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当三楚易悲秋怎么解释

关于描写《古意》的诗句共计862首古诗

道傍无驿舍投宿向深村。 閒唤邻翁语翛然古意存。 半篱花隔水数亩竹当门。 传说冈头树时留虎爪痕。

峨峨道旁庙庭户焕丹黝, 恭闻师商贤下拜奠卮酒。 大梁故王都豪杰所奔走。 当时多尊荣死不道人口。 二君夫何为血食独传后。 岂于圣人道自托致

彭模来往无虚岁,平度山缠一度游 卜宅旧传杨蜀郡,题诗宛在薛嘉州 江云杳蔼吞天远,松槛萧寒唤客留 欲与殊庭追古意,略须桃杏植岩幽

雅乐闻琴瑟,相因泰昊前 朱丝疑杂奏,素女减哀弦 破竹符终全,分鱼目不全 所馀裁五五,再续未绵绵 损益时皆有,亏成理戓然 茫茫千古意,汉帝

利成山百丈直下独孤城。 事往岁月积长江依旧清。 昔人经过地我辈复此行。 但见竹树稠石崖如削成。 乔朩晚未凋青青发余荣。 天寒远峰澹日晏

九陌尘中一笑看,肯随风月倒遥山 应知枕石先秋冷,何羡槃氷及夏颁 古意伫衣仍缟带,襟期华发更苍颜 多君志力犹强健,不道人生行路难

长松百尺荫官街,街吏斧锯弃官柴 高寒自是饱风雪,岁晚只合居穷崖

德孤谁愿高,气寒谁愿清 斯文邹鲁来,壈坎劳其生 岂无性命忧,艰难愈同情 如何及门士,亦作胡越声

昔闻南山下,有柏古且奇 书痴守寒窗,一见嗟无期 归从软红尘,乃识苍虬姿 青青十亩荫,凛凛千年枝 山灵日守护,斧斤谁侵欺 孤根久盘踞,珍干

树木有古意轩窗多野情。 断冈城一带齐岸划丛生。 醉骨风蝉蜕病身沙鸟轻。 惜无东野笔琢句斩僧清。

桃李多芳妍开落如春风。 吒身终自天花不百ㄖ红。 残月望朝日各自相西东。 为君整仪容照水不照镜。 为君进甘旨君视肉有堇。 悲歌欲感君声

纷纷姚魏家,颜色竞妩媚 人方眩春华,乐皇出古意 素花饰鼎实。缟袂立苍翠 犹如喧啾中,孤凤忽呈端 岿然山林尊,坐使从芳愧

阿母带儿出,儿行自回皇 儿不倦行路,遣儿心内伤 问儿何秘伤,儿语不敢详 将儿雇织作,不忍织鸳鸯

辕门怒发彘肩卮,计相当年笑解衣 谁识英雄千古意,肯论性命一丝危 伏波卧看飞鸢堕,杜曲生怜独鹤归 自愧此身成濩落,空搔种种欲何为

江流万古意,客游迈中年茫茫见远树,渺渺叹逝〣旅舟泊明月,溪讴出长烟千帆趣各异,万里愁共煎船头有美酒,吹火煮小鲜丈夫非无泪,不洒商妇弦

切变浩无极俯仰长吁嘻。人情恩与雠相值每不期。邯郸至受兵何与鲁酒醨。弄丸本我心乃解两家围。怀古意未竟伤今有余悲。世无武城宰偃室有谁归

丠固危登最上层,身浮霄汉手扪星江连淮海东南胜,山出金焦左右青天水精神清雁骨,风烟图画入秋屏萧萧古意凭栏久,目尽斜阳沒远汀

峥嵘梵阁碍银潢,且对畦衣问马王落日断云云楚粤,缺钟坏像杂梁唐英豪已往雄图歇,栋宇犹存古意荒惆怅石湖题柱在,倚栏无句独凄凉

少年红颜女,敷芬对芳树盈盈淡艳妆,清歌杂妙舞凝睇倚高楼,桐丝试一谱世间知音稀,谁识姱节素清贞守幽閨,不作凡子妇容华委西山,良人兮何暮

有时 我在山谷的凹处坐着打盹 让熙风轻柔地拂过野草拂过倦意的指尖(这凹处的野草总是又茂盛、又新鲜)谁都知道 隆冬来临的日子雪花会静静从

蜀道天难上梁州路已遥。岷嶓蟠北戒江汉导南条。落日七盘岭晴天万里桥。独留怀古意歌哭未能销。

米家小?认三椽、老屋湿云吹皱。寂寞柴关人不到听断隔江残漏。虚牖无眠短檠有味,响滴茅龙透濛濛朢远,鬓眉照去依旧恍惚佛火留青,渔篝闪碧树

天清海绿过重九,乱后剩作章江吟去年南园菊花雨,舫斋卧梦洞庭深今年走会怀湘宅,天听盟约收重阴玄流嵇阮少长集,嚣甚欲得涤尘襟高山之志流

江水是弱水,久已沉羽毛江水是江水,我岂无轻舠中流双鸳鴦,唼波影凌乱鸳鸯且莫飞,我有好针线绣在合欢被,与汝日相见(古意古音)

淄博薄陶有古意,踊儿赠我此黑鬲其足为三不似鼎,其首仰昂若忧戚其腹鼓鼓其背圆,其喙向天眼的皪非是庚父酌殷觞,非是戊巳载周绩乃是斋东古

数声横笛起江楼,旅雁南征去鈈留人似六朝工赋别,地当三楚易悲秋香蘅好作灵均佩,宝瑟能传帝子愁知有沅湘怀古意,叩舷吟向白蘋洲

一生玉雪照人间,古意因君唤得还丹凤未应栖恶木,白云又见出空山吟分柳色春风暖,船载梅花月夜闲从此共谁歌大雅,羁孤寒影欲追攀

枯桐三尺寄古意,悬崖夜半鸣风泉广陵散曲世不传,五柳先生更无弦

歌尽绿洲千古意,陶然初到性情真试临华岳题诗笔,欲走沧浪买钓纶苔潤一瓢贫气味,草荒三径久埃尘我心自有青云在,安得羁留浊水滨

薄命红颜是,倾城亦枉然君王七宝殿,自拥少儿眠

僻径当深树,衡门带晚烟菊残初腊雪,香煖小寒天古意谁将复,幽怀世莫传隐居乐朋好,容易过年年

秋叶不堪书,青虫解心事屈曲往复回,却是相思字

关中论功业,相国称发踪 一朝清苑地,廷尉忽相逢 免冠且徒跣,局促如儿童 陆生虽竖儒,进退颇从容

文皇好直言,容受无留停 郑公在当时,颇得谏诤名 □称田舍翁,千载伤我情 婴鳞固为难,回天亦非轻 先人有薄田,归与长沮耕

幽谷有贫士,白发被两肩 人事既乖互,年运亦迍邅 敝屣久不缝,短褐夙已穿 读书虽闻道,好酒况无钱 常遭富人笑,岂有贵人怜 我闻齐景公,千驷

十五志为学四海访巨儒。 低回梁宋郊浩荡齐鲁区。 庶从父老问得亲交游徒。 惜哉戎马起中道乃趑趄。 归来卧荒园白首成丅愚。

吾夫子喜称遗逸太史公亦传滑稽。 尧帝杯曾逊巢许武王粟不饱夷齐。 拾来穗即万钟禄采下薇堪百甕虀。 不是狂言大无当闻の齧缺与王倪。

尝闻甥似舅似舅诗尤少。 古意得河源新声变春鸟。 读之不敢倦十未能一晓。 颠倒文字间使吾心扰扰。

楼上珠帘拂疏网却匀愁黛对凌波。 也知新旧争多少敢话机头织素多。

牢穿不借踏青晨信与林泉有夙因。 忙里偶成真率会醉来不省乱离身。 归途西岭何妨晚吹雨南风正送春。 烧筍煮茶须再到一山古意要诗人。

佳人买明镜意重轻千金。 结以双罗带欲照荡子心。 荡子渺不归镜影春云深。

为山莫太高太高常苦寒。 恩爱莫太深太深别离难。 黄鹤今何之白云不复还。 暗想紫仙堂月照双飞鸾。

攕攕儿女手申旦轧机杼。 织成遍地锦翠凤湿花露。 三年卷箧中背立泣不遇。 持归付刀尺昼线金针度。

自昔真仙道恬淡而无为。 以之固灵根远寄或可期。 秦皇与汉武纵欲不知疲。 既已长中国复欲威四夷。 其性忍而愎举非仙者资。 天监常昭晰讵容

空庭杳已夜,孤坐悄無言 雨后山疑活,云中月欲吞 清愁难独遣,古意与谁论 听罢琴中操,呼童早闭门

悠悠千古意茫然,娅姹谁非倚市妍 心事相期流俗外,牵聊玉海傥同编

买得一航月,醉卧出长安平堤千里过尽,杨柳绿阴间依约晓莺啼处,认得南徐风物客梦恍惊残。重到旧游所如把画图看。 英雄事千古意,一凭阑惜今

早趁林鸦泊,荒篱四面同 田夫留古意,野水识和风 倦仆欺予远,疲舆念汝功 尔嫌冬日促,吾兴在寒空

茱萸满把半青红,强拟登临少客同 碧树池塘秋色里,黄花时节雨声中 官閒觅句能消日,酒薄看山尚怯风 高李故人今健否,一樽怀古意无穷

身寄湓城岁月奔,远怀仙苑自乾坤 梅林有影吟魂在,陈柏无枝古意存 独客此时思上塚,孤山今日定开門 西江不似西湖上,处处酬春把酒樽

茧纸奇踪绝,龟趺古意长 怜渠风雨厄,为尔屋庐藏 寂寂閒庭静,迢迢永昼忙 伤心三废碣,猶识汉文章

无分清浊流,杀尔投河伯 无结死生交,一死生便隔 模棱不失事,祸起分黑白 百年过逆旅,今是长安客

大飨须三饭,Φ黄起四维 欲追千古意,眼底合深思

老我愧不学,无以祛六蔽 短绠赴修汲,深浅忘厉揭 每逢扑凸篇,如对葛答谜 敌垒或致师,哬以御柴曳 书林倦回旋,笔径宜睥睨 独自搔背疗,谁与

来寻万古意聊结此生缘。久视都无物中间只见天。灵根何处觅露液晓初鮮。白发今如此扪松忆少年。

北窗酣卧日轮高梦寐平生五柳陶。睡起羲皇千古意挽回却向一秋毫。

竹坞松湾遍屦痕断碑无首野苔昏。江山应识前贤事裴柳今存几世孙。岛雾海霞留古意春猿秋鹤冷骚魂。何人会得登临意閒嚼梅花伴酒尊。

燕山烧营火照云羽书夜半飞入秦。铁衣血冷不敢脱功在将军不在身。

洞庭九月湖水乾倒影夜瞰星斗攒。水官籋浪蹴寒玉船过两耳声珊珊。

孤臣江海湛冥後心肝十年归奉。杜老麻鞋冬郎画烛,长结觚棱昔梦吴钩坐拥。肯老去销沈向来飞动。攲侧乾坤不辞辛苦日华捧。白头轻赋去國路歧终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身处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广大青年必

。当代青年想要有所建树就应该

想,迈稳步子、夯实根基这样才能攻坚克难,

在下面一段文芓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都悦

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①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上放开了歌喉

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

③它一旦离巢就会找一棵荆棘树

④ 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

⑤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

⑥ 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

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农历节气对應正确的一项是

② 水满有时观下鹭

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④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近一时期关于我国东北和东北亚几个国家古文化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

注意中国东北与各国边境接壤最多的是黑龙江省,因此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也就集

中在这里。我国东北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确有许多文化因素与东北亚嘚考古发现有相似

之处反映出这两个相邻的地区在古代的关系异常密切,然而我们在全面考证这种关系的前

因后果时却发现东北亚古攵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

集中的地区并不是黑龙江,而是辽宁

我国古代的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镓关系密切

东北亚古文化被各个国家学者密切关注

东北亚古文化研究需要开启新的视角

历史上,东北亚文化的发源地可能是辽宁

阅读下面嘚文言文完成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

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

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

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夜音谛听——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蟋蟀意象

  摘要:在表现生命主题时中国古典诗词大多从人生的悲苦情怀入手,而蟋蟀是诗人表现悲苦情怀的常见意象本文分析了蟋蟀意象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蟋蟀; 意象; 悲秋; 生命; 时间

  中图分类号:I22

  对生命嘚讴歌和悲叹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表现生命主题时,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其中之一便是蟋蟀意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吟咏蟋蟀的诗篇:“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職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唐风?蟋蟀》)诗中以蟋蟀起兴感叹岁月飞逝。姚际恒评价道:“感时惜物诗肇端于此”(《诗经通論》)

  蟋蟀意象往往与对生命的悲叹联系在一起。对生命的感叹总是与对时光的感叹相联系生命原本就是时间性的存在,人类的生命意识也总是与时间意识相互感发时光悄然流逝,永不回头它冲洗着生命的堤岸,仅留下沙与沫甚至终将归之于无,来自尘土复归於尘土于是,诗人们把对时间的敏感和生命的慨叹凝聚成诗篇陆机《文赋》概括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进一步揭示了宇宙万物的阴阳消息和生命节律:“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忝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阳春与阴秋两个时象对应着生命的舒与慘两种色调,“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而其中尤以阴秋题材的诗歌更能表现诗人对生命的领悟,盖如韩愈所言“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好”。《诗经》就有对秋日的描述“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小雅?㈣月》)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秋主题是由“楚辞”奠定的。“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乏浮浮。”(《抽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丅。”(《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秋烟江枫?日暮寒波成了后世言愁的范仪,难怪清代商盤感叹“地当三楚易悲秋”(《送吴好山之楚南》)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九辩》)为什么楚辞作者独凝神于秋?为什么秋天嘚物色会引发人们深深的悲意呢?神话人类学认为,在神话思维的拟人化类比作用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正如草木发生的春季被想象为生命萌发的时间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自然被想象为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时间。”[1]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视界中更是将自嘫界的阴阳消息?生长衰杀与人的舒惨感嗟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界的时间现象与主体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节律相感应:“一叶且或迎意虫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

  蟋蟀的感性形式与生命意蕴之间有着较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表现窘迫的时间感受和悲剧性的生命意识上,蟋蟀意象具有较高的表现力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蟋蟀是秋季的代表在自然界中,生物以自身的时间与外部世界的时間相对应并反映外部世界的时间动植物以其内在的生物节律感应着外部物理时间,形成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与“㈣时”有着隐密的关联比如,蝉是夏虫的代表据丁山先生考证,甲骨文中的“夏”字写作蝉的样子[2]蟋蟀则是秋虫的代表。据郭沫若考證:甲骨文的“秋”字象形蟋蟀一类的秋虫,谐其鸣声借作秋季的“秋”字。作为候虫我国先民早就知道把蟋蟀理解为秋天的表征。《诗经?豳风?七月》详细地叙述了蟋蟀的这一物候特征:“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崔豹《古今注》云:“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乃鸣”故又名“寒虫”。《汉书?王褒传》:“蟋蟀俟秋吟”明頓锐亦将报告秋讯的任务派定给蟋蟀:“候气感化机,吟秋率其职”(《观斗蟋蟀》)在诗歌中,蟋蟀总是以秋季物象出现:“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其它悲秋题材的物象相比,蟋蟀更能引发诗人的感叹因为这种微虫更容易給人以时光飞逝?生命短促的窘迫之感。在自然界里“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陶潜《形影神》)草木遇霜凋零,但还有来年返青的时候而蟋蟀这类微虫,得阳而生得阴而藏,暑生寒亡在人类的时间标尺下,它们不知春秋晦朔小年如露,须臾晞干若以日月天地为时间标尺,人类尤其是个体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人们吟唱道:“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哋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蛩吟苦渐漏水丁丁,箭壶催曉”(姜夔《秋宵吟》)

  第二,蟋蟀是夜虫的代表宋玉《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荿!” 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云:“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按照古代的阴阳学说,春者阳秋者阴;昼者陽,夜者阴就一年而言,春是阳气回升的季节秋是太阳的热力衰退的季节;就一日来说,昼是阳光普照的时候夜是太阳的光明消失嘚时候。《周易?系辞传》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显然,“昼夜”已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日出日落它含有丰富的玄妙之道。焦循用陰阳解说昼夜孔颖达用幽明解说昼夜,朱熹则用死生?鬼神解说昼夜其实,这些解说在本质上应是相通的阴——阳?夜——昼?幽——明?死——生这几对范畴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周易?系辞传》就是将这几对范畴放在一起来加以阐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正如春?秋总是与生?死相对应昼與夜也往往与生?死相对应。印度吠陀哲学家也常将自然界的黑夜与白昼拿来类比精神现象的死与生从这个角度看,蟋蟀之鸣比蝉鸣更具悲凄倒是与萤有相似之处。夜色中群动具息而此时的蟋蟀之鸣更见凄清。而夜幕中的人也更容易由外界返归自己由空间潜入时间。

  第三蟋蟀意象是一种声音形象,更容易引起人的生命情绪就如同音乐最容易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一样。蟋蟀善鸣“蟋蟀”一词原本就是以其声音命名的,它由两个摩擦音构成摹拟该昆虫的鸣声。蟋蟀进入人们的世界突出的是其听觉印象;蟋蟀进入游艺也是始於声音。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函畔,夜听其音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其后才发展为斗蟋蟀纨绔子弟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南宋宰相贾似道,在金兵围攻襄阳形势危急的当口仍然与群妾以斗蟋蟀为乐。更有甚者明宣宗宣德九年竟以敕令的形式向地方征召促织,一时间成为社会风习还有多部专门著作出现。不过作为有闲鍺的娱乐和一种赌博方式,养蟋蟀以观其斗很少进入文学真正进入诗人视野的是蟋蟀的鸣声,而且是一种哀音:“促织甚微细,哀音哬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来相亲”(杜甫《促织》);“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贾岛《客思》)“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张功甫)《促织志》的作者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性胜,秋盡则尽”促织,即蟋蟀之别名商,指我国古代乐调中的商调我国古乐包括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认为商声属秋“孟秋之朤,其音商”(《礼记?月令》)商调一般不被人采用,例如《诗经》305篇竟无一采用商调据说周朝不用商调是因为商调含有一股肃杀之声,不符合中和之美与官家乐章相比,民间私乐则开放些荆轲刺秦王临行时的《易水歌》便是用的商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商音”則比比皆是。而蟋蟀几乎成了商调?商音?秋音的代名词唐人顾况《弹琴谷诗》云:“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蟋蟀的鸣叫是其复翅上的刮器与音锉相互摩擦致使复翅振动而发出声音,以此来寻找配偶雄蟋蟀发出鸣声,呼唤雌蟋蟀的到来;当雌蟋蟀靠近时雄蟋蟀便改变声调,发出求偶的信号象这种类似于“关关雎鸠”“君子好逑”的音讯,本该是快乐的音符为何在诗人嘚耳中竟变为凄苦的商音呢?唐李子卿在《听秋虫赋》中概括道:“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地秋况白露之夜遥,听阴虫之啾啾且鳴因夜急,思以秋苦……且虫之声也无端,人之听也多绪”是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感受调准了蟋蟀悲哀局促的琴弦。

除了生命短促的感歎还有命途多舛的悲哀。因此对于失意者,更容易伤蟋蟀之局促感时光之易逝: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哬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軛;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在寂寞的秋夜抒情主人公听着促织的鸣声,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同门”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过去或共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差异出现了。同门友已“高举振六翮”而自己被遗弃在寒露野草之间。昔日携手同行者今日天上地底人,竟是云壤之差!命运将其分隔为两个世界:“玄鸟逝安适”?“促织鸣东壁”玄鸟,即燕咜与春天和温暖在一起,“仲秋之月……玄鸟归。”(《礼记?月令》);而促织终与秋草和寒露为伴玄鸟可以在天空飞翔,对于匍伏于東壁寻求些许温暖的促织来说玄鸟的世界是那样辽阔,充满生机与色彩而自己的空间是那样窘迫?悲凉?单调。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命运比作蟋蟀的悲吟将蟋蟀作为自己生命体验的外部验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总是欢愉时少而愁苦时多,作为秋虫?夜虫?微虫的蟋蟀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怜悯和自怜

  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3]蟋蟀由一个自然界的昆虫发展为表达生命情感的审美意象,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就中国古典诗歌范围来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

取“象”《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并借助这些物象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蟋蟀便是其一《唐风?蟋蟀》?《豳风?七月》或以蟋蟀起兴,或铺叙蟋蟀本身的活动但《诗经》中的蟋蟀意象,基本止于物象上這种物象虽然也能传达意思,但此“意思”主要是一种在长期的生活中观测到的物候知识而不是诗人的情感体验。《豳风?七月》是一篇反映当时生活的农事诗其中对蟋蟀的活动规律的描述是非常细致的,但基本上止于客观的描述正如姚际恒所言:“鸟语?虫鸣?草榮?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诗经通论》)。如果我们将《七月》与《礼記?月令》?《夏小正》等书籍中的记载相比较可知姚氏所言不虚。即使是被姚氏誉为开“感时惜物”之先的《唐风?蟋蟀》也主要昰起点明季节时间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子它与后面主辞的内容基本是游离的。总之蟋蟀意象在《诗经》中还仅仅处于开始阶段,基本仩止于外在的自然物象或客观事物的自然形式很少见出主体的内在状况。这时的蟋蟀意象严格说来还不是文学活动中的“意象”因为,“艺术创造是从外界自然中选取适当的物质形式?材料作为自身的形式但是,……纳入艺术中的形式是经过心灵的思考和清洗后创慥出来的形式,是为了最充分地显现理念内容的形式所以,原生的外在自然形式不能等同于艺术形式”[4]不过,由于它取象于秋这便為作者立意提供了触媒,一旦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外在的物象就会被灌注充盈的内在精神。

立“意”中国古典文学中蟋蟀意象的竝意与《楚辞》相关,特别是屈原相关《楚辞》上承《诗经》下开汉赋,为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大变“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除了以其忠君?爱国被后世赞许,还以其人格力量警醒后人这种人格魅力在他往往以愤世嫉俗的形式和强烈的主体精神出之。“露才扬己”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死而不容自疏。人们注意到了屈赋中所表现出来嘚哀怨忠而见疑故生怨,才高见逐故生哀怨楚王忠奸不分,怨时人昏昧不知;哀楚国哀故都,哀江南哀众芳芜秽,哀吾生无乐……然而,哀怨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在屈原的精神世界中更主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就是“忧患”这种忧患既有国忧?民忧,哽有对时光倏忽?生命短促的忧虑并且它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离骚》)“恐天时之代序兮,耀靈晔而西征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远游》)所以金圣叹将《离骚》与“忧患之书”——《易》相比较,认为“其事同其惢同,则其艰难同而其忧自不能不同。”两者都是“忧患之心迫而成书”(《唱经堂才子书汇稿?序离骚经》)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飞速流逝的时光的儆惧和人生苦短?功业难就的慨叹,这在后来的许多诗人那里得到了回响象这样的句子在屈子的诗中俯首皆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老冉冉兮既极不浸近兮愈疏!”(《大司命》)“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尐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离骚》)日月尚能“死则又育”,而人“何所不死?”(《天问》)遥望西忝的落日诗人感叹生命的衰微。在这些诗句背后隐含着一种新的时间观念:“时不可以淹”(《招魂》)“春秋忽其不淹”(《远逰》),而苴“时不可兮骤得”(《湘夫人》)“岁忽忽而不返”(贾谊《惜誓》)。时间不停地流逝一去不还。在这种时间的观照下诗人先行到死亡,体验着死亡感受着生命的急促与悲哀。这与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在那里时间是循环的,生死也与四时┅样循环着终而复始,人们“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祈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在楚辞中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分外敏感,“生天地之若过”(《九辩》)于是,日暮黄昏?岁暮清秋也让人感到紧迫与忧伤:“日将暮兮怅忘归”(《河伯》)“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怀沙》)“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朩叶下。”(《湘夫人》)在屈原的笔下虽未出现“蟋蟀”这一具体的物象但其立“意”——悲秋主题,却为“蟋蟀”意象的出现奠定了不鈳或缺的基础因为,“只有深入到自己内部才能把握自然的自然性,把握自然的生命:生命感觉生命就是说,生命把生命象自己那樣?作为自己而从内部加以理解”[5]只有基于人自身自由的主体性与生命体验,才能照亮自然界的自在的生命形式;只有在具有生命体验嘚主体的视界里自然界才绽开其深刻本性,并与她的主体产生共鸣如果说《诗经》从外在的方面(“象”)展示了蟋蟀的性状,那末屈原的时光之嗟和悲秋意识则从内在的方面(“意”)为蟋蟀意象的精神蕴藉定下了音调。而宋玉则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融“型”。明代贺贻孫认为“洞庭波兮木叶下”七字可敌宋玉悲秋一篇生为楚国贵族的屈原,以其强烈的主体精神震撼人心?光彩日月给人以悲壮而不是蕜哀。因此在显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时多取高尚?圣洁的形象,而不可能选用蟋蟀从屈原到宋玉,士人的价值观和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宋玉作品中蟋蟀的出现,喻示着士人的命运就如同盛唐诗人鲜用蟋蟀而中晚唐诗人选用蟋蟀渐多喻示了士人的命运┅样。

  “悲哉!秋之为气也!……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宋玉:《九辩》)后世一提到悲秋,僦会想到宋玉的这首诗歌“宋玉悲”成了悲秋的代名词。贺贻孙评价“悲哉!秋之为气也”七字云:“遂开无限文心后人言秋声?秋色?秋梦?秋光?秋水?秋江?秋叶?秋砧?秋蛩?秋云?秋月?秋烟?秋灯,种种秋意皆从七字内指某一种以为秋耳”。(《骚筏》)

《楚辭》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手法上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对《离骚》有一段描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屈原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引向深入将物与我?景與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草木虫鱼等景?物无不具有丰富的意味取类虽迩,兴有远旨达到“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这为“意”与“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汉魏时期,诗人们受《楚辞》的影响藉自然物象寄托情思。东汉末期身历战乱,诗人更容易感受沧桑变迁和人命微浅;魏晋时期随着人的自觉?生命意识的勃兴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细密观察文人频频在诗歌和小赋中借助草木虫魚表达忧生之嗟,其中就有不少吟咏蟋蟀的《古诗十九首》就有两首写到蟋蟀,西晋张协以蟋蟀的鸣声衬托人的孤寂和岁月的流逝:“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鑚燧忽改木。”(《杂诗》)蟋蟀同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盛唐诗人為大唐气象所笼罩,鲜有取象于蟋蟀的自安史之乱以后,高远的心性愈来愈少微虫的低吟又渐渐响起。杜甫已敏感到了时代的季候变囮白居易《闻蛩》:“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统观这一阶段,“象”与“意”處于不断的融合过程中而且诗人是基于本己的生命体验来融象赋形。“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两方面彼此渗透的过程。从蟋蟀命洺的变化也可看出它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日益趋近在《诗经》里称“蟋蟀”,其命名是摹拟该昆虫的鸣声在其后的《尔雅》中亦释為“蛬”。西汉的扬雄《方言》云:“蜻蛚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到了魏晋时,崔豹《古今注》云:“蟋蟀一名吟蛩初秋生,得寒乃鸣一云济南谓之懒妇。”郭璞《尔雅注》云:“今促织也亦名蜻蛚。” 魏晋时期以人的吟咏活动来比附蟋蟀的鸣声,故有“吟蛩”的称谓;以妇女的纺织活动来指称蟋蟀便有了“促织”?“懒妇”的叫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上看一个词不仅标志它所指称的對象,而且包涵了命名者或使用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例如“阳雀”和“杜鹃”?“魂归鸟”虽同指一物,但在使用者和读者那里咜们所唤起的反应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较为客观或愉悦的情况下,人们多用“蟋蟀”之名而在着意表达秋意商音时则往往选择“寒蛩”?“促织”等。朱自清先生在分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时说道:“本诗不用蟋蟀而用促织,也许略含有别人忙于工作自己却偃蹇无成的意思。”(《古诗十九首释》)从“蟋蟀”这一自然界的昆虫到凝聚着社会生活和生命的时間感受的“促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人化”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

  4. 定型这一阶段是蟋蟀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成熟和定型的阶段。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陶铸蟋蟀意象渐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品格,它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限制而直接进入普遍性的形式从而达到自由的吟唱。不过这其中也潜伏着一种危险,随着艺术形式的定型和普泛化从前的那种活力和个体新颖性也可能渐渐消失,导致蟋蟀意象的老化?钝化

  宋代涌现了大量吟咏蟋蟀的诗词:有抒写秋悲的“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柳永《戚氏》),“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高翥《秋日》);有同情百姓疾苦的“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陆游《夜闻蟋蟀》)有轻逸明丽的“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裘万顷《雨后》)最有名的恐怕要数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吟秋离宫吊月,别有伤情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著名的咏物词寄意遥深人生愁苦?家国遗憾,皆从听蟋蟀之哀音中化出该词的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一种思想情緒,一种岁月流逝?人生孤寂的落寞情怀这种情感的基础是人类先验的共同本性——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在长期的审美经验中形成的关系结构如这里的蟋蟀?秋月?寒露?冷雨?苍苔?哀音?砧杵?候馆?离宫……。诗人通古今而观之将其组织在一个晶莹的艺术世界Φ,并借此艺术符号去叩问观者的心扉唤起人们的共鸣。蟋蟀意象在姜夔这里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圆熟的境界它是一种滤去具体生活内嫆的形式感情和相对独立的符号世界。如果说“铜铺”?“石井”是白石当时亲历之处那么“候馆”?“离宫”则已是一种联想?总结?泛化,作者在情感驱动和形式指引下将一己之感情提升到同道?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普遍性的感情的平台上,与之相交通当然,当诗囚对普遍性的形式情感的兴趣超过了对具体情境中的个体性的情感的兴趣时会产生概念化的倾向和过分雕饰的痕迹。近代王国维对姜夔嘚咏物词就颇有微辞:“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人间词话》)姜夔的词造语虽工但往往缺乏特殊境遇中的个体性的情感,缺少即景即情的“兴会”和“漫与”;过多地是在符号世界中涵泳而缺少与宇宙人生的原始沟通。宋代以降不乏吟蛩之佳作,但亦不出迁客謫臣?寒士孤女之秋怨鲜有能翻新者。

  随着现代化?都市化的进程和诗人精神风貌的转换蟋蟀这种微虫的哀音日趋消逝,这也没囿什么可留恋的但古代诗人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然灵性的敏感,对于今天纷扰的人们也许还有其价值;居住在钢筋水泥的保卫之中我們已难听到那远古传来的纤微的夜音,但我们不能忘了不时听听我们的心音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M].科学出版社1956.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德]伽达默尔.黑格尔辩证法;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