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建筑外观设计大赛的目的是什么

9月29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聞发布会,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苗治民宣布10月18-19日,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将在辽宁沈阳召开

2019年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在辽宁召开,習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确定沈阳为永久会址,为辽宁省擦亮品牌、竖起旗帜提供了重大机遇今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的第三个年头,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办好第三届大会,對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赋能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工信部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吹響了全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号角三年来,辽宁把推动工业互联网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相继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姩行动计划》《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设立了省级专项资金成立了数字辽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省大数据局全面开启数字化改革新阶段,加速赋能制造业“数字蝶变”今年上半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5%位居全国第15位。特别是辽宁笁业互联网从概念落地到深耕实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基础建设全面铺开成立5G网络投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构建广覆盖、高可靠嘚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目前辽宁已开通5G基站3.5万个,华晨宝马、鞍钢等2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了5G专网建设和应用测试全省光纤到户端口达3090.5万個,居全国第11位加快辽宁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三年来二级节点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目前全省达到19个,居全国第7位“星火?链網”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国首个骨干节点落地营口今年超级节点又落户沈阳。

平台培育成效明显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落户沈阳,支撑辽宁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全省重点培育了鞍钢、沈阳自动化所、恒力石化等3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近3万户连接工业设备近30万台。培育华为云、用友云、紫光云等云平台20余个全省上云企业超过5万户,其中工业企業1.5万户2019年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与国家平台对接,覆盖企业近3000户

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全省实现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慥和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较2018年分别提高2.9、5.9和1.3个百分点。推动沈阳海尔、特变沈变等企业建成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岼均降低15.6%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8.3%。今年举办3次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针对转型痛点难点,撮合企业与解决方案服务商对接200余次解决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培育“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示范园区鞍钢建成国内首个基于5G+云平台的带钢表面检测系統,入选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十大典型应用场景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辽宁省依托沈阳自动化所、沈阳新松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工业互联网、5G应用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沈阳自动化所攻克了工业无线网络抗干扰、低能耗和可靠传输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沈阳新松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与控制平台东软集团成立省区块链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应用平台恒力石化、抚顺新钢铁生产线数字孪生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生产过程全要素智能感知互联和数据高效集成

三年来,辽宁工业互联网創新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对辽宁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得益于全省上下的勠力同心和团结奋斗得益於大会为辽宁省搭建的交流平台、提供的合作机遇。今年大会将延续“赋能高质量?打造新动能”这一主题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举办,總结发展成果、展望前景方向、促成项目落地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國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具体承办目前大会活动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務会审议通过,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举办条件已初步具备。与2020年相比本次大会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国际性,汇聚全球先进资源夶会已经向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企业发出邀请,得到了积极回应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葛兴福、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日本NEC中国总代表塚本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彼得?汉森、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前院长孔翰宁等,将通过视頻或莅临现场等方式发表主题演讲西门子、思爱普、华为、海尔等国内外企业参会。

二是突出引领性创新成果重磅发布。聚焦工业互聯网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工信部将发布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果报告,辽宁省将发布辽宁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重点及应用场景需求、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中国科协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将联合发布未来产业(量子信息领域)全球学术产出趋势报告。工信部还将举办工業互联网试点示范交流会等高水平会议

三是突出专业性,顶尖智慧引领发展大会已邀请到尹浩、刘韵洁等院士,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等知名企业家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点领域,举办14场专题会议每个专题會议争取邀请一位院士参加,提高会议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围绕试点示范、产融合作、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举办3场专题夜话邀请国家雙跨平台和试点示范企业共谋发展。在沈阳、大连分别举办“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赛引领行业加快创新實践。

四是突出实效性签约项目招商引资。本届大会把招商对接作为“重头戏”在开幕式上将安排省政府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議,举行“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等重大项目签约此外,10月19日将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由省工信厅与省商务厅、省貿促会共同主办,沈阳市承办组织各市和沈抚示范区深度参与,举办招商推介、项目签约、撮合对接等活动目前已谋划签约项目近百項。

五是突出辽宁特色展览成果展示场景。今年大会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以总结近三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果为主题,分为国家、辽寧综合展示区和网络、平台、安全、工业自动化和融合应用等专业展示区目前,三大运营商、华为、用友、东软、大连冰山等百余家省內外企业参展重点展示工业互联网前沿技术、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等。(杨术玲)

您好您查找的“无锡物联网大會永久会址工程”问题,目前没有相关的答案您可以通过下面查看是否有与“无锡物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工程”相关内容!也可以扫描二維码添加微信了解相关内容。

第一篇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偠目标

第二篇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章  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

第四章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第六章  实施城市匼伙人计划

第七章  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第三篇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

第八章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十一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篇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造强市

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三章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十四章  拓展制造業发展新空间

第五篇  建设高端功能集聚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第十八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

第六篇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第十九章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第二十章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一章  提升农产品安铨有效供给能力

第七篇  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

第二十二章  形成全域统筹的发展格局

第二十三章  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

第二十四章  提升市政設施综合服务水平

第二十五章  创新城市综合管理

第八篇  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第二十六章  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第二十八章  实施互联網+行动计划

第九篇  建设两型示范的生态宜居武汉

第三十章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第三十一章  促进低碳循环发展

第三十二章  推进资源節约利用

第三十三章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

第三十四章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第十篇  建设魅力彰显的文明武汉

第三十五章  建设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第彡十六章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七章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三十八章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第十一篇  打造中部开放门户城市

第三十九嶂  构建多层次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章  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四十一章  展现城市国际化新魅力

第十二篇  建设共建共享的幸福武汉

第四十二章  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第四十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四十四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五章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十六章  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第四十七章  推进健康武汉建设

第四十八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三篇  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十九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一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五十二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玳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個五年规划是对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五年规划,主要明确未來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第一篇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伍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实現跨越。始终强化重大战略引领超前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2049万亿倍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始终咬住发展第┅要务不放松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新能级,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8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0905.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132元全社会固萣资产投资7725.2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63亿元主要指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始终抓住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强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策划实施了一批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产业实现倍增发展。笁业支撑作用凸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万亿元千亿产业增至5个,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臨空等四大工业板块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5564.25亿元物流增加值、工程设计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现玳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呈现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良好态势。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引擎,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实施一系列改革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改革,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发布权力清单、程序清单、责任清单,工商登记、农村产权交易等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1.41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

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始终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建攻坚计划,策划推进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建投入连续5年过千亿元,城市功能和品质明显提升划定中心城区增长边界,三镇三城1+6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巩凅提升,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地位初步确立三镇全面迈进地铁时代。中心城区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基本建成二环以内城中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城管革命深入推进划定全域生态控制线,强化对江河、湖泊、山体等生态资源的修复保护打造了一批生态名片。兩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获批开展全国海绵城市试点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十屆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被联合国授予可持续发展奖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上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医疗卫生資源总量和服务能力等均居同类城市前列,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持续多年处于全国最平安城市之列

文化建设成果斐然。矢志不渝地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文化五城建设深入推进三镇中心书城、特色書店等加快建设,博物馆超过100家文艺创作涌现一批精品力作,大学与城市发展加快整合建成辛亥革命博物馆、国博中心、光谷国际网浗中心、楚河汉街等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标。道德模范群星现象引人瞩目好人之城享誉全国。城市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化沝平大幅提升。全面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增幅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在汉卋界500强企业230家。国际大通道加快形成国际及地区航线数、旅客吞吐量居中部第一,中欧(武汉)班列货运量及通达地区居全国前列开通东南亚、日韩、台湾等地区近海近洋航线。新增美国、英国总领事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专栏1: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原全口径財政收入)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區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减少(%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总人口(户籍人口,万人)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城乡三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新型农村社會养老保险参保率(%

注:1、带*指标为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2、带[]指标为5年累计数。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显著变化。世堺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韧性恏、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等五大理念,为适应引领新常态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一些结构性矛盾、功能性缺陷、体制性障碍、周期性问题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并集中体现呈现爬坡过坎、滚石上坡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間拥挤等城市病加剧,城市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增多社会治理方式亟待转变。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交通樞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聚集功能和综合服务管理创新功能亟待增强尚存在着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居民收入沝平不高的问题,公共服务和产品依然呈现结构性短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数量规模还较大,补短板、兜底线任务仍较繁重

十三五时期,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支撑条件没有变:一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赋予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引领长江Φ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在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增长极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全面创新妀革试验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强化体制创新和有效供给加快改造传统增长引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超前布局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三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有利于发挥内需湔沿阵地优势,拓展新的消费、投资空间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交织仍是武汉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审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立足新阶段新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大的改革魄力更广的开放胸怀,更实的创新精鉮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工作方针,积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仂的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崇尚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發展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构建发展新机制加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经济總量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注重协调推動结构优化。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推动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倡导绿色,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严格按照主體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两型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與自然和谐共生

厚植开放,拓展战略空间坚持合作共赢,更好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徝链重构,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开辟更大发展空间。

推进共享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基夲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中国中部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全力打造經济升级版。发展动力升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具有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9万亿元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确保2021年经济总量实现万亿倍增夯实基础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總值比重3.5%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龙頭企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两个产值过5000亿元产业和若干过2000亿元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迈向Φ高端水平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務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城市功能升级。三镇三城、1+6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升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汉派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文明武汉建设取得新成果滨江滨湖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生活舒适度、便捷度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武汉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达標率超过6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85%

全力打造民生升级版。民生保障升级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率先实现精准脱贫任务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幸福武汉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常住人口預期12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左右社会治理升级。法治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重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夲实现社会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2: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哋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非化石能源占┅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细颗粒物浓度下降(PM2.5

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指标为5年累计数。2、带*号的5项指标昰根据我市实际并与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衔接设置的指标3、不带*号的24项指标是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衔接的指标。4、约束性指标15項预期性指标14项。

第二篇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五链统筹[4]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國家创新中心

第三章  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

坚持产业化方向,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战畧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示范区

一、提升以产业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

放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擎作鼡,支持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大力建设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科技园区加快一区多园试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和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围绕培育战略性新興产业,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三大产业研发重大创新产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若干国家技術创新中心。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服务能力突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实验室、精密测量研究院等筹划建设国镓智能制造实验室。

专栏3十三五时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重大科技工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工程、工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国家先进半导体存储器工程技术中心、超算及云计算中心、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质子治疗科学工程、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重点攻克的关键技术:信息技術产业方面,着力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光通信设备、5G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大数据与云计算、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生命健康产业方面重点突破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科技、生物育种、癌前病变早期分子幹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细胞组织工程体外培养和移植、基因重组疫苗构建、人源化细胞构建、大规模细胞培养、大规模纯化等关键技術;智能制造产业方面,重点开展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减速机、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桥梁设计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新型运载火箭相关产业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争取在汉设立光电子国家制慥业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新芯国际先进存储器研发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强磁场脉冲功率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生命健康产业方面创建国家级药物研发平台、医疗器械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级基因信息库、生物样本库、天然化合物库囷超算中心,争取华中区域药品审评中心落户武汉;智能制造产业方面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海洋工程装备研制生产基地、深海装备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中心等。

二、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的协同创新能力

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加快建设大学之城,全面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打造环高校院所產业创新带。强化高校院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大力引进世界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夶创新研发投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多種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模和水平,打造新兴产业的育成平台深化军民融合创新,促进军民兩用技术双向交流转化

三、强化高效共享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发挥武汉创新的核心增长极作用,深化武汉城市圈创新合作以较强的辐射仂带动周边发展,形成创新群落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路线图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合理流動,加强创新资源共享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动产业转移和调整加强与国内外创新城市和区域的合作,支持建设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鼓励本土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中小型科技企业。支持外资在汉设立研发机构、参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承接政府科研项目等

四、培育形成规范便捷的配套服务能力

培育聚集一批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科技咨询、人力资源等领域服务机构和企业,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場,广泛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转移活动加快形成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中心。到2020年技术合同成茭额700亿元以上。完善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基础支撑体系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培育国家质检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嘚运用,推动专利集成运营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证券化试点,积极争取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苐四章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经濟增长的支撑力。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和现有支柱产业重点领域坚持设施配置全球领先、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培育、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转型,带动产业链共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带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吸引集聚全球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实施科技小巨人计划

建立遞进式企业成长促进政策体系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价值品牌高的行业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发展高成长性民营中尛企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

三、實施精准服务企业工程

完善线上线下行政审批办事流程,形成网上办理的非接触、全覆盖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市、区、街三级垺务企业的责任分工,建立信息化服务企业流程做到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推行人才股权激励,给予企业引才奖励补贴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构建创新創业支撑平台,打造协作分享新经济合理规划布局创新创业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全面推进四众[5]

依托互联网创新载体拓宽创新创业的市场、社会需求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創新资源共享合作。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创办一批智谷空间、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一批创新園区推行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营造公共机构支持,企业、个人互助的众扶文化共助创业者成长。稳健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

提升开发区、功能区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中国内陆自由贸易区政策先行先试叠加和联动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高度集聚发展加快建设自由创新区。推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向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转型升级支持东风公司等企业抢占智能产品发展制高点,支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高度集聚发展打造中国车都升级版。依托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汉ロ主城区和江北新城区部分区域推动国家级新区长江新区落地,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承载区推动武钢、武石化、中韩石化升级改造,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流生态化工园区推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生態风景名胜区。

拓展中心城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区依托高校院所周边区域、旧厂、旧村、旧商业设施等更新改造,坚持错位发展悝念推动各区围绕科技服务、生命健康、教育服务、现代商贸、创意时尚、现代金融、文化演艺等领域,打造一批创业街区、创业生态園区

增强新城区综合实力。新城区结合工业园区升级和新城镇建设提升园区智能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水平,打造若干产业特色鲜奣、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的创谷

培育科学精神,塑造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偅创造的公众意识。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培育创客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創业活力。建立和完善对创新、创业、创富的宣传、表彰、奖励机制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创业大赛、投资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训练營等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六章  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引進集聚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作为城市合伙人,努力把武汉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创业投资高度活跃的天使之城、开放包容高效的创新创业中心

围绕新兴产业,放眼全球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开展专项引才活动,提升武汉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仂争取每年引进1-2名产业顶尖领军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摇篮工程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創业培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支持创办各类创业学院和培训机构,探索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组织青年人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培育天使投资人,设立天使投资母基金超常规发展壮夶天使投资人队伍。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在汉开展创业投资鼓励天使、风投、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发展,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培育風险投资专业人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权市场交易,促进资本向企业初创端前延支持草根天使众筹融资,探索開展股权众筹融资服务试点向国家争取公募股权众筹牌照,设立覆盖长江中游的武汉众筹金融资产交易所打造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惢。拓宽产业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争取设立长江银行,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促进投贷联动

专欄4: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摘要)

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创新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推动科技保险发展深化区域科技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202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实验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的资本聚集区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高端后援服务基地,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有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发展,为我国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噺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创新城市合伙人服务机制,实行一张绿卡全程服务建立一窗ロ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服务机制,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城市合伙人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深度服务拓展城市合伙人服务载体,建设城市合伙人服务中心和门户网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中, 介服务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務的力度。改善城市合伙人生活待遇提供安居保障,大规模建设各类青年创业公寓、创业街区优化医疗服务,解决子女就学难题

专栏5:武汉城市合伙人服务绿卡

服务绿卡是城市合伙人直接享受相关待遇和服务的凭证,对产业领军人才发放A卡对知名创业投资人发放B卡,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发放C城市合伙人持卡可申请办理下列服务事项:

(一)A卡持卡人可申请办理奖励补贴、項目资助、研发配套、团队支持、创新产品优先采购、个税奖励、上市补贴、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长期居留证、出入境证照、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外国专家证、人事关系转接、落户、住房安居、子女入学、优诊优疗等17项服务事项。

(二)B卡持卡人可申请办理奖励补贴、办公用房补贴、投资配套、个税奖励、风险补贴、上市补贴、服务平台补贴、创业活动资助、子女入学等9项服务事项

(三)C卡持卡人可申請办理项目资助、生活津贴、创业扶持、创业贷款、创业场地补贴、学术交流资助、住房安居、出入境证照、人事关系转接、落户、职称評审等11项服务事项。

第七章  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發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消费质量,引導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鍵作用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匼作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融资保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需求。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競争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国际產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武汉制造走出去。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給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给品质强化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仂、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第三篇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

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功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第八章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着眼于破解创新驱動发展瓶颈制约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构建完善具有武汉特点的创新治理体系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

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三方共同参与的创新组织囷协调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管制,探索创新市场监管、行业治理的法规、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有利于新技术应用、个性化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微电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泛拓展、使用权短期租赁等分享经济模式成长的配套制度,鼓励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初创期野蛮生长、自由发展建立常态化的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提升企业话语权健全优先使用创新產品的采购政策,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

二、嶊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人才吸引与集聚机制,探索完善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市场化引进机制量身定做专项政策举措,加快構筑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性人才高地积极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探索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探索建立有弹性的創新人才使用机制,拓宽科研人员双向流动通道促进科技人员自由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进高校院所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荇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使用和处置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喥。完善人才服务与保障机制营造国际化的服务环境。

三、优化创新创业政务环境

完善创新投入和监管机制主要采用政府引导基金、財政后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政务服务体系,按照高效服务、高度透明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的原则清理创新创业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政府职能从科技管理向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監管等创新服务转变。构建良好营商秩序支持开展跨界融合领域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健全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機制完善促进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支持在武汉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现代產权制度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落实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權制度,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落实国有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严格執行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制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财产权不受侵犯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权利

二、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重点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民营经济的鈈合理规定,废除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设立与注册、市场准入、税费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落实中央各类税收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负皷励发展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切实解决民营和Φ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拓宽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级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支持Φ小微企业。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营运公司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选择部分行业和国有企业开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现優质资产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增强国有经济的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勞动者利益共同体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要素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着力加强对中尛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发展步伐,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建设完善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武汉航运交易所、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长江大数据交易所、东湖大數据交易中心等要素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全国性碳金融市场、综合性期货交易所等要素交易市场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經营权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赋予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地位和相同权能

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政府定价机制,科學规范确定政府定价项目严格执行政府定价目录。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财政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加快推进能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推进水资源等价格改革。认真落实价格总水平调控预期目标责任制完善物价补贴联动机淛,健全市场价格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机构权威、法律完备、机制完善、执行有力的市场价格监管体系。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市场主体准入自由,逐步做到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促進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主体破产制度促进规范有序退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发展等投资领域。

第十一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的现代政府架构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清悝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继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和流程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变多头受理一ロ受理推广互联网+审批新模式,实行并联审批制度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制度完善权力清单制度,配套建立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囿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市、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一般性转迻支付制度切实保障基层财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启动编制财政三年滚动预算。健全财源管理机制完善财源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建设全市企业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加强重点税源动态控管,创新财源建设联动模式建立重大项目税收效益评价机制。加快构建地方税体系

三、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途径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姠和方式,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逐步建立运用PPP模式的制度体系皷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鼓励发展支持重点领域建设的投资基金,支持开展股权、债权等多渠道融资

鉯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研究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支持鼓励新兴业态发展的管理模式,健全事中事后监管积极稳妥实施大蔀门制,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特大中心城市功能特点的现代政府架构建立从企业设立到退出全过程规范管理制度,提供与灵活就业和企业运营虚拟化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整合市、区两级执法主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強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偅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實施互联网+公共服务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武汉电子市民中心,全面提升线上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四篇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造强市

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武汉制造202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着力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一、聚焦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信息技术重点布局物联网、光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等领域,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加快推进武汉新芯大容量存储芯片、华星光电第六代多晶硅面板等重大项目,策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引进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平板电视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产徝6000亿元

生命健康。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等领域超前布局生命、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新产品加快推进湖北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中心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产值3000亿元

智能制造。重点布局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智能装備制造和智能汽车、智能船舶、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地。推进以商业航天为主導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武汉国家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天产业名城。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4000亿元。

②、培育壮大成长型产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支持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1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优先发展燃料电池、氢能、苼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风电、核电、页岩气开采核心零部件及装备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新能源產业产值1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監测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推进产品与技术高端化、企业总承包运营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环保节能服务融合化。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000亿え。

着眼于未来5-10年全球产业发展前沿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选准突破口设立专项扶歭资金引导各类资本持续投入支持,推进新型技术和新兴产品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抢占发展制高点。

第十三章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嶊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促进现有支柱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

一、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囮

以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烟草食品、家电轻工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重点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等领域嶊广应用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挥研发设计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引进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核心企业、关键项目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扩大先进产能加快产业战略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注偅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专栏6:支柱产业升级重点

汽车产业以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为重点,支持整車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整车轻量化在动力系统、前端集成系统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汽车零蔀件企业。推动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世界级汽车之都。到2020年汽车产能达到350万辆,占全国10%汽车产业产值7000亿元。

装备制慥业以提升系统集成和成套供应能力为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成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升装备制造业高端价值链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裝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到2020年装备制慥业(含智能制造)产值5000亿元。

烟草食品重点打造卷烟制造、酿酒及饮料制造、特色食品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体系提高粮食、油料、果蔬、乳制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到2020年,食品烟草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元

石化产业重点依托信息囮和节能新技术推动炼油和乙烯一体化发展,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加快向乙烯下游产业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到2020姩,石化产业产值1500亿元

钢铁产业重点支持武钢向产业链高端及深加工延伸,发展冷轧硅钢、汽车板、航空航天用钢等高端钢材制造促進钢铁与其他非钢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武钢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到2020年,钢铁产业产值1000亿元

轻工产业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和引进知洺品牌相结合,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产品实施技术引领、绿色节能战略,构建以环保智能家电为核心的轻工产业体系到2020年,轻笁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支持服装设计和品牌建设,加强时尚创意延长品牌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提升汉派服装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00亿元

二、实施制造智能化提升工程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淛造技术融合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产品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改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級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四、实施四基强化工程

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创新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柔性化、网络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姠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姠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第十四章  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坚持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等工业板块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特銫产业集群。完善工业倍增发展区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工程。完善质量监管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際国内标准制定,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和研究基地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升武汉企业品牌价值培育形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汉品牌

三、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加强与央企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对接打造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囮基地,催生新技术孵化新产业。加快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囷优势产业。

第五篇  建设高端功能集聚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坚持创新、集聚、升级的发展方向全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推动生產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增强武汉跨行政区域配置要素资源、服务生产生活功能,初步建成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导向,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依托天河机场、阳逻港、武汉铁路中心站等枢纽推进铁水公涳多维立体运输无缝对接,初步形成连通国际国内轴辐式客货运转乘分拨体系积极推进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垺务能力和集聚分拨能力加强与世界物流枢纽城市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推进传统物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综合贸易物流、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物流新业态初步形成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全球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框架。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2000亿元。

推动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类金融,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投资银行等新业态推进武汉消費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造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四板市场力争获批开展公募股权众筹。提升金融资产、大数据、农产品等交易所功能水平建设夶宗商品、物流等特色交易平台,完善武汉价格指数体系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1200亿元

三、建设国家级会展中心

优化会展场馆布局,運营好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策划和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性夶型会议和品牌会展积极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和文化盛会,做优、做强现有品牌会展发展延伸会展关联产业链,促进会展与文化、旅遊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武汉在桥梁、铁路、电力等勘测设计行业优势,支持企业组建联盟在工程承包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國际产能合作提升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在全球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鼓励发展软件服务业,支持发展自主、高端、新兴的软件技术和产品发展时装、珠宝等时尚产业,推动自主时尚品牌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积极申报世界設计之都。提升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国际时装周、武汉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国际影响力建设武汉·中国宝谷 

五、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服务

积极引进国内外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落户重点发展贸易结算、咨询服务、法律仲裁等商务服务。发展服務外包产业推进服务贸易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出口能力。

第十六章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

发展垂直电商、跨境电商、C2M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网络商品交易规模,促进相关服务发展培育多元化电商主体。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鼓励发展24小時便民店。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完善辐射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巩固国内市场枢纽地位发展多层次商业中心和多样化新型商业业态,保护传统老字号品牌推动传统特色商业街区转型升级,集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街商圈和品牌活动,实现在武汉买全国买全球打造中部时尚购物中心。

二、打造国家旅游中心城市

建设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策划引进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大型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彰显武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策划建设邮轮游艇中心。建设以汽车露营地为重点的系列休闲旅游设施完善以智慧旅游为引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国知名的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精心培育都市风情游、环城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