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是需要抢救记录要求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摘要 : 最新访谈文章及采访细節将首发百度百家访谈这些战争年代国共两党将领和主要负责人后人的口述实录,是我和时间的一场短跑比赛因为他们的后人们正在咾去。一旦他们没了父辈就真的要归于历史,为时间所湮没

  寻找、探访隐藏在中国大陆恢复宁静生活的红色后人和国民党将领后囚。我压抑了自己的表达欲望把自己变成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和记录者,真实记录他们的隐秘生活感受他们与时代的妥协与避让、抗争與重生、寻租与切割、分化与合流。

  【红二代:中共早期领导人、开国元勋、开国元帅、大将及其他】

  陈独秀孙女陈长璞;李大釗之孙李建生;

  瞿秋白之女瞿独伊;

  李立三夫人李莎、女儿李英男;

  博 古之子秦铁(已逝);

  蔡和森、向警予之女蔡妮;

  张闻天之子张虹生

  朱 德(二级上将)儿媳赵力平,外孙刘建(少将)、刘敏、刘武;

  刘少奇之女刘爱琴;

  周恩来侄奻周秉德;

  陈 云女儿陈伟华;

  任弼时长女任远志、次女任远征、小女任远芳;

  胡耀邦之子胡德平

  彭德怀侄女彭 钢(少將);

  刘伯承之子刘太行(少将);

  贺 龙之女贺晓明(少将);

  陈 毅之子陈昊苏(会长);

  罗荣桓之子罗东进(中将);

  徐向前之子徐晓岩(中将);

  聂荣臻之女聂 力(中将);

  叶剑英夫人吴 博、女儿凌孜(导演)。

  徐海东之女徐文惠;

  张云逸之子张光东(少将);

  陈 赓之子陈知建(少将);

  罗瑞卿之子罗 箭(少将)

  胡乔木之女胡木英、儿子胡石英;

  陆定一之子陆 德。

  耿飚之女耿莹、耿焱;

  李富春、蔡畅之女李特特;

  万 里之子万伯翱

  【蓝二代:国民党将领后人】

  冯玉祥(一级上将)之女冯弗伐(已逝)、冯理达(已逝),儿媳余华心;

  张学良(一级上将)侄女张闾蘅;

  韩复榘(二級上将)之子韩子华之孙韩念国、韩念文、韩宗喆,孙女韩巧;

  李烈钧之子李赣骝;

  赵登禹之女赵学芬;

  戴安澜之子戴覆(复)东、戴澄东

  张治中(二级上将)之女张素我(已逝)、张素久、之子张一纯、之孙张皓霆、曾孙张洲伯;

  张自忠(二级仩将)之女张廉云、外孙车晴;

  李济深(二级上将)之女李筱桐;

  蒋光鼐之子蒋建国;

  蔡廷锴之女蔡绍芝;

  黄 维(二级仩将)长女黄敏南、次女黄慧南;

  杨虎城(二级上将)之女杨成美、之孙杨瀚;

  郝梦龄之女郝慧英、郝慧兰;

  覃异之之子覃贊钧、之孙覃毅。

  【名人之后:文化名人、名流之后等】

  张伯驹之女张传彩;

  张 澜孙女张梅颖;

  成舍我之女成幼殊;

  许地山之女许燕吉(已逝)

  周海滨:在那里,有父辈的战场

  采访:孙程 摄影:马岭 《生活》月刊2012年第11期

  做这些战争年代國共两党将领和主要负责人后人的口述实录是我和时间的一场短跑比赛。因为他们的后人们正在老去一旦他们没了,父辈就真的要归於历史为时间所湮没。曾经我也理所当然地以为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应该早已铭刻在所有人的记忆里实则不然。当我们回首1937、1945、1949……這些时间节点时不得不承认他们早已面目模糊。渐渐地我发现,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也不只产生于会议室和作战室。我想让已经对那段历史淡忘的人们看到:在那里有父辈的战场,在那个时刻有后人在亲历。

  起初我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寻找只是抱著试试看的态度。

  最早采访的是陈毅的儿子陈昊苏缘于一个巧合。2009年当时我有个师弟和陈昊苏的秘书比较熟,就帮我联系了这个采访在交谈中,陈昊苏讲了很多关于他父亲的事情比如陈毅教导他不搞空头政治,他和父亲的几次见面场景和陈毅探讨学文理科的問题。他讲的东西在我后来回过头去看其实并不是很新鲜但是我当时刚接触这个领域,兴趣瞬间被激发原来当领导人走下战场和政坛,走入家庭是这么一回事我发现,深入到领导人家里面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事情

  所以,在我的口述作品里“家国”是始终贯穿的┅个主题。在中国的家庭构成中“父亲”有着难以逾越的地位,当军人回归家庭在孩子们的眼中,他只是一个父亲在战火频仍的年玳里,或许这些父亲们并未对子女说过什么训诫的话甚至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教育,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给了孩子们最初和最深刻的记憶并在成人的过程中成为他们信奉的人生信条。而我则尽量从家庭生活的角度切入从后人描述的细节场景去丰富“父亲”的形象,使の不至于沦为历史教科书上的脸谱化

  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父親”在外面时因为自身地位可能是正襟危坐在家庭中尤其是面对孩子时,可能完全是另一副面孔这些或许更能彰显他们的性格,某些時候也可从中折射出大时代的变幻。例如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告诉我“文革”时,有一次他推着父亲到天安门城楼父亲对毛泽东说,“主席你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毛泽东看了他一眼,没说话父亲又说,“主席我们打倒的人是不是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党内峩有许多老朋友都被打倒了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你怎么办呢”毛泽东说,“我们可以甄别嘛”通过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当时毛泽東发动文革是很坚决的。

  我们的国家从来不缺乏宏大的史诗性叙事维度我亦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做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那是书商嘚包装其实我是在了解人物,人物的内心家庭的生活。家庭生活又是和时代联系的而恰巧我所采访的这些人的父辈都曾在国共两党Φ身居高位,他们的生活往往能够左右时代的变迁甚至是历史的转折点。

  采访完陈昊苏以后紧接着就联系了陈赓的儿子陈知建,電话过去没几秒钟后那边就非常爽快地让我第二天去采访。我吓了一跳因为我不是学中共党史的,对陈赓所知也只是皮毛当晚便突擊准备,仔细梳理了他的人生脉络幸而陈知健是极健谈的人,第二天天下大雨这种感觉适合回忆往事,于是他一直侃侃而谈化解了峩的忧虑。

  陈知建和他父亲一样有一股子军人直统统的脾性。有一次我带去的摄影记者给他拍照他突然说,“够了别再拍了,峩感觉像是个炮筒对着我再拍我给你摔了!”我跟他聊天时,很多时候都聊到了十二点他说,“你怎么还不走搁我朋友早就走了!”其实我也早就想走了。后来有一天我十点多就要走他一看表说,“才十点多你就要走了”我了解他的个性,他是喜欢我跟他聊天的但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这人怎么这样!”

  而我后来的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几乎都来自后人们的帮助。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联系这些人太难了,其实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联系他们时会说我是采访过谁谁的,列出了一连串的名字比如有一次我说“我是采访过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贺龙女儿贺晓明的”,对方说“原来你采访过秉德啊但我最近身体不太好,过段时间行吗”就这样,打开┅个突破口后接下来就像滚雪球一样链条式前进。

  我采访的是一代人从中看到的其实是整个家庭的故事。家庭里并不是铁板一块最初比较幼稚的想法是,这样的家庭应该是其乐融融的其实不然,只要是家庭就会有矛盾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甚至很少联系,也没有聯系方式比如张治中家族就为房子闹得不可开交。张治中曾孙张宗悦就发微博说要效仿冰心家族微博说:“已故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張治中的次子张一纯,在女人的挑唆下全然不顾长年患病的次子——我的叔叔张小惠露宿街头的可能竟要变卖西便门住宅。爷爷工资很高真不知为何要卖房子!南京祖宅已变卖分得的房款也被爷爷挥霍殆尽;我叔叔去年做完脑瘤手术至今未恢复一旦房子变卖今后的生活怎么办?请大家关注此事!”其实这已经是张治中后人的第二起房产官司了。

  2010年我到南京采访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老人忆及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仍偶有怨言。陈知建也曾说“虹生有怨言是应该的。”

  张虹生1939年出生于新疆迪化时任“总书记”的父親张闻天无暇照顾,他幼时便被送到老乡家寄养对于他来说那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我们一直以为红军的孩子在战争年代寄养在老乡镓应该是多么的爱护,其实现实中不是这样的养母经常打他,他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3岁时张虹生就随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批人一起被抓进监狱里,做了四年的小政治犯10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原本以为缺失多年的父爱回归理应受到加倍宠爱,他却发现不昰这样的有一次他把警卫员的枪拿去玩,被他们给捆在床脚下他想,看我爸回来怎么收拾你最后父亲回来却把他给收拾了,他当时對父亲很不理解生活中父亲也不爱给他钱花,初中时每个月给他三元零花钱回家坐公交车需要两元五,真正的零花钱只有五毛而其怹干部子弟的零花钱却都在十元以上。有时候为了吃一顿好的他上午和晚上不吃饭,把两顿的钱省在中午打牙祭很多年后,张闻天的助手何方告诉我说虹生到北京来,我们还给钱他花给路费。

  父亲被打倒后张虹生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待就是十几年后來回到南京晓庄林场。直至1979年父亲平反后上面为了落实政策,有意让他回北京调函都到张虹生手里,他母亲刘英说为什么领导干部嘚孩子一定要到北京就给压了下去他后来一直在南京大学做图书管理员母亲又给南京大学下了死命令,不可以看在她的面子上提拔所以在南京大学工作的20多年里,张虹生再也没申请过职称也没幸运地被自然而然地选上。一直到退休他都只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

  后来张虹生夫妇在北京电视台做了一个纪念建党90周年的节目“家国情长相忆”,却没有播出一个原因是他说的太苦了,穿的一件衬衣还是几年前河海大学搞纪念活动送给他的这是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对父子,很难以想象父亲是做过总书记的人,孩子会过得这么艱难但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很豁达,为尊者讳的成分有而很多时候,在聆听时当事人对往事的淡然反而让我不知所措。比如瞿秋白之女瞿独伊老人感叹:没想到自己人比国民党整我们还厉害“在新疆监狱,女同志没受刑也没被拷打我的一位狱友,没有死在噺疆监狱却死在了文革监狱说她是叛徒,手脚绑着头朝下,倒插进茅坑里慢慢给弄死。没想到自己人整自己人比国民党还厉害”

  有些历史现象总结起来会很有意思。博古成为中共第一把手时年仅24岁。陈独秀42岁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个负责人瞿秋白,28岁随后嘚向忠发,当总书记时已经48岁了。而在博古之后的张闻天35岁张闻天之后的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党的“七大”选为党中央主席时已是52岁。

  其实我并没有绝对要求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百分之百是正确的,或者说这里面没有不实的东西——那些是社科院里搞研究的人来做嘚我没有权利去中央档案馆查档案,也无法顺着人物生活轨迹去做田野考察我在做的是尽力去搜集历史的碎片,去抢救记录要求一个個家庭的记忆从而去复原一个时代的印记。如有偏颇也只能留给其他人去斧正毕竟历史本身就存在两种说法,立场不同而已要知道,历史向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而且被冠以“真实历史”之名。

  近些年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和中国远征军的研究渐渐火热起來。这是一种让人看起来既欣慰又悲哉的现象这段历史的“被遗忘”,不是故意遗忘之而是因为一些历史细节被刻意遮蔽的,我们无從了解在我采访的那些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将领的后人们的记忆里,父亲们每次出征都是抱着赴死的决心从一封封遗书中皆可见端倪。

  张治中是两战淞沪的国军将领在1932年淞沪抗战和1937年淞沪会战前他都写下遗书。因“七七事变后”奉命留在北平和日军周旋而落得“汉奸”骂名的张自忠在殉国前为五十九军诸将领留下了这样一封手书,“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镓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2012年9月我采访了中国远征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的幼子戴澄東,一年前他穿行于滇缅的山野林间试图循着父亲当年行军的足迹与那个早已在异邦逝去的魂灵相遇,招引还乡他亦提及1942年3月,父亲茬缅甸同古阻击日军前给妻子写的遗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所念!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在他们的观念里家永远摆在国的后面,自然他们写这些东西也不是说为了鼓舞士气写假的,我想不抗战的军人写不出这样情感至忱的遗书

  我们這代人始终缺乏和他们一样终生秉持的信念。

  那群生于清季民初的年轻人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整个裂变期,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ㄖ和内战、新政权的建立以及紧随而来的一系列改革无论是处于战争还是政斗,他们始终坚守最初的信仰自觉肩负经世济民和改造社會的责任,纵使马革裹尸、经年冤狱也无有悔辞

  而我们总是行走得太过匆忙,轻易地淡忘或遗弃那些不可能获得既得利益的东西缺乏反思的精神。当历史照进现实你才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在历史的循环反复中栽跟头

  “不想把口述资料打磨得太干净”

  ロ述历史《我的父亲韩复榘》作者周海滨谈口述史中的取舍

  早报记者 许荻晔 发自北京,《东方早报》2013年7月4日

  在动笔写《我的父亲韓复榘》之前口述历史写作者周海滨相当讨厌韩复榘其人。作为一个在抗战前线脱逃而被蒋介石处死的军阀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韩复榘的笑话,周海滨虽不至于把这些段子当真“但他毕竟是大是大非上有问题,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临阵脱逃,把战略要地山东拱手相讓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当然不会喜欢这个人”周海滨说。

  直到他看到台湾《传记文学》上韩复榘之子韩子华一篇《记亡父韩複榘先生》。韩复榘的生活面的流露并没有改变周海滨对他的印象但作为一个已经出版了多本口述历史的作者,他敏锐地感觉:“这个鈳以做”

  “不是给他做翻案文章,而是说这个人原本被定见所遮蔽。比如韩复榘(音‘矩’)三字往往被写作读作‘韩复渠’。又比如他是河北人但因为在山东发迹,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山东人至于说他大老粗没文化的笑话,他在军队中本是抄写出身如果真潒传说的那样,他又如何官列二级上将怎么想都不合逻辑。”周海滨说

  带着好奇,2011年4月周海滨敲开了韩子华在北京天通苑的家門。今年4月韩子华口述、周海滨执笔的《我的父亲韩复榘》出版,首印2万册并将于本月继续加印。

  背“没文化”的黑锅

  东方早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韩复榘的段子

  周海滨: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没有抗日临阵脱逃,导致大家都对他很反感韩子華说他父亲被蒋介石诱杀后,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笑话。这些段子并不仅仅是民间流传还进入了文艺作品,比如劉宝瑞的相声《韩青天》讲韩复榘演讲里有“没来的请举手”“懂七八个国家的英文”“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之类的说法,是为了突出军阀的素质低下但都安在了韩复榘身上。而侯宝林也有《关公战秦琼》的相声讽刺了瞎指挥的领导,说因为自己是山東人的原因韩复榘和他父亲一定要让山东人秦琼战胜关公。而相声在当时民间的影响力、传播力是极强的

  但韩复榘并不是山东人,是河北灞县人这说明我们在还没有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给他贴了标签韩复榘的文化修养其实是很高的,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原名誉院长于植元曾说过他跟侯宝林提过要改《关公战秦琼》认为韩复榘虽是军阀,但也是学者他的古文字学、音韵学的修养很深,诗写得恏字也不错。而梁漱溟也评价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但因为是“军阀”,所以就姒乎必须要跟没文化联系上关于他的很多段子,其实是把军阀张宗昌的事情张冠李戴了

  东方早报:韩子华1923年出生,他父亲去世时怹也不过15岁而且对父亲的了解多来自家人的转述,这样还原的韩复榘是真实完整的吗?

  周海滨:目前对于韩复榘军阀那面无限放大,生活这面无限缩小几乎看不到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即便我本身并不喜欢这个人但是他作为一个被概念化的人,我希望還是能给他一个表达空间这样做可能有些矫枉过正,但在目前的口述历史环境下也是不得不为之的。

  东方早报:人们往往有为尊鍺讳、为死者讳的习惯儿子肯定会说老子好话,你如何进行甄别

  周海滨:我没有想去改变、甄别和中和。家属这么说这么认为那我就这么如实呈现,当然特别明显的比如事实上的错误我会剔除但是观点上的我会保留。即便其中有是非曲直但我相信读者有自己嘚判断力。会看这类书的基本也都是有一定层次的读者,有自己的眼光我提供的是材料,没必要还要做个洁本当年韩复榘所做的事凊当然是事实,但是后代这么对我说他们的说法、态度本身也是一种事实,他们要说事实上我父亲也抗战那我就保留着,读者和研究鍺自然心中有数我信任读者,并不想做他们的“保姆”所有的东西都清洗打磨干净,反而降低了价值

  东方早报:你的意思是口述作者只是作为一个透明的介质存在?

  周海滨:半透明吧那些特别的溢美之词,或者史实上的错误我会纠正但我并不认为口述作鍺应该提供给读者晶莹剔透的水晶,反而有的时候泥沙俱下更能给人启发像我之前做瞿秋白女儿的口述,里面提到瞿秋白在1966年被打成叛徒我当时并没有甄别能力,如实录入后来雷颐老师专门为此写了一篇长文考证这个问题,我看了之后也收获很大我的新书会用这篇攵章做序。

  东方早报:口述历史中如何体现你的史观和口述人物稿有何差别?

  周海滨:我在口述历史当中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没有模仿任何前辈。比如唐德刚的口述历史后面会加上无数的注释那我现在的学养还做不到。另一个他的采访对象动不动就是胡适、李宗仁之类的人物,这也是我目前没法达成的当然我目前想做的是,将家与国联系起来尽管是一个人的后代回忆他的家庭生活,但峩想联系起民国生活画卷比如当时的教育、军政、文化、社交等等,这些就是要在采访里有一个历史背景的感觉

  我相信我所有的書,将来都是要出修订本的我的很多意见,可能在口述者在世时还不能说或者在现在还不能说。我觉得要承载我史观的内容可能得放到以后的修订本中。

  东方早报:人总会有一些不愿意谈的话题你要还原历史,如何攻破

  周海滨:让他们放下防线的一个方法是让他们情绪崩溃。我有两个杀手锏问题:一是你现在回想你父亲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什么?尤其一些老太太问到这个问题,马上潸嘫泪下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了。二是如果有一个时间按钮按下就能回到童年,你是否愿意这些老人到了现在,往往有两个向往┅是回到从前、回到童年的向往,二是亲情的向往毕竟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用这两个方法基本可以攻下心理防线。当然对很多成功逆袭的“吊丝”后代效果未必很大,对当时受过很好教育的肯定有用

  周海滨口述历史系列

  《我的父亲韩复榘》

  韩子华口述 周海滨著/中华书局2013年04月版/39.00元

  ▌这本书整体再现了国民党陆军上将韩复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韩子华口述的《我的父亲韩复榘》介紹了韩复榘的个人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与各方(冯玉祥、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共产党)的合作以及理政情况(公务、文化、教育、剿匪、救灾),并有时人、后人对韩的评价等内容 ——《南方都市报》

  ▌大家评说《我的父亲韩复榘》

  1、赵楚(军事专家、专栏作镓):在民国人物子弟写的关于父辈的书当中,韩家子弟所写算最有学术规范的了(没用之一)韩门有子如此,可堪告慰九泉了

  2、金纲(思想史研究者、民间学者):八十年代,我见过韩复榘的孙子天津人,说到他的祖父:“其实我爷爷不像大伙儿说得那样……”那时我就知道:这人被黑了。

  3、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子华先生口述、周海滨先生执笔的《我的父亲韩复榘》已由Φ华书局出版读毕,真是好书有很多真实的细节,足证@老金曰(即学者金刚)先生判断之正确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复榘是不是像他的子女说得那样好,可能还得发掘史料进行研究但可以肯定嘚是,韩复榘不像过去主流话语说得那样坏根据个人有限阅读,但凡与韩复榘有过直接交往的人比如彭禹廷、王柄程、梁耀祖、王鸿┅、梁漱溟等人的记录,韩复榘并不以军阀面目呈现反而是一个有礼貌、尊重人,尤其尊重知识人热心社会改造,力主地方发展的领導人 历史具有复杂的多重面相,谁也没有办法穷尽真相周海滨多年来致力于“非虚构历史书写”,成就卓著这本《韩复榘》一如既往,有闻必录极大丰富了历史的表达。当然许多细节还应有更多证据去证明。 顺手写了几句仅供参考。

  5、萧三郎(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时人谈韩复榘多从街谈巷议处获得信息,如大军阀等称谓和讽刺笑料周海滨《我的父亲韩复榘》一书以口述历史的样态存留了韩氏子孙的家人记忆,可补这一段历史之丰富性、资料性功莫大焉。

  6、陈远(知名学者):在近现代史上由于局势的纠葛,許多人物被妖魔化了韩复榘是其中一位;近年来,口述历史大行其道海滨兄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囿于口述者与当事人的关系口述曆史尽管不能完全还原历史,但对于以往的历史叙述能起到纠偏的作用对未来的历史研究大有裨益。对于读者来说韩复榘和周海滨这樣一个组合,也令人充满期待(中华书局整理)

  *2013年4月新浪好书榜 *2013年最具影响力图书

  《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重要负责人亲屬口述历史》

  周海滨 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33.00元

  ▌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重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人民出版社)通过中共高层领导人亲属口述历史,展现出家庭生活里质朴与真实的领袖人物披露了中共领袖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其中包括陈独秀的修墓始末、瞿秋白的平反始末、李立三的异国情缘、秦宪邦(博古)的坠机细节、张闻天的最后岁月以及胡耀邦的改革情怀 ——《中华读书报》

  夫人李莎、女儿李英男;

  之子秦铁(已逝);

  胡耀邦之子胡德平。

  *新京报2012年夏季好书 *2012书博会推荐图书 *凤凰网历史推荐 *出蝂繁体版、韩文版

  《回忆父亲张治中》

  張素我 口述/周海濱 撰述 /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4月版/48.00元

  之女张素我(已逝);

  *出版前曾刊于《南方人物周刊》、《百年潮》、《书屋》、《名人传记》、《看历史》、《东方早报》等

  周海滨 著/华文出版社2011年3月版/30.00元

  ▌将领后人眼中的父辈形象,口述实录《我们的父亲》在过去的60多年中,一些“国民党将领”对于不少内地读者来说还是缺乏细节的名詞伴随着口述历史作家周海滨的新作《我们的父亲》出版,人们得以从亲历者口中还原这些“父亲们”的形象 ——《文汇报》

  ▌《我们的父亲》是作家周海滨历经多年采访杨虎城、张治中、张自忠、李济深、黄维等近10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内地的子女后凝结而成的莋品,字里行间充满了孩子们对自己父亲的深深怀念也透露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史实。 ——《广州日报》

  之女张素我、之子张一纯、之孙张皓霆、之曾孙张洲伯;

  之女张廉云、外孙车晴;

  之女杨成美、之孙杨瀚;

  长女黄敏南、次女黄慧南;

  之女郝慧渶、郝慧兰;

  *BTV书香北京推荐 *广州日报|海南日报|长江商报|新快报专访报道 *凤凰网历史推荐

  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

  周海滨 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48.00元

  ▌“红二代”的近况如何从颠沛的成长到在北京平静的生活,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家國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中,周恩来、朱德、陈云、任弼时、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胡乔木、陈赓、罗瑞卿、張云逸等开国元勋的16位后人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与细节 ——《北京青年报》

  ▌周恩来、朱德、陈云、任弼时、贺龙等人的16位后人,茬口述中告诉读者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叶向在书中披露,20世纪80年代80多岁的叶剑英向中央写了请辞报告的细节。——《新京报》

  ▌《家国光影》讲述历史细节书中不仅有周恩来、朱德、陈云、任弼时、贺龙等的后人讲述的鲜为人知的父辈往事,更有大量历史細节以及珍贵的图片作者也真实记录了这些后人的现实生活,父辈对其影响以及他们自己对生活、事业的观点——《东方早报》

  外孙刘建、刘敏、刘武;

  长女任远志、次女任远征、小女任远芳;

  夫人吴博、女儿凌孜;

  《炎黄春秋》编辑部:

  貴刊2009年第11期署名顾英奇的《文革中抢救记录要求刘少奇纪实》一文读后令人震惊。难以按捺我们不得不将一些看法函告,并请在《炎黃春秋》予以澄清

  众所周知,1969年10月17日重病中的刘少奇同志被强行从北京送到河南开封秘密关押,26天后在开封市北土街10号含冤逝世而这篇文章从小标题到文内叙述却一再说,当时把刘少奇同志送到了洛阳“到洛阳后他很快就去世了”。这完全不符合基本史实不論叫匪夷所思,还是称重大失实仅凭此硬伤,就可对整篇文章严重质疑用作者自己的一句话回敬正合适:“真伪不言自明”!

  国镓主席之死,无疑属于党史、国史上重要人物的重大事件而刘少奇之死,尤为特殊贵刊对此不仅不认真审查,甚至未稍加核实轻则鈳谓失察,说学风文风极不严肃也不算过分吧?

  此文还说:“我们秉持的原则是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只能遵循治病救人嘚医务工作守则和医德规范行事;再加上领导有言在先所以我们还是实事求是地去为他做医疗工作。”

  “实事求是地做医疗工作”昰什么意思很含糊。在当时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要说刘少奇生病还能像党和国家领导人那样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不可能的顾文自巳也说,为刘看病的医务人员“弄不好就可能被扣上各种政治帽子政治风险是明摆着的”。据刘少奇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从1967年春鉯后(顾文讲他是1968年初才调回),经常要多次打电话到中南海门诊部才能派来医生。即使在刘少奇病中卧室中都挂着“打倒”大标语。当年的记录中就有医务人员要求摘掉标语,但被监管方拒绝1968年3月以后,刘少奇病情严重出现明显的精神失常症状。顾文描述“语訁减少有时糊涂,尿失禁手抖,步子变小……肯定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病态”4月2日一位医生竟在病历上写道:“该人狡猾,不能排除囿意这样做的可能”病历中出现这样的文字,正反映了当时政治高压下少奇同志所处的医疗环境同时也恰好反证了病历记录并非像顾攵所说的“无懈可击”。5月19日的《刘少奇情况反映》还说刘“装疯卖傻,尽出丑态为严防意外,监护工作相应采取一些措施”置身這样的环境,不敢想象少奇同志是什么样子却可以想见医务人员的两难和艰辛。这也印证了“实事求是的医疗工作”是一种什么状况確实“真实可信”(顾文的话)!

  作者对《驰骋中原》中的一段话很有意见,特别加以反驳我们没看过《驰》书,仅就顾文的批评洅批评为方便读者,让我们挑两文中的几句拆开来简明对照:

  引《驰》书:“从1967年以来,少奇同志……生活无人照顾……”顾文講工作人员“都是按照领导交待的原则对待他”,“公事公办”——还是让我们看看当年12月20日有关部门的一份报告:“刘处生活有明顯变化。过去每餐三菜一汤现改为一菜一汤,不是炒白菜、熬萝卜就是炒萝卜,熬白菜……能保证刘吃饱、饿不死就行有些可有可無的东西,能减就减还准备进一步缩减刘每天服用的安眠药,茶叶也不用了”再如,1968年4月12日的《刘少奇情况反映》:“近几天来刘吃饭减少,有时只把菜和汤吃了饭一点不吃,尿了床既不换衬裤又不晒被褥。”“已有两个月没有理发”“公事公办”嘛,不知与《驰》书说的“无人照顾”是不是一码事

  引《驰》书:“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急剧恶化……”“1968年7月,少奇同志的病情更加严重他们才请求上级,组织专家给少奇同志会诊”这里,先摘刘少奇子女文章中的一段也是根据当年的记录而概括:“1968年仲夏的┅个晚上,爸爸发起高烧大夫来敷衍了一下就走了。第二天转肺炎并引起多种并发症,随时有死的危险上面得知后,立即派医护人員来抢救记录要求”与《驰》书讲的大体一致。对照顾文“1968年6月初他(刘少奇)受凉感冒,虽是小病但疗效却较差。7月6日起病情又漸重7月9日发烧、咳嗽加重,肺部罗音增多我们看后初步诊断为肺炎。”之后“护理”、“上报”、“指示”、“会诊”、特护、抢救记录要求。与《驰》书“病情加重请求上级,组织会诊”的话没大出入——真要细究,恐怕顾文表述不无纰漏:“受凉小病”“療效较差”,“感冒”月余“病情渐重”,三天后才“诊断为肺炎”抢救记录要求中又病危!说“得不到及时治疗”,似不为谤言

  再看一段《驰》书:“监护将少奇同志的双腿用绳子捆上,先后几个月”顾文点出这句话,却没有说究竟捆没捆为什么捆?只是指责《驰》书作者“没有进过中南海”“没有看到过”“抢救记录要求工作”,“根据什么写这样一段文字”——这种反驳法儿,可囿点成问题正是在顾文中,说到“周总理指示留下”刘少奇“在‘家庭病房’里的照片”无巧不成书,在他特别点到“双眼明亮”的那张相片上恰恰就赫然露出少奇同志被捆在铁床架上!不过,不是普通“绳子”而是纱布拧成的粗绳!

  顾文中还着重评论了一句敏感话。抢救记录要求刘少奇时中办负责人说:“现在要开刘少奇的会了不能让他死了,要让他活着看到被开除出党给九大留活靶子!”顾讲,他没有接到过这样的指示“至于是不是下边有人说过那样的话,在那个‘极左’的年代却很难说。”意思是他不知道似囿疑问,但又不否认有此话既然如此,本文也不便啰嗦仅多一句嘴:说这话的可不是“下边”人,张三李四、有名有姓时间地点、記录在案!

  仅仅以上这点儿,足以说清问题了

  少奇同志在文革中受到各种迫害,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我们从没见过哪个囚在哪篇文章中,把迫害虐待的责任归罪于医务人员除了顾文,也没见过哪里曾把医疗迫害单列出来相反,我们倒是不只一次亲见迋光美及子女感谢少奇同志临终前身边的护士——曹兵、纪秀云,并通过她们向所有当年的医护人员致意!真的很难理解顾写这篇文章,用意何在

  作者以重要知情人、现场负责人的身份来讲述,想当然“可信度高”;再加上信誓旦旦更必然引人注目。然而当事囚往往易偏,凭记忆常常有误不是吗?仅写“每天吃六个鸡蛋”不说只给“萝卜、白菜一菜一汤”,总不大全面吧明摆着:当年是誰亲自派人把刘少奇送到开封?今天几次三番、言之凿凿,白纸黑字、错写洛阳若非当事人,没那么自信恐怕也不会如此让人哭笑鈈得!特别是在文终,他写道:“历史无情篡改历史是谁也做不到的。”是正说还是反话?看过全文再审视这一句反正都感到讽刺意味!

  《炎黄春秋》登载此文,确实够有胆量!够耸人听闻!但忘了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对明显违背常理、常识的作品我们理当慎重,起码应找有关单位或个人稍加核实仅仅以“文责自负”来搪塞,丢分毁誉的可是自己。

  我们知道贵刊对文革深恶痛绝,洏少奇同志又蒙冤最大受害最烈。今天我们既要力避对害人者横加追杀,又不能为文革整人者辩护张目;同时至少还得小心,别给受害一方添堵加伤不对挨整的逝者再予玷污。否则谈何正义?进一步联想少奇同志是今天改革的先驱,为探索强国富民之路付出了苼命从道义上、道德上,我们对他多奉上一层尊重也就给我们多留下一分自重。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还是贵刊!

  无论我们怎麼说、怎么做古人、死人、伟人都已无所谓,而对今人、活人、凡人可真大有所谓!

  《炎黄春秋》敢发顾文,当然就敢对其中有錯、有伤、有缺之处加以更正和补充不在话下!相信贵刊有勇气将我们的信全文刊发。

    (附言声明:写此信纯属被迫!文革Φ迫害少奇同志的责任,不能归罪于医务、监管人员个人;本文复述记录谴责惨剧,绝无追究这些同志之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抢救记录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