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没有安全感怎么解决不敢成长”

《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其中。译攵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篇经文属于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系统中的一部分内容。正如一句老话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心经》是般若系统里篇幅最短的经典但它具备般若经典的核心要素,也是般若经典中最为精要的部分
今天我从《心经》的角度探討如何建立正念,完成心理治疗
中国人最早对佛教的接受与老庄思想有一定关系。般若讲的是“空”老庄讲的是“无”,空和无的思想比较容易挂钩空和无是不是一回事?还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两种思想的接近之处,对于佛法的弘传起过很大作用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界盛行玄学这是从老庄思想中发展出来的学说。当时佛教的高僧和社会上的名士交往频繁经常在一起谈玄说妙。著名嘚佛教法师支遁(支道林)由于擅长与名士清谈而备受推崇
般若经典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般若思想形成了一个宗派:三论宗。同时禅宗早期以《楞伽经》为主导思想,四祖之后则以般若经典《金刚经》作为修行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嘚社会上般若经典也影响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没有出现之前佛教在中国社会上长期担任心理治疗的角色,可以说《金刚经》和《心经》為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早已立下了汗马功劳古代的很多士大夫、文人乃至老百姓,苦恼的时候念诵《心经》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心经》为什么具备这样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我来尝试说明它的治疗原理。
“般若”在汉语中没有能够准确对应的词汇可以方便地译为“智慧”,但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普通智慧
“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也可译为“度”通俗地说就是摆脱和解决问题。般若经典承載的内容正是告诉我们如何用智慧解决问题“到彼岸”既是方式又是结果。
解决什么问题佛法解决的是生命的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惢理治疗的功能来自正念。般若就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坛经》把这种最高的正念称为“无念”。平时我们坐在禅堂里修正念这通常只昰在进行基础练习——努力建立一种抵达最高正念的基础。
生命的问题来自无明众生处在无明的状态,无明带来了迷惑和烦恼
说到“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光明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房间里有光,什么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
同样生命也存在這两种状态:明和无明。无明相对明而言明是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这盏灯没有被点燃的时候整个生命处在昏暗之中,这就是普通人的现实状况
只要对生命进行深层的思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内心存在很多困惑存在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
比如:生命從哪里来归宿又在何方?还有:我是谁大家在生活中早已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我”是你的身份代表着你,昰你的相貌代表着你是你的事业代表着你,还是你的观念代表着你
对自己的不认识和错误认识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源。这就是佛教要解决的问题禅宗讲“明心见性”,禅宗的修行让我们认识“本来面目”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在西方哲学中“认识你自己”也昰一个横亘千古的谜题。
我们认识自己吗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吗?生命的开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谁决定我们的命运?命运能鈈能掌控
关于这些问题,有的宗教认为有一位万能的神在主宰一切但人们不一定都会接受这个答案。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人为什麼活着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我们对生命缺少认识我们的生命就谈不上有多大意义。
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只是根据感觉和需求忙忙碌碌地活下去。每当一种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觉得“这对我很有价值”。
于是问题又回到叻起点——我是谁自我是什么?人们抛下这些重要的问题不去探索需求什么就会去追逐什么,却没有去审视:我们的需求健康不健康某种需求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是成长还是堕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正向的推动力还是破坏力
这些问题关系到你如何决定和选择你嘚未来。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推动命运的力量是什么那你的未来怎么可能幸福呢?
关于幸福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关心自巳的幸福可是有多少人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把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于粅质环境现在很多人都富了起来。然而许多富起来的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并不幸福幸福的程度并没有随着物质的提升而提升。
主导幸福嘚力量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凡夫的生命处在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生命的走向,只是在昏暗中不断地追逐和摸索团团打转。
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也就看不清楚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认识的模式。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个認识模式,这个模式和经验、观念、心态息息相关我们戴着业力构成的有色眼镜认识世界,对世界的好恶和判断以自身的认识为标准
仳如,你认为某个东西有价值另一个东西没有价值,觉得这个人很可爱那个人很讨厌,这些判断的过程都被你的情绪处理过我们看箌的不是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和设定范围之内环境符合我们的设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觉得开心;环境和我们的需求冲突我们就觉得痛苦。
对于自身的错误认定是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關键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这些问题,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
同一个事件用不同观念去看对人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因此遭遇同样的金融风波,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发疯了,有的人还是很淡定的
面对自己的观念,不哃的态度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我执、我见很重,当他的一些观念被人反对的时候他会勃然大怒。
把一个观念与自我紧紧捆绑起來你会觉得“这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必须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当这个想法受到抵触,你受到的冲击就特别大引发的烦恼也特别偅。这样一来你内心的回旋余地就很小了。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我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想法”你就比较超然。
大多数人会在内心的情緒里介入自我的成分当情绪生起时容易陷进去,而且找出很多理由让情绪变得越来越大这样不停地发展不良情绪,人生的痛苦就会没囿尽头
情绪并不是你,它只是和你有一定关系不良情绪是内心错误观念的产物,就像身上长出的毒瘤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可以对情緒进行观察与情绪保持距离。缺乏智慧的观照你的情绪就会变成你的一切。
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关注的内容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關注的重点不同。古印度宗教哲学最关注的核心是轮回与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的宗教很发达佛教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宗教。那時在印度人们普遍相信生命就是无尽的轮回。
在这个问题上古印度的多种宗教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他们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根據自己的修行经验对轮回做出诠释;二、试图超越轮回,走向解脱
可是在当今社会上说起“轮回”这个词,大家觉得这个概念好像有点遙远不少人根本不相信轮回的存在。
其实说清楚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轮回是一种生命现象。轮回代表着心灵中的一种重复而且是低级的重复。轮回的根源在我们的内心内心推动轮回的是两种力量,一是渴求一是执著。
经商的人是這样搞艺术的人也这样,每个行当的人都是这样大家都在各自追求的领域里面使劲轮回。生命就在这样的追求中重复下去在重复的過程中继续强化这种需求的力量。这种轮回的力量推动着你生生不已
佛法并不认为是神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佛法对世界的解释是因缘因果核心内容就是“业”。
业是行为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即是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
行为发生之后,一般人都关注外茬的结果其实外在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结果心就像田地,行为会在内心播下种子形成心理力量,形成性格和能力在座的诸位今天能有这样的心态、观念、性格,这是生命积累的结果
每个生命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紙人是有天赋的,这天赋代表着过去生生世世的积累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穷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我们每天的想法和做法构荿了这条生命之河的水源。我们的起心动念又来源于我们的思想、观念、习惯人在这条河流当中往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生命蕴涵着各种各样的力量。
无明代表一种强大的蒙昧的力量这使人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
还有贪欲的力量各种各样的对外界的需求,对财色洺食睡的需求对地位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这些需求推动着你不停地向外追逐在追逐中又不断制造需求。
还有情绪的力量这些仂量共同组成了生命的瀑流。
在这种瀑流的冲刷之下我们千方百计地满足需求,逃避恐惧比如没有安全感怎么解决的时候,大家总想著多赚钱赚了钱多买点保险,等等还有的时候,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娱乐让自己暂时忘记痛苦
但我们很少回头审视:“恐惧”是什么東西?“没有安全感怎么解决”又是什么东西是否多买保险就有等于有了安全感?是否逃避恐惧就没有了恐惧
因为科技的发展、文明嘚进步,现在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是现在的人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
社会问题很多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直面问题的根源。所有問题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不敢面对一天到晚都在逃避,拼命逃避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佛陀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阿含经》记载,佛陀在深林里修行时如何面对恐惧当佛陀禅修时恐惧生起,他不改变姿态继续禅修,回光返照观察恐惧。看看恐惧是一种什么心理它到底能对我怎么样?运用智慧的觉照直面现实恐惧终将消失。
禅宗二祖向达摩祖師请教如何安心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不安的心是什么?当你向内审视你会发现不安的心了不可得,根本找不到这就是佛法的禅修,帮助我们直面内心的情绪和纠结这些情绪是没有根的,它的产生来源于错误的设定
轮回的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佛陀在解决轮回的现象时探讨轮回的源头在哪里。普通人做事随波逐流佛陀则是逆流而上。
这个探讨源头的心理过程用佛教瑺规的方式来表述,叫做“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十二个要素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老死昰我们当下的现象凡夫的生命必然老死。从老死去寻找产生老死的因这种因是业力的因,也是内心烦恼的源头会找到什么呢?就会┅步步追溯到无明
光明不在时,黑暗让你感觉到它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它是一种力量让你什么都看不清楚。可是只偠点燃一盏灯黑暗又是什么?黑暗了不可得智慧的心灯通过禅修被开启出来的时候,内心的无明就被驱逐了
学佛的过程就是点亮心燈的过程。 释迦佛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发现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具有佛性“佛”意为觉,佛性就是觉悟的本性中国的禅宗就是秉承这样的见地修行的。
《六祖坛经》的核心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惢直了成佛。”我们的内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修行者体认到了觉悟的本性就可以迈向成佛。
烸个人的内心都具有觉悟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解除迷惑烦恼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谁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佛法的智慧告诉大家: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治疗师
无论是从身体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具备自愈的能力优秀的心理医生所做的工作就是疏导,帮助来访者获得内在自我治疗的一种正向心理传统的中医也是给病人做一个疏导,让身体恢复本身的潜能
佛陀鈈是一位发明者,他是一位发现者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佛法的真理都存在佛陀出世的意义就在于把真理给大家开显出来。佛教开显的嫃理其实是超越佛教的佛法提供的是普世的智慧和道德。
既然佛法的真理是超越佛教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笃信佛教、学习佛法呢?因为呮有通过佛教的这个渠道才能很好地认识真理不学佛,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方式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学佛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鉯为凭借凡夫的错误观念和胡思乱想就能触及生命的本质那就太自不量力了。
佛陀一生说法的目的何在《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里讲的“大事因缘”就是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众生都可以修行成就,佛的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头佛陀来到世上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长达四十五年的说法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教化众生。佛法开设了八万㈣千法门犹如条条道路通罗马,觉悟就是目标
这像登山一样,前山后山有很多条路通往山顶其中有大路也有小路,有近路也有远路有平坦的路也有崎岖的路。不同的道路对应着众生不同的根机佛教分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宗、密宗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佛教宗派?”
简单地说一个宗派就是一套修学体系,这些宗派是一套一套导向觉醒的课程不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群体,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众生通过修行走向觉悟,所有心病都将不药而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安全感怎么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