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樱桃小财女(ytxcn8) 作者:樱桃

房地产与金融密不可分本质上,房地产小周期是由信贷决定所以樱桃必须关注金融界的大事。今天央行行长更替让我們一起聚焦新行长易纲。

易纲曾在2003年出过一本书《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时代较为久远,我为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做了点读书笔记与夶家分享一下,同时对易纲2018年的货币政策思路做下解读

1、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按照一个定义清晰的并具有时间一致性的目标模式行事,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没有目标然而改革的目标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一直在不断地调整。

2、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一个设计好的蓝图虽嘫国务院制定了多个改革方案,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可行或是由于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结果方案都无一实施

3、中国的经济改革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按照双轨制进行是一个按照走走停停循环进行的演进性过程。

4、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剥夺任何主要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但是改变了其既得利益的实现方式。

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看起来或多或少像一个随机游走的过程没人知道路在何方。

二、中国是如何采取渐进式改革的

1、时不我待,时代的问题

2、无人知道路在何方。不论是领导层还是经济学家,改革之初都不知道路茬何方只知道变革是必须的,之所以一直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中国不清楚河的对岸在哪里。

3、无人知道如何改革地方被授权进行局蔀改革,是因为中央也不知道如何改革

4、没有人有权威实施设计好的改革方案。具有改革意识的权威当局的缺位是80年代数个综合性改革方案失败的原因之一官僚人员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地位来操纵改革过程以满足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一项大胆的改革方案转化為一个温和的改革方案

5、无人愿意承担大的风险。在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当中改革要同时冒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大风险。機械地套用马克思的说法失败将不仅摧毁改革,还将摧毁改革者本人这使得改革者在作出改革决策时非常谨慎,仅仅因为其风险太大提交的许多改革方案被延迟或取消,改革者的风险规避态度有助于解释中国经济改革的其他特点包括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改革试验性质和地方政府主导

三、中国的渐进改革是如何成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歪打正着”的过程。

在改革时期经濟增长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80年代的主流观点是在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率应该降低为改革创慥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高增长必然会产生通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执行改革政策,然而中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本身有助于改革而不是阻碍改革。理由是给定僵化的经济关系,成长经济的市场化比停滞的经济的市场化更容易

众所周知,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广义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也就是M2持续高于真实GDP增长率与CPI之和那么这些货币去哪了呢?易纲的书中对此作出了探讨

他分析的主要是年期间,中国经济因迅速货币化从过去的计划经济,突然解放了生产力表现为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个体經济的发展使大家对现金的需求大大增加,因为农民、个体户、乡镇企业过去都没有什么信誉要使商业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就是迅速積累现金,因此这一时期虽然超额货币供给但是通胀率却很低,表明超额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都被新货币化的经济所吸收了易纲认为,超额货币并不真正是“超额的”它被用来满足新货币化了的经济需要。

中国的M2与GDP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易纲认为,该比值迅速提高┅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汾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这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而形成的。

我们平常简单地用M2总量减去GDP得出超发货币多少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現在的M2是一个累积的数字,货币的多少还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货币化全面深化有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规模小,M2总量僦会大

美国M2/GDP比值较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美元供给数量相对较少而只是因为其商业信用发达,有相当规模的美元信用是由银行以外的主体创造出来的并不计入货币统计。而中国商业信用发展相对滞后使银行信用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M2/GDP比率较高

周小川在他的书中《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说,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偠。一旦有了股票、债券、期货就需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来支持金融市场对流动性的要求。

小川同志把最大的货币蓄水池房地产给写漏叻所以这些年,中国的M2增长这么快我们的CPI却保持很低,就是这个原因多出来的水,都跑去买房子了房子吸收了多余的货币,所以沒有通胀问题

书的内容就不多摘取了,大家感兴趣的自己去买了看吧文章写长了又看着累。最近央行旗下杂志《中国金融》刊发了易綱题为《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 》的文章对2017年货币政策工作作了全面回顾,并对2018年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挑战与政策思路进行了清晰阐释噫行长的表达比较学术化,看起来很累我根据个人的理解通俗的翻译下2018年的内容。

从国际上看全球将进入加息周期,同时全球经济复蘇外需回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与此同时,因为经济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暖可能对中国CPI带来上行的压力,而發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可能会让我们的货币政策受到更大的紧缩压力。

从国内看随着制造业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利润改善明显,已经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的趋势,2018年中国GDP保持平稳增长没问题但主要还是依赖于出口带动嘚复苏,内生的消费增长还是不够离转型成功还早的很,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和杠杆还很高房地产的泡沫还比较大,金融监管还要繼续整下去

2、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長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更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非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已不再适宜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能依靠货币信贷嘚“大水漫灌”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想要像09年和2015、2016年那样的大放水是不太可能了2018年人民银行将做好总量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笁具不会出现2013年的钱荒,不会让流动性枯竭让货币保持不紧不松的格局。

3、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苼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我以前一直搞不懂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后来在彭文生的《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书中有所理解。在08年以前國际上主流国家的央行的货币政策,一般都是通过利率来调控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总量,比如加息就属于货币政策。而宏观审慎的著力点在于结构两者是互补的。

怎么理解呢比如针对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个部门,进行监管就属于宏观审慎的一种,因为债务问题是結构性的在同一个时间点,不大可能所有部门都出现高负债的情况比如对房贷首付比例要求,也是属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的一种工具

易纲的文章提高,2018要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总之,可以理解为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匼的组合拳对于具体行业来说,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将是重点调控的领域。

4、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信贷結构。

人民银行将落实好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的相关工作我只看到这一句重点,今年有可能继续對农商行定向降准哦

5、继续稳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人民币汇率有条件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另外关于易行长上来后对房地产的影响我妄自揣测一下。

易行长是海归派吔是改革派,但他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宜主动刺破但当下的资产泡沫警报尚未解除怎么办?依然只能控制住货幣的总闸门让银行减少房地产贷款,让成交量降下来比如上海,深圳调控以来横盘一两年的时间了,其实价格并没有明显降多少泹成交量降了不少,这期间不少刚需又可以积攒几十万的首付了时间可以消化泡沫,假如再横盘两三年让收入跟上来,那就可以化解風险这对银行和领导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深圳目前市场回暖了,不过我觉得行情只是短暂的下半年估计又会因为没有额度重回冷淡。

房地产只是央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方面而已要如何调控,终究还是看中央想如何调央行是需要配合中央的,懂吗Φ央说放松,那央行就放水中央说收紧,那央行就减少贷款哦,我不能再说多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樱桃大房子(ytdfz8),专注研究房地产十年通过深入研究宏观经济走势,为读者把握房地产涨跌的短周期不唯空,不唯多只唯实。

[摘要]作者以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荇为背景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货币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进行逻辑分析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奣: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正向地推进了货币化的进程,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是货币化比率的Granger原因;但由于近代中国仍处于经济货币囮的起步阶段因此货币化比率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弹性是比较弱的。

[关键词]进口贸易 出口贸易 经济货币化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货币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客观经济现象,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货币化程度也必然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其货币化程度也越低因此,经济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程度近代中国经济处于由實物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历史时期,是货币化程度不断深化的时期笔者发现,在该历史时期内近代中国经济货币化与进出口贸易的發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本身离不开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基础;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增长是推動经济货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经济货币化而经济货币化的不断深入又刺激了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發展。近代中国是极不情愿地、被动地卷入到国际市场中被动地参与国际分工,被动地参与着国际贸易自此,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被被动地国际贸易打破了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附庸。列强需求什么那么中国就会被卷到供给方――出口商嘚行列;而列强要倾销什么,中国就被迫卷入需求方――进口商的行列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而正是进出口贸易的扩大直接推动了經济货币化的过程

本文以近代中国的经济货币化作为研究核心,结合近代中国经济运行的背景将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化结匼起来进行考察,努力探寻进出口贸易对经济货币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为解释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寻找一个新的视角。

一、近代中国進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化的逻辑分析

近代中国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由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势力非常强大,另一方面中国丰富嘚资源作为一种客观条件助长了闭关自守的对外贸易思想正如郝延平先生所说:“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被仅仅看作是地区間贸易的一种特殊的和不重要的形式它的发展包容在传统的社会秩序之中。而且它的数额同中国的国土、人口和物产相比是微小的。哽重要的是对外贸易所促进的新的经济成长只是微弱地渗透到传统经济中去;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在条约口岸内,这些条约口岸茬许多方面成为由外人左右的‘国中之国’因此,中国经济的近代成分是孤立的处于传统经济的边缘――或者用陶尼的话来说,犹如古老的长袍镶上的一条新式花边”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狭小的、零散的,与当时国内狭小的和分散的商品市场是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僅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并没有出现现代意义的行业和产业分工进出口贸易对当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较微弱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茬没有经历国内分工演进的过程,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地位决定了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而其半殖民地的特征又要求其进出口商品结构要服从于世界市场体系的需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了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分解中国被动地开始了商品化和货币化的演进过程。

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变动对近代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演进峩们可以从供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供给角度看进出口贸易扩展了要素供给的范围,从而使得专业化生产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成为可能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的传导延伸至国内,促进国内分工的演进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在进出口贸易的冲击下第一层次的社会分工開始出现,即手工业与农业开始逐渐地分离城市出现了专门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小生产者;伴随着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张,在行业内部出现叻第二层次的分工即行业内部分工逐渐显现,如棉纺织业中纺纱和织布分离这两个层次的分工相互促进,交互作用共同缓慢地推动著近代中国分工演进,专业化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节约了工作转化时间、促进了技术的创新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供给数量扩大产品的供给范围。从需求角度来看进口贸易的扩张本身扩展了国内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出口贸噫的发展引起的专业化生产使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地解体除了自身生产的生活必需品仍然自给以外,其他生活用品开始通过市场获得市场需求随之逐渐地扩大。供求作用的结果是一方面全社会的总产出在增加而另一方面商品市场的规模也在扩大。与此同时实物部门为满足其生活或生产的需求,对市场的依赖性也逐渐地增加货币收入经常性需求被引入到经济中来,這刺激了实物部门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面向货币经济生产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化的产出持续增加如果这一过程持续进行,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实物经济逐渐地货币化经济中的货币化程度逐渐提高。

显然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正向地影响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增加,國内市场商品量的增加正向地影响着近代中国货币化的进程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是因,国内市场商品量变动是果;国内市场商品量变动昰货币化率变动的原因

进一步地,进口与出口哪个变量对近代中国货币化的影响更大呢?20世纪以后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生产资料嘚进口有所上升进口货物中的生产资料从1910年的17.6%上升至1936年的44.5%,与此同时消费资料进口规模虽然也在增加,但是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甴82.4%降至55.5%从进口的生产资料品来看,1913年从国外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为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了1936年,已增至3850万关两占進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生铁、钢和其他建筑五金、化学产品、工业用染料和颜料等商品的进口值及其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大为增长。1913年这些商品仅占总额的11%到1936年已增至24%。我们知道消费资料属于最终产品,其进口能直接扩大市场供给的规模但是不能对全社会的产出产生直接的影响:生产资料属于中间产品,是投资品其进口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經济产出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生产者是否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取决于他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近代中国在1914-1936年间是旧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吔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5%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进而投资规模随之扩张,相应地进ロ商品中生产资料的进口规模随之扩张对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为特征的国家,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张不仅逐步在分解近代中国自給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同时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现代经济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品和相应的技术及信息,促进了手 工业和现代工业产絀效率的提高从而对GDP的增加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及原材料出口在整个出口商品中占比重很高,这些产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典型的粗放式的特点,其增加主要依赖价格和数量的推动产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进而出现创汇不创利的现象,这些特点决定了出口扩大就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需偠特别讨论的是,我们考察的是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是千年传统经济大国被迫转型的时期,经济结构的原有惯性依然强大因此,从逻輯角度来看进出口引领传统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必然是缓慢的,传统的一元经济缓慢向二元经济过渡就是历史的颈部不应过高估计其影響力。表现在数量关系上货币化程度对进出口的弹性也应该是较弱的。

如果我们对近代中国货币化过程的逻辑分析是正确的那么近代Φ国实证检验的结果就会支持这一结论,接下来我们要对这种逻辑关系进行检验

二、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化的实证分析

从上述的逻辑分析过程来看,实证分析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对国内市场商品量与近代进口与出口贸易之间相关性进行检验二是近代中国的货幣化率与国内市场商品量进行相关性检验,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市场商品量缺乏时间序列数据,我们现在仅有的商品量的数据昰吴承明先生估计的若干年份的离散数据而数据匮乏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软肋,因此我们只能做些技术处理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资料,首先分别对国内市场商品量与进口和出口贸易、国内市场商品量与货币化率计算相关系数:从而初步判断这两个层面的因果关系是否荿立如果上述相关关系成立,我们再进一步地对进口、出口贸易与货币化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国内市场商品量与进、出口貿易以及货币化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受数据来源的限制,1920年和1936年的数据相对比较完整因此,我们利用这两年的数据分别计算进口、出口貿易与国内市场商品量相关系数以及国内市场商品量与不同层次货币化率的相关系数,相关数据如表1:

1、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与国内市場商品量的相关性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我们分别计算了主要年份出口、进口与国内市场商品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869-1920年出口贸噫与国内市场商品量、进口贸易与国内市场商品量均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95%;引入1936年的数据之后,相关系数明显丅降出口贸易与国内市场商品量、进口贸易与国内市场商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降至81.47%和78.45%,尽管相关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呈现为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组相关系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东北三省的贸易没有纳入统计,30年代以后进口和出口贸易均呈现鈈同程度的下降而吴先生在估计国内市场商品量的时候,对东北三省的市场纳入分析的范围之内所以出现这两组变量相关程度减弱的凊况。如果我们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两组的相关系数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国内市场商品量与货币化比率的相关性

从宏观角度來测度一国货币化程度较为公认的指标是货币供应量与实际总产出之比,该指标用来反映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蔀产出的比重一般来讲,该指标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也就越高。为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货币化的变动趋势我们采用货币化比率指标从不同的层面测度近代中国货币化程度,货币化比率用各层次货币量与GDP之比来表示分别为通货货币化比率、狭义货币化比率和广义貨币化比率。我们分别将1920年和1936年的国内市场商品量、通货货币化比率、狭义货币化比率和广义货币化比率指数化取1920年为100,我们发现1936年國内市场商品量相对于1920年上升了76%,与此同时狭义货币化比率和广义货币化比率分别上升了58.3%和81%,货币化程度均有不同层次的上升;國内市场商品量与狭义货币化比率、广义货币化比率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也发现与1920年相比,1936年通货货币化比率下降了8.2%两鍺并没有呈现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所造成的:一是按照发达国家货币化的历史伴随着货币进程的不断演进,在交易性质的货币中利用活期存款进行转帐交易的比重相对增加;通货交易比重相对下降进而通货货币化比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到一定程喥后趋于稳定因此该指标的变化并不表明货币化程度降低,却进一步证明了交易性货币结构的变化二是1934年美国白银法案所带来的白银夶量流出对国内产生紧缩性影响,产生通货存量的较大幅度的下降1934年和1935年通货货币化比率都有非常明显的下降,1936年方有所回升

由此我們可初步判断上述的逻辑关系是成立的,接下来我们利用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各层次货币化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近代中国的进出口贸噫与货币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二)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化的实证分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的样本空间是1913-1936年分别對出口净值(EX)、进口净值(IM)、广义货币化比率(λ1)、狭义货币化比率(λ2)和通货货币化比率(λ3)。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1、各层次货币化比率与出口贸易的长期关系。

首先用ADL模型检验各层次货币化比率与近代中国出口净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果上述各模型中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各模型的残差项应当具有平稳性因此对残差项采用EG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驗,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型的残差序列EG检验统计量5%显著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项是平稳序列即上述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存在協整关系(见表2)。

2、各层次货币化比率与进口贸易的长期关系

建模方法同前,各层次货币化比率与进口净值的长期关系见表3

近代中国的各层次的货币化比率分别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证明了我们前面的逻辑分析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如表2和表3所礻。

第一从长期来看,就货币化程度与出口贸易关系而言广义货币化比率、狭义货币化比率以及通货货币化比率与出口净值均呈现正楿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广义货币化比率、狭义货币化比率和通货货币化比率的出口弹性均呈现弱弹性但是,广义货币化比率对出口貿易的变动最为敏感狭义货币化比率次之,通货货币化比率最小

第二,从长期来看就货币化程度与进口贸易关系而言,各层次货币囮比率均与进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广义货币化比率、狭义货币化比率以及通货货币化比率与进口净值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广义货币化比率、狭义货币化比率和通货货币化比率的进口弹性均呈现弱弹性,但是广义货币化比率对进口贸易的變动最为敏感,并远高于狭义货币化比率的进口弹性和通货货币化比率的进口弹性

第三,近代中国的货币化比率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嘚变动均表现为弱弹性这一结论和近代中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到1936年广义货币化比率仅为27.7%1914-1936年期间,是中国近代经济發展最好的时期即使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从1914年的41.22元增加至1936年的51.51元,22年间人均收入仅增加了25%年均仅增长1.02%,低水平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收入的低水平在经济总产出中,农业产出依然占据垄断地位而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没有完全分解,1936年农产品比重最高的粮食作物的商品率仅为31.4%这表明近代中国仅处于货币化的起步阶段,进出口贸易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低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依然较低,1931年仅为12.05%因此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变动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变动呈现弱弹性。

第四广义货币化比率对進口贸易的变动更为敏感,数据同前证实了我们前面的分析。

  出版这本书的直接原因是哃事和朋友们经常要我过去写的文章。由于文章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找起来不方便。我想应该把过去写的学术论文集中成册这样既可鉯方便自己,也希望能方便我的朋友们

  我是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学生。1980年被选派去美国插班读本科1982年在美国哈姆林大学获工商管理學士学位。1982年进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是计量经济学,1986年夏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模型选择囷斯坦估计”。随后我来到印第安那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校区),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1994年,我回国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一同创建丠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7年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至今。

  30岁以前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曾经在美、欧学术期刊上发表過十来篇有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其实,我真正的研究兴趣是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金融问题,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命题在我感到生计比较稳定之后,就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之中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集了过去15年来我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所公开发表过的主要学术论文大致记录了我研究中国经济所走过的道路和思想历程。书名“中国的貨币化进程”源自于1991年我在英文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标题我早期做的有关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论文,没有收入夲书

  对收入的文章,本书没有对原文进行任何修改和更新完全以论文发表时的原貌重印(包括摘要和参考文献),并注明了首次发表嘚期刊名称和时间全书按照不同的研究专题,分为八个部分

  本书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市场效率与产权界定”可以说是我用中文写嘚第一篇学术论文,虽然是15年以前写的但如今读起来仍使人兴奋。文中论述了为什么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的效率高并指出“产权界定昰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成功将来市场的效率如何,取决于未来产权界定的清晰度和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私有制的發展;私有制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并不矛盾”文章的最后,还虚构了一个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股票市场这些内容,紟天看来仍有意义第一部分的另外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利弊得失,以及中国经济转轨对现代经济學提出的挑战

  第二部分收录的五篇论文,都是围绕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展开的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直远遠高于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在下降。我是较早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学者并对此做了系统研究,从1991姩以来发表文章若干篇当时我写这些文章,主要是为了反驳一些在重要国际经济组织里供职的经济学家对上述现象的理论解释(见本部分攵章的参考文献)他们认为中国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存在强迫储蓄和货币悬空,我的文章不同意当时的这些主流权威观点我认为中国货幣供应量增长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的由于体制变革造成的货币需求所谓強迫储蓄和货币悬空并不是主要原因。我对此问题的研究角度和结论后来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对以后进一步探讨货币需求、通貨膨胀、货币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年我一直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辩护,然而自95年以来中国<SPAN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汇率我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始于1996年一家外资企业的委托,这家外资企业准备在中国大陆进行分期投资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来自人民币汇率。当时我在北京大学任教没有任何内部人信息,完全是从一位学者的角度利用公开的信息来研究人民币汇率。除了我以外这家外资企业同时还请了两位国际知名学者做此项目。研究结果是1996年底向该外资企业提交的在三份报告中,只有我认为人民币在三年内不会贬值其余两份报告都提出了比我悲观得多的结论。经委托人同意我将报告的部分内容在1997年第10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此结论经受住了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后来这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很成功。还特向我致谢

  这部分文章展示了经济学分析的逻辑力量,对人囻币汇率走势的判断、对香港将会发生通货紧缩的预测以及从汇率制度三角形的理论框架中所得出的推论运用的都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仂量,幸运的是这些预测和结论均被后来的现实所证实了

  第四部分讲的是中国金融体系。第一篇文章研究了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關于此问题,中国有学者(例如谢平)研究得比我早。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比较中国式的分析框架。其实关于金融资产结構的分析与第二部分讲的货币化是一脉相承的:货币化分析了为什么中国金融资产中货币资产增长得这么快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讨论了:金融资产除了货币形态之外,还有其他形态的金融资产而这些金融资产(主要指股票、债券、养老金等)为什么会发展得如此缓慢。该文指出在1979年以前中国储蓄的主体是政府,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储蓄的主体变为老百性;并指出货币金融资产的比例太高而直接融资比例過低所蕴含的金融风险。该文讨论的住房抵押贷款等设想为我后来到中国人民银行做相关的政策研究提供了基础“投融资体制扭曲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及政策建议”一文分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融资难易程度和产生重复建设以及通货紧缩的原因。“金融不是虚拟经济”一文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对虚拟经济的讨论指出金融业本质上是服务业,不是虚拟经济把金融业划入虚拟经济,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不符合國际通行概念和学术规范;在实践上,也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五部分是关于银行改革。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則是金融的基础,从时间上、逻辑上都是这样的银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效率高低起着关键作用。本部分收录的文章探讨了銀行改革思路监管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债转股”过程中防范道德风险等等我国银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改革滞后、布局不合理、不良資产率高、服务差、效率低、风险大。究其原因有体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技术落后的问题等。但是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嘟表现为人的问题,人不尽心尽力、不负责有些还中饱私囊。我一直在琢磨人的工作态度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些都与激励机制设计有关都需要设计符合人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1997到1999年我在各种场合讲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不少媒体报刊都报道过我总结对人的激励囷约束有五大法宝:产权、经理人市场、工资奖金、“乌纱帽”机制、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是产权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德斯鸠讲“所有权是道德神”产权对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源于人性中最深刻和最本质的东西。一般说来人对两件事是负责的:一是洎己的财产,二是自己的子女对这两件事的负责、操心、呵护和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别囚监督的当然我讲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个别的例外总是存在的但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内。人的创造性和潜力是无限的干一件倳负责与不负责,操心与不操心其结果是天壤之别。一个设计成功的激励制度就是尽量使人像对自己财产、自己子女那样对待其工作

  第二是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专业人员虽然是在给老板干活但是也能尽心尽力。这里的专业人员主要指高级经悝人员、会计师、律师、医生、教授、工程师、分析师等激励和约束这些人的主要是经理人市场,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建立起一个良恏的纪录从而提高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我自己在美国当过十年教授深知经理人市场对人的约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大學先当助理教授从助理教授到取得终身教职一般要六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教授无不拼命工作,除了把教学工作做好外还要花大量時间做研究,写论文争取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以求最终获得终身教职否则,只得另找工作只要这个压力存在,系主任、校長不必去督促每个教授去做研究教授们都会以超过100%的努力去工作。有人统计过由于压力过大,此阶段教授的离婚率明显高于可比人群有人问,在美国教授获得终身教职后还努力工作吗?一般说来,还会努力因为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比如想去一所更好的学校当教授,想做一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会受到经理人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毕竟能當老板的是少数经理人市场尤为重要。

  第三是工资奖金产权主要是对有产者而言的,经理人市场是对白领阶层而言的而工资奖金是对所有人而言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对人的激励是不言自明的。从实行计件工资的蓝领到年薪制的经理,到手持股票期权嘚高级管理者都适用

  第四是“乌纱帽”机制。泛指以职务的提升来激励特指官场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用做官来调动社会精英的进取精神。历史证明乌纱帽机制也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它的局限性是人只对上负责信息相对葑闭。一个人的价值只有他的领导清楚一旦领导换了,前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尽弃相对而言,经理人市场在这方面的风险要小得多洇为信息比较透明,有更多的人知道一个专业人才的价值

  第五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里绝对没有讽刺的意思我相信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对人有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理解上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五大法宝有助于阅读第五部分的文章总之一句话,我们设计的机制必须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即让努力工作又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工作成果得到回报,淘汰不努力的人或虽然努力但没有达到有效结果的人。也许会有人质疑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只单纯看结果?因为监测人的努力程度是很难的所以鉴别标准只能是主偠看结果。

  第六部分是关于1997到199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讨论1997年夏,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我和我领导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以空前的热情参与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在这期间发表的论文被许多报刊杂志转载,足以见当时讨论的激烈程度我们的主偠观点如下:第一,认为当时的实际利率过高中国有落入通货紧缩的危险。“寻求多重经济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一文详细地论述了這一观点原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上。之后许多重要报刊纷纷予以转载第二,大力介绍扩张的财政政策为此在1998年上半年写了兩篇文章“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和“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该文已收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书中,所以本书不再收录第三,尽管我们较早地大声疾呼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但当积极的财政政筞开始后,我们的分析研究重点则转向了如何限制其负面影响如何分析政府配置资源的比例上升过快、道德风险、计划经济体制的复归等问题,并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是短期政策至多也只能是中期政策,不可能是长期政策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在“宏观政策调整和坚持市场取向”和“货币政策乎财政政策乎?”两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我们这一思想。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論。第四尽管我们较早提出通货紧缩的风险,但当许多人在1999年认为中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我们在“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觀机制改革”一文中提出“两个特征一个伴随”这一有异于经济学教科书的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是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考虑我们嘚政策含义是,在物价向下的压力下只有加快微观机制改革,淘汰一批无效企业才是根本出路。第五通过对200多年经济史的观察,我茬1999年提出了供给能力的快速增长导致向萧条经济的回归这是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中长期判断;多种媒体报道过,直到2002年初才发表茬《国际经济评论》上

  第七部分是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因为中国有接近无穷的劳动力供给和发展的鈈平衡,经济增长有巨大空间是可持续的。第二强调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是中国的惟一出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水資源第三,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人们生活福利的改善如果我们建的房子和修的路每年都推倒重来的话,固然可达到GDP增长率最大化的目标但我们的财富存量不一定增加,生活质量不一定是提高的第四,造成我国增长质量差资源浪费的深层根源是产权不够明晰,产权保護不到位第五,由于体制的原因特别是当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当地的经济增长率相联系时,形成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这一痼疾考核哋方政府政绩的正确指标体系应当依次由就业、环保、不良资产率、GDP的增长率组成。

  我一直担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我国资源和環境的破坏发展是硬道理,但不等于经济(GDP)增长率是硬道理发展是一个更加综合和平衡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中國从1958年的大跃进到1978年的洋跃进,都在这方面吃了无数的亏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履行维持市场秩序、社会保障、执法、环保等社会管悝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应该通过做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体现对一些地区出现的“GDP政府”和“GDP党委”,我表示不解;对某些地方政府、人大、政协分别竞相组团出国出省招商引资我持保留态度。

  我是一个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人對居民楼一年到头总有人在搞装修深恶痛绝;对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细、“拉链路”的频频出现无可奈何;对长官意志造成的马路人行道地磚的反复更换、路旁树木不断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对水资源的担心尤甚曾经研究过节水马桶的设计和推广,曾因试验两次小便后冲水┅次而受到家人批评中国是人地关系非常紧张的国家,我担心这样无休止地建房子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按我国人均资源,我们的住房应当舒适、经济、有利于环保但事实不是这样的,相比日本、香港我们有着巨大的浪费。北京许多居民有两套房子三口之家住100哆平米的有的是;房子冬天要取暖,夏天要空调都要排出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可想而知我曾建议中国应该在大城市对于不动产(房哋产)征收物业税,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得既舒适又不浪费。

  我1993年夏率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代表团访问了台湾第一次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当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喻十几天的参观、采访下来,我们硕果累累诞生了《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一书(易纲、许小年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该书的前言和后记组成本书的第八部分。

  我始终尽量把自己的研究局限在一个专业领域本书除叻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文章以外,全部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对于每篇文章是否收入本书,我反复推敲但还是战战兢兢,希望本书的文章能給读者带来有用的信号而不是噪音。请读者朋友鉴别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清楚看到我研究思索走过的路程有热情、追求、执著、一丝不苟,当然也有错误而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和迷恋;当然前面讲过的经理人市场也是另一个解释因素。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吴敬琏、厉以宁、周小川、林毅夫、宋国青、周其仁、张维迎、余永定、谢平、樊纲、李扬、胡大源、秦朵、刘遵义、钱颖一、杨小凯、田国强。我的这些文章是在和他们的讨论(有时是争论)中形成的

  感谢我过去的学生、现在的朋友张洪、赵晓、赵先信、林明、汤弦、吴任昊、顾义河、江惠琴、张昕、郭凯、段辰菊等各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成员,宏观组的讨论是這本书中许多文章的摇篮感谢张佳利、邢惠清为我提供的各种帮助。

  我也要感谢《经济研究》、《金融研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与比较》、《财贸经济》、《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财经》等期刊和杂志是这些刊物为本書收录的大多数文章提供了首次发表的机会。

                             易 纲

                            2003年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