学的效果如何。一位外国朋友对我说,他以前很不赞成中国的教育制度,专制而不自由,但是看过纪录片以后他改变了想法。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吧:从不同方面展现不同教育制度的细节,让大家对每种制度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国内经常批评自己的制度,总是用一种全面否定的态度评价它。至少这部纪录片给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制度下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而这一点就目前的中国而言,是有基础建设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符合国情。
如果我们要去评价一个教育制度如何,我们不能只看重成绩分数这种硬件。已经有的知识,换种角度看,其实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知识就在那里,你学或者不学它,它还在那里......对于大家都有能力接受的知识,我不觉得你掌握得很熟练是一种很明显的优势。对于未知的探索,好奇,发现的能力不是可以短时间学习到的。这或许就是英国教育的优势吧!
我的感觉是,如果打个比方,中国学生就像是一个被生活打击折磨以后失去理想,不敢相信奇迹的青年,英国学生就像是一个一直向前看,对困难一笑置之的青年。当然这方面的气质或许是与我们的民族气质有关吧,也不全是教育的原因。但这种教育制度不说是创造这种气质的原因,也可以说这是这种气质的延续。
一得之见,还请见谅!
不要一味地看低自己的东西
结果重要,但过程更重要。1,师资力量。有人说这些老师放在国内也很优秀,多数国人也享受不到优质教育。然而换一个角度,这也未必是中方的优势,搞不好还是短板。 因材施教,一个教优秀学生的老师未必就擅长辅导后进生。人是会有盲点的,尤其是在教导外国学生时。为什么有些地方明明不用讲解的,但这些学生就是不懂呢?三周时间,够搞明白吗?够你调节教学进度甚至教学方法的吗?不知道这些老师开学之前做了多少准备,但是他们本身优秀的教学经历真未必是一个好的开端。2,教学目的的偏差。外国教师一句话点出关键:在学校里面学十几个小时,这不是童年,这是坐牢。
考虑“投入时间”这个纬度,中式教育的胜利,是因为投入更大呢还是教育体系更高效? 这次实验其实依然没有给出答案。3,课堂纪律。
这次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中式教育,过于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反而忽略了维持纪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都做过学生,有些老师纪律好有些老师的很差,为什么?教师本身对于维持一个良好的纪律,起多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老师的课堂纪律很差。那么问题来了,原因是 a) 学生纪律本来就很差 b)学生“欺生” c)中国教师没有权力 d)摄像头前的学生们比较兴奋爱“现” e)教学本身索然无味? 几个因素,各占多少比重?“中式教育” 本身占多大比重?4,竞争。中式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强调竞争,各种竞争。然而,节目中并没有表现,我的人生经验中也没有体会到的是,在我积极参与竞争之后,如何正确对待竞争,如何面对挫折? 因为体育不好哭得稀里哗啦的小姑娘,她该怎么办?节目里面的英方给她灌鸡汤,你已经很棒了,所以呢就这样吧。这固然不对。但是中国教师呢?一昧说你要去参与竞争,就没有问题吗? My best is not good enough. 然后呢?按知乎政治正确,就该被淘汰了是吗?
这是「严格教育」对「松散教育」的胜利;这是「精英教育」对「普遍教育」的胜利;这是「多时教育」对「常时教育」的胜利;这是「应试教育」对「启发教育」的胜利;唯独不是「中式教育」对「西式教育」的胜利。对了,有必要补充一下所谓「胜利」的概念:以短期书面知识限时教授为方式,用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指标。仅此而已。
就说说我的观后感吧。基础教育中国比较好,高等教育外国比较强。确实中英都该互相学习一下,这是在里面的中国老师也有提到的,中国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也进步了很多,小学时注重培养纪律性,所以小学的课堂其实是最安静的。到了初中高中,可能也跟科目还有教学程度的变化有关系,解题会鼓励学生想多几种方法,有想法是完全可以提出来的。但是,前提就是要尊重老师,不要老师在讲你也讲。所以,在这个纪录片里,第一个冲突就是在这里。对于尊重可能两国人的理解有差异吧。我在看的时候,就觉得英国这帮学生的确是过分了,打扰老师,打扰课堂,打扰同学,对课堂进度真的有很恶劣的影响。不听课可以,但是不能干扰别人吧。要是几个星期都保持这种状态,根本不可能赢。所以到最后一周,学生开始适应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了,中国老师也适当调整自己了,进步就来了。还有一点纪录片里也有提到的,能赢是因为中国班的学生投入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多,还有临近考试那一周我们也能看到他们有临时抱佛脚,认真学了,所以才能赢。最后,我不知道是不是英国大多数学校都是纪录片里那样的。但是我相信一些私立学校课堂纪律方面也是很好的,当然学习努力程度也很深,要是把中国老师放在这些私立学校进行实验,中国不一定能赢。
前几天看了一二两集的时候我强烈的感觉到chinese school会失败,因为四个星期的时间不足以让从小在英式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接受中国相对高压和枯燥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开始两周的确是麻烦不断,当时我断言cultural differences决定形式上的中式教育在英国无法奏效。但是结果证明我错了,还是比较震撼……可能的原因我觉得是以下几个:一是中式教育下学生学习时间比较长,但是考虑到实验头两周的混乱,我觉得不成立; 二是在相对高的压力和课程密度以及竞争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潜力被发觉出来,而不是平时那样遇到困难就一句“i'm not good at that”了事;三是大班教学相对于英式的分组教学虽说缺乏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比如不因为学生“不擅长”数学而对其教授更简单的内容(当然中国的大班教学其实也是出于无奈……) 短短四周(其中两周在解决纪律问题)让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确实是个奇迹,片子里的老师让我想起自己初高中时代的老师们,尽管有的时候他们严厉而近乎无情,但是背后的良苦用心我现在开始慢慢明白。
作为一个加拿大中学的留学生来答一下。。在国内念过一阵初中就是累啊。。从早上学到晚上不过我应该是属于最不好好学的的那个因为当时知道要出国了就懒得学了反正我又不中考然后出国了感觉就是放羊一样。。。爱学不学 没人管真没人管作业不交老师都不找老师才懒得管你几分儿不及格就重修呗福利制度很好的加拿大导致很多人根本懒得学习。。。有一天老师问都有谁想考大学/大专全班只有一半的人举手这种事在我原来的中学不可能嘛。。所以他们根本不想好好学习当然学霸也是有的有学习特别好的纯靠家长+自觉老师上课东西都正常讲你不懂的去问老师老师也很乐意讲解但是不想对于学习的他们的态度就是你开心就好我就是那种想考高分又懒得好好学的。。不过至少我作业啥的都有好好写 考试也有复习所以一群根本就不想学习的人不靠强制力能学得好才怪啦中国班胜出太正常了
应试教育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巨额人口导致了中国现在的考试制度、选拔制度,考试选拔制度导致了教育制度。很明显在中国进化了这么久的教育制度是非常适合应试的,甚至可以说为应试而生。而英国的教育体系,如片中老师们总结的,他们的福利制度让孩子们可以不那么辛苦的读书,至少在初高中不用那么累。所以当经历了中国式教育的英国孩子与接受纯英式教育的孩子一起坐在考场上,去应“试”的时候,结果也不难推测了。当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放在一起比较时,哪个学生不会心动呢..自由的上课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帅气的老师_(:з」∠)_!!但关掉视频,回到课桌前,我还是可以欣然接受中国教育的。尽管有点像片中英国学生说的“军队”,每天从早到晚按着日程奔跑也很疲惫,但大家不都活得好好的吗~不过看到片中说为了防止中国学生们过于投入学习而耽误了身体健康,于是中国想出做广播体操的好主意的时候,真是有点想哭啊,我竟一直没有意识到国家让我们做广播体操的良苦用心!还以为单纯是想提高我们的舞蹈功底呢!
中国班赢了:这不是代表中国教育好,而是这五位老师好。中国班赢了:这是在加长了学习时间的胜利,是将人培养成应试机器。英国班赢了: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就是好。英国班赢了:中国教育就是没有发展的潜力,注重创造力的教育就是有潜力。难道我是唯一一个在课上偷看小说的人吗?只有我觉得学校还是很好玩的吗?
中国式教育喜欢给孩子设定目标,然后鞭策孩子向着目标努力。这样其实在客观上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比如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时间安排,挑战自己极限之类的。当然弊端也很多就不赘述了。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并没有教给孩子怎么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换句话说,孩子长大后不知道什么才是他想要的。只有别人(老师,家长,社会)给的目标才是他奋斗的动力,一旦没有人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他就迷失了。有些孩子长大了迷失,在大学或者以后工作中蹉跎,有些从父母社会听从新的目标指示(比如找份稳定的工作赚钱,结婚,生子等等),很少有人听从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人,一概忽略掉。每天忙碌着追求别人设定的期待,没有创意的过一生,想来也很悲哀。
应试教育怕考试吗?提一句,我们的数学的确比他们的好。你可以去超市或者商场看看他们的标价牌。
赢了又怎样
其中有个杨老师,看纪录片的人应该都记得。她之前在英国工作过,但是即使如此她依然非常支持中国教育。但是从她之后的一些说话中你也可以看出,她是知道中国教育的弊端的。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咯。
那个数学老师在国内不是教高考的,他本来就是教A-level 数学的,我们除了口算比他们好点,数学和逻辑都比不上人家,最重要西方教育长大的人都比较有趣,出国一开始都不知道和人聊啥,总不能和人家说吃狗肉吧
一个个中国人都能享受精英教育。那些大V的孩子享受着精英教育却在公共场合批判之,目的是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帖子主题:帮你认识BBC纪录片背后的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
共&135&个阅读者&
军号:7320817 工分:115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帮你认识BBC纪录片背后的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
文章提交者:向真理进军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3-0-1.html
帮你认识BBC纪录片背后的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作者:尹帅军 笔名:牧川我们的教育看不起工人农民,轻视实践劳动,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好吃懒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学生中的这些现象都和现在的教育直接相关。一部由英国BBC打造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在英国》最近红遍网络世界。在这部三级纪录片中,英国学生见识了严酷的中式教育,严格的纪律、霸道的老师、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填鸭式的教育、服从,而中国观众们也前所未有的见识了英国公立学校的真面目,自由散漫的学生、失去纪律和秩序的课堂、近乎游戏的课堂、自我中心主义的学生、放任的自由。中国老师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被学生及家长逼到崩溃痛哭之后,又展示了一番中国式的因材施教“比如补课、开小灶、跳扇子舞、扔实心球、国旗下的讲话等等”,最后中国老师带的实验班(大班)在数学、自然科学、中文三科考试中,全部超出由英国老师教的小班。该视频播出后,引发网络热议。许多曾经轻信英式、美式教育的人,开始反思自己对西式教育的盲目认同。如此自由散漫、失去纪律和秩序的课堂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吗?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喧哗、很难养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影响整个班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学习”的结果却是助长了许许多多的坏毛病。在中国老师使出中国学校的王牌“找家长”之后,英国学生的家长竟然说上课不能喝茶是反人类!也有坚持中式教育的人士大为高兴,中国老师可以在短期内把毫无中国文化背景、自我中心主义的英国学生的成绩提高这么多,这恰好表明了中式教育的优点!但是许多英国学生、家长、老师却不领情。的确,英国公立基础教育需要变革,但是这样一种要求服从、填鸭式、超负荷的教育,不是抹杀了个性和个人自由吗?国内比较倾向于西式教育的网站为此辩护,中式教育是更多的让政府受益而不是个人,而西式教育则是更多的让个人受益。BBC指出中英教育取向不同,英国孩子愿当木匠电工。也有媒体客观的指出,其实纪录片中的英国公立学校并不能代表英国和西方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和真实状况。在西方国家,其实有许多以培养精英为任务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都有极为严格的纪律、巨大的学习压力,要想跟上教学速度绝非易事,除了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之外,他们还有许多的社会活动、社会考察要做,需要在各个方面出类拔萃。许多私立学校的竞争甚至比中国重点中学的竞争还要残酷许多,比如英国的伊顿公学。虽然和英国公立学校对比之后,国人似乎会产生一丝优越感,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中式教育的失败。我们高喊着要“全面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却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对社会和国家漠不关心,缺乏生活的热情、浑浑噩噩。 还有一些人成为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那么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呢?什么样的教育能够不失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一点,教育的根本思想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种回答。不过我认为16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教育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这16个字不仅观点鲜明,而且还有一个优点,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认识世界就是认识自然世界,认识人类社会。认识自我就是认识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认识人性,明确自己要为什么人服务。改造自我就是培养、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能力。改造世界就是按照我们的立场和认知来改造世界。立场有可能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也可能不符合。认知有可能符合自然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教育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人的一生其实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过程。一些人以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和享受,这些人没有抓住人生的根本。人生的根本,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只有具备了应对周围世界的能力、应对自己的生活圈子的能力、应对身心问题的能力,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才有可能幸福。如果连必要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不可能幸福,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能力天差地别。很多人不具备科学家、革命家的巨大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能逃离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小了,他的舞台、圈子、世界便随之缩小。普通人的世界,最主要的便是“我自己”、家庭圈、亲戚圈、朋友圈、同学圈、工作圈。如果他无法认识自己,无法认识这些圈子,无法处理好亲友、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他的生活肯定无法顺利、无法幸福。当然,即使他能处理好这些圈子的关系,也并不代表他的生活一定会幸福。比如,他所不关注、不理解的社会和国家突然发生了巨变,爆发战争或者革命,他的个人生活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当外部大世界发生巨变,掀翻了他所熟悉的小世界的平静,把他推离了熟悉的生活轨道,社会就开始逼迫他认识他所不熟悉的大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指数增长的过程。或者认识、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己越来越有清醒的认知,越来越有力量和自信,生活圈子和舞台越来越大,真正掌握主动权。或者相反,对自己越来越失去清醒的认知,越来越退步,失去力量和自信,生活圈子、舞台越来越小,随波逐流,越来越被动。没有人能够超越这个过程。有了这样的对于教育和人生的根本认识,我们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所在。西式教育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反而导致不自由毛主席他老人家很伟大,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美国政府、英国政府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提出了它们的教育发展原则,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中心。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尊重个性发展。表面上的尊重个性发展,背后的真实意图却是将人民原子化、分散化。譬如,“人人都是天才,人人都可以成为总统、富豪、球星、明星”。鼓励个人成功、自私自利,潜台词便是少数资本家的成功和大多数人的失败。譬如,“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极端重视人的个性,无视人的共性,意图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邻为壑。譬如,“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在儿童期就给予孩子过度的自由,助长其虚荣心、物欲、自私自利。这样的观点不仅在国外很流行,在今天中国的文化界、媒体界、社会舆论界也开始流行起来。虽然中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只关心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正确引导,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自私自利的理念早已流行起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高呼:“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就是你,不是其他任何人!”“独一无二的你,具有特别兴趣、特别才能的你。”“只要不违法,就是我的自由,你们没有权力干涉我。”“我们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在教育界我们也听到这样的舶来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每个时代,青年人都是最容易被定义的群体。教育、政治、社会、传统、家庭,各种力量裹挟下,很多青年人都生活在“标签”的阴影中……幸运的是,改变亦在发生,我们的身边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不一样”:不一样的生活选择,不一样的处世哲学,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他们都不甘心让别人定义自己的青春,而是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寻觅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谁又有权力去定义别人的青春?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提供更为多元的视野?”客观的讲,兴趣、个性、自由,这些都是人们共同的需要。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不是活的教育;缺乏兴趣和个性,生活的丰富多彩会大为减色;缺乏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人的思考能力会大为降低,思想不再深刻,创造力大为减弱。因为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兴趣、才能。但是若是把个性、自由、自发的兴趣强调到极端的程度,则意味着脱离人的共性。过于强调个性和自由,就没有时间、精力、兴趣去认识人的共性,认识普遍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规律、自然界的规律,甚至会反对“世界上存在普遍的规律”的说法。“不一样的处世哲学,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这样的说法再前进一步,就会站在普遍的规律的对立面。在教育过程中、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兴趣爱好、个性、自由,但是不能把它提高到极端的高度,而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一个人若是太过强调个性、自由、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自我,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却不做不感兴趣的事情。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兴趣,很难在儿童期、少年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人不能太自由,我们不仅要能做喜欢的事情,也要能做不喜欢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真的需要,就能够做。只要下定决心,就有能力做好。这也是一种独立观、自由观。当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独立观、自由观,他就不会成为外界环境的奴隶。他会变得“富贵的日子也能过,贫贱的日子也能过”。他的能力和兴趣异常广泛,有着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能力,靠着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他什么工作都能干。他不是某一个兴趣爱好的奴隶,离开类似的工作就感到痛苦。这样的自由观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就是“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而极端强调个性、自由、兴趣,则会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自由。只有做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自由;若是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他就会痛苦,不自由。事实上,这种不自由的例子在今日西方世界很多很多。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太强调个人自由,以致工作之后才发现,事情很难顺遂所愿,社会上处处不自由。而这种例子,在今天的中国也开始越来越多出现。这样的自由观符合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自由观指导下,人们很难培养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人民会被分化为原子化的个人,而不是团结的整体。当然,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今天的中国教育,不仅缺乏对个性、自由、兴趣爱好的重视,也缺乏对共性的重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教育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今天的中国教育,无论自然科学方面还是社会科学方面,其最大特点就是超负荷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脱离实际。这是为大多数人所诟病的。我们都知道这非常不好,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首要的不是传递、灌输僵化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独立行动能力的人,同时这些人又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说教、恐吓都不是好方法。那些暴躁的父亲,他们达到目的了吗?那些唠唠叨叨的的母亲,她们达到目的了吗?古人说“言传身教”,言传是启发引导,身教是以身作则。家长、老师应该用行动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和劳动来学习。这里面不仅包含着纯粹精神性的实践和劳动,也包含精神和体力相结合的实践和劳动。写文章、阅读、演算数学题目、思考,这些大约可归入纯粹精神性的实践和劳动;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讨论社会问题、参与民主选举、劳动等等,这些可归入精神和体力相结合的实践和劳动。通过实践和劳动,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认识世界,同时也能认识自我,明确立场,进而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看不起工人农民,轻视实践劳动,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好吃懒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学生中的这些现象都和现在的教育直接相关。我们的青年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社会科学教育,但是等到大学毕业,大多数学生却对社会问题越来越不关心,只关心自我的小圈子。从这个角度讲,说我们被教育成“白痴”其实并为过。社会科学本是最有意思的课程,其中包含了无数大故事、小故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哲学、文学、艺术、地理;它还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它还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宏观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观、婚姻观、爱情观。它所涵盖的内容如此丰富,故事如此之多,简直可以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可是我们社会科学却让人厌倦。为什么?社会科学本应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追踪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新闻事件,让学生参与身边的历史。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不让学生参与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毛主席在批评教条主义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话,可以作为今天中式教育的一面镜子。“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这就是今天中国教育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作者作品《错的不是我们 是世界》,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5月出版。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帮你认识BBC纪录片背后的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02703 工分:275
左箭头-小图标
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在准备引进中国的教育制度,这叫那些整天攻击中国教育制度的狗狗们情何以堪啊?哈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87417 工分:56116
左箭头-小图标
看了前半部分,就直接下拉,才明白这个"牧川"原来是在做广告!"许多学生毕业后却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对社会和国家漠不关心,缺乏生活的热情、浑浑噩噩。 还有一些人成为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这段对中国学生的描述不知作者从何而来,有何依据?是自信于自己的臆测呢,还是自信于自己的臆测呢?事实上,中国学生的志向在全世界闻名,并于是最善于践行的群体.虽然最后成功的并非是所有学生,只有一部分,但不能否则那些希望成功和创业的学子们!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76358 工分:4487
左箭头-小图标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条记录]&分页:
&对帮你认识BBC纪录片背后的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都很失败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式幽默与英式幽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