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师评价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表标准

来源:《中国教育报》1月27日发布时间:
本报讯(记者 黄兴国 特约通讯员 王国海)近日,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课讲得好、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效果突出的副教授,都能评上教授。
据介绍,湖北高校职称新评审标准不唯论文更重实绩,对科研论文数量要求降低;对以教学为主型教师,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绩;对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突出考查其对社会服务的贡献。
湖北大学&课讲得好&被评为&魅力教师&的赵柏树,由于论文较少,在副教授岗位上待了17年,近日在湖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会上被评为教授。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新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在应用中新增产值1000多万元,因其科研项目在推广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评为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提出,要完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为广大教师树立特色鲜明的职业导向;要坚持以评促建,带活一支队伍,在高教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注重评用结合,加大人才服务社会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本周新闻排行复旦改革评聘教授标准:无需海量发论文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11:12:34 
【学校名称】【学校简介】复旦大学招生网 【学校名称】【学校简介】复旦大学
以往的要求:参聘者有一本专著,十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同时需要有两个省部级以上的项目。
&代表作&制度:参选者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随机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对申请人进行学术评估。学校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高级职称竞聘。
因为复旦改革了教授聘任制,一些年轻人有机会评上了教授、副教授。
31岁的郭永秉去年评上了复旦大学副教授,成为中文系目前最年轻的副教授,他的&好运&,就是因为复旦大学推出了&代表作&的学术评价机制,在这一制度出台前,他甚至不具备申报资格。
复旦大学昨天传出消息,在2年试点的基础上,复旦大学今年将把高级职称聘任中优秀人才&代表作&评审机制从文科推广至全校各院系,真正优秀的青年教师不再需要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只要具备了高质量的精品,一样可以申报教授。
在&代表作&制度推出以前,复旦对于教授评聘的标准是:一本专著,十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同时需要有两个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改革之后,对于现有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学术标准难于判别的、少数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可以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随机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是否胜任&等问题进行学术评估。根据专家的学术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高级职称竞聘。
不要求量更注重质
复旦人事处处长周亚明介绍说,这一制度的意义就是复旦评选教授、副教授不再&一刀切&要求论文专著的数量,有&拿得出手&、&经得住考验&的代表作,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就有资格参加高级职称竞聘。
&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改变了现有较为&刚性&的人才评判标准,充分考虑到学术研究的规律,鼓励教师甘坐&冷板凳&,写&传世之作&。对于一些冷僻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作&制度也能及时给予应有的肯定。郭永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按照传统的刚性指标要求,他连获得竞聘资格都难上加难&&因种种客观原因,他所在的古文字研究领域,即便有高水平的论文,要发表并不容易。
按照传统要求,评副教授必须有5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其中包括至少一篇发表于比&核心&更高级的&权威期刊&。郭永秉申报副教授时,发现自己就少了这样一篇&权威&。《中国语文》是语言学唯一的一本权威期刊,但它每年发表的古文字领域的论文只有一两篇,且都是字词考释,基本不涉及古文字学。正当小郭灰心之际,单位为他启动了&代表作评审&通道,一本《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一篇《帝系新研》成为他提交的两篇代表作,学校从专家库里随机邀请了5位同行专家对他的专著进行同行评审,最终获得全票通过,进入正式竞聘阶段,并最终顺利晋升副教授。
鼓励坐冷板凳出精品
代表作制度鼓励教授静心研究十年磨一剑,不再为了发论文搞&短平快&。
复旦历史系教授张巍就是那个十年磨一剑的人。他研究的西方古典学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专业。&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法文都要学,写一篇论文的原著阅读量文字过百万是常事。此前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期间,导师不鼓励甚至不允许学生发表论文,因为认为这门学科需要更多时间积累。2006年他毕业后回复旦历史系任副教授,得知评教授的&门槛&之一是10篇核心期刊论文(包含2篇权威期刊论文),他说,&古典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西方对此有上千年的研究,研究结果汗牛充栋。如果要短平快地发表论文,基本上是人云亦云,当时我已经做好了熬上十年、二十年再晋升的准备。&
张巍2010年凭借&代表作&评审机制破格升为教授,他没有达到10篇核心期刊论文的&量&,却有着4篇权威期刊论文的&质&。4篇权威期刊论文基本上每一篇都至少花费了几年时间,其中一篇发表在英文杂志《古典学》上,两篇发表于《历史研究》,一篇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以其中一篇《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柏拉图哲学的思想史研究》为例,为了完成这篇论文,张巍系统研读了36篇柏拉图《对话录》原文,并大量精读西方学者代代积累的注疏,钻研过的材料至少有几百万字。
&再用数字评价不科学&
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周亚明认为,&代表作&制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评估办法,&现在再用数字来评价,不是很科学,应当回归到对教师的正常评估。国际上也是这样,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估也往往是通过领域内专家评审代表作来实现的。&周亚明说。在美国,评教授的标准往往是一本专著加上3-4篇论文,衡量论文的标准也并非严格依据期刊目录,而是业内公认的几本较好的期刊。
【学校名称】【学校简介】复旦大学招生网 【学校名称】【学校简介】复旦大学
搜索阅读:您的当前位置:&>>&
职称评定创新――例谈部分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基本介绍:问道,文化,新闻播报,论文发表
来源:《教育》旬刊
  "28岁的教授,完全可以有!"开始成为当下高等的共识,也为高校青年教师拓宽晋升之路带来了希望。其实,早在1986年职称改革时,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就批准了部分具有教授或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高等学校名单。到1993年,具有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高校达到84所,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高校达到103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其中的一些有识高校也开始不断改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5月7日,重庆工商大学人事处下发通知,决定调整部分专业技术职务学科评议组及成员。其中规定,学科评议组成员原则上应由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个别组除外);各学科组成员原则上不宜有交叉;新增补的学科组成员年龄应在57岁以下。与之前相比,此次调整学科评议组成员的原则之进步,使教师在职称评定时更具专业性和公正性。
  创新:论文“代表作”制度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岩曾经表示,“我们学校也修改了职称评定标准,但是并没有完全跳脱出‘数量’的圈子。相信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数量’仍是目前主要的评价方式。”
  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细则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中对数量实行统一标准。比如,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职改领导小组下发《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细则(试行)》。对讲师晋升副教授,要求论文著作的质与量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上5篇以上(美术艺术类专业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上,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或参加省级以上展览会艺术作品1件),其中有2篇是在CSCD或CSSCI核心库来源期刊(不含拓展库期刊)发表。"
  多数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细则是由学校制定的,其中对论文发表数量也是实行统一标准。比如,2009年8月安徽大学印发的《安徽大学晋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试行)》,在"申报教授职务条件"中明确要求任现职以来教学科研成果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自然科学类教师在二类以上期刊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被SCI、EI收录(不含会议论文,下同)的不少于2篇;或被SCI、EI收录的论文不少于4篇。人文社科类教师在二类以上期刊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在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导向性C类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2篇。并且主持三类科研课题1项以上。第二,英语专业教师在二类以上期刊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在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导向性C类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1篇;并且主持三类以上科研课题,或参加二类以上科研课题(前2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且主持四类科研课题1项以上。"
  不过,无论是由省级部门制定还是学校制定通用的规则,都有一定的缺陷。这是因为各学校、各学科毕竟有很大的差别,专业发展也会不均衡。比如,冷僻专业写论文选题比较狭窄,热门专业写论文选题比较宽泛;新兴专业可发论文困难,热门专业可发论文较容易。同样,有的教师以教学为主,做科研、写论文时间少;有的教师以科研为主,教学时间和次数较少。因此,对所有学科推行发表多少篇论文才能晋升教师的统一标准,是不恰当的。
  《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高校已不再注重论文著作的篇数,而转向注重论文著作的质量。比如,复旦大学在2012年开始全面推广"代表作"制度。即要教师们能拿出优秀的成果或者论文,并且经过业内专家匿名评审通过,就可以直接晋升教授或者副教授,而不用学者掰着手指数文章篇数来证明自己学术水平。据悉,在此前试点的两年内共有40多名教师申请通过"代表作"评审制度晋升高级职称,但真正成功的只有三分之一,有近一半人因为校外专家评议不过三分之二而被刷下。
  还有少数高校开始把教师职称评定细则的制定权下放到各院系,由各院系根据各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同程度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和细则。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就将助教和讲师晋升细则的制定权下放至各院系。《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聘任助教和讲师的程序由各院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院系同意聘任后,报学校人事部,由学校决定是否聘用。""助教晋升讲师职务的程序,由各院系制定。"比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今年3月下发通知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该学院对学术论文的标准要求为:"任现职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即需有杂志的封面、目录及论文正文,对送审论文(正高3篇,副高2篇)需要特别标注,申报人在聘任推荐表中列出的文章,需提供文章首页的复印件。"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明确指出:"此次评聘执行日修订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条例》。"
  除了论文数量标准,对于职称评价中其他指标的制定,一些高校开始越来越加重院校的话语权。2009年,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航天航空学院、计算机系等院系明确提出,要把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作为导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当时,学校强调这不是针对所有院系的硬性要求。同样看出,各院系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指标设置的影响程度。2011年,清华大学改进博导评聘制度,认同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稍后,又把博导评聘权限全部交由院系。这样,大批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副高职称青年教师进入博士生导师队伍,一定会大大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评定:侧重教学考核
  教师无论是侧重教学还是侧重科研,在传统的职称评定模式下,往往采取"一刀切",要求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必须达到规定的科研成果,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实恰恰有太多的情形是: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庞大的讲师队伍,教学任务很重,而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很少,这也是一些青年教师纷纷吐槽晋升难的主要理由;杰出的教授往往热衷于搞科研、做讲座,而少有时间进课堂为学生授课,这也是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的初衷。因此,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时应考虑到各方现实情况。目前,一些高校正在实施教授"分类评定"办法,将老师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职称评定标准。
  2011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下发《教工专业化发展和激励方案(修订)》,在由教学、科研、服务三部分组成的考核体系总框架下,把专任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和服务型四类。其中要求,各二级院系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审定教师所属类型和工作权重,明确工作内容和考核要求。具体如下:(1)教学型教师一般为助教和讲师职称教师,工作权重为:教学工作80%,科研工作10%,服务工作10%;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量达标、科研工作量达标、承担班主任等服务工作。(2)教学科研型教师一般为副教授职称教师,工作权重为:教学工作60%,科研工作30%,服务工作10%;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量达标准的80%,科研工作量达教学科研型教师标准,承担班主任、带青年教师、校企合作等服务工作。(3)科研型教师一般为教授和研究所所长,工作权重为:科研工作50%,教学工作40%,服务工作10%;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量减半,科研工作与科研处签订协议,承担带青年教师、校企合作、班主任等服务工作。(4)服务型教师一般为兼职实验员、兼职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权重为:教学工作40%,科研工作10%,服务工作50%;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量减半,科研工作量达到合格标准,承担专业建设与管理或者实验室管理等服务工作。
  2012年10月,山西大学按照"优化结构、分类指导、教研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了职称申报条件,并印发《山西大学关于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对教师的申报岗位类型要进行科学分类"。目前,山西大学暂时把教师队伍划分为三种类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指除三大公共课教师和长期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外,其他教学业绩突出者由个人申报、学院审核、教务处和人事处共同确认;科研为主型指除研究所(中心)教师外,其他科研工作突出者由个人申报、学院审核,两个科研处和人事处共同确认;其余教师均为教学科研型。《意见》还指出:"每种类型均制定出明确的指标任务。""每年教学为主型的教师晋升高级职务人数将占一定的比例。"
  纠结:谁才有话语权?
  职称评定是中国大学教师不得不纠结的一个话题。评审要求多、门槛高,这无可非议。从表面上看,各国、各高校对于教师职称晋升的程序都大同小异,都有诸多环节进行审核。然而,一些环节由于不够透明,给暗箱操作带来可乘之机;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保障,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问题时有发生。有人把原因归咎于,内地高校职称评定标准多是由学校人事处制定并具体运作的,而国外高校多是靠学校和院系学术委员会等制定并具体运作的。
  同时,在职称评审中,高校行政化还表现在校级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一些高校的校级评审委员会成员,往往包含了校领导、各学院院长和人事处、教务处等一些重要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从而挤占了非行政类同行业专家的话语权。一位国内某著名高校教授以自己为例,有一年,他和学院另一系的党支部书记同时竞争教授职称。当时他有5-6篇核心期刊论文,还有专业教材,而那个党支部书记只有两三篇不知名期刊的论文和一些试题册。不过,最后他却落选了,这位教授就怀疑那位竞争对手的人脉起了作用。
  可以说,在中国高校未真正去除"行政化"之前,职称评定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问题是难以杜绝的。因此,要想改革大学职称评审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首要的问题就是去除"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记者 陈健)2016大学教师职称评价机制的双向性论文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字数:3000字
【看准网()】职称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大学教师职称评价机制的双向性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职称论文频道。
课上得好,受学生欢迎,却因没有论文发表,而不能够评定职称的事情,曾经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教师职称评价机制的争论。职称评定,这个旨在促进大学教育教学与学术发展的评审机制,却由于其评审标准的单一与僵化造成了方向的偏移。一、大学教师为职称所累眼下,大学教师最关心什么?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给出了“职称评定”的回答。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大量的青年教师走上高校工作岗位,而他们不约而同面临着职称评定的问题,也是最让他们操心的事情。职称评定意味着什么?一位大学教师说:“它关系到待遇、它关系到脸面、它关系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认可度。”如同学生为优异成绩努力学习,职称评定也可看做是大学教师的“测验”。有学者认为,目前来看,职称评定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职称所代表的是一位教师的资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术能力。但是,职称评定仅是一种评价手段,而非目的。职称评定的目的,还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职称评定与教研理应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然而,在现行职称评审标准下,许多大学教师却为职称评定所累,甚至深受“折磨”。职称评定本为促进教学,却在事实上游离于教学之外;职称评定本为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却衍生出了许多的学术“垃圾”。这无疑与职称评定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也是一种“伤害”。职称评定为何没有到达到理想的状态呢?究其原因在于现行职称评价标准的单一,以及“重学术,轻教学”的导向。对此,河南某高校一位教师深有感触,由于现行的评审条件中与教学直接关联的几乎没有,完成外语、科研、论文等这些硬性指标成了通往职称评审的唯一通道。于是,高校里呈现出一派人人忙科研、人人忙论文、人人学外语的“繁忙”景象,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弄虚作假、在课堂上敷衍教学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达到职称评审标准,许多教师本末倒置,每天忙于找关系做课题、发论文,对教学用心甚少。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偏重科研的指挥棒下,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降。而他们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讲台上难觅名教授身影,这在大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对此,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原是教师的本职;教学,也应该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要办成研究型大学,科研的地位越来越高,教学的地位则每况愈下。不少学校急于办成研究型大学,职称评定片面强调科研特色,任意抬高科研的地位,教学不仅相形见绌,甚至连基本地位都保不住了。那么,注重科研的职称评审制度真的促进了更多科研成果的诞生吗?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课题成果有近8%成为悬置成果,得不到实施与落实,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有的课题干脆就是为了职称而进行的“职称课题”,其成果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和学术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题”太多,因为每个人都要评职称,评职称就要做课题,这种“为科研而科研”的科研,最终导致科研“异化”,形成课题“泡沫”。由此看来,单一的职称评审标准似乎成了扼住我们教育发展的绳子,也引导着教师偏离了教书育人这个本职轨道,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二、课上得好也能评教授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25年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许多学子缅怀他上课的种种独特之处:一杯茶、一支粉笔,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再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和抑扬顿挫的嗓音,晏才宏的电路课被学生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然而,尽管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是由于没有论文,终年57岁的晏才宏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晏才宏生前说过,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之。在生命最后一刻,晏才宏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没有教授的头衔,但晏才宏显然在广大学子们心中留下了更为光辉的背影。一留言如是说: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晏才宏的处境引发了人们对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现状的强烈质疑——没有论文,即使课讲得再好,也不能评职称,那么教学在高校中被置于何地?只讲课的教师在大学地位何在?尽管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大学教师依然为职称所累,为论文奔波。但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改变正在发生。29年,江西理工大学推出了“双轨制”职称评价体系,改变了现有职称评审规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课上得好也能评教授。据悉,江西理工大学是为全面贯彻“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鼓励最好的教师到教学第一线”的原则,而决定在29年的职称评定过程中,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岗位的,其目的是为那些教学质量高却又被诸多职称评定办法卡住的教师开一条绿色通道,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潜心于一线教学。在此政策下,在29年的职称评定过程中,深受学生爱戴,所教课程在全校选课听课率最高,却总因职称外语考试不能通过而难圆教授梦的教师聂龙云被评为“教学型”教授,学校已将材料报送省人事厅。对此,江西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认为,江西理工大学设立“教学型教授”是个进步,“教学型教授”岗位的设立,是对教师职责的本位回归,必定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将是直接的受益者。这一政策的制定体现了职称的评审标准从务虚向务实的转变。从晏才宏到聂龙云,两位普通教师的不同境遇,让人们看到了职称评定的“改变”。三、职称评定走向何方?职称评价,是对大学教师的绩效考量,是大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敦促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种激励方式。因此,大学教师热衷于职称评定也无可厚非。然而,关键的问题是,目前职称评审标准重学术、轻教学,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教学质量,这与职称评价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职称评定应走向何方呢?葛剑雄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真正办好研究型大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不少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出于某些原因,向研究型大学发展,这其实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国家教育部门应该限制研究型大学的数量,提高质量,完善高等学校的形态分布,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是使职称回归本来意义和应有的地位。比如说在研究型大学中,教授应该具备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承担两方面的任务,而那些普通高校,只承担教学的教师可以另定系列,或者称为讲师,可分不同等级。只承担科研的教师可定为不同等级的研究员。资深的、贡献大的讲师和研究员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享受类似教授的待遇。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像晏才宏那样的悲剧才不会重现。江西理工大学创造性地建立了职称评审教学评价体系,这虽然并不是对现行职称评审标准的根本改变,也并不是每年都有固定指标的定量考评。但它传递了一个讯息:我们的职能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职称评审对教学质量影响。并且,职称评审也不再是唯一的“独木桥”式的职称评审途径了。立足教学,课上得好也能评教授。这不能不说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一个破冰之举。大学以学生为本,教师以教学为本,很显然,作为撬动教师积极性的职称评价体系,理应回归教学本位。江西理工大学的探索是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回归,它“解放”了教师,给大学带来了活力。对于这一评审标准的出台,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祖文说,江西理工大学不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学校虽然肩负着一部分科研任务,但更重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这种新推出的职称评定标准建立在学校自身的情况之上,相当于“两条腿走路”,对于在一线教书的老师,把书教好也能评上职称,让他们在教学的路上有目标有希望。公务员之家从行政行为上讲,江西理工大学教学型教授岗位的设立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自省,是教育职称评价标准与评审原则的理性回归。我们不否认现行职称评定标准中大多数条款的合理性,但教学评价应该是评定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应该成为另外的一个评价体系。对于多指向、多层面的评审机制的建立,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科学的聘用机制也是职称评定机制的很好补充。职称改革,是我国解放教育生产力的根本。打破职称评审标准对教育发展的羁绊,建立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职称评审机制,彻底解放教育生产力,是教育在新时期下所面临的任务。如何建立多指向、多层面的评审机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聂龙云老师能够顺利通过评审,也希望江西理工大学的这种尝试能够成为一个契机,进一步推动职称评审标准的改革,最终使“尝试”变为“标准”。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摘要:职务评聘工作是高校师资工作的杠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从完善职称评聘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出了看法。关键词:实验技术;职称评聘;队伍建设目前...…
摘要:高职称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集中了高校学生班级班主任和导师的优势,是二者的一种完美结合。高校高职称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方向进行全方位指导,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高职称专业教师;班...…
摘要:目前,各高校对职称评审政策进行了调整。本文从高校职称评审政策调整的走向给高校带来的震荡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剖析,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高校;职称;改革:导向目前,各高校掀起了人事制度改革的一股热潮,而...…
摘要:高校扩招后,中低级职称教师实际上已经由后备力量变为教研主力。根据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模型、原则和办法,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关键词: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高校扩招后,中低级职称教师已经由后台走向了前台,由过去的后备补充力量变成各...…
[摘要]政府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有力的作用,是新世纪摆在各个国家政府面前的崭新课题,美国在产业技术研发及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关键词]产业技术;研发;政策分析长期以来,美国把维护科...…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州教师职称评审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