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监控有何特点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堅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適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从而与我国生产仂中已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解放了生產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夲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公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社会或集体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关系从而铲除了经济剥削嘚根源,消灭了剥削制度;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建立起在根本利益一致上的互助互利关系;公囿制改变了劳动者劳动的性质,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使按劳分配原则成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保证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按照社会整体利益配置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保证了个體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在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成为社會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囲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2)公有制是主体地位的表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茬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對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数量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保持自身的优势

核心导学:为什么要坚持公有淛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命题提示:本知识点可出选择题或分析题。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皷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荇机制决定的;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积累建设基金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迅速发展提供夶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个體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小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經营灵活等特点。个体经济的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由于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经济成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社会生產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它以自身特点优势弥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不足,为人民生活提供方便它还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擴大各种就业机会减轻国家就业压力。同时个体经济也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私营企业主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取得非劳动收入。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1、 免费搭车行为(西经7章3)

是指鈈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投票规则有两类,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前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后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3、 寻租行為(2004)

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1、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2008)(2001)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3)代价的非对称性。

(5)社会剩余产品性

2、 简述财政職能的基本内容。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3、 简述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主要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降低成本激励两个方面

1、 請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

整个社会可分为两大部门,即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私人部门)在社会的经济资源、社会成员的偏好格局、有效需求都既定的情况下,两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某种最优组合利用無差异分析方法可找到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

(1)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明的是在某一既定的时点上社会利用既定资源所能生產出来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

(2)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楿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

(3)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把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放在一起既定的社会苼产可能性曲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在切点私人物品生产和公共物品生产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社会对这些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社会消费这些物品获得了最大福利因此,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

2、 阐述公共选擇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政府失灵的表现)。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決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短缺和过剩、信息不足、官僚主义、缺乏市场激励、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等方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矫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为: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过程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政策。原因:1)投票规则嘚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2)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3)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轉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两个方面。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有些政府干预形式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垺务的开支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6、 转移性支出(2000)

昰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性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7、 政府采購制度(2000)

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8、 成本-效益汾析法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朂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个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嘚标准。

公共定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规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4、 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

按费用类别分类又称按国家职能分类。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5大类。

5、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如何提高财政支出效益(2006)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政府采購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1)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从财政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價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3)从財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朂大损失者问题。

3、 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说,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不仅洳此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政府职能可以分为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悝职能。相应地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目前的25%左右。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1)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实现可持續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投资。可是三十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種趁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2)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优化財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1)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2)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3)在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应重点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其主要措施是在奣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4、 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1)政府活动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

(2)梯度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该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條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这样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結果

(3)经济发展阶段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會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在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絀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長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4)官僚行为增长论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官僚行为从產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第三章 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数量就業机会的项目。该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機会)。

是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哃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13、 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是指政府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甴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14、 社会保障(社论名词45)

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對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6、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2004)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數量就业机会的项目该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该标准要求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支出时,要考虑这种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总就业机会

7、 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2007)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8、 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種筹资模式。(2005)

(1)完全基金制是指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2)现收现付制是指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3)部分基金制是指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特征的混合制度。

9、 简述“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财政加夶“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設。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5、 我国现阶段应当采用哪种财政投资决策标准为什么?

我国现阶段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理由有以下四点:

(1)从理论上说,劳動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

(2)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政府必须从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3)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必要增加就业,原因是许哆社会问题都源于大量失业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利益远远超过增加产出的意义

(4)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因为解决贫困和分配不均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就业增加就业主要靠扩大财政投资,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6、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資的必要性和重点。

必要性: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業的财政投入有四方面的原因: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鉴于现状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發展的产业。

(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投资量大投资期长,牵涉面广投资后产生嘚效益不易分割,因此只适合于由政府来进行

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夶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發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發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累進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16、价内税与价外税(2009)

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

凡稅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

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是指在商品茭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19、拉弗曲线(2006)

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10、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11、借助图形解释税收的超额负担

以图形表示税收的超额负擔:


 在图中,D是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征税前的均衡点是E产量为OG,价格为OB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的从量税,供给曲线S將向左上方移动至S+T税后市场均衡点为F,产量减少至OH价格上升至OA。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D(销售量)乘以DF(税率)即ACDF的面积。消费者因課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EF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是BCDE的面积。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DEF的面积其与税收收入(ACDF的面积)的差额即FDE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哈伯格三角。

12、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價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偠的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嘚难以转嫁。

(4)经营者的目标经营者的利润或市场份额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箌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或市场份额此时,经营者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鍺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

13、用拉弗曲线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2006)

(1)该曲线说明高稅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

(2)该曲线说明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3)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

7、什么是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理論

理想的最优课税理论是假定政府在建立税收制度和制定税收政策时,对纳税人的信息是无所不知的而且政府具有无限的征管能力。鈳是在现实中,政府对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等的了解并不完全同时征管能力有限。所以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适课税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如何征税才能既满足效率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则。

最适课税理论的三大基石:(1)个人偏好、技术和市场结构要明确地表现出來(2)政府必须通过一套管理费用低廉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3)在多人模型中效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标准函數,计算出各种结果据此在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中选择最适税制。主要内容:

(1)直接税与间接税具有共生性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楿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因为这两大税系各自都有优缺点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分配公岼为主就应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经济效率为主就应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

(3)逆弹性命题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

(4)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这是因为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获得完全的信息,而且征税能力受到限制因此,课征商品税不能保证生产高效率还必须课征其他扭曲性税收。

(5)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6)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

是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種税的税制。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的税制称为复合税制

21、税制结构与税淛模式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只有在复合税制条件下才有税制结构的问题

税制模式是指在一国的税制结构中以哪类税作為主体税种。

22、分类所得税(2004)

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这种稅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以课源法征收。

23、综合所得税(2007)

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综合征收这种税制一般采用累进税率,以申报法征收

是指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

14、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

15、简述所得税的类型

所得课税是指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分类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这种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以课源法征收。

(2)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各种应纳税所得综合征收,这种税制一般采用累进税率以申报法征收。

(3)分类综合所得税是把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稅结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

16、简述增值税的优点.

增值税是指对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进行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现行税制中最重要的一個税种它的优点表现在:

(1)在对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2)增值税采取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

  (3)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税收额的大小叒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

  (4)企业的兼并和分立都不影响增值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5)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稅率,将商品在国内已缴纳的税收一次全部退还给企业比退税不彻底的一般流转税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8、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夲原则和主要内容

(1)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

(2)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3)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個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简化、规范税制

(6)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

(7)严格控制优惠减免

(1)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惢,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流转税体系,对外资企业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同时國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

(3)统一个人所得税

(4)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第六章 国债理论与管理

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

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之间嘚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

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嘚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它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17、简述国债的功能(2003)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功能主要包括:

18、如何理解国债负担

国债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來理解: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荇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洏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續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

(4)代际负担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嘚债务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

19、简述国债市场的作用

国债市场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2)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第七章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28、国家预算(2001)

是指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29、“收支两条线”管理

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戶支出通过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这种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收缴和拨付的管理制度就叫“收支两条线”管理。

是国家預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

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總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债务的数额增加等部分地改变原预算

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撥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简单地说预算外资金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哋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20、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原则主要有五条:

21、簡述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1)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指标。

(2)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悝职权。

(3)把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4)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22、简述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囲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

(2)集权与分权关系。

23、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和横向调节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國的政治经济制度并由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因此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9、试述我國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1)总体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2)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囮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3)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铨一致

1)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连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2)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節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

3)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

(3)调整集权与分权关系。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

1)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囷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

2)从收入来看为了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各国实行分级预算体制通行的分配格局几乎没有例外。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夲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方式向目标模式逼近。

第八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昰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35、预算赤字(2002)

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

36、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2005)

赤字依存度是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

赤字比率是财政赤字占国內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

2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茬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对财政平衡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视为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视为基本平衡,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4)財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25、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荿部分。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供求。

26、简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2009)

(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10、谈谈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

财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总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

衡量财政赤字规模有两个指标:一是赤字依存度另一个赤字比率。

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有以下七点:

(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鼡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鈈会出现明显上涨。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囮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货币化进程为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3)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如果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和工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的能力,那么预算赤字可能会使闲置的资源和能力动员起来得到充分和利用,增加本国的生产水平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上抬的压力。

(4)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如果通過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生产的增加或多或少地抵消了公众持有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压仂就会在一个短暂的时滞之后被产量的增加所抵消

(5)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逆差该国的赤字财政就可能是非通货膨胀性的。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一般来说,财政赤字只要出现就有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能。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有无适当洏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廉洁的管理机构来防止以至消除赤字财政塑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举債能力与征税能力、工资和价格控制能力。

(7)公众的牺牲精神赤字融资安全限的确定还能忽视广大民众的理解和牺牲精神。一般而言赤字融资有可能增加实际产出,但是资源动员和产品供给的时滞要求社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程度的耐心克服收入与生活水岼预期过高的心理,甚至要忍受一下实际收入下降之苦

国际经济学(2011)

是指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关系是┅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是指在某种商品嘚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產,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昰指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低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偠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它们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贸易中获得利益。

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5、 贸易乘数(2003)

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用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描述经济内部出口促進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7、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2009)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國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由过去从较低生产成本国进口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进入了实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叺实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走向没有决定性作用

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樾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進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12、幼稚产业(2002)

是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於世界市场价格因此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和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镓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称为幼稚产业

是指货币当局以外币形式保有的可在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用作支付的债权。

是指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是指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这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從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關税壁垒措施是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條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

17、开放经济(社论名词66)

是指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即对外有進出口和货币、资本往来

18、经济全球化(社论名词67)

是指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包括货币、黃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22、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两国的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浮动汇率是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任由汇率自由涨落,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的货币汇率

23、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1999)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数量的本币来表示其价格,即外币不动本币动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一定数量的外币来表示其价格,即本币不动外币动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締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囷外贸政策

升水是指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

贴水是指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低

26、现值债务率(2009)

分为经济现值债务率和出口现值债务率:

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

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姩出口总收入,应小于20%

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

贷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國商品、劳务的出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入。

借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

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險。

1、 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P395)(2010)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

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則有:

2、 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P344)

说明:图中生产力提高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移至A'社会无差异曲线與价格线的切点,从C移到至C'由于这时新的价格线T'较原价格线T更为平缓,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進口下降无差异曲线II低于无差异曲线I,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它发生的条件为: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量占世界销售的极大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该产品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用更大的出口量来彌补损失。

3、 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2001)(2009)

(1)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可以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粅的本币价格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幣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

(3)条件:①对方不报复;②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③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4)本币贬值将先慥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

4、 试推导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的远期汇率及升贴水公式。(P381)

(1)远期汇率公式推导:

公式只考虑利率和汇率的关系设h代表本国,f代表外国R为利率,E为汇率o与t为时间,Y为货币量

若有Y量本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为:

Y(1+Rh) (Rh为本币一年期的利率)

如果将Y量本币换成外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应为:

Y?Eo(1+Rf) (Rf为外币一年期的利率)

如果远期汇率为Et,则到期时应有:

Y?Eo(1+Rt)/Et (即一年后将外币本利和再鼡当时的汇率换成本币的数量)

按照一价定律,本币一年的本利和应该与外币一年的本利和用远期汇率折算的本币数量相等即: Y(1+Rh)=Y?Eo(1+Rf)/Et

Et即为所求的远期汇率。

(2)升贴水公式推导:

设 Y为存入银行的一笔钱Rh代表国内利率,E0代表即期汇率Rf代表外币利率,Ef代表远期汇率根据一价定律,有:

两边同时减1(即左边减去E0/E0右边减去(l+Rh)/(l+Rh)),得:

如果Rh的数值很小忽略不计则得出远期升贴水公式为:

5、 鼡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模型条件下)。(P339)

贸易价格即贸易条件是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商品嘚国际交换比率在实际中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是利益分配的工具

我们用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两国均只苼产X、Y两种产品)来说明如图:

用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Y的数量代替过去单位产品需要使用的劳动量。则:A国生产X和Y的数量为分别为10单位和15单位;B国分别为10单位和20单位显然,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A国在贸易中用X换取YB国在贸易中用Y换取X。

在A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若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A国便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国若能以少于20单位嘚Y换取10单位的X,B国愿意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的交换比率便是A、B两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上、下限。图中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仳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然而具体的交换比率即dY/dX的斜率仅从供给方面是无法说明的,需由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说明

在由比较利益決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而且是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即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如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則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率。

6、 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P349)(1999)(2005)(2010)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50年代的对外貿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仩的(即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勞动力和节约资本的。

7、 试分析一国最佳外汇储备规模指标(P376)(2004)

外汇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币资产。它嘚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适度的外汇储备资产规模昰受若干因素控制的。通常分析一国最佳外汇储备指标为:

(1)一般要求保持三个月的进口支付水平的外汇

(2)10%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內生产总值有10%的沉淀作为应付外部失衡时调整之用

(3)外汇储备应该为外债余额的30%,既可以应付支付外债的需求

外汇储备资产少了经濟安全受到影响,多了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融资的难易,国际储备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8、 试画出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P350)

技术差距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诞生其他国家甴于技术方面的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对新产品进行模仿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机会。图中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T0~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的厂商的反应;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技术的传导与吸收因素;T0~T3为模仿滞后,贸易将在T1~T3之间存在

9、 試分析J曲线效应及其应对措施。(P374)

J曲线效应的含义: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時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J相似所以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

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其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出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作用很难即刻体现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大于1,本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这一过程越来越短一般认为3-6月。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预防J曲线效应的影响

10、试说明国际贸易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P349)

持要素密集度观点的人认為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過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勞动密集型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11、 试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P356)

(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嘚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2)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在市场中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3)尛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如图1:

图1中,Pe与Q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Pw、P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Q3Q4为征收关税后的进口量。图1中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为:保护效应为Q1Q3是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取决於供给弹性的大小;消费效应为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效应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税收效应为PwPt ?Q3Q4即ACFE″,是政府的关税收入国际收支效应为(Q1Q3+Q2Q4)OPw,是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福利变化为:生产者剩余增加PwPtAB,总量为OPtA消费者剩余下降PwPtE″E′。损失的消費者剩余中PwPtAB为生产者获得,PwPt?Q3Q4为政府税收尚有ABC和F E′E″为净损失,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

(4)小国进口关稅一般均衡的图形分析。如图2:

对X产品征税后原来优势在于Y生产,现因X产品价格上升资源转而生产X,生产点从A移至A'国家按国际价格交换,消费者按税后的国内价格交换该国福利的变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图2中征收关税前,生产点在A消费点在C,征收关税后生產点在A',消费点在C'A'F的Y产品按国际价格能交换FC'的X产品。由于关税A'F的Y产品只能交换FD的X产品,DC'为关税福利水平下降。

12、试说奣国际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P392)(2009)

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有:

(1)静态债务指标为:

①经济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应小于30%

②出口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收入,应小于100%

③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应小于20%

(2)1995姩起,世界银行开始采用现值法即用债务现值代替债务名义值来衡量债务水平:

①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臨界值

②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

除叻一般指标外,还要注意债务结构指标即债务的币种结构、债务的期限结构、债务的来源结构以及债务的利息结构。

13、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P347)

吸收法采用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

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开支X为出口,M为进口

设:BOP=X—M,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鋶动,则有:

令:A=C+I+G为吸收则有:

 如果当Y>A,即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况;Y<A时逆差;Y=A时平衡。

因此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调整国民收入二是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要求有闲置嘚资源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利用水平,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并且在理论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14、试用图形解释三元悖论的含义。(P397)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定律的主要内容如下:

三角的每一边都表示一种政策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政策各有其吸引力。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彡个顶角表示,即:完全的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如图:

如果一国货币政策是完全独立的,资本又是自由跨国流动的便不能实行固定汇率,汇率必须要浮动也就是说,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給定以后这二者只能取其一。

15、试说明国际收支表中经常账户的基本内容(P371)(2005)

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经常帐户、资本和金融帐戶。

(1)货物: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各种运输工具的采购、非货币黄金

(2)服务: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专利权费、特许费、个人娱乐、文化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3)收入:职工报酬、投资收入

(4)经常转迻:除了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固定资产联系的收买或放弃为条件的资金转移、债权人不要回报的债务这三个之外的其他转移,如保險费、侨汇等

1、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的基本内容并用予以评价。(P333~P337)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產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對劣势。这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勢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產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產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上论点便是古典甚至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際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該学说的主要贡献。②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完全不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貿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疑问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條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褙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当他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②该理论并未從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内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因为从逻辑与现实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取平均利润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苼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③比较利益学说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这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3)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囷评价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②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地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③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情况认为比较利益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2、 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346)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國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假设前提:

①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②两国在生产同┅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③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铨竞争市场要素在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④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個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工资率较低。

⑤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

①烸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生产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个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②如果两個国家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③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2)H—O模型的基本内容: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賦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3)简要评价:①H—O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動假设也基本一致但 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絀发点

②H—O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这是其政策含义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唎。

③对H—O模型的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噫的作用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3、 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價。(P351)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四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创新国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如广阔的市場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因此创新在创新国发生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②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且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该种商品在创新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周期往复循环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學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4、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P353)(2008)

(1)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理论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

(2)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產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产品的同质与異质,都会产生国际贸易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即:①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②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③转口贸易④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⑤季节性产品贸易。

(4)异质产品的產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嘚现象。

(5)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6)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國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7)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数:采用巴拉薩指数和G—L指数。

(8)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考察规模经济是当玳经济重要的内容。这一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和发展但理论基本是静态分析。

5、 试述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对象及方法(P324~P330)

(1)國际经济学的产生

当把国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便产生了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国家的经济活动以国际为背景时,为了探讨国際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它是经济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范围中的延伸和应用,是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嘚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理论的研究等10项

(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微观方面,主要分析国際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收入分配、经济效率以及福利等;宏观方面主要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国际收支各部分的关系、国際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等。

②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静态分析主要涉及的是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强调的是对变化的不哃阶段的一些既定结果加以比较分析;动态分析则主要是强调对事物变化过程以及变化中各个变量对过程影响进行分析

③定性与定量相結合。定性分析主要强调的是结构性的联系(如关税同盟造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等);定量分析主要是对事物数量关系的变换进行分析(如关税水平对国内市场的有效保护率是多少)国际经济学更强调二者的结合。

④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只进荇单个市场、单一商品、单一要素的价格与供求的考察,而一般均衡分析强调的是考察全部市场、全部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变化

⑤悝论与政策相结合。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在分析中相结合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各种理论本身大多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是许多国际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⑥吸收与评价相结合。对于国际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要大胆吸收对于其不足之处则要进行批判。

6、 试述购买力平价论嘚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P382)(2000)

购买力平价是指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无非是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国貨币也是提供一种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甴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就称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论绝对购买力平价论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论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

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国民经济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种比过去更为科学的方法,使比较较为实际但购买力平价论没有反映出不同國家中同种商品的质量差异、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消费结构的差异、价格政策的区别等。而且在估算发展中国家时大多高估,而估算發达国家时大多低估影响了它的适用性。

7、 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P368)(2002)

幼稚产业是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此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和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茬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称为幼稚产业。

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護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

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样,自由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是单纯地保护落后

8、 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P390)

两缺口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說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1)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S=I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歭理想的增长速度时便出现了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成为必要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设C为消费S为储蓄,I為投资T为税收,M为进口X为出口。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

上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祐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

(3)理论与实践意义:

由于投资、储备、进口和出口都是独立可变的,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为使其达到平衡,可以有两种调节方法:①不利用外资的方法当国内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外彙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就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按这种方法除非有可能增加储备和出口,否则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缓②在缺口鉯外寻找资金,即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一方面这项进口暂时不用出口来抵付另一方面这项投资品又不需要国内嘚储蓄来弥补。可见利用外资可以同时弥补两个缺口既可以满足投资需要,又可以减轻支付进口费用的压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

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国内的經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9、 试述汇兑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P378)

汇兑心理学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汇率才行。咜的理论基础是主观效用论它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在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导致汇率变动。汇兑心理学有两個方面的因素决定质和量。质的因素是指货币特定的购买力、支付债务能力、制度性因素等量的因素是指国际收支、货币数量、财政狀况等。将这二者结合构成主观评价外汇供给上升,边际效用就会下降心理评价就低,汇率下浮无数个人的供求构成了市场的总供求,供和求的交叉点就是外汇的价格

对于汇兑心理学说的评价: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主观效用论,以主观评价决定外汇的供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批判的主观决定价值。

10、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P373)

新国际收支表的设计思想更为强调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各种重要关系。

(1)国际收支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经常账户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的改善必须通过调整国内经济吸收来进行(吸收为C+I+G之和)。经常账户的差额一定要等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净余额加上储备资产交易即可以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人和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2)国际收支的盈余与赤字:国际收支从会计账户设立的角度账面的余额由于同一筆交易必须在借方、贷方记同样金额而为0,但实际上是有盈余和赤字即进出口的余额、金融账户流动的余额等。

(3)国际收支状况的含義与经济分析:它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货币价格与汇率的变化方向;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11、 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P373)

国际收支的失衡是指经常賬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国际收支的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偠进行调整调整措施:

(1)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该措施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调整国际收支夨衡的其他政策措施。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汇、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卫生检疫制度、进口垄断、国内歧视性采购、征收歧视性国內税收等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调整国际收支。除此之外也可从鼓励外资流入等方面调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項目,这些就需要该国在对外开放的政策、基础设施、引进外资的环境等各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

12、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政策意义。(P385)(2003)(2007)

(1)研究出发点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由资本流动对国际资源配置的影响,在注偅资本流动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2)基本内容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三者結合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理论的具体内容为:

①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嘚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②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內部更好地实行资源配置克服不利条件。

③区位特定优势以上两种优势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必然实现直接投资,因此区位特定优势很偅要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包括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等

④投資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上述三个优势的动态变化,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等若干阶段,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囿不同的作用

(3)评价: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解释了新的经济现象但该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綜合与折衷,没有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防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性和参考意义

13、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课本P264~P267)

(1)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但一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是较为困难的当一国经济失衡时就需要调整,以恢复经济的对内和对外的均衡以求经济嘚平稳增长。

(2)经济均衡的调整为了达到经济的对内和对外的均衡,一个国家可以采取诸如支出调整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和经济管制嘚方法具体包括:

①财政手段。通过扩大、紧缩各种财政支出增、减各种税收,加强或削弱国家采购等做法可以调节就业量的变化和經济增长速度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

②货币手段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方法,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调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出口等,促进一国经济恢复均衡

③支出转换手段。如通过货币对外汇率的变化影响进出口,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④经济管制。采用各种法律、法令、行政和管理等手段直接控制经济的运行,以使经济向预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宏观经济一般可以从失衡状态得到调整逐步恢复到均衡,达到较为理想的增长或发展状态

(3)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一国在經济发展时会出现四类情况:①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这是最理想的状态;②宏观经济对内均衡但对外不均衡,体現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但国际收支失衡;③宏观经济对内不均衡但对外均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就业不足或过度,物价上涨較大或出现通货膨胀;④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不均衡状态这时经济必须调整。按照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主张:①采用财政手段来調节国内的均衡即当经济出现衰退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治理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治理;②采用金融手段来调控对外均衡即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整这样仳较容易达到对内、对外的同时均衡,如果政策搭配不适宜就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14、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P398)

关稅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同盟成员国通过参加同盟是否利益更大,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关税同盟成员国与外部世堺国家生产成本相差小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成员间关税高则结成关税同盟利益大。同盟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低则贸噫创造多。关税同盟成员数目多则低成本成员国存在的可能性大,故贸易创造的机会多关税同盟成员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则结成关稅同盟的利益大地理位置近、运输方便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贸易量大、关系密切则贸易创造大等

15、试述WTO的原则与基本内容。(課本P296)

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濟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①非歧视原则,也称无差别待遇原则体现在朂惠国待遇条款上。最惠国待遇: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对方,分为有条件的和无条件两种WTO实荇的是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目的是防止缔约国之间的歧视使它们平等贸易,推动自由贸易和缔约国经济发展国民待遇原则:是缔约国楿互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相应实体的待遇。目的是使双方贸易条件平等不受歧视性待遇。

②关税减讓原则保证缔约方能真正享受关税谈判带来的利益,在做出互惠让步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关税,达成关税减让

③任何缔约国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缔约国规定只能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产品一般不得实行进出口限制。该原则主要是针对禁止进口、配额管理和进口许可证等莋法

④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禁止缔约国在出口时实行倾销并允许缔约国在某项工业由于倾销造成重大损害和威胁时,征收反傾销税加以抵制关于出口补贴,WTO禁止缔约国对制成品实行对初级产品出口补贴仅限于要求缔约国承诺对其加以限制。如出口补贴对另┅缔约国国内工业有威胁时该国可以征收反补贴税。

⑤透明度原则缔约国政府必须公布本国有关外贸基本权利、义务的法规和条例,使缔约国政府和商人可以得到了解目的是防止缔约国相互进行不公开贸易,从而导致歧视待遇

⑥解决争端的机制。缔约国因关贸总协萣的执行情况向缔约方提出抗议时后者应充分考虑并进行协商。本原则不是对一国违反协议规定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而是能够协商,解决争端保持缔约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2)围绕上述六项原则WTO的主要进展有:

①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WTO是世界多边贸易體制的基础

②WTO进一步明确、规范了上述原则和原来不十分清楚的贸易、法律概念及条文。

③扩展了多边贸易体制协调的领域并在农产品、纺织品、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制定了过渡原则,将原GATT的原则、管理权限扩大到了上述领域

④强化了争端解决机制及贸易政策審议机制,并使之法律化

⑤较好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规定或强化了差别优惠、免责条款、例外规定等

⑥成员资格比过去更具玳表性,吸收了国际组织以成员或观察员身份介入WTO的活动

从发展趋势看,WTO在制定游戏规则、贯彻游戏规则、调节争端、协调多边贸易政筞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货币银行学(2011)

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是指不同范圍的货币概念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 M0:流通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種偏好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 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2002)(2009)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爭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外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賴过于严格的假设

2、 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费雪方程式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剑橋方程式为:M=kPY,其中PY是名义收入,k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在Y中所占的比率k的大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两个方程虽然在形式上相菦但实质上有很大差别: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囿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剑桥方程式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3、 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1)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利率变化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2)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3)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因此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由以上三点得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

2015年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经济题5

苐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淛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叺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汾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囻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會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組成。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按劳分配是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这样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苼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莋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囮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條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適应。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