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过“李小龙”,他真的能进好莱坞吗?

新京报讯(记者滕朝)美国时间8月12日,昆汀·塔伦蒂诺在一次活动上,首度回应了《好莱坞往事》中李小龙一角的争议。电影中的李小龙被塑造得过于傲慢,主动挑衅别人打架,并放话:“我可以把拳王阿里打残废”。昆汀回应称:“李小龙就是有点傲慢,这不是我编造的。关于打败拳王阿里的话,不仅他说过,他的妻子莲达·李也在李小龙传记中说过,她写的那本传记是我人生中读过的第一本传记书。”

 片中有一场李小龙与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动作替身演员Cliff的动作戏,最终李小龙没有打过Cliff,对此很多网友提出质疑。而昆汀则表示他的设定就是如此,“皮特是不可能打败李小龙的,但是Cliff有可能可以,因为这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他进一步解释道,Cliff曾是特种兵,曾在二战中徒手杀死过许多人,他不是那种参与类似搏斗的体育项目的人,他就是一个战士。如果Cliff和李小龙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参加武术巡回赛,那么李小龙能杀死Cliff,但如果他俩是在菲律宾丛林里徒手对战,Cliff能杀死李小龙。

今年7月份,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在看过昆汀的新片《好莱坞往事》之后,不满自己的父亲被演绎为一个“傲慢吹牛的蠢货”,认为电影扭曲了父亲的形象,表示抗议。

好莱坞是“种族主义者”,

他们不允许我有一个令他们不舒服的姓氏。

一位好莱坞华裔女演员说了上面这句话,揭穿了好莱坞歧视亚裔演员的问题。

这位女演员中文名叫汪可盈,英文名是Chole Bennet。

她在美剧《神盾局特工》中饰演了Skye一角,在美国小有名气,常看美剧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

从外貌上看,王可盈其实更像一个美国人,而不是华裔面孔,但其实她是中美混血儿,她父亲是华裔,母亲是白人。

刚开始进入好莱坞时,她还是叫Chole Wong,但在四年前,她把名字改成了Chole Bennet,原因便是如她所说,好莱坞对华裔的歧视。


2019年《好莱坞往事》折戟戛纳,将金棕榈让于奉俊昊的年度大作《寄生虫》,不同于叫好声一片的《寄生虫》,《好莱坞往事》得到的反馈呈现两极分化。

国人给《好莱坞往事》打差评,不是因为让人一头雾水的好莱坞影视梗,而是那几段对李小龙的争议描绘。

对于国人来说,李小龙是华人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是功夫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也是好莱坞首位华人男主角。

这也是今天要和大家要说的核心,中国人为什么在好莱坞都么难混。


中国人在好莱坞,有一个名字不应该被遗忘。

她就是第一位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

黄柳霜,英文名叫Anna May Wong,现在国内已经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她是第一位活跃于好莱坞的华裔女星,比李小龙还早,也是最早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女星。

作为好莱坞的开拓者,她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种族歧视与不公平对待,直至死去,都未能演到心仪的角色。

黄柳霜祖籍广东台山,是移民美国的第三代华人,其家族赴美的第一代是黄柳霜的祖父,是最早一代到美国加州淘金的华工。

黄柳霜的父亲叫黄善兴,当时在中国城附近开了一家名叫山姆·基的洗衣店维持生计。母亲则主要帮助父亲照顾家人。


就是这个洗衣店出身的女孩,最后成为了默片时代好莱坞的一抹东方魅影。

黄柳霜很小就给父亲的洗衣店打下手,给顾客送去洗好的衣服。

在九岁那年,黄柳霜偶然得到客户一笔小费,她用这笔钱去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场电影。

从此,她对电影就着了迷。

洛杉矶当时是电影制作中心,9岁的黄柳霜常到街头的拍片现场观看电影的拍摄,渐渐萌发了演电影的念头。

她会在拍片现场向拍摄人员提出各种问题,并央求导演让她参加演出。而这些导演也被这个痴迷于电影的“中国娃娃”所打动。

1919年,黄柳霜参演个人首部美国电影《红灯笼》,在片中饰演一位无名无姓的英国人情妇。

从此,她的“中国娃娃”形象深入人心。


1922年,参演的美国电影《海逝》上映,她在剧中饰演中国少女莲花。与偶然相遇的美国船员相恋,最后被人抛弃,郁郁而终。

1924年,在道格拉斯·范朋克的邀请下,出演美国电影《巴格达窃贼》,在片中饰演一个狡猾的蒙古奴隶。

狡猾而性感的女奴,使电影独具异域情调。

这成了那一年好莱坞最卖座的电影。

1927年,参演的美国电影《老旧金山》上映,她在片中饰演一位华人妓女。

同年,她登上《良友画报》总第十六期的封面。

从这些电影角色中,你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黄柳霜所饰演的角色都不是正面的?

再来讲一讲对她最具意义却又最伤心的一部电影《大地》。

这是赛珍珠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的小说,它拿到普利策文学奖。

随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公司米高梅买下这部小说的版权,计划将其拍成电影。

按理来说,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理应采用东方演员,作者赛珍珠也极力推荐中国演员出演。当时活跃于好莱坞的华人面孔就只有黄柳霜,看起来她演的机率很大,就连她本人都对这个机会充满期待。

在《大地》的试镜现场,她抱着刚出生的婴儿面对镜头,短短几句台词就将女主角阿兰的沉默,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被她的演技深深感动了,剧里Dick这么形容那场戏:

“那是我见过最精彩的戏,黄柳霜当时是这里唯一的亚裔电影明星,她终于等来了让自己闪光的角色,那一刻对她来说太重要来了。
她抓住那个机会,而且她的表现比其他女演员要高出一大截。”

但是不管她的表现得如何好,制片方还是将阿兰的角色给德国女星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而黄柳霜得到的依旧是一个反面角色。


讽刺的是,路易丝凭借中国农妇这一角色,拿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激动落泪时,黄柳霜也在后台绝望哭泣。

那是她一生中最接近奥斯卡的时刻,那时候的好莱坞电影根本不可能为华人专门创造一个角色,除了这部讲中国故事的电影。

可是即便如此,她的肤色符合,演技出色,依旧没有资格出演主角。


只能说黄柳霜生不逢时,也许在大家已经意识到种族歧视问题严峻的今天,她能够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或许能像《别告诉她》的华裔女星奥卡菲娜一样,成为一部电影的女主角,并且获得不错的成绩。

可她生在1905年的美国洛杉矶,那是白人歧视有色人种最严重的阶段,不单单是黑人,还有亚洲人,这种歧视在人人挣破头跻身进去的好莱坞尤为严重。

而黄柳霜偏偏热爱电影行业,从14岁入行出演了第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她便爱上演戏,终其一生为了演戏而努力。可也因为这一身黄肤,不管怎样努力,她都得不到等价的回报。

黄柳霜演过超60部电影,扮演角色都带有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刻板想象,不是纵欲过度的妓女,就是蛇蝎心肠的恶女,亦或是异域风情的神秘女子,而且都是落得悲惨死去的结局。

而她在好莱坞唯一一次做女主角,是她的成名作《海逝》。

虽然在这部电影里她是主角,可依旧逃不过被男人抛弃,为爱无私奉献的戏码。


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反异族通婚法》中明确规定,黄柳霜所代表的华裔群体,不能在银幕中与任何欧美男演员接吻,而这条法律一直到1697年才在美国境内全面废除。

黄柳霜也想反抗,她深知饰演被美国人丑化的华人形象不是办法,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受到打击后黄柳霜前往中国寻根,停留的9个月中,骂声不绝于耳,民间称她演的角色丢了中国人的脸,之后战火烧到了中国全境。

黄柳霜将《缅甸炸弹》、《重庆夫人》两部电影的片酬,以及首饰尽数捐给中国,用以抗战及救助难民。

令人寒心的是,国内游美代表团以黄柳霜饰演了一系列矮化华人的角色为由,未曾邀请这位唯一立足于好莱坞的华商影星参加晚宴,却向百位白人影星送去了请柬。

1961年黄柳霜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6岁,终身未婚,她职业生涯漫长且丰富,更是首位在好莱坞留星的华人女性,很长时间内都未曾有一位人气可以媲美黄柳霜的黄皮肤演员,直到李小龙的出现。


直到今天,每个人提起李小龙这个名字,想必依然是崇拜和敬佩的。

不仅仅是中国人崇敬李小龙,甚至很多外国人都把李小龙当作自己的偶像。

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中国最初的印象就是从李小龙这个名字以及李小龙非常擅长的中国功夫开始的。

我想很少有人能够像李小龙这样传奇了。

尽管去世多年,但他的名字,他的故事却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很多人心里,每每被提起也总是热度不减,关注不断。

李小龙(Bruce Lee,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本名李振藩,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东华医院。

1940年为庚辰年,国人称为龙年,且李小龙生于辰(龙)时,后呼应其乳名“细凤”,而艺名“李小龙”为《细路祥》作者袁步云取名。

1955年李小龙15岁时,他在一次帮派冲突中受挫,于是到油麻地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

李小龙曾因咏春练习单调而放弃,但后因与街头流氓打架时使出一招咏春的日字冲拳击倒对方而重新回到咏春门下。


1959年,19岁的李小龙赴美留学,渴望大展宏图。

彼时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涨:六十年代初期,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和平之声渐成中流砥柱;六十年代中期,滋生出黑豹党这样暴力维权的社会团体。

民权运动的多样发展,反映出严峻的种族歧视问题。

一个籍籍无名的华裔小子,能在这片荆棘丛生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尚且艰辛,想出人头地,千难万难。他住过简陋的地下室,在餐厅刷过盘子,成家立业后,碍于情面,不愿妻子外出工作,日子过得拮据且寒酸,他的全部资本,仅仅是一颗头脑、两只拳头和满腔热血。

这般境遇下,换做常人只会考虑如何养家糊口,但李小龙偏不信邪,坚信自己可以赚大钱,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李小龙的自信并非没有原因。

他的功夫成为他的名片,以此结识了很多武道名家和社会名流,其中不乏好莱坞人士。

通过他们的关系,李小龙得到一些表演机会,尤以《青蜂侠》的“加藤”一角最为著名,为他赢得全国声誉。

然而,李小龙不甘心跑龙套或者当配角,而是渴望更重要的角色。

反观好莱坞,从来没有华裔当主演的先例,甚至电影中出现的亚洲面孔都要找白人扮演。

李小龙的演艺生涯遭遇瓶颈,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妥协或者放弃,他给出了李小龙式的答案——(我要)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东方超级巨星!

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承诺。

1970年,李小龙健身时伤到脊椎,不得不停止一切活动,包括他热爱的功夫和演戏,这是他短暂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击垮李小龙。

相反的,他利用这段时间大量阅读书籍,充实自己的头脑。

功夫不负苦心人,《唐山大兄》的火爆,终于让李小龙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随后,他一鼓作气拍了《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影片,全都大火。

接着,好莱坞的华纳公司商洽李小龙,共同拍摄了《龙争虎斗》。

李小龙凭此片重回好莱坞,上演一出“王者归来”的好戏。

此外,李小龙携好莱坞剧组在香港取景,可谓意义非凡——直到将近三十年后,才有成龙的《尖峰时刻2》再次完成这一壮举。

后来拍摄《死亡游戏》期间,李小龙猝然离世,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难以想象,如果李小龙没有早逝,能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为华人影坛和世界文化带来多么巨大的贡献。

他是大梦想家、不屈斗士、完美偶像和不朽传奇。

他的名字是全球华人的骄傲,是击碎歧视的重拳,是坚持正义、反抗不公的利器。

有了李小龙,西方的阴云才露出曙光,哪怕只是灵光乍现,但激励了后来人再接再厉,重铸辉煌。

真正让我把李小龙奉为偶像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的贡献他的影响,而是回归到他自身,对于武术追求的癫狂。

李小龙的死因至今扑朔迷离,没有定论。

在各种说法中,我个人倾向于药物过敏引发的急性死亡。

因为彼时的小龙,看似结实如钢的身体实则早已病入膏肓。

李小龙天生的身体素质并不高,为了开发自身潜能追求体质极限,他长期超负荷训练造成体能透支,五脏六腑每天处于高压之下。

为了提高肌肉性能,他使用过度的电击训练来提高肉体的抗电性和忍耐力,从而对脑组织带来了极大危害。


甚至相传他嚼食大麻叶来缓解头痛,如此长时间不加节制地耗损,最终因为一颗药丸,全线崩溃。

这些道理难道李小龙会不明白吗?

他肯定明白,但是他偏偏要勉强。

因为他太自信,也太狂妄。

可我们爱的就是他的狂妄啊。

总有一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长度。

李小龙的房间还有海量的书籍和世界各地武术比赛的录像资料,时常把自己关在里面没日没夜地琢磨、研究。

他不是仰望星空,他是要逆天;但是,他也依然脚踏实地,用行动捍卫他的宣言。


好莱坞有一股魔力,它可以吸引源源不断人来这里寻梦,开拓。

1995年香港最好的男演员就是周润发,这一点无容置疑。

同属于“双周一成”周星驰和成龙只能在票房上跟发哥抗衡,论奖项周润发早已拿了5个影帝,当时比梁朝伟和梁家辉加起来还多。

在自己最好的时候去最好的地方发展这对发哥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发哥的好莱坞之路却并不顺坦,用尽了全力结果却不尽人意,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映沟渠。

最好的演员为何没有得到最好的认可?


1989年的吴宇森,在执导拍摄了《喋血双雄》之后,便离开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并与制片人张家振合作,共同创立了“新里程电影有限公司”,开始独立发展电影事业。

事业独立之后的吴宇森,策划拍摄了《喋血街头》。这部作品投资巨大,但上映后的票房成绩却十分惨淡。

为了弥补《喋血街头》带来的经济损失,张家振提议将吴宇森之前的《喋血双雄》推向北美市场,以此来缓解公司的经济压力。

毕竟,《喋血双雄》是吴宇森的代表作,如果这部作品在海外都不受欢迎,那么“新里程电影有限公司”可能就真的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1991年1月,张家振将《喋血双雄》送往美国,参与了“圣丹斯电影节”。

“圣丹斯电影节”是专门为“独立电影人”设立的影展活动。

独立电影人们的创作思维活跃,能想出不少好的电影创意,打造出不少风格化的作品,但因为缺乏资金,他们的电影作品经常因为宣发问题,最终无法走入电影院线,继而默默无闻。

“圣丹斯电影节”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让“独立电影人”与“好莱坞的大牌发行商们”建立联系。

好莱坞的不少发行商,都对“圣丹斯电影节”满含期待。

活动上,表现出色的电影作品,经常会得到“发行商”的宣发支持,最终走入院线。

张家振也希望《喋血双雄》能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莱坞发行商的青睐。毕竟,此时的“新里程电影有限公司”,财务压力巨大,根本没钱给《喋血双雄》做海外宣发工作。

在1991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喋血双雄》表现出色,得到了好莱坞发行商“Fox Lorber”的支持,在北美地区发行,并引发了一片“枪战港片”热潮。

而香港导演吴宇森,也成为了不少好莱坞制片人的目光焦点。


《喋血双雄》在北美的大受好评,让吴宇森产生了赴美发展的想法。

而“枪战港片”在北美热映的消息,也让此时不少的香港电影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就包括港片名导林岭东。

1991年《喋血双雄》在北美备受好评之后,吴宇森、林岭东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了好莱坞,并都在1992年与周润发展开电影合作,对好莱坞的电影市场发起冲击。

1992年,吴宇森率先与周润发展开合作,二人在这一年共同拍摄了卧底警匪片《辣手神探》。


这部《辣手神探》讲述了“重案组探员”袁浩云与“卧底警察”阿浪联手,共同捣毁一个“军火集团”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吴宇森延续了《喋血双雄》里的“双雄式”故事结构,火爆的枪战场景,也让该片获得了不少影迷的喜爱。

1992年《辣手神探》完成之后,张家振、吴宇森在“Rim”、“Fox Lorber”两家发行商的帮助下,将该片推向北美电影市场,并再度收获一片好评。

《喋血双雄》、《辣手神探》两部作品,在北美为吴宇森积累了不错的观众基础。在拍摄了《辣手神探》之后,吴宇森也选择了离开香港,前往好莱坞发展,并在好莱坞“环球影业”的支持之下,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终极标靶》。

1992年与周润发合作的这部《辣手神探》,让吴宇森成功打入北美电影市场。

周润发第一部好莱坞电影,替身杀手,投资3000万美元,票房1900万,亏损1000万;

第二部,再战英豪,网上甚至找不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属实小投资没牌面电影;第三部,安娜与国王,投资9600万美元,票房5600万,亏损4000万。


在此之后,周润发在好莱坞的发展已经严重受阻,几乎都接不到片子了。

一方面是周润发“演员”的标签在美国并不受用----好莱坞已经有那么多演技大牛了,能有几个机会让华人发挥。

另一方面是李连杰、成龙等人也到好莱坞发展,功夫起家的他们比起周润发更受美国人欢迎,屡屡出演主角和参演大制作电影,让周润发更无用武之地。

不过,周润发因祸得福,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在好莱坞因为拍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而事业上升的李安,正在筹备《卧虎藏龙》。

李安先找到李连杰,想邀请李连杰出演李慕白一角。

但是李连杰看过档期之后,觉得自己的时间排不过来,于是婉拒了。李安这才找到周润发,邀请他出演。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卧虎藏龙》红遍全球,周润发依然是那块金光闪闪的演技招牌。

此时的周润发对好莱坞的电影已经彻底失望了,他明白还是华人电影世界最懂他,还是中国的电影可以让他大舒拳脚,于是他计划再回中国。

但是由于合同还未到期,不得已还是演了《防弹武僧》这样吊诡的三流动作片,后来的加勒比海盗,更像是好莱坞为了开拓日渐庞大的中国市场而试图加入的噱头

纵观周润发的好莱坞之旅,落地之初必然是饱含了他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的,只可惜生不逢时,香港电影的没落和内地电影市场的萎靡,让华人演员无论在哪都备受冷落。


1976年某天,在澳大利亚的一处阁楼上,一个名叫陈元楼的年轻人躺在床上,准备睡醒后去餐馆做调酒师工作。

此时来自香港的一通电话将他惊醒,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这之前,他从戏班毕业后,曾在影视圈闯荡了两三年,未见起色。

心灰意冷之际去了澳洲,做过建筑工人。

而这个电话是朋友陈自强打来的,邀请他回去加入罗维的公司,主演《新精武门》。

罗维曾把李小龙捧红,自后者1973去世后,一直在寻找一个接替者。

影片开拍时,陈元楼改名“成龙”,星途之门正式开启。

经过几部影片的探索后,成龙在袁和平的《蛇形刁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诙谐打斗风格,之后又在嘉禾公司出演了几部票房大卖的功夫片,一跃成为超级巨星。

而他自然也不会放过闯荡好莱坞的机会,1980年在公司的推动下赴美拍片。

自李小龙的《龙争虎斗》让全世界的观众领略到功夫片的魅力,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开始在全亚洲寻找下一个功夫巨星。

此时,初露锋芒的成龙,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时代机遇,决定远赴好莱坞发展。

然而首部主演的电影《杀手壕》,并没有达到预期,最终票房以惨淡收场。


说实话,当时的成龙在好莱坞并不受待见,而且相比李小龙,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在美国,很少人认识他,选剧本也没有主动权,多次试镜后才谈成了一个小成本电影《杀手壕》。

《杀手壕》在好莱坞并未成功。

由于成龙不懂英语,没办法和人交流。

最初的9个月,他每天就是上课学英语。

而更大挑战是,好莱坞的拍片方式和香港不一样,不会听他的意见,也没有专业演员能配合他的动作,以至于需要从香港调来武师。

这样一来,也就无法发挥他的特长,导致影片不伦不类。

《杀手壕》上映后,首周获得110万美元票房,累计852万美元,比起他在香港的作品相差太远,口碑一般。


《炮弹飞车》虽然不是成龙主演,但也为他闯荡好莱坞积累宝贵的经验。

此时的美国观众还没有从李小龙的刚猛风格中回过神来,无法接受成龙这种逗趣诙谐的动作。再加上文化差异,很多笑点触动不了观众。

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炮弹飞车》、《威龙猛探》等低成本影片,效果也不好。

用成龙的话说就是:“没有人喜欢我的幽默,没有人喜欢这种打法,美国观众真的摧毁了我的信心。”

于是,他又回到香港发展。

《红番区》是成龙最具代表作品,该片还成功帮助他打开好莱坞大门,影片由唐季礼执导,成龙,梅艳芳,叶芳华等主演。

这部电影是一部国际大片,电影投资高达750万美元(折约6225万人民币),这在当时是超级大制作了,放映整个亚洲影坛也就成龙一人能玩得起。

映前不少人都担心票房会亏本,但有大哥压阵票房怎么会无人问津呢?


《红番区》推出后各国地区市场都超级卖座,该片内地也引进了并放到春节公映,结果它票房狂轰了9500万元,创下了港片历史票房纪录。

在香港也狂卖了5691万港元,打破香港历史票房纪录,海外票房也是全线飘红,北美大爆了3239万美元,成龙成功打入了好莱坞。

这部电影最后全球票房狂轰8230万美元,嘉禾片商赚到手软了,这也是唐季礼在影坛最轰动一次。

《红番区》是整个90年代票房最炸裂的港片之一,其实90年代中后期港片已经开始没落了,连周星驰李连杰的电影都大缩水了,全香港只有成龙一人的票房还维持在巅峰。

那个时候的成龙确实厉害,他的大片与国际接轨,在欧美市场都很轰动卖座,在亚洲市场也能跟好莱坞大片抗衡不落下风,毫不夸张说那时候的成龙无论是名气和号召力根本不输好莱坞巨星。


《警察故事》可谓是成龙演艺生涯中,极为经典的一部作品,该片彻底奠定了成龙热血、拼命的特技喜剧风格。

随后的《警察故事2》、《警察故事3》、《龙兄虎弟》、《飞鹰计划》也都是该风格下的衍生作品。


不光是在北美电影市场表现出色,这部《红番区》在1995年的内地院线,也取得了3500多万的票房成绩。通过这部电影,内地电影人首度认识到了“贺岁片”这个电影营销概念。

经历了《杀手壕》、《威龙猛探》的失败,1995年的《红番区》终于让成龙顺利走入好莱坞的大银幕。

而随后的《尖峰时刻》、《上海正午》等作品,也让成龙一步步走上了自己的事业巅峰。

如今的成龙,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已经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上演紧张、刺激的特技场景。但他留在银幕中的那些经典作品,却成为了不少观众对于一个电影时代的回忆。

2017年,成龙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华人史上第一人,也奠定他在好莱坞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说回汪可盈,她回复外国人的一段话让我很感动:

虽然我改变了我的姓氏,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液,我曾经在中国生活过,我会说普通话…无论如何,我是在中美两种文化中长大的这个事实永远也不会改变…当年的我要付房租要生存,但好莱坞却不会给一个姓氏让他们不舒服的人更多演出机会…我正在尽一切努力,利用我所拥有的这些平台,去确保不会再有人被迫改变他们的名字,他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就能得到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小龙是真的存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