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歌词为啥要那个“着”?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举行期末考试,在《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纲要》试卷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特殊考题,让1000余名考生感到“意外”。这道分值为8分的简答题,要求考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同时要求考生完整地默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由于是开卷考试,考生是边翻书边答题,而课本上是没有国歌歌词原文的,所以大学生们被着实“将”了一“军”。 目前后期阅卷工作正在进行中。据参与阅卷的程丽华和喻望 云二位教授介绍,从目前的阅卷情况来看,“国歌”一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分不清楚词曲作者,有的还写成洗星海;歌词写不完整,要么多了,要么少了;歌词的标点符号标不准,感叹号能标成问号;有错别字,诸如把“田汉”写成“田汗”等等(人民网武汉频道《武汉一高校期末考国歌难住不少学子》)。

据报道中说,任课的老师所以要出这样一道考题,是受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歌手暴露出的文化素质欠缺的启发而来,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

国歌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人人都应该会唱,同时也应完整的写出歌词;作为一个爱国的有文化的公民,从小学开始就学唱国歌,理应对关于国歌的有关内容——诸如歌词、词曲作者等等烂熟于心。面对这样的大路边上的常识类的题目,也应该得心应手。但是,为什么却成了大学生们感到意外的难题呢?这不能不归因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文化,重应试能力、轻思想教育的普遍倾向。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没有谁会想到国歌歌词会成为考题。历来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也没有出过这样的考题。既然不会考,就没有必要下功夫、动脑子去准确地记忆。国歌是如此,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应知应会的常识也是如此。在这种倾向的导引下,我们的年轻一代文化素质日益低下。只要看看电视上形形色色的各类选拔测试,有多少学历不低、能力颇强的选手们在文化常识方面丢分并丢人,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本来,作为一首从小学唱、耳熟能详的歌曲的歌词,]不用专门记忆也应该能够默写上来的。可是,因为不是考试内容,我们的各种仪式上唱国歌早已变成奏国歌,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满怀深情地去引吭高歌了,所以应该形成的运动记忆也付诸阙如,正像有的学生说的:“现在国歌倒是经常听,但自己唱的很少,现在让写,还真是写不全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今天的尴尬又怎么可能避免呢?

时值“七七事变”七十周年,很多人沉浸在对过去历史的回忆和伤痛之中,这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更许多“愤青”在网上没完没了地发泄着愤怒的情绪。但是,如果让这些“愤青”们默写一遍国歌歌词,其答卷也不会比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学生们好到哪里去。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学会反求诸己呢?

与其花费力气谩骂对手,不如把时间精力用在强化自身上来。热爱祖国,不妨先从熟悉国歌、国旗、国徽开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歌最后一句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