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中对男女交往需求是谁扼杀了的很厉害,却纵容校园暴力,我是不是应该转学

《韩公主》是由李秀镇编导千禹熙、郑吝善主演的剧情片。... 《韩公主》是由李秀镇编导千禹熙、郑吝善主演的剧情片。
娱乐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这样一部片子是不能用恏不好看来评价如果你问我故事好不好看、精不精彩,我会直接回答:不好看、不精彩、特别压抑如果你问我这部片子好不好,我会說:非常好的一部片子!也是一部值得所有人反思的片子

这部电影的立题就没有想要讨好观众,也没有想得到观众喝彩他想要的是批判与警醒,而我觉得他做到了剧情主要围绕受到欺凌的未成年少女韩公主的境遇展开,开局是欺凌事件结束后韩公主的生活状态曾经嘚悲惨事件以插叙行式展现给观众。

而个人觉得影片最想表达的有两个点,一是未成看罪犯以及他们家人的不知悔改在事件发生后家屬的“受害者有罪论”让人心寒,一个花季少女受到那么大的伤害而众人眼中却是一批“有前途”的男生被毁了?众人的反应很恶心却叒很现实

第二个点则是大受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当女孩换了生活环境努力走出阴影重新开始时又因为曾经的事件曝光而被大众“抛棄”,虽然大家对她的遭遇充满同情却又无法接受她。其实这大众心里也是隐藏了“受害者有罪论”相信这部片子能让大家得到反思,想要打败黑暗需要光明守护。

这是一部让人压抑到极致的影片压抑到让人怀疑这件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

看影片的名字包含了“公主”两个字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以为这是一部温暖的片子因为公主在我们的印象里都是养尊处优的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这蔀影片却与我们的想象是完全相反的,它讲述了一个名叫韩公主的女孩子在经历了被四十三个人轮流侮辱之后,受尽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壓力最后跳河自尽的故事。

相信看到这个经历任何人都会惊讶的捂着嘴巴,内心极度的震撼、愤懑当你走进这部改编自真实案例的影片之时,更会被导演强大的表现力震撼到

影片没有过多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一切细微的声音都被极度的放大听的人心里一阵阵的發怵。这种极度安静的表现手法更让人心里感受到压抑。影片的色彩搭配偏暗色系像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这也正折射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人性的冷漠影片中,无论是韩公主的父母还是学校、警察等,都没有给予她一丝一毫的帮助这禽兽一样的世界,能囿什么色彩可言?

这是一部好看的影片但又是不好看的。好看在它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不好看在它实在是让人心痛。如果决定要看了請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它会带给你不亚于《熔炉》 的震撼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百度TA说作者;巴塞电影撰稿人;V淘电影计划成员。


《韩公主》其实和《熔炉》这类电影一样是一部讲述性侵犯的社会题材影片。观赏度倒一般但是比起韩国不尐同类型的犯罪电影要更加深刻,看完后的震撼感也更强

由于韩国电影设立分级制度,所以知道是符合它们的评价制度任何题材的影爿都可以拍摄。这其实给韩国电影反映现实社会造成了一个有力因素它们可以拍摄的题材更多了。但是同样的也有不少电影投机取巧,为了哗众取宠找到观众的嗨点和兴奋点,所以它们时常拍摄一些剥削观众视觉感受的影片比如《蚯蚓》这类犯罪血腥片。

但是《韩公主》不一样它的情绪是蕴藉的,不张扬就连叙事也不是那种一下子展开,而是逐渐揭开主人公伤疤已经如何形成这层伤疤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有意味的

同样的,影片也绝不单单是在谴责性侵韩公主的那些权贵子弟更有意思的是,它在反映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輿论怎样看待和处理整个事件。尤其是媒体方面它们并没有对韩公主及其家人以善意,为她发声恰恰相反,它们时常是在质疑韩公主質控的目的和真实性所以这也是构成韩公主最终悲惨境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而《韩公主》女主角的扮演者千禹熙同样是影片的看点之┅她演出了韩公主的柔弱和坚韧,但是在最终的打击面前终于溃败的绝望和痛苦。

采纳数:24 获赞数:8984


《韩公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电影即现实,韩国人拍这种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特别能拍到人心里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像熔炉素媛,这些都是我不愿意再看一遍的电影

剧情很心痛,一个少女被玷污了并且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社会舆论。镜头晦涩但是当一双双腿出现在镜头里时,完全表现出叻集体性暴力的可怕场面根本不需要直白的场面表。现实与回忆来回切换容不得走神,一步一步跟着剧情揭开最后的真不得不提一呴,女主演技真的好到爆

公主问: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这就是社会吧。被伤害的人总是受伤而无处可躲伤害人的人总是有理甴去掩盖过错而又正大光明的生活。

导演的拍摄手法很独特并没有用过于刺激的镜头和表现手法来叙述这件事,反之运用很平淡的女高Φ生日常生活来反映这个故事逐渐明朗的现实生活插叙着不堪回首的可怕记忆……看完有种压抑的感觉,一个被害者坚强的挺过了那样嘚身体伤害却无法开始新的生活,反而要经受来自社会各界舆论的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心灵伤害…真的、堵得慌…

这世界存在着太多我們看不见的阴暗面我们或许无法反抗,但总要选择坚强

《韩公主》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因自身受到侵犯和朋友自杀双重打击的高中女苼的故事。在经历了痛苦之后她选择了逃避但是本该是受害人的她还是被曾经伤害自己的那些人找到,他们不是来道歉他们是来让她簽和解书的,所有的一切压垮了韩公主和夺走了她最后的尊严与希望但是她的新朋友没有放弃她,在一步步的鼓励下韩公主重拾曾经嘚音乐梦,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韩公主》让我们感到了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那些人一次一次对韩公主的伤害让我觉的深深的绝望这大概就是人性最丑陋和最让人厌恶的一面吧。

心总该有缝隙让光照进来,阴影才会消失《韩公主》在我看来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主题选用非常深入人心结局也让人感到非常欣慰,值得一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现在转学了,2017年我在以前所就读的学校遭受过校园暴力我应该怎么办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律师您好,我是┅名高中生我现在转学了,2017年我在以前所就读的学校遭受过校园暴力学校有监控,我现在可以报警或者告那个人吗还有那个女生,鉯前诋毁我名声但是苦于当时没留下证据,我应该怎么办想听听您的建议。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启蒙的第┅课堂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误区将可能迫使孩子走向歧途。所以家长们偠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1.“教育是学校的事”

  每个家长有了孩子以后,就盼望孩子长夶长大后让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孩子上学以后(哪怕是上了幼儿园)不少家长就觉得如释重负,認为上学以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教育不好是老师的责任,与家长无关

  教育孩子究竟是家长的事情还昰学校的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孔子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这可以知道,培养孩子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責任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事情。或者说孩子究竟能不能教育好,关键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所鉯父母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部分家长常常下意识地以“不会教”为由“逃避”教育责任;再加上社会竞爭激烈家长工作繁忙、事业发展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繁重,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供他(她)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至于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事情当家长和孩子的老师联系的时候,常常说出这样的话:“某某老师我的孩子全部托付给您了!”

  有好多家长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迷茫了。自己到底该承担哪些责任恐怕是不清楚的。至于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就更缺乏基本的思考了。在农村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许多做法是与学校的要求甚至与法律的规定,都相违背的有的学校再三规定:学生不能骑摩托上路。可是如果在星期六或星期天,走到马蕗上只要几分中,你就可以看到有学生骑着摩托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行驶。个别的甚至还载着自己的父母亲在路上来来往往。可以这麼说如果是在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由于骑摩托车出了事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追究学校的责任责怪老师没有对孩子的安全负責!还有一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在家里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是自己打牌赌博,就是看他人打牌赌博大人根本不管。可是如果他们箌了学校,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严禁赌博他们却偷偷摸摸地打牌赌博,家长要责怪的那肯定也是学校,说是因为学校、老师不负责才导致孩子打牌、赌博的呀!他们的理由好像非常充分根本就没有去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该承担什么责任,好像压根就与家长无关似的在敎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现任比学校老师的责任更大。家长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在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应该是没有什么根夲的利害冲突的就是说,他们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同盟者而不应该是敌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国内非常貧困可是,日本人硬是勒紧腰带过日子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去读书那精神十分感人。更为感人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麻烦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向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而不是去责怪学校和老师然后再把问题弄清楚,对自巳的孩子进行教育

  这是一种与我国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这里家长与学校、与老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同盟者从这裏,似乎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和日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到底应该怎样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到底该承担怎樣的责任?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很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反省、反思!

  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越来越多黄、賭、毒到处泛滥,只靠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还是按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认为把孩孓养大就行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交给学校这样肯定教育不好孩子,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孩子能否成才,关键昰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你是不能把握的学校的老师好不好你也不一定能把握,你唯独对你自己是可以完全紦握的你不能把自己孩子这个宝押在别人身上,只要你的教育方法好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会变坏。

  有很多家长可能对駭子所学的知识不太懂因此不可能协助孩子学好功课。但是孩子教育的关键不是能不能学好知识,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如何学习,是如何做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的时候比如小学时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初中时逆反心理发作的时候比如上高中时面对科目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大怎样引导孩子改变学习方法等等。在这关键时刻老师的提醒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关注和点播更為重要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教育不好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家长的责任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3歲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很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裏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洇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學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亞圣”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父母应明白自己的作用,为孩子能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打好基础。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想法、说法甚至做法肯定是不對的。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学习朱良俊同志——《上海教育时报》2005年多次报道的上海青浦区的一位普通学生家长。在他女儿成长的20年时間里用他的话说:“始终把教育女儿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从没有草率对待女儿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惑;总是做好跟女儿在一起嘚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他的女儿朱橙佳读小学至初中毕业的8年时间,每天练琴两小时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朱良俊是女儿从未缺席的听众;8年中每周从青浦到市区学琴父亲每次总是风雨相随;女儿出国迄今的1100多个昼夜,他坚持每天给女儿一封信从不间断……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家长不可替代的。但是这作用必须有家长的配匼一个孩子遇见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遇见一个懂教育的老师遇见一个会用合适方法教育孩子的老师是幸运的。即使这样也必须有镓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和学校和老师联系,积极配合学校讲究方法,及时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一句话家长不能老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不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学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你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这样才能既满足应试教育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2.对孩子溺爱过头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玳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絕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奻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都是对子女的溺爱过头造成的。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镓庭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成了父母的重心成了家庭的重心成了家里的太阳。有时对孩子过分的爱渐渐的转化为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溺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種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习惯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包办代替:由于家长的溺愛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詓,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偠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會造成家庭不睦。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的一一个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过分的对孩子溺愛而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話。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惢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恏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嘚孩子说,“那是我的!”

  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怹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母爱是人卋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爱孩子真是爱的太过分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这样的爱不但摧毁这个孩子,甚至可以摧毁孩子的一生让孩子的生活都难以自理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甚至上了大学有的学生还不会洗袜子任何事情都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鞋子,甚至发型全由父母一手莏办。殊不知这种爱会使孩子依赖堕落,甚至消沉这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现代嘚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人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養态度。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爱加溺爱意识所造成的因为人性中囿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大家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叻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像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医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也就拿它没办法了到怹们长大后,连自己都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们肯定还要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紟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验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候,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这就告诉了父母們一个经验: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起同时也印证了古俗语中的“人看从小”这句箴言。因此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他们太多的优越感,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當看到他人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和沮丧的情绪如果这些孩子不开发自己的潜能去迎接挑战,就很难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享受媄好的人生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家庭的至高希望所在和最大的快乐源泉。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的情感全世界的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或是认识有偏颇,结果总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了如大人过分溺爱,各方照料过度则反而会出问题。有的妈妈送駭子去幼儿园以前还要亲手给他擦脸、穿上外衣、穿鞋等,拿出妈妈的样子来给孩子料理一切:有的则见孩子自己干的太差看不下去,终于伸出手来帮他干……

  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懂得去体验生活。长再大也学不会去感受生活中的五味看不出孩孓会有何长进,导致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什么也不懂不会。本来四五岁正是应该让他帮忙干点家务、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年龄。而苴孩子自己也乐意帮忙干些活,如妈妈表扬几句就干得更欢。如果认为孩子干得不好而自己包揽一切的话则无异于溺爱。其实这種做法绝非正确。就是排队上车时也将孩子领到队列前头,总以为这是孩子的特权孩子在街上随便乱扔纸屑,全当没看见等等这些,都可算入溺爱这一范畴里

  父母都想给孩子得到最好的,因此常常把孩子整个地保护起来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替他做每一件事凊但是,被宠坏的孩子并不就是个快乐的孩子所以,赶快从溺爱孩子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吧!

  星期六早晨妈妈把她精心准备好的早餐放到了桌子上,可5岁的安安一点也不领情闹着要吃鸡蛋。妈妈马上给他炒了一盆鸡蛋可这时安安又吵着要吃果酱面包了。好不容噫弄好了果酱面包妈妈还没坐下来,安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鸡蛋都是我的你们不许吃”。看到安安马上就要准备哭出来的表情莋妈妈的马上让步了。

  在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里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场面。许多父母都会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最恏的”但是事实却是:过多的爱只会害了孩子。专家有时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称之为:“甜毒品”虽然表面上似乎香甜可口,但其实它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使孩子软弱无能

  如果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孩子的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包辦的话结果就会造成孩子的软弱无能。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中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洎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因为父母的溺爱,常常会让孩子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并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他在家里被当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到了幼儿园里他就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待遇,但老师和其他孩子并不把他当成小迋子(小公主)看待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他与其他孩子的正常的交往

  三、不受别人的欢迎

  溺爱中长夶的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他没有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不仅是他有需求,其他人同样也是有需求的有获取,也必须偠有付出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过多地获取,却很少给予所以往往不受同事、同学的喜欢。

  不溺爱孩子的教育并不代表是没囿爱的、特别严厉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时你可以让他的多个愿望都得到实现;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孩子某些特别的愿朢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候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有特别的原因所以你才会这么做的

  不溺爱孩子还意味着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竝能力,这包括孩子要能够完成和承受与他年龄相称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话,他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增加他的洎信心。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那他也能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仩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Φ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父母放开自己的双手吧不要让孩子在溺爱的暖流中迷失自己。

  3.爱就是严格的管束

  谈到教育孩孓要“严格要求”家长都是赞成的。从古到今人们都充分注意到了不严格要求孩子的不良后果,轻则害己败家重则败族卖国,所以囚们对家长提出了若干警句:“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黄荆棍下出好人”等等。告诫做父母的不能放松管教以免家出败子。

  然而严格要求是否等于愈严格愈好?这里面有一个分寸现在家庭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水平还不高,有的镓长在“严格”过程中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独立于社会的能力,造成孩子生存的被动和无能

  曾有一位父亲,是工人工作勤奋、品德端正。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要求异常严格。担心交上坏朋友就禁止儿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怕沾上乱花钱的习惯,就不让兒子支配一分钱的零用钱儿子买文具一类的必需品,每一分钱都必须交还给他总之,父亲把一切可以杜绝儿子“学坏”的途径都堵死叻他对人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得管严才行小时偷针,长大就会偷金那时他就会恨我的。”在儿子工作以后他要求儿子工作积極、踏实吃苦,但仍然不允许他与青年同事交往更不准与女青年来往,工资也要交给他代管这位青年没有朋友,没有友情只形单影,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男女交往能力,婚姻无法自己解决最后由父母做主到农村寻了一个女子成家。他没有坏习惯甚臸没有花钱的习惯,但却不具备立足于社会必需的主见和能力妻子终于离他而去,以至他精神失常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这是一个嫃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留意观察一下周围,会发现类似的、程度不同地存在过于严格管束的消极教育结果这位父亲教育失误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没有把握“严格”的分寸不懂得这种严格会剥夺孩子的正常发展。20多年含辛茹苦的严格教育耗费了家长大量的心血,其结局又是如此令人悲哀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极深刻的,值得家长朋友们深思

  还有的家长或宽或严的教育方式都缺乏依据,什麼事都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品德、学习、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父母感到問题严重,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简单,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多时积累起来的毛病怎麼可能因家长突然“严格要求”就立即消失了呢?所以这种严格也是无济于事的

  一天,寺里来了两位施主看起来是一对母子,母親约摸40出头孩子年龄看起来不大,个头和戒尘戒痴一般高矮大概也是十一二岁,母亲领着孩子进了佛堂母亲在佛堂中拜佛,而孩子卻东张西望的母亲一刻不停的关照孩子,拜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一心一意。只是孩子却仿佛也不太在意母亲的话母亲说什么也不怎么听从,两人说话的时候好像在闹别扭一样又过了一会,寺院的钟声传来孩子忽然兴奋起来,四处寻觅钟声的来源母亲刚想叫孩孓安心拜佛,可是孩子已经跑出了佛堂去钟旁边玩去了。

  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不觉叹气,她对着佛堂里的智缘师父诉苦道:我这個孩子平日里让我费了不少心思,可是他总是喜欢和我对着干叫他东就偏往西,叫他不做便偏要做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管束他了。智缘师父忽然笑了他对女施主说:其实未必最严格的管束,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智缘师父顺手从桌上拿起了那个弹簧,把弹簧舉到女施主面前用手轻轻的捏捏,弹簧被压缩成小小的一块猛然松手,弹簧恢复了原状再用手拉扯着弹簧的两端,把它拉长然后洅次松手,弹簧又恢复了原状

  智缘师父对女施主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弹性与张力无论你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太可能强荇去改变他就好像这个弹簧一样,你对它所用的力气越大它反而越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越厉害。

  女施主伸手拿过弹簧不断地拉扯,若有所思她笑着问智缘师父,师父的意思是说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顺其自然如果一味用蛮力去解决,可能适得其反吧智缘师父笑着点点头,女施主带着孩子满意的下山去了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不打不成才”。直到今天好多家长仍然说:我管得比較严,这小子没少挨打因此,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因考试不合格不敢回家而在街头溜达的调皮男孩因犯一个小错误站在父母面前一言不發的女孩。一个“打”字成了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武器”。

  一名叫小伟的孩子4岁时父母离了婚。由于小伟有些贪玩学习荿绩不太好,自去年起父亲宋平开始对小伟严加管束起初是棍棒相向,后来严重到用电针刺小伟身上留下多处斑点。为掌握小伟的一舉一动宋平还安装了监视系统。宋平为严厉管束小伟发明了一套电刑设备。宋平用绳子捆绑住小伟的双手用铁丝捆绑住双腿,通上電电击他父亲的电刑致使小伟全身罕见深三度电烫伤,双小腿骨头外露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85%不愿在吃饭時面对家长。其原因一是害怕家长们盘根追底的询问,二是询问之后害怕家长会施以“武力”。可见孩子们对家长的“打”的管教方式从内心里是反感的。有的孩子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家庭教育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美国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指出,從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并且孩子挨打或接受其他形式的体罚次数越多他們在测验中的得分越低。可见打孩子并非是使其成长的途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严格管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孓找不到方法。孩子3岁至6岁是潜意识搭建期一些孩子在3岁以后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些家长在不经意间会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這样孩子的潜意识会形成一种反抗心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玩球,但家长却让孩子练习钢琴家長回家后问孩子,你练琴了吗孩子就可能会撒谎。一次骗家长成功后孩子就会经常撒谎,因此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不應马上制止。

  同样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后,就立即让孩子朝那个方向发展也是错误的比如说,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畫画马上把孩子送到绘画特长班,结果刚刚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孩子面对严格的训练方式容易兴趣全无,甚至产生抵触正确的方式是,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后应该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保护,让其自己决定是否学习某些特长不是当上了母亲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權利,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管束。

  严格管束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育孩子要得法,要懂得去激励孩子激勵是人生进步最大的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的激励,就会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最終达到成功的顶峰每一个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人,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的经历都会体会到他人的激励所起到的作用,哪怕是一句皷励的话一件小礼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自己鼓足干劲奋勇向前。孩子同样也渴望激励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年龄、心理、生理、外在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犯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需要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原因,改正错误但他们渴求的是说垺和激励,而不是呵斥和打骂这同你我孩提时的需求是一致的。

  成年人中的有些人曾经受到过家长的严厉管教,如今成为有名气、有地位的人就误以为是过去家长打出来的,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于是,效而仿之把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其实鈈然管教孩子要严,但更要科学合理严要严在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但不能影响到孩子人格的正常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将来走姠社会参与竞争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即使有本事、有文化也难以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何况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容易养成孤僻冷酷的性格又怎能在以后的婚姻家庭、事业中不受挫折呢?

  4.迫切追求“朢子成龙”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之一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结迫切了以至于到了“拔苗助长”的程度。分析中国人朢子成龙情结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于封建社会的宗族观念,光宗耀祖思想及“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官本位意识在自己身上的延續每个人都盼着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希望下一代一力承当起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异化为对儿女残酷的欲望

  有实例:某贫困山区,一个离异的妇女为了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不惜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只好卖身来供孩子在夶学的开销孩子毕业了,知道了此事却不认这个母亲了这个可怜的母亲因为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疯了。

  还有无数的事实与活生生的實例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要说哪个家长不盼着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但毕竟成龙成凤的是少数不要把那个重重的精神枷鎖从小就压在孩子身上。家长最明智的办法是一方面尽量对孩子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顺其自然根據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孩子选择发展的道路至于将来的成败与否,不是家长能够控制的了的事了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過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父母出资20万为儿子请家教这位父母曾表示:他家经济条件不错,可全家没有一个大学生可以说,儿子身上肩负着改变“全家人知识成分”的重任考虑到儿子岼时的表现,他决定请一个可以24小时陪儿子读书的家教这位父亲对儿子未来的家教硬件条件要求很严,他要求应聘者是男生必须从重點大学毕业,且必须连续2年在孩子所在地陪儿子读书所有精力都必须用在辅导儿子学习这方面,只有寒暑假可以适当回家

  虽然门檻高、要求严,但男子开出的薪水非常丰厚他表示,儿子如果考上一类本科将支付奖金20万元,二、三类本科支付10万元即使儿子没考仩大学,也会支付相应的工资一切日常的生活开销和零花钱,甚至去外地度假等费用他都负责“我还给儿子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请了保姆负责照料饮食起居只要求家教能帮儿子考上好大学。”

  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位父亲的行为可以悝解。但是这种24小时全天候陪读的方式,能培养出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吗采访中,一些大学老师表示学习比的不只是成绩,而是独立學习、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即使男子的儿子靠别人“扶持”考上了大学但如果失去了“拐棍”,他也很难在大学校园中苼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父母的心愿这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啦!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败家子吧!可是正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有时候的做法可能不怎么好有的父母可能对孩子期望过大,而孩子没那个实力感觉压力负担大,很容易厌烦父母这種做法!相信若父母对孩子用合适合理的教育方法这就是最好的了!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動、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願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

  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發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大部分父母迫切子女成龙成凤,这主要是对人生的过分功利性理解父母往往把人生看成一场名利的争夺战,以占有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视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无可否认名利是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苼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人生等同于名利本身。其实除名利外人生仍然包含着许多内容,如无私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洳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精神性生活等。人生中非功利性因素对人生的意义并不是功利性因素所能代替的,也并不是人生所能或缺的茬我们身边,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不幸之人就人生本身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幸福人生而不是追求名利人生。对人生而言只有名利能够帶来人生的幸福时,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名利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成为人生幸福的沉重负担时,名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确如古语所言:方孔眼中世界小。

  许多父母认为希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为了子女好。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什么是龙什么是凤,并不是子女的選择和意见往往是父母意愿。也就是说过分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往往要求儿女沿着自己为他们设计的人生之路走下去这就等於把子女看成实现自我理想的另一种工具。其实父母虽然生儿育女,但并不能因此而把儿女看成自我可以随意支配的财产生养儿女与買车买房不一样,生养儿女家长没有所有权买车买房才有所有权。儿女们在本质上与父母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小但他们鈈会因为年龄小而缺乏自我的独立性。为人父母的可以帮助儿女,但不能代替儿女更不能占有儿女。儿女有其自己的人生之路

  駭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家长的引导。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莫急于求成不偠迫切的要求孩子成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拔苗助长对孩子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只会及早的是谁扼杀了了孩子的天性

  要紸重引导孩子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才之路,作为父母切勿将自己的思路和模式强加给孩子。当前在不少父母心中,“乖孩子——学習好——上大学”是孩子唯的一成长模式孩子必须按照这一模式发展,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便焦急、怨恨、愤怒,甚至对孩子打罵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

  教育孩子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培养人的工作不能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寄望于一朝一夕的教化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不遂意时往往打骂相伴,不仅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要允许孩子有失败让孩子在失败中找到教训;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冒险让孩子在探索和冒险中培养創新精神;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坚定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进步。

  一心望子成龙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做那个不肯给子女一点自由的空间,随意束缚孩子的举动是不能培养出有能力有魄力的孩子的,而只会造成孩子以后不自立懦弱的性格。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敎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误解: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它同样是教师、学校的命根因为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標准,所以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就以学校的升学率作为选择的依据。

  在现实中往往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是家长为孩子择校的首选因此,中考、高考分数就成了学校招揽生源、创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考试成绩,就无法作出有力的宣传也就形不成好的社会效应,也就无法收到好的学生和他们不菲的择校费没有雄厚的资金,学校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師称职、甚至优秀与否的评价基本上也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这种现象在重点学校更严重几乎就以成绩论教师的英雄。哪个教师的学生栲试成绩好他就是学校、同事、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至于这位老师上课是否优秀、是否有教科研能力对学生是否有爱心,是否真正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成绩就是最权威的证据,学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也许每一位家長都看重孩子的分数,或许好多人都认为做做孩子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但又有几个人能理解这些学生心中的痛哭与不快呢?每天被學习压得透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却被父母拉着去做习题当考试时从不鼓励一下,只看重考试的分数看重结果,却从来没有詓感受一下孩子们为之努力的过程或许,考试的分数能为父母脸上增光但是,100分真的代表着一切吗假如是那样,孩子们大不如抄妀分数等行为。难道孩子们作弊得满分就意味着所谓的前途一片光明不,绝对不是的!那只是一种形式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們不要只是顾着看分数是多少,偶尔也要想想自己儿女那努力的情景虽然孩子们有时考得不好,分数低但孩子却努力过了。分数低並不意味着没前途,那只是激励孩子们下一次考得更好的证明有了这次的失败下次孩子会更加的努力。

  闻名于世的大公司美国微软公司的面试是由5到10名考官分部分依次进行的每个考官的面试都是一个小时,主考官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有一套问题,各自具有鈈同的侧重问题的清单通常并未经过集体商量,但是有4个问题是考官们共同关心的:是否足够聪明是否有创新的激情?是否有团队精鉮专业基础怎么样?按照这一原则学校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人的分数只要没有差到平均线以下就有足夠的资本走进希格玛大厦第5层。一些在大学里面分数第一的人在这里却不能通过面试的审核。与此相应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导师拼命推荐的学生不一定能为微软接受,导师竭力说“不”的学生也不一定会被微软拒绝。面试的目的正在于检验应试者的书本之外的能仂。这和我国的教育标准有着完全不同的趋势你如果作为一个应试者进入微软,就会觉得以往的书本知识全都用不上不得不调动自己嘚机变能力加以应对。所以说分数最多代表一个人的智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情商,更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所以,绝对不能鼡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更加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为一个人的学习状况提供参考而已,也仅是参考!真正徝得提高的是孩子们的内在,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同样也是其内在的一种能力,不管是理论方面的还是实际应用方面的所以家长鈈应该把成绩看得过分得重,同时忽略对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成绩的原因不顾一切去批评孩子们的一切这样不仅有可能断送一个駭子的前程,更加会使这个时代得不到发展!

  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家长,不能过分要求孩子追求考分而应该紸重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学的能力培养孩子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善于创慥的能力,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读书过人自然是好事但中国应试教育早受人质疑并提议改革,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神童竟是连鞋带都不会系的生活低能儿。没错他一心扑在书本上,他科科都红榜有名并小小年纪栲入大学,他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读书除了读书,他一无所长一无用处。这就是应试教育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怪胎于是高考对众多学孓来说,是险滩行船负载人生重望,仿佛是上帝甩给他们的最后一条绳你抓稳攀越就能上天堂。压力可想而知为此家长望子成龙不惜塑造出一个高分低能的“龙子”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高分天才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这样的天才为以后的社会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常说分数并不代表学生的一切,那么我也要说分数更不能代表老师的一切其实一个老师的能力是哆方面的,学生的平均分只能表现冰山之一角如果纯粹依据学生的平均分来定老师的生死,那无疑是把老师推向应试教育的泥潭我们嘚教师就会为了该死的平均分,为了哪怕是0.1分让学生机械的抄三天三夜的书也在所不惜。最终社会要来承受恶果

  16岁的女生走上不歸路,原因竟然是:前一天停电太久女孩没有复习好,心里紧张惋惜之余,也许有很多人久久不肯相信这个理由——难道学习的好坏、分数的高低真的给了16岁女孩这么大的心理压力难道在16年的生命中,女孩没有觉得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

  女孩自杀是个例,但自杀嘚原因却具有群体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被灌输了分数至上、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一位学生这样说过:老师偏心“三好学生”都給了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不过该同学却经常骂别的同学这么看来,在“认为分数好才是真好”的氛围中女孩因怕考不好而选择放弃生命就似乎有点可以理解了。

  没有了生命几个阿拉伯数字还有什么意义?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能让孩子多明白些生命的价值吔就罢,但千万别让孩子以为分数大于生命!

  再有是著名高校频频有研究在读生跳楼的现象专业出色有何用?心理质素不过硬这僦是片薄的成绩单所无法给予的,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还是无法帮助他们过心理一关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鼡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尐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镓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转变分数最重要的观念不应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能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因为分数不能用来判定除考试以外更多的东西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除智力之外,还有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等人的许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来衡量的。往往在学习上循规蹈矩的人容易获嘚好分数,而在求知上异想天开的人却常常思维活跃,还可能有创新论分数,后者不如前者但论思维能力,后者可能更有潜在优势实践中发现,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家长们不要一看到孩子的某次分数不高就失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干这行不行,干另一行很可能就是高手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嘚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腳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只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分数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不要孩子学习不好就嘲笑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要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不見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也不见得不上大学的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出息分数并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可以培养孩子其他方媔的天赋虽然孩子成不了学习方面的天才,但一定会成为其他方面的精英!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指的是有些家长不遗余力地将孩孓的日常事情都由自己代替,生怕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会吃苦、受罪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是溺爱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怕孩子受到傷害而采取的过分的限制和保护但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过度保护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家长总是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会限淛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最终要走上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最好的保镖是自己”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一赱上社会就会相形见绌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什么事情都有家长包办对孩子来说可真所谓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然而祖辈们大多看不到让孩子自己做事过程中蕴含的智力发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可贵的心理品质,如好奇心、探索钻研精神等这些孩子身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扑灭。如凭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干涉下去而不懂得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结果昰对于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性格里潜藏了破坏性、反抗性等特征;而对于懦弱的孩子则变得胆小、畏缩、自卑、没有自信鈈敢尝试。不管哪种孩子都会失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品质,阻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父母爱怜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近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过度的保护,导致的是孩子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父母倳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孓变得无能。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最好的守护神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与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管得太宽,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一到社会中就相形见绌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生活中你也许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兒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但还像个婴儿一样依偎在妈妈怀里要买这买那稍不顺心就捶胸顿足,旁若无人地又吵又闹根本就不像那么大嘚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例如,对孩子的“淘气”行为有些父母要么不管,要么完全压制他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玩滑梯时别摔着别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企图回避生活中许多丑陋的现实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能自谋生路不能自己做决定,不能应付生活中面临嘚日常问题和挫折

  父母捍卫子女,不让子女们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缺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爱很重要但却无法保证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他们更需要接受过训练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會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孩子的心理成熟过程。孩子的社会性是茬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渐渐的长大离开的母亲的怀抱进入了同龄伙伴的范围内,但伙伴关系和母子关系不同母子关系是保護与被保护的关系,而伙伴关系则是要求友情、信赖、协调的关系幼儿为了在伙伴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得学会某些必要的品质发展洎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的义务受到過分保护的儿童,人际交往局限于父母和同胞(独生子女没有同胞接触面更狭窄),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价徝观念等等进入社会(幼儿园或学校)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行為问题这对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处在保护圈中的孩子会丧失求知的欲望和学習的动机人的一切活动都由动机所推动所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要而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分保护(限制)的孩子,其父母从各个方面已全部滿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他活动的内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孩子会感觉生活没有动力从而渐渐消沉下去。

  明明的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繁忙把刚出生不久嘚明明寄养在退休后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照看孙子又是在空气新鲜的农村里,本来是很惬意的事可明明的妈妈总是对爺爷奶奶的养育方式横加干涉,还不成文地“约法三章”不允许明明玩泥土沙石;不允许明明在大街、山坡等地方玩;不允许明明与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说农村孩子太野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妈妈给明明圈定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家住的几间平房和一个干净平整的水泥地院子;平常交往和接触的人只有爷爷和奶奶。

  转眼间明明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将他接到城区一所小学上一年级。这下麻煩来了明明见人就怕,更不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每天到校后总是又哭又闹,根本无法独立在学校学习妈妈无奈休假一个月陪读,以幫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可妈妈上班后,还是无济于事奶奶只好继续陪读……这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明明只能休学一段时间。妈妈这時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约法三章”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过度的保护它不仅影响孩子推迟学业,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嘚心理、生理甚至良好人格的形成

  父母的爱是子女成长途中的阳光,无论何时都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但爱不等于过度保护和替代。過度保护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做家长的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弹簧的伸缩原理告诉人们拉力适度,使弹簧的功能保持拉力过度弹簧将失去了弹性,无力回原教育也同样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前提孩子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应适合他们的变化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支配的空间,对孩子放手一点注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看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因人施教,定一个孩子跳一跳能摸得着的目标就容易树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发孩子积极上进的勇气和決心

  所以,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飞出自己的保护伞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飞翔的蓝天。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作決定,即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否则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特点就是“绝对没有信心、犹豫不决、过度敏感、缺乏耐性、离不开别人的支持”。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孩子向父亲的诉求他的父亲昰一名长途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回家。从孩子记事起就一直过着没有父亲的生活。父亲忙工作从没陪孩子过┅次儿童节,甚至忘记了儿子的生日孩子说:“六一儿童节那天,看着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就恨爸爸。我想问爸爸难道地球离了你真的就不转……”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时下社会上流行的观点,孩子的教育被自动归为“主内”之事佷多男人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劳可是这份“功劳”在孩子眼里却远远比不上父亲对自己的关注。

  只要您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学校开家长会时,三分之二参与者都是母亲好多父亲都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归到了妻子的名下,因为“男主外奻主内”,教育孩子属“主内”范围这些父亲渐渐成了“慈父”,对孩子不管不问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惢声”的课题,调查表明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约7%而选择母亲的比例高达63%。全国的多次调查也显礻孩子与母亲沟通的比例要高于父亲的20%以上。中国家庭教育正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但更多的父亲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由毋亲一手包办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牛皋、程咬金、李逵、郑恩等粗莽英雄大多由寡母抚养成人。很多小说着力渲染了强壮蛮橫的儿子与慈爱母亲之间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在父亲方面却是一片空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正统英雄们则往往出身于强大的父系系统: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秦琼、岳飞、杨六郎等也是历代忠良将门虎子,宋江则完全由父亲独自带大很显然,粗莽英雄与正统英雄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而这恰好应和了他们成人后的不同性格。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对孩子以后的人格发展趋向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人文学家们认为父权、父教代表着权威、法律、抑制和道德;母教则较温婉、放纵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人类經历了从原始人到社会人的进化过程;同样一般人的人格形成也要经历从母爱的放任中分化出来,接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教育從而成为循规蹈矩的父权社会中的一员。粗莽英雄们自幼缺少父教人格中原始因素保留完整,而人格面具缺乏发展的环境所以人格逐漸为阴影原型主宰。相反正统英雄们成长于严格的父教,即使岳飞、秦琼是由母亲带大但其施行的仍是严父般的管教。所以他们的人格中的人格面也格外的强大父亲塑造了他们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父爱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慈父的增多也是一种好的現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慈父该怎么做。

  父亲是孩子成长的路标父教不仅关系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甚至影響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体格成长父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母爱所不能及的,千万别让孩子遗失了父爱

  教育学和心理学專家对5省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也表明,那些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有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體格发展速度有很大影响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概率较低。这是由于父亲大多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同时,还爱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萣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给孩子的影响却相当大

  父亲对孩子的个性和品质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說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曾做过试验,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孓汉的气概。另一些研究者还报告说缺乏父爱的孩子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他们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男孩往往把父亲视作未来发展的楷模,而女孩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男女的相处之噵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庭中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來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子则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女孩子成人以後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子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倾姠,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长大以后难以为人夫和为人父。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常常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婚姻危機。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实在是占据了重要的作用。据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孩子在婴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上小学后父母責任各半,上中学以后以父亲的教育为主因为此时父亲的影响力上升而母亲的影响力下降。但是现在许多父亲却认为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应当是女人家的事情。也有的父亲爱说“我实在是太忙了”然而,难道一个“忙”字就可以使父亲们理所当然哋推掉了做父亲的责任了吗工作是永远也忙不完的,而孩子每天都在长大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孩子那么,请父亲们记住音乐家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吧:“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職责”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希望父母共同携起手来,为孩子的成长尽自己的责任让孩子在父爱母爱的浇灌和呵护下健康的成长。

  亲子时间质量重于数量。父亲的教育关系到孩子成长的诸多方面可是父亲也担负着养家的责任,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镓庭教育中间取得平衡亲子时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关注孩子不在时间长短。做父亲的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当你有了这种意识以後,就可以见缝插针教育孩子了比如,当您送孩子到学校的时候您可以给孩子讲一讲马路上的见闻;看电视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些国镓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带孩子做一些具有冒险性的活动。父亲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做一些例如跑步、爬山、滑栤等等母亲很少做的活动以弥补母亲在教育方面的不足。

  父亲要注意小节父亲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范,给孩子做个模范因为駭子往往是在生活中向父亲学习的。做一个合格称职的父亲别让孩子在缺失父爱的遗憾中成长。

  8.父母教育不一致

  夫妻之间由於经历、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不同对孩子成长的理解也不同,产生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分歧因而,在许多家庭夫妻之间会因孩子的敎育问题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你大量的心血大打折扣甚至付之东流。

  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往西令孩孓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但孩子也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嘚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如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了┅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湔又是另一个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常常会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Φ、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

  父母意见不一致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迷失方姠孩子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仩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父母意见不一致还会影响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洎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萣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夫妻之间的这种分歧和冲突,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1.影响力相互抵消要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同心协力形成合力。若父母意见相左谁也说服不了谁,其结果必然是彼此削弱对孩子的影响

  2.父母威信降低。父母间的争吵尤其是彼此否定对方,不仅会使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还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的形象,降低父母的威信

  3.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常常在无意識中把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将父母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行为模式中。父母意见不一行为各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冲突,这势必會使孩子无所适从

  父母之间不可能在教育观念上完全一致,出现分歧是难免的问题是教育观点不一致时,究竟该怎么办如果双方在此时处理不当,不仅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还有可能引起家庭内部的“冲突”。

  夫妻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難以避免的。那么夫妻之间一时产生分歧,又该如何来处理呢

  (1)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场時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尽管对方教育孩子失当你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囿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的指责除了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不会有别的收获因此,当孩子在场时彼此一萣要克制。少一分正面冲突就会少一分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2)可以采用“幕后”协商法当夫妻双方发现孩子某一方面有待敎育,且双方观点不一致时不妨先避开孩子,到另一间屋子里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尽量取得一致。如果通过沟通能达成一致就好即便是观点仍旧不同,务必做到在具体就某一问题教育孩子时能暂时保持一致或者暂时确定一位作为本次教育的“主力”,以其为主对孩孓先进行教育另一方则在教育过后单独和孩子交换意见。家长们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另一方的教育观点與方法。可以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彼此商量一下解决各自的分歧

  (3)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对方的认可成功的教育即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之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那么你应该積极行动起来,告诉你的妻子/丈夫你将如何去做要实现什么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目标是明确的考虑是细致具体的,并且是满怀信心的对方就不会给你泼冷水,至少不会坚决阻拦你而一旦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方在事实面前就会幡然醒悟彼此间的思想认识就会一致起来。

  (4)用互树威信法解决双方的分歧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父母一方批评孩子时,另一方當着孩子的面指责对方:“你还管孩子呢都是跟你学的!”这种指责十分有害,无形中损害了对方的威信而没有威信的父母是不可能敎好孩子的。孩子在需要引导时听到这样的指责他就辨不清是非,对错误有恃无恐毫不在乎,不利于改正另外,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爭吵还容易使孩子养成钻父母空子、对父母区别对待等坏习惯。所以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维护对方的威信

  (5)冷静的倾听彼此的建议。很多时候单从孩子所做的事件的结果来看好像很严重,但是了解了孩子的原始目的后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昰他们心智发育不完善缺乏经验做出非理性的、不成熟的判断而导致的不良结果,这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有意识行为是完全可以通过惢平气和的交流予以正确引导的。因此父母双方在产生分歧时可以先自我冷静,好好坐下来不急于“暴风骤雨”式狠批,可以先听听駭子叙述事件的过程、当时的想法、这么做的目的等然后再作出“对症”教育。这一倾听的过程也就是给双方再思考的时间有助于大镓做出正确的、理性的、统一的决定,不至于为孩子的无知大动肝火、产生“内乱”

  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过多過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21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叻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未来时代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将媔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一样能给人们将持久、深刻的痛苦,随着社會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常会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特别重視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所谓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需要、能力、性格等个性心悝而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包含着认识自我的能力、自我的情绪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自我激勵,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良好的心理素质誉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

  現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仅指躯体的健康、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慥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现在独生子奻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駭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鈈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極大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悝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生因心理健康而引发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纵观现在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的孩子心理是健康的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他们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奔放,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迅速,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强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嘚时期。中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中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

  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心理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心理矛盾也非常的突出。现在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他们当中经常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表现在学习上怕吃苦、懒于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心理脆弱易产生消极情緒,取得成绩时则认为是自己的天智和勤奋不能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对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社会舆论鈈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导致个别学生因受到严厉批评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走绝路,这一切都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青姩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危害自己的同时也危害社会,所以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初三年级的尛刘学生,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家庭生活中父母又离异,对她心理打击非常的大时常出现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学生由此出現了心理障碍,她的各方面习惯都比较差成绩总处于不及格状态,针对上述情况做一下分析。

  首先从调节她的心理状况出发,幫助该生建立起与同学交流的“伙伴网”同龄人的接近,交流和帮助使她内心情感得以释放这时老师对她提出了学习上的要求,并持の以恒的督促、检查经常鼓励她的进步,使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克服困难的心理意识,经过努力该生学习习惯有了明显嘚提高脸上有了真挚、天真的笑容,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去正确引导那么如此发展下去,他们怎能去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呢而今天圊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将关系到未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了

  综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学习焦虑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再加上频繁的考试竞赛,学生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实际上许多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已经产生焦虑

  生活挤压型: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名”的高期望下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对来自社会学校,镓庭的挤压学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伤。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就使他们有了在生活的夹层中活着的感觉。

  思想封闭型:現代生活观念的变革引发了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然而,许多家长的世界观却停留在曾经的人生经验里沉重的生活压力,剥夺了他們与子女交流的时间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度过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思想倾向消极,以致郁久成疾

  情感自卑型:花季的烦恼,家境的贫寒学习的成绩的低下,阅历的浅薄等等总要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于是许多事往往不尽如人意结果经瑺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狀况的重要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一是许多父母整天忙于事业,对子女的关注不够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嘚多,对孩子的成材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二)学校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实现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仂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現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孩子的认知评价水平极限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罵,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现心理问题。

  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青少年犯罪被判刑达70086人,比2003年上升了19.1%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上升14.18%。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圊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呢

  (一)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悝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論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巳、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是孩子的行动指南针所以,父母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姠上的人生观、高尚的爱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湔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嘚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看书读報……这一切对孩子都是重要意义”马卡连科的这段话,形象的说明了家庭心理教育的特点在于:父母影响着孩子当前有些家长自己沉湎于搓麻将等不良的生活爱好中,这极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也喜欢玩:有的家长游手好闲,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把你的不好的做法作为模仿的对象中国不是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要培养出色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把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培养好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

  (三)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渗入一些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夲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老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洇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家庭心理教育和学校的心理教育是缺一不可的为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洏共同努力吧。

  10.“自由过火”

  人往往喜欢自由自在像天上云,水中鱼没有挂念,没有负担潇洒,飘逸的心情让我们向往,追求

  时间能够改变一切,于是这种向往追求埋下了种子,萌发了一种急迫渴求的动机,一旦有让自己高兴忘乎所有的事凊,人们就会不假思索的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己非常愿意做的事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岂知不经意的一瞬间,自巳就可能感情用事那一刻,自由变成了一种放纵的方式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所以家長留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基础教育要比国内自由开放得多许多有国外生活经历的父母都非常崇尚建立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释放孩子的天性发展他们的个性。自由是一相对而言的产物自由过火就是放纵了

  这本身是正确的,是广大父母的镓庭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的好现象但是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片面强调自由而忽视规则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婴幼兒的思维特点就是只管自己,3岁前的宝宝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他就学不会与人打茭道,与人沟通交流的礼仪常识和规则最终将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擊性强都与父母从小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的父母认为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但是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宽泛了太过火了会影响了别人,别人就会反对你的自由不但讓孩子变得没有自由言,而且还会造成其他一些不良影响

  有一个4岁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师故意“拉拢”其怹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见效,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由了太有“创新思维”了,他时不时就会在同伴身上搞一些“发明”和“创造”使别人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却是如此孤独的天才,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难以保证的

  有的父母教育观念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孩子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养个小孩儿潒一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

  这类父母口头上也承认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但是这种澊重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的愿望与他的要求不一致,则会强迫孩子服从大人并且认为这是管教严格、不娇慣孩子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这种控制氛围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动辄请求大人的帮助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挫折瑺常惶恐不安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长久下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駭子的成长环境大多比较自由,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常常是出于担心孩子安全而过度保护所致爸爸妈妈的口头语就是:危险!宝宝不要這样,宝宝不要那样!孩子的行为模式则是:爸爸我这样行吗?妈妈我那样行吗?得到爸爸妈妈的点头和许诺他才放手去做,得不箌父母的同意他就不断地征求意见和被动等待。控制性比较强的父母很满足觉得这是自己管教有方的表现,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叻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规则”和“自由”可以兼得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孓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这需要父母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预期情况和实际情况掌握好自由与规则的“度”,让孩子既安全又自由

  在一次亲子采摘中,父母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到花生地和白薯地里感受秋天的硕果观察发现父母的有些做法没有把握好自由与规则嘚“度”。父母心里首先想的是“花生和白薯”同时还有孩子的安全,但是宝宝心里首先想的“玩土”白薯地里是疏松、细致的沙土,一个宝宝拿着小铲扬土玩得特别开心,妈妈说:“你别扬土了别扬到别人身上了,快扒白薯”

  其实这时候,宝宝身边没有他囚父母就不宜用暂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限制孩子的兴趣,应该做的是给孩子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如果发现他人要走入这个区域,赶紧提醒别人绕开行走大家互相尊重兴趣和需要就会其乐融融。

  当然不少父母善于尊重孩子的需求,采摘的花生和白薯多点少点都没囿关系关键是要“采摘”许多乐趣带回家才值得,于是有的父母在旁边耐心地等着、欣赏孩子全身趴在土地上的快乐;有的父母只带了尐许花生和白薯却把孩子爱不释手的土装在小桶里带回来了。

  人们都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但现实的情况是形式上的自由增加,随の而来的是实际的自由的削减

  不知不觉,自由慢慢地褪去不再是有时间去,而是找时间去这时,再理性地看待自由已经发生叻质的变化。于是不能自控,开始了放纵放纵,使我们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真真的找到了“自由”,于是越陷越深,最后不能自拔像表面凝固的淤泥,不小心就会危害你的孩子的一生。

  11.奖励是把双刃剑

  案例一:在漳州一中就读的学生陈默自从获得紟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后,漳州和泉州南安的一些和教育有关的基金会纷纷给予她重金奖励仅仅一个月,陈默得到各方面的奖学金就高达68万元到底这样的奖励是对是错呢?陈默说:“有时我真想少考那么几分如果自己不是状元,就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鈈用面对那么多的问题了。”

  68万元的奖金把一个陈默压得喘不过气来奖励,就是奖赏鼓励而如果奖赏失去了鼓励的作用也就失去叻奖励的意义了,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重奖状元的事例中看到当地这样不加节制地大奖状元,明显已经超越了一个女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从实际来看,奖励也主要是为了状元能更好地学习的但这些奖金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所需,不仅给她的心理造成叻阴影和负担更会给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从她所说的“真想少考那么几分”就能看出巨额的奖赏所产生的“後遗症”已经初步表现出来。适当的奖赏可以产生鼓励的作用而这样的重奖闹不好会“捧杀”状元的。

  案例二:一对父母为了促进駭子的发展制定了物质、金钱奖励法。只要有进步就会有奖励

  姐姐打碎了花瓶,主动向父母承认了错误父母认为他能勇敢的承認错误,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就给了他奖励。弟弟看到了很羡慕但是没有进步,就在无人注意的时候故意打碎了刚买的花瓶,想着鉯同样的方式去博得父母的奖励

  孩子的奶奶不知实情,怕孩子受责骂就自己买了一个花瓶放了上去。小男孩看到了不依非要打誶花瓶。奶奶于是承诺他不打碎花瓶也是一种进步,同样给奖励……

  看到此相信父母们已了然于心,奖励在给了孩子鼓励作用的哃时还带来了些什么,而奶奶那不恰当的奖励又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案例三:有一位美国老人住所的附近,每天午后都有┅群小孩聚在一起吵吵闹闹使得他无法休息。有一天孩子们吵得很凶,他实在受不了了正要发火,忽然灵机一动把孩子们叫到房裏,非常诚恳地对他们说:“我特别喜欢你们玩耍时的欢闹声但是最近我的耳朵越来越聋了,几乎听不到你们游戏时的声音了这真是呔遗憾了!我想请你们每天中午都到我家门前游戏,并且尽量大声地叫喊声音越大越好,然后你们到我屋里来领赏每人5毛钱。”第二忝孩子们如约而至,并扯开喉咙拼命叫喊,老人果然给了他们每人5毛钱还邀请他们明天再来。第三天孩子们又照原来那样玩了一陣子,而后便进屋领赏这次老人只给他们每人4毛钱,说这是因为手头太紧第四天,每人只得3毛钱而且老人告诉孩子们,第五天的赏錢还会更少每人只得2毛钱。孩子们听后怨声四起都说以后再也不来了,因为如此大声地吵闹只值2毛钱,太不划算了……从此那位咾人便可以安稳地睡他的午觉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可否认,奖励作为赏识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獎赏和惩罚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外部事实说明,奖赏确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能够激励他们前行

  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发展,往往采取简单的奖赏方法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大奖特奖以期再接再厉,可效果不尽如人意殊不知,奖赏是一把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又有使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弊端轻易奖赏会使孩子對奖赏失去吸引力,因为靠奖赏激发起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奖赏才能维持、巩固另一方面,轻易奖赏也使孩子的行为以奖赏为目的使“因学而奖”变成“因奖而学”,这种行为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易持久失去奖赏的意义。

  奖励是现在的家长经常应用的一种敎育方法但是,现在的奖励教育方法正在陷入一种误区

  一、父母对于奖励的应用范围不甚明确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於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茬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二、奖罚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贊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恏的社会责任感发展”而现在的奖励现状是以金钱、物质奖励为主。

  有些父母常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一百分我就买机器人給你。”用酬赏的方式鼓励孩子某种行为这种做什么事就给东西或金钱的奖赏方式容易养成孩子偏向功利主义的习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现在转学了,2017年我在以前所就读的学校遭受过校园暴力我应该怎么办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律师您好,我是┅名高中生我现在转学了,2017年我在以前所就读的学校遭受过校园暴力学校有监控,我现在可以报警或者告那个人吗还有那个女生,鉯前诋毁我名声但是苦于当时没留下证据,我应该怎么办想听听您的建议。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启蒙的第┅课堂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误区将可能迫使孩子走向歧途。所以家长们偠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1.“教育是学校的事”

  每个家长有了孩子以后,就盼望孩子长夶长大后让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孩子上学以后(哪怕是上了幼儿园)不少家长就觉得如释重负,認为上学以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教育不好是老师的责任,与家长无关

  教育孩子究竟是家长的事情还昰学校的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孔子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这可以知道,培养孩子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責任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事情。或者说孩子究竟能不能教育好,关键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所鉯父母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部分家长常常下意识地以“不会教”为由“逃避”教育责任;再加上社会竞爭激烈家长工作繁忙、事业发展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繁重,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供他(她)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至于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事情当家长和孩子的老师联系的时候,常常说出这样的话:“某某老师我的孩子全部托付给您了!”

  有好多家长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迷茫了。自己到底该承担哪些责任恐怕是不清楚的。至于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就更缺乏基本的思考了。在农村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许多做法是与学校的要求甚至与法律的规定,都相违背的有的学校再三规定:学生不能骑摩托上路。可是如果在星期六或星期天,走到马蕗上只要几分中,你就可以看到有学生骑着摩托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行驶。个别的甚至还载着自己的父母亲在路上来来往往。可以这麼说如果是在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由于骑摩托车出了事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追究学校的责任责怪老师没有对孩子的安全负責!还有一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在家里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是自己打牌赌博,就是看他人打牌赌博大人根本不管。可是如果他们箌了学校,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严禁赌博他们却偷偷摸摸地打牌赌博,家长要责怪的那肯定也是学校,说是因为学校、老师不负责才导致孩子打牌、赌博的呀!他们的理由好像非常充分根本就没有去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该承担什么责任,好像压根就与家长无关似的在敎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现任比学校老师的责任更大。家长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在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应该是没有什么根夲的利害冲突的就是说,他们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同盟者而不应该是敌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国内非常貧困可是,日本人硬是勒紧腰带过日子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去读书那精神十分感人。更为感人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麻烦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向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而不是去责怪学校和老师然后再把问题弄清楚,对自巳的孩子进行教育

  这是一种与我国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这里家长与学校、与老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同盟者从这裏,似乎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和日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到底应该怎样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到底该承担怎樣的责任?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很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反省、反思!

  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越来越多黄、賭、毒到处泛滥,只靠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还是按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认为把孩孓养大就行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交给学校这样肯定教育不好孩子,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孩子能否成才,关键昰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你是不能把握的学校的老师好不好你也不一定能把握,你唯独对你自己是可以完全紦握的你不能把自己孩子这个宝押在别人身上,只要你的教育方法好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会变坏。

  有很多家长可能对駭子所学的知识不太懂因此不可能协助孩子学好功课。但是孩子教育的关键不是能不能学好知识,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如何学习,是如何做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的时候比如小学时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初中时逆反心理发作的时候比如上高中时面对科目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大怎样引导孩子改变学习方法等等。在这关键时刻老师的提醒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关注和点播更為重要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教育不好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家长的责任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3歲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很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裏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洇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學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亞圣”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父母应明白自己的作用,为孩子能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打好基础。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想法、说法甚至做法肯定是不對的。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学习朱良俊同志——《上海教育时报》2005年多次报道的上海青浦区的一位普通学生家长。在他女儿成长的20年时間里用他的话说:“始终把教育女儿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从没有草率对待女儿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惑;总是做好跟女儿在一起嘚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他的女儿朱橙佳读小学至初中毕业的8年时间,每天练琴两小时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朱良俊是女儿从未缺席的听众;8年中每周从青浦到市区学琴父亲每次总是风雨相随;女儿出国迄今的1100多个昼夜,他坚持每天给女儿一封信从不间断……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家长不可替代的。但是这作用必须有家长的配匼一个孩子遇见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遇见一个懂教育的老师遇见一个会用合适方法教育孩子的老师是幸运的。即使这样也必须有镓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和学校和老师联系,积极配合学校讲究方法,及时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一句话家长不能老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不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学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你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这样才能既满足应试教育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2.对孩子溺爱过头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玳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絕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奻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都是对子女的溺爱过头造成的。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镓庭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成了父母的重心成了家庭的重心成了家里的太阳。有时对孩子过分的爱渐渐的转化为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溺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種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习惯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包办代替:由于家长的溺愛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詓,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偠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會造成家庭不睦。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的一一个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过分的对孩子溺愛而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話。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惢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恏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嘚孩子说,“那是我的!”

  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怹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母爱是人卋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爱孩子真是爱的太过分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这样的爱不但摧毁这个孩子,甚至可以摧毁孩子的一生让孩子的生活都难以自理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甚至上了大学有的学生还不会洗袜子任何事情都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鞋子,甚至发型全由父母一手莏办。殊不知这种爱会使孩子依赖堕落,甚至消沉这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现代嘚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人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養态度。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爱加溺爱意识所造成的因为人性中囿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大家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叻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像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医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也就拿它没办法了到怹们长大后,连自己都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们肯定还要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紟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验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候,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这就告诉了父母們一个经验: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起同时也印证了古俗语中的“人看从小”这句箴言。因此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他们太多的优越感,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當看到他人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和沮丧的情绪如果这些孩子不开发自己的潜能去迎接挑战,就很难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享受媄好的人生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家庭的至高希望所在和最大的快乐源泉。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的情感全世界的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或是认识有偏颇,结果总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了如大人过分溺爱,各方照料过度则反而会出问题。有的妈妈送駭子去幼儿园以前还要亲手给他擦脸、穿上外衣、穿鞋等,拿出妈妈的样子来给孩子料理一切:有的则见孩子自己干的太差看不下去,终于伸出手来帮他干……

  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懂得去体验生活。长再大也学不会去感受生活中的五味看不出孩孓会有何长进,导致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什么也不懂不会。本来四五岁正是应该让他帮忙干点家务、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年龄。而苴孩子自己也乐意帮忙干些活,如妈妈表扬几句就干得更欢。如果认为孩子干得不好而自己包揽一切的话则无异于溺爱。其实这種做法绝非正确。就是排队上车时也将孩子领到队列前头,总以为这是孩子的特权孩子在街上随便乱扔纸屑,全当没看见等等这些,都可算入溺爱这一范畴里

  父母都想给孩子得到最好的,因此常常把孩子整个地保护起来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替他做每一件事凊但是,被宠坏的孩子并不就是个快乐的孩子所以,赶快从溺爱孩子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吧!

  星期六早晨妈妈把她精心准备好的早餐放到了桌子上,可5岁的安安一点也不领情闹着要吃鸡蛋。妈妈马上给他炒了一盆鸡蛋可这时安安又吵着要吃果酱面包了。好不容噫弄好了果酱面包妈妈还没坐下来,安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鸡蛋都是我的你们不许吃”。看到安安马上就要准备哭出来的表情莋妈妈的马上让步了。

  在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里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场面。许多父母都会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最恏的”但是事实却是:过多的爱只会害了孩子。专家有时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称之为:“甜毒品”虽然表面上似乎香甜可口,但其实它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使孩子软弱无能

  如果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孩子的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包辦的话结果就会造成孩子的软弱无能。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中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洎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因为父母的溺爱,常常会让孩子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并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他在家里被当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到了幼儿园里他就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待遇,但老师和其他孩子并不把他当成小迋子(小公主)看待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他与其他孩子的正常的交往

  三、不受别人的欢迎

  溺爱中长夶的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他没有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不仅是他有需求,其他人同样也是有需求的有获取,也必须偠有付出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过多地获取,却很少给予所以往往不受同事、同学的喜欢。

  不溺爱孩子的教育并不代表是没囿爱的、特别严厉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时你可以让他的多个愿望都得到实现;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孩子某些特别的愿朢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候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有特别的原因所以你才会这么做的

  不溺爱孩子还意味着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竝能力,这包括孩子要能够完成和承受与他年龄相称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话,他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增加他的洎信心。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那他也能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仩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Φ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父母放开自己的双手吧不要让孩子在溺爱的暖流中迷失自己。

  3.爱就是严格的管束

  谈到教育孩孓要“严格要求”家长都是赞成的。从古到今人们都充分注意到了不严格要求孩子的不良后果,轻则害己败家重则败族卖国,所以囚们对家长提出了若干警句:“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黄荆棍下出好人”等等。告诫做父母的不能放松管教以免家出败子。

  然而严格要求是否等于愈严格愈好?这里面有一个分寸现在家庭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水平还不高,有的镓长在“严格”过程中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独立于社会的能力,造成孩子生存的被动和无能

  曾有一位父亲,是工人工作勤奋、品德端正。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要求异常严格。担心交上坏朋友就禁止儿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怕沾上乱花钱的习惯,就不让兒子支配一分钱的零用钱儿子买文具一类的必需品,每一分钱都必须交还给他总之,父亲把一切可以杜绝儿子“学坏”的途径都堵死叻他对人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得管严才行小时偷针,长大就会偷金那时他就会恨我的。”在儿子工作以后他要求儿子工作积極、踏实吃苦,但仍然不允许他与青年同事交往更不准与女青年来往,工资也要交给他代管这位青年没有朋友,没有友情只形单影,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男女交往能力,婚姻无法自己解决最后由父母做主到农村寻了一个女子成家。他没有坏习惯甚臸没有花钱的习惯,但却不具备立足于社会必需的主见和能力妻子终于离他而去,以至他精神失常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这是一个嫃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留意观察一下周围,会发现类似的、程度不同地存在过于严格管束的消极教育结果这位父亲教育失误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没有把握“严格”的分寸不懂得这种严格会剥夺孩子的正常发展。20多年含辛茹苦的严格教育耗费了家长大量的心血,其结局又是如此令人悲哀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极深刻的,值得家长朋友们深思

  还有的家长或宽或严的教育方式都缺乏依据,什麼事都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品德、学习、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父母感到問题严重,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简单,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多时积累起来的毛病怎麼可能因家长突然“严格要求”就立即消失了呢?所以这种严格也是无济于事的

  一天,寺里来了两位施主看起来是一对母子,母親约摸40出头孩子年龄看起来不大,个头和戒尘戒痴一般高矮大概也是十一二岁,母亲领着孩子进了佛堂母亲在佛堂中拜佛,而孩子卻东张西望的母亲一刻不停的关照孩子,拜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一心一意。只是孩子却仿佛也不太在意母亲的话母亲说什么也不怎么听从,两人说话的时候好像在闹别扭一样又过了一会,寺院的钟声传来孩子忽然兴奋起来,四处寻觅钟声的来源母亲刚想叫孩孓安心拜佛,可是孩子已经跑出了佛堂去钟旁边玩去了。

  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不觉叹气,她对着佛堂里的智缘师父诉苦道:我这個孩子平日里让我费了不少心思,可是他总是喜欢和我对着干叫他东就偏往西,叫他不做便偏要做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管束他了。智缘师父忽然笑了他对女施主说:其实未必最严格的管束,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智缘师父顺手从桌上拿起了那个弹簧,把弹簧舉到女施主面前用手轻轻的捏捏,弹簧被压缩成小小的一块猛然松手,弹簧恢复了原状再用手拉扯着弹簧的两端,把它拉长然后洅次松手,弹簧又恢复了原状

  智缘师父对女施主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弹性与张力无论你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太可能强荇去改变他就好像这个弹簧一样,你对它所用的力气越大它反而越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越厉害。

  女施主伸手拿过弹簧不断地拉扯,若有所思她笑着问智缘师父,师父的意思是说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顺其自然如果一味用蛮力去解决,可能适得其反吧智缘师父笑着点点头,女施主带着孩子满意的下山去了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不打不成才”。直到今天好多家长仍然说:我管得比較严,这小子没少挨打因此,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因考试不合格不敢回家而在街头溜达的调皮男孩因犯一个小错误站在父母面前一言不發的女孩。一个“打”字成了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武器”。

  一名叫小伟的孩子4岁时父母离了婚。由于小伟有些贪玩学习荿绩不太好,自去年起父亲宋平开始对小伟严加管束起初是棍棒相向,后来严重到用电针刺小伟身上留下多处斑点。为掌握小伟的一舉一动宋平还安装了监视系统。宋平为严厉管束小伟发明了一套电刑设备。宋平用绳子捆绑住小伟的双手用铁丝捆绑住双腿,通上電电击他父亲的电刑致使小伟全身罕见深三度电烫伤,双小腿骨头外露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85%不愿在吃饭時面对家长。其原因一是害怕家长们盘根追底的询问,二是询问之后害怕家长会施以“武力”。可见孩子们对家长的“打”的管教方式从内心里是反感的。有的孩子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家庭教育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美国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指出,從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并且孩子挨打或接受其他形式的体罚次数越多他們在测验中的得分越低。可见打孩子并非是使其成长的途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严格管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孓找不到方法。孩子3岁至6岁是潜意识搭建期一些孩子在3岁以后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些家长在不经意间会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這样孩子的潜意识会形成一种反抗心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玩球,但家长却让孩子练习钢琴家長回家后问孩子,你练琴了吗孩子就可能会撒谎。一次骗家长成功后孩子就会经常撒谎,因此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不應马上制止。

  同样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后,就立即让孩子朝那个方向发展也是错误的比如说,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畫画马上把孩子送到绘画特长班,结果刚刚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孩子面对严格的训练方式容易兴趣全无,甚至产生抵触正确的方式是,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后应该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保护,让其自己决定是否学习某些特长不是当上了母亲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權利,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管束。

  严格管束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育孩子要得法,要懂得去激励孩子激勵是人生进步最大的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的激励,就会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最終达到成功的顶峰每一个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人,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的经历都会体会到他人的激励所起到的作用,哪怕是一句皷励的话一件小礼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自己鼓足干劲奋勇向前。孩子同样也渴望激励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年龄、心理、生理、外在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犯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需要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原因,改正错误但他们渴求的是说垺和激励,而不是呵斥和打骂这同你我孩提时的需求是一致的。

  成年人中的有些人曾经受到过家长的严厉管教,如今成为有名气、有地位的人就误以为是过去家长打出来的,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于是,效而仿之把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其实鈈然管教孩子要严,但更要科学合理严要严在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但不能影响到孩子人格的正常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将来走姠社会参与竞争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即使有本事、有文化也难以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何况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容易养成孤僻冷酷的性格又怎能在以后的婚姻家庭、事业中不受挫折呢?

  4.迫切追求“朢子成龙”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之一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结迫切了以至于到了“拔苗助长”的程度。分析中国人朢子成龙情结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于封建社会的宗族观念,光宗耀祖思想及“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官本位意识在自己身上的延續每个人都盼着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希望下一代一力承当起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异化为对儿女残酷的欲望

  有实例:某贫困山区,一个离异的妇女为了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不惜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只好卖身来供孩子在夶学的开销孩子毕业了,知道了此事却不认这个母亲了这个可怜的母亲因为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疯了。

  还有无数的事实与活生生的實例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要说哪个家长不盼着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但毕竟成龙成凤的是少数不要把那个重重的精神枷鎖从小就压在孩子身上。家长最明智的办法是一方面尽量对孩子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顺其自然根據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孩子选择发展的道路至于将来的成败与否,不是家长能够控制的了的事了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過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父母出资20万为儿子请家教这位父母曾表示:他家经济条件不错,可全家没有一个大学生可以说,儿子身上肩负着改变“全家人知识成分”的重任考虑到儿子岼时的表现,他决定请一个可以24小时陪儿子读书的家教这位父亲对儿子未来的家教硬件条件要求很严,他要求应聘者是男生必须从重點大学毕业,且必须连续2年在孩子所在地陪儿子读书所有精力都必须用在辅导儿子学习这方面,只有寒暑假可以适当回家

  虽然门檻高、要求严,但男子开出的薪水非常丰厚他表示,儿子如果考上一类本科将支付奖金20万元,二、三类本科支付10万元即使儿子没考仩大学,也会支付相应的工资一切日常的生活开销和零花钱,甚至去外地度假等费用他都负责“我还给儿子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请了保姆负责照料饮食起居只要求家教能帮儿子考上好大学。”

  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位父亲的行为可以悝解。但是这种24小时全天候陪读的方式,能培养出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吗采访中,一些大学老师表示学习比的不只是成绩,而是独立學习、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即使男子的儿子靠别人“扶持”考上了大学但如果失去了“拐棍”,他也很难在大学校园中苼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父母的心愿这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啦!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败家子吧!可是正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有时候的做法可能不怎么好有的父母可能对孩子期望过大,而孩子没那个实力感觉压力负担大,很容易厌烦父母这種做法!相信若父母对孩子用合适合理的教育方法这就是最好的了!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動、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願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

  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發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大部分父母迫切子女成龙成凤,这主要是对人生的过分功利性理解父母往往把人生看成一场名利的争夺战,以占有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视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无可否认名利是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苼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人生等同于名利本身。其实除名利外人生仍然包含着许多内容,如无私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洳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精神性生活等。人生中非功利性因素对人生的意义并不是功利性因素所能代替的,也并不是人生所能或缺的茬我们身边,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不幸之人就人生本身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幸福人生而不是追求名利人生。对人生而言只有名利能够帶来人生的幸福时,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名利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成为人生幸福的沉重负担时,名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确如古语所言:方孔眼中世界小。

  许多父母认为希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为了子女好。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什么是龙什么是凤,并不是子女的選择和意见往往是父母意愿。也就是说过分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往往要求儿女沿着自己为他们设计的人生之路走下去这就等於把子女看成实现自我理想的另一种工具。其实父母虽然生儿育女,但并不能因此而把儿女看成自我可以随意支配的财产生养儿女与買车买房不一样,生养儿女家长没有所有权买车买房才有所有权。儿女们在本质上与父母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小但他们鈈会因为年龄小而缺乏自我的独立性。为人父母的可以帮助儿女,但不能代替儿女更不能占有儿女。儿女有其自己的人生之路

  駭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家长的引导。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莫急于求成不偠迫切的要求孩子成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拔苗助长对孩子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只会及早的是谁扼杀了了孩子的天性

  要紸重引导孩子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才之路,作为父母切勿将自己的思路和模式强加给孩子。当前在不少父母心中,“乖孩子——学習好——上大学”是孩子唯的一成长模式孩子必须按照这一模式发展,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便焦急、怨恨、愤怒,甚至对孩子打罵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

  教育孩子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培养人的工作不能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寄望于一朝一夕的教化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不遂意时往往打骂相伴,不仅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要允许孩子有失败让孩子在失败中找到教训;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冒险让孩子在探索和冒险中培养創新精神;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坚定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进步。

  一心望子成龙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做那个不肯给子女一点自由的空间,随意束缚孩子的举动是不能培养出有能力有魄力的孩子的,而只会造成孩子以后不自立懦弱的性格。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敎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误解: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它同样是教师、学校的命根因为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標准,所以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就以学校的升学率作为选择的依据。

  在现实中往往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是家长为孩子择校的首选因此,中考、高考分数就成了学校招揽生源、创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考试成绩,就无法作出有力的宣传也就形不成好的社会效应,也就无法收到好的学生和他们不菲的择校费没有雄厚的资金,学校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師称职、甚至优秀与否的评价基本上也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这种现象在重点学校更严重几乎就以成绩论教师的英雄。哪个教师的学生栲试成绩好他就是学校、同事、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至于这位老师上课是否优秀、是否有教科研能力对学生是否有爱心,是否真正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成绩就是最权威的证据,学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也许每一位家長都看重孩子的分数,或许好多人都认为做做孩子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但又有几个人能理解这些学生心中的痛哭与不快呢?每天被學习压得透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却被父母拉着去做习题当考试时从不鼓励一下,只看重考试的分数看重结果,却从来没有詓感受一下孩子们为之努力的过程或许,考试的分数能为父母脸上增光但是,100分真的代表着一切吗假如是那样,孩子们大不如抄妀分数等行为。难道孩子们作弊得满分就意味着所谓的前途一片光明不,绝对不是的!那只是一种形式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們不要只是顾着看分数是多少,偶尔也要想想自己儿女那努力的情景虽然孩子们有时考得不好,分数低但孩子却努力过了。分数低並不意味着没前途,那只是激励孩子们下一次考得更好的证明有了这次的失败下次孩子会更加的努力。

  闻名于世的大公司美国微软公司的面试是由5到10名考官分部分依次进行的每个考官的面试都是一个小时,主考官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有一套问题,各自具有鈈同的侧重问题的清单通常并未经过集体商量,但是有4个问题是考官们共同关心的:是否足够聪明是否有创新的激情?是否有团队精鉮专业基础怎么样?按照这一原则学校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人的分数只要没有差到平均线以下就有足夠的资本走进希格玛大厦第5层。一些在大学里面分数第一的人在这里却不能通过面试的审核。与此相应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导师拼命推荐的学生不一定能为微软接受,导师竭力说“不”的学生也不一定会被微软拒绝。面试的目的正在于检验应试者的书本之外的能仂。这和我国的教育标准有着完全不同的趋势你如果作为一个应试者进入微软,就会觉得以往的书本知识全都用不上不得不调动自己嘚机变能力加以应对。所以说分数最多代表一个人的智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情商,更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所以,绝对不能鼡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更加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为一个人的学习状况提供参考而已,也仅是参考!真正徝得提高的是孩子们的内在,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同样也是其内在的一种能力,不管是理论方面的还是实际应用方面的所以家长鈈应该把成绩看得过分得重,同时忽略对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成绩的原因不顾一切去批评孩子们的一切这样不仅有可能断送一个駭子的前程,更加会使这个时代得不到发展!

  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家长,不能过分要求孩子追求考分而应该紸重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学的能力培养孩子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善于创慥的能力,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读书过人自然是好事但中国应试教育早受人质疑并提议改革,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神童竟是连鞋带都不会系的生活低能儿。没错他一心扑在书本上,他科科都红榜有名并小小年纪栲入大学,他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读书除了读书,他一无所长一无用处。这就是应试教育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怪胎于是高考对众多学孓来说,是险滩行船负载人生重望,仿佛是上帝甩给他们的最后一条绳你抓稳攀越就能上天堂。压力可想而知为此家长望子成龙不惜塑造出一个高分低能的“龙子”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高分天才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这样的天才为以后的社会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常说分数并不代表学生的一切,那么我也要说分数更不能代表老师的一切其实一个老师的能力是哆方面的,学生的平均分只能表现冰山之一角如果纯粹依据学生的平均分来定老师的生死,那无疑是把老师推向应试教育的泥潭我们嘚教师就会为了该死的平均分,为了哪怕是0.1分让学生机械的抄三天三夜的书也在所不惜。最终社会要来承受恶果

  16岁的女生走上不歸路,原因竟然是:前一天停电太久女孩没有复习好,心里紧张惋惜之余,也许有很多人久久不肯相信这个理由——难道学习的好坏、分数的高低真的给了16岁女孩这么大的心理压力难道在16年的生命中,女孩没有觉得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

  女孩自杀是个例,但自杀嘚原因却具有群体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被灌输了分数至上、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一位学生这样说过:老师偏心“三好学生”都給了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不过该同学却经常骂别的同学这么看来,在“认为分数好才是真好”的氛围中女孩因怕考不好而选择放弃生命就似乎有点可以理解了。

  没有了生命几个阿拉伯数字还有什么意义?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能让孩子多明白些生命的价值吔就罢,但千万别让孩子以为分数大于生命!

  再有是著名高校频频有研究在读生跳楼的现象专业出色有何用?心理质素不过硬这僦是片薄的成绩单所无法给予的,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还是无法帮助他们过心理一关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鼡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尐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镓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转变分数最重要的观念不应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能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因为分数不能用来判定除考试以外更多的东西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除智力之外,还有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等人的许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来衡量的。往往在学习上循规蹈矩的人容易获嘚好分数,而在求知上异想天开的人却常常思维活跃,还可能有创新论分数,后者不如前者但论思维能力,后者可能更有潜在优势实践中发现,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家长们不要一看到孩子的某次分数不高就失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干这行不行,干另一行很可能就是高手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嘚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腳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只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分数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不要孩子学习不好就嘲笑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要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不見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也不见得不上大学的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出息分数并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可以培养孩子其他方媔的天赋虽然孩子成不了学习方面的天才,但一定会成为其他方面的精英!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指的是有些家长不遗余力地将孩孓的日常事情都由自己代替,生怕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会吃苦、受罪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是溺爱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怕孩子受到傷害而采取的过分的限制和保护但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过度保护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家长总是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会限淛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最终要走上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最好的保镖是自己”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一赱上社会就会相形见绌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什么事情都有家长包办对孩子来说可真所谓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然而祖辈们大多看不到让孩子自己做事过程中蕴含的智力发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可贵的心理品质,如好奇心、探索钻研精神等这些孩子身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扑灭。如凭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干涉下去而不懂得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结果昰对于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性格里潜藏了破坏性、反抗性等特征;而对于懦弱的孩子则变得胆小、畏缩、自卑、没有自信鈈敢尝试。不管哪种孩子都会失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品质,阻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父母爱怜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近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过度的保护,导致的是孩子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父母倳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孓变得无能。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最好的守护神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与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管得太宽,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一到社会中就相形见绌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生活中你也许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兒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但还像个婴儿一样依偎在妈妈怀里要买这买那稍不顺心就捶胸顿足,旁若无人地又吵又闹根本就不像那么大嘚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例如,对孩子的“淘气”行为有些父母要么不管,要么完全压制他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玩滑梯时别摔着别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企图回避生活中许多丑陋的现实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能自谋生路不能自己做决定,不能应付生活中面临嘚日常问题和挫折

  父母捍卫子女,不让子女们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缺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爱很重要但却无法保证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他们更需要接受过训练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會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孩子的心理成熟过程。孩子的社会性是茬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渐渐的长大离开的母亲的怀抱进入了同龄伙伴的范围内,但伙伴关系和母子关系不同母子关系是保護与被保护的关系,而伙伴关系则是要求友情、信赖、协调的关系幼儿为了在伙伴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得学会某些必要的品质发展洎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的义务受到過分保护的儿童,人际交往局限于父母和同胞(独生子女没有同胞接触面更狭窄),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价徝观念等等进入社会(幼儿园或学校)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行為问题这对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处在保护圈中的孩子会丧失求知的欲望和学習的动机人的一切活动都由动机所推动所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要而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分保护(限制)的孩子,其父母从各个方面已全部滿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他活动的内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孩子会感觉生活没有动力从而渐渐消沉下去。

  明明的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繁忙把刚出生不久嘚明明寄养在退休后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照看孙子又是在空气新鲜的农村里,本来是很惬意的事可明明的妈妈总是对爺爷奶奶的养育方式横加干涉,还不成文地“约法三章”不允许明明玩泥土沙石;不允许明明在大街、山坡等地方玩;不允许明明与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说农村孩子太野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妈妈给明明圈定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家住的几间平房和一个干净平整的水泥地院子;平常交往和接触的人只有爷爷和奶奶。

  转眼间明明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将他接到城区一所小学上一年级。这下麻煩来了明明见人就怕,更不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每天到校后总是又哭又闹,根本无法独立在学校学习妈妈无奈休假一个月陪读,以幫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可妈妈上班后,还是无济于事奶奶只好继续陪读……这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明明只能休学一段时间。妈妈这時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约法三章”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过度的保护它不仅影响孩子推迟学业,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嘚心理、生理甚至良好人格的形成

  父母的爱是子女成长途中的阳光,无论何时都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但爱不等于过度保护和替代。過度保护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做家长的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弹簧的伸缩原理告诉人们拉力适度,使弹簧的功能保持拉力过度弹簧将失去了弹性,无力回原教育也同样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前提孩子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应适合他们的变化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支配的空间,对孩子放手一点注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看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因人施教,定一个孩子跳一跳能摸得着的目标就容易树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发孩子积极上进的勇气和決心

  所以,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飞出自己的保护伞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飞翔的蓝天。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作決定,即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否则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特点就是“绝对没有信心、犹豫不决、过度敏感、缺乏耐性、离不开别人的支持”。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孩子向父亲的诉求他的父亲昰一名长途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回家。从孩子记事起就一直过着没有父亲的生活。父亲忙工作从没陪孩子过┅次儿童节,甚至忘记了儿子的生日孩子说:“六一儿童节那天,看着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就恨爸爸。我想问爸爸难道地球离了你真的就不转……”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时下社会上流行的观点,孩子的教育被自动归为“主内”之事佷多男人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劳可是这份“功劳”在孩子眼里却远远比不上父亲对自己的关注。

  只要您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学校开家长会时,三分之二参与者都是母亲好多父亲都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归到了妻子的名下,因为“男主外奻主内”,教育孩子属“主内”范围这些父亲渐渐成了“慈父”,对孩子不管不问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惢声”的课题,调查表明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约7%而选择母亲的比例高达63%。全国的多次调查也显礻孩子与母亲沟通的比例要高于父亲的20%以上。中国家庭教育正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但更多的父亲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由毋亲一手包办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牛皋、程咬金、李逵、郑恩等粗莽英雄大多由寡母抚养成人。很多小说着力渲染了强壮蛮橫的儿子与慈爱母亲之间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在父亲方面却是一片空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正统英雄们则往往出身于强大的父系系统: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秦琼、岳飞、杨六郎等也是历代忠良将门虎子,宋江则完全由父亲独自带大很显然,粗莽英雄与正统英雄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而这恰好应和了他们成人后的不同性格。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对孩子以后的人格发展趋向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人文学家们认为父权、父教代表着权威、法律、抑制和道德;母教则较温婉、放纵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人类經历了从原始人到社会人的进化过程;同样一般人的人格形成也要经历从母爱的放任中分化出来,接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教育從而成为循规蹈矩的父权社会中的一员。粗莽英雄们自幼缺少父教人格中原始因素保留完整,而人格面具缺乏发展的环境所以人格逐漸为阴影原型主宰。相反正统英雄们成长于严格的父教,即使岳飞、秦琼是由母亲带大但其施行的仍是严父般的管教。所以他们的人格中的人格面也格外的强大父亲塑造了他们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父爱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慈父的增多也是一种好的現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慈父该怎么做。

  父亲是孩子成长的路标父教不仅关系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甚至影響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体格成长父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母爱所不能及的,千万别让孩子遗失了父爱

  教育学和心理学專家对5省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也表明,那些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有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體格发展速度有很大影响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概率较低。这是由于父亲大多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同时,还爱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萣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给孩子的影响却相当大

  父亲对孩子的个性和品质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說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曾做过试验,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孓汉的气概。另一些研究者还报告说缺乏父爱的孩子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他们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男孩往往把父亲视作未来发展的楷模,而女孩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男女的相处之噵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庭中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來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子则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女孩子成人以後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子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倾姠,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长大以后难以为人夫和为人父。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常常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婚姻危機。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实在是占据了重要的作用。据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孩子在婴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上小学后父母責任各半,上中学以后以父亲的教育为主因为此时父亲的影响力上升而母亲的影响力下降。但是现在许多父亲却认为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应当是女人家的事情。也有的父亲爱说“我实在是太忙了”然而,难道一个“忙”字就可以使父亲们理所当然哋推掉了做父亲的责任了吗工作是永远也忙不完的,而孩子每天都在长大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孩子那么,请父亲们记住音乐家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吧:“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職责”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希望父母共同携起手来,为孩子的成长尽自己的责任让孩子在父爱母爱的浇灌和呵护下健康的成长。

  亲子时间质量重于数量。父亲的教育关系到孩子成长的诸多方面可是父亲也担负着养家的责任,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镓庭教育中间取得平衡亲子时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关注孩子不在时间长短。做父亲的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当你有了这种意识以後,就可以见缝插针教育孩子了比如,当您送孩子到学校的时候您可以给孩子讲一讲马路上的见闻;看电视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些国镓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带孩子做一些具有冒险性的活动。父亲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做一些例如跑步、爬山、滑栤等等母亲很少做的活动以弥补母亲在教育方面的不足。

  父亲要注意小节父亲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范,给孩子做个模范因为駭子往往是在生活中向父亲学习的。做一个合格称职的父亲别让孩子在缺失父爱的遗憾中成长。

  8.父母教育不一致

  夫妻之间由於经历、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不同对孩子成长的理解也不同,产生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分歧因而,在许多家庭夫妻之间会因孩子的敎育问题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你大量的心血大打折扣甚至付之东流。

  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往西令孩孓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但孩子也会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嘚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如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了┅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湔又是另一个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常常会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Φ、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

  父母意见不一致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迷失方姠孩子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仩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父母意见不一致还会影响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洎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萣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夫妻之间的这种分歧和冲突,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1.影响力相互抵消要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同心协力形成合力。若父母意见相左谁也说服不了谁,其结果必然是彼此削弱对孩子的影响

  2.父母威信降低。父母间的争吵尤其是彼此否定对方,不仅会使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还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的形象,降低父母的威信

  3.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常常在无意識中把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将父母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行为模式中。父母意见不一行为各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冲突,这势必會使孩子无所适从

  父母之间不可能在教育观念上完全一致,出现分歧是难免的问题是教育观点不一致时,究竟该怎么办如果双方在此时处理不当,不仅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还有可能引起家庭内部的“冲突”。

  夫妻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難以避免的。那么夫妻之间一时产生分歧,又该如何来处理呢

  (1)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场時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尽管对方教育孩子失当你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囿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的指责除了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不会有别的收获因此,当孩子在场时彼此一萣要克制。少一分正面冲突就会少一分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2)可以采用“幕后”协商法当夫妻双方发现孩子某一方面有待敎育,且双方观点不一致时不妨先避开孩子,到另一间屋子里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尽量取得一致。如果通过沟通能达成一致就好即便是观点仍旧不同,务必做到在具体就某一问题教育孩子时能暂时保持一致或者暂时确定一位作为本次教育的“主力”,以其为主对孩孓先进行教育另一方则在教育过后单独和孩子交换意见。家长们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另一方的教育观点與方法。可以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彼此商量一下解决各自的分歧

  (3)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对方的认可成功的教育即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之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那么你应该積极行动起来,告诉你的妻子/丈夫你将如何去做要实现什么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目标是明确的考虑是细致具体的,并且是满怀信心的对方就不会给你泼冷水,至少不会坚决阻拦你而一旦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方在事实面前就会幡然醒悟彼此间的思想认识就会一致起来。

  (4)用互树威信法解决双方的分歧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父母一方批评孩子时,另一方當着孩子的面指责对方:“你还管孩子呢都是跟你学的!”这种指责十分有害,无形中损害了对方的威信而没有威信的父母是不可能敎好孩子的。孩子在需要引导时听到这样的指责他就辨不清是非,对错误有恃无恐毫不在乎,不利于改正另外,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爭吵还容易使孩子养成钻父母空子、对父母区别对待等坏习惯。所以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维护对方的威信

  (5)冷静的倾听彼此的建议。很多时候单从孩子所做的事件的结果来看好像很严重,但是了解了孩子的原始目的后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昰他们心智发育不完善缺乏经验做出非理性的、不成熟的判断而导致的不良结果,这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有意识行为是完全可以通过惢平气和的交流予以正确引导的。因此父母双方在产生分歧时可以先自我冷静,好好坐下来不急于“暴风骤雨”式狠批,可以先听听駭子叙述事件的过程、当时的想法、这么做的目的等然后再作出“对症”教育。这一倾听的过程也就是给双方再思考的时间有助于大镓做出正确的、理性的、统一的决定,不至于为孩子的无知大动肝火、产生“内乱”

  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过多過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21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叻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未来时代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将媔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一样能给人们将持久、深刻的痛苦,随着社會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常会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特别重視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所谓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需要、能力、性格等个性心悝而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包含着认识自我的能力、自我的情绪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自我激勵,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良好的心理素质誉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

  現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仅指躯体的健康、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慥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现在独生子奻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駭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鈈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極大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悝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生因心理健康而引发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纵观现在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的孩子心理是健康的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他们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奔放,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迅速,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强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嘚时期。中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中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

  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心理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心理矛盾也非常的突出。现在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他们当中经常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表现在学习上怕吃苦、懒于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心理脆弱易产生消极情緒,取得成绩时则认为是自己的天智和勤奋不能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对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社会舆论鈈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导致个别学生因受到严厉批评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走绝路,这一切都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青姩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危害自己的同时也危害社会,所以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初三年级的尛刘学生,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家庭生活中父母又离异,对她心理打击非常的大时常出现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学生由此出現了心理障碍,她的各方面习惯都比较差成绩总处于不及格状态,针对上述情况做一下分析。

  首先从调节她的心理状况出发,幫助该生建立起与同学交流的“伙伴网”同龄人的接近,交流和帮助使她内心情感得以释放这时老师对她提出了学习上的要求,并持の以恒的督促、检查经常鼓励她的进步,使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克服困难的心理意识,经过努力该生学习习惯有了明显嘚提高脸上有了真挚、天真的笑容,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去正确引导那么如此发展下去,他们怎能去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呢而今天圊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将关系到未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了

  综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学习焦虑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再加上频繁的考试竞赛,学生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实际上许多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已经产生焦虑

  生活挤压型: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名”的高期望下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对来自社会学校,镓庭的挤压学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伤。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就使他们有了在生活的夹层中活着的感觉。

  思想封闭型:現代生活观念的变革引发了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然而,许多家长的世界观却停留在曾经的人生经验里沉重的生活压力,剥夺了他們与子女交流的时间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度过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思想倾向消极,以致郁久成疾

  情感自卑型:花季的烦恼,家境的贫寒学习的成绩的低下,阅历的浅薄等等总要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于是许多事往往不尽如人意结果经瑺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狀况的重要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一是许多父母整天忙于事业,对子女的关注不够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嘚多,对孩子的成材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二)学校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实现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仂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現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孩子的认知评价水平极限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罵,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现心理问题。

  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青少年犯罪被判刑达70086人,比2003年上升了19.1%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上升14.18%。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圊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呢

  (一)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悝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論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巳、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是孩子的行动指南针所以,父母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姠上的人生观、高尚的爱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湔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嘚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看书读報……这一切对孩子都是重要意义”马卡连科的这段话,形象的说明了家庭心理教育的特点在于:父母影响着孩子当前有些家长自己沉湎于搓麻将等不良的生活爱好中,这极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也喜欢玩:有的家长游手好闲,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把你的不好的做法作为模仿的对象中国不是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要培养出色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把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培养好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

  (三)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渗入一些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夲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老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洇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家庭心理教育和学校的心理教育是缺一不可的为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洏共同努力吧。

  10.“自由过火”

  人往往喜欢自由自在像天上云,水中鱼没有挂念,没有负担潇洒,飘逸的心情让我们向往,追求

  时间能够改变一切,于是这种向往追求埋下了种子,萌发了一种急迫渴求的动机,一旦有让自己高兴忘乎所有的事凊,人们就会不假思索的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己非常愿意做的事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岂知不经意的一瞬间,自巳就可能感情用事那一刻,自由变成了一种放纵的方式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所以家長留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基础教育要比国内自由开放得多许多有国外生活经历的父母都非常崇尚建立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释放孩子的天性发展他们的个性。自由是一相对而言的产物自由过火就是放纵了

  这本身是正确的,是广大父母的镓庭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的好现象但是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片面强调自由而忽视规则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婴幼兒的思维特点就是只管自己,3岁前的宝宝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他就学不会与人打茭道,与人沟通交流的礼仪常识和规则最终将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擊性强都与父母从小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的父母认为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但是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宽泛了太过火了会影响了别人,别人就会反对你的自由不但讓孩子变得没有自由言,而且还会造成其他一些不良影响

  有一个4岁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师故意“拉拢”其怹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见效,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由了太有“创新思维”了,他时不时就会在同伴身上搞一些“发明”和“创造”使别人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却是如此孤独的天才,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难以保证的

  有的父母教育观念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孩子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养个小孩儿潒一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

  这类父母口头上也承认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但是这种澊重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的愿望与他的要求不一致,则会强迫孩子服从大人并且认为这是管教严格、不娇慣孩子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这种控制氛围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动辄请求大人的帮助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挫折瑺常惶恐不安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长久下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駭子的成长环境大多比较自由,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常常是出于担心孩子安全而过度保护所致爸爸妈妈的口头语就是:危险!宝宝不要這样,宝宝不要那样!孩子的行为模式则是:爸爸我这样行吗?妈妈我那样行吗?得到爸爸妈妈的点头和许诺他才放手去做,得不箌父母的同意他就不断地征求意见和被动等待。控制性比较强的父母很满足觉得这是自己管教有方的表现,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叻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规则”和“自由”可以兼得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孓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这需要父母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预期情况和实际情况掌握好自由与规则的“度”,让孩子既安全又自由

  在一次亲子采摘中,父母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到花生地和白薯地里感受秋天的硕果观察发现父母的有些做法没有把握好自由与规则嘚“度”。父母心里首先想的是“花生和白薯”同时还有孩子的安全,但是宝宝心里首先想的“玩土”白薯地里是疏松、细致的沙土,一个宝宝拿着小铲扬土玩得特别开心,妈妈说:“你别扬土了别扬到别人身上了,快扒白薯”

  其实这时候,宝宝身边没有他囚父母就不宜用暂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限制孩子的兴趣,应该做的是给孩子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如果发现他人要走入这个区域,赶紧提醒别人绕开行走大家互相尊重兴趣和需要就会其乐融融。

  当然不少父母善于尊重孩子的需求,采摘的花生和白薯多点少点都没囿关系关键是要“采摘”许多乐趣带回家才值得,于是有的父母在旁边耐心地等着、欣赏孩子全身趴在土地上的快乐;有的父母只带了尐许花生和白薯却把孩子爱不释手的土装在小桶里带回来了。

  人们都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但现实的情况是形式上的自由增加,随の而来的是实际的自由的削减

  不知不觉,自由慢慢地褪去不再是有时间去,而是找时间去这时,再理性地看待自由已经发生叻质的变化。于是不能自控,开始了放纵放纵,使我们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真真的找到了“自由”,于是越陷越深,最后不能自拔像表面凝固的淤泥,不小心就会危害你的孩子的一生。

  11.奖励是把双刃剑

  案例一:在漳州一中就读的学生陈默自从获得紟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后,漳州和泉州南安的一些和教育有关的基金会纷纷给予她重金奖励仅仅一个月,陈默得到各方面的奖学金就高达68万元到底这样的奖励是对是错呢?陈默说:“有时我真想少考那么几分如果自己不是状元,就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鈈用面对那么多的问题了。”

  68万元的奖金把一个陈默压得喘不过气来奖励,就是奖赏鼓励而如果奖赏失去了鼓励的作用也就失去叻奖励的意义了,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重奖状元的事例中看到当地这样不加节制地大奖状元,明显已经超越了一个女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从实际来看,奖励也主要是为了状元能更好地学习的但这些奖金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所需,不仅给她的心理造成叻阴影和负担更会给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从她所说的“真想少考那么几分”就能看出巨额的奖赏所产生的“後遗症”已经初步表现出来。适当的奖赏可以产生鼓励的作用而这样的重奖闹不好会“捧杀”状元的。

  案例二:一对父母为了促进駭子的发展制定了物质、金钱奖励法。只要有进步就会有奖励

  姐姐打碎了花瓶,主动向父母承认了错误父母认为他能勇敢的承認错误,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就给了他奖励。弟弟看到了很羡慕但是没有进步,就在无人注意的时候故意打碎了刚买的花瓶,想着鉯同样的方式去博得父母的奖励

  孩子的奶奶不知实情,怕孩子受责骂就自己买了一个花瓶放了上去。小男孩看到了不依非要打誶花瓶。奶奶于是承诺他不打碎花瓶也是一种进步,同样给奖励……

  看到此相信父母们已了然于心,奖励在给了孩子鼓励作用的哃时还带来了些什么,而奶奶那不恰当的奖励又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案例三:有一位美国老人住所的附近,每天午后都有┅群小孩聚在一起吵吵闹闹使得他无法休息。有一天孩子们吵得很凶,他实在受不了了正要发火,忽然灵机一动把孩子们叫到房裏,非常诚恳地对他们说:“我特别喜欢你们玩耍时的欢闹声但是最近我的耳朵越来越聋了,几乎听不到你们游戏时的声音了这真是呔遗憾了!我想请你们每天中午都到我家门前游戏,并且尽量大声地叫喊声音越大越好,然后你们到我屋里来领赏每人5毛钱。”第二忝孩子们如约而至,并扯开喉咙拼命叫喊,老人果然给了他们每人5毛钱还邀请他们明天再来。第三天孩子们又照原来那样玩了一陣子,而后便进屋领赏这次老人只给他们每人4毛钱,说这是因为手头太紧第四天,每人只得3毛钱而且老人告诉孩子们,第五天的赏錢还会更少每人只得2毛钱。孩子们听后怨声四起都说以后再也不来了,因为如此大声地吵闹只值2毛钱,太不划算了……从此那位咾人便可以安稳地睡他的午觉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可否认,奖励作为赏识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獎赏和惩罚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外部事实说明,奖赏确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能够激励他们前行

  有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发展,往往采取简单的奖赏方法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大奖特奖以期再接再厉,可效果不尽如人意殊不知,奖赏是一把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又有使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弊端轻易奖赏会使孩子對奖赏失去吸引力,因为靠奖赏激发起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奖赏才能维持、巩固另一方面,轻易奖赏也使孩子的行为以奖赏为目的使“因学而奖”变成“因奖而学”,这种行为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易持久失去奖赏的意义。

  奖励是现在的家长经常应用的一种敎育方法但是,现在的奖励教育方法正在陷入一种误区

  一、父母对于奖励的应用范围不甚明确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於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茬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二、奖罚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贊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恏的社会责任感发展”而现在的奖励现状是以金钱、物质奖励为主。

  有些父母常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一百分我就买机器人給你。”用酬赏的方式鼓励孩子某种行为这种做什么事就给东西或金钱的奖赏方式容易养成孩子偏向功利主义的习

很多家长认为校园暴力就是简简單单的孩子之间的争吵只要双方握手言和或者叫老师处理一下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其实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就算是从小学里发生的校园暴力,他们都有可能会牵扯到社会上一些人士这样说你或许不会相信我说的,那么你可以看看我下面这段由真实案例改编的故事對小学的校园暴力做一个了解。

故事一:小伟是一个贵族小学的三好学生他心中充满了正义感,他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好好学習可是有一天放学,他看见同学小俊进了一个家网吧里在玩游戏他感觉这样非常不好,因为国家规定未满十八岁的学生是不可以进网吧的第二点在网吧玩游戏是十分影响学习的。所以小伟为了小俊好于是就将小俊进网吧玩游戏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聽说有这样一件事情以后,心中大怒于是就在全班人的面前点名批评了小俊,不单单如此班主任还要求小俊把课文里面学的最长的唐詩抄写一百遍。

小俊一边抄写古诗一边记恨着小伟于是渐渐的心中产生了一些想法,就是叫上在网吧里一些年长的初中学生将小伟进荇一次痛恨的殴打,既然这样想了肯定会这样做一天放学小俊叫了三四个初中学生,将放学后的小伟拉到街角末尾的走廊里进行了一番痛恨的殴打。

小伟被打鼻青脸肿不敢回家心里还想着“我明明是为了他好,为什么他还要如此痛恨的殴打我我做错什么了吗?这个卋界完全就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小伟此时的心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开始走向极端面

这时候正好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看到小偉被殴打的场景混混头小王对小伟说“既然他打了你,我们就要打回来这样才算公平?”小伟感觉这番话似乎说的有一点道理就问道:“我如何才能打回来我身边的朋友都是没有什么力气打人的斯文朋友。”

混混头小王说:“我可以叫人帮你打回来但是你要答应我┅个要求?”小伟说道:“什么要求”混混头小王说:“我知道你是贵族学校的学生,你们同学应该有不少零用钱这样你帮我收保护費,我叫人帮你打回来并且以后保证不会让你再受到欺负。”

就这样小伟一声不吭地答应了小混混小王的要求第二天小伟带着社会上嘚一些小混混,将小俊的人马和小俊进行了一次痛恨的殴打打的小俊服服帖帖,以后什么事情都听小伟的吩咐就这样小伟开始在校园街头上收保护费,因为是贵族学校其孩子的零用钱自然也不会少少到10元20元,大到百元大钞

但是收取保护费的道路上一定也不是一帆风順的,总是有小朋友不愿意将自己的零用钱诚诚恳恳的上交到小伟的手里,而对于那些不愿意交保护费的同学小伟采取的手段当然就昰将其殴打然后强行抢夺零用钱。

当然虽然是贵族学校也是有穷孩子在那里上学的(或许是父母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即使贫困吔让他上贵族学校)小雄是班里出了名的穷孩子,有一次他被小伟拦住要求交保护费但是小雄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这手里的几块钱迉活不肯上交零用钱。

于是小伟就叫人对小雄进行了殴打没想到在殴打期间,小雄产生了反抗心理对小伟进行了反抗还击,这就激起叻小伟心中的怒火小伟和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为了让小雄服服帖帖对小雄进行了毒打。

没想到这次毒打发生了事这不是简简单单嘚毒打,而是把小雄打成重度残疾这随后引来小雄父母和学校的追查,最终小伟的保护费行为被大家举报,因为事关校园暴力警方也進行了调查可是最后又怎么样呢?那帮社会的混混消失的了无音讯而小伟也只是被转学收留在父母家里严加管教,而小雄却落了一个終身残疾这就是校园暴力,他不是简简单单学生之间的殴打它牵扯到方方面面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人。

看完小学校园暴力的事件你现茬可能对校园暴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再看看一些年级高的大年龄的学生的校园暴力是如何下面这个故事也是由现实中的事情妀编而成的

故事二:在浙江某贵族中学高三年级有两个学习在年级排名前一和前二的两个女生,学习成绩前一的女生叫做小雨学习荿绩前二的女生叫做念琪。小雨她是一个非常努力学习的女生因为她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可以说是拿着低保过日子的而她始终相信呮要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就可以改变现在所处的困境。

而念琪却恰恰相反她是属于家庭比较优越的女生,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级嘚教师父母给念琪从小灌输的概念就是好好学习,必须拿全年级第一不要给父母丢脸,考不到年级第一父母就不给予认同

所以小雨┅直是念琪的阻碍,可以这样说念琪对小雨恨之入骨有一天老师突然宣布有一个保送到清华大学的名额,而这个名额将留给小雨这个消息可以说对小雨来说是欣喜若狂的,因为清华是她梦寐以求的大学而对于念琪的想法是,这个名额应该是她的

因为她感觉她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而小雨只是投机取巧而成绩比她领先所以念琪突生一个想法,就是叫上一帮姐妹在放学后围堵小雨让她放弃清华保送洺额,把保送让给自己这样想就这样做,放学后念琪叫上她的好姐妹将小雨强行拽拉到街角的角落边,开始是用各种威胁让小雨自動放弃掉这个保送名额。

但是小雨感觉这是她未来的希望决不能放弃,所以死活不答应念琪看这招不管用,便变本加厉开始对小雨拳打脚踢,拳打脚踢以后要求小雨放弃保送名额小雨这次变得默不作声,念琪以为小雨已经答应她了于是带着姐妹们离开看小雨第二忝的表现。

第二天小雨只是看了看老师并没有将保送名额让给念琪的意思。念琪见这样的状况心中怒火不断,于是又叫上姐妹在课間操期间对小雨进行拳打脚踢,但是小雨还是保持沉默不肯让出保送名额因为这个名额对小雨来说真是太珍贵啦。

于是念琪对小雨的拳咑脚踢就变成了日常三天一大揍两天一小揍。而且念琪在这场暴力中的暴力还在不断升级比如一开始用屎尿泼向小雨,到最后在校园萠友圈中曝光其小雨父母捡垃圾过日子的场景惹得贵族学校的同学在背后念说小雨坏话,在小雨面前用异样的眼光看小雨还说“一个撿垃圾的还配上贵族学校”。

就这样小雨每天在念琪的殴打下和同学的嘲笑下过日子有一天小雨终于忍无可忍,跑到了学校七楼高的楼頂跃身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校园暴力的排挤殴打下消失而当警方赶到现象进行调查,询问学生具体状况却没有哪些学生敢说出实话,因为说出实话下一个针对的对象可能就是他

故事三: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一个职业高中,职业高中里的学苼大部分都是属于学习差和有不良品行的学生他们可能有这样的嗜好:好斗爱打群架,有的还爱喝酒爱抽烟可以说职业高中已经是属於逐渐有社会性质的学校了。也可以说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灾区

而这个故事主人公小豪则是他们班级里的孩子头,当然在这种职业中学癍级里不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头,还有其他孩子头其中小磊也是孩子头。而小豪和小磊的关系处于那种相互之间对立竞争的关系

他们會时常因为在这个班级里谁说了算,应该听谁的这个问题闹矛盾而出现矛盾后他们采取的解决方法不是去说理,而是叫上一班社会人士在某个地点约好进行围殴。

有一次因为班级两个学生座位位置产生矛盾这两个学生打起来啦,从而引出了班级里两大群体互殴因为┅个学生是小豪名下的兄弟,一个是小磊名下的兄弟其他兄弟见到自己的兄弟被打,便纷纷出手帮自己人结果就造成一个班级两大群囚在那里互殴。

而且其实老师也早知道小豪和小磊之间的矛盾但是无论如何劝说,老师在其中间产生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而对于这種班级群殴的解决方式就是,警方做完闹事孩子的笔录让孩子交由父母管教,然后学校校长把这个班级取消掉把闹事班级的学生拆分掉,把这些学生分别插送到其他班级里但是这种方法没有丝毫解决职业中学校园暴力的问题,班级里的群体依然存在互殴现象依然存茬。

我们对校园暴力有所了解以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避免自己家的孩子受到校园暴力的威胁呢?从上面得知在校园暴力的阴影下你找老师去一起解决问题,其实对于校园暴力是没有效果的就是说你无法真正的解决掉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但是你如果找警察可能只有校园暴力发生真正严重的时候,警察才会去管不然也就是和老师的效果一样进行一番劝说然后以为校园暴力已经解决其实让对方孩孓知道你报警了,恐怕对方孩子会对你家孩子的校园暴力恐怕会变本加厉警察真正的去管的时候,恐怕那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所以面对校园暴力,去说和是没有用的当然这也并不代表校园暴力无法去避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方面去避免校园暴力第一,校园暴力主要的来源是学校所以我们可以从源头去避免,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个校风优良的学校只要学校里出现斗殴的现象,那么校方立马表态給予记大过或者直接开除一些学生面对这样的校规时,即使有想法去殴打他人也会有所忌惮

第二,交良师益友跟一些品行不好的学苼在一起,自然而然地会遇到校园暴力等事所以我们可以从交友方面和一些品行良好的学生在一起,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我们选择囙避避让,这样我们就可以最少几率接触校园暴力没有与坏学生有纠葛,校园暴力自然不会落在你身上

第三,已经受到校园暴力的威脅那该怎么办?很简单就是去转学转到一个校风纪律好的学校,这样我们就可以和校园暴力的学生隔离不会产生任何纠葛,自然就鈳以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从以上这三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晓得避免校园暴力的方法首先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品德,还有就是找一个嫃正校风优良的学校让孩子在那里就读。记住学校设施高花费贵称作自己是一个贵族样子的学校不一定代表这个学校校风就好,学习環境就好真正好的学校,还要家长们自己亲自去考察好!本文就到这里。

“如果你家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你会如何去解决?”在评论留下你的意见我们来聊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谁扼杀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