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财政收入增速速低于经济增速

您现在的位置:
【2016上半年经济数据今日公布】来看看:收入增速能否跑赢GDP?(2)
  收入增速能否跑赢GDP增速?
  上半年居民收入会达到什么水平,其增速能否跑赢GDP增速,是外界尤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慢于当季GDP增速0.2个百分点。
  即将公布的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能否实现&逆转&,再次跑赢GDP增速,外界对此抱以期待。
  民间投资增速能否企稳?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引发舆论和官方的高度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1-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为了提振民间投资,官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从5月20日到30日国务院派出了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实地督查;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在各方努力下,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能否止住放缓趋势,实现企稳,也是本次中国经济半年报的一大看点。(完)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从宏观经济数据看居民收入的增长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从宏观经济数据看居民收入的增长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怎么可能靠低工资长期维持经济高增长
怎么可能靠低工资长期维持经济高增长
来源:中国改革网记者:老师曾经多次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外因论观点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更多是由外部波动所致,通过积极的刺激政策,仍然可以维持8%以上的经济增速15-20年。老师怎么看当前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王小鲁:我认为外因对中国经济确实有很大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内因。在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那段时间,我国出口增长一直在20%以上,净出口也在不断扩大,有力带动了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外需下滑、出口显著放慢,最近更是变成了负增长,出口的减速确实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产业现在面临很大困难。同时也应该看到,出口增长放慢不仅仅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自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过去中国劳动力很廉价,凭借这一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优势,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出口超常增长。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消失。特别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特别高的来料加工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严重。这是比较优势转变带来的结果。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工资水平也相应有了很大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需要发展。但我们在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的障碍,在促进符合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面进展还很不理想。旧的比较优势在消失,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处在这样转型期,经济确实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是当前经济持续下行的内因之一。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中国内需结构的问题。这是内因之二。过去十几年,中国的消费和投资比例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从过去八十、九十年代消费率占GDP比重60%以上,降到现在的52%,最低的时候到了50%以下。其中居民消费过去占GDP的50%左右,现在只有38%。同时储蓄率大幅度提高,投资率也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采取了超强的刺激政策。大规模政府投资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度使投资增长非常快。相应带来了产能的迅速扩张。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投资投向了生产部门,而且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也拉动了生产部门的投资和增长。在当时钢材、水泥的价格都出现了暴涨。这给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吸引市场投资向这些领域倾斜,造成这些部门的产能迅速扩张。而当大规模刺激的时期过后,市场需求消退,很多生产设备停了下来,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经济增长随之放慢,效率迅速下降。我们近几年经济增长下行,最突出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规模过大,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经济增长自然就会放缓。因此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是造成当前经济困难的基本原因。最近两三年,消费率略有回升,投资率略有回落,各自有两三个百分点的调整。但总体上还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这需要一个较长的结构调整过程。记者:那么怎样看待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呢?内部结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王小鲁:结构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际市场不好,作为外部原因,确实有影响,但是国际市场最近这两年的情况也并没有糟到很严重的程度。导致中国经济面临这么严重问题的原因还在于内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需求占比太低。当产能过剩,投资拉不动经济增长的时候,消费没有能够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国际市场因素毕竟是外因,中国不能希望国际市场永远旺盛。依靠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只能是一个时期的现象,出口的超常增长不会永远持续,长远看还是要靠内需。而内需不能只靠投资不靠消费。投资过度就会使结构失衡。现在导致中国下行的基本原因就是经济结构失衡。结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涉及收入分配的体制和政府政策方面的问题。过去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收入差距在急剧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按官方公布的数据接近0.5,由于居民收入统计对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有严重遗漏,实际基尼系数应该在0.5以上。这样一个收入差距和拉美国家差不太多,在世界上属于收入差距很大的一类。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大众消费相对不足,再加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不全、房价过高等原因,很多中低收入居民也不得不保持高储蓄。少部分人非常有钱,但是非常有钱的这些人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率很低,储蓄率很高,收入的大部分用来投资。同时这一人群的消费有很大部分是在国外:国外旅游、度假、购买奢侈品、送子女家属出国定居,等等。因此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覆盖不全,是导致消费率过低、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的结构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而收入分配问题又与多方面的体制或制度问题相关,包括财税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另一个原因是各级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追求GDP增长,不断鼓励和刺激投资,而且政府掌握的资源大量的直接用于投资,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各种各样的投资项目。有些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有不少是低效、无效的投资,甚至是滥用公共资源。此外各级政府还采用低价供地、减免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这些对投资的超常规鼓励,实际上既提高了储蓄率也提高了投资率。结果投资增长总是快于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又不断带动产能的扩大,那生产能力到哪去释放呢?你的产品卖给谁呢?国外需求放慢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又没有大幅度的增长,产能无处释放,这就是经济下行的原因所在。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工资应该与此相适应记者:您最近提到我国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而财政部长楼继伟先生认为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为工资提高、《劳动合同法》等因素,抬升了企业用工成本。但老师刚才提到中国现在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工人或者居民的收入应该符合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老师怎么看待通过降低或者改变最低工资、修订《劳动合同法》,以度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王小鲁:我也注意到了这些观点。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不是低收入国家了;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中国人均GDP才200美元,现在是7000多美元,那你怎么可能指望工人工资不增长或者是低增长,怎么可能一直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永远维持经济高增长呢?就算能够靠低工资维持高增长,但如果老百姓不能从增长中得益,这样的高增长有意义吗?中国已经度过了低收入阶段,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工资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相适应,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低工资时代了。很长时期以来,中国工资的增长速度是慢于GDP增长、慢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基本上都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也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几年工资增长加快了。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工资占比不断下降,最近这些年工资增长快一点,是对过去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现象的纠正,我认为是正常的。要改变劳动报酬占比过低、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过低的状态,需要有一个时期工资增长快于GDP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认为必须继续保持低工资以维持比较优势的观点,并不合理。观察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它们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阶段,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都是稳定的或提高的,而不是下降的。它们的劳动报酬占比一般在60%以上,几十年前就是这样。我们的劳动报酬近几年虽然有提高,目前占比还只有50%左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劳动占比有所提高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种提高,消费比重过低的情况扭转不过来,结构失衡也无法纠正。当然,现在因为经济下行,工资增长如果过快,确实有可能超过企业承受能力,所以工资增长还要适度,需要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工资的增长主要靠市场主导,而不是靠政府主导。我认为各地政府规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有必要的,总体上来讲是合理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企业承受能力。至于《劳动合同法》,它在保护工人劳动就业、获得报酬、享受保险等权利方面做了很多规定,我认为是必要的。随着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应该健全起来。有人说中国《劳动合同法》早出了几十年,如果意思是说几十年内不应该有劳动合同的法律,不应该有劳动保护,那这是完全站在资方的立场上说话,无视工人的利益。整个国民经济的蛋糕在做大,劳动者报酬只能切一小块,剩下的一大块应该切给谁呢?都切给雇主吗?或者都切给政府吗?这是不合理的。蛋糕做大了是劳动者、管理者、企业家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当然应该公平分配,应该共享做大的蛋糕。忽视劳动者的利益是错误的。但是,《劳动合同法》中的某些条款也许对劳动力的流动性有不利的影响,比如关于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是否会对劳动力的流动性、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影响?据说实践中有些雇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避免都变成固定工,合同没到期就提前解雇工人,这可能是一个负面影响。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是可以讨论的。一部法律可能有利,也有可能有一些缺陷,但不能一概否定。如果在这些问题上能够取得社会共识,不足之处可以在未来法律修订中解决。高储蓄与高投资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天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中国消费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正是因为居民消费意愿不高。这种情况无法改变,因为高储蓄,只能搞高投资,才能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这种说法是否合理?王小鲁:笼统讲中国有高储蓄的传统,这是存在的,世界的平均储蓄率大约在10%到20%, GDP的80%以上是拿来消费的,中等收入国家储蓄率也不到30%。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储蓄率就已经到了35%-36%,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储蓄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多,这中间经历过缓慢上升,但在2000年之前基本没有超过40%。这已经是高储蓄了,也促使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经济高增长。因为高储蓄,所以有大量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而投资是中国过去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2000年以后发生了一个变化,储蓄率从百分之三十多、四十急剧上升到了50%,2010年达到51%,而消费率掉到50%以下,居民消费率只剩下36%。这就导致了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一个国家拿GDP的一半来储蓄和投资,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是用历史传统、老百姓的习惯等等说法不能解释的。我觉得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这期间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导致了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下降。收入差距扩大时,国民收入的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而高收入人群是高储蓄人群。这是导致储蓄率超常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二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期间政府收入比重上升、企业收入比重也在上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了。而且,企业收入中是垄断性行业收入上升快,一般制造业、竞争性部门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上升。政府收入比重,如果考虑到每年几万亿元卖地收入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等因素,上升幅度更大。因此这期间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都是上升的。第三,政府收入增加后,这个钱怎么花?可以用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会减轻居民负担,增加老百姓的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这会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但各级政府都要政绩、追求GDP,因此更喜欢用来投资。对公共服务倒不怎么热心。有些地方的官员特别热心搞投资,还和腐败有关,因为从中可以捞油水。而且除了用政府收入投资,还要借银行的钱投资,再加上用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地刺激社会投资,储蓄率和投资率自然会越来越高。此外优惠政策还是一种倾斜政策,会改变市场利润平均化的规律,实际上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同时,宏观政策也在刺激投资,经济下行期会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以刺激投资,会促使储蓄率和投资率提高。我觉得这些问题是结构失衡的背景原因,或者说是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这和现行的财税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收入分配制度都有关系。这种结构失衡不能用老百姓的储蓄习惯来解释。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经济增速下降, 该如何看 解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三个维度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对话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7%,备受关注的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前不久对外公布,经济形势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导致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人的担忧也油然而生:中国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老百姓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能不能够实现?风物长宜放眼量。上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加速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尽管经济增速小幅回落,但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增长38.4%,互联网零售额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增长都在5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分化调整中,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经济的新动力在加快成长。然而,转型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须保持信心和定力,面对风险挑战,迎难而上,不断释放中国经济潜在的活力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编者新常态不等于“经济下行”记者:从不同维度看待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颇耐人寻味。对于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分析,是研判经济运行的重要框架,从“三驾马车”的角度看,7%的增速是否还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张立群:在国内外有关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的众多解读中,有人将新常态片面理解为“经济下行”,甚至出现了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刚公布的4月份部分经济数据和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宏观调控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4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2%,外需仍然低迷;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企业经营仍然困难。但新常态并不等于“经济下行”。市场需求增速是决定年度经济增长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市场需求增速趋稳的支持下,中国经济筑底企稳过程预期在下半年会趋向完成。首当其冲的是消费,一季度消费的增长是10.8%,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经济等快速崛起,我国居民消费稳中趋升,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从就业看,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20万个;从收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1%,继续跑赢gdp增速,居民消费订单的平稳增长会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企业形成稳定的支持。第二是出口,虽然稳增长压力加大,但我国出口结构调整趋势向好。前4个月,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5.7%;民营企业出口增长6.5%,占比达到43.1%,成为拉动出口增长主力军;一大批企业通过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加强研发创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探索跨境电商模式扩大出口,成为增长亮点。第三是投资,我觉得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的建设都会是趋向活跃的态势,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整个投资增长未来应该是一个由弱转稳的基本发展态势。还有一点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对整个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稳定作用,也说明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常态下驾驭好“三驾马车”,我认为在投资上,要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增加公共产品等有效投资。在消费上,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随着楼市“新政”的公布,未来楼市交易将会进一步活跃,同时拉动建材、装潢、家电等行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继续带动消费升温。在出口上,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总体看,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今年中国经济很可能会是一个低开稳走的基本态势,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向创新驱动要“活力”记者: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表面上是经济增速的换挡,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和接续,您是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这一特征?张立群: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意味深长。我们国家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就像人们所说的是“爬坡过坎”,所以现在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一再强调质量和效益,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发展必须讲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正在全面适应新常态,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很重要的特点是,从普遍的短缺开始转向普遍的过剩,面对这样一个过剩的市场,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最重要的要靠创新,而整个国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也要靠创新,因此创新是我们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另外,培育增长新动力的关键也在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恢复同样是依靠创新,像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等,创新驱动开辟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如何看财政收支8.6%和8.2%的增速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财政收入增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