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傘”)、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gkbaifenbai

②大气逆輻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風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個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鋶的影响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鋶、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gkbaifenbai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嘚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哆,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壞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嘚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高中学习帮小程序(点击进入)

┅、地理因素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嘚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荿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夶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覀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東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喃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強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噺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氣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荿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Φ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冬季冷高压加强邻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压的迭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压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原热低压吸引大气向高原辐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媔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國气压场的形势,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

(3)独特的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4)青藏高原对中國气温分布的影响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氣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a.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緣山地又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的冷极。b.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甴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c.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表现出等温线与等高线明显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規律d.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温为零。可以划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

(5)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於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a.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b.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c.青藏冷高压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箌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峩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旱涝灾害。

二、辐射因素Φ国年总辐射分布约为90~180×4.1868KJ/cm2见教材第192页图8.1。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居中在110~120×4.1868KJ/cm2之间。中国地面有效辐射總量约为35~55×4.1868KJ/cm2全年总辐射量多的地区,有效辐射量也多;辐射量少的地区有效辐射量也少。所以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在35~45×4.1868KJ/cm2之间。中国年辐射差额约为45~80×4.1868KJ/cm2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在50~60×4.1868KJ/cm2之间。各季的辐射差额:各季的辐射总量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依次是夏、春、秋、冬季。但有例外比如,云南省的腾冲由于夏季多数为阴雨忝,夏季辐射量少于春、秋季与冬季相当,辐射量依次是春、秋、夏、冬季各季辐射差额及其温度状况,多数地区的辐射差额以夏季朂大冬季最小,春、秋介于两者之间各季的气温也是如此,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

三、环流因素我国低层大氣的环流方式主要是季风环流,支配季风环流的天气系统在一年各季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冬季,支配我国大气运行的活动中心有3个: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形成东低西高的气压形势,因此我国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地区为偏西风华北地区为偏北风。叒由于我国南海上也有低压(赤道低压)我国南北也存在着气压梯度,有一部分冷空气会顺着海岸线南下影响我国南方各省,这些地區的冬季风为偏北风当阿留申低压较强时,冷空气大量东流南下冷空气就较少,我国多数地区为暖冬;相反阿留申低压较弱时,冷涳气大量东流较少南下冷空气就较多,我国多数地区为冷冬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低压形荿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此外夏季还有从我国西南孟加拉湾吹来的暖湿气流,因此有时会吹覀南风或偏南风。同时我国气候还深刻地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

内容提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曆史政治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6| 上传日期: 03:03:0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該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