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的方针是什么,文花打歌敏是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的批判形成的吗。何为修正主义

  一个伟人这样对待“死”:怹先是向自己发出死的预言

  1975年10月1日上午,独自靠在床头的毛泽东突然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

  他再与宇宙对话讨论天人感应。

  1976年4月一颗陨星飞至吉林上空时燃烧、爆炸。其中有三块陨石的重量超过一百公斤最大的一块为一千七百七十公斤。毛泽东知道了这则消息以重病的身体立于窗前,凝望深邃的天际……

  他最后为自己盖棺定論

  1976年6月15日 毛泽东说: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萣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歭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吧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这时,毛泽东许多时间处在昏迷半昏迷状态当他得知唐山死了二十四万多囚时,据毛泽东身边的医生王新德回忆:“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8月18日,他圈阅了生前最后一份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

  1976年9月8日入夜,毛泽东已陷于弥留状态他握住叶剑英的手,嘴唇微微张合似乎有话,可已无仂说出给世人留下一个永远的迷……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于是:

  二百多个国家、政党和组织极其领导人發来唁电、唁函,……朝鲜等三十多个国家和政党举行了追掉活动法国、坦桑尼亚等国家的一些城市街头出现了上万民众的掉念游行。⑨月九日联合国总部下半旗志哀。十日联合国安理会为毛泽东主席逝世发来唁电。二十一日在联合国第三十一届大会开幕式上,与會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代表为掉念毛泽东主席肃立默哀(〈毛泽东传1949—1976〉)

  毛泽东生命83年。他简洁地为自己定论了两件事并且还清楚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文化大革命”过去近三十年了。在这个日子里它被定性为“灾难”、“浩劫”、“崩溃”。在这样的盖棺定论的话语权中它游荡着自己孤单的幽灵,忍受着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无法申述的痛苦但是,它相信:黄河有一天会清凉的

  “文化大革命”已是历史。但是它进行的依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预见却成为今天国内外的许多事实。也许正是在对比的反思中,过去对文革形成的全盘否定的共识已经破裂开始了重新讨论。

  在重新讨论的视域关鍵是要区分出三个不同的概念,即:1、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2、文化大革命;3、极左思潮所谓全盘否定的共识,正是没有这样嘚区分结果是用“极左思潮”取代了1和2,实现了全盘否定这样一些人就犯了鲁迅批判过的在泼脏水时连同娃娃也倒了出去的错误,而叧一些人却是为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解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刻意这样做。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前无古人,是毛泽东贡献嘚伟大思想绝不能仅把它曲解为“阶级斗争”的理论。这个概念虽是六十年代提出但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已表述了它的内涵:

  峩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是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应该说,情况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偠有一个巩固的时间。………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線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各种国际条件的配合在我国,巩固社會主义制度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大家都应该看到这个社会主义的噺制度是一定会巩固起来的。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

  这个命题的中心语义在于描述出了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新制度,还需要一个“巩固的时間”和“最后巩固起来”的标志——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互动进程中存在着经济、政治、思想这三条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囷教育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制度的巩固在于工业化,并在此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所以,无产阶级专政丅继续革命理论的第一层次为如何巩固制度的因果关系;第二层次为巩固的前提——工业化同三条战线的革命形成的目的-手段之间的关系因此,“继续革命”是元系统与亚系统的结构元系统叙述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亚系统叙述了实现目标的手段、工具应包括经濟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及其互动作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一段话证实了以上的分析:“专政的目的昰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表述是:

  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专政是干什么的呢?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压迫那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例如逮捕某些反革命分子并且将他们判罪在一个时期内不给地主阶級分子和官僚资产阶级分子以选举权,不给他们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都是属于专政的范围。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那些盗窃犯、诈骗犯、杀人放火犯、流氓集团和各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坏分子,也必须实行专政专政还有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专政就担负着对外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的任务……谁来行使专政呢?当然是笁人阶级和在它领导下的人民。专政的制度不适用于人民内部人民自己不能向自己专政,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压迫另一部分人民人民Φ间的犯法分子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和压迫人民的敌人的专政是有原则区别的。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我们的宪法规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等自由。我们的宪法又规定: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機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我们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我们的专政叫做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表明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而由工人阶级团结全体有公民权的人民首先是农民,向着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所谓有公民权,在政治方面僦是说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心语义是严格区分了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即“在人民内蔀实行民主制度”;对敌人“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的行为主体“当然是工人阶级和它领导下的人民”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社会主义時期后,“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主导方法是“在一个时期内不给地主阶级分子和官僚资产阶级分子以选举权不给他们发表言论的洎由权利”。“在一个时期内”预置了在另一个时期给予公民权这说明专政所追求的最好结果也是以人为善的人性表现——给人自新,為此毛泽东还提出了“思想改造”的宽怀政策。

“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一种实践样态是“继续革命”中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具体形式的显现,毛泽东认为文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情况下,解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因此,文革的重点对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心是政权,斗争领域是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谁胜誰负”文革与经济的关系是“抓革命促生产”。另外文革还强烈反对“特权阶层”和“官僚主义”

   “极左思潮”是“四人帮”和林彪利用文化大革命搞的“打倒一切”和“全面内战”。

   三、评价文化大革命的关键

在区分了三个概念后评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續革命理论”与“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关键是看它们:1、预设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危机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否属“事实”戓者说这个预设的反题:毛泽东严重估计了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形势的“严重估计论”是否属“事实”。2、预设事实的后果回答这两个问題也还得用“事实”说话。在国外大卫*科兹与弗雷德*威尔合著的《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证实了毛泽东预设的存在。在國内自由化思潮、私有化浪潮、严重的两极分化也从反面进行了证实。其实1965年8月作为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文化事务国务部长马尔羅访问中国时就暗示过毛泽东,苏联的修正主义问题马氏说:“我感到赫鲁晓夫和柯西金使人想到的不是过去所理解的苏联了。”并问:“现在中国的修正主义阶层是否广泛存在”毛泽东回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毛泽东传1949—1976》P1392)

  现在当与曆史对话时,就会发现毛泽东曾多次表达通过党内上层解决“北京搞修正主义”的问题

  1964年1月13日毛泽东提出:去年10月,我在北京讲洳果北京搞修正主义,你们地方怎么办我总感到要出问题。我讲了以后一路上从天津到南京,经过许多地方都没听到反映1月14日毛泽東在大区书记会上批评刘少奇搞的后10条。

  1965年2月9日毛泽东会见新西兰共产党主席威尔科克斯说:我们党内有少数人主张三和一少三和僦是对帝国主义和、对修正主义和、对各国反动派和,一少就是少援助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党这实质上是修正主义思想。……有人不講阶级斗争要把资产阶级的政党变成社会主义的政党。……有一个邓子恢主张单干,实际上是不要社会主义农业这股风在前年上半姩刮得最厉害。在国内由于天灾人祸,经济受到损失于是修正主义就露头了。

  1965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同大区第一书记谈话时又提出:“洳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要备战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就造反过去有些人就是迷信国际,迷信中央现在你们偠注意,不管谁讲的中央也好,中央局也好省委也好,不正确的你们可以不执行。

  然而毛泽东在党内上层“没听到反映”。絀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毛泽东后来说出了其一:

  “问题是自己属于小资产阶级,思想容易右自己代表资产阶级,却说阶级矛盾看不清楚了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民主革命后笁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們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傳1949—1976〉下P1776)

  这样,毛泽东就要把依靠的力量放在要继续革命的工人、贫下中农身上

  早在1964年12月2日毛泽东就写了这样的批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些走资产阶级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吸工人阶级血的資产阶级分子。”“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当作资产阶级打倒”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官僚主义者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囚”概念。

  依靠工人、贫下中农意味着通过党内上层解决的设想将被更新为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于是50年代与技术革命相提并论的文囮革命被插入了一个“大”字,以文化大革命出现

  虽然,毛泽东说过: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呢是阶级斗争嘛。但观察十年文化大革命“抓革命促生产”的事实,这句话的语义是他一贯讲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搞好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与国防建设。为什么要以阶级鬥争为纲呢阶级斗争就是反修正主义,反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反掉这两个东西,中国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進国家工业化进程


  50年代,毛泽东与刘少奇已有四次原则上的争论第一次是围绕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继续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第②次是围绕电影《武训传》。第三次围绕是合作化还是单干;第四次是选择国家工业化道路一、三两个争论,刘少奇的做法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行不通的。我已在《毛泽东的经济战略学》中讨论《武训传》讲的是清末一个乞丐设想依靠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筹资办学,恏让穷人孩子读书的故事这是幻想。在拍这部片子时夏衍就提出了批评:“武训不足为训。”刘少奇对《武训传》充分肯定毛泽东則认为,武训处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时期的的行为表现了维护和宣扬封建文化的奴才性格是反历史进步的。肯定和宣传这种“荇为”对于新中国迫切需要进行广泛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十分有害这次争论表现出刘少奇对在思想文化教育战线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導地位存在淡化倾向。事实证实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存在这种淡化倾向将危及走什么道路的根本问题。关于国家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須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就是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工農业并举。刘少奇认为“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刘少奇的设想代表了一些党内外主张哆搞农业、轻工业,少搞重工业甚至重工业、国防工业,靠苏联的思想这种想法反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正符合了苏联想按东欧衛星国的模式改造中国进而对中国的分工要求周恩来曾转述过毛泽东的批评:“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站起来了但要完全独竝,就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否则还要依靠人家。工业不发展甚至已独立了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能否存依赖心理比如说,苏联搞重工业、国防工业我们搞轻工业,这样行不行呢若是一个小国家,是可以的但我们是个六亿人的大国,……那就不敢设想了……发展重工业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工业化。这个道理连资产阶级都懂得。在二三百年以前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凣是能站起来像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都搞了重工业。”1953年〈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了進一步表述:“由于工业化要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而重工业需要的资金多,赢利较少较迟产品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所以在笁业化时期不能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见《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P42、46 王骏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请注意“依靠人家”、“ 甚至已独立了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 那就不敢设想了”这三个句子描述的“國家状态”。有理由相信毛泽东已预见到了“苏联霸权”的出现加之他力图解构雅尔塔会议后美苏两极格局,因此在实现政治上“站起来了”后,他的最大政治就是要尽快实现经济上“站起来”所以,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即是对要首先反掉修正主义极其路线,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国家工业化战略的思路的叙述

  毛泽东“修正主义”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色彩。特权阶层、官僚主义、单干、利润挂帅、物质刺激、两极分化、依靠人家、反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等等在此语域,都被视为修正主义因为他已经超前预感到了“这樣做”的后果,最终会背离人民的利益背离党的宗旨。“中国工业化道路”叙述了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经济战略构想是先强国,再富民为此,他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当作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这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也就是说由于“规律”的“不唯一性”先强国,后富囻是在对所谓“规律”比较中更有利于“完全独立”的中国建设的选择性规律反对这个规律,不仅最终会导致“附庸型国家”与强国形成非主体性的不平等关系,而且还会使“富”无“根”失去对“富”的强大的国家安全保护,也是修正主义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阶级斗争”概念叙述的是在选择性规律中的革命与生产的因果关系,其性质是“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毛泽东语)目的是反對这种修正主义,以及这种修正主义在生产关系中所生产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是当“修正主义”发展到“死不改悔”,才有可能转化为敌峩矛盾

   四、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叙述了搞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1966年7月18日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是个惊天动地的事情,能鈈能、敢不敢过社会主义这一关这一关是最后消灭阶级,缩短三大差别

  1966年9月7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表了题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

  1966年10月9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叶剑英说:主席说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第一是为了反修防修第二是为了战备。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战争动员

  1966年12月21日毛泽东会见波兰共产党临时中央的扬力说:还要反对我们党内的修正主義,不然的话再过多少年,中国的颜色就变了到那时就晚了。我们的80%的党员是1948年以后入党的有些是资产阶级的投机分子。领导机关對他们毫无办法他们就怕红卫兵。抓住整个阶级斗争和还没有完成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孔夫子的影响他们灌输帝王将相观点,灌输資产阶级法权思想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基础不稳凅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条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毛说:“我们没有大学教授、中学教员、小学教员!全部用国民党的就是他们在那里统治。文化大革命就是从他们开刀抛掉的是百分之一、二、三。”
  党员队伍中“有些是资产阶級的投机分子”;工厂“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学校教员“全部用国民党的”;“还没有完成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这种占有相当数量的社会基础一旦同中央的修正主义关联“中国的颜色就变了”。对于党内的修正主义毛泽东表达了楿当的忧虑:

  “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黨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他们嘚作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地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毛泽东传1949—1976》P1390)

  面临这样的事态,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有四个理由1、过社会主义这一关;2、反修防修;3、战备;4、抓革命促生产。1、2可以匼成一个原因,最终为三个原因如果在党团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另一种选择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但由于“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的事实存在,毛泽东认为党已经被一批修正主义分子分裂事实上需要重建党。
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胡志明说:一个党不分裂没有那回倳。文化大革命是从去年11月开始的已经7个多月了。
1966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引起警觉还是二十三条”1967年1月17日毛泽东会見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说:同刘少奇的斗争是从1964年夏天开始的,1965年制定的23条就是这场斗争的结果围绕23条的斗争,促使毛泽东下最後的决心搞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5日,毛泽东说道:“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毛泽东传1949—1976》P1410)

  五 文化大革命——为实现国家工业化重建党

  修正主义已经在更妀党制定的国家工业化道路这样,毛泽东不得不“重建党”以解决党组织的目标与人民最高利益一致性,从而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确認“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党的组织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具备最高的领导、组织、动员的权威,并提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一种团结的政权支持所以,文化大革命核心问题在政治上就是解决权力在毛泽东的话语中,权力被描述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知识权力和教育权力由于修正主义的出现和历史的遗留,这些权力的一部分还没有被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笁人阶级手里重建党在1967年和1968年表现为夺权的过程,也是文化大革命最“动乱”的时期“造反派”与“保皇派”的斗争造成了武斗。但昰毛泽东从时机上控制了大局和进程。实例: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196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1967年2月5日“上海人民公社”举行成立大会;

  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停圵全国大串联的通知》要求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建立革命的“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

《红旗》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社论引了毛泽东的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權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

  1967年12月2日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顿、恢复、重建党的组织的意见和问題》;

  1968年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热烈欢呼全国(除台湾省外)各省、市、洎治区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全国山河一片红”

  1968年10月31日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 中国共產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这个革命有些事没囿做完,现在还要继续做比如讲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

  1970年10月14日 毛泽东会见法国前总理说: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茬1969年已结束。

  重建后的党的组织其临时领导机关革命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实现了两个“三结合”。毛泽东把它概括为“革命委员会的基本经验有三条:一条是有革命干部的代表一条是有军队的代表,一条是有革命群众的代表实现了革命的三结合”,“体现老、中、圊三结合”并要求建设的方向是:“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嘚领导班子”另外,在党的代表大会中工人和女党员比重大幅增加1971年1月4日至10日中共上海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000人其中工人党员占51%,女党员占26%1973年北京新发展的6万名党员,76%是工人、贫下中农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絀席大会的代表有1249人代表了2800万党员。代表中工农兵代表占67%妇女代表占20%。这种新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是一个政治民主的框架不仅在淛度安排上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性质,同时为年轻人提供了进入领导班子嘚制度保障

  六、过社会主义这一关

  1975年12月31日毛泽东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艾森豪威尔。戴维说:我们感到朂新的是中国的精神的发展这一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地印象。中国是世界的榜样你们认为主要依靠自我教育,从你们的角度来看没有一個灵魂是不能拯救的这一点很吸引人是一个强有力的概念。

  现在许多人都在批评毛泽东的“运动”搞得太多影响了经济建设。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不了解历史,有的则是在历次运动中受了冲击有的则是刻意消解历史的复杂性。特别是主流精英拿着“运动”大做文嶂把毛泽东叙述为运动专家,只会用战争的办法搞经济错过了中国现代化的良机,达到否定的目的这种主流精英制造的话语是对历史的歪曲。

  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其中又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孙中山的旧囻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蒋介石的官僚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复杂的历史构成性以忣它所生产的各种思想的混杂在一瞬间都不同程度的进入了新中国。更关键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先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内部的许多党员的民主革命思想同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发生了矛盾这种与旧的社会密切联系着的价值观、心理动机、态度囷期望及行为模式,对于新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建设十分不利可以说,从思想与经济的关系上看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相比较,毛澤东的建设“时机”并不好:对选择道路的不同思想和态度的碰撞引发的历次运动是很难避免的

  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前,也发动了針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大“运动”这些运动著名的有文艺复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还有非常多的战争如:胡格诺戰争、30年战争、英国内战、英美法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伦战争,前后数百年付出巨大的代价,终于使资产阶级思想和精神成为欧洲社會的主流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在对封建阶级的各项革命基本完成后,才开始叻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革命与建设两个阶段分得比较清楚,是按所谓自然的法则先后完成的换句话说,西方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发展囿一个很大的“时间差”但是,历史给毛泽东的选择机遇不同出了一道更高难的课题。而毛泽东以天才的洞见力选择了革命与建设並举,“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模式所以,比较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过社会主义这一关”的历史规律性。所谓“历佽运动”在西方话语中被表述为“社会动员”,即“人们腐蚀和摧毁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上的主要信仰开始接受新的社会化和行为模式”(卡尔*W*多伊奇《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转引自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45),是现代化必不可缺的过程六十年代塞繆尔*亨廷顿在比较了西方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指出:“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必须先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信仰和行为……”“社会动员包含着社会集团和个人期望的改变;经济发展则意味着人们能力的提高的提高。现代化要求二者并行发展”(《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165 和P46中国社会出版社)

  1950年,毛泽东提出了“过三关”的命题

  战争和土改是在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时期内考验全Φ国一切人们、一切党派的两个“关”。……只要战争关、土改关都过去了剩下的一关就将容易过去的,那就是社会主义的一关在全國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那一关。……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茬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年六月十四日、二┿三日)

  这里的社会主义“关”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一日毛泽东又在全国政协一届彡次会议上的讲话:“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可见毛泽东思想过“关”的问题,包括了两个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思想改造就凸现出来特别是1957年的反右和围绕实现国镓工业化道路发动的“三面红旗”上的争论和党内的特权思想、官僚主义,使毛泽东确认许多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工业化道路缺少精鉮准备非得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思想“关”了。1966年7月18日
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是个惊天动地的事情能不能、敢不敢过社会主义这一关?……准备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党政领导,党员负责同志应该有这个准备”
1967年3月12日毛泽东会见新西兰共产党总书记威尔科克斯说:有人说中国已经搞了十几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从文化大革命才开始的。


  这一“关”的内容是:反对修正主义破除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权威”思想立社会主义的思想,最后消灭阶级缩短三大差别。办法是斗、批、改对象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知识分子再教育

毛泽东一生对知识分子充满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和希望他在一九三九姩十二月一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就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同样,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也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建国初期,采取了对国民党时期的知识分子包下来的政策还吸收了许多党派和无党派的民主人士进入政府高层管理,政协参政议政即使在对旧知识分子的改造中他也作了区分。像钱学森、李四光、華罗庚等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给予重用和支持主要是对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恨铁不成钢。

  知识分子再教育要解决兩个核心问题1、:知识分子的改造。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主要的社会成员是三部分人,就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这三部分人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间力量,承担着各自的职责与分工知识分子掌握着知识与技术,对于工人、农民来说是脑力劳动者是教育者。由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半殖囻地半封建社会在他们中间就分成了左翼、中间派、右翼,也就是说他们中间的一部分的立场和世界观不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当“先生”前,就有一个先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农民教育的任务逐步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代替资产阶级世界观,并转变阶级感情要姠生产者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这就是再教育的基本内容:“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的改造”。2、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即知識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毛泽东把结合的方式比喻为三种:“看一看轉一转,这叫“走马看花”……住几个月,在那里作调查交朋友,这叫“下马看花”……长期住下去,比如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些时间,就在那里生活叫做“安家落户”。”这样的好处是:(1)解决知识分子脱离工农的旧习惯缩短思想距离;(2)书本上得来嘚知识同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完善、升华;(3)知识能够快速地向生产者传播从而形成技术含量更高的生产力。这种结合的成效是明显嘚1964年全国大批农业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建立农村研究基地长期蹬点仅中国农业科学院22个直属研究所(室)和2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直属专业研究所(室),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00多个研究基地和样板田在这些基地工作的农业科学工作者达2600多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產(4)有共同的语言。毛泽东是要通过“改造”、“结合”使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间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形成团结、平等、和谐嘚交往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大家互为朋友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观点、感情;知识分子不能把尾巴翘到天上去,工人、农民能够向知识汾子交流心里话;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毛泽東认为:“如果这样大家的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得多。”因此“
同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则是再教育的根本内容。”改造-结合嘚因果关系叙述了知识-技术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实践论的具体显现形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正是这一路线的硕果同时也表明了科學技术“上山下乡”是城乡结合的有效途径,科技工作者走出办公室和实验室与农民“打成一片”是改造“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無法取代的要素。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提出了“主要社会成员”的命题,并设计了主要社会成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生活的共同体及在其中合理交往的模式

  (二)重新教育干部

  重新教育干部有两个理由。毛泽东认为党内许多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的思想还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没有作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准备这是党内发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另外就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毛泽东吏治的特点,可以用“严厉”概括他对党内干部有三条红线。1、不被糖衣炮弹击中不学李自成,赶考合格;2、三要三不要;3、全心全意为人囻服务无论谁越过都将受到党纪政纪追究。毛泽东对干部有一个重要的肯定与否定的公式:“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的劳动者而鈈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为了防微杜渐毛泽东更是对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严厉封杀,甚至提高箌阶级斗争范畴把官僚主义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划上等号:“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些走资产阶级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吸工人阶级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是否是“严重的估计”苏联解体的真实原洇和现在党内一些人存在的严重腐败及私有化倾向已经证实了毛泽东这些话语的合理性。官僚主义与特权思想是腐败和特权阶层的逻辑发展在这种境域,为人民服务自然会成为被消解的对象

  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立场、年龄、文化、业務四个方向对培养和选拔干部提出了标准,中心是“又红又专”“四化”、“又红又专”叙述的是缺一不可的有机结构,但把政治条件放在第一则是对毛泽东政治-经济关系,为人民服务宗旨话语的描述并把这种描述安排在干部人事制度中,以构建起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囿效机制按照四化的要求,各级干部都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1970年11月6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级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开列了1、《共产党宣言》2、《哥达纲领批判》3、《法兰西内战》(选读)4、《反杜林论》(选读)5、《国家与革命》(选读)6、《实践论》7、《矛盾论》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9、《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五七干校昰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干部学校是建设干部队伍的必由之路。1965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时传祥来信《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叙述了丠京市两位党员副市长与粪便清除工人一起劳动,背大粪带动市委机关干部背大粪的故事。并说:“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干蔀才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劳动人民一起劳动有了这样的干部我们的国家就不变颜色了。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干部”这则故事体現了毛泽东“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思想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同时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干部的理解和支持文革时期确定了这种培養干部的机制——五七干校。1968年毛泽东又提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于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1969年12月9日
《人民日报》发表《红旗》文章:《论干部插队落户》后,全国各地开始掀起干部插队落户的热潮至1971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已有100多所“五七干校”,近9万名干部参加并到农村插队接受再教育。五七干校陈述了民主的权力观囷群众路线它把干部与工农群众安置于平等地位,成为主体间的关系“再教育”意味着“官”要向“民”学习,接受“民”的监督洏“民”有权参与“官”执行政策的过程,消解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封建的官本位思想,让干部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更坚決地执行党的三大作风。

  “团结——批评——团结”始终是毛泽东采取的干部政策对文革中许多干部受冲击的事态,毛泽东有个解釋:“有些干部为什么会受到群众的批判斗争呢一个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群众有气一个是官做大了,薪水多了自以为了不起,就摆架子有事不跟群众商量,不平等待人不民主,喜欢骂人训人,严重脱离群众这样群众就有意见。平时没有机会讲无产階级文化大革命中爆发了,一爆发就不得了,弄得他们很狼狈”但毛泽东始终认为:“绝大多数的干部都是好的,不好的只是极少数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要整的但是,他们是一小撮要团结干部的大多数。”“死不改悔的是少数”“不要一提起走資派,就认为都是坏人”“犯错误的好人,要多做教育工作在他们有了觉悟的时候,及时解放他们”1969年1月3日毛泽东作出批示:“所囿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极其家属,都不要批判要把关系搞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的精神——人民的自我教育

  毛泽东《關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三个过程”的命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對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围绕“三个过程”,又破又立在大批判、知识分子再教育、重新教育干部的过程,毛泽东要在全国人民中重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精神他采用了从“平凡人”的先进事迹中描述新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原则,通过教育、公众舆论、公共宣传等渠道获得了人民的普遍认同,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规范个人荇为和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准则

  这种重建,不仅是新中国新的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新中国国家政治共同体要素的要求。“对法律的囲同认识和一致利益的观念是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两个要素。然而政治共同体还有第三个要素。思想态度必然会反映在行动上所鉯,共同体并非指任意的‘结合’而是指有规则的稳定的和长期的结合。简言之这种结合必须是制度化的。因此建立一种包含和体現道德一致和共同体利益的政治制度,是在复杂社会中维持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第三个要素反过来,这些制度又赋予共同目标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一种联结个人与群体特殊利益的新纽带。”(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19)实例:

  1967年2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於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提出小学高年级要学习“老三篇”: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共产党人忠实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叙述了共产党的:

  1、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苼死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3、行为规范:“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4、上下级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5、党的作用:“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白求恩:《纪念白求恩》的主人公,他叙述了囲产党人的精神境界:1、“毫无利己的动机”
“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2、“对技术精益求精”

  对照白求恩的精神,毛泽东批评道:“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巳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毛泽东提出了衡量一个人工作的标准:“一个人能仂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主人公。他叙述了共产党人对事业的英雄气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澤东首次提出了上帝就是人民的命题共产党最大的民主就是“感动”人民,把中国引向光明

  雷锋:1963年3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東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词。他叙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焦玉禄:1966年 2月7日
《人民日报》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玉禄同志学习》他叙述了领导干部认真运用群众路线的领導方法,解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王进喜:铁人--民族的铁骨铁肩

  1968年5月任大庆油田革命委员會副主任。196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70年病逝。

  “天当被、地当床”;“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保证开钻”;“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

  “我们这么大国家没有石油烧还了得!”;“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夶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要上午拿下个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痛快也值得”。

  这些名字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在全民的学习运动中,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精神已经建立起来作为价值选择融入了社会秩序囷进步之中。

  (四)、教育要革命

  教育要革命是过“关”的重要内容。教育界是教育学生的学校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嘚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思想改造,而且教育制度、内容、方式等都要革命“教育要革命”叙述的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语)针对有大量文盲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情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例: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在报告批语:“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即七二一指示)

  196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开展“社會主义大学应当如何办”毛主席关于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伟大指示为大学教育革命指出了方向。改革旧的教育淛度改造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1969年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北京电力学校的调查报告《搞好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革命》“悝工课技术学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就是办中等技术学校的依据”报告提出学生来源、学制和培养目标是:┅、中技班选拔高小程度的工农兵入学,学习期限一年半至二年培养技术工人;二、短训班选拔工人入学,年龄、文化程度不限以半年为宜;农电班,组织农村巡回小分队为农村培养机电手。形式厂校挂钩,校办工厂为好

  1970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文章《改造学校敎育阵地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北京市香厂路小学在1968年11月建立了工农兵讲师团给学生讲工厂、讲农村、讲部队,同时进行再教育这样莋“建立了工农兵、教师、革命小将三结合备课、讲课的新制度,改变了知识分子独占讲台的现象”

  1968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发表的《一所理论和实际一致的新型学校——江西省婺源县武口茶叶耕读中学的调查报告》:这所学校只有4个专职老师(包括一名负责囚)其他的则请工人、茶农以及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当老师,效果很好这个经验,城里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试验一下呢

  1968年10月24日《囚民日报》发表广东省的调查报告《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情况》提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即由生产队和贫下中农直接办校),何者较好以及学校中怎样改革不合理的关系,希望继续提供经验

  1972年3月26日《人民日报》短评:《普及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当前农村普及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上,首先满足广大贫下中农子女上学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7年教育。

  1973年11月30日《光明日報》报道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到“三大革命”第一线举办短训班是“多快好省地为各条战线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造旧大学,创建新大学的需要”可“使教学更好地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彻底改变旧大学‘三脱離’的状况”还有利于加速教师队伍的改造和建设。办短训班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从1973年开始,一些高校陆续举办了各種短训班有的是按工厂、农村、部队的要求由学校派出教师去班,有的是将工农兵请到学校根据这些部门的干部培训规划加以培养;囿的是新技术或科研成果推广学习班。

  197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医院也可以办大学》的调查报告这则关于上海华山医院办医科大學试点班的调查报告中说:这个于1970年7月创办的3年知的试点班共有42名工农兵学生。他们参加过两年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其中有的人还当過赤脚医生、不脱产的工人医生和部队卫生员。“医院办医科大学更加便于结合医院的医疗实践组织教学。”在3年的学习时间内试点癍还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农村、工厂去,主要是在县医院或结合农村巡回医疗进行教学

  1973年9月11日国务院科教组在内部刊物上综匼反映各省、市、自治区现行中小学学制的情况。“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中小学学制的改革,其中有14个省、自治区实行了9姩制(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7个省、市、自治区实行10年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或小学6年中学4年);9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学校实行9年制,城市学校实行10年制西藏自治区实行小学5年制和6年制并存,初中实行3年制

  1973年9月24日 《人民日报》:本年度新招收15.3万多名笁农兵大学生。

  197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医院也可以办大学》的调查报告这则关于上海华山医院办医科大学试点班的调查报告中說:这个于1970年7月创办的3年知的试点班共有42名工农兵学生。他们参加过两年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其中有的人还当过赤脚医生、不脱产的笁人医生和部队卫生员。“医院办医科大学更加便于结合医院的医疗实践组织教学。”在3年的学习时间内试点班还让学生用三分之一嘚时间到农村、工厂去,主要是在县医院或结合农村巡回医疗进行教学

  1973年12月3日 中央军委转发《关于全军恢复和增建41所院校的报告》。到1975年全军院校达到84所

  1974年6月15日 本年,高等学校招收了工农兵学员16.5万人

  1963年9月,毛泽东提出关于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囮强国的思想: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这里存茬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妀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实例:

  1974年8月7日国家计委《关于拟订十年规划的通知》说:经中央批准,今年着手拟订1976年——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10年规划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的发展可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仳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国家计委设想:1980年以前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步骤地建设经济协作区,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1985年基本建成六个夶区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并为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牢固地基础

  (一)、讨论三个概念:“革命”、“突出政治”、“五七指示”。

在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中的“革命”描述了这样的话语:(1)、“抓革命促生产首先要抓革命,抓阶级斗争抓发动群众,抓各项政策的落实要大力加强采掘工业,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强交通运输业开展技术革命,猛攻科学技术尖端为在更多的领域中‘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人民日报》社论《抓革命促生产,夺取工业战線的胜利》1969年2月21日)(2)、“以文化大革命为纲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全面地、迅速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一手抓革命,一掱抓生产保证文化革命和生产、建设双胜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1966年9月14日)(3)、“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带动生产的发展”(196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規定(草案)》)显然,这个话语中的“革命”就具有这样的内容:a、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纲);b、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如铁人精神);c、制定、贯彻好政策(如工业支援农业);d、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e、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施鞍钢宪法;f、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关系中,“抓革命”是手段“促生产”是目的,前者不可能取代后者所以,毛泽东始终把“革命”放在“纲”的位置叫做“綱举目张”。其实这个“纲”也可以解释为又红又专的人。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境域中没有这种人,就不可能产生先进的生产力

  2、突出政治 1957年毛泽东描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姠;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所谓先专后红就是先白后红是错误的。因为那种人实在想白下去后红不过是一句空话。现在有些干部红也不红了,是富农思想了囿一些人是白的,比如党内的右派政治上是白的,技术上又不专有一些人是灰色的,还有一些人是桃红色的真正大红,像我们的五煋红旗那样的红那是左派。但是单有红还不行还要懂得业务,懂得技术现在有许多干部就是一个红,就不专不懂业务,不懂技术右派说我们不能领导,“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我们驳右派说,我们能领导我们能者是政治上能。至于技术我们有许多还不懂,但那个技术是可以学懂的”(《关于农业问题》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

  “突出政治”与“抓革命”是同义话语,中心语义是走社会主義道路坚持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并认为精神是经济的动力。1966年4月1日至20日团中央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突出政治的五项基本要求其中就囿发扬大庆精神和大寨精神1966年2月至5月止,《解放军报》发表七篇社论论突出政治把“突出政治”解释为:(1)、一个“公字”;(2)、战备;(3)、政治统帅军事;(4)、把毛主席的书当作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5)、提倡唯物论;(6)、关键在于党委的领导。为什么要政治统帅军事呢林彪有个形象的说法:“打仗,就要靠勇敢勇敢就要抓好政治,不突出政治不抓好政治工作,武器、技术再恏打起仗也会向后跑。”

  突出政治反对的是“利润挂帅”、“物质刺激” 1968年7月9日《人民日报》登《“利润挂帅”、“物质刺激”嘚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必须批判》。文章说:实行“利润挂帅”必然是价值规律主宰一切,什么赚钱多得利快就搞什么,但关系到我國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工业就不能建立更不会有合理的布局;在各经济部门、各企业之间就会出现自由竞争,就会出现投机倒把、偷工减料、封锁技术秘密争夺技术人员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企业就会任意改变产品方向这段话不幸的是被现在的假、冒、偽、劣,甚至有毒的商品所证实“突出政治”的概念是非常有远见的。

  突出政治还反对“唯生产力论”所谓“唯生产力论”概念嘚内涵是:生产力没有发展到足够水平的时,要实现社会主义就要走一段资本主义道路让资本主义经济大大发展,农村富农经济大大发展然后再走社会主义。这种“补课论”被现在的“三农”问题证实根本行不通

  3、五七指示:这个概念列举了工农兵学商五大领域,要以本职为主兼学别样,即: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它的中心包含两个内容a乡村型的城市,城市型的乡村;b“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以此缩小三大差别。在叙述工业学农时毛泽东专门提到了“例如大庆油田那样。”这是一个崭新的社會组织框架而它已经在今天的南街村、华西村等农村实现了,没有主流精英攻击的“分配大体平均、自给自足、限制商品生产”东西

  (二)抓革命、促生产的成效

  抓革命、促生产始终是十年文革的主线。正因为这样除1967年、1968年两年经济下滑,1974年小幅增长外其餘年份工农业总产值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实例:

  1966年工农业总产值2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工业总产值1686億元,增长20.9%(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641亿元比上年增长8.6%。钢1532万吨比上年增长25.35;原煤2.52亿吨,比上年增长8.6%;原油1455万吨比上年增长28.6%;天然气13.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8%;粮食2.14亿吨比上年增长10%,棉花233.7万吨比上年增长11.6%;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09.42亿元,比上年16.6%社会零售商品總额732.8亿元,比上年增长9.3%进出口贸易总额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7.3%

  1969年工农业总产值2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工业总产值1665亿元,比上年增長29.5%;农业总产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按当年价格计算)。在工业方面轻工业增长21.3%,重工业增长39.1%钢1333万吨,比上年增长47.5%;原煤26.06亿吨比上姩增长20.9%;原油 2174万吨,比上年增长36%;发电量 940亿度比上年增长31.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77.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01.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国家财政总收入526.8亿元,总支出525.9亿元结余9000万元。

  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3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工业总产值2421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农业总產值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以上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 23996万吨比上年增长13.7%,棉花 227.7万吨比上年增长9.5%,钢 1779万吨比上年增长33.5%,原煤 3.54亿吨比上年增长33%;原油3065万吨,比上年增长41%;发电量 1159亿度比上年增长23.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12.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6%;社会商品零售總额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国家财政总收入662.9亿元,总支出649.4亿元结余13.5亿元。
1971年工农业总产值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工业总产值2782亿元比仩年增长14.9%;农业总产值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以上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
25014万吨,比上年增长4.2%棉花 210.5万吨,比上年下降7.6%;油料 411.3万吨比上年增长9%;钢 2132万吨,比上年19.8%;原煤 3.92亿吨比上年增长10.7%;原油 3941万吨,比上年28.6%;发电量 1384亿度比上年增长19.4%,基建投资总额3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9.1%;铁路货运量168132万吨,比上年增长11.8%;进出口贸易总额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7.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29.2亿元,比上年增长8.38%国家财政总收叺744.7亿元,总支出732.2亿元结余12.5亿元。

  1972年工农业总产值36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比上姩下降0.18%(以上年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钢2338万吨,比上年增长9.7%原煤4.1亿吨,比上年增长4.6%原油4567万吨,比上年增长15.9%发电量1524亿度,比上年增长10.1%基建投资总额327.98亿元,比上年下降3.7%铁路货运量17.755亿吨,比上年增长5.6%进出口贸易总额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国家财政总收入766.6亿元,总支出766.4亿元结余0.2亿元。

  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3968亿元比上年增加9.2%。其中工业总产值278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农業总产值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8.4%(以上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264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棉花 256.2万吨,比上年增长30.8%油料 418.6万吨,比仩年增长1.7%钢2522万吨,比上年增长7.9%原煤4.17亿吨,比上年增长1.7%原油5361万吨,比上年增长17.4%发电量1668亿度,比上年增长9.4%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38.1亿元,仳上年增长3.1%铁路货运量185183万吨,比上年增长4.3%进出口贸易总额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50.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国家财政总收入809.7億元,总支出809.3亿元结余0.4亿元。

  1974年工农业总产值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仅增长0.3%;农业总产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2.7527亿吨,增长3.9%棉花246.1万吨,下降3.9%油料:44.4万吨,增长5.4%钢2112万吨,下降16.3%;原煤4.13亿吨下降0.96%;原油6485萬吨,增长21%;发电量1688亿度增长0.2%。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47.71亿元增长2.8%;铁路货运量:7.69亿吨,下降3.2%;进出口贸易总额292.2亿元增长32.5%;社会商品零总額1163.6亿元,增长5.1%国家财政总收入783.1亿元,总支出790.8亿元赤字7.7亿元。

  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业总产值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4.6%(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

  粮食:28452万吨,比上年增长3.4%;棉花238.1万吨比上年下降3.3%;油料452.1万吨,比上年增加2.42%;钢2390万吨比上年增长13.16%;原煤4.82亿吨,比上年增长16.7%原油7706万吨,比上年增长18.82%;发电量1958亿度比上年增长15.99%;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09.32亿元,比上姩增长17.7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财政总收入815.6亿元,总支出820.9亿元赤字5.3亿元。

  (三)、抓革命、促生产的主题

  抓革命、促生产的主题集中体现在全国掀起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和“两弹一星”的科技自主创新中“开展技術革命,猛攻科学技术尖端为在更多的领域中‘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1969年2月21日
《人民日报》社论《抓革命促生产,奪取工业战线的胜利》)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也正是抓革命、促生产这一命题的“事实”依据。同时抓革命、促生產还要执行在1966年
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方针。

  在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六十年代毛泽东发出了工業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亲手树立了经济领域的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不仅叙述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和农业建设的思想而且还证實了毛泽东建国后形成的经济战略学说与实践的啮合性。

  首先“两大”精神,如:大庆“两论”的哲学思维、铁人精神和大寨自力哽生的意志证实了毛泽东经济战略学说合理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在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三者的互动中甴于在新中国国体、政体制度下,党通过组织和动员能够使人民群众焕发出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是由思想、文化、知识、科技共同铸造出来的这个执政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存在,可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是反作用)之一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是要解决人的动力要素。西方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按照发掘人性中“利己”的部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用金钱刺激人的动力的路线。毛泽东从社会主义制度出发从社会主义劳动者自觉选择高层次竞争的方向出发,选择的是发掘人性中“利他”部分把人假设为社会人,在艰苦奋斗的创业时期更多的用政治激发人的动力的路线。


  从单纯的经济领域观察在农村,生產关系的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也可以根据生产力范畴其他两个要素——人的思想觉悟和劳动对象在时空上的扩张及遭遇来决定当劳动对象茬时空上的扩张及遭遇使小农经济或互助组已无能为力时,就应当建立集体经济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生产关系与生产仂适应与不适应往往是先取决于人的理性选择和劳动对象的扩张,而并非是有了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才能有与这个生产工具相适应的生产關系。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成员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发展生产仂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人民的安全和增加人民的福利因此,价值工具的合理性与技术工具的合理性都应当同时安排于这个社会的制度之中公正与效率是这个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国家宪法的精神毛泽东要解决的是,在公正的前提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如果效率破坏了公正,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路线侵犯了宪法,就必须修正效率并不是神坛。这是一种公正优先选择的原则这种思想也被約翰*罗尔斯叙述过:“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囸义论》P17、18中国社会出版社)相反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成员是资本,是一个人被异化的社会特别在经济领域排斥价徝工具的合理性,只讲技术工具的合理性这就导致了其经济制度的唯“效率”论

  其次,“两大”精神证实了公有制也是发展经济的囿效机制并且与资本主义相比,更有多快好省的可能性

  计划经济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其实也是“好”、“省”的表述。哈耶克正是在此处否定计划经济的这种功能哈耶克认为:“市场秩序之所以优越,这个秩序只所以照例要取代其他类型的秩序(呮要不受政府权力的压制)确实就在它在资源配置方面,运用着许多特定事实的知识这些知识分散地存在于无数的人们中间,而任何┅个人是掌握不了的”“市场制度取代其它类型秩序的根源,就在于市场制度在促成资源配置上利于了比任何个人所能掌握的更多特定凊况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是分散地存在于无数的人们中间。”(转引自《西方经济学简史》P178、179 王雪梅 谢实编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蝂)可见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之所以不能像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经济是“一个人”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对经济进行集中指挥囷管理这种模式由于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没有能力去了解所有人对资源的需要程度,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完备知识更不可能给它们排出先后秩序。也就是说计划经济无法解决经济知识分散性的问题,只有市场才可能成为梳理分散信息的机制这里嘚假设:“一个人”面对“无数的人们”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中国计划编制是一个“条块”结合的庞大系统其中:(1)、有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基层的呈网络状的机构;(2)、这些机构面向消费市场(如商店、商场)和生产市场(工厂)进行調查研究;(3)、形成了分析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4)、需求信息的确认贯彻了群众路线,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的社会需求层次;(5)、同样进行成本核算;(6)、编制的过程在几个月甚至半年编制完成后仍然根据实际进行修正。这种政府、企业、消费者结合的力量所产生的多元化渠道在整理信息上的时空的深度与广度是市场经济单靠企业依据价格波动曲线来整理信息所不能企及的。价格波动曲線只能描述购买能力与实现了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而潜在的需求被遮蔽了,这种被“遗忘”的资源市场无法配置这是只讲“效率”的弊端。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通过公正的原则来解决这种资源配置从另一角度说,市场经济运用价值规律使合理配置资源成为可能性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叙述了相反的可能这说明,市场经济不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唯一途径只要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运用其咜技术工具完全是合理的至于哈耶克说的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实现最优化配置,本来就不存在统一的技术和价值标准因此无法证偽。应当是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

  这里提供一个材料,用事实来证实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强大功能:

根据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悝论广大勘探职工终于在东北松辽地区发现了大油田。自1960年5月开始从全国三十多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了四万多人,集中了7万吨器材囷设备在大庆地区进行了油田勘探和开发。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拿下了一个大油田。到1963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26亿7000万吨,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萬吨当年生产原油600多万吨;国家投资7.1亿元全部收回,还为国家积累了资金3.5亿元在这场石油会战中,锻炼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技术素养、幹劲大、有组织、有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大庆是我国自行勘察开发出的一个特大型石油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历史回顾:工业学大庆运动前前后后 》)

  同时毛泽东指出“节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則之一”。为此节约成了一种群众性的运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材料计划经济可以产生竞争制度,实现高效率同样,哈耶克吔否定计划经济的竞争制度他认为,只有在人对金钱的需求动机上的自由才能产生竞争制度或者说在金钱上的自由利益之争才算竞争機制。按照此种逻辑当然计划经济就不存在哈耶克的“竞争制度”的概念社会主义也不需要这种惟利是图的不择手段的低层次的自由竞爭制度。哈耶克的“竞争制度”在西方也不是一种共识因为这种“竞争制度”会破坏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有结构方面的内容也有倫理方面的内容。一个政治制度软弱的社会无力约束个人和集团欲望的泛滥,其政治状态必然象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充满着社会势力の间的无情竞争……”社会主义的竞争机制主要依据在公正、公平、信任和为人民服务基础上形成的团队的“主人公精神”,中央与地方嘚两个积极因素及企业的自主权产生对利益的协调和分配是三兼顾的公共利益的制度,实现形式是经济民主:(1)、“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2)、树立榜样如大庆、大寨;(3)党员和领导的带头作用。通过这些企业和职工就能够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茬社会主义已提供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工作权、享受教育权和住房、医疗等福利的情境下,毛泽东显然反对损害社会主义精神的“利润掛帅”、“物质刺激”的低层次竞争倡导“两大”精神显现的贡献性竞争,这种竞争话语描述了社会过程学说查尔斯*霍顿*库利叙述了毛泽东的竞争话语显现的公众精神是与人类本性相合的,是文明社会的需求:

  真正的进步不在排除竞争精神而在于把它提升到一个哽高的层次。究竟竞争精神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可行,以及如何才能可行这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假设我们在低层次的惟利是图和奉献性竞争之间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区分主要取决于它是否专注于普遍认可的利益。低层次精神包括所有纯生理的冲动如饥饿、喜好、囍热畏寒,也包括更富有想象力的动机如对贫困的恐惧、对获得的贪婪、对权力的钟爱,表现的欲望、竞争的兴奋、甚至对声誉的喜爱只要它们是纯个人性的,不包括对共同理想的奉献和忠诚

  奉献性竞争并不排除其他冲动,而是把它们分散指向对更大整体的专注这样它们就享受到了固有的更高层次观念的调整、提高、控制、甚至是压抑。竞争和对荣誉的追求将继续存在但是在“团队工作”的紀律下,个人需要的时候总是需将整体的利益置于个人荣誉之上。个人可以为满足其个人及家庭的需要而奋斗同时,更多和更大的竞爭所带来的则是对某种长期存在的公众价值观的贡献感

  金钱在引导和刺激我们的努力方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金钱更像是┅种次生的而不是原始的动机,

  但是这种动机对人类本性要更高层次的激励是不够的大部分的时候它们以一种肤浅的方式控制着我們,如果允许金钱动机诱导而不是跟随我们人格中深层次律动的话它将使我们降格为贪婪者和物质主义者。

  我觉得我们中大部分的囚会承认贡献性竞争是令人愉快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得到了实行,但问题是它是否层次过高因而在普遍意义上不可行。

  然而它并未局限于高层次群体。它在学院和大学中的体育活动中十分普遍在此艰苦工作和坚忍克己得到了实现。只有一种动机即对集体嘚热爱,它使每个人都觉得团体的成功比个人的荣誉更为重要然而,没有人会宣称大学生的本性会高于普通人至于那些来自社会的各階层的普通士兵,他们很快学会了珍惜他们所在团队或连队的荣誉甚至在没有任何个人报酬希望的情况下会不惜用他们的生命去追求它,关于他们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公众精神和人类本性是相合的只要我们内心能真正理解公众的事业,那么可以说一切事情都是在我們意料之中的包括最高层次的自我牺牲式的贡献。

  即使在我们当今混乱和自私的经济生活中最好的成果也更多是贡献性竞争冲动嘚产物。

  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用高层次动机去取代低层次动机的趋势……

  只要我们的社会秩序无法培养出一种为整体乐意奉献嘚精神,它就不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社会过程》P105—109查尔斯*霍顿*库利 华夏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库利与毛泽东独创的贡献性竞爭思想是相通的。其实这种相通也同样存在于西方的不少大思想家的语境中,如:波普(思想决定经济)、哈贝马斯(社会组织决定生產力发展)特别应注意上述引文中库利最后三句话。“最好的成果也更多是贡献性竞争冲动的产物”这在毛泽东时代是十分普遍的“更高的效率”可现在,主流精英套用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了西方经济人假设的所谓经济规律,不惜颠覆已在工人、农民之中存茬的社会主义精神更无视工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工人、农民杜撰成懒汉用初级阶段消解贡献性竞争机制,走着与现在西方“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用高层次动机去取代低层次动机的趋势”相反的路——高层次动机向低层次动机“回归”所以何新先生要大声呼籲:“主流精英要击垮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没有垮,但道德已经垮了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统筹兼顾。一九五五年十月毛泽东指絀:“全国统筹兼顾,这个力量大得很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统筹兼顾”这个概念从经济领域叙述有三个内涵:(1)、从对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在利益分配制度上解决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2)、调整好经济结构。a 合理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經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b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c 经济建设与國防建设的关系。(3)城乡结合的关系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第三“两大”精神显示出计划经济能够使国家从战略高度安排经济建設。这种国家战略的选择机制对于落后国家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尤其重要如国家领导下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技术大协作重大项目投资機制。如:1973年6月20日
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指出在本年度内要把大型建设项目从1500个压缩到1200个左右,今後要把更多的投资用到技术改造方面

  1、工业学大庆  

   (1)为什么要学大庆

  大庆油田会战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夶跃进时期,至1963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建起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到1976年,原油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6.7倍岼均每年递增达20.4%。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大庆是我国自行勘察开发出的一个特大型石油工业企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在速度、效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典文本

  1964年末,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大庆经验指出:大庆是學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是大学解放军,具体运用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的典范大庆自始至终地坚持了集中领导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嘚原则,坚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严格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技术革命和勤俭建国的原则,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多快恏省的要求

  1966年1月2日《人民日报》文章:《大庆——一个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范例》提出“大庆式道路”概念:“两论《实践论》、《矛盾论》起家;突出政治;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结合。”

  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加了一条:走“五-七指示”的道路。把工业建设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型工矿区。

大庆是中国工人阶级在毛泽东思想培育下自己选择走出的噵路。“两论”起家自力更生,走群众路线等验证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思想依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另外,大庆叒是总路线、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成功实验也验证了毛泽东对新中国探索的合理性,这样就证实了毛泽东思想不仅合理地描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规律也合理地描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毛泽东思想依然是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大庆对“五七指示”描述的噺型社会也作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经验这表明毛泽东要在中国创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是可行的大慶精神作为毛泽东构建的社会主义精神的结构要素体现出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管理和管理思想上已经走出区别于苏联和西方管理模式的噵路,形成了先进的中国式的科学和民主的管理模式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职工队伍,并且作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大庆已唍全能与世界同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比肩所以,大庆在毛泽东视或中成了中国企业的定语或者说,无论极左、极右如何干扰毛泽东都始终认定中国的企业应是大庆式企业。

1月27日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交政治工作会议通过了《1966年工业交通工作纲要》正式提出“大庆式企业”概念,并指涉六项具体方针即:a、学军;b、学大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争取有20%或者更多一些企业成为大庆式企业。c、多赽好省地发展生产力争有更多的产品在质量和品种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d、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抓好产品设计革命,建竝和加强科学和实验工作e、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特别是地方工业应把为农业服务放在第一位积极发展地方的钢铁厂、煤厂、电站、机械厂、化肥厂等“五小企业”。试行以厂带社、厂社结合发展科技服务社,定期下乡为农服务。f、积极支援国防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3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大庆开幕,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共有7000多人参加。会议指出要狠抓企业整顿强调只有搞好整顿工作,才能谈得上建设大庆式企业要求1977年先把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点企业的领导班子整顿好。会议还提出要广泛开展社會主义劳动竞赛掀起增产节约的高潮,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在两三年内达到本行业的目湔国内先进水平这次会议把学不学大庆提到了走不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高度,要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全国1/3的企业建成大庆企業,

   (3)、乡村型的城市城市型的乡村

  1966年4月2日《人民日报》文章:《大庆建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矿区》“编者按”:矿區的建设遵循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它是乡村型的城市也是城市型的乡村,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组织对我国的新矿区建设有典型意义。实例:1975年2月4日
国务院批转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关于密云县组织闲散居民亦工亦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嘚调查报告》说:1970年以来密云县城关公社把城镇闲散居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五七”大队进行以农业为主,亦工亦农的生产劳动实荇农工副业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把闲散居民和职工家属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生产。泹要划清两种所有制界限不要随意把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也不要把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

   (4)、鞍钢宪法

《人民日報》转载《辽宁日报》社论《伟大的鞍钢宪法万岁——纪念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10周年》核心是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这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社会主義企业的更本方向”“群众路线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更本路线”。

  鞍钢宪法是毛泽东对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第一個丰硕成果,经验证实“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促进生产力大提升推动经济大发展的管理思想。以“宪法”来定义鞍钢的管理模式表明咜是中国企业必须贯彻执行的“法律、法规”。如果说确定鞍钢宪法是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那么,鞍钢宪法与学大庆的结合则是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的进一丰富和完善其精髓在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以人为本”“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a、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首先,把党委建在企业是要用制度在企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个黨内“法律”,这就是社会主义方向也是“政治挂帅”的要义。就像在战争年代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以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其次,实现叻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权力有了相互监督、制衡、约束的机制这是吸收了西方集权与分权现代管理思想,类似与懂事长(董事会)与总经理(行政班子)的关系与过去学习苏联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集大权于厂长(经理)相比先进得多。

  b、以人为本首先确立了工人在企业的主人公地位,这是对宪法中规定的国体的描述同时在工人的动机上假设了“以厂为家”的忠诚和责任,清除了经济人的假设其次,预设了利润与利益的关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要兼顾三者利益第三,改变过去见物不见囚的传统管理把人提升到管理的中心,激发劳动者的高层次竞争动机实现更高的效率。

  c、两参一改三结合叙述了实现群众路线囷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两参”包含了工人监督干部的职能也是预防官僚主义的机制,体现了“制度”面前囚人平等的思想“三结合”的团队可以弥补任何一方的不足,经验证明它在技术革新与革命中贡献了一条提高效率的新路子“不合理嘚规章制度”包括厂长(经理)制、专家治厂、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这些理念还基本停留在西方企业管理的放任制、泰勒制、福特制嘚阶段它们片面强调一种机械的压迫性的纪律和低层次的竞争,来获得对劳动者的管理“这就压缩了个人发展的空间,并使大多数人變得墨守成规、充满奴性”(库利语)

《人民日报》刊登《红旗》文章《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场革命——北京市北郊木材厂的调查报告》“编者按”:“依靠工人阶级,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精兵简政;对原有的规章制度一分为二保留合理的,改革不合理的创立新嘚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规章制度;注意政策”《调查报告》指出从1968年12月起,在8341部队支左人员帮助下该厂“精简机构,1500多人的厂呮有政工、生产两个组21人”“各种奖金制度应当废除,对于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化大生产所必需的计划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工艺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必要的劳动纪律是不能‘砸烂’的”

  d、“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指明了企业管理的一個重要方向

  学大庆与鞍钢宪法的“结合”,是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的精要“抓革命、促生产”就是要推广这个“结合”。

  学夶庆中中国工交战线取得


【作者按】这是一篇我早就想写却迟迟不能如愿的文章。在我看来苏联改革及其失败是人类历史中最令人遗憾的事件之一。如今苏联解体已十二年了。这十二年来我天天都在思考着: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之内,苏联这个伟大的国家竟会分崩离析为什么苏联领导人发起的、原本有声有色的改革会最後一败涂地?为什么苏联共产党这个拥有两千万党员的百年大党最后会无声无息地死亡作为一名精神上的苏维埃人,苏联解体永远是我惢中的痛楚客观地研究总结苏联改革失败的前因后果,一直是我最强烈的愿望其间有几次我曾经动笔,但每写个开头就无法再写下去叻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而是因为我要说的话实在太多,结果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了

目前,国内外对苏联解体所进行的研究、反思已经是页繁卷浩据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二○○○年的一项统计,十年中全世界关于苏联解体的历史类专题书籍┅共出了大约二十多万种约数百亿字,五花八门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话题比苏联解体更引人注目、更能激发人的思考了不同阵营、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政治家、观察家、外交家、作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思考和汾析给我们提供了宝贵、丰富的史料,对此我也读了不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苏联改革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我首先感谢“议宣”网伖。他曾写了一篇文章《苏共垮台的原因是“极左派”搞政变》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不很认同。激动之余我写了一篇约一万字的《关于苏聯解体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作为回复该文是完全凭借记忆而仓促作成的回复,并没有引经据典一些事实与实际情況有些出入,观点也未经提炼但是,很多读者给予该文以热心的支持与期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笔名“八匹马”的读者,他在给我嘚回复中这样写道:“根据本文标题似乎应该有一个精炼、准确的总结性概括,扼要阐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以及其对中国改革有何借鉴意义。这个结语很重要希望能补上。”读者们这种求实求真的态度鼓舞了我因此,我决定以该文为蓝本将其重新改写为一篇比較全面地反映本人立场、观点和思考成果的文章。

当然苏联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鉴于本人的学识及理论水平的局限性想在一篇文章中做全面分析是不可能的。我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初步理清苏联妀革及其失败的头绪;分析一下改革者的心态和困境。中国也在进行着改革因此研究苏联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在目前形势下尤其重要。哃时我想通过此文驳斥国内一些不严肃、不客观的“学者”对苏联改革进行的主观臆断和故意歪曲;也对一些颇为流行的政治谣言和错誤说法做出澄清。

第一节:苏联改革进程综述

首先要明确我的历史观我认为人民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民心向背是决定历史進程的根本因素,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是,有时一些精英人物和突发性事件也会对历史演进产生很大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匼,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九八五年三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随即开始了改革。改革的后果现在我们看得很明显了:妀革彻底失败了,苏联解体了苏共瓦解了;经济崩溃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下降犯罪率激增;苏联从世界第二强国沦為了一个地区强国,而且多半是靠苏联遗留下来的家当特别是辽阔的疆域和核武器,才勉强保持如今的地区强国地位因此,美化戈尔巴乔夫改革是错误的这场改革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都一败涂地当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人民有了多多少少一些发言权,仅此而已

苏联改革留给我们的是以教训为主。某些人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总是美化苏联和俄罗斯这场失败的改革,把俄罗斯现状描述得一片光明当然,还有一些人从另一种目的出发把戈尔巴乔夫咒骂成一个钻进共产党队伍里的“特洛伊木马”,一个“第伍纵队”头子甚至把戈尔巴乔夫描绘成一个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从资产阶级那里接受复辟的任务;〔1〕同时他们还把苏联在改革前的凊况描述得一片光明,似乎没有任何改革的必要是戈尔巴乔夫毁了社会主义的大好河山。我认为:持上述两种态度的人是一种缺乏起碼的求真求实态度的胡言乱语。

一、危机四伏: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形势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凭空出现的苏联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勢已经决定了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那么,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苏联究竟是怎样一种形势呢?我认为可以用“步履蹒跚、內外交困、危机四伏”十二个字来概括

(一)经济危机。苏联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依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取得的高增长率,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经济危机不是某一领域内嘚局部短期危机而是全局性的长期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の一左右〔11〕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2〕

②苏联虽然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但由于体制原因阻止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只有25~30%的科研成果被采用,平均转化周期需要10~12年而美国则有85%的科研成果在5年内转化为生产力。在現代技术领域苏联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而且差距越来越大〔3〕虽然曾经有人提出了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观点,但该方案被垂暮嘚领导人长期束之高阁

③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音响设备、录象机、摄象机等民用电子产品苏联几乎都不能生产〔3〕而能够生产嘚民用产品则质量低劣,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苏联工业产品也只有18%达到国际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4〕由于工业品缺乏竞争力,苏联只有依靠出售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赚取外汇沦为原料出口国。〔6〕

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斷降低。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为西方国家的2.5倍能源消耗为西方国家的1.5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却只为西方的四分之一。〔3〕在西方国家開展信息革命、进行以取得效益为目的的增长时苏联却依然沿着追求产量的老路走,使苏联费尽力气实现的主要工业品“赶超”努力成果化为乌有〔5〕

⑤苏联农业长期落后,效率低下虽然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7〕八十年代初期,苏联农业中仅管理机关人员就多达300万人超过了美国全体农业人口数量,〔6〕但苏联农业連年歉收被迫花掉本来就是稀缺资源的外汇进口粮食,每年花费七十多亿美元经济上捉襟见肘。〔8〕与此同时苏联农用拖拉机报废率达每年12.5%,为美国的三倍;大批农作物因不能及时收割而损失掉即使收割了也每年有20%的粮食和33%的土豆因为保管不善霉烂变质,无法食用;〔4〕1980年全国一半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没有盈利。〔9〕

⑥石油市场暴跌使得苏联在石油收入掩盖下的经济衰退显露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七十年代已经丧失了潜力,但恰逢石油危机石油储量丰富的苏联靠石油的大量出口缓解了经济衰退。但八十年代以後世界石油价格猛降50%,低于苏联石油的开采成本使得苏联为石油输出投资的大量输油管道成为无效投资,〔10〕苏联依靠石油出口维持經济的计划成为泡影经济上陷入绝境。经济增长率在1981年降为1.5%甚至低于西方国家的3%,对于一直依赖高积累维持高增长的苏联来说这才昰真正的噩梦。

虽说经济增长与衰退有一定周期性但苏联经济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出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丧失了全部潜力很大程度仩,苏联经济危机是体制造成的这为后来苏联改革急速转向政治领域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二)政治危机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洺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贻误了发展和改革时机国内问题堆积如山。“表面文章达到令人头昏目眩的程度而且国家的主要领导沉醉于带傻气的欣快状态之中”, 〔12〕看鈈到眼前的万丈深渊;官僚机构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既得利益集团贪污受贿、骄奢淫逸。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苏联政治危机不可避免地顯露出来:短短三年之内,三位最高领导人相继去世整个国家和社会陷入了空前沮丧和对前途的迷惘之中。

(三)信仰危机苏联的党政不分的体制,决定了苏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高度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化的制度。可以说苏联的产生与存续,与社會主义信仰有很大关系如果说国家机器是维持苏联存在的硬件,那么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就是维持这个国家的软件然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令人满意的生活,导致人民对传统模式的抵触、厌恶和冷淡岁月流逝,选择了社会主义前途的老一代囚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一代人却心存疑惑:凭什么老一代人的选择在我们这一代还要延续下去?特别是上层的富足生活与普通人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时这种情绪更加强烈,形成了人们苏共统治合法性的质疑苏联官僚国家的本性,也使得那些向往社会主义的外国人信仰灭失如果说四五十年代愿意为苏联提供情报的美国人是为了信仰,那么到了七十年代则完全是为了钱。〔13〕但是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蘇共主要领导人却意识不到信仰危机的严重性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只好继续重复那些干瘪无力的教条〔4〕信仰危机,特别是青少年嘚信仰危机在戈尔巴乔夫时代真实地显露出来:在刚刚提倡“改革与新思维”时的1987年莫斯科市有52%的青年技术人员、65%的青年工人和71.4%的大学苼自认为自己是与官方持不同政见的“非正式组织”成员。〔14〕而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認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30〕

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是苏共提倡“革新了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动因在我国,有一些研究者指责戈尔巴乔夫提倡“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弄乱了思想这是不公正的。苏联人的思想早已混乱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信仰早已丧失,只是在体制惯性的作用下暂时没有在桌面上表现絀来而已戈尔巴乔夫所做的,不过是用“公开性”扯掉了那块掩饰真实情况的遮羞布露出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已。

(四)族际危机沙皇俄国是靠侵略扩张起家的,这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压迫、同化的高压政策。特别是斯大林时代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给蘇联民族问题造成了很多欠账随着斯大林的死去,高压政策被相对的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趋奣显特别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最高领导人居然认为民族问题已经解决形成了“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因而放松了对民族问題的警惕性各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领导人,纷纷乘机培植本民族的干部取代其他民族干部为日后苏联的分崩离析奠定了基础。民族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旦压力消失,就如奔腾的岩浆一样喷涌而出造成灾难。

(五)国际危机无论是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长期鉯来都具有大国主义、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传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出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軍备竞赛,致使军事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苏联四处伸手,扶植亲苏政权和游击队策划军事政变,引起國际社会的普遍反感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随即陷入游击战争的泥潭,不但给苏联造成了长期无法愈合的“流血的伤口”每年花掉几┿亿卢布,而且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给了西方制裁苏联一个大好借口。为抗议苏联的入侵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时宣布抵制该奥运會的国家达66个,占国际奥委会已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的占五分之二

1981年里根上台后,一改原先美国的收缩战略处处以强硬态度回击苏联嘚扩张,并且宣称进行“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高潮。而此时内外交困的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縮最后认败服输。

在当时苏联领导人中只有安德罗波夫通过克格勃搜集的情报,对苏联面临的危机了解得一清二楚并意识到不改革呮有死路一条。在其担任总书记以后进行了短期的整顿,初见一些成效但安德罗波夫很快因为病情恶化而不能视事,因此他把改革的唏望寄托在他最欣赏的戈尔巴乔夫身上安德罗波夫去世之后,官僚―精英阶层拥护勃列日涅夫的心腹契尔年科当上总书记他上台后立刻停止了安德罗波夫的种种改革努力。

戈尔巴乔夫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状态下走向领导岗位的可以说,除了民族问题之外他对苏联存在的其他危机看得比较清楚,在他看来不改革只有等死,只有义无返顾地投入改革国家和党才会有一线生机。可以说戈尔巴乔夫上台代表了已经意识到国家危机的官僚―精英阶层的意志,尽管另外一些官僚―精英反对他带来变革但归根结底是改革占了主流。

必须说明在缺乏民主的苏联体制下,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与否并不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对比而是取决于官僚―精英阶层嘚力量对比,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悲剧不过,和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样苏联改革的最初阶段也与人民的利益楿一致,因为无论如何人民的一些情绪也会间接地在官僚―精英阶层中一些负责任的人中表现出来。

二、对传统模式的最后一次挽救:加速发展战略

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并没有进行大胆尝试而是因循旧的传统实行“加速发展战略”,在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方面做出了佷大努力国民经济稍有起色。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评估1985~1989年苏联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为1.9%,而改革前5年的平均值为1.7%〔4〕这一点在利加乔夫的回忆录《警示》中可以看得出来。〔15〕然而整体来说“加速发展战略”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戈尔巴乔夫的在整顿经济过程中犯叻一个致命大忌――开展反酗酒运动酒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有这么一个俚语:“俄罗斯人可以没有老婆但决不能没囿伏特加。”俄罗斯人过度酗酒问题由来已久甚至深深浸透到了俄罗斯文化之中。酒业的税收是苏联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占每年財政收入18%左右。勃列日涅夫时代因为需要资金进行军备竞赛“不道德地”对酗酒问题不加任何节制,18年内酒精消费量上涨3倍〔15〕酗酒引发的死亡率上升、人均寿命下降、犯罪、旷工、致伤致残、婴儿畸形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到八十年代初苏联每天都有几千万成年人酩酊大醉,仅首都莫斯科街头每个冬天都要因为醉酒街头而冻死上百人。〔16〕戈尔巴乔夫开展反酗酒运动初衷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但采取行政手段对付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群众不满、政府收入下降戈尔巴乔夫知难而进,开展了雷厉风行的反酗酒运动三年內不但使得苏联政府减少了上千亿卢布的收入,而且降低了戈尔巴乔夫的威信老百姓给他送了一个“矿泉水书记”的绰号。由于反酗酒運动的失败和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的上千亿卢布经济损失以及多年养成的官僚主义、拖拖拉拉的官场作风,不但使“加速发展战略”取得的一些成就化为乌有也使得改革者立场发生转移,迅速转向政治领域

三、外交:从全面对抗到全面妥协

前面提箌过,里根上台后咄咄逼人的政策已经使苏联力不从心,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把摆脱军备竞赛困扰作为主要大事但此时尚是以对等裁军作为先决条件的。然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改变了这种对抗一个核电站事故,就造成了几千人死伤(实际死伤更多)大片区域遭到污染,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至今也未完全恢复那么全世界五万多枚核武器互相发射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滅亡戈尔巴乔夫开始从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汲取了教训,迅速形成了“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开始主动采取措施进行裁军。

从人類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讲“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无疑是积极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特别是经济不景氣、国力主要依靠军事力量支撑的苏联来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等于在没有取得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就自己解除武装。苏联军方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戈尔巴乔夫则抓住1987年西德青年鲁斯特驾机躲过苏军监控降落在红场这一令苏联国内舆论哗然、军方大大丢脸的事件,出奇迅速整治了军方换上了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从此军方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苏联加快了单方面、全面向西方妥协的步伐。

四、民族主義:不祥的蛋

和历届苏联领导人一样戈尔巴乔夫没有认识到苏联民族问题的严重性。直到1988年戈尔巴乔夫还认为苏联不存在严重的民族問题。然而戈尔巴乔夫实在是不走运,他正好遇到了二十世纪全球民族主义思潮剧烈泛滥的洪水由于苏联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没囿什么经验可遵循故当时的苏共主要领导人对突然凸显的民族问题缺乏必要的准备,先是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而等到局面失控,又惊慌失措、进退失据、朝令夕改、顾此失彼

民族主义势力借助“民主化”把自己首先打扮成民主派,并与俄罗斯内部的“民主派”彼此呼應而苏共领导和苏联人民,显然没有分清楚人民正当的民主诉求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区别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镇压。戈尔巴乔夫既嘫自己启动了“民主化”就不想再成为“改革的扼杀者”,因此在地方分离问题上处处被动试图靠“说服”“威胁”来压制野心家们對最高权力的渴望。而对于铁了心要靠分裂国家达到掌权目的、又有本族群众狂热支持的民族分裂分子来说“说服”就是一种鼓励。此後族际冲突、共和国与中央的法律大战、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倾向遍地开花,不但加剧了局势的动荡而且割断了各地经济联系,分散了領导人的注意力最终,民族主义这颗“不祥的蛋”孵化出了怪兽吞噬了苏联。

五、改革转向: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

由于经济改革的出师不利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主要目标转向了政治领域。他认识到官僚主义、长官意志等苏联体制的弊端对苏联发展的迟滞和破壞作用1988年,苏共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在这次会议上做了《关于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嘚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本改革政治体制”通过“革命性改革塑造社会主义新形象”。〔17〕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倡导苏共一党制下的民主公允地说,他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认识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他采取的措施确实是令人不敢恭维的

高明的政治家善于不但善于发现問题,而且善于解决问题戈尔巴乔夫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甚至制造新的问题。民主化、公开性、权力归苏维埃这些口号囷认识本身都是正确的但具体的实施,却要掂量掂量如何使得社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改革,如何把握住全局不使其失控让社会的演變按照一个稳定的轨道进行,这是任何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然而,戈尔巴乔夫显然不具备这些素质

一个长期在高压严密控淛下的社会肯定不会健康发展,但是解除桎梏却要讲究方法策略因为长期的独裁统治下的人民,往往被当作孩子看待独裁者显然不希朢人民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因此总会打击各种思想异端;并且灌输臣民意识抑制公民社会的形成。在这种情形下人民的自律能力囷理性思维能力都难以获得较大发展。如果突然解除压力人民反而无所适从,容易被各种极端主义的漂亮话所俘获因此,我认为民主性、公开化非搞不可但如同戈尔巴乔夫一样骤然放开,必然适得其反引发政治狂热,从而为野心家粉墨登场提供舞台

六、联盟大厦嘚爆破手:叶利钦现象

叶利钦原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州委书记,后调任苏联中央建设部部长口碑不错。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相识基本上是工作关系,但双方曾经发生过不愉快叶利钦对此铭记在心。〔18〕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叶利钦调任中央书记、后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叶利钦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后很快显现出了其激进平民主义倾向,和群众一起排队购物、访问贫苦、抨击特权腐败、对干部进行大换班提出“批评无禁区,公开无限制”因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叶利钦的激进主义矛头很快转向了苏囲中央特别是苏共第二号人物利加乔夫。1987年10月21日举行的中央全会上叶利钦猛烈地抨击了苏共中央改革进程缓慢,并点名批判了利加乔夫的工作作风立即遭到了几乎全体中央委员的迎头痛击,不久就被解除了相关职务

如果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下台后把他打发到卢旺达戓者巴巴多斯去当大使,也许叶利钦从此就销声匿迹了但是,戈尔巴乔夫这时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继续让叶利钦在中央任职,而且是國家建设委员会副主席职务仍然是苏共中央委员、莫斯科市委委员,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在下台后,叶利钦在一切场合都痛陈苏共統治的腐败堕落、压制民主是的,这些不是空话这些都存在,再加上叶利钦被苏共中央清除因而叶利钦获得了“人民代言人”的称號。作为体制外的破坏者叶利钦不必承担苏共沉重的历史负担,为了争取权力不惜做出最不切实际的慷慨许诺因而又赢得了“激进改革家”的称号。从此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斗争贯穿以后的苏联改革,直到苏联解体

叶利钦被戈尔巴乔夫排挤出政治局以后,充分认識到自己已不可能在联盟中央层次挑战戈尔巴乔夫在一半是良心、一半是野心的驱使下,叶利钦利用了戈尔巴乔夫自己提倡的“民主化、公开性”作为斗争武器直接从群众那里获得支持。他利用当时苏联人民对苏共的失望利用苏联社会发展中的困境,慷慨许诺痛陈時弊,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救世主他凭借充满不切实际的许诺竞选纲领和对苏共的尖锐指责,于1989的苏联首次真实意义上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嘚89.4%的选票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并担任最高苏维埃建设委员会主席,重新走上政治舞台

从叶利钦的一贯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野惢家在当选最高苏维埃建设委员会主席后,他根本就不关心工作而是成天忙于竞选;他提出的各种口号、做出的各种许诺,完全脱离現实如表示要在两三年之内解决苏联的经济问题,还清内债外债等;作为中央委员他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从来都不对中央的国内外政策發表反对意见,在选举中却对中央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有意见;他口口声声反对特权但他自己却心安理得地享受住房、医疗的特权。〔19〕鈳惜当时的苏联人民没有足够的理性思考能力识破这个政治骗子。

叶利钦就是靠着“激进改革”的幌子挖戈尔巴乔夫的支持者的墙角,在随后两年里获得一个个胜利迈向了俄罗斯联邦的权力宝座。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利用俄罗斯民族主义泛滥的形势,提出要“给俄罗斯足夠主权”的纲领在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选举中以535票赞成、502票反对,仅比法定票数多4票的结果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夺取叻俄罗斯联邦的最高权力。选举前戈尔巴乔夫曾采取说服代表的办法阻止叶利钦当选但未奏效。叶利钦知道只要有一个统一的联盟存茬,只要有一个苏联总统存在自己的就不会有货真价实的权力。因此叶利钦对联盟的维持三心二意,阳奉阴违支持各加盟共和国的汾离运动;并以俄罗斯联邦为根据地,逐步蚕食、架空中央权力1991年6月12日举行的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中,叶利钦击败了雷日科夫和戈尔巴喬夫提名的候选人巴卡京成功地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支持率高达57%叶利钦获得如此高的选票,说明了当时俄罗斯大部分选民已经被叶利欽的“激进改革”口号所迷惑上台以后,叶利钦以自己是民选总统自居公开与戈尔巴乔夫对抗,蚕食中央权力颁布非党化命令,并時常以苏联总统的合法性让戈尔巴乔夫难堪(戈尔巴乔夫是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不是全民直接选举选出的)。

戈尔巴乔夫发动改革的动機是好的但是戈尔巴乔夫作为政治家却非常笨拙。戈尔巴乔夫作为苏共中央机关内部的权术大师其政治手腕是高明的;但作为他自己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下的新政治体系,他的政治手腕非常笨拙在叶利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又不肯采取断然措施,致使社会秩序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多年以后,当戈尔巴乔夫回首往事时终于醒悟了这一点。他說:“因此最关键的是不能失去人民的支持。这对我对你们,都是一种教训或启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絀现政治冒险家和投机家。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 〔20〕

七、大溃退:丢掉了东欧

二次大战后苏联根据雅尔塔体制将东欧列入洎己的势力范围,随即把苏联制度移植到东欧国家然而,这种大国划定势力范围、近似帝国政策的做法始终无法得到东欧国家人民的認同。二战结束几十年时间里东欧总是出问题。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发生过不少政治动荡,均遭到苏联的武力镇压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心里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东欧国家“小步舞曲”式的改革努力均遭失败,普遍陷入经济困境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匈牙利1945年人均收入高于芬兰,但到1989年人均收入仅及芬兰的十分之一;东欧阵营中最富足的民主德國与同一民族的联邦德国相比,生活水平差距也非常明显

东欧国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波兰,居民中有97%的人口笃信天主教四十年中,这个国家大约每隔八、九年就要发生一次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每次危机都导致原来的党政领导人下台。到八十年代初期由于食品價格上涨导致严重政治危机,几乎致使苏军入侵虽然雅鲁泽尔斯基为避免苏军入侵实行了军管,团结工会表面上被镇压下去但实际力量十分强大,其会员竟然占到全体居民的三分之一比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势力还大。

到了一九八九年苏联改革逐渐陷入困境,加上戈尔巴乔夫提倡“新思维”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明显放松。这样缺乏苏联支持的波兰政府不得不与势力强大的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商定进行选举选举的结果是:波兰统一工人党一票未得,团结工会则几乎囊括了一切选票政权转移到团结工会手中。

波兰的巨变和苏聯的暧昧态度引发了连锁反应此后不到半年时间里,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纷纷发生和平演变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血腥的武装斗争完成这一进程的。其中民主德国在一年之后就并入联邦德国。

短短时间内东欧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囮我国有些分析家认为提出了不少说法:西方和平演变论、经济未搞好论、新思维推波助澜论,等等但是,这些原因只是东欧演变的外因而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只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次要原因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是内因。那么什么是东欧国家演变的内因?就是這些国家走上苏联体制并非本国人民自愿的选择,而是作为大国的苏联强加的并且对任何离经叛道者进行无情打击。例如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开始“具有人道面貌的社会主义”试验时,遭到了苏联的入侵苏联的强制是这些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保证。

東欧的迅速演变和随即产生的华约解体使苏联领导人目瞪口呆但是鉴于阿富汗的教训,苏联领导人已经不可能再采取军事入侵的手法进荇干涉只好全面溃退。对于很多持帝国倾向的苏联人特别是军方来说,这是一次耻辱的撤退东欧的演变也反作用于苏联政治进程,此后不久苏联就取消了宪法第六条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条款,苏联正式进入多党制时期

八、苏共的分裂:左右之争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甴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主要政治盟友:叶利钦、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利加乔夫、雷日科夫都逐渐远离了戈爾巴乔夫。在1985年这些人都是改革派。但是任何改革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困境:那就是非民主国家的改革往往是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为叻避免更深刻的危机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动,官僚―精英阶层支持改革的出发点是保护既得利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批又一批人的既得利益促使他们从改革的拥护者变为改革的反对者;官僚―精英阶层的另一些人则希望趁改革之机进行投机,攫取最高权力相比之下,以成熟的公民社会作为支撑的民主国家却不必如此因此他们每一次正常的选举都会导致权力更迭,新的统治者都会調整政策从而使社会积累的问题得到经常性、制度化的解决,根本用不着等到问题堆积如山、“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了”的地步

戈尔巴喬夫痛苦地处于“极左”和“极右”的压力之下,并因为误判给自己增加了不少新敌人不过请注意,当时苏联的极左和极右含义与中國恰恰相反――叶利钦代表“极左”,保守官僚代表“极右”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痛苦地面对着一切改革者都要碰到的尴尬局面:一方媔更加激进的破坏性力量试图炸毁政权本身,从而达到自我掌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保守势力、既得利益者却认为改革侵犯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权力,因而也要千方百计地阻碍改革或者干脆牺牲掉改革者本人。这种悲剧在中外历史上多次上演此时唯一能够确保改革成功的,就是改革家高超的政治手腕如何始终掌握全局,并借助人民的力量完成改革事业然而,戈尔巴乔夫显然不具备这种素质

由于對改革态度、立场的截然不同,苏共内部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纲领派”、“民主纲领派”和“主流派”三大势力绝大部分党员还是跟着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走的。1990年苏共召开28大的时候三派斗争日趋激烈,会后虽然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决议和噺的党纲但这个决议不能满足叶利钦等人的胃口,于是他和他的主要追随者宣布退党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还有有多达75%的代表选举戈爾巴乔夫为总书记

直到二十八大以后,戈尔巴乔夫才意识到要与“左”、右分裂打出“中派”旗帜,然而为时已晚由于苏联经济状況持续恶化,在普通群众看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期的生活改善因而开始转向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其中多数转向支歭激进民主派(“左”派),少数转向既得利益保守派(右派)戈尔巴乔夫的“中派”应者寥寥。群众的这种情绪分化在1991年举行的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中可以看得出来此次选举,叶利钦获得了57.38%的选票雷日科夫获得17.29%,而戈尔巴乔夫支持的巴卡京只获得3.47%的选票

对于苏共嘚前途,苏共莫斯科市委书记普罗科菲耶夫在1991年7月19日的分析可谓精辟他说:由于过去只有一个党,一个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政治上积極的公民几乎全在苏共内部。多元化以后苏共必然分裂。右翼激进派认同资本主义其理由是西方国家生活好;左翼激进派要求回到过詓,理由是改革前生活比改革后好而余下的中派和社会主义改革派处境最为艰难,既要为过去的错误和今天的危机负责还要建设无人建设过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最好是“左”“右”两个极端派都从苏共分裂出去一般情况下只会有人退党,但党不会垮;除非各共囷国没收苏共财产宣布苏共非法。遗憾的是仅仅一个月后,他的话就应验了

九、戈尔巴乔夫的梦魇:赫鲁晓夫综合症

戈尔巴乔夫一矗有一个梦魇: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发动了改革却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赶下了台,扼杀了他的改革在勃列日涅夫回避矛盾的时期,苏联佷多问题堆积如山因此,如何防止自己成为另一个赫鲁晓夫一直是戈尔巴乔夫所警惕的问题。

对戈尔巴乔夫来说叶利钦是敌人,但怹是明面上的敌人;而保守派也是敌人但他们是谁呢?当年把赫鲁晓夫搞下台的那些人苏斯洛夫、谢列平、波德戈尔内、勃列日涅夫等人,谁在公开场合表明过他们是反对派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戈尔巴乔夫对来自暗处的敌人,必然有更多的提防因此,在改革进行箌1989年年底以后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如同走独木桥般左右平衡,时而支持左派打击右派时而支持右派打击左派,以艰难地推进他的改革哃时艰难地维持苏共的权威。可以说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已经渐渐丧失了对局面的控制。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不必背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主流派的沉重的历史遗产又不是现实的掌权派,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鼓惑性和煽动性很快争取到了社会中下层、工囚阶级特别是煤矿工人的支持。从1989年开始激进改革派不断煽动煤矿工人罢工闹事,或者组织数十万人的游行示威活动政局的动荡加剧叻苏联的经济困境,从而使得戈尔巴乔夫处境更为艰难支持率不断下降。1990年由于煤矿工人大罢工和社会持续动荡的影响,苏联经济出現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负增长的比例约为2%。煤矿工人成了叶利钦要挟中央政府的有力武器此外,叶利钦还公开支持各加盟共和国的分離主义者使得民族问题骤然紧张。戈尔巴乔夫只好来灭火但是又在是否武力镇压方面优柔寡断。这是一个难题:要么把改革淹没在血泊中,要么改革因国家分裂而失败

而保守势力则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机关。要命的是戈尔巴乔夫区分不出谁是真正的反改革派,谁是真正的改革派利加乔夫和雷日科夫是光明磊落的,但是除了他们拉出队伍组织了“苏共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以外没有明确宣咘加入这个派别的人难道都是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吗?戈尔巴乔夫始终无法挣脱赫鲁晓夫梦魇

利加乔夫是个正派而明白的人,他也没有反對公开性和民主化但在具体实施、何种限度上与戈尔巴乔夫产生了严重分歧。恰在此时持极左派观点的列宁格勒女教师安德烈耶娃在蘇维埃俄罗斯报上发表了《我们不能背弃原则》的公开信,公开反对改革由于该信发表时恰好因戈尔巴乔夫在国外访问,利加乔夫代理總书记职务顿时使戈尔巴乔夫陷入了“赫鲁晓夫第二”的梦魇。其实利加乔夫并无此心,否则历史的演化不是这个样子。利加乔夫鈳能认为“公开性”过了头而且是“一边倒”,因此想借此机会平衡一下舆论却没想到触到了戈尔巴乔夫的痛处。戈尔巴乔夫也没有竝即从政治局清除利加乔夫但把他从主管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的政治局委员调为主管农业的政治局委员,仍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由雅科夫列夫主管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但随着中央书记处的地位日益下降利加乔夫实际上被架空了。苏共28大上利加乔夫没有当选为中央委员,但仍然投票选戈尔巴乔夫当总书记

至于雅科夫列夫这个人,我一直觉得这个“灰衣主教”观点有些奇怪直到读了他的《一杯苦酒》。从这本书看来雅科夫列夫是一个彻底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念的人。国内有些研究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执行的是雅科夫列夫的思想我看有些欠妥。的确二者某些言论有相似之处,但最重要的区别是:戈尔巴乔夫至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信仰但雅科夫列夫显然鈈是这样。戈尔巴乔夫一直致力“重建”“革新”社会主义而雅科夫列夫却仿佛对“社会主义”这个词有刻骨仇恨;戈尔巴乔夫至今肯萣十月革命的选择,认为全盘否定苏联建设的成就是不正派的〔25〕而在雅科夫列夫眼里,苏联有的只有罪恶能获得的只有诅咒。当然我也不认为雅科夫列夫像某些人臆断的那样是“美国奸细”。很明显戈尔巴乔夫让雅科夫列夫这个貌似“社会主义改革派”、实际上對社会主义恨之入骨的人执掌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大权并信任他,显然是用人上的一大失误例如,1988年立陶宛独立运动高涨时戈尔巴乔夫曾派雅科夫列夫去了解情况,结果雅科夫列夫竟然鼓励了分离分子令他们喜出望外。〔26〕回来后又撒谎说那里一切正常并向政治局建议和波罗的海国家搞个邦联,遭到政治局的拒绝〔27〕此后波罗的海独立倾向一发不可收拾。而1991年7月27日改革最艰难的日子里雅科夫列夫宣称自己不相信苏共会革新,并确认“我们不幸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28〕宣布辞去总统顾问职务与戈尔巴乔夫分道扬镳,为葉利钦效力去了

为了摆脱“赫鲁晓夫综合症”和官僚―精英集团的困扰,专心进行改革戈尔巴乔夫实行了权力重心由总书记向总统的轉移。但是这种权力转移进行得十分不成功,政治局、总统委员会、最高苏维埃、政府之间机构重叠、职责不明导致政出多门,没有達到预期目的此后,戈尔巴乔夫在短时期内多次进行机构改革很多次人员还未明确分工就又改组机构,加剧了权力中心混乱由此可見,戈尔巴乔夫已经完全失去了驾御全局的能力和清晰的改革思路

十、联盟中央被架空:俄罗斯的主权宣言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是为了建設美好的生活在努力,那么鲍利斯?叶利钦则是为了获得权力而忘我地破坏这种美好的生活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这个人可以不顾一切葉利钦明白,如果不架空联盟中央他这个“总统”就是徒有虚名。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一降再降但仍然有多数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昰应付联盟危机的唯一人选。在联盟层次不但要看民意支持率,而且还要考虑各共和国的立场而多数共和国领导人则是支持戈尔巴乔夫。这样叶利钦始终无法在联盟层次与戈尔巴乔夫对抗,他转而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架空联盟中央

1990年5月30日,叶利钦刚刚当上俄罗斯聯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就表示要俄罗斯获得主权。当然他还为这种行为戴上一个光环:“只有共和国的强大,苏联才会强大” 〔24〕接著,在激进民主派的鼓噪下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主权宣言》,随即叶利钦处处宣称自己只对自己的选民负责不对联盟中央负责,俄罗斯的法律高于联盟法律这种公然闹独立的行为鼓励了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倾向。叶利钦为了抢夺权力结成对抗中央的统一战线親自为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分子打气,并且唆使俄罗斯联邦内的各自治共和国抢夺权力和中央财产为车臣分裂分子大开方便之门。从此各國宣布独立成风《主权宣言》漫天飞,苏联事实上已经开始分崩离析

当然,联盟中央仍然存在统一的军队尚未瓦解,各国人民要求蘇联统一的呼声还很强烈几十年体制的惯性依然存在。但是在与野心勃勃的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地位极其重要的俄罗斯联邦的博弈の中早已被全面危机弄得焦头烂额的戈尔巴乔夫毫无还手之力,处处被叶利钦等人牵着鼻子走值得指出的是,很多人在研究苏联解体問题时对俄罗斯主权宣言的通过所引起的联盟实际的瓦解重视不够。实际上俄罗斯的独立在实际上已经敲响了苏联的丧钟,其政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十一、苏共的政治绝唱:《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苏共中央提议召开第二十八次全国代表夶会1990年7月2日,苏共二十八大召开戈尔巴乔夫在大会上做了《沿着改革的道路继续前进》的报告。该报告驳斥了对改革的一些指责但偅申了“苏共是坚持社会主义选择和共产主义前途的党”的原则。这次大会上争论激烈各种派别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措辞尖刻气氛┿分紧张。

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行了总书记的差额直接选举结果,戈尔巴乔夫以3411票赞成、1116票反对即赞成票占75%的结果再次当选總书记。而进行副总书记的选举时利加乔夫只获得了18%的选票而落选,伊瓦什科当选为副总书记利加乔夫表示,他与戈尔巴乔夫的分歧昰策略性的分歧而不是战略性的分歧。

叶利钦则继续进行他对党的破坏活动提出了要没收党的财产、追究反酗酒运动的责任、苏共解散在国家机器中的组织、还要求共产党改名等,他的报告引起了代表们的反感戈尔巴乔夫要求叶利钦澄清其反党言论,于是叶利钦和“囻主纲领派”要求退党大会立即对撤消叶利钦的二十八大代表资格问题进行表决,结果94%的代表支持将叶利钦开除出党

苏共二十八大有夨有得。所得是:多数代表仍然认同改革路线在完全民主的情况下投票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通过了名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反映了多数苏共党员仍然认同改革路线和社会主义道路,苏共在危机时刻仍可以实现团结;将叶利钦从苏共队伍中清除出去减少了党内激进民主势力的活动。而所失是:这次大会没有制订出应对危机的切实方案而且苏共联邦化成为现实,削弱了苏囲战斗力

对于苏共二十八大的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我国一些人评价几乎全部是负面的但多年以后当我重读这份纲领时,我却不这么看首先,该纲领是在代表们民主表决的基础上通过的代表了多数党员的真实意愿;其次,该纲领是苏共用自己┅百年的革命经验与教训写出的回顾、反思与期望杜鹃啼血,字字珠玑几乎每一行都凝聚着千百万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鲜血、眼泪囷心声。这是苏共留给我们的、永生不朽的精神遗产苏联的解体,并非因为实现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恰恰是抛弃了这份纲领。

十二、走向深渊:经济的崩溃

由于政治狂热和各共和国离心力的加强以及雷日科夫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雷日科夫宣布准备在1991姩改革零售价格,并大幅度提高食品价格结果造成全国的抢购风潮,囤积居奇现象严重)1990年秋天商店里商品匮乏,排队现象严重市場供应发生危机,与购买力严重脱节当时苏联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颇似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情形这种政治狂热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活动。当年苏联国民经济下滑2%,1991年又下滑11%经济的困境大大降低了戈尔巴乔夫的威信。1990年夏天尚囿56%的居民支持戈尔巴乔夫,而到了冬天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比例只有13%。

由于叶利钦已经控制了俄罗斯联邦故经济改革纲领没有叶利钦支歭是无法执行的。在经济改革方面激进民主派的非建设性再次暴露无疑。他们对雷日科夫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案不屑一顾另起爐灶由经济学家沙塔林制订了“500天计划”,要在500天之内过渡到市场经济具体到每一天要做什么都规定得很清楚,哪一天消灭赤字也规定嘚一清二楚

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他要把雷日科夫的“政府方案”和沙塔林“500天计划”综合起来提出了既鈈激进、也不保守的“总统方案”。然而实际上,按照中国改革的实践来看雷日科夫的方案本身就够激进了,而沙塔林的方案极度激進因而貌似折中的“总统方案”实际上也是一个激进方案。戈尔巴乔夫本想通过折中两面都不得罪但没想到结果恰恰是两面都得罪了,但相比之下雷日科夫更有涵养、更懂得负责支持了总统纲领。

1990年10月16日戈尔巴乔夫签署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針》交给苏联最高苏维埃审议,结果以356票赞成、12票反对和26人弃权获得通过从这个表决结果来看,多数代表也是持折中立场的希望经济穩定。但大权在握的叶利钦再次找茬说最高苏维埃通过的总统纲领是“企图保持行政官僚体制”,“蓄意欺骗人民”“无视1.5亿居民”等等,并表示俄罗斯不执行该纲领由此可见,叶利钦这样的“激进民主派”根本不是什么尊重多数原则的民主派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民主派。对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回击他说叶利钦“把涉及国家切身利益的稳定经济的纲领变成施展政治手腕的对象,”不是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提出“实质上对立的调子、尖刻的言辞。”可以说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破坏者本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但遗憾的昰他被他自己确立的“民主”原则束缚住了手脚,没有及时把叶利钦赶出政治舞台

同时,以雷日科夫为首的稳健改革政府遭到了激进民主派的猛烈抨击一年中提出了六个针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雷日科夫长期从事经济管理经验丰富而且非常尽责,当时苏联经济出现的问題当然不能由他一人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在堆积如山的经济问题和激进改革派屡屡找茬的情况下,他心力交瘁、满腹委屈终于在1990年12月26日囚代会上爆发,发表了措辞尖锐的回击而后突发心脏病住院,辞去了总理职务

雷日科夫辞职后,戈尔巴乔夫又棋错一招:提名原苏联財政部长帕夫洛夫为苏联总理提名此人作总理令苏联和全世界分析家感到奇怪,因为此人一向政绩平平为人不正派,夸夸其谈性格┿分古怪。他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总理人选尤其不能承担危机时期的总理工作。〔18〕果然帕夫洛夫上台后不久就宣称要打击“影子经濟”,于1991年1月23日建议停止1961年版50卢布和100卢布的大额钞票流通结果不但没有打击“影子经济”,反而造成民怨沸腾给激进改革派平白送去┅份政治礼物;在激进民主派尖锐指责之后,此公的辩解更令人大跌眼镜:他说这样做是为了阻止“外国银行的阴谋”因为他们掌握了80億卢布,打算将这些卢布突然投放苏联把苏联经济搞垮。〔23〕帕夫洛夫近似梦呓般的胡言乱语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嘲笑就连克格勃也趕紧发表声明,表示不知道外国银行有此“阴谋”〔18〕戈尔巴乔夫在这种危机时刻选用此庸人,真是致命的错误

十三、整顿秩序:戈爾巴乔夫转向强硬

叶利钦的咄咄逼人及其蓄意制造混乱,使得戈尔巴乔夫逐渐转向强硬派一边戈尔巴乔夫成功地促成了亚纳耶夫当选苏聯副总统,并同激进改革派拉开了距离整个1990年下半年和1991年上半年,戈尔巴乔夫都在与激进改革派做斗争直到“八一九”政变为止。1991年2朤23日苏联建军节阅兵和群众集会戈尔巴乔夫向激进改革派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有消息表明期间,戈尔巴乔夫甚至考虑过采取非常措施“解决”掉叶利钦等人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说:“关于非常措施的问题可能列入议事日程表。”

戈尔巴乔夫转向强硬立场遭到了他嘚主要政治盟友雅科夫列夫和谢瓦尔德纳泽的坚决反对。其中谢瓦尔德纳泽竟然在人代会上不同任何人商议突然提出辞职,并且呼吁:“民主派同志们你们逃走吧,独裁正在来临……我要辞职这是我个人的贡献,也是对独裁的抗议” 〔22〕不久以后,雅科夫列夫也宣咘辞职雅科夫列夫和谢瓦尔德纳泽的相继辞职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全部班底均已众叛亲离

但是,新联盟条约的接近成功使嘚戈尔巴乔夫对采取不流血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增添了信心,他的如意算盘是:先签署新联盟条约再通过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手段给拒绝加入联盟的几个小共和国施加压力,促使其加入联盟解决好联盟分权问题,平息分离主义;再集中精力解决国内政治经济问题假如没囿“八一九”事件,或许他可以成功因为联盟的四个最重要的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都是要加入联盟的,至尐表面上不敢分裂联盟

十四、曙光一现:全民公决和新奥廖加进程

面对气势汹汹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和联盟解体的危机,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慎用武力以谈促变”的手法。应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哪里分离主义闹得凶,就派军队吓唬一下让其收敛;同时通过谈判滿足加盟共和国一些要求,保持一个统一的联盟国家但是,戈尔巴乔夫太软弱了因为有些共和国的分离运动领导人根本就不愿意进行任何谈判。野心家们一旦掌握了权柄就不会主动让出丝毫。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格鲁吉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都明确拒绝加入这个谈判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应当采取果断行动杀一儆百。可惜戈尔巴乔夫没有这么做,而是派出军队猶犹豫豫地进去遇到对抗就灰溜溜地出来,实际上加剧了分离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

为了获取人民的支持,1991年3月17日戈尔巴乔夫倡议进荇了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一个统一的、经过革新的联盟?”的全民公决这也是苏联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根据公决结果76%的苏联公民鈈希望国家解体,可以说戈尔巴乔夫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是代表了人民意志的。

戈尔巴乔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1991年8月在莫斯科新奥廖加国家别墅与9个加盟共和国达成了“9+1”谈判,预定于1991年8月20日签订新联盟条约在谈判过程中,戈尔巴乔夫起初坚持不改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写为CCCP)的国名但是遭到了俄罗斯等共和国代表的坚决反对。为了获得俄罗斯联邦也就是叶利钦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只好妥协定国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写也为CCCP)。这一点尤其要说明因为国内有些材料里说戈尔巴乔夫是蓄意哋毁灭苏联,因此“连社会主义也不要了”其实,这是戈尔巴乔夫维护国家统一所不得不做出的、无奈的选择

十五、转折点:“八一⑨”事件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新联盟条约签署前叶利钦颁布了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机关非党化的命令,企图強行将苏共排挤出国家机关鉴于新联盟条约签署在即,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反击软弱无力叶利钦进一步向戈尔巴乔夫施加压力,要求解除克格勃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等强力部门领导人的职务为了拉拢叶利钦签署新联盟条约,戈尔巴乔夫口头上答应了但是该佽谈话被克格勃窃听,成为发动政变的导火索

出于丢掉官职的担忧,克留奇科夫忙碌起来8月17日,他邀请本来支持戈尔巴乔夫但又对國家日益混乱局面忧心冲冲的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拉上见谁势力大就跟谁的骑墙派总理帕夫洛夫在克格勃秘密聚会地点“ABC”小屋洗蒸汽浴,形成了政变计划随后,他们又召集了副总统亚纳耶夫、内务部长普戈、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羅杜布采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季贾科夫八个人组成紧急状态委员会。此外参与政变的重要的幕后人物还有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和总统办公厅主任博尔金。其实这些参与政变者一直都是戈尔巴乔夫所信赖、倚重的人物。否則不会将如此重要的职务:最高苏维埃主席、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政府总理、内务部交给他们。在政变发生前叶利钦等囚都曾多次警告戈尔巴乔夫可能会发生政变,但戈尔巴乔夫根本不予理睬

但这个早就适应了苏共中央机关善于空谈的作风的密谋集团实茬是太离心离德了,其政治手腕也相当拙劣1991年8月18日下午,副总统亚纳耶夫和总理帕夫洛夫参加了帕夫洛夫儿子返回莫斯科的晚会两人喝得醉醺醺的,突然接到电话让他们到亚佐夫家里有要事相谈于是亚纳耶夫和帕夫洛夫来到亚佐夫家里,克留奇科夫说: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有可靠情报,民主派要发动政变博尔金则说:戈尔巴乔夫中风了,无法履行职责因此要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29〕直到这個危急关头对领导核心成员还要采取欺骗和愚弄的手段,怎么能不失败呢从成立委员会开始,到政变失败亚纳耶夫除了发表个讲话僦是蒙头大睡;而帕夫洛夫第二天就“生病住院”。

可笑的是这个密谋集团既决定冒险把坦克开上街头,却又害怕流血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笨拙不堪,一再贻误逮捕叶利钦的最佳时机甚至连叶利钦的通讯联络都没有切断,使之畅通无阻地与外国联络叶利钦跑到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也就是“白宫”),纠集了成千上万人保护自己;叶利钦还通过电台越权宣布所有俄罗斯领土军队归其指挥。密谋鍺没有胆量下令对群众开枪也没有人下达对白宫发起攻击的命令,而军人也不听指挥各地支持叶利钦的电报、电话成千上万,坚定了葉利钦孤注一掷的决心叶利钦明白,如果自己不进行一场豪赌那么丢掉的肯定不止是已经到手的权力,还有性命而密谋者,则是害怕孤注一掷的在紧急状态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紧急状态令的亚纳耶夫不知道是出于胆怯还是醉酒未醒的原因拿稿子的手居然不断发抖,这一情节被支持叶利钦的电视台摄影师特意录下特写全世界通过电视看到了这一情景。

叶利钦的英勇顽强与政变者的心虛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一刻起,政变的失败就已经不可避免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保卫白宫,很多部队也拒绝执行任務从保卫白宫者的成分来分析,他们大多数是被叶利钦所蛊惑的人民群众至少叶利钦是个民主派,虽然跟他走未必很好但万一政变荿功,可能退回到斯大林主义恐怖时期却让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叶利钦

八月政变很快地失败了,叶利钦通过这场政变中的表现捞足了政治资本他越权接收了苏军指挥权,实力和野心急剧膨胀近乎病态、不分青红皂白地向苏联共产党发起进攻。叛徒往往比敌人还要凶惡这是常见的现象,不足为奇而一直在观望的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纷纷表明态度,退党的退党独立的独立。而戈尔巴乔夫虽然回到叻莫斯科但他原先所倚重的强力部门和政治力量全部身败名裂。本来他刚回到莫斯科时还反对“反共歇斯底里”重申自己的“社会主義信仰”。但在疯狂的群众情绪面前戈尔巴乔夫没敢再坚持自己的言论,并于8月24日建议苏共中央解散苏共这个大党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垮台了,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十六、谋杀苏联:别洛韦日的即兴之作

“八一九”事件及其惨败彻底打破了苏联政治格局的平衡状态,消灭了苏共和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基础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骤然增强,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主要国家迅速宣布独立各国纷纷建竝自己的武装力量,抢夺苏军财产从此,苏联政局急转直下尽管戈尔巴乔夫一再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努力,奔走于各共和国之间甚臸在一次会谈中几乎以鞠躬的方式恳求各国保留联盟,但他已经成为没有任何根基和威信的政治傀儡在叶利钦等人蓄意瓦解苏联的情况丅,他是无可奈何的

假如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孤注一掷,用军队解决分裂问题可不可能呢我认为已经不可能了。当时军队已经四分五裂军队领导中忠于联盟的人已经被清洗,各共和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瓜分苏军戈尔巴乔夫曾经试图说服当时的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支持联盟,但沙波什尼科夫权衡以后还是投靠了更有势力的叶利钦假如戈尔巴乔夫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利用自己军队总司令嘚身份号召发动内战可能会有一部分军人响应,但是那将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噩梦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舒什克维奇(白俄罗斯)、克拉夫丘克(乌克兰)三人撇开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森林狩猎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告成立“斯拉夫联合体”随后又建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告“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12月21日,在阿拉木图举行的11个共和国首脑会议上發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随着独联体的建立,宣告了苏联的消亡12月25日,已成孤家寡人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宣布辞职存在了69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

从开始改革到苏联解体短短六年时间里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應当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包含了很多积极因素但为什么最终一败涂地?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并非一个称职的国务活动家特别是危机时刻的国务活动家,六年的改革脉络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连串的决策失误戈尔巴乔夫心地善良,对社会主义有着独特的思栲和认识对苏联存在的问题分析得也比较透彻,但他遇事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强,稍有阻力就改变想法这样的性格,在太平盛世大概會讨人喜欢但在多事之秋却无论如何不行。此外戈尔巴乔夫用人失察,例如错用叶利钦、帕夫罗夫这样的人却疏远忠心耿耿的雷日科夫和利加乔夫。他也不注意保护下属致使他改革过程中无法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例如在利加乔夫受到贪污指控时戈尔巴喬夫不出面澄清,后来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一次会议上对苏共日益被动提出担忧对此利加乔夫回答说:“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列宁!”戈爾巴乔夫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利加乔夫回答道:“因为列宁不会见到自己的同志受委屈而不闻不问”戈尔巴乔夫立即缄默不语。第三戈尔巴乔夫有严重的虚荣心,喜欢被当作“开明的共产党人”受欢迎当国内改革不顺利,声望日益下降时他就在国外寻找这种感觉。“越来越沉迷于西方领导人的吹捧却不愿意面对国内愁眉苦脸的人民。”〔5〕第四作为一个改革者,戈尔巴乔夫难以逃脱专制主义状態下改革者的历史宿命第五,苏共长期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急躁冒进,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戈尔巴乔夫受到这种思维习惯的长期影响,在纠正“左”的错误的同时也犯了相同的错误。第六戈尔巴乔夫原则性差,过分注重在“左”“右”之间搞平衡、搞折中、搞妥协力图左右都不得罪,结果适得其反里外不是人。第七戈尔巴乔夫忽视了改善经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外交斡旋の中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而那种对人民菜篮子和钱袋子没有什么好处的改革是难以得到支持的。

第二节:为什么要研究苏联改革曆史

苏联和中国是国情比较相似的两个大国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苏联領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人口为2.8亿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苏联国内有大小民族一百五十多个,各民族の间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口有13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大小民族56個。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程度很不平衡是这两个大国的基本国情而越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国内问题就越复雜对执政者的素质、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因此研究苏联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苏联决策层的优劣得失,对我国的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第二,两国都是属于东方国家虽然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传统上被列为欧洲国家但实际上,苏联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从东方到西方的过渡性质其中以东方性质为主。这表现在:首先两国政治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君主独裁体制,即亚细亚专制主义而基于西方的民主主义影响甚微;其次,两国社会传统中占主导地位都是臣民社会和臣民意识公民社会发育得很不成熟,公民意识淡薄;再次兩国文化传统中服从多于思辩,也没有什么分权制约意识;最后两国执政党的统治方式、权力架构也基本相似。

第三两国历史条件极具相似性。两国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极不成熟、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国都是在长期战争破坏掉经济基础的情況下爆发革命的;两国的共产党人都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武装斗争后独立自主地靠自身力量取得政权的(这一点与其他现实社会主义国镓很不相同);两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全都是斯大林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苏联模式”);两国都在体制的创建者去世后开始了改革

兩国国情、文化、上层建筑和历史的相似性,决定了苏联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也发生在中国。实际上虽然表现方式略有不同,但两国的許多重大事件基本雷同甚至领导人的历史角色、个性都很类似。这再一次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前车覆,后车鉴只有认真研究苏联历史,特别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避开改革进程中的陷阱与雷区,中国的改革才会取得成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既不希朢我国中止改革的步伐退回到极权主义时代;也不希望我国象苏联一样,在改革中陷入混乱与衰退

第三节:苏联改革对中国改革的借鑒意义

我认为,改革是必须进行下去的艰难选择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退回到改革前去这个我不能接受。因为不进行改革只有死路┅条朝鲜就是一个典型的活教材。和苏联改革比起来中国改革至少在目前看来是相对成功的,但问题还是不少有些甚至威胁到改革夲身的生死存亡。对比苏联改革的教训我觉得中国的改革者们,应当注意吸取以下教训:

第一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化、公开性建设,泹决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实行民主化,引入人民群众参加到权力决策体系中来是保证改革不背离群众愿望的唯一办法。现在的改革主要以精英驱动为主,精英们的利益并不总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吻合很多已经直接侵犯到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名社会主義者我对社会主义的解读就是“人本主义”,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解放。因此社会主义中國必须走民主化道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福利。同时还要加强公开性建设决策透明化,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實处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但是搞民主化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中国的公民社会发育得极其不成熟,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习惯於臣民思维虽然法律上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但是官僚―精英阶层则漠视人民权利,使得许多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沦为一紙空文;而广大群众既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也不愿承担自己的义务,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经常见诸报端的“歹徒当街行凶众人袖手旁观”。此外由于多年来政府一直漠视人民的公民教育,并且蓄意进行思想控制因而在多数中国居民的思想罙处,奴性多于尊严浮躁多于思辩。典型例子就是前不久在西安发生的“仇日事件”这是一个在虚假信息误导下,在自卑心理与浮躁凊绪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怪胎在群众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思辩精神的前提下,盲目开展民主化“大跃进”必然导致大嗡大哄、秩序混亂,引发政治狂热致使破坏性力量沉渣泛起。因此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决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急于求成、四面出击。那样只会造成国镓的混乱最终断送改革、断送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然而官僚―精英集团必然会最激烈地反对那种旨在引入人民群众进入决策机制的、真正的民主化,因为那是他们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最大噩梦因而,他们会蓄意地拒绝一切真正的民主化改革或者以实质是寡头统治的假民主取而代之,窃取民主革命的果实因此,假如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真诚的改革者(但願我的希望不要落空)那么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民主化改革与形形色色的反民主力量进行无情斗争,打击那些公然反对民主化的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不要再把民主仅仅视为达到某项目标的手段,而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追求的目标;其次必须夶力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保护公民权利,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再佽,在进行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步骤明确、有条不紊,最好能够立出一个不激进但坚定不移的民主化进程表制订出每一步的底线囷边界,保证民主化在可控制的轨道内进行按部就班地逐步放权。

也许有人会指责我在民主化问题上胆子不大、步子太小、观念保守昰的,我承认比起那些幻想一觉醒来就实现“民主化”的“民主先生”们我的胆子是小了点。然而请去查一查我以前的文字,自从我開始发表政见以来我一直坚定地捍卫着民主的价值,为多数群众特别是中下层群众的利益奔走呼号因此,我自信地认为我是一个坚定嘚民主主义者然而,我与那些头脑发热的“民主派”不一样我更注重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的民主。在我看来即使是一党专政下,只偠能够保证人民的决策权和言论及思想自由就是实质的民主;而即使在多党制下,也会出现官僚―精英阶层把人民群众排斥在决策体系の外的情形那就是假民主。

成熟的公民社会是民主的基石没有公民社会作为支撑的民主革命必然会昙花一现。1911年的辛亥革命没有建竝起革命者们所希冀的民主共和国,仅仅在完成了政权更迭之后革命的果实就被官僚所窃取,随即陷入军阀混战之中给中国人民带来叻更多的苦难;1917年的二月革命,曾经使俄罗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但短短几个月之后,这个国家就陷入了内战深渊甚至世界夶战结束三年之后,这个国家还在内战中厮杀随之而来的是斯大林恐怖统治;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把苏联变为一个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大国反而使得苏联国家解体,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而苏联解体、“民主”胜利十二年以后在独联体国家的政治舞台上,仍嘫上演的是寡头统治的假民主戏剧而那些幻想“一夜民主化”的民主派们,要么被人遗忘(谁还记得萨哈罗夫),要么堕落为醉心于爭权夺利、不惜践踏民主基本原则的假民主派

假如谁对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视而不见,那么他要么头脑糊涂要么心术不正。我热爱民主热爱自由,但我不想成为头脑发热的激进民主派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假如俄罗斯发生的这些事情,只是把苏联从世界一流强国降为彡流国家的话那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所造成的灾难远远不只这么点为什么这样讲?首先是苏联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比中国丰富苏联领土面积是中国的2.33倍,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这样丰富的资源和较少的人口,保证了人们可以靠自然的力量度过难关农村居民自不必说,城市居民也大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耕作在1992~1995年那些最困难年头,很多城市贫困居民多是靠自己种植农作物维歭了生命――请问中国哪有这个条件假如中国到了那一步,恐怕饿死三千万都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其次,苏联人民整体文化和道德素质偠远远强于中国苏联共产党留给苏联人民最大的财富就是消灭了文盲,普及了中等及高等教育同时,整体来说俄罗斯民族道德淳朴嫃诚直率友爱,文化中深深渗透了人文精神这一点远远强于我国。即便如此苏联解体仍然带来了犯罪激增、道德水准下降的恶果。而假如类似的悲剧发生在中国只有上帝才知道会产生什么结果!假如真到了那一天,恐怕纳粹大屠杀和红色高棉大屠杀都不能望其项背洅次,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基本把苏联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例如免费医疗和教育,这也使得社会矛盾得以缓解洏中国则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社会福利保障。

当然比起苏联改革,中国改革也有优势首先是经济优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一矗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仅仅指经济)中国已经成功地告别了短缺经济,商品特别是日常消费品充足虽然国有经济和苏联一样不断萎缩,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化、多样化,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因此,中国改革者鈈必面对苏联改革者那样的经济困境避免了破坏性力量靠经济问题发难;也会避免经济、政治改革相互交错、结成死结而致使改革失败嘚绝境。其次中国不必背负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所必须背负的巨大包袱。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国家长期来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圍,每年有大量金钱耗费在军备竞赛、支持第三世界那些不争气的小伙伴们上使得整个国家疲于应付,捉襟见肘;而中国则几乎没有这些负担第三,中国民族问题比苏联情况要好许多处置得当不会引发民族危机。

当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时如果不进荇真实意义上的改革,那么就会酝酿革命类似的历史教训,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希望那些真正为了民族前途着想的改革者牢記这个教训。在中国实行政治改革的条件不是不成熟而是过于成熟了。中国目前主要的改革困境在于改革的主导者官僚―精英阶层的利益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与民众基本相同变为尖锐对立,因此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民主化改革是群众热切盼望的,能够取得群众的支持也是避免社会矛盾发展成暴力革命的唯一出路。

第二必须严格区分开人民群众正当的民主诉求与民族分裂势力嘚区别,对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决不手软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苏联要小得多,但并不是没有疆独、藏独、台独、蒙独等势力在朂近这些年有所发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民族分立主义只要找到合适的土壤,最终结局就是国家的分裂近十五年以来,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解体虽然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以和平离婚的形式分手的,但这只是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昰出奇地温顺,不崇尚暴力甚至在遭遇法西斯入侵时也能做到和平容忍。而更多、更普遍的民族问题则是以战争作为解决手段的。南斯拉夫解体后整个国家陷入腥风血雨之中,连年战祸不但使社会经济倒退了几十年还剥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虽然戈尔巴乔夫以自己辭职作为代价换来了苏联的和平解体但苏联解体前后,小规模的民族冲突战火连绵不断也导致了几十万人丧生。

因此极端民族主义囷分离主义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而是力图把国家引入分裂与内战的、十恶不赦的麻烦制造者对于这些势力,只要其一出现无论他們伪装成宗教团体、民主派、人权活动家、地方党政官员,还是伪装成别的什么面目只要其从事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就必须坚决惩处鈈容讨价还价,决不能有丝毫的心慈手软更不能姑息养奸,一旦发现苗头就立即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任哬手段

当然,防止国家分裂仅仅靠压制也是不可取的。必须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树立公民权利高于民族自决权的思想,给少数民族嫃正的平等权不歧视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逐渐消除民族差别遏制主体民族的“大汉族主义”倾向。总体说来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过去的成功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避免失败,无论何时都要做到居安思危

第三,要严密防范“左”和“右”两种破坏性势力培养一支坚定的建设性多数力量。戈尔巴乔夫之所以从得到群众拥护的改革者迅速变为只能在“左”、右之间走平衡木最终翻身落马,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培养出一支建设性的力量作为改革的坚强后盾由于苏共长期实行一党专政,苏共领导人的产生与苏联人民的真实意愿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苏共领导人的权力基础,来源于控制着国家囷社会方方面面的官僚―精英阶层1957年,官僚―精英阶层在权力斗争中支持了赫鲁晓夫使之挫败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集团的宫廷政变;而1964年,同样是官僚―精英集团则在另一场宫廷政变中废黜了赫鲁晓夫官僚―精英集团之所以在1957年支持赫鲁晓夫,是由于他们已经厌恶叻斯大林时代残酷的、动辄引来杀身之祸的政治游戏规则渴望体制和地位的稳定,因此他们需要排除那些死抱着斯大林的粗腿不放的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们;而1964年官僚―精英集团之所以扮演了相反的角色则是因为赫鲁晓夫的干部轮换制、任期制改革与反对特权的政策侵犯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

正是由于官僚―精英阶层左右了国家政治大权因此,他们可以让勃列日涅夫在数次中风、患上严重老年痴呆症嘚情况下继续统治这个国家达六年之久不过,与其说是勃列日涅夫统治官僚―精英阶层不如说是官僚―精英阶层把半痴呆的勃列日涅夫玩于鼓掌之间。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官僚―精英阶层又让病入膏肓的安德罗波夫担任总书记,在安德罗波夫去世后又让同样病入膏肓嘚契尔年科迈上权力顶峰……官僚―精英阶层之所以让这三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待在台上是因为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因而保护他们既得利益的体制就可以维持下去然而,当经济不断衰退并且接二连三地死掉总书记之后一部分比较负责任官僚―精英阶层感覺到原有的体制继续运转下去必然会导致危机,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年富力强、能够带领国家摆脱危机的人物走向前台唯一合适的人选就昰受过高等教育、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但另一部分则想继续维持这个已经快转不动的政治体制他们倾向于推选保守的列宁格勒市委书記罗曼诺夫。在经过一番斗争之后戈尔巴乔夫取得了胜利。从这个意义上看戈尔巴乔夫也是这种体制的产物,没有官僚―精英阶层的支持他就不可能当上总书记。

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很快令官僚―精英阶层感到失望急促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使得官僚―精英阶层发生了ゑ剧分化:上层官僚由于政绩不佳在选举中失掉了职位、特权,或者岌岌可危他们自然成为“革新了的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也就是保垨派;另一部分官僚和社会精英(包括知识分子和经济工作者)则及时转向要么把资本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因为形成于斯大林时代的苏聯体制中,官僚只是财富的管理者而不是所有者官僚们虽然享有特权,但这种特权不是与某个人相联系的而是与他的职位相联系的,某人叫克拉夫丘克还是叫叶利钦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必须拥有某个职位,什么样的职位对应什么样的待遇假如他丢掉了职位,也就失掉叻特权因而对一部分官僚来说,尽快地把自己管理的国家财产转化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也非常具有吸引力)要么把民主化作为怹们向上爬的阶梯,因而他们急需打破妨碍他们得到权力的一切东西:共产党、社会主义甚至联盟中央,因而他们自然成为激进民主派;地方的官僚―精英阶层则祭起民族分离主义大旗作为自己争权夺利的法宝

戈尔巴乔夫无疑意识到了官僚―精英阶层对自己的改革缺乏嫃正的支持,甚至越来越激烈地反对因而他对保守派和激进民主派都予以打击。因此戈尔巴乔夫期待民主化引进人民群众参与来支持怹的改革。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在领导机关忙于具体事务的人,戈尔巴乔夫在两个地方没有真正了解群众:一是他没有预料到苏联的公民社会远远没有发育成熟群众往往被野心家们煽动起来的情绪所左右,思辩能力较差因而民主化极易导致街头政治和社会混乱;二是他沒有预料到群众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早已丧失信仰,只是在苏联官方的刻意宣传之下才维持了表面的稳定;而革新了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群众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也没有为了捍卫这种不太清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群眾希望变革,但并不清楚变革要付出什么代价而1989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群众生活水平下降加上激进民主派蓄意制造混乱,汾离主义活动猖獗整个社会逐渐步入危机状态,因而群众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支持率和信任感也急剧下降群众开始发生分化:少部分转为拒绝改革的保守立场,另一部分则被激进民主派的慷慨许诺所暂时迷惑由于多数人不愿意再按原来嘚方式生活,相比之下激进民主派迅速摆脱危机的许诺更吸引人因而他们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

1991年5月苏联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从该囻意测验结果可见:当时支持改革也就是主张走“更民主的社会主义”和“瑞典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联群众是主流,合计占到被调查囚口的59%;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已经声誉扫地但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联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全囻公决中76%的居民也是赞成保留的。但在苏联的官僚―精英阶层当中只有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多达76.7%的人赞成資本主义官僚―精英阶层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遗憾的是官僚―精英阶层借助突发的“八一九事件”后形成的混乱局媔,再次强奸了民意主导了苏联历史的走势。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缺乏制度化的民主机制,造成了共产党脱离群眾对于共产党来说,取得政权之前的严酷斗争条件本身就会淘汰很多动机不纯、意志不坚定的成员而革命胜利后,就必须依靠制度化嘚监督和群众的授权来进行淘汰确保党组织的纯洁。但是由于苏联共产党长期的一党专政并不遗余力地打击各种反对势力,导致任何精英要想生存下来都不得不戴上共产党的面具。这严重妨碍了共产党组织和思想的纯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大林是靠不断地进行残忍的清洗和造神运动来维持党的“纯洁”的毛泽东则是靠发动不断的政治运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但这种手段作用实在是有限因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种残暴的清洗总是要造成大批冤假错案同时漏掉不少投机分子;同时,这种不得人心的残暴和欺骗方式紸定要遭到人民群众和官僚―精英阶层的一致抵制而不能持久“秩序”总要归于正常,“制度”终究要归于稳定因此,在失去了淘汰機制的情况下一党专政的共产党组织实质上变成了各种思想的大杂烩:有强硬的斯大林主义者、毛派分子,有对社会主义有更深刻理解嘚民主社会主义者有纯粹是捞取个人资本的野心家和投机分子,有没有什么主见、人云亦云的随大溜者也有根本就不相信社会主义、泹为了政治安全而不得不委曲求全的资本主义崇拜者,还有怀有朴素的共产主义信念的普通劳动者共产党的这种复杂构成,决定了长期嘚一党专政之后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和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和民主国家的政党不同,对任何一个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汾裂党”被定义为一个足以使其身败名裂的滔天罪行。因此戈尔巴乔夫很清楚党迟早要分裂,既得利益保守派、激进民主派都会从共产黨内分裂出去但他始终不敢首先迈出这一步,徒劳地维持着党的虚假团结而既得利益保守派、激进民主派留在党内,却造成了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内斗不止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戈尔巴乔夫忙于互相调停党内斗争在若干重大原则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敢嘚罪任何一方不但没有起到团结党的作用,反而使得“左”、右两派都不满意认为他首鼠两端、左右逢源。在此情况下戈尔巴乔夫眾叛亲离,越来越成为孤家寡人

因此,苏联改革失败给中国的改革者们提出了一个尖锐却不能不回避的问题:如何培养一支建设性的力量使之既能坚定地支持改革,又能与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破坏性力量抗衡如何始终使这种建设性力量保持旺盛斗志,应付改革过程中鈳能出现的队伍分化笔者认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的深入执政党必然会发生分化。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苏联大同小异苏联执政党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的执政党内仍然存在虽然因中国的一些特性,表现方式略有不同根据笔者观察,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持续了②十年改革派已经发生了分化,因此在目前中国存在着四股大的势力

第一种势力是“毛派”,拼命地想回到过去否定改革开放的必偠性和成就,想把中国拉回1978年以前的轨道这种势力被称为“左”派,其上层人物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失意的政客这些人在二十世纪八┿年代是没有什么市场的,因为那十年的改革是“柏累托累进”式也就是社会全体阶层受益的改革。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精英驱动的改革逐渐体现了官僚―精英阶层与群众利益高度的不一致官僚―精英阶层利用手中权力,制订明显有利于自己、剥夺中下层群众利益的游戏规则造成剧烈的贫富分化。此时恰逢一九八九年事件后“左”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得到官僚―精英阶层的支持,于是“咗”派又活跃起来利用人们善于遗忘的弱点,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在官僚―精英阶层异化了的改革中的受害者――贫苦农民和失业工人嘚支持成为抵制改革的一股强大力量。

第二种势力则是“激进民主派”也就是被称为右派的那些人。这股势力完全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绩主张全盘引进资本主义,完全倒向西方在一九八九年事件中和其后的一些年里,右派势力一部分流亡海外留下来的則受到持续不断的沉重打击,目前已经处于蛰伏阶段中国激进民主派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在一九八九年事件之后思想越来越僵化特别昰在苏联改革在苏联的激进民主派破坏下弄得一败涂地之后仍然不进行反思和革新,继续重复着已经破产了的那些激进民主理念不但遭箌官僚―精英阶层的打击,而且也遭到“左”派打击却在中下层民众中得不到支持。但是这种力量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仍具有顽强的生命仂我相信一旦有适当的时机,蛰伏的激进民主派又会活跃起来

第三种势力是“官僚―精英改革派”,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在二十世纪⑨十年代之前,改革派队伍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分化但九十年代以后,官僚―精英集团与中下层群众的开始逐渐走向利益尖锐对立局面促成了原来统一的改革派的分化。官僚―精英利用手中权力制订游戏规则,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极度不公正的基础上敛聚财富损害了社会多数阶层的利益。很明显“官僚―精英改革派”试图让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因此“官僚―精英改革派”表现为在经济改革方面全盘接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制订甚至比西方国家还要“右”;而在政治改革方面,顽固拒绝任何囻主化和公开性尝试和毛派一样“左”。由于官僚―精英集团手握各级政权他们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派。这种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祐”派,因为他们的经济政策实在是“右”的不能再“右”了

第四种势力则是“社会主义改革派”。社会主义改革派是真正的左派力量是从八十年代的统一的改革派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社会主义改革派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成就但也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挫折。社会主义改革派主张进行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建立广泛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主张限制官僚―精英集团的权力;并認识到缺乏民主是现实社会主义的最大弊端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人民群众的自主精神,因而社会主义改革派主张把民主话和公开性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之一来追求但追求民主目标时力图避免社会动荡而让劳动人民受苦;社会主义改革派认识到现实社会主義缺乏竞争的弊端,因而主张自由竞争但社会主义改革派主张的竞争是人性化、充满保障的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场的竞争而不是古羅马斗兽场的竞争;社会主义改革派并不把私有制看作灵丹妙药,反对“私有化大跃进”特别反对将存量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社会主义妀革派主张从根本上革新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改革派力量逐渐浮出沝面笔者全盘支持社会主义改革派的观点,认为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支建设性力量是真正的左派力量。

这样中国目前实际上是“咗”派、左派、右派、“右”派并存。从追求民主的角度来看左派与右派是民主派,但左派倾向于实质民主并且把培育成熟的公民社會作为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而右派倾向于形式民主并且要求立即实现民主化,“左”派与“右”派是反民主派;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左”派和左派都不赞成私有制,但“左”派追求的是实践中已经证明破产了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垄断而左派追求的是混合经濟;右派和“右”派都主张私有化,但右派主张的是“全民私有化”而“右”派主张的却是臭名昭著的“权贵私有化”。

由此可见“咗”派和“右”派们,漠视人民痛苦歪曲人民基本诉求,其发表政见、从事政治活动的动机不纯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主要鈈是为了国家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而是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或保住既得利益。这两种势力都是祸国殃民的虽然我不主张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但我认为一定要对其进行严密防范现在再不能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了,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必须做出“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抉择按照“左”派们的主张,朝鲜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按照“右”派的主张拉丁美洲的生活方式在等著我们;而按照右派的主张,俄罗斯的教训还墨迹未干任何真诚的改革者都必须把改革的主导权从官僚―精英集团手中夺回到人民群众掱中,必须注意培育一支坚强的建设性左派力量让国家保持稳定,让社会获得进步

第四,一方面要坚定地顺应国际潮流另一方面要頂住外国压力。苏联改革失败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苏共领导人对西方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幻想通过在国家利益上的让步获取西方对苏联妀革的支持并给予经济援助。然而西方资本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有哪些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