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浙江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想学习单片机,不知道哪个单片机开发板能做什么好些?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学习指南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学习指南
     访问次数:
<span class="WP_VisitCount" url="/_visitcountdisplay?siteId=48&type=3&articleId=5
一、&学院简介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简称&光电学院&,英文为&college&of&Photonic&and&Electronic&Engineering&,缩写为&P&EE&,网站为http://paee.。
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理化科。1953年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应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1984年设置激光研究所,2000年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系。2002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激光研究所以及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由福建师范大学批准设置&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简称&物光学院&)&建制。经过9年发展,物光学院在学科建设、学位点、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福建师范大学为实现新百年的重大学科调整和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特色工科建设,2011年秋决定在原物光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并于日进行了授牌仪式,日正式发文设置,日任命了首届党政班子。
光电学院有着师生教学相长、学术氛围浓厚的优秀传统,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科研实力强大、办学质量显著、设施日臻完备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信息类工科学院。现有在职教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含:正高职称教师12人(博导8人),副高职称教师29人;博士2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人。拥有医学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其中运盛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省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级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省级三八红旗手2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首届百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学院现另聘有海外讲座教授4人,国内985大学讲座教授1人,还聘请了25位院士、专家、教授(含海外学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学院现设有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网络与通信工程系、光科学与技术系、光电工程与仪器系、工程基础教学部、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光电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教育事业发展部、对外合作事业部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学院现有光学工程福建省重点学科(入选省级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拥有&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以及设施齐全的各专业教学实验室、光电信息领域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实习基地等。2006年获批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新获批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光学),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获批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06年获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含光学1986、无线电物理2006);获批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另有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等专业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目前,在学博士生13人,硕士生128人、本科生866人。
学院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硕果累累。多个稳定而有特色并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方向正在显示其优势和实力,学院承担&973&和&863&等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课题。2002年以来,学院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二和三等奖共12项,其中&人体组织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激光医学的应用&和&基于非线性光谱成像新技术的医学无损诊断基础研究&分别获得福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学院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着紧密联系和友好合作,众多教师分别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研究;学院不定期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
学院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改革和管理,注重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融与互补,完善能力本位的结构化课程体系,积极实践大众化背景下加强质量建设的教育思想。各专业以及工程基础课教学师资结构合理,理工融合,优势互补,主讲教师素质好,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传统,在国家级及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连年获奖。2006年以来,共计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和校长嘉奖100多项。
展望未来,光电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秉承着&知明行笃,立诚致广&校训精神,保持着&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认真实施&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满怀豪情,再铸辉煌,为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开放式的、富有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创新型工科学院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社会进步谱写出新的篇章!
院领导简介
院长:李晖,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光学专业和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并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Texas&A&M&大学光学成像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福建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生物医学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光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学及成像、医学数字图象识别和物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工作,已完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被SCI、EI收录,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2)、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教师等奖励和表彰。
书记:刘舒平,男,中共党员,思政副教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2007年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校纪委委员。毕业留校先后担任教务处师资科科长,福建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海外教育学院(留学预科学院)党委书记等职。2012年5月起任现职。曾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福建师范大学热心支持工会工作的党政领导荣誉称号。现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专家,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理事。
副院长:李步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激光生物学报》编委,福建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现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合作项目1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荣获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50篇次,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持的1项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还荣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和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
副院长:陈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以交换科学家身份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访问;2010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15项;发表论文125篇,被SCI收录63篇次,EI收录89篇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3本专业著作编写工作,主讲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Optics&Express》、《British&Journal&of&Dermatology》、《Tissue&Engineering:&Part&C.》和《Applied&Physics&Letters》上。2007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年获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和福建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被授予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0年获第七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副院长:&吴怡,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福州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电子学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
副书记:&朱瑞荣,男,1965年9月生,莆田市人;中共党员,思政讲师,现为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留校在物理系担任政治辅导员,1992年秋起任系团委书记,长期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担任过校团委常委、系党总支委员。2000年10月,任学校水电中心主任;2003年7月任后勤集团办公室主任,2004年8月聘为后勤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运输中心主任,2004年9月后勤服务集团首届一次职代会选为集团工会主席;2005年11月起任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副书记,2012年5月任现职。1993年教师节评为92学年度校思政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2月被省教委、团省委授予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评为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管理育人先进个人;2011年6月授予福建师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1年12月评为福建省2012年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二、专业简介
1、专业机构
2000年招收第一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师资和校实验中心10位教师参与)。
2004年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验收。同年招收网络工程专业学生,2008年网络工程专业分出独立成系。
系主任:王平(电信、学士、硕导)、刘金清(电信、学士、硕导)、王号(光电、博士、硕导)。
2、历界学生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毕业9届818人
3、师资队伍
光电学技术
不间断电源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
在20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48%,受过本专业正规教育的教师占8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5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4%,高职称的教师占48%。近年来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百余篇,被EI、ISTP等国际收录数十篇,获得专利数十项,编写教材数十本,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百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
还有学院的光科学与技术系(光科系)、网络与通信工程系(网通系)、光电工程与仪器系(光仪系)、工程基础教学部(工教部)、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及智能光电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相关交叉学科富有教学经验的91名师资,更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科建设
2005年申报成功:校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2005年申报成功: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线电物理、核物理4个硕士点,2007年评定为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评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5、办学特色
强调综合应用的工科特点。保持&&计算机技术的电子信息类工程的应用和研发&、&以管理信息技术为主的软件工程的应用和研发&的传统;着重以&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和研发&为主线的特色方向。
6、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竞赛: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该专业学生近100人次获得全国(省)&挑战杯&、全国(省)电子设计竞赛等一、二、三等奖。
学生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考研率在10%左右,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7、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在电子信息类的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工作,可涉及邮电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经济、贸易、军事、科学、教育、社会保障、各级政府机关等多个领域。
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代码:60080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相关学科&: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专业背景
电子技术作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它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力推广应用电子技术,提高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和有效途径。
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它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象、雷达、遥感信息等的处理、交换、及无线、电缆、光缆等的传输,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各种电子与信息系统。
3、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理论和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在电子与信息领域、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电子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4、基本规格:
基本规格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应具有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良好的道德品质);
(2)文化素质(了解人类的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
(3)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精神);
(4)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及对紧张工作的适应性);
(5)业务素质(工程与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方法与持续发展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
应掌握以下知识:
(1)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
(2)掌握路和场、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模拟与数字信号等方面知识;
(3)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有关理论知识;
(4)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5)掌握传输、交换、网路理论基础知识。
应具有以下能力:
(1)应用基本电路的设计开发能力;
(2)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
(3)表达思想,撰写论文及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
(4)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模式和具体举措
1、人才培养内容
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名称
计划通过哪些主要课程或教育培养措施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人文或艺术类课程)等等
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人文或艺术类课程)等等
大学体育等等
学习相关的专业业务知识等等
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
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等
掌握路和场、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模拟与数字信号等方面知识;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等等
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有关理论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等等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计算机应用基础、可编程控制技术、软件工程等等
掌握传输、交换、网路理论基础知识
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TCP/IP协议原理与编程、高频电子线路、光纤通信技术等等
表达思想,撰写论文及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
大学英语、高级英语等等
应用基本电路的设计开发能力;
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子CAD、电子系统设计等等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文献检索、新技术讲座等等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实训、网络技术实训、通信技术实训、电子系统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生产见习等等
2、人才培养手段
(1)教学班导师:从大一开始每班指定一位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为正副班导师,主要帮助解决学习、科技方面的问题。
(2)学生科技节:每年一度科技节用来布置项目任务、展示评比学生科技作品、表彰先进个人,目的在于通过制度化来保持优良传统。
(3)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活动场所,围绕培养电子信息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自主立项的科学研究和参加各类高水平专业竞赛为手段,在工程素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4)教师科研: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纵、横向),只有教师先行、更新、掌握了新技术才能教授好学生,同时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引领学生科技活动。
(5)毕业设计:作品可分为硬件设计类、软件设计类、工程设计类三类。指导教师由学校和企业两部分组成。
3、人才培养制度
标准学制4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为6年。总学分约170学分,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总课时约2500学时,其中专业讲授约2000学时,实践约500学时。
4、人才培养评价
就业率、考研率、竞赛名次、社会声誉、学生满意度、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培养基地等。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
公共课程(&32&%)
思想政治理论模块
大学外语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及高级语言(C)模块
大学体育模块
专业课程(53&%)
实践性环节(15&%)
毕业论文/设计
电子技术实训
网络技术实训
通信技术实训
电子系统设计
总计(100%)
六、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介绍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设计语言(C)、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信号与系统、电子测量与仪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单片机技术、TCP/IP协议原理与编程、数字信号处理、文献检索等。
选修课程涉及电子应用技术(测量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个教学方向。
2、课程介绍
高等数学由数计学院教师任课;大学物理由我院工程基础教学部(工教部)教师任课。
1、《大学物理》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的基础课。
2、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并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大学物理》(上)
1、力学(32学时)
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运动守恒定律,&刚体力学等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2、热学(20学时)
内容包括:气体动理论(包括:理想气体,分子热运动和统计规律,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论以及熵等内容)。
3、振动和波动及电磁波(12学时)
内容包括:机械振动,机械波,电磁波等。
第二部分:《大学物理》(下)
4、电磁学(40学时)
内容包括:真空中的静电场,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真空中的恒定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以及磁介质中的磁场等相关内容。&
5、波动光学(24学时)
内容包括:光的干涉(包括: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等),光的衍射(包括光栅衍射以及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等),以及光的偏振等相关内容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由于普通物理实验已经独立开课,本课程将不涉及实验内容。
四、评估方式
1、期末考试(占60%)
2、期中考试(占20%)
3、课堂讨论(10%)
4、作业(10%)
五、指定教材
马文蔚等.《物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六、推荐阅读书籍
1、程守沫.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2、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
3、赵凯华.罗蔚茵.《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4、赵凯华.钟锡华.《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5、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6、姚启钧.《光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陈秉乾等.《物理学难题集萃》(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贾瑞皋.薛庆忠.&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理工科各本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衡量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本科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要求通过福建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掌握:C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结构化程序设计语句;函数的概念和用法;编译预处理命令;位运算;文件的操作;算法的基本表示方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二、课程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能够掌握一些较为简单的算法,并初步积累编程经验,自己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程序课题。
本课程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C语言概述(2学时)
第二章&&程序的灵魂--算法(2学时)
第三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6学时)
第四章&&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顺序程序设计(2学时)
第五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
第六章&&循环控制(2学时)
第七章&&数组(2学时)
第八章&&函数(2学时)
第九章&&预处理命令(2学时)
第十章&&指针(4学时)
第十一章&&结构体与共用体(2学时)
第十二章&&位运算(2学时)
第十三章&&文件(2学时)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按实验目的及要求对所涉及的内容上机调试及验证。
四、评估方式
&&&&&本课程为全省等级统考课程,学生成绩以学生参加全省等级考试的成绩为准。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填空题和编程题四种。
&五、指定教材
1.&叶东毅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叶东毅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指导》,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六、推荐阅读书籍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谭浩强,&《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严桂兰,《C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4.&严桂兰,《C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学习指导》,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课程的性质
适用专业:理工科各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在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理工科﹑经济以及管理等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六)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七)参数估计&
(八)假设检验
三、教与学方式
本课程授课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时数:68学时(其中习题课约17学时),周学时4,学分数:4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按实验目的及要求对所涉及的内容上机调试及验证。
四、评估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评估由课堂学习状态、、作业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组成。期末学习结果考核由期末考试(约占70%)和学习过程(约占30%)构成。
五、指定教材
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编,高教出版社
六、主要参考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仁宫,概率论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梁之舜,邓集贤,杨维权等,概率论及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孙荣恒,应用概率论,科学出版社,1998.
4、《电路分析基础》
一、&课程性质&
《电路分析》课程,是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学院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电路分析》是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属于电路理论的入门课,是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必不可少的铺垫。
通过《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电路计算的几种基本方法;初步掌握Pspice电路仿真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应用基本规律和方法计算直流电路、动态电路和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和其他物理量;了解网络函数、频率响应、谐振等概念,熟悉频率响应、谐振的相关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部分实用电路,并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简单电路。
《电路分析》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单独开课,电路与电子实验),习题,答疑,期末考试。通过上述教学步骤,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线性、集总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为后续的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课堂讲授64学时,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
二、课程内容
CHAPTER&1&&&&INTRODUCTION&(绪论)
CHAPTER&2&&&&BASIC&COMPONENTS&AND&ELECTRIC&CIRCUITS(基本电路)
CHAPTER&3&&&&VOLTAGE&AND&CURRENT&LAWS&(电压、电流定理)
CHAPTER&4&&&&BASIC&NODAL&AND&MESH&ANALYSIS&(节点法和网孔法)
CHAPTER&5&&&&USEFUL&CIRCUIT&ANALYSIS&TECHNIQUES&(几种电路分析技术)
CHAPTER&7&&&CAPACITORS&AND&INDUCTORS&(电容和电感)
CHAPTER&8&&&BASIC&RL&AND&RC&CIRCUITS&(基本RL&、&RC电路)
CHAPTER&9&&THE&RLC&CIRCUIT&(RL&C电路)
CHAPTER&10&&SINUSOIDAL&STEADY-STATE&ANALYSIS&(正弦稳态分析)
CHAPTER&11&&&AC&CIRCUIT&POWER&ANALYSIS&(交流电路功率)
CHAPTER&12&&&POLYPHASE&CIRCUITS&(多相电路)
CHAPTER&13&&&MAGNETICALLY&COUPLED&CIRCUITS(磁耦合电路)
CHAPTER&16&&FREQUENCY&RESPONSE(频率响应)
三、教与学方式
《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安排在二年级。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课时计划是每周4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分析,也强调应用和技能。
四、评估方式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研究性教学与课堂表现。虽然每一章都有作业,但大部分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练习。自己认为达到目标即可。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题目类型:计算题。
考卷中有75%以上的考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指定教材
William著:《工程电路分析》(第七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六、推荐阅读书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Alexander著:《电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boylestad著,《电路分析基础》(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5、《模拟电子线路》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在熟悉常用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研究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习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1、内容概要:模拟电子线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器件和由电子器件构成的各种基本功能电路,以及由基本功能电路组成的各种用途的装置或系统。具体运用于计算机技术、通信、自动控制等许多方面。
2、教学大纲:本课程由十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运算放大器
第三章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第四章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第五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第六章 模拟集成电路
第七章 反馈放大电路
第八章 功率放大电路
第九章 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
第十章 直流稳压电路
3、课时安排:安排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是每周4学时,总学时数:64(理论,不包含实验课),学分数:4。
三、教与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把模拟电子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贯穿课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应用,每位学生在本课程结束之前,至少上交一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电路作品。
学习方式:课堂听课、课间答疑、课后预习复习的学习。
实践方式:本课程配套实验课,让理念知识在实践中得着验证,提高学习者动手实践、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
作业、实践等要求:各章节均有课后作业。
考核:考勤、作业占10%~20%、期中考试占20%~30%、期末闭卷考试占20%~60%。
五、指定教材
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模拟部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六、推荐阅读书籍
1、童诗白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冯民昌,《模拟集成电路基础》,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
&&&3、FLOYD,《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数字逻辑与系统》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的性质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理论课。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由各种逻辑门电路、数字集成电路构成的基本电路,并初步具备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简单数字电子系统的能力,为专业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EDA技术》等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内容: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件、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模数与数模转换器以及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数字逻辑基础:是本课程的预备知识,目标是用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内容为介绍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数字电路的特点、分析方法及其测试技术、数制与码制、数字逻辑基本运算。
2、逻辑门电路:逻辑门电路为组成数字电路的基本电路。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器件电气特性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各种元器件连接所要考虑的电气指标。要求通过介绍开关器件的开关特性,了解各种门电路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内部电路的一般性介绍推导出门电路外部特性指标建立方法或依据,重点介绍基本门电路的外部特性及应用方法,注意介绍常用器件系列的识别及其外部特性参数比较,用产品实例讲解工程设计过程中如何查找器件参数和如何应用器件参数。
3、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工具&逻辑代数、卡诺图以及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逻辑问题进行求解的方法和能力,掌握对于给定的逻辑关系如何查找器件、连接器件予于实现。要求介绍逻辑代数划简,逻辑表达式的几种标准格式及其相互转换,卡诺图的构成和用卡诺图划简逻辑函数的方法,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竞争冒险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设计时如何消除竞争冒险问题。以实际工程例子说明电路设计要考虑用本章知识建立针对问题的逻辑连接正确性,消除输出干扰(冒险),还要考虑用第二章的知识建立器件的电气连接正确性。
4、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介绍编码器、译码器、数据分配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等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及基本的应用方法。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工程设计概念,即尽可能用已有的某些专用功能集成块以最少的器件连接来实现产品或工程任务要求,掌握编码、译码、数据分配、数据选择、数据比较和算术运算等数字信号处理概念,练习用专用功能集成块设计较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
5、触发器:介绍构成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即触发器,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触发器的电路结构、触发方式、逻辑功能以及描述触发器功能的几种工具如逻辑符号、功能表、特性方程和状态转换图,理解各种触发方式的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掌握应用触发器时信号的加入方式。
6、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分析和设计方法,目标是是使学生建立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时序逻辑问题进行求解的方法和能力,掌握对于给定的时序逻辑关系如何查找、选用器件予于实现。要求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和功能描述方法,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步骤,状态设定和状态划简方法,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以实际工程例子说明时序电路设计要考虑用本章知识建立针对问题的逻辑连接正确性,还要考虑建立器件的电气连接正确性。
7、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介绍数字系统中广泛应用的两种时序逻辑功能器件。目标是是使学生掌握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的分类、工作原理、逻辑功能及应用方法。要求明确二进制、非二进制计数器的概念区分,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的区分,加计数器和减计数器的区分。了解异步计数器和同步计数器的内部电路设计方法,掌握集成计数器的应用方法。要求明确寄存器的分类、集成寄存器的应用方法。
8、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这两种器件是具有一定智能的电路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电路理论和电路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方法、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几种典型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实现逻辑功能的编程方法。
9、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介绍几种脉冲信号产生器以及脉冲变换电路。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基本单元电路如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及定时器等的功能、特点及其主要应用方法。
10、模数与数模转换器:介绍模数与数模转换器的类型、工作原理等。目标是使学生了解D/A转换器的类型及其优缺点,D/A转换器的输出方式,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集成D/A转换器的应用设计方法;了解A/D转换器的一般工作过程,A/D转换器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集成A/D转换器的应用设计方法;要求了解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和权电流型D/A转换器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准确掌握D/A转换器的转换精度、转换速度和温度系数的物理意义,理解决定转换精度的要素;了解采样与保持、量化与编码等概念,了解并行A/D转换器、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和双积分式A/D转换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正确区分出分辨率和转换精度,了解不同任务对转换时间的要求。
11、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介绍用于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中常用的两种工具即算法状态机ASM图和寄存器传输语言RTL,以及数字系统常用的两种实现方法&&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和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同时列举简单的实例说明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和实现方法。
三、教与学方式
1、本课程教学将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分组进行电子作品制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讲授的内容倾向于应用,测重讲解知识点的应用场所及知识产生的工程背景。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电子制作分组为2~3人一组,各组电子制作作品的功能不能雷同,要求用已学习过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逻辑与系统等相关课程知识进行创新性电子作品制作。
四、评估方式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和作品制作成绩加权计算,采用百分制。卷面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作品制作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指定教材
本课程拟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的、由康华光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六、学习参考书
查找和阅读5~8个元器件资料(至少有2篇英文的)并作应用方案设计。并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美]Alan&B.Marcovitz&著,殷洪玺、杨匡汉、李正斌&等译:《逻辑电路设计基础Introduction&to&Logic&Design》,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童永承主编:《数字逻辑分析与设计》,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信号与系统》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分析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学习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等;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内容概要:信号与系统是高等院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它研究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时域及频域的分析方法;研究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方法及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研究如何根据系统函数对系统特性进行判断;研究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本课程由八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信号与系统
&第二章&&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三章&&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四章&&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五章&&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第六章&&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第七章&&&系统函数
第八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课时安排:本课程周学时为4学时,安排一个学期。
三、教与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安排5个验证性实验,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matlab仿真软件加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坚持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应用。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寻找有关的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答疑。
四、评价方式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成果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指定教材
&&&&1、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瑞.《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推荐阅读书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A.V.&&奥本海娒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郑君里、杨为理、应启珩,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管致中、夏恭恪,信号与系统(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电子测量与仪器》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
2、课程目标:学习电子测量技术原理、测量仪器以及测试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培养职业道德、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类等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主要介绍电子测量基本概念、测量基本原理及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与操作应用。
(1)基本概念。(10课时)
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组成,以及测量原理等方面的概念。掌握电子测量与仪器的基本概念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对于绝大多数基本概念,尤其对那些在工作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概念应能够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并注意个别概念间的区别。
(2)测量技术方面。(10课时)
测量技术主要包括电压测量技术、波形显示与测量技术、频域测量技术、元器件测量技术、频率/时间测量技术、数据域测量技术等。测量技术是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指导,也是测量仪器构成与应用的理论依据。对于测量技术应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切忌生搬硬套,并学会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测量仪器的构成与应用方面。(12课时)
测量仪器主要包括电压测量仪器、波形显示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元器件测量仪器、频率/时间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智能仪器等,所有仪器的构成都是以其测量原理为依据的,只要理解掌握了测量原理,学习仪器的构成与应用就游刃有余了。
(4)测量技能方面。(16课时)
测量技能主要包括测量的组织进行、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数据的处理、测量中现象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以及查阅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学习本课程的目标。需要通过实验实习来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要求教学工作中要不失时机地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并养成严谨求实、讲究科学的好作风。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讨论法、实验演示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验证实验、创新实验
四、评估方式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指定教材
1、陈尚松主编:《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六、推荐阅读书籍
1、宋悦孝主编:《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比较熟练地用c++语言进行一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环境visual&c#.net的使用。
二、课程内容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
本课程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4&学时)
第二章C++简单程序设计(4学时)
第三章函数(4学时)
第四章类与对象(6学时)
第五章C++程序的结构(4学时)
第六章数组、指针与字符串(6学时)
第七章继承与派生(6学时)
第八章多态性(6学时)
第九章群体类(4学时)
第十章C++输入、输出流(4学时)
第十一章Visual&C#.net程序开发概述(6学时)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按实验目的及要求对所涉及的内容上机调试及验证。
四、评估方式
&&&&&1.实验报告(40%)
&&&&&2.平时成绩及作业(10%)
&&&&&3.期中考试(10%)
&&&&&4.期末考试(40%)
&五、指定教材
1.&郑莉&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郑莉&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六、推荐阅读书籍
1.Haibin&Zhou&&&Mengchu&Zhou,《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in&C++:&A&Project-Based&Approach》,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燕编著,《面向对象的理论与C++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
10、《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
2、课程目标: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以典型CPU为背景组织教学,通过介绍微处理器的逻辑结构、工作模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微机I/O接口的基本概念、常用接口芯片的应用技术,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编程方法与设计技巧,掌握微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与提高软硬件的设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1、内容概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微处理器逻辑结构与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I/O接口等部分。
2、&教学大纲:本课程由以下内容构成。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系统导论
第二章&&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
第三章&&微处理器
第五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第六章&&半导体存储器
第七章&&输入
第八章&&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
3、&课时安排:本课程周学时为3+1学时,20周共计60+12学时(根据课时不同适量调整)。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操作练习的教学方式。
2、学习方式:认真听讲,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练习解答
3、实践方式:本课程需要一定量的上机验证与运行实践,通过实践才能更好掌握和理解,计划内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四、评价方式
可根据教学情况,采用平时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决定:
1、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业、实验、半期考等占30-40%;
2、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
五、指定教材
1、王忠民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郑学坚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六、推荐阅读书籍
1、吴秀清,周荷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冯博琴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编著,等译:《》,,2004年版
4、,《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2001年版
5、编著,等译,&《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2002年版
11、《操作系统》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作用和模型,从资源管理的角度领会操作系统的原理、功能和实现技术。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操作系统形成发展的原因,了解操作系统研究的几种基本观点,以及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重点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几种有代表性OS的特点、OS五大管理功能、从资源管理、进程管理、用户界面及结构等几个角度来定义OS,从而得出什么是操作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建立过程与方法,了解JCB的基本结构,了解SPOOLING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重点掌握作业的概念,作业调度,系统调用与用户程序调用的区别。
第三章&&进程管理
进程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系统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程序、进程、线程的联系与区别,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状态转换的原因,了解原语的概念及进程管理的主要原语,掌握进程制约的概念及引起进程相互制约的原因,进程互斥与同步的概念与实现方法。理解进程通信的概念与制约的联系。理解死锁的概念与死锁的预防、避免、解除方法。
第四章&&处理机调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状态及转换方式,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的策略和关系,理解几种常用的的调度算法的特点.
第五章&&存储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存储体系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存储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掌握虚拟存储的概念,理解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局部性原理,并能用于对程序代码的分析和设计。
第六章&&文件系统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文件的概念,了解文件分类方法,掌握磁盘结构与存取特征。掌握文件组织方式、目录结构和索引技术。了解文件安全可靠性及其保障措施与方法。了解影响文件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设备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传送的4种方式,掌握中断技术,掌握缓冲技术的概念,了解缓冲池的管理技术,掌握设备分配的概念,理解3种常见设备分配的技术,了解I/O进程控制的概念。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讨论法、练习法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实践练习、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上机实践
四、评估方式
闭卷考试。
题目类型:(1)选择题;(2)填空题;(3)分析题;(4)编程题。
&五、指定教材
1、张尧学,史美林主编,《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六、推荐阅读书籍
1、谭耀铭编《操作系统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许曰滨,孙英华,韩新霞编《操作系统概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3、孟静编《操作系统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数据结构》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是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当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涉及到数据的表示及数据的处理,而数据表示及数据处理正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特别是软件方面的课程打下了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能训练。
二、课程内容
《数据结构》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和上机实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对象的特性,数据组织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参与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结构》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离散数学等课程。
本课程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数据结构的研究范围,数据结构中所用到的基本术语,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算法的评价的方法&时间复杂度的应用。
第二部分是常见的数据结构。包括表、堆栈、队列、串、数组、树、图等内容。需要掌握这些数据结构的特性、存储结构、基本操作和主要应用。
第三部分包括查找、排序、动态存储管理、文件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重点掌握常见的查找法、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方法。了解动态存储管理、文件基本概念以及文件的组织方式及其各种运算。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讨论法、练习法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结合课程内容上机编写代码。
四、评估方式
1、考试(占60%),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算法设计题。
2、实验(30%)
&&&&3、作业(10%)
&五、指定教材
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六、推荐阅读书籍
1、许卓群等编&《数据结构与算法》(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
2、&刘大有、唐海鹰等编&《数据结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孝凯等编《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清华大学出版社
13、《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2、课程目标: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单片微机的基础知识、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Microchip&16系列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单片机接口技术等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应用开发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或进一步改深造打下基础。
3、课程安排:每周3学时,共计48学时。本课程课堂教学3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主),16学时实验。
二、&课程内容
主要讲授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并结合实验、课堂演示和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感性认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的重点是熟练掌握16f87x单片机的工作方式和指令系统,中断系统及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初始化及应用。课程的难点是存储器及I/O接口的配置与应用方法,串行接口的应用,A/D应用方法等。
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单片机基础知识(2学时),介绍单片机的发展状况、应用领域以及学科的发展方向。了解微型机、单片机的应用特点和区别。了解不同公司、不同系列单片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情况。了解相应的开发工具。
第二章16F87x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分析(6学时),介绍单片机系统基本结构原理、运算基础、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16F87x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中数的存储和表示形式;掌握字符编码和进位制之间的转换。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类型、结构和应用特点。掌握单片机与外设的输入∕输出方式的概念及基本工作原理。
第三章指令系统与程序设计(10学时),主要内容:概述;指令格式与语法规则;寻址方式;指令集;伪指令;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的程序。
第四章中断系统(8学时),主要内容:中断系统工作原理;中断源、中断矢量、中断标志、中断优先级、中断允许/禁止、中断响应、中断服务等概念;中断处理及堆栈处理等方法。
第五章定时器与计时器(8学时),主要内容:定时器/计数器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概念;理解并掌握PIC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定时器相关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初始化;中断服务程序编写;定时/计数方式确定与初值计算。
第六章串行通讯(4学时),主要内容:串行通讯基础知识及PIC单片机内部串行口。了解同步传送和异步传送的概念,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讯的概念;理解并掌握PIC单片机内部串行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明确各个基本概念;了解并初步掌握对中断、串行通信的编程应用,串行通信方式确定与波特率计算。
第七章接口技术(6学时),主要内容:I/O口的扩展及应用。A/D转换器结构和使用。理解和掌握16F87x引脚信号功能,工作时序,片内功能单元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掌握各种接口扩展的工作原理;对于上述教学难点所对应的实例分析与讲解能正确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模仿编程和初步移植应用。&通过实验课教学应当能加深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应用。
第八章系统综合设计举例(4学时),主要内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三至五个综合性应用实例的硬件、软件介绍与分析(选择的实例应当在规模大小与技术难易程度上适当,并尽量多地涉及所学单片机的资源与扩展技术);当前各种有代表性的单片机简介。从系统功能、应用目的、开发条件、可靠性指标、功耗要求、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等要素详细讲解应用系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讲细讲透应用实例,&务求加深学生对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际认识。分析单片微机系统的设计实例。了解和掌握单片微机系统软硬件综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演示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计算机软件仿真、实验室硬件调试。
四、评估方式
1、考试(占70%)
题型:填空、选择、判断、案例分析、简答、论述
2、平时作业和实验(30%)
五、指定教材
1、李学海,PIC单片机实用教程,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李荣正,PI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六、推荐阅读书籍
1、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1
2、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10
14、《tcp/ip协议原理与网络编程》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主流技术的一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组建局域网和接入Internet的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具备局域网组网及网络应用以及网络编程的能力,从而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TCP/IP协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的TCP/IP协议和主流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标准及主流局域网技术、广域网、网络互连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
本课程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是TCP/IP协议族的原理。(30学时):&
内容涉及Internet的概况、OSI七层体系结构、TCP/IP协议族体系结构、IP协议的目的与工作原理、IP地址、IP数据包格式;地址和物理地址映射问题、ARP协议工作原理、ARP数据包格式和RARP协议;&ICMP协议的作用与原理、ICMP数据包的格式、各种ICMP数据包;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路由协议、RIP路由信息协议、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BGP边界网关协议、Internet的路由体系结构;广播、多播的过程和工作原理;&UDP协议、TCP协议、以及应用层协议和IPV6的特点等。
第二部分是基于socket编程接口的网络编程技术。(18学时):
内容涉及基于VB平台的UDP的聊天软件的网络编程、TCP的聊天软件的网络编程以及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查询软件的网络编程。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讨论法、练习法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实践方式:结合相关的课题撰写小论文。
四、评估方式
&1、考试(占70%),题型:填空、选择、判断、案例分析、简答、论述
2、课堂讨论(15%)
&&3、作业(15%)
五、指定教材
本课程拟采用罗军舟等编著,《TCP/IP协议及网络编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六、推荐阅读书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刘志华&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计算机网络》,冯博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3、马海军等译:《TCP/IP协议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数字信号处理》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字计算机分析、处理数字信号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提取其中有用的信号(如通过变换、滤波等);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现状、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为今后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数字信号处理》是利用计算机或专用处理设备,以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信号进行采集、变换、滤波、综合、估值与识别等加工处理,借以达到提取信息和便于应用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是新一代IT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信息处理技术。本课程在全面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侧重于各种实用算法的讲授,并注重算法的计算机实现。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2课时)
复习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引入离散时间信号、离散系统等概念,介绍线性卷积和差分方程等相关知识,为数字信号处理的学习打基础。
第二章&&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8课时)
了解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基本内容包括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时域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和系统函数,以及系统因果性和稳定性的Z域描述。
第三章&&离散博里时变换(DFT)(6课时)
学习数字信号处理中非常有用的一种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DigitalFourier&Transform,简称DFT)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其应用举例。
第四章&&快速傅里叶变换(FFT)(6课时)
熟练掌握&DFT的基2&FFT算法和分裂基快速算法,一般性掌握离散哈特莱变换(DHT)及其快速算法(FHT)。主要学习研究快速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减少运算量的途径,熟悉各种快速算法的特点、运算效率和适用情况。
第五章&&时城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与状态变量分析法(4课时)
掌握有关IIR滤波器结构,FIR滤波器结构以及格型滤波器结构等知识,了解状态变量分析法与数字网络结构间的关系,为滤波器设计打基础。
第六章&&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6课时)
熟悉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及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了解几种主要模拟滤波器的特性及设计方法以及怎样由模拟原型滤波器变换成相应的数字滤波器。在对全通数字网络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字域的变换方法。
第七章&&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6课时)
了解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点,在对矩形窗的特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讨论如何改进窗函数,频率采样法重点在于如何由线性相位条件决定采样值,优化设计在于了解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如何优化设计FIR滤波器。
第八章&&其它类型的数字滤波器(2课时)
了解特殊数字滤波器的特点和应用
第九章&&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实现(2课时)
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软件、硬件实现的概念。
三、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讨论法、练习法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认真做好每个实验前的预习,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及误差,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四、评估方式
&&&&1、期末考试(占60%)
&&&&&&&题型:填空、选择、简答、计算、设计。
2、期中考(20%)
&&&&3、实验、作业(20%)
五、指定教材
1、丁玉美,高西全等编著《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高西全,丁玉美编著《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六、推荐参考书籍
1、高西全,丁玉美编著《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学习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2、高西全,丁玉美编著《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学习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3、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程佩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4、Digital&Signal&Processing,A.V.Oppen&Heim,R.W.Schefer,Published&by&Prentice-Hall&Inc.,1975。
5、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信号处理,楼天顺,李博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7、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美]A.V.奥本海姆,R.W.谢弗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
16、《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查询、利用文献资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技能,及信息处理与利用的能力,了解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满足日后工作和学习中知识更新和从事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需要。
3、安排:每周2学时,共计10学时。本课程课堂教学6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主),4学时实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介绍文献检索的产生,文献检索的发展,文献检索的含义,文献检索的类型。科技文献基本概念,现代科技文献的发展特征,科技文献检索的意义。
第二章科技论文规范(2学时),科技论文的国家标准,科技论文选题,科技论文的构成部分,科技论文的写作步骤。
第三章文献检索工具(2学时)检索工具的结构与类型,几种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策略,专题文献检索,专题文献检索实例分析,文献数据库及网络检索工具,国外检索工具及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第四部分上机实验(4学时),掌握具体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选题进行检索、阅读,按照科技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相关论文。
二、&教与学方式
1.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并辅以演示等。
2.学习方式:课前做好预习;课堂听讲、记录、提问结合,积极参与讨论;课后结合学习要点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3.实践方式:计算机操作。
三、&评估方式
1、报告(占80%)
2、平时实验(20%)
四、&指定教材
1.&陈英,科技信息检索,科学出版社
五、&推荐阅读书籍
1.&刘映国编著.科技写作.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
2、赖金福等.现代科技信息检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2.&王梦丽,信息检索与网络应用,北航出版社
3.&(师大图书馆网络资源)
七、国内外同专业情况简介
1、国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兰州铁道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3、全美大学研究生院电子信息工程排名&
Stanford&University&
Massachusetts&Inst&of&Technology&
Univ.&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
California&Institute&Technology&
University&of&Michigan&
Cornell&University&
Purdue&University&
Princeton&University&
Univ&of&California-Los&Angeles&&
Carnegie&Mellon&University&
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
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
Columbia&University&
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of&Maryland&College&Park&
University&of&Minnesota&&
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
Univ&of&California-Santa&Barbara&
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
Ohio&State&University&
Polytechnic&University&
Rice&University&
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
University&of&Washington&&
Johns&Hopkins&University&
U&of&Massachusetts&at&Amherst&
University&of&Florida&
Texas&A&M&University&&
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
University&of&Colorado&at&Boulder&
Michigan&State&University&
University&of&Arizona
八、其他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
1、实验设备
新区理工2号楼,实验室面积&3134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额870(其中460新)万元,种类分布如下:
2、校内实训基地
&&&与万城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福建师范大学万城信息工程实验室
&&&与美国微芯公司建立了单片机联合实验室
&&&与星网锐捷建立了VOIP实验室
&&&还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3、校外实训基地
分别与福建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原实达网络公司)、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州艾特尔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
4、国外交流
根据学院和其它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协议,本专业学生可在自愿的条件下,在第2学年或第4学年派遣经过选拔的学生,到国外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在国外大学所修相应课程的学分可获承认。
版权所有&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8号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物光大楼 (350007)
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理工楼5层(3501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天祥单片机开发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