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21世纪核心期刊发表素养”》发表在哪个期刊

中国网6月3日讯(记者 段留芳)WISE和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国际上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全球进展报告。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6月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WISE 研究总监Asmaa Alfadala博士、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和报告的主要作者共同出席了发布会,并就报告的主要发现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深度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陈光巨副校长到会并致辞,20多家国内媒体记者和北京、郑州、深圳等地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及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发布会。
Asmaa Alfadala博士
Asmaa Alfadala博士认为,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和交流互动之频繁已经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也为整个社会和职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既然学校应该负责帮助年轻人们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它们就需要采用21世纪素养教育模式去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为他们提供创造知识的工具,并激发他们的潜力。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在很多行业和国家,大部分需求最多的职业和专业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没有产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这意味着,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为尚未存在的职业做好准备?
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球许多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应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他们提出了21世纪素养等理念。近十几年来,21世纪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中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也反映出我国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报告发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同时,该报告还基于大量实践案例,为教师、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者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报告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兼顾社会发展要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将其纳入课程政策,并从教育系统内外给予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等方面。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
报告主持人刘坚教授强调,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是对国际教育改革已有经验的发展和超越。研究结果显示,超越特定领域的通用素养,如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受到了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从大量实践案例看,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结合真实情境、开展现实主题或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等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举措。这些也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一直在倡导和强调的。由研究院发起、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同样是一种积极尝试,通过优秀创新成果的遴选、培育、应用,推动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遏制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过度产能、过量库存”,增加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需求和有效供给,可以有助于促进教育系统的转型与升级。
《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是WISE系列研究报告之一。WISE通过和全球著名的专家、学者及意见领袖合作,共同探讨全球教育领域前沿和重要的课题,并通过WISE报告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 WISE 报告反映了全球教育的最佳实践,并为教育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丰富的建议。2015年WISE 共发表了8篇研究报告,探讨了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早期教育、教师培训等课题。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 (WISE) 简介
在卡塔尔基金会主席谢赫o莫扎o宾特o纳赛尔殿下的倡议下,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 于 2009 年正式开幕。WISE 是一个为激发创新思维、辩论和行动而创办的国际性、跨领域平台。通过一系列权威性研究和各种全年项目,WISE 为教育新方法提供了全球范例。WISE见证了卡塔尔基金会为促进知识经济而做出的长期努力,并致力于通过合作来构筑教育的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是以集聚社会公益资本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宗旨的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研究院秉持专业的学术立场,坚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不断发现、培育、遴选和推广一切有助于课程建设、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师发展、校长领导力提升等领域的优秀教育创新成果,促进政府、学校与社会资本密切合作,从而推动教育创新成果广泛惠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实现中国教育实践的系统创新与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 商务合作:010- 传真:010- 合作QQ: 电子邮箱:edu@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简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的委托,梳理与总结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经验。该研究围绕4个核心问题展开: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全球主要的素养框架及其要素分析,在课程、教与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案例,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应建立的支持体系。考虑框架制订者的地域广泛性以及文化与收入水平的多样性等要求,选取了5个国际组织和24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经历研究问题确定、文献检索及分报告撰写、驱动力和素养框架的比较研究、实施经验的案例梳理、反思和提出政策建议等研究过程,完成《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本刊刊载的4篇文章分别从上述4个研究问题出发整理而成。
【关键词】 ;
浏览历史:
下载历史:您现在的位置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国际上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全球进展报告发布
来源:腾讯教育(评校网)
责任编辑:评校网
中国北京(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今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WISE 研究总监Asmaa Alfadala博士、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和报告的主要作者共同出席了发布会,并就报告的主要发现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深度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陈光巨副校长到会并致辞,20多家国内媒体记者和北京、郑州、深圳等地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及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发布会。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Asmaa Alfadala博士认为,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和交流互动之频繁已经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也为整个社会和职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既然学校应该负责帮助年轻人们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它们就需要采用21世纪素养教育模式去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为他们提供创造知识的工具,并激发他们的潜力。WISE 研究总监Asmaa Alfadala博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在很多行业和国家,大部分需求最多的职业和专业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没有产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这意味着,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为尚未存在的职业做好准备?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球许多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应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他们提出了21世纪素养等理念。近十几年来,21世纪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中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也反映出我国对这一领域的重视。《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报告发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同时,该报告还基于大量实践案例,为教师、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者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报告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兼顾社会发展要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将其纳入课程政策,并从教育系统内外给予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等方面。报告主持人刘坚教授强调,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是对国际教育改革已有经验的发展和超越。研究结果显示,超越特定领域的通用素养,如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受到了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从大量实践案例看,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结合真实情境、开展现实主题或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等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举措。这些也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一直在倡导和强调的。由研究院发起、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同样是一种积极尝试,通过优秀创新成果的遴选、培育、应用,推动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阅读请查看评校网:
&&相关新闻
猜你感兴趣
网友关注排行【看点】21世纪核心素养 外国人怎么说
【看点】21世纪核心素养 外国人怎么说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综合表现为九大方面,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从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好奇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怎么讨论的?本期国际教育就来梳理国际社会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如果简单回顾国际社会对于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自二战后,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对“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国际社会也因此出现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的概念,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认可。
21世纪生存挑战是什么
  所谓“21世纪核心素养”就是人类社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提出的教育概念。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扁平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交通的便捷、信息的透明、国际人口和资金的快速流动正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如果说20年前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似乎还停留在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经济运作的层面,离我们个体的生活比较遥远;那么20年后我们无论愿意与否,将毫无选择地参与这个扁平的国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又面临着很多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战争冲突等。另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社会价值的生产链条。以往,工业时代的价值链条是一个生产资料驱动型的,首先开采物质和生产资料,通过加工、组织市场推广和分发,最后提供产品服务和创造社会价值。而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价值链条则是数据驱动型的。数据其实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创意。创造性将在未来社会的价值链条中发挥原点作用。这意味着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必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变化。
国际社会探寻核心素养之路
  虽然“21世纪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近些年才“热炒”的概念,但事实上,国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21世纪之前。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出版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这四个“学会”虽然未冠以21世纪核心素养的名称,但却为回答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方面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核心素养的问题。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三类主要技能。第一,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其日常所需的工作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第二,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现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展示创业能力。第三,技术和职业能力,要求有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联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2012年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发布了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包含以下七个领域的学习: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和科学与技术,该报告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建构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学习指标体系。这实际上就是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套详细的参考指标。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再次强调,“教育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也在1997年时启动了一项“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计划。结果表明,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支撑反思精神的三个支点分别是:使用工具,可以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异质互动,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如何在异质的群体中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团队合作,解决矛盾冲突,这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自主行动,学生必须学会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
  十余年后,经合组织在2012年3月发布《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
  可见,21世纪核心技能强调不同于传统知识系统的评估体系,转向了更为深层、复杂、创新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培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2011年提出了“21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21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赖莫斯教授认为,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其中自我技能包括开放灵活、好奇心、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自我效能等,人际技能包括共情、沟通、团队合作、信任、协商、解决冲突、服务导向、人际互动和领导力;认知技能包括知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解释、决策、执行功能和创造力等。
价值观是发展原动力
  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呈现了以下两个基本趋势。第一,价值观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如果将21世纪核心素养比喻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价值观就是这台发动机的引擎,它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第二,强调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都更为复杂,需调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还有以下三种关系值得讨论。第一,专业学科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必然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的重要平台。第二,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关系。21世纪核心素养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技能重要性的下降。第三,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总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涨的,但事实上,所谓国际首先是有国才有际,如果要提升国际能力,首先要确保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不同的文明各自发展、彼此交流,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新、更持续的文明样态。如果国际性变成了一种文明的代名词,那么这种文明的样态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也基本走到了尽头。(作者 滕珺 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转) | 蒋丽个人博客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转)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北京市去年开始做一项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中国首都的孩子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素养。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这三个方式都可以发生变化,而且是同时变化。
  我们在北京11个区县进行了调研。下面给大家看一些比较典型的结果。
  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我们发现,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10%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个比例非常低。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没有浓厚的兴趣能产生诺贝尔奖吗?不可能。任何一个科技诺贝尔奖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们再看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
  所以想要让中国孩子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另一个调研结果是中国老师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我们发现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书本,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快又好。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所以我们的作业结构必须发生变化。
  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需求。需求量最大的是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第二是增加学生学习特点方面的认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国培项目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很多培训专家讲完课就走了,让老师学会教书、让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必须在常态课堂当中反复磨,磨一两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运动式培训能解决的。
  很多老师说他们最主要的障碍是时间和精力不足,因为各级政府机构对学校干预太多,学校没有自由,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必须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的专家很多,中国现在研究教育的人有40多万,但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真的很少。我做校长培训有20多年,跟校长接触很多,有的校长跟我讲,说褚老师您知道什么是专家吗?在我们校长眼中,专家就是鱼缸里面的金鱼,可以用于观赏,但是如果把金鱼拿出来放在河水里面,放在海水里面,它就不行了,因为不接地气。专家不了解实际情况,一让他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他就现出原形。我觉得中国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学校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服务。
  我们再看教学方式的变化。老师在教研活动中都在研究什么?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很少。在教研活动中,在目标分解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教研组长发挥作用最大,因为他们了解课标、了解知识体系,对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学情分析方面教研员就不行了,反而是普通老师最了解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教研人员已经脱离课堂,他很多年不教书,他的优势是知识优势、教材优势而不是了解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教研活动当中对学生情况分析很少,可能和我们教研活动当中话语权不一样有关系,教研活动中,普通老师没有发言机会,甚至自己不敢说。所以,教研活动将来让普通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这是重要的突破。
  我们再看最有效的教研交流形式,同学科同年级教研效果最好,为什么?因为教的是同一学科同一本书,第二是同学科跨年级,效果最不好的是跨学科同年级。但这种教研交流形式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本身不分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深深割裂了,所以我认为教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很有必要坐下来讨论讨论,该怎么样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现在提出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两种方式一个是纵向整合,比如英语一年级到六年级,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老师整合,这种整合越来越多,需要加强这种教学方式。
  下面说一下管理怎么转变。管实际包括三个方面,学校怎么管老师、管学生,这是学校内部抓的;第二怎么管学校,第三怎么管政府。现在学校对老师、对学生管得很严,政府对学校管很很死,但是没有人管政府。过去为考而管,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我认为将来要发生变化,应当学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结果,主动发展是过程。我们首先看学校怎么管。学校内部的管理关键在于抓住评价环节。
  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所以现在教育部提出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再一个就是教师评价,评价教师也不能只看分数。我认为一个学校好不好的第一条标准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好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会知识,二是学会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做好。老师要乐教、会教、教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也需要提高,现在师范大学对老师教学素养的培养甚至不如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是重点,老师要让孩子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科,让孩子学会学习,特别学会今天讲的21世纪素养,这样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教好。
  好的学校让管理人员乐管、会管、管好。管理只是手段,管是为了学和教服务,三个乐属于情感建设,三个会属于能力建设,三个好属于标准建设,对于校长至关重要。
  下面看怎么管政府的问题。
  我感觉现在太缺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我经常对校长讲,有时候让孩子无所事事可能非常有价值,当然玩游戏的时间要控制,但要让孩子有发呆的时间,没有自己的时间很难形成兴趣,很难产生伟大创举,所以教育要培养自由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称,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实现自我。
  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基础是保障人们的自由,我认为只有自由了,人的精神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想有自由必须有民主,教育民主促进教育自由,以民主促自由。民主并不只是管理制度,还是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所以我认为大家要想一个问题,我们学校离真正现代学校有多远,我们教育离真正的现代教育有多远。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分类。作者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发表核心期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