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不下去怎么办?

病情分析:看书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应该自己的神经比较衰弱或者是注意力不能集中,这个病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需要吃一些养神经的药物,或者是平时在生活中注意休息,也可能是过度的压力,和睡眠不充足导致的精神不济,要做一些锻炼,增强体质,有效的改善身体健康情况。

可能是从小也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本上如果内容只有文字的话就真的很难看下去,我喜欢更直接的传递给我东西,难道是因为想象力不够吗? 本来我觉着好像不读…

看书的原因只有一个,但不看书的理由,可以有千百个。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总在忙碌,而留给读书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在谈起看书时,为什么人们总会说,我爱看书,但没有时间?

你爱看书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爱看书。谈起原因,有人说,看书是有文化、有教养、有追求的象征,只有傻瓜才会承认自己没文化。甚至,在当今信用社会里,不看书的人,等同于不讲信用的人。

学生时代不看书,父母骂你没文化;恋爱中不看书,女友嫌你没内涵;工作后不看书,领导说你没底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似乎也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不论看不看书,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看书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刚刚开幕的2019上海书展。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展台工作人员陈蒂,作为一名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在她看来,读书很有必要,也很爱读书。但是,当被问起最近都看了哪些书时,陈蒂面露难色,“日常学业繁重,其实也没什么时间看书。”在记者一再追问下,她坦言,其实说爱看书,更多是一种借口和掩饰。

如今,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买书成了一种潮流和趋势,甚至有人在购书上,每月就要花费上百元,但买来那么多书,最终又能读完几本呢?有读者说,“买完书,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当一回文化人。但事实上,一年到头可能也读不了几本书。”

过去,一天不阅读,你跟不上时代,如今,一天不触网,你跟不上世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动动手指便知天下大事,而看书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于是,有人断言,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终将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

“现在还有什么信息是网上没有的呢?”有人反问道。过去,没有互联网,人们了解信息只能通过书本、杂志和报纸。如今,世界各地的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小小的终端上。甚至有人说:“看十本书,不如上网一小时。”

对于这样的说法,上海知名海派作家王唯铭并不认可。“虽然碎片化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获取比以前远远要来得广泛的资讯,但由于碎片化阅读必具的功利性,使得阅读偏离了它的一个伟大目标,即通过反复的、无功利性的传统阅读,人逐渐地提升着他的审美能力,人的心灵会更诗意也更辽阔。”

在王唯铭看来,未来,可能还会诞生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既不完全是手机,更不是传统读本,而是两者之间“妥协”的产物,譬如说现在的电子文本阅读。“即便如此,也依然会有少数人,至死不渝地沉浸在传统阅读中,他们沉醉于打开书本时那一瞬间微妙的愉悦,享受在午夜时分,在温暖的灯光下,手捧书本进入一个个未知世界时的欣然。” 

但眼下,似乎人们更愿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时事政治、历史人文、八卦娱乐,哪怕是一些流于表面的信息,也足够支撑起人们的谈话资本,换句话来说,哪怕你从来不看书,也不会有人觉得你没文化。

无论是在拥挤的地铁里,还是在摇晃的公交车里,人们总在埋头看手机,就连挨着坐的情侣,也是各顾各地刷着手机。于是,有了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爱什么,你就愿意为他花时间花精力。有人说,真正爱看书的人,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而那些说没时间看书的人,他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忙工作、忙家务?忙社交、忙应酬?忙旅游、忙运动?亦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借口。

对于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白领来说,原本在校园里,多者一年能读四十本书,平均每周就能读完一本。但自从工作以后,一年能读完一本就很了不起了。

到底有多忙,以在外高桥造船厂工作的90后徐辰慧为例,朝九晚五,每天在路上要花去近两小时,他会利用这个时间浏览一些购物信息。晚上回家后,吃好饭,便是刷美剧、打游戏,他说是为了放松。往往几盘游戏,几集剧集过后,时间就已经到11点了,躺在床上刷会儿朋友圈,就该睡觉了。

可能有人会问,和追剧相比,难道读书就不算放松了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不少年轻白领来说,并非他们不愿意看书,而是日常繁重的工作,让他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白天要敲密密麻麻的文案,晚上连字都不想看到,更何况看书了。”

眼下,都市白领们每天过着早出晚归、应酬不断的生活,没时间阅读、没心情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喜欢看书,但分身乏术。“所以,一年读不了几本书,这不怪我。” 

“诚实地说,都是借口。”王唯铭在谈到没时间读书时说道:“这些借口让生活在今天现实中的男女找到了一种安全退却的方式,或者说拥有了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如此一来,他们再不用背负‘不爱读书’的恶名。”在他看来,如今读书又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主流状态,但人们总要找到一个借口来掩饰自己不读书的真实情状。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不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只是我们还不习惯用它来读书。”也有一些读者认为,说没时间看书的人,更多是下意识把读书等同于学习,把读书当成是一种消耗,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体力上的。所以,在下班后,人们更倾向用电视、朋友圈、游戏来娱乐自己。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读书相比,有近七成的人优先选择运动、旅游、社交或其他娱乐活动,最后才是看书。“现在人工作那么忙,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如果只是用来看书,那就太浪费了!”一位被访者说道。

当然,也非所有人都是这样,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位90后读者陈乔琦,作为一名广告公司的员工,九十点下班是家常便饭。回来匆匆扒几口饭,洗漱完,距离睡觉还有一个小时。但就是在这一小时的自由时间里,他没有选择玩游戏或是追剧,而是选择读书。喜欢看哲学的他,一年下来竟也看完了厚厚的两本《西方哲学史》。

“觉得读书费脑只是因为你没养成习惯而已。”陈乔琦说道:“读书的乐趣不同于游戏那种直观的刺激,更多是一种心灵的滋润。如果一个人只接受游戏的那种乐趣,白白让心灵干涸,那未免太可惜了。” 

有人说,读书,需要一个庄重的氛围:精致的书桌,安静的环境,没有工作和社交打扰的夜晚,才能虔诚地打开书。如果做不到这样,宁愿不读书。

对此,自媒体人赵女士认为,看不看书,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对于那些本不爱看书的人来说,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能成为借口。”无论是在地铁、公交、商场,亦或是走在马路上,只要你有阅读的渴望,就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无论是爱不爱看书,还是有没有时间看书,围绕读书而起的争议,最终似乎都回到了这样一个话题:读书,还有没有用?有人说,“爱阅读的人,起码看起来还像一个文化人。”当然,读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作家王唯铭指出,阅读,或者说经典阅读,仍旧是触及思想巨擘的一个有效途径。此外,系统性阅读还有助于加深记忆、拓宽视野、完善知识体系,这也是网络阅读、碎片化阅读所无法替代的。

“我年轻时曾阅读过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那时,我感觉到的只是阅读给我带来的新奇、异常以及微微的激动,但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多少年以后,每当我念及那次阅读,我的鼻前刹那间便会泛起一种特殊的气味(类似于皮革的气味),而我因此会有一种深切的沉醉感,人生,某种意义上,不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醉吗?”王唯铭说道。

对于读书的作用,记者在书展上还听到了这样几种声音,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精神活动,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放松心情。也有人说,阅读的过程,本身就能提升思想性,增强判断力,锻炼逻辑思维。同时,也有不少人是奔着务实去的,购买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性书籍,从跟自己工作岗位最相关的看起,从自己立刻就能用到的看起。

读书有没有用,可能千百个人有千百种答案,但相信每一个曾与书籍为伴的人,都有过这样一种阅读体会,“哦,原来还有这样的美景,原来还有这样的方法,原来还可以这样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时间不看书,看不下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