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可不可以推荐保护生物学热点问题的辅导书参考书之类的。

2017中传动画艺术学硕士考研辅导书都有哪些可以推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7中传动画艺术学硕士考研辅导书都有哪些可以推荐
||暂无简介
凯程教育成立于2005年4月,是我国最早从事高...|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推荐几本初一用的参考书比如像点拨之类的,最好是语文,数学和科学的
★★★★★推荐:其实孟建平系列不错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保护生物学原理
&208.00当当价
(8.5折)电子书加价购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728字 数:1100000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国际标准书号ISBN:6所属分类:&&&&&&
  《保护生物学原理》可以作为自然保护专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生  物多样性研究者、自然保护工作者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保护生物学原理》以如何防止物种灭绝为主线,结合中国实际,介绍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保护生物学原理》回顾了保护生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吸收了新问题、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探讨了学科特征与学科结构。探索了物种大灭绝原因和研究方法,介绍了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方法,阐述了中国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有关全球变化的不同观点及全球变化对生物分布格局的可能影响,探讨了生命伦理、动物意识、动物福利、动物权利、生态足迹、公共物品、野生生物所有权、自然资源法、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动狩猎与战利品狩猎、野生生物国际贸易、保护成本与生态文明等热点问题。介绍了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遗传资源保护和惠益分享问题,并介绍了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种群生存力分析、濒危物种就地保护与异地保护方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及社区、生计、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等问题,并提供了保护生物学名词。
序前言第 1章概论1.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1.1.1生物多样性专栏 1.1 物种专栏 1.2生物分类系统1.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专栏 1.3物种的相对价值1.2人类文明史1.2.1采集狩猎文明1.2.2农耕文明1.2.3工业文明1.2.4信息文明1.3人类面临的危机1.3.1人口增长专栏 1.4朝韩非军事区的生物多样性
序前言第 1章概论1.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1.1.1生物多样性专栏 1.1 物种专栏 1.2生物分类系统1.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专栏 1.3物种的相对价值1.2人类文明史1.2.1采集狩猎文明1.2.2农耕文明1.2.3工业文明1.2.4信息文明1.3人类面临的危机1.3.1人口增长专栏 1.4朝韩非军事区的生物多样性1.3.2资源危机1.3.3生态足迹1.3.4地球生命力1.3.5物种生存危机.1.3.6生物多样性危机.1.4保护生物学1.4.1原始社会的自然保护1.4.2现代自然保护的启蒙1.4.3保护生物学的诞生1.4.4人类的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专栏 1.5《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原则1.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1.5.1物种多样性1.5.2农业品种多样性1.5.3中国保护生物学问题1.5.4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2章 保护生物学原理与研究方法2.1学科特征与结构2.1.1学科特征2.1.2研究方法论2.2学科结构2.2.1物种多样性专栏 2.1物种管理方法2.2.2遗传多样性2.2.3生态系统多样性2.2.4人与自然的关系2.3学科现状2.3.1学科知名度2.3.2谁在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2.3.3传统学科的渗透2.3.4国际国内立法的需求2.4机遇与挑战2.4.1价值和实用2.4.2机理探索2.4.3方法缺陷2.4.4灰色信息2.4.5立法挑战2.4.6全球化和网络化挑战2.5 对策2.5.1明确价值取向2.5.2完善理论体系2.5.3重视尺度问题2.5.4收集灰色文献2.5.5开展立法研究2.5.6应对全球化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3章 物种大灭绝3.1 概论3.1.1大灭绝现象3.1.2灭绝的原因3.1.3研究大灭绝的方法专栏 3.1对以物种-面积公式反推物种灭绝速率的质疑3.1.4灭绝的进化意义专栏 3.2盖娅假说与雏菊世界模型3.1.5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3.2更新世物种灭绝3.2.1 美洲3.2.2大洋洲3.2.3非洲与欧洲3.3全新世物种大灭绝3.3.1马达加斯加群岛.3.3.2新西兰3.3.3太平洋诸岛3.4我们正面临第 6次大灭绝吗?3.4.1从哺乳动物灭绝率外推3.4.2从哺乳动物濒危率外推3.4.3现代的物种灭绝3.4.4全球变化下的灭绝趋势3.4.5人类的作用3.5物种易灭绝机制3.5.1进化濒危种和生态濒危种3.5.2灭绝的非随机模式3.5.3物种的生活史特征3.5.4物种生态特征3.5.5系统发育年龄3.5.6特有性3.5.7外来种3.5.8物种的利用价值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4章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4.1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方法4.1.1 IUCN物种濒危等级4.1.2各国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4.1.3基于生境丧失率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4.1.4物种抗灭绝能力指数4.1.5濒危等级评价体系间的比较4.2中国濒危物种评估进展4.2.1中国濒危植物物种评估进展4.2.2中国濒危动物物种评估进展4.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濒危等级评估4.3.1评估原理4.3.2评估过程4.4 展望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网站参考文献第 5章 中国高等植物及其濒危状况5.1中国高等植物概况5.1.1种类与分布5.1.2全球意义专栏 5.1 银杉专栏 5.2野生稻5.2中国高等植物面临的威胁5.2.1受威胁现状5.2.2受威胁原因专栏 5.3紫茎泽兰5.3《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5.3.1《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评估5.3.2评估结果5.4红色名录的启示5.4.1优先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依据5.4.2长期监测的基础5.4.3优先研究植物红色名录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6章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6.1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6.1.1物种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格局6.1.2物种分布的海拔格局6.1.3海洋物种分布格局6.2物种多样性的假说6.2.1能量假说 (energy hypothesis)6.2.2气候因子假说 (climate factor hypothesis)6.2.3环境稳定性假说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hypothesis)6.2.4生境异质性假说 (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6.2.5面积假说 (area hypothesis)6.2.6时间假说 (time hypothesis)6.2.7竞争假说 (competition hypothesis)6.2.8干扰假说 (disturbance hypothesis)6.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6.3.1物种多样性格局6.3.2空间自相关分析6.3.3物种多样性格局假说的检验6.3.4能量假说6.3.5环境稳定性假说6.3.6生境异质性假说专栏 6.1种域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假说6.4中国陆生哺乳动物种域地理分布格局6.4.1纬度种域大小6.4.2纬度种域地理分布格局6.4.3数据处理方法对 Rapoport法则检验结果的影响6.4.4中域效应对种域纬度分布的影响6.4.5环境因子对物种种域分布格局的影响6.4.6假说的检验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第 7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1全球气候变化7.1.1全球变暖7.1.2中国的气候变化7.1.3海洋温度上升7.1.4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专栏 7.1对全球变暖的质疑7.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7.2.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7.2.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7.3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7.3.1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变化7.3.2雪盖减小和冰川消融7.3.3海平面上升7.3.4极端气候7.3.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3.6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7.4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4.1对物种的影响7.4.2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7.4.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7.4.4对生态区系的影响7.4.5对物种多样性及其格局的影响7.4.6对物种多样性的其他影响7.5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7.5.1长期进化适应(genetic evolution)和快速可塑性适应 (short-term plastic adaption)7.5.2物种对气候变化反应的三个维度 (axes)7.6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格局影响的研究7.6.1研究方法7.6.2研究进展7.6.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专栏 7.2裂腹鱼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7.7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7.7.1全球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努力7.7.2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应对措施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第 8章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8.1元伦理与伦理规范8.1.1元伦理8.1.2伦理规范8.2生命伦理――伦理学的复活专栏 8.1关于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争执8.2.1生命伦理学的原理8.2.2伦理与保护生物学的关系8.3环境伦理――人类的反思8.3.1人类中心主义8.3.2生态伦理8.4生态文明8.4.1生态文明的诞生8.4.2生态文明以人类价值为核心专栏 8.2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8.4.3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9章 所有权、价格与保护成本9.1所有权9.1.1公共物品或服务9.1.2传统野生生物的所有权专栏 9.1冬虫夏草、松茸和红松子9.1.3现代社会的野生动植物专栏 9.2强霾污染与公共物品、公共服务9.1.4公共的悲剧专栏 9.3消费行为9.2自然资源法9.2.1立法历史9.2.2我国的自然资源法9.3 价格9.3.1资源的价格9.3.2生物多样性定价的方法与可能性9.4野生动物价格与可持续利用9.4.1 狩猎9.4.2影响野生动物产品价格的因素9.4.3盘羊案例9.5价格的作用9.5.1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9.5.2野生生物价格的负面效应9.5.3野生生物价格的正面效应9.6保护成本9.6.1问题的提出9.6.2牡蛎礁的保护9.6.3保护成本的缺口9.6.4管理问题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0章 保护生物学中的立法问题10.1国际环境法概论10.1.1国际环境法产生的必然性10.1.2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10.1.3国际环境法的特点10.1.4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0.2国际野生生物法10.2.1《生物多样性公约》10.2.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0.2.3《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10.2.4《拉姆萨尔公约》10.2.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0.2.6其他野生生物保护条约10.3中国环境法概论10.3.1国家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10.3.2中国环境法体系10.3.3环境管理的原则10.3.4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0.3.5中国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关系10.4中国有关于野生生物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10.4.1环境保护基本法10.4.2野生生物海洋环境保护法10.4.3野生生物陆地栖息环境保护法10.4.4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0.4.5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法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1章 遗传多样性11.1遗传多样性的概念11.1.1遗传多样性的定义11.1.2遗传多样性的描述11.1.3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11.1.4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丧失11.2遗传标记与遗传多样性检测11.2.1同工酶和等位酶11.2.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1.2.3 DNA指纹图谱11.2.4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分子标记11.2.5 基于 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11.3遗传多样性与进化潜力11.3.1进化的必要性11.3.2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11.3.3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11.3.4遗传多样性如何决定物种的进化潜力11.3.5进化潜力与遗传力11.3.6分子变异与数量性状遗传变异间的相互关系11.3.7通过临界种群大小来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11.4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11.4.1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变化专栏 11.1中心区和边缘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专栏 11.2用种群统计学来解释林蛙的种群遗传结构11.4.2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变化专栏 11.3大仓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11.4.3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专栏 11.4螳螂虾蛄(Haptosquilla pulchella)和雕尾定虾蛄(Hglyptocercus)的种群重建和遗传多样性11.5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维持11.5.1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11.5.2遗传多样性的维持11.6遗传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11.6.1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11.6.2通过遗传学方法保护濒危物种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2章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1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1 农作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2 林木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3 畜禽动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4 水产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5 花卉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6 药用生物遗传资源现状12.1.7 能源植物多样性1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12.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12.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管理12.2.3 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12.3 遗传资源受威胁因素及保护与管理的问题12.3.1 遗传资源野生生境遭到威胁和破坏12.3.2 品种单一化造成大量地方传统优良品种的丧失12.3.3 生物遗传资源管理不善导致大量资源流失12.3.4 生物遗传资源编目、收集与保存力度不够12.3.5 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水平偏低12.3.6 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12.4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12.4.1 “生物海盗”与《生物多样性公约》12.4.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12.4.3 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其内容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3章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13.1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关系13.1.1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与保护行为学13.1.2动物行为研究与物种保护13.2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与生境需求13.2.1动物行为的弹性、多样性与空间需求13.2.2动物行为与栖息地利用13.2.3栖息环境的异质性与行为多样性13.3繁殖行为与物种保护13.3.1繁殖抑制13.3.2配偶系统和配偶选择13.3.3杀婴行为13.4领域行为、迁移与物种保护13.4.1领域行为、边缘效应与保护13.4.2迁移与种群生存力13.5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人类干扰13.5.1野生环境中动物的警戒反应和生理紧张13.5.2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迁地保护13.6行为学方法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13.6.1行为学研究方案设计13.6.2保护行为学研究方法13.6.3保护行为学应用途径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4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14.1灭绝因素的划分和种群保护的目标14.1.1灭绝因素的划分14.1.2系统压力14.1.3随机干扰14.1.4种群保护中的基本问题14.2种群生存力分析14.2.1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4.2.2物种灭绝的特征 ――涡漩模型14.2.3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14.2.4灾害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14.2.5遗传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14.3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模型和软件14.3.1模型的类型14.3.2软件类型14.4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应用和种群保护的一般原则14.4.1种群生存力分析争论的焦点:准确性和适用范围14.4.2种群生存力分析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14.4.3下降种群的种群生存力分析和保护原则14.4.4小种群保护的步骤和方法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5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15.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15.1.1生态多样性指数15.1.2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15.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15.2.1生态系统的类型专栏 15.1生态系统的主要分类途径15.2.2生态系统分布15.2.3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15.2.4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5.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15.3.1多样性的测度方法15.3.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15.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态及其监测15.4.1生态系统的变化15.4.2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15.4.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监测专栏 15.2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意义15.5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15.5.1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15.5.2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15.5.3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15.5.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专栏 15.3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15.6濒危生态系统评估15.6.1评估的必要性15.6.2评估的标准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6章 自然保护区16.1自然保护区的类型16.1.1什么是保护区 (protected area)16.1.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16.1.3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专栏 16.1保护区的类型16.2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16.2.1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专栏 16.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准及类型与级别划分16.2.2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原则16.2.3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原则16.3自然保护区网络规划16.3.1自然保护区网络16.3.2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原则专栏 16.3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16.4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评价16.4.1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内容16.4.2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16.4.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16.4.4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专栏 16.4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七部委保护区评估16.5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16.5.1起步阶段 (年)16.5.2停滞与恢复阶段 (年)16.5.3建设发展阶段 (1985年至今)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7章 迁地保护17.1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17.1.1迁地保护的意义专栏 17.1普氏野马专栏 17.2黑足鼬17.1.2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17.2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17.2.1确定迁地保护的最小种群专栏 17.3 麋鹿17.2.2奠基者及遗传贡献17.3迁地保护环境中的行为发育17.3.1迁地保护环境17.3.2 印痕17.3.3亲代哺育17.3.4生存技能17.4 迁地种群的管理专栏 17.4国际物种信息系统 (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ISIS)17.4.1繁育方案17.4.2放归自然专栏 17.5野化华南虎再引入项目候选地点考察17.4.3重建动物区系专栏 17.6重建北美的野生动物区系17.5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17.5.1动物园和水族馆专栏 17.7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17.5.2植物园17.6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17.6.1种子库17.6.2基因资源库17.7保护繁育专家组(IUCN/SSC/CBSG)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17.7.1保护繁育专家组17.7.2物种存活计划17.7.3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17.7.4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8章 野生动植物贸易与管制18.1野生动植物的开发18.1.1生存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18.1.2野生动物 “经济灭绝”与生存危机18.2野生动植物贸易18.2.1野生动植物的利用18.2.2贸易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及其原因18.3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现状18.3.1药用野生动植物18.3.2观赏野生动植物18.3.3食用野生动植物18.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专栏 18.1 CITES概要18.4.1 CITES基本原则18.4.2 CITES附录专栏 18.2 藏羚与“沙图什”18.5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18.5.1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化18.5.2 CITES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关系18.6中国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制18.6.1中国履行 CITES的措施18.6.2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18.7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与对策18.7.1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18.7.2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对策本章小结思考题有关网站参考文献第 19章 社区、生计、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19.1社区、家庭能耗与自然保护19.1.1人口和家庭结构19.1.2家庭能耗19.2生计与自然保护专栏 19.1中药材与野生动物19.2.1生计问题19.2.2资源竞争19.2.3天然林保护工程19.3人兽冲突19.3.1冲突的形式与后果19.3.2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9.3.3中国的现状19.4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19.4.1文化多样性19.4.2传统知识19.5社区共管19.5.1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19.5.2基于社区的保护本章小结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名词解释索引序前言第 1章概论1.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1.1.1生物多样性专栏 1.1 物种专栏 1.2生物分类系统1.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专栏 1.3物种的相对价值1.2人类文明史1.2.1采集狩猎文明1.2.2农耕文明1.2.3工业文明1.2.4信息文明1.3人类面临的危机1.3.1人口增长专栏 1.4朝韩非军事区的生物多样性1.3.2资源危机1.3.3生态足迹1.3.4地球生命力1.3.5物种生存危机.1.3.6生物多样性危机.1.4保护生物学1.4.1原始社会的自然保护1.4.2现代自然保护的启蒙1.4.3保护生物学的诞生1.4.4人类的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专栏 1.5《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原则1.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1.5.1物种多样性1.5.2农业品种多样性1.5.3中国保护生物学问题1.5.4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2章 保护生物学原理与研究方法2.1学科特征与结构2.1.1学科特征2.1.2研究方法论2.2学科结构2.2.1物种多样性专栏 2.1物种管理方法2.2.2遗传多样性2.2.3生态系统多样性2.2.4人与自然的关系2.3学科现状2.3.1学科知名度2.3.2谁在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2.3.3传统学科的渗透2.3.4国际国内立法的需求2.4机遇与挑战2.4.1价值和实用2.4.2机理探索2.4.3方法缺陷2.4.4灰色信息2.4.5立法挑战2.4.6全球化和网络化挑战2.5 对策2.5.1明确价值取向2.5.2完善理论体系2.5.3重视尺度问题2.5.4收集灰色文献2.5.5开展立法研究2.5.6应对全球化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3章 物种大灭绝3.1 概论3.1.1大灭绝现象3.1.2灭绝的原因3.1.3研究大灭绝的方法专栏 3.1对以物种-面积公式反推物种灭绝速率的质疑3.1.4灭绝的进化意义专栏 3.2盖娅假说与雏菊世界模型3.1.5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3.2更新世物种灭绝3.2.1 美洲3.2.2大洋洲3.2.3非洲与欧洲3.3全新世物种大灭绝3.3.1马达加斯加群岛.3.3.2新西兰3.3.3太平洋诸岛3.4我们正面临第 6次大灭绝吗?3.4.1从哺乳动物灭绝率外推3.4.2从哺乳动物濒危率外推3.4.3现代的物种灭绝3.4.4全球变化下的灭绝趋势3.4.5人类的作用3.5物种易灭绝机制3.5.1进化濒危种和生态濒危种3.5.2灭绝的非随机模式3.5.3物种的生活史特征3.5.4物种生态特征3.5.5系统发育年龄3.5.6特有性3.5.7外来种3.5.8物种的利用价值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4章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4.1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方法4.1.1 IUCN物种濒危等级4.1.2各国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4.1.3基于生境丧失率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4.1.4物种抗灭绝能力指数4.1.5濒危等级评价体系间的比较4.2中国濒危物种评估进展4.2.1中国濒危植物物种评估进展4.2.2中国濒危动物物种评估进展4.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濒危等级评估4.3.1评估原理4.3.2评估过程4.4 展望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网站参考文献第 5章 中国高等植物及其濒危状况5.1中国高等植物概况5.1.1种类与分布5.1.2全球意义专栏 5.1 银杉专栏 5.2野生稻5.2中国高等植物面临的威胁5.2.1受威胁现状5.2.2受威胁原因专栏 5.3紫茎泽兰5.3《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5.3.1《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评估5.3.2评估结果5.4红色名录的启示5.4.1优先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依据5.4.2长期监测的基础5.4.3优先研究植物红色名录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6章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6.1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6.1.1物种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格局6.1.2物种分布的海拔格局6.1.3海洋物种分布格局6.2物种多样性的假说6.2.1能量假说 (energy hypothesis)6.2.2气候因子假说 (climate factor hypothesis)6.2.3环境稳定性假说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hypothesis)6.2.4生境异质性假说 (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6.2.5面积假说 (area hypothesis)6.2.6时间假说 (time hypothesis)6.2.7竞争假说 (competition hypothesis)6.2.8干扰假说 (disturbance hypothesis)6.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6.3.1物种多样性格局6.3.2空间自相关分析6.3.3物种多样性格局假说的检验6.3.4能量假说6.3.5环境稳定性假说6.3.6生境异质性假说专栏 6.1种域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假说6.4中国陆生哺乳动物种域地理分布格局6.4.1纬度种域大小6.4.2纬度种域地理分布格局6.4.3数据处理方法对 Rapoport法则检验结果的影响6.4.4中域效应对种域纬度分布的影响6.4.5环境因子对物种种域分布格局的影响6.4.6假说的检验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第 7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1全球气候变化7.1.1全球变暖7.1.2中国的气候变化7.1.3海洋温度上升7.1.4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专栏 7.1对全球变暖的质疑7.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7.2.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7.2.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7.3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7.3.1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变化7.3.2雪盖减小和冰川消融7.3.3海平面上升7.3.4极端气候7.3.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3.6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7.4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4.1对物种的影响7.4.2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7.4.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7.4.4对生态区系的影响7.4.5对物种多样性及其格局的影响7.4.6对物种多样性的其他影响7.5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7.5.1长期进化适应(genetic evolution)和快速可塑性适应 (short-term plastic adaption)7.5.2物种对气候变化反应的三个维度 (axes)7.6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格局影响的研究7.6.1研究方法7.6.2研究进展7.6.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专栏 7.2裂腹鱼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7.7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7.7.1全球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努力7.7.2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应对措施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第 8章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8.1元伦理与伦理规范8.1.1元伦理8.1.2伦理规范8.2生命伦理――伦理学的复活专栏 8.1关于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争执8.2.1生命伦理学的原理8.2.2伦理与保护生物学的关系8.3环境伦理――人类的反思8.3.1人类中心主义8.3.2生态伦理8.4生态文明8.4.1生态文明的诞生8.4.2生态文明以人类价值为核心专栏 8.2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8.4.3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9章 所有权、价格与保护成本9.1所有权9.1.1公共物品或服务9.1.2传统野生生物的所有权专栏 9.1冬虫夏草、松茸和红松子9.1.3现代社会的野生动植物专栏 9.2强霾污染与公共物品、公共服务9.1.4公共的悲剧专栏 9.3消费行为9.2自然资源法9.2.1立法历史9.2.2我国的自然资源法9.3 价格9.3.1资源的价格9.3.2生物多样性定价的方法与可能性9.4野生动物价格与可持续利用9.4.1 狩猎9.4.2影响野生动物产品价格的因素9.4.3盘羊案例9.5价格的作用9.5.1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9.5.2野生生物价格的负面效应9.5.3野生生物价格的正面效应9.6保护成本9.6.1问题的提出9.6.2牡蛎礁的保护9.6.3保护成本的缺口9.6.4管理问题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0章 保护生物学中的立法问题10.1国际环境法概论10.1.1国际环境法产生的必然性10.1.2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10.1.3国际环境法的特点10.1.4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0.2国际野生生物法10.2.1《生物多样性公约》10.2.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0.2.3《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10.2.4《拉姆萨尔公约》10.2.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0.2.6其他野生生物保护条约10.3中国环境法概论10.3.1国家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10.3.2中国环境法体系10.3.3环境管理的原则10.3.4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0.3.5中国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关系10.4中国有关于野生生物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10.4.1环境保护基本法10.4.2野生生物海洋环境保护法10.4.3野生生物陆地栖息环境保护法10.4.4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0.4.5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法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1章 遗传多样性11.1遗传多样性的概念11.1.1遗传多样性的定义11.1.2遗传多样性的描述11.1.3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11.1.4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丧失11.2遗传标记与遗传多样性检测11.2.1同工酶和等位酶11.2.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1.2.3 DNA指纹图谱11.2.4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分子标记11.2.5 基于 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11.3遗传多样性与进化潜力11.3.1进化的必要性11.3.2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11.3.3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11.3.4遗传多样性如何决定物种的进化潜力11.3.5进化潜力与遗传力11.3.6分子变异与数量性状遗传变异间的相互关系11.3.7通过临界种群大小来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11.4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11.4.1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变化专栏 11.1中心区和边缘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专栏 11.2用种群统计学来解释林蛙的种群遗传结构11.4.2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变化专栏 11.3大仓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11.4.3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专栏 11.4螳螂虾蛄(Haptosquilla pulchella)和雕尾定虾蛄(Hglyptocercus)的种群重建和遗传多样性11.5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维持11.5.1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11.5.2遗传多样性的维持11.6遗传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11.6.1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11.6.2通过遗传学方法保护濒危物种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2章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1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1 农作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2 林木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3 畜禽动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4 水产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5 花卉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12.1.6 药用生物遗传资源现状12.1.7 能源植物多样性1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12.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12.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管理12.2.3 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12.3 遗传资源受威胁因素及保护与管理的问题12.3.1 遗传资源野生生境遭到威胁和破坏12.3.2 品种单一化造成大量地方传统优良品种的丧失12.3.3 生物遗传资源管理不善导致大量资源流失12.3.4 生物遗传资源编目、收集与保存力度不够12.3.5 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水平偏低12.3.6 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12.4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12.4.1 “生物海盗”与《生物多样性公约》12.4.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12.4.3 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其内容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3章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13.1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关系13.1.1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与保护行为学13.1.2动物行为研究与物种保护13.2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与生境需求13.2.1动物行为的弹性、多样性与空间需求13.2.2动物行为与栖息地利用13.2.3栖息环境的异质性与行为多样性13.3繁殖行为与物种保护13.3.1繁殖抑制13.3.2配偶系统和配偶选择13.3.3杀婴行为13.4领域行为、迁移与物种保护13.4.1领域行为、边缘效应与保护13.4.2迁移与种群生存力13.5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人类干扰13.5.1野生环境中动物的警戒反应和生理紧张13.5.2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迁地保护13.6行为学方法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13.6.1行为学研究方案设计13.6.2保护行为学研究方法13.6.3保护行为学应用途径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4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14.1灭绝因素的划分和种群保护的目标14.1.1灭绝因素的划分14.1.2系统压力14.1.3随机干扰14.1.4种群保护中的基本问题14.2种群生存力分析14.2.1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4.2.2物种灭绝的特征 ――涡漩模型14.2.3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14.2.4灾害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14.2.5遗传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14.3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模型和软件14.3.1模型的类型14.3.2软件类型14.4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应用和种群保护的一般原则14.4.1种群生存力分析争论的焦点:准确性和适用范围14.4.2种群生存力分析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14.4.3下降种群的种群生存力分析和保护原则14.4.4小种群保护的步骤和方法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第 15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15.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15.1.1生态多样性指数15.1.2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15.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15.2.1生态系统的类型专栏 15.1生态系统的主要分类途径15.2.2生态系统分布15.2.3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15.2.4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5.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15.3.1多样性的测度方法15.3.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15.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态及其监测15.4.1生态系统的变化15.4.2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15.4.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监测专栏 15.2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意义15.5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15.5.1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15.5.2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15.5.3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15.5.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专栏 15.3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15.6濒危生态系统评估15.6.1评估的必要性15.6.2评估的标准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6章 自然保护区16.1自然保护区的类型16.1.1什么是保护区 (protected area)16.1.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16.1.3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专栏 16.1保护区的类型16.2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16.2.1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专栏 16.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准及类型与级别划分16.2.2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原则16.2.3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原则16.3自然保护区网络规划16.3.1自然保护区网络16.3.2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原则专栏 16.3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16.4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评价16.4.1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内容16.4.2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16.4.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16.4.4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专栏 16.4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七部委保护区评估16.5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16.5.1起步阶段 (年)16.5.2停滞与恢复阶段 (年)16.5.3建设发展阶段 (1985年至今)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7章 迁地保护17.1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17.1.1迁地保护的意义专栏 17.1普氏野马专栏 17.2黑足鼬17.1.2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17.2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17.2.1确定迁地保护的最小种群专栏 17.3 麋鹿17.2.2奠基者及遗传贡献17.3迁地保护环境中的行为发育17.3.1迁地保护环境17.3.2 印痕17.3.3亲代哺育17.3.4生存技能17.4 迁地种群的管理专栏 17.4国际物种信息系统 (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ISIS)17.4.1繁育方案17.4.2放归自然专栏 17.5野化华南虎再引入项目候选地点考察17.4.3重建动物区系专栏 17.6重建北美的野生动物区系17.5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17.5.1动物园和水族馆专栏 17.7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17.5.2植物园17.6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17.6.1种子库17.6.2基因资源库17.7保护繁育专家组(IUCN/SSC/CBSG)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17.7.1保护繁育专家组17.7.2物种存活计划17.7.3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17.7.4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本章小结思考题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第 18章 野生动植物贸易与管制18.1野生动植物的开发18.1.1生存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18.1.2野生动物 “经济灭绝”与生存危机18.2野生动植物贸易18.2.1野生动植物的利用18.2.2贸易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及其原因18.3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现状18.3.1药用野生动植物18.3.2观赏野生动植物18.3.3食用野生动植物18.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专栏 18.1 CITES概要18.4.1 CITES基本原则18.4.2 CITES附录专栏 18.2 藏羚与“沙图什”18.5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18.5.1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化18.5.2 CITES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关系18.6中国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制18.6.1中国履行 CITES的措施18.6.2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18.7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与对策18.7.1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18.7.2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对策本章小结思考题有关网站参考文献第 19章 社区、生计、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19.1社区、家庭能耗与自然保护19.1.1人口和家庭结构19.1.2家庭能耗19.2生计与自然保护专栏 19.1中药材与野生动物19.2.1生计问题19.2.2资源竞争19.2.3天然林保护工程19.3人兽冲突19.3.1冲突的形式与后果19.3.2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9.3.3中国的现状19.4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19.4.1文化多样性19.4.2传统知识19.5社区共管19.5.1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19.5.2基于社区的保护本章小结阅读书目和网站参考文献名词解释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 1章概论  20世纪后期,科学之林中出现了一门学科――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在台湾译为保育生物学); 90年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大众传媒中,“生物多样性”正变成家喻户晓的名词。生物多样性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何在?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何种内在联系?这些是深入探讨保护生物学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  1.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1.1生物多样性  基因决定生命既是保守的,又是可变的。延续性与多样性是生命的两大基本特征。生命的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类型到复杂类型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 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目前,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层次。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了 National Forum on BioDiversity。E. O. Wilson、K. J. Gaston、W. V. Reid、 K. R. Miller和 J. A. McNeely等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先驱(Gaston,1996)。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再仅仅视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人类文化多样性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人类文化的一些特征表现为人们在特殊生态环境下生存的策略。  遗传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它决定其他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孔宏智, 2012)。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或核糖核酸( RNA),一个哺乳动物的单倍体基因组( haploid genome)约有 3×109个核苷酸碱基,相当于 300万个基因(刘祖洞, 1991)。人类基因组有 3.2×109个核苷酸碱基, 31 000个基因( Dennis et al., 2001)。每个基因都可能参与性状控制,或是一个基因起主导作用,或是多个基因协调控制一个性状。同一个基因位点可能存在着多个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可以分离重组,于是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基因型。另外,基因可能发生突变,如一个人类基因位点的突变率为 10万分之一。基因突变增加了遗传多样性。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因此,保护生物学与遗传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保护生物学研究者更关心基因位点杂合度、近交和杂交引起的物种进化适合度( evolutionary fitness)变化及小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变化等问题。  从基因组系列看,物种之间的差别比原来想象要小。 1997年,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已经完成,人们对生物进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基因组不同片段的进化速率不同,有些 DNA片段进化快,如线粒体基因组的高变区快速进化,可以分辨出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大多数片段进化的速率慢。与黑猩猩基因组的 DNA系列比较,人类基因组的 30亿碱基对中只有 15 000万个碱基对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了人类基因组中变化昀快的区域,如 HAR1(human accelerated region 1)、HAR2、FOXP2、AMY1、 ASPM、LCT等基因。其中, FOXP2基因是使人类嘴巴形成正确发音的嘴型、让人能够正确说话的基因, AMY1基因编码唾液淀粉酶, ASPM基因控制大脑体积, LCT基因编码乳糖酶。 HAR1区域有 118个碱基,但在人类出现之前, HAR1进化极其缓慢。黑猩猩与鸡在 3亿年以前分化,目前,二者 HAR1区域只有两个碱基的差异;而人与黑猩猩的分化只有数百万年,二者 HAR1区域的碱基差异已经达到 18处。研究证明 HAR1区域快速进化,改变了人的大脑皮层。 HAR2区域在胎儿发育期激活了腕部与拇指基因,决定了胎儿手部的发育( Pollard,2011)。这些基因组区域的变化决定人的形成。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将会发现更多快速演化的基因位点。  种内的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级分类单元( taxon)水平多样性的昀重要来源。遗传变异、生活史特点、种群动态及其遗传结构等决定或影响着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种内的多样性是一个物种对人为干扰进行成功反应的决定因素。种内的遗传变异程度也决定其进化的潜势。遗传多样性都发生在分子水平,并且都与核酸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新的变异是突变的结果。自然界中存在的变异源于突变的积累,这些突变都经受过自然选择。一些中性突变通过随机过程整合到基因组中。上述过程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检测的方法随着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完善,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染色体)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分子水平逐渐发展到基因组测序。从形态学或表型性状上检测遗传多样性是经典也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通常所利用的表型性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单基因性状,另一类是根据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染色体多态性主要从染色体数目、组型及其减数分裂时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蛋白质多态性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分析:一是氨基酸序列分析,一是同工酶或等位酶电泳分析,后者应用较为广泛。DNA多态性曾主要通过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DNA指纹( DNA fingerprinting)、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等技术进行分析。现在可以利用测定线粒体基因组高变区、微卫星测定遗传多样性、识别个体、发展基因组测序、识别功能基因、剔除基因。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等。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则是对生物群落组织化水平的度量,与对应此处的物种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物种水平的多样性有所不同。  物种是一级生物分类单元,代表一群在形态、生理、生化上与其他生物有明显区别的生物。通常这群生物之间可以交换遗传物质,产生可育后代(专栏 1.1)。如果说遗传多样性损失常常是人们肉眼所不可见的自然现象,那么,物种灭绝就是人们所能看见的、可引起人们警觉的自然现象。由于物种数目繁多,许多物种在人们开展研究之前有可能灭绝。目前已记录的生物物种为 140万~170万种,其中一半以上的物种分布在热带地区。据Wilson(1992)的统计资料,目前全球已记录的生物为 141.3万种,其中昆虫 75.1万种,其他动物 28.1万种,高等植物 24.84万种,真菌 6.9万种,真核单细胞有机体 3.08万种,藻类 2.69万种,细菌等 0.48万种,病毒 0.1万种。估计全世界生物物种总数在 200万种至 1亿种,因此,分类学家在物种分类和编目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专栏 1.1 物种  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是一个可以随时间而变化的个体集合,是真实的存在。物种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元,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所以,生物以物种的形式存在。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中的基本层次。然而,对于种的概念已经存在多年争议,即使是在对生物遗传基础的分子机理已有相当认识的今天,对于物种的定义仍存在争议。物种有如下定义(Mayr and Ashlock,1991)。模式种(typological species):基于本质先于存在论(essentialism)的哲学基础,源于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427~347年)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即宇宙的多样性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限数目的“模”。而每一个种有标准的形式,即所谓的形态“模”。该思想认为种仅是模式(type)的表达(expression)。命名种(nominalistic species):认为种的概念是人为的抽象,只有个体是客观实在。达尔文即持此唯名论种概念,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物种这个名词,我认为完全是为了方便起见用来任意表示一群相互密切类似的个体的”。生物种(biological species):种是一个由能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组成的集群,它与其他这类的集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生物种的不连续性抵消了有性生殖所带来的遗传不稳定性。生物种概念可以解释种的稳定性(fix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群体种:种由一些具有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组成,种内个体的相似性大于种间个体的相似性。进化种(evolutionary species):种是生物的进化分支,具有单一的进化地位和趋性。分支种(cladistic species):针对物种在空间上间断分布而在时间上连续分布之悖论,德国动物学家威利?亨尼希(Willi Hennig)及他的追随者建立了支序理论(cladistic theory),他认为与其将生殖隔离作为种的标准,不如将生物进化每个分支事件,即两个线系的衍征产生作为物种的识别标准。Zink和McKitrick(1995)认为进化种概念与支序种概念是相似的。在生物学研究中,物种概念在不断演化,从模式种到生物种、进化种概念的演化,是从模式种概念向种群概念的转化,即从静态的种的概念向动态的种的概念转变。  物种分类是基于性状相似性的比较,评估形态、生理、遗传、行为性状数据进行推导的过程。虽然人们常常不能直接观察到物种的生殖隔离或物种分化,但可依据观察到的各种证据,如形态差异,对物种地位进行推论。有条件时,利用生物学的手段对这种推论进行验证,最终确定物种的形态学标准。分类单元(或个体)不是因为其相似而构成同一单元,而是因为其属于同一单元而相似。生物分类学家将形态差异的类型和程度视为生殖隔离的外在指标,它被用作进行推论的证据。生物种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Mayr and Ashlock,1991)。由于分类信息不足,缺少生活史和种群分析资料,形态变异型(morphotype)是种内变异还是不同种常常难于确定。自然界存在单亲繁殖(uniparental reproduction):雌雄同体、孤雌生殖、无性生殖等无性种(agamospecies)现象,还存在进化中间体(evolutionary intermediacy)-半种(semispecies)现象。种下阶元有亚种(subspecies)(Mayr and Ashlock,1991)。亚种通常指地理亚种,规则。亚种是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认可的最低分类阶元。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中的同种个体,与其他亚种存在可分辨的差异,亚种间 75%以上的个体存在不同性状,即 75%在古生物学研究中还使用时间亚种(temporal subspecies)(Mayr and Ashlock,1991)。种的类型有多型种(polytypic species)和单型种(monotypic species)之分。多型种指包含两个或更多个亚种的种,其中一个亚种为指名亚种(nominate subspecies),如雉鸡(Phasianus cochicus)有 31个亚种,指名亚种为雉鸡高加索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colchicus)。与多型种相对的概念是单型种,单型种只有一个亚种。孑遗种(relic species):指地史上曾有广泛分布,由于地质变迁,现仅存在于局部地区的古老物种。孑遗种分为分类孑遗种和地理孑遗种。前者在系统发生上是古老的分类群,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后者的形成是气候、土壤、地形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如银杏(Ginkgo biloba)、大熊猫(Ail
书摘与插画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护生物学 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