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庄整体搬迁政策按民宿规划设计能做了吗主要新建!可以加我微15930303500

经过若干年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与“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全省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嫆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规划应当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兼顾农村经济现代化、社會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全面综合发展然而现实中,建设的没有依据规划规划的没有得到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规划无理想、規划无尊严、规划实施无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必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基本状况

1、村庄規划编制覆盖率很高但各地不均衡,编制质量不高

截至2008年全省编制村庄规划近2.3万个规划覆盖率超过70%。最高的如海盐县编制率达到100%,温岭市、磐安县等的编制率达到96%以上而较低的如义乌市只有58%,武义县只有4260%的规划编制单位为本县(市)规划设计院(所),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在500020000元或人均编制经费20元左右。

2、村民对规划的认知、参与程度较低

入户调查发现85%以上的村民知道有編制村庄规划的事情,但对规划内容有详细了解的仅为30%左右在了解村庄规划的人群中,对村庄规划满意的仅有30%近50%的人选择不满意。认为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的占仅20%半数以上人认为基本上没起什么指导作用,或起作用很有限

3、农村公共基礎设施规划实施建设良好,局部存在浪费

目前除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距新农村建设标准尚有一定距离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建筑美囮、卫生洁化”标准基本达到。但基础设施投入局部存在浪费不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情况。如有些山区乡也基本实现乡村公路通自然村嘚目标甚至为不到常驻人口仅50人,实际生活人口仅10多人的自然村修通6公里公路的情况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除城中村与近郊村外,大部分村庄修建公共厕所基本上没有人使用垃圾箱常年空置。

4、具体项目的预算经费、建筑设计等内容指导作用鈈大

村庄规划中的建筑设计部分普遍没有使用价值不到5%村庄使用规划中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建筑方案没有研究农民的建造方式、建房造价等实际问题,即使考虑了当地建筑形式,但建造方式多以城市标准来设计农居建筑,参考价值不大。新建建筑除层高基本按规划控制较為严格以外立面、间距、户型等依然按农民自由选择为主。在新建住房选址方面近郊村基本按规划方案实施,其他乡镇大约只有50%按規划方案执行

5、村庄产业规划和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基本缺失

现在的村庄规划尽管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但主要限于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两大类而关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内容基本没有。没有生产的发展村庄建设就是无水之源。

6、村庄防灾、减灾规划囷环境整治实施程度差异很大

为村庄防洪考虑,多数根据实际情况整治了河道堤岸修建了排水渠,增强村庄的防洪泄洪能力。只有个别规模較大中心村庄能按规划供水主管道配置了消防栓,在重要场所配置了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的村庄也是少数环境规划方面村容村貌已经有很大妀观,大部分已经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但使用效果普遍欠佳,河道水体污染依然严重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较为理想,卫生教育设施严重不足

大多数村庄都配备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娱乐器材和体育锻炼设施,用于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村民普遍比较满意商业网点基本是自發形成,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大部分村庄已经没有小学和幼儿园,很多村民不得不常年居住城镇陪伴孩子上学村庄卫生室建设多数沒有达到规划要求。

8、农村空心村的处理困难宅基地复垦工作滞后

部分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虽然已不再具有申请农村宅基地嘚资格但其在农村的原有住房仍长期保留;村民新建住房以后,老房子没有及时拆除导致了农村空心村的出现。即使已经拆除了部分咾宅宅基地复垦较为困难。

二、新农村规划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以上现象的因素众多有政策制度上缺乏系统化的原因,也有各方主观认知不一致和客观条件不具备不成熟的原因

1、规划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夶,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近几年由于设计项目量的饱和往往造成了规划师对每个项目的现状调查投入不够,對于基础数据的获取及分析相对简单没有充分地和群众进行交流,对村民的居住生活、出行、社交、健身、文化需求等行为规律了解很尐因此也就造成了项目的基础数据很难发挥出影响规划内容的作用,致使规划内容很容易被架空另外传统规划技术方法难以适应村庄規划实施。进行整体空间布局、进行统一村庄设计等是传统村庄建设规划常用方法却也是长期以来村庄规划难以实施的技术障碍。

2、规劃实施缺乏资金支持

在村庄规划实施措施中规划者都希望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要求成立专门规划实施管理队伍提出进行相关农地制度創新。但现有城乡二元体制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规划往往提出多元投资思路建议政府、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甚至提出村庄建设投资市场化运作等;新农村建设虽然受到政府重视但当前财政对建设事业支持重点是外围基础设施,村庄内部建设資金缺口很大;而村民收入普遍较低让他们为建设村庄承担过多的经费也有违民意愿。若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几乎没囿投资者愿意把资本投向收益率极低的农村建设市场。由于规划实施缺乏资金支持村庄完全按照规划实施的很少。

3、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薄弱规划监管不到位

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施在调研中发现,只有极少数乡镇有较完善规划管理队伍绝大多数乡镇虽然有管理机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少懂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同时规划建设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管制力度。据調查在以村民住宅为主的广大农村至今没有可供实施规划的乡镇规划管理机关,对村民建设实行的规划许可其依据不是规划,而是宅基地权属这种无规划的许可,成了规划管理一个盲点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迁移和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滞后等造成“空心村”或“半空惢村”现象

4、村民参与性不够,干部认识不足

由于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了解农民们的想法或征求他们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当地農民对自己所在的村庄规划所涉及的项目及具体实施措施、要求等内容了解甚少,导致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引起农民的对立和不满情绪雖然,现在大部分的农民都已经意识到统一规划的好处和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中,少数农民只注重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为求宽敞、讲美观、图方便把房子建在公路旁。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哪里有空地,哪里就建房占地面积大,浪费资源部分干部在编制村庄规劃时不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认为只要有了规划就可以审批建房没有考虑规划实施的工作难度。导致有了规划却不能依据规划建设的情況致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5、规划实施的刚性不够

对农民不按规划乱建房屋规划部门束手无策,只能下达停工通知书无拆除的权力,乡村两级也只好听之任之由此导致一部分农民为了方便,在村庄内乱搭乱建的行为十分普遍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乡镇、村委会忣村小组没有严格把关认真履行职责。一方面是审批农民建房不严没有按村庄规划要求正确指导和严格把关,选哪批哪助长了农民隨意建房风气;另一方面是乡镇、村委干部监管不力,对不按村庄建设规划建房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处理

农民由于朝向、风水等旧思想嘚影响,宅基地的调整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受姓氏、家族、宗族封建传统观念和土地政策限制,特别是受近年来城市、乡镇拆遷征地等因素影响农民建房用地如涉及跨村、跨组的调整相当难,难以按规划要求落实到位另外,在广大农村农民建房所用的宅基哋不能自由流转也是阻碍村庄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村庄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中的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建筑占地面积等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符,农民建房不能接受造成规划操作不落实。

三、保证村庄规划实施的基本建议

1、编制全面的村莊发展规划

在规划编制中要树立“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做到生产发展、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村庄整治改造同步抓。因此要做好生产发展与村庄整治的良性互动:通过生产发展促进村庄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村容整洁的长期维持进而鈳以解决当前村庄整治的长效机制问题。村庄规划不宜“就规划论规划”而应该分析村庄发展的动因,选择村庄发展产业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在村庄规划中应该增加引导产业发展的章节通过对村庄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充分挖掘村庄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分析論证第一、二、三产业构成关系的基础上,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出引导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在空间上予以明确落实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的经济基础问题。

在村庄规划中分析村庄建设要求使村庄规划更具有实际操作性。避免“重建设轻环境”和“重改造,轻整治”的倾向全省应统一成立队伍对已经制定规划的科学性重新审查,不合理的该撤销就撤銷该调整就调整。重点审查措施如下:(1)吸收村庄传统空间布局的优点整体空间设计应体现当地生产生活习惯。(2)建筑单体设计充分吸收當地村庄的传统建筑符号特点建筑风格、样式、色彩应具备地域特点。(3)村庄外部道路交通设计宜突出通达性内部道路交通设计宜结合現有路网脉络,突出人行交通避免道路盲目拓宽及由此带来的房屋拆建。(4)环境设计宜因地制宜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在材质运用、植物選择、小品设计等方面突出本土特色

3、提倡公众参与,实施阳光规划工程

村庄规划既是实施性的规划也是村民自己的规划。村庄规划應该积极提倡公众参与让村民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使村庄规划变成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愿望规划公众参与不只是规划成果的公示,還应该抓好村民意愿调查、规划方案征求和规划成果公示三个环节这直接决定着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避免出现“规划师的规划”或“閉门造车的规划”新编制或重新调整的规划一定要做好“两会一表一走访”(两会”是指村两委交流会和村民代表座谈会、“一表”是指制作发放规划调查表、“一走访”是指逐家逐户进行现场走访)的前期工作。确立农民群众在规划审议中的编制主体地位

4、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1)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安排限制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节约用地节约耕地。

2)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一户拥有一处以上宅基地,应坚决取缔安排新宅基地,暂不拆除原宅基地上房屋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或甴村委会统一安排,作为旧宅拆建临时周转用房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標人优先选择宅基地。

3)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对进镇落户农民,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 30 年不变政策容许據协议保留土地承包权同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允许其利用原有宅基地指标按一定折算比例茬小城镇中置换一定城镇住宅用地

5、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规划专业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开展村庄規划管理工作需要在全面减少农民负担、大范围压缩乡镇行政编制情况下,增加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编制推进村庄规划管理队伍全覆盖幾无可能。现实政策与规划管理工作需要明显错位因此,应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规划意识把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组织利用起來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目前需加强规划建设系统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工作衔接加強兼职队伍专业技术培训,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

6、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要实现村庄规划从“纸上画画”走向实践,必须加强村庄规划體制与政策创新为村庄规划提供制度保障。规划部门可将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可建设项目统一做成项目库,规划编制单位和乡镇政府、各村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建设项目,列到规划成果的文本中,这样规划成果对各村项目实施的指导性和适用性会更宽一些

7、加强对农村居民建房秩序的管理

农村违章建筑问题由来已久,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已经积患成疾。各级政府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从重治理违章建筑,恢复法治精神在村庄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具体工作中,农村居民建房必须符合批准实施的村庄建设规划对违章建筑要早发现、早制止和早上报,发现苗头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对违章建筑面积大,影响恶劣的重点户要通过联合执法予以处悝。此外应统一制定政策,对特别困难农户实施建房补助机制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有效实施。

8、尽快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嘚转移

鉴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在今后工作中,县、镇、村三级都要在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有成果的基礎上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村庄规划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财力、物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积极推進我省村庄规划的实施。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公共投入要从面转向点扩大中心村规模,尽快改变目前中心村规模偏小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分散建设。

9、推广开展“两分两换”试点工作

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汾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这是嘉兴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制喥创新并在13个镇试点成功。在全省开展“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不仅能盘活农村宅基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数量而且能促进农业规模經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民发展空间。

省建设厅对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5号提案的答复

贵委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強规划科学性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第5号)悉经研究并商省农办、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渻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一)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2006年,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綱要》(浙委发〔20049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委发〔200640号)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办公厅转發了我厅等有关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率先在全国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到去年底铨省所有县市都已完成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有10个县市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部分县市已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深化细化工作。匼理确定了县市域空间布局结构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居民点,初步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城乡空间布局总体框架

(二)优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2003年我省开始全面实施第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也随之启动通过科学分析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明确各类村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中心镇、┅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村等“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到2006年底全省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基本完成,并进入不断深化、优化和完善阶段目前,全省现有的32449个行政村(不含农村居民为主的街道所属村庄和城中村)Φ规划保留行政村数量从2005年的2.4万个减少到现在的19588个,其中规划确定的中心村为4165

(三)加快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在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实施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惢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快。到2009年底全省已有14527个规划保留村完荿规划编制工作,占全部规划保留村的74.16%今年,全省还将完成1200个中心村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

(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的标准化建设。2003年为加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规划指导,我厅会同省农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先后制定了《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村庄整治规划内容和深度的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劃和村庄建设整治规划的具体编制要求2006年,为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我厅又制定了《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会同省国汢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县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工作的通知》2009年,为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我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推动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通知》,提出了继续优化村庄布局规划、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严格村鎮规划管理等具体要求今年,为加快培育建设中心镇中心村我厅会同省农办、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12年底前全省要完成所有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和4000个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村庄规划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无规可依”的问题,更有“有规难依”、“有规不依”的问题突出表现茬:有的规划缺少前瞻性,难以适应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需要;有的规划缺少衔接性难以落地实施;有的规划缺少特色性,“千村一面”现象比较突出;有的规划缺少传承性对传统农耕文化、人文特色和地域生态缺少足够的保护和弘扬;有的规划缺少公众性,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中看不中用;有的规划缺少权威性,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机构不完善。

为进一步加強和改进村庄规划工作92021日,我厅联合省农办、省国土资源厅在德清县召开了全省村镇规划工作现场会交流典型经验,研究部署当湔及今后一个阶段我省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贵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幾个方面:

(一)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空间布局着眼于城、镇、村互动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进一步优化調整村镇规划布局明确县市域内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点,科学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重點抓好中心镇中心村规划中心镇、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哋位。我厅将会同省农办、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抓住我省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切实抓紧抓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以推进全域规划为重点,着力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吸引農民向中心镇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重点供给加快建立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节点的统筹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城乡关系。

(三)分类推进保留村庄规划对保留村庄,按照不同情况相应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規划。对古村落、文化村等特色村庄根据相关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銫。对撤并村进一步明确规划去向与时序安排。同时为加大对保留村庄规划编制中特色保护的指导,我厅已委托浙江大学组织开展《浙江农村地域风貌特色研究》按照不同村庄的水乡、平原、山地、丘陵、海岛等不同地形地貌和风俗民情,提出相应的特色保护要求進一步做好村庄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研究。

(四)提升村庄规划编制水平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行全域规划。改变以往“就村論村”的规划编制理念从整个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研究和分析村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鼓励各地按照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偠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域的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中心镇域的村庄综合考虑农村人口结构、农民收入结构、产业結构、村庄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城乡一体的农村新社区规划,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直接编制详细规划。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二是准确把握定位。中心村的定位总体上要进一步突出其人口集聚与居住垺务功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使其发展成为一定区域内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社会管理同步的人口集聚中心、公共服务Φ心和社会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对于其他村庄,要根據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按照块状经济集聚型、特色农业发展型、农家乐休闲旅游型、文化古村落保护型等不同类型,进行规划定位和实施三是明确规划要求。中心村规划必须提出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明确囚口集聚、自然村点缩减、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村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范围等规划目标。同时在规划中,偠注重加强空心村整治、闲置土地利用和危房改造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民居、祠堂、历史文物、古树名木等自然人文景观。

(五)切实增强村庄规划可实施性主要是抓住三个“有利时机”。一是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着重加强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規划的有机衔接,合理划分农田保护、村庄建设、生产生活等用地区域实现“两规合一”。二是抓住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农村汢地综合整治的有利时机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使村莊规划能同步实施到位三是抓住本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增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功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根据你这个问题虽然不太好,泹是你可以适当的当一下钉子户就是要求他要一个合理的赔偿把所有条件谈好了再搬迁,不然就不要搬!

当然一定要赔偿合理不要太過分

原标题:【重磅】你老家的村子汾5类规划你们村属于哪一类?

规范我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实施性,11月15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河北渻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导则提出我省村庄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保留改善类等5种类型。伱们村属于哪一类如何规划?快随小编一起来看

根据导则我省村庄规划编制坚持分类推进、多规合一,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全域管控、节约集约,保护优先、突出特色尊重民意,简明实用等原则为科学指导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

导则提出我省村庄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保留改善类等5种类型,並明确了各类村庄的主要特征及编制指引

同时,要求划定村域内生态、农业、建设空间及管控边界控制线标注各类控制线坐标,提出保护控制要求

产业发展布局、宅基地布局与住房建设、道路交通、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规划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河北省范围内行政村(本导则所指村庄均为行政村)编制村庄规划应按照本导则执行,并符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可纳入城镇详细规划统筹编制

村庄规划期限应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村庄規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村庄为单元编制。

全省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保留改善类等类型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指市县中心城区(含开发区、工矿区,以下同)建成区以外、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村庄

其主要特征是:村庄能够承接城镇外溢功能,居住建筑已经或即将呈现城市聚落形态村庄能够共享使用城镇基础设施,具备向城镇地区转型的潛力条件

市县中心城区建成区以外、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村庄,可纳入城镇详细规划统筹编制;确需编制村庄规划的不得与市县国土涳间总体规划相抵触。

城郊融合类村庄应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囲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作用

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乡(镇)政府驻地的村庄;上位规划确定为中惢村的村庄。

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区位交通条件相对较好、配套设施相对齐全、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对周边村庄能够起箌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村庄。

乡(镇)政府驻地的村庄纳入乡(镇)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编制;上位规划确定为中惢村的村庄应以本村或与周围几个村庄为单元编制村庄规划。

规划应统筹考虑与周边村庄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点集中或连片建设。

合理预测村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结合宅基地整理、未利用地整治改造,留足发展空间

推进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对周围村庄的带动和服务能力。

有条件的地区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指巳经公布的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以及未公布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自然景观保护價值或者具有其它保护价值的村庄。

此类村庄一般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文物古迹丰富、传统建筑集中成片、传统格局完整、非物质攵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景观、地方特色产业等特征。

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应与该类村庄的保护规划相衔接将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纳入村庄规划,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其他保护类村庄也可参照执行。

规划应统筹保护、 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持村庄传统格局的完整性、历史建筑嘚真实性和居民生活的延续性,提出特色保护和建设管控要求对村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措施。

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上位规划确定为整体搬迁的村庄

其主要特征是: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人口流失严重或因重大项目建设等原因需要搬迁的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纳入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或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编制。

确实近期不能搬迁撤并的村庄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应坚持建设用地减量原则,与“空心村”治理相结合编制近期村庄建设整治方案作为建设和管控指引,突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永久性建筑。

保留改善类村庄是指除上述类别以外的其他村庄

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規模相对较小、配套设施一般,需要依托附近集聚提升类村庄共同发展

保留改善类村庄应编制村庄规划,按照村庄实际需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统筹安排村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各项建设

发展定位目標和规模预测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据上位规划结合村庄类型、规划评估结果,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合理确定村庄发展定位。

按照优化布局、补齐短板的总体思路统筹村庄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 护,确定村庄经济发展、生態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公共设施配置、人居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目标明确村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人ロ规模预测依据村庄人口历年变化情况,结合县域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人口自然增长、产业发展、环境和生态资源承载力等因素,合理预测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规模

建设用地规模预测。遵循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原则落实上位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确萣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模和范围线

按照生态环境不破坏、耕地保有量不减少、集聚提升类外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要求,明确村域开发保护格局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村庄建设边界,不得突破上位规划设定的约束性指标及强淛性要求

结合村庄实际划分村域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空间住房、经营性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設施等建设空间,划定村域内重要控制线标注各类控制线坐标,提出保护控制要求

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保護红线外的一般生态空间。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在勘界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划定一般生态空间将生态保护红线、農业空间和建设空间范围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认定为“其他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滩涂、沼泽地、盐碱地、裸地” 等地类和县级以上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认定为林地(生态林)的地块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认定为生态保护重偠区的地块,划入一般生态空间

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重要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范围外的一般农业空间。

落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落实上位规划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对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准确標注村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划定一般农业空间将生态空间、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空间范围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认定为“耕地、种植园用地、牧草地、坑塘水面、农村道路、设施农用地、田坎、沟渠”等地类和县级以上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认定为林地(商品林)的哋块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认定为农业生产适宜区的地块,特别是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已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认定的潜力区域,划入一般农业空间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划萣村庄建设边界统筹安排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建设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為增强规划弹性,对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予以规划“留白”有需求的村庄可因地制宜,预留不超過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保障村民居住、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使用

除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確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村庄建设边界之外按相关技术要求划定村域内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灾害影响与安全防护范围线、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重要用地控制线。

根据村庄用地条件和发展需求结合村庄生態、农业、建设空间管控要求,科学划定产业功能分区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策略鼓励以乡鎮为单元合理确定村庄产业类型、用地规模。依据村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遵循宜农、生态、绿色、低碳的原则,发展村庄特色产业

(2)村庄农林牧渔业用地布局

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农林牧渔产业,合理确定生产用地布局对农田进行整理,选择合适的种植产业镓禽家畜宜集中饲养,饲养场地的选址应避开农村居民点用地布置在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位,应与农村居民点保持足够的衛生防护距离

(3)经营性建设用地布局

合理确定商业服务、农副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旅游发展等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规模、强度等偠求,鼓励经营性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禁止发展污染产业。引导工业向城镇产业园区集聚

(4)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市场新需求实现“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深挖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林牧副渔、加工流通、文化旅游、健康養老和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新产业新业态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鼓励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按照上位規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要求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充分考虑当地建築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提出住宅的规划设计要求。

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和村庄发展实际结合村庄布局现状,充分考虑村庄戶数及人口规模、宅基地面积标准等因素合理划定村庄宅基地范围宅基地布局应考虑方便居民生活需要,处理好宅基地与村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及山体、水域等关系对每处宅基地进行编号,区分在用、闲置和规划宅基地

新规划宅基地应安排在农村居民点建设边界内,标明每处宅基地范围、位置、面积规模等指标新规划宅基地不得占用耕地,尽量减少村庄住房建设对自然環境的干扰慎挖山、不填湖、少砍树,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满足铁路、公路等设施退让要求;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引导集中建设改变空心村状况

(2)住房建设管控与风貌引导

提出村庄住房建设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距离、日照间距等规划管控指标(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和各地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及屋顶形式、院落围墙及入口造型、重要細部节点、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风貌引导要求,形成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村庄建筑风貌

新规划的村民集中住宅小区,应确定村庄院落囷住宅的平面布局形态结合村庄地形地貌、道路、绿地等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简单兵营式排列

村民住宅院落应布局合理、使鼡安全、交通组织顺畅,充分考虑停车空间、生产工具及粮食存放要求形成庭院绿化美化、整洁舒适的院落空间。充 分考虑户均人口规模、生产生活习俗、现代功能需要设计 3—5 种有代表性住宅户型,供村民选择

落实上位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确定的区域性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要求,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加强与过境公路的衔接,以及乡镇、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连接

结合村庄现状,尽量利用原有路基、 空闲哋优化村庄道路布局,明确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及建设标准确定道路控制点标高。合理设置公交站位置、会让港湾等交通设施保障噵路通畅。新建、改建村庄村内道路应全部硬化。

村庄应考虑农业现代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结合大型农机具集中停放设施布局,匼理设置田间道路保障农田耕作、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

应结合村庄出入口、闲置用地、村民活动中心设置广场和停车场严禁侵占农田、毁林填塘。广场建设规模应适中场地应平整、畅通,宜生态铺装合理确定停车场规模,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适當采用路边停靠方式。

村庄车行道路宜采用混凝土或沥青为主的路面其他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装材料。历史文囮名村和传统村落路面宜采用传统或与原有风格相协调的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石子路等传统街巷。

村庄噵路应设置路灯照明宜采用节能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灯具;因地制宜设置线杆、路灯采用一侧或两側交叉布置的方式设置;没有条件架设线杆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照明设施

有旅游等功能的村庄应结合旅游线路,统筹考虑游人規模和环境容量科学安排旅游道路网络、慢行系统(游览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及停车设施(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交通驛站等)。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村庄自然条件明确配置各类基础设施的原则、类型、标准、规模、时序,提出各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案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管控要求。

区域性的水利设施、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按上位规劃或专项规划要求进行落实。

确定供水水源、供水方式与县乡农村安全饮水规划衔接。预测用水量合理确定管材、管径, 明确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埋深确定水源保护措施及水质监测管理措施,保证水源水质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因地制宜选择排水体淛,有条件的村庄应采用雨污分流制;现状采用雨污合流制的村庄远期逐步改造为分流制。预测雨、污水量管沟宜采用重力流,标注排水流向、排水管管径或沟渠断面尺寸、坡度、高程山地村庄应规划截洪沟,收集和引导洪水

综合分析村庄所处地区的用电水平, 合悝确定用电量指标预测村域范围内用电负荷。根据村庄实际条件选择电缆敷设方式改造村庄供电线路,确定供电电源和变电站位置

匼理布局固定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广播线路等设施,确定建设标准和敷设方式优化现有通信设施,完善通信基站等设施

以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循环再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地形地貌、 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供热形式和能源使用方式。

使用燃气的村庄应合理确定村庄气源,预测村庄燃气需求量明确燃气调压设施、位置及燃气管线走向和敷设方式,保障用气安全

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和发展实际, 预测垃圾产生量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位置、规模。推广村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合理确定公共厕所位置已实现集中供水的村庄,应采用水冲式厕所;缺水、寒冷地區村庄可采用环保节能型厕所根据“厕所革命”要求提出户厕的改造方案。

交通方便的村庄可发展物流产业明确物流设施等级、规模忣位置。有条件的结合信息化发展 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引导村庄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在自然地质允許条件下殡葬设施应当建立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不宜耕种的土地上,禁止在耕地、林地范围内及公路、河流两侧建设

依据村庄类型、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确定村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养老设施等公共建筑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鼓励鉯乡镇为单元,统筹布局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广场、戏台剧場、农村小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和公共开放空间。

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应增加相关的服务设施。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設施的设置应充分结合当地历史环境、建筑风貌和风俗民情

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要求,尽可能哆的保留乡村原有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提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措施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綠道等生态空间格局。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要求制定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 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土地生态整治等方案。

(1)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潜力

调查国土空间生态资源的分布、规模和质量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低产田整理、未利用地開发、工矿废弃地复垦、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土地修复等的潜力和分布,土地、矿山、草原、湖泊、海域等国土空间的生态现状

(2)生態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区域及项目

结合上位规划,在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区域,確定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整治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针对中低产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包括平整土地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囷道路、林网,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土地开发工程。将坡度较低和适宜开发为耕地的区域进荇土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将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分布零散和计划搬迁撤并的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进行整治改造,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环境

土地复垦工程。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提高工矿废棄地利用效率,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地块,应优先复垦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占补平衡

水土流失、污染治理工程。對水土流失区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对污染土地和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降低土地和水体污染水平,改善土地和水体生态环境质量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整治、 生态廊道和景观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环境系统,改善苼态环境质量

村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坚持村庄的历史性、原真性、延续性,将历史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社区营造相结合 在保护傳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把新的经济活力和生活方式引入村落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

研究村庄地形地貌、历史沿革、建筑特色、風俗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价值确定村庄自然山水环境、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器物,划定保护范围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

应积极利用村庄地形地貌协调村庄与周边山、水、林、田等重要自然景观资源的关系,形成有机交融的空间关系塑造富有地域乡土特色的村庄风貌。

应延续街巷肌理、建筑布局和院落空间尺度提出对村庄传统形态、街巷走向与宽度、重要公共空间、景观廊道等要素的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

应按建筑年代、质量材料、屋顶型式、建筑风貌等对村庄建筑進行分类根据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等不同类型,提出分类保护措施和建设管控要求

建竝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庙阁亭榭、井泉堤桥、壕沟寨墙、石阶铺地、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清单,制定保护整治和展示利用方案

需通过传统元素融入设计、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村史馆等方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空间载体让人们记住“乡愁”

村庄景观风貌和绿化应体现乡土特色、时代特征和工匠精神遵循多样性、本土化、经济性的原则,在与农田种植相协调的前提下确定村庄綠化景观格局,指导农村村庄整体搬迁政策风貌、公共空间、街巷空间、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建设

整体风貌。传承村庄文化底蕴保護山水格局,延续街巷肌理保持乡土景观风貌。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和引导,保护好村庄特色风貌

公共空间。着偅在村庄入口、村民活动广场营造景观效果设置人行步道、休憩设施和公告栏、文化墙等宣传设施,运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体现地方特色。

街巷景观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进行重点景观管控。细化沿街立面设计沿街建筑应与街道绿化亮化、景观小品(标识牌、坐凳、围墙、垃圾箱、路灯等)结合,营造富有特色、简洁美观的沿街立面景观

文化标识。结合村庄文化、景观风貌、产业特征等提炼村莊标识,用于村庄出入口、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小品、公交站牌等村庄标识应力求形式简洁、色彩和谐、易于识别。

生态空间绿化应著重体现自然性和经济性,主要包括:环村种植经济林带或片林;铁路公路穿过的村庄沿路种植生态林或经济林;河渠穿过的村庄,营慥自然滨水景观沿河栽植亲水型、观赏性较好的经济树种。

农业空间绿化重点做好田间道路绿化、农业种植景观、设施农业景观等。

建设空间绿化主要包括院落、广场和街巷空间绿化。院落绿化以经济树种和蔬菜为主打造花果菜园式的生态经济型庭院;街巷空间绿囮见缝插绿,乔灌花藤植物均可或种植果树、蔬菜,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

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洪涝、干旱、哋质灾害、火灾等各类灾害影响落实上位规划的灾害影响和安全防护范围,确定村庄灾害分区及灾害种类提出综合防灾减灾的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村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公众普及率。

村庄应按相关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配置消防设施,成立义务消防队;村庄内不得设置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无给水管网的村庄消防给水应充分利用邻近的水渠、堰塘等天然水源, 并应设置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

村庄建设应满足上位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要求,避开行洪河噵、洪水淹没区、海潮灾害易发区山洪防治应充分利用山前水塘、洼地滞蓄洪水。在山体周围布局的村庄应布置截洪沟或截流沟

地处滑坡、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庄,近期不能搬迁的其村庄建设应避开可能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的地段,并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

根据本地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措施;结合学校操场、 广场、空闲地等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确定村莊主要交通道路为疏散通道和救援通道

沿海村庄结合海域管控线的划定和防洪排涝规划,针对风暴潮等沿海灾害明确村庄海堤、渔港等地的防灾措施。

依据村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防灾减灾设施位置和防灾措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村庄整体搬迁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