捜狗问问无故删我问道的提问账号是什么封我帐号!系统提示我到页面下方意见反馈和申诉,我进入页面后,捜狗问问不回复咋办

我的问道帐号,被盗号的知道了,他知道我的三项资料,可是手机认证和乾坤所都是我的,问问各路大神,他还

我的问道帐号,被盗号的知道了,他知道我的三项资料,可是手机认证和乾坤所都是我的,问问各路大神,他还能盗了我的号不

可是他知道我的身份证号,老改我游戏密码 ,改的很心烦,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改不了,我想等手机认证够了30.天然后转移角色

工作人员会在48小时内处理,处理结果请关注系统通知,感谢您对百度知道的支持。

  • 1.回答无意义,对问题无帮助,例如:盲目复制、过于简略、低质等;
  • 2.内容明显错误、内容真实性存疑、内容过时;
  • 3.内容违反知道协议,可能涉及答非所问、灌水、偏激、攻击性等;
  • 4.部分问题下提交的回答需要审核,审核通过前会暂时折叠。
119道王杀塔都是带乾坤罩和如意圈的,119杀塔到150就不好杀了,主要是靠罩子反的都,一万2可以封,150杀塔,都是体宝宝砍下,然后人再杀才砍的动,你要是杀过150以上你就懂的了

我只是说封天权和天璇的。150层左右呢

150的1万就可以,我139金9980多年,可以稳封,杀180以下我敏力水15000年道可以稳保,

怎么会那么高我117。4500的道行都能稳封143层的天权和天璇。没打到过144现在无聊了想搞个称号。我要怎么知道别人在117打了几层

你杀不上去,实力最重要,145的星君一下就可以把你秒杀,你封不上,一个大秒可以把你宝宝秒死信吗?

本人抗5的圈杀到184一下就给破掉了,

大概打到多少?怎么知道别人打了几层。百晓通只能看到119的

能杀到多少层看你的装备,道,和宝宝,王一般都是119,很少117的王,我们区119的王最高杀69层,羡慕啊!哈哈

117是为了守护拿称号啊。目前最高记录雪域来了5队没打我下去。最后一个问题啊。。怎么知道别人在117打了多少。。万一我飞了还是没那么多层就亏了

飞一下才2元钱?117说不准,最好花钱找道王带,稳杀50层

落笔之时还清楚记得大一时看赖达鹏《浙大咨询路》的情形,那篇文章影响了一届届以咨询为求职目标的浙大人,可以被称为浙大咨询求职者的圣经。5年后当我为本文取名之际,已直浙大咨询offer丰收之时,作为其中一个小份儿,无能力代表其他各位同仁,故命名为《我的咨询路》

本文将讲述作者从励志于投身咨询行业,为其所做的准备,一些能讲的面试经过,到拿到offer后回首5年大学生活的感受。目的为个人求职乃至大学生活做个总结,也希望给各位有志于咨询行业的同学们做一些参考。文中可能提到一些咨询公司,行业术语,恕不多加解释,我的假设是看此文的大多数同学应该有所了解。文中所述均为个人感受,无不良目的,若涉及商业敏感话题,请通知本人,谢绝跨省。

关键词个人简介:梅尔顿基金会,浙江大学,MCA,McK 8个月实习,06级竺院工科平台,计算机,强化班,延毕,AIESEC,巴西


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朋友们都会瞪大眼睛做shock状。是的,我将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顶级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目标的时候是高三保送之后。随后,我的大学5年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所努力的。

讲起来那个时候还真是天真无邪,当时想竺爷爷的两个问题:“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倒着想的,我想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呢,那得问自己人生有啥目标。正好那时候读了些励志书,学到了财务自由这个时髦词汇。我想要是40岁的时候能够财务自由然后环游世界就好了。咋能40岁财务自由呢,那得自己当老板,做投资人。咋能做投资人呢,那得有点本钱(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PE,VC,leverage啥的,以为投资就是自己掏腰包呢),有人脉,有商业嗅觉。咋能具备这些呢,我困惑了。从后边想不成,我就从前边想,“来浙大做什么?”知道浙大工科强,那就选工科,要抓住核心竞争力;但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做工程,做技术的料,所以念完了之后得转啊。咋转呢,听说有个叫MBA的东西挺好,于是就去查了HARVARD,WHARTON,STANFORD商学院的资料,发现人家只要有工作经验的。那干啥工作能进这些商学院呢,上CD一看有个叫consulting的行业很靠谱,于是就去看了一本叫vault的书,我这一看,好像“有本钱,有人脉,有商业嗅觉”这个叫consulting的行业都满足要求。便高喊一声“BINGO,就它了!”,自己还傻傻乐了一个下午。咨询缘起,这一年我18岁。


来到大学第一年,顶着不能被竺院淘汰的危机感,没别的想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一年是我人生学习最刻苦的一年,几乎就没怎么出过紫荆港,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周五下午躺在湖心岛草坪上晒晒太阳,看看书。平静而充实的大一生活让我渐渐忘记了思考人生和理想的那一个下午,直到加入梅尔顿基金会(The Melton Foundation)。那一届毕业的MF学长有三位投身管理咨询行业,有两位加入了麦肯锡公司,其中一位就是《浙大咨询路》的作者达鹏同学,这让我感觉到咨询行业离我不再那么遥远。

记得第一次和达鹏谈,他问我为什么想进咨询行业,我就说想尽好商学院,以后做投资人。他问我咨询行业和我最后做投资人的目标什么联系,我说“要有点本钱,有人脉,有商业嗅觉,咨询靠谱”。他说想法是好的,但有些太早了,你现在就好好学习,等到大二大三了再好好考虑考虑吧,看看我写的那篇《浙大咨询路》,可能对你有帮助。于是我拿到了达鹏当年准备咨询的所有材料,花了一个下午好好看了《浙大咨询路》,不禁拍大腿高呼“偶像!”

注:作者建议《浙大咨询路》必读,叙述非常详尽,雷同之处在此不加赘述


从打看了浙大咨询路之后,给自己制定了大四(没想到会念大五)找工作前的几个硬件要求:专业排名前5%,三大之一暑期实习,出国交流,leadership经历,基本商科知识。想想大二能为哪些做准备呢,好好学习->专业排名前5%,梅尔顿基金会->出国交流,梅尔顿基金会-> leadership经历,看经济学原理->基本商科知识,可是?-> 三大之一暑期实习。又给赖达鹏打了个电话,他说公司的暑期实习是针对大三和研二学生的,你现在还早。于是我就开始了海投,当年真是海投啊,基本上应届生上所有我听说过的公司我都投,而且注册了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都多家网站帐号。结果没有一家理我。于是终于放下这份骄傲,回去跟家里人讲,我想找个公司实习。爸爸帮忙安排了一家做清洁能源投资的公司,这年暑假开始了第一份实习。在每次找实习的过程中,应该想想这份实习会给下一份带来什么。有的是靠你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学得的东西,这很重要,所以珍惜每一份实习,勤快点,多干点活,学到东西都是自己的;还有的就是靠名气,比如你在小企业做第一份,第二份可能就大企业了,第三份就500强了,第四份就咨询投行了。其实每一份实习都给后一份实习公司做了品牌担保,名气越大肯定担保力度越强。我的这份实习内容主要是看应不应该投资一个做高效能炉具的厂商,从中学到了很多财务知识,对投资这行有了一点感性认识,也为我下一份实习做了品牌担保。

大二末期另一个重要选择就是专业,最终选择了计算机。因为当时从梅尔顿基金会的CS大牛叶古古哪里知道TechCrunch等网站,开始关注新的网络应用,新的VC投资,想象着MBA后,在硅谷混几年跟VC圈子搞熟,几年后带着一个成熟想法,找几个清华学生回国编个网站,搞几年卖给Google百度啥的不就财务自由了吗(当时不知道还有腾讯这个老虎啊)?而且计算机是工科专业中和普通人民群众最息息相关的,所以就选了。不少同学质疑本人纯属CS专业混子,是吧,也不是。我是从来没去过实验室,没写过什么程序,但我知道哪个VC给哪个公司投了多少钱,为什么投,发展前景在哪,背后的技术趋势是啥。而且计算机很多编程思想让我的思维的逻辑性、结构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的咨询面试非常有帮助,这也可能是理工科学生的一个优势吧。

Association(MCA),应该感谢立阳等MCA元老们,为浙大的立志于专业服务行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提高的平台。MCA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圈子。大学到后来,大家都混圈子,而浙大专业服务行业特别是咨询行业的圈子就在这了。从实习、全职招聘的分享,针对热点经管话题的讨论,到咨询面试的准备,特别是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校友的一线感受和提供的PTA机会,至少在浙大是独一无二的资源。这才有了我们“4人小分队”的战绩,这是后话。


我觉得大三前半年是定型的一段时间,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了。工作,出国,保研,考研。工作的就拼命找实习;想出国的就拼命背红宝、发paper;想保研,成绩好的继续好好学习,成绩不够的想想其他出路;想考研,您可以开始复习了。因为每条路的交集很小,而且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除大牛外几乎不可能兼顾。所以到这个路口的同学们好好想想,该做选择了。

如果选择工作这条路,我觉得理想的大三这年可以这么过,寒假做份能给自己品牌担保的实习,暑假做份能给自己保底offer的实习。期间有时间做做PTA,参加几个商业比赛,其实都是为你的暑期实习铺路。

我这一年在奔波中渡过,加入了强化班,为了给自己一个动力好好学学经管知识。很惭愧,课上得不多,但自己看了些书,包括经济学原理,公司理财,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这四本对我知识储备奠定基础的好书。这里建议非经管专业的同学好好读读这四本书,我觉得基本上会涉及到所有你在case interview用得到的经管知识。

和梅尔顿基金会的两个好朋友参加了欧莱雅工业设计大赛,很遗憾只拿到亚军,没能让我们一起再去一趟巴黎;参加了IVEY-COCACOLA案例大赛,拿了个冠军,第一次得奖金并公费旅游的感觉非常爽。如前所述,商业比赛是给实习铺路的,比如IVEY的比赛冠军就有可乐的实习机会,而且你在其中会认识很多商界精英,做实业的、做PE的、做IB的都有,建立好私人友谊之后,他们所在的公司就变成了又一个潜在的实习目标,更有好心的还会帮你介绍的他的朋友的公司。另外参加比赛也会让你好好梳理你所学的知识。

这一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拿到了McK的第一个PT实习。我这年很点儿背,McK取消了暑期实习项目,让我一直盼望的机会消失了。我是靠梅尔顿基金会的戎莉莉学姐的推荐拿到这第一个实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之前一份实习做过一些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跟项目靠谱。

这里要感谢莉莉学姐,如果说达鹏为我的咨询路树立了一个灯塔,那莉莉就为我开辟了到航线。这里说说consulting firm的part time实习,其中McK的是我亲身经历,其他firm是道听途说。对于浙大学生来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靠人推荐!很遗憾,靠直接投简历基本没戏。因为Part-time program说起来就是公司缺人干活,找你来干。而且对大部分公司来说part-time工作内容主要是查数、cold call、做chart,不需要太高的能力,在招聘上也不会花太大精力。那一样是干活,人家上海学生有地理优势,随叫随到。浙大学生就不成,来回跑不起,尤其被高铁了之后,想全心投入必定要长期在上海。这就存在些问题,一是翘课是公司不支持的,二是有活给你干还好,有时候就是没活干,那你还翘着课,多得不偿失啊。所以公司其实还是本着为大家好且开支最小化的原则,倾向招本地学生。但如果有内部员工推荐的话,HR部门一般会给些面子的。因为这样员工就相当于给你实习生做了品牌担保,会保证你的干活质量。

这样有学长介绍的实习还有个好处,就是有了mentor。对于part-time来说,公司是没有义务像对待暑期实习生那样培养你的,所以如果没人罩的话很容易找不到方向,融入慢,也就只能做边缘的查查数这样的工作,做不到核心模块。而且大部分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工作,不能上项目。但如果有人一步步教你的话,加上你自己好学,肯下功夫,可能一开始就上项目。如果能在初期performance就很好,很可能做的东西原来越核心。而且如果项目经理对你的表现满意,很可能下面有项目会主动联系你,并给你更challenging的任务。这样就是个良性循环,让你更快的成长。

我的8个月McK的实习经历就是这样的,从一开始做一些录入数据,查数的工作,到最后一个项目的时候自己负责一个项目模块。这样的成长是跟莉莉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分不开的,她手把手教我如何查数,如何做chart;给我讲解项目的大体思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拆分问题;不断引导我进入核心模块,帮我挡去一些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工作等等。Again,梅尔顿基金会改变了我的一切。

search,就是从网站、书籍、数据库等处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就是Google了,永远带着假设去找,要不累死你。特别提一下两种东西,财务数据和机密文件(政府规划,公司内部报告等)。提财务数据因为这是最普遍的一类活,做起来也挺简单的。首先,Google这家公司,如果搜索到6位数字说明是上市公司,0开头的是深市的,6开头的是沪市的,然后去证交所查年报即可。若果是国外公司,直接去它网站,首页上一般都有investor relations一栏,进去找年报即可。如果以上两方法都没查到,基本上此公司非上市(如果你不放心,再Google xxx公司上市)。这类公司的财务数据比较难拿,如果公司有ISI账号就很容易了,但这里的数据一般都会滞后一年,所以最新一年的数据还要Google。如果没有ISI,那就惨了,一年一年Google吧。关于机密文件,这类东西一般百度,Google不到,我的方法是去论坛。一般每个行业都有它的专业论坛,在哪里混的很多人都是有很深行业背景的,说不定他们哪天心情好就发一帖,附件打开首页都写着两个大字,机密!

关于cold call,其实我打的非常少,印象中只有两次,一次是打听一个产品的价钱,一次是弄清楚某公司的销售团队构成。记住两件事,第一脸皮要厚,第二千万别用公司电话也别用自己电话,用谁的自己看着办吧。

关于sizing,这个要多说几句,因为这个是整个项目让我最纠结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了。可能很长,看不下去同志永远记着两点:1.克服畏惧心理,大胆做假设 2.每个市场算出来都要triangulate,即至少三种不同方法证明这个数靠谱。下面开始罗嗦… sizing的目的是计算出现在以及未来的市场容量。大的方法分两种,找别人拿,自己算。找别人拿的方法如下:第一,analyst report,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有些上市公司,会有一群辛勤的行业分析员们去分析的,你的任务就是找到report。McK有台电脑里面可以查到所有券商的report,几乎实时更新;自己找的话Google“公司名 filetype:pdf”,有时候还有意外收获(公司内部文件啥的)。第二,年鉴,各种行业都有年鉴,就是太厚了,慢慢翻吧。第三,就是Google xx行业市场。自己算嘛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比如你知道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又查到了他的市场份额,BINGO;再比如一个行业几大公司垄断,把它们的销售收入加起来;复杂的就要搭model了,方法两种,top down,bottom up。 Top down就是从一个已知的大市场一点一点把蛋糕切小,直到分到目标市场;bottom up就是从产业链甚至产品入手,一点一点加上去。最难的莫过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了,特别使一些现在根本不存在的市场。首先找到driving factor,即什么驱动着行业发展;然后对其做几个scenario,就是对driving factor做假设,激分进情形,保守情形。工具就是excel了,几点注意:1. 一定有张overview,反映最核心的数据信息;2. 每个市场两张表,一张主page,反映市场数据和关键假设,一张backup标注计算用到的facts和它的来源;3. 只有facts和assumption才用hard number,其他的一律公式托出来;4. assumption要鲜明的标出,因为将无数次被修改5. 别着急key in 数字,一定先把框架搭好!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完成modeling,千万别偷懒,在做第一张sheet的时候不会觉得什么,到最后一个model十几页sheet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养成这些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基本上所有需要计算的sizing问题都会用一个excel文件做backup,可能在纸上写写画画会更快,但manager哪天过来问你这个数是怎么算的你就傻眼了,每天看无数的数据,怎么会记得,所以用excel backup吧。关于sizing想说的太多,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还记得第一次做model畏手畏脚的不敢做assumption;第一版做出来后晚上会因为对自己算出来的数不comfortable而睡不着觉;做了N版终于觉得靠谱了之后被行业专家批的一无是处;最终看到自己算出来的数字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大兴奋和小恐惧…

关于PPT,先普及的名词,McK把最后给客户的PPT叫pack,每页叫page,专门负责 PPT的部门叫VA。我做过的pages应该过百了吧,对McK的表达风格有了点认识。首先,大逻辑一定简单,让傻子都能看懂。对应的pack里的就是标题了,McK的标题真的是storyline,穿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只看这个故事就会理解这个项目的key message。举个例子,比如说一页page想表达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McK的标题一定不会是“XX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而是“XX行业市场分散,大量民营企业涌入,前10家领先企业市场份额不足20%”;第二,永远用图表,矩阵等最吸引人的方式支撑story line,翻开McK的pack,50%以上的page使用图表展示的。不能用图表的也要做成矩阵,矩阵其实跟表格挺像的,目的就是使大段的文字有条理;第三,细节分析内容要仔细到把行业专家都震住,这对应的就是backup pages了,一律都是10-12号字铺满整个page,真正能做到客户对主pack有什么问题在backup pages里都会找到相应的分析。这样的布局的道理是,客户的大老板是没有时间仔细看整个pack的,他也不需要看,只要你告诉他该做什么就行了,所以他只看看storyline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分公司的老板们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要教育自己手下的人学学McK做的pack,所以就看看主pack就够了;真正负责落实的人需要知道每一个细节,backup page就是给他们准备的,有问必答。

关于knowledge brief,就是查找和阅读大量的行业报告,把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讲给BA听,他问什么,你告诉他什么。像这种portfolio management 的case,涉及到的行业可能有十多个,BA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每一个都去了解,实习生的任务就是做BA的智库。这个活是我的favorite,因为可以阅读大量的内部资料,去学习新的行业,从它的产业链,技术,产品到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等。而且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以后team关于这个行业的一切问题都会来“请教”你,无论是BA还是Manager,这种被需要的感觉非常爽。这里特别提到一点关于专家访谈,很多时候光阅读文献是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动向的,一定要找专家访谈。但千万不要以为两手空空找他问就行了,永远做到让专家觉得你也是专家的时候再去做访谈。这样他才能跟你讲更深入的话题,因为他知道你可能会给他带来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教育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

这个一般实习生应该接触不到,这应该是BA干的活。我当时也是凑巧项目上的一个BA生病了,又抓不到人,然后我之前又做了很久得到了项目经理的信任,就把这个module交给了我。这里的工作除涉及到所有我上述提到的任务之外,还多了和leadership和客户讨论。这个压力很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要对我做的东西负责,直面leadership和客户的challenge。但同时也是提高最大的,因为不但你学会了怎么做分析,还参与了思考需要做什么分析的过程,还有学会和客户沟通的方法,而这后两条也是对case

要先做那些对team impact大的事情,而非最体现你impact的事情


Manager让你花2个小时做一个Potential M&A list。他给你一堆公司的财务数据,让你整理成一张page, 并加上你对公司的一些review, 包括市场地位、在华投资情况、技术能力等。 这时候你可能倾向于先做review,因为比较interesting,能发挥你的个人价值;而那些输数据的事情看上去很无聊,很低级。但现实经常是,Manager半小时之后告诉你,马上要page, Partner要看。结果你还在找资料来写review, page连个型还没有呢。

总结起来,应该把一切已有信息整理好,然后在去找未知信息;因为这样在每个时间点,你至少能让人看到一个big picture;对于大局而言,很多时候这个big picture 就足够了。

老板不会care你的成果发挥了你多少聪明才智,只会care你的成果对全局的作用。

很多时候你找了一堆自认为interesting的东西讲给manager,他听后的第一句话:“so what?”。你这时才想到其实你找的这些东西什么都说明不了,或者根本不是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找东西的时候,应该时刻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这就要涉及到下面要说的hypothesis。跟manager讨论的时候,要把conclusion先告诉他,必要的时候再将supporting evidence。因为很多时候,manager只要一个结论就够了。(请读《金字塔原理》)

带着hypothesis去找资料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样你会时刻focus在你的目标上,而不会被“你觉得interesting的东西”冲昏了头脑。而且,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random搜索会死人的。如果你有一个hypothesis,你就会有更详细的关键词,就会大量缩小查找范围;而在当你发现前5页搜索结果里没有你想要的东西时,很可能你的hypothesis是错误的。这时候你就得到了另外一个hypothesis(前一个的否命题),你同样有详细的关键词进行搜素。

当你看到你辛辛苦苦做的东西不是客户想要的的时候,那滋味非常不好受。客户有时候自己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靠一次次访谈,交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外,就是注意听讨论,尤其是Partner和team的讨论。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听他们讲。Partner都是在一个行业做了许多年的专家,往往听他们讲10分钟,要比看好几个行业报告都有用。

奔波忙碌中大三也过去了,我也即将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大三末尾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延毕,去巴西。我怎么想的?首先我很现实,那年整个找工作大环境不好,尤其是咨询行业opening很少;第二很浪漫,我想就这么往火海里跳了大学不完整啊?工作之后可能再没有机会有时间有勇气去到一个非发达国家居住一段时间,游历一段时间。第三我单身了。这里感谢AIESEC成功帮我成为留级生。

我在巴西帮一个做家用电器的公司做sourcing,主要负责中国的供应商,工作很清闲,米不少。我一共帮公司找到了3个新供应商,直接节省成本100,000刀每年。老板很高兴给我发了笔奖金,我2个月的巴西游的资金也就有了保证。

总结起来整个巴西行以玩儿为主,通过狂欢节等一系列洗礼,被称为比巴西人还巴西的中国人。走遍了巴西,交了个巴西女朋友,也懂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萌生了回巴西开农场的想法。

回过头来讲这段经历对我求职的影响。给了我一年缓冲期,等到了一个好年景;有了多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经历;自己financially support自己在异国生活了近8个月,人更成熟;学会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硬实力添了一笔;有了保底offer,回巴西开农场,心态更好,而且近一步缩小了我的求职范围。

我去了巴西,并爱上了那片土地,2014我还会回去的

六、 申请,“四人小分队给力”


我想这部分可能关心的人最多,那我就尽量写得篇幅少一点吧。

我只讲McK,其他家没拿到,没发言权。

简历关,请参考McK官网video中对experience based interview方面的介绍。McK看4方面,官网明摆着告诉大家的。那你简历就要突出这4方面,最完美的是做到让每条简历上的东西都能对应一个方面。突出你的长项,要有闪光点。

笔试,我最惧的一个环节。其实还好,今年过笔试的同学很多。笔试准备请做N遍官方样题,有同学说也可以拿GMAT题练习,我没试过。我做的就是做了2遍样题,掐好时间,样题第一遍基本上是做不完的,但一定要逼自己不能卡在一道题上。第二遍做按照官方解题手册方法做,可以再做一遍加以强化。我拿到实际的笔试题比样题简单得多,时间很宽裕,大概有5分钟左右时间检查。

口试,这个就是看口语了,平时多练练吧。

面试,今年McK面试分2轮,第一轮一个半天2个面试官为EM或Asso级别,第二轮也是一个半天3个面试官为AP或P级别。面试均为1个小时,15分钟behavioral,45分钟case。

Skill大概是笔试和case中主要考察的,其它三点至少每点准备2个例子。例子怎么讲是有学问的,我的做法是一句话重点,然后挑战、举措、成果分别展开。建议有时间看看《金字塔原理》,其中讲到的金字塔原理,MECE等原则都是McK咨询的核心方法论。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我一般先讲两层,第三层由于要讲的东西太细太多,所以先不讲;如果面试官对哪个感兴趣,觉得有必要展开会问你的,那时候再展开。

再说case interview,怎么准备呢?看casebook,mock,自己总结如此循环。如果我重新准备一次的话,我觉得最理想的准备过程是:

2. 上这个网站, 作者是个前McK,超级大面霸,拿了无数家咨询offer。有段免费的视频(因为是YouTube要翻墙),详细的介绍了case interview。尤其因为作者即做过面试者也做过面试官,所以对case interview的本质,也就是和真正consulting work的联系做了详细描述。你如果知道了面试官在想什么(用该网站作者的话说是非常predictable)的,那case interview就非常简单了。网站里还有一份3C为基础的framework,基本上是你把那些问题都问一遍肯定能把case解决出来,但也必挂无疑。因为这是boil the ocean方法,就是说你把大海里的水都蒸发掉肯定找的到针;这肯定不是该用的方法,但至少告诉你如果想boil the ocean,应该怎么办。

3. 然后拿着boil the ocean的方法看vault,熟悉方法,并留意为什么有些问题可以不用问

4. 找同伴mock一次,找找感觉

5. 花一周时间认认真真看case in point,留意他的framework,不断形成自己的framework,并用case验证可行性。每次没有cover的点就往framework里填,觉得逻辑上不大说的通的就修改

6. 同伴间开始大量mock,官网case,Kellogg,Harvard都是好书。尤其在你做面试官的时候注意发现对方的错误,这是你提高的最好途径。(话说我2中提到网站的作者还专门做了套材料,就是他在给别人mock过程中指出对方错误的,卖200多美刀呢)每个case做完后两个人要一起总结,讨论,提出对方优缺点,并一起给这个case想出个最佳做法。

7. 对每类case形成自己的一套框架(千万不要什么都上3C),并不断用case进行验证

8. 找咨询公司员工mock,有条件的找manager及以上级别的,因为他们接受过面试培训,更清楚应该怎样conduct interview。

9. 放松,放松,放松,真的到最后两周我都没有看新case,只是一遍遍看自己的case framework,然后就是放松,放松,放松

最后总结,这些完全可以靠准备,很程式化的东西。只有中间深入某一模块的时候,你要面试官互动,从他给你的信息中判断出前进方向,或者找到问题的原因后要给出解决方案时,这个就是靠能力积累了。从实习中的积累,平时多看看商业评论,比如麦肯锡季刊、ATK论丛都挺好的。

关于framework,我觉得没有普适的framework,这也是case 的魅力所在。但能做到是对于每类问题有一个自己的framework。我个人的framework是参考前人经验,加入自己的思考习惯,通过case不断验证形成的。到最后,我发现大部分问题都能很顺利的解决。我不会直接用3C,4P这样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帮助我们思考用的,不应该是issue tree的部分;而且大家也知道,面试官听也听烂了,没新意,不能体现你的sense,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framework一定要个人订制,这样你才能在面试过程中熟练应用。很多时候你要1分钟画下整个issue tree,4大块,12小块东西,现场想是绝对来不及的。如果遇到了没见过的case 类型怎么办?首先,我在面试过程中没碰到过,大部分case还是Profitability,M&A,Market Entry,Sizing这些常规类型。如果你真碰到了,别叹气,先笑一下,说声interesting,然后开始思考。这个时候我会想想Revenue&Cost,3C,4P,五力这样的大框架,真的会在危难之间救你一把。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面试官是来帮你的不是来难为你的。当你拿到一个从来想过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人的战斗,从而把面试官搁置了。永远要把面试官融入进你的讨论,具体怎么办呢?

1. 你的笔记,框架一定要清晰。这样面试官才知道你在说哪一部分的东西,才知道该如何给你暗示。我一般一个case都要用掉4-5张A4纸。1页笔记,1页大框架,1-2页框架展开,1页计算草稿纸。千万别舍不得用纸,一般面试官都会给你一打的,实在没有,就跟他要呗。最理想的情况是,面试结束你这4-5页纸能成为成型的PPT chart,没参与讨论的人看了也清楚你的思考过程和结论。这个很难很难很难,但最起码要做到大框架页要成chart,而且最好化成issue tree。因为这页会被不断用到,始终给面试官和你自己一个big picture。

2. 列好大框架之后要求和面试官并排坐,或成90度角坐,不要面对面。因为你要给他讲框架的时候要把这页纸顺着给他看,而且要边说边写,所以面对面几乎不可能的。而且这样也自然地和面试官形成了一种讨论的架势,就不是他在面试你了。他也会自然而然的给你更多帮助。

3. 经常总结,做下一步之前问一句。在一个部分分析完到下一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总结,告诉面试官这一部分的key finding,问他是不是可以继续。如果你漏了什么东西,他至少会告诉你“再想想”。

loud。应该贯穿面试始终,特别是两种情况下。第一stuck的时候,这时候先总结现有finding,然后说我现在在想blablabla,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而且让面试官知道你在想什么,也让他有机会给你提示;第二,你想算数的时候,一定先说想判断blabla,我现在想算个什么什么数,很多时候面试官知道你的思路就不会让你算了。千万别啥都不说自己闷头算起来,面试官会很迷茫的。

再很重要的一点,一个数据本身永远是没用的,只有当他和另外一个数比的时候才有用。比如说,你分析市场吸引力,你问面试官市场容量多大,他说1亿。那你说这个市场到底大不大呢?大不大看给谁比,如果我现有业务市场才100万,那这个市场就很大;反之,如果有100亿,那就很小。所以得到一个数的时候一定别忘了问问竞争对手的数,历史往年的数,自己的数,反正能做比较关系的就成。

准备case光靠一个人是不成的,一定要组成小队。好处如下:第一、信息共享;第二、交流讨论;第三、MOCK;第四、促进学习热情;第五、交流倾诉。这个找工作季,我有幸和ZHY,SJN,LWQ组成了“4人小分队”(这名我自己取的哈,没跟大伙商量过)。我们一块儿准备面试,一块儿去面试,一块儿发牢骚,一块儿拿OFFER的日子是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还记得面MONITOR和MCK终面得时候,“4人小分队”都有3人入围,其他candidates问起来首先是惊讶竟然有这么多浙大的,然后惊讶我们三个竟然认识,更惊讶我们竟然一块儿准备面试。是的,这也是浙大的一个优势。

浙大的咨询热来得比较晚,大家还都处于一个懵懂期,相比北清复交在咨询界校友林立,又有地利优势,看起来是很弱势的;但有一点,正因为这行人少,所以大家很团结。尤其是MCA成立之后,更把这群人捆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内部推荐拿到的PTA等机会并不少。而且每年找工作时focus在咨询行业的就3-5个人,很容易抱团。大家毫无保留的分享,一致对外,不会出现像有些学校每个人有信息、有方法都藏着掖着,生怕被竞争对手知道。MCA有句话“为他人全心复出,为自己收获未来”讲出了我们的心声。

最终我们4个人都拿到了心仪的offer,也通过这个过程更加了解彼此,成为好朋友。以后大家都在上海,一块儿为我们下一个目标努力。

P.S.关于更多面试经验,请仔细研读《浙大咨询路》


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好多人。

首先谢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一直支持我的一个又一个决定;

然后感谢把我招进浙大的程艺老师,没有您提前把我招进浙大,我就没有那半年思考人生,也就没有我大学这一路;

感谢梅尔顿基金会,我说过我的大学everything related to Melton Foundation,MF的人为我指明了方向又给我开辟了航线,还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提高自己并实现我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我有归属感的地方,让我认识大学里最好的朋友;

感谢MCA,让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和的一起为理想奋斗的人,总而才有了“4人小分队”的故事;

感谢Kevin和所有McK帮助我的同事,你们让我坚定了选择McK的信念;

感谢我的导师卜教授,因为个人选择,我没有在实验室做过事情;您还能支持我,并继续愿意指导我,我非常感激;

感谢竺院,2年坚实的理工基础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还有那给力的5%排名;

感谢我所有的朋友,你们一直的关注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这篇长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写了这么多字,多亏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懒惰和虚荣是人性的两大弱点,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它,并使之为我们服务。用虚荣治疗懒惰是我常用的方法,每当遇到一个自己觉得非常必要做,但又没有压力做的事情的时候,我都会让尽可能多的朋友知道我要做这个事。然后虚荣心就会帮着我把事情做完。当然也有像今天这么悲剧的情形……

这10000多字说是想给其他同仁做参考,其实更给我自己的一份总结。我一直是一个有目标,坚定前行的人,目标达成后的总结让我更清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更清楚未来的路。处于这个目的,不免有些流水账,请各位看官包涵。

我继续上路,目的地...


朱茳 朱茳的分享 当前分享返回分享首页?
顶级金融人士访谈录——全是超级NB的一群清华才子转载
2006 FATH顶级金融公司成功申请人访谈

《2006 FATH 顶级金融公司成功申请人访谈》由清华大学学生金融协会


(FATH)采编完成,版权属FATH及被采访人所有。其中的所有内容,包括(但
不仅限于)正文、图片及图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和其它国际版权法的保
护。在任何单机上,您都可以下载、查看这些材料或打印仅作为个人使用;网络
转载必须标明出处, 并保证资料的完整; 不允许用于其它任何目的地打印、 复印、
复制、再加工、分发、传送、上载、下载、存储和公开演示,不得随意修改、改
变这些资料;严禁利用此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商业性活动,否则将受
2006 FATH顶级金融公司成功申请人访谈

2005 年的秋天,随着各大公司招聘会的陆续展开,又一轮找工作大战拉开


帷幕。宣讲会、简历投递、电面、面试、offer 取舍……相信每一位过来人都对
其中的酸甜苦辣深有感触。
许多时候在想, 如果早能有这样一本成功求职案例, 我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我们的视野可以更开阔,而我们前进的脚步可以迈得更大。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
因,萌生了编辑这样一本成功求职申请集锦的念头。
郁郁清华园,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清华学子。2006 年的求职沙场上,清华人
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卓越战绩,而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访谈记录,聆听大牛们
的声音。希望这本案例集中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能够为后来的经管人、乃至莘
感谢金融协会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感谢采访组每一位同学的辛勤工作,感
谢 Bobby,Hanson,王靖,彦璐,Cathy,捷宁,Rebecca,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为我们整
理出一篇篇精彩的采访稿,感谢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牛牛们。你们,都是最棒的!

2006 FATH顶级金融公司成功申请人访谈


问:能先谈谈你的第一份实习经历吗?
答: 第一份实习是在大三暑假,去了贝恩。当时的贝恩在北京规模很小,业务人员总共才
20 多人,但业务不少,那年招了很多实习生,同去的就有 5、6 位,主要是去做项目。 (所
在的团队很融洽)咨询的组织结构有点像四大,团队不固定,按项目来,由项目经理组队。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你可以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共事,体会各种不同的做事风格、领导风格。
当初为一个汽车零件制造商做咨询,搜集各种汽车品牌的价格信息,项目组里实习生做的主
要是 搜集数据的工作,包括分析数据,时常需要与客户打电话沟通来取得一些信息。

问:可以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说说对咨询行业的认识过程吗?


答: 咨询做的业务主要包括比如进入新市场时的选择,兼并收购的咨询,业务、战略方面
的咨询。当你会因为项目的需要不断地研究新的行业。新的项目对你来说往往意味着一个全
然陌生的行业,当然你可以在其中不断地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在我熟
悉的行业里比较深入地做,比如实习时的这个项目,汽车,是我喜欢的。如果让我去做石化
行业,石油,估计我就不会有很大的热情。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一个熟悉的领域里不断积累提
高。所以在贝恩实习之前,对咨询行业,还是很向往的,但是在做完之后,包括后来去麦肯
锡实习,就开始慢慢不能接受这个行业的一些特点,觉得虚,不够扎实。所以在麦肯锡的实

问:现在你选择了投行这一行业,那么关于你的投行实习,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吗?


答: 第一份投资银行经历是在中金,做了三个月,同时参与了很多项目。是一段让人印象
深刻的时间, 在 IBD部门作, 参与了很多项目。 投行的团队结构和咨询很不同, ASSOCIATE
以上级别的团队人员一般比较固定,虽然 analyst 就可能在参与不同团队的不同项目,但相
对来说,接触到的人还是比较固定的。当时参与的是一个资产证券化的项目,是中国第一单
将美国这方面的经验、机制引入的项目,比如打包出售等等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每天都学
到大量的业务上的东西,过得很充实。老板也能让我去参加一些会议,或者直接见客户。当
然,在 IBD 部分是很辛苦的。晚上会熬到 2、3 点,如果是咨询一般 1、2 点就打住了。很
多人觉得 IBD 太辛苦,但我觉得如果身体吃得消得化,还是值得去尝试一下。在雷曼东京
做的实习相当于他们公司的一个内部咨询项目, 主要是调查公司的各个部门在亚洲投资银行
业发展的情况。这个项目,当然,初一听到实在是很 FANCY的,但是后来觉得其实这更适
合一些 30、40 岁在该行业有一定能工作经验的人来做,可能更有收获,更合适,对我来说,
这个实习的好处是让我认识了这个圈子中的一些人,这对我在香港的全职是比较有利的。

问:很多人眼里投行是个很特殊的职业,在选人的时候很注重人的一些特性,对于这种投


行对人的要求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答: 如果说起对人的要求,如果你是做 IBD,需要你非常刻苦努力、非常能忍,愿意用功,
很多时候可能你熬夜做出的一个东西不合经理的意思,你就要再熬一个通宵重头来过,你需
要习惯这种做事风格。如果是做 trader的话,我自己觉得,一个好的 trader的一些特质其实
是天生的,你后天学不来,比如它要求你反应特别快,对数字特别敏感,市场的一个小小变
动,你都要立即察觉并且马上做出反应,其次它要求你心态很好,即使一下子亏了一百万,
晚上照样可以睡得安稳。

问:很多时候面临选择会无所适从,近的来说比如选择投行的工作部门,早一点的比如选


择读研还是工作,你在面临着这些选择时是怎样做决定的呢?
答: 关于选择行业与部门,多一点实习经历是很有好处的,我一开始很排斥做 sales and
trading,觉得自己根本做不了,不是那种人,但之后在香港的这个实习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
观念。因为我很喜欢这个专业,所以希望可以在工作里始终接触市场,于金融市场关系紧密
的行业,比如做 IBD 你主要面向的是公司客户,但是做 S/T 你就一直泡在这个市场里面,
很刺激,很吸引人,除非是做一些衍生品的 trader,你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要对市场的走
势有一个很强的感觉,当时实习完后觉得做 Sale/trading 很有意思 兴趣就被激发出来。这
是我喜欢的,这才发现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而且 S/T 生活也比较有规律,早上7、
8点上班,晚上8、9点就下班了。

问:这样看来实习经历在职业道路上实在是很关键,那么关于使一个实习经历的价值最大


化、使自己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 在实习期间 其实每天学的不是那么重要,当然如果是你 full-time 前的那个实习,或
者你已经决定在这个领域里做下去,那么积累很重要,但之前的实习更多的只是尝试和了解
一个新的行业新的东西,要勇于去尝试新的东西,工作以后才能够发现你是不是喜欢这项工
作,喜欢一个工作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做实习生时,一个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踏实,做事一定
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当然互补的一点是做事不要太注重细节,适合的做法是学会努力从一
个大的背景下, 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问题或者经历。 这可能就是实习区别于全职工作的地方。
做实习生,应该努力去了解一个更全面的图景,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用顾忌太多,比如
可以选择和公司里不同层次的人聊,从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开始。另一点,就是要多听别人
给自己的反馈建议,主动去问别人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自己的一个相关经历是当
时在项目组内开会时,分派项目,我只记下了自己的任务,但之后别人给我建议:最合适的
做法是同时记下其他每个人的任务。因为做实习生,总是该及时出现在需要人手的地方,应
该牢记各人负责的部分,以备不时之需。次之,这种记录对你了解各种职位的职责也是很有
好处的。这个例子就体现了刚才说的三点,要有全局意识,要主动,要多征求别人的建议。

问:你的求职经历应该算是很成功的,那么关于求职和实习申请,有没有一些 TIPS给师弟


答: 我就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吧,关于那些简历、面试技巧,市面上的书已经够多的了,不
必我在这里多谈了。从基础来讲有些课程一定要学好学扎实,比如会计课和公司财务课。另
外就是要利用可能的机会做实习。我在本科时也和大家一样,想到咨询、投行,想到里面一
些刺激的业务,会很兴奋,很想试试看,多尝试肯定有好处,丰富的实习经历总会是优势。
实习的信息,也主要来自公司网站和一些 BBS 上发布的消息。英语也是关键。面试是可以
准备的,我觉得那真是一个体力活,准备很重要,比如你需要每天看市场。不能否认那些面
试失败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准备不充分。应对面试需要方法,针对那些开放性的时事
问题,对于有些问题你很可能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么就把别人的观点说出来好了,
但是需要有一个观点。其实面试最关键的还是要自然、真诚。我承认在一开始那些关于求职
技巧的书给过我很大帮助,包括很多比如一个问题怎样回答等等技术性的问题,但到后来就
不再是这样,慢慢地你的实习经历变得很重要,很多东西变成一种自然的流露。其实找工作
就是一个在短时间内互相发现的过程,彼此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

问:这过程中有没有特别艰难的时刻?或者是特别为难的选择?


答: 有,还有有关工作单位的选择。当时摆在面前了除了雷曼的这个去东京做公司战略咨
询的项目以外,还有去高盛投资银行部做实习的机会,几乎我周围所有的人都劝我选高盛,
而你知道我以前也有投资银行部的一些相关的实习经历,这是一个比较熟悉的领域,而且是
高盛这样的公司,我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去尝试一下新的东西。说到底,现在只是在做
实习生而已,以后还会有选择的机会。从现在看,这个决定是做对了。但当时在东京时,因
为对当时做的工作不是很满意,一时非常矛盾,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这算是个艰难
时期。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在东京的这一段经历也有很多
当时没有意识到的价值,比如了解到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又比如因为东京是亚洲的一个非常
重要的交易市场,身在其中对熟悉市场和其中的主要人物是有帮助的,这些都是后话。

问: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本硕 6 年一路走来的感想吗,包括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


答: 和大家一样,在大四的时候面临工作、出国、读研的选择,当然没有别人告诉你该怎
么选,迷茫的时候可以问别人,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自己来做。大四的时候还是比较盲目的
当然研究生本科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两年的时间让你想清楚很多事情,让你明白你自
己想干什么。本科毕业时因为还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所以选择读研。读研让我有时
间经历一些本科没有做的事。比如实习、比如各种学校间的交流活动。这对拓宽视野、增强
与人沟通的能力帮助很大。例如参加 OVAL,FACES 等等一些活动,让人有机会走出去,
你一直呆在商学院可能接触到的东西不出经济这个大圈,但出去以后又是另一片天地,你了
解到很多政治、文化方面的新的知识。对于本科四年,一句话,要好好利用,永远不要浪费
时间。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可能都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值得做的事,也许去实习、也许去
考 G、T、也许选择去多陪陪父母、也许选择去多读一些书,这都值得去做,唯一一点是在
决定去做什么的时候要记得不要浪费时间。求职上就要争取早点找实习,找到自己适合作什
么,使自己更快的成熟起来。所谓成熟就是做事得体有分寸,知道什么场合作什么事,有独
立判断能力,关键时刻可以控制住自己,有自己的原则。

问:最后想问的一点是关于行业的选择,现在投行是很多商学院学生的最高职业梦想,你


怎样看待这一点,你觉得事实上是不是有其他行业也是很有意义很值得去尝试的?
答: 对。关于行业选择,我有一个看法是,我们同学里有志于创业的太少,当然这受种种
因素的影响。我认识的一位印度女生她就有自己的一个二手点,虽然是很小的事,但是她有
这个创业的意识我觉得就非常好,可以做出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其次,在金融领域,金融创
新等一些金融工程的研究工作让我觉得是很有价值很值得去做的事, 你可以真正去设计一些
金融产品,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早就听说李妍师姐是个大牛,却从未亲自与她好好聊过,心中不免疑惑:这个外表看上
去如此可爱却又 professional 的师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会不会像很多牛人那样让人敬
畏呢?然而这些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简要的寒暄之后我们随即进入了愉快的交谈,我这才
发现这个师姐最具魅力的地方:亲切而不失干练,幽默却不失稳重。两个半小时的访谈很快
就过去了,其间笑声不断。我想,用气质两个字来形容她已显得过于苍白。访谈结束后,我
不由得对自己说: “只有这样气宇不凡的人才能进 Morgan的 FID。 ”
W: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和投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L:其实我在进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投行,最多知道商业银行。我是从大二开始听说
投行的,当时知道美国有三家投行很不错,就想将来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投行工作。不过当时
但是不知道 S/T 是干什么的,只知道那里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很辛苦,没觉得 S/T很好玩。
具体了解 S/T 是在大四以后了。

W:现在有很多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都会经历一个迷茫的阶段,没有很明确的职业生涯


规划,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L:Everybody 在清华都会迷茫一下,如果你没有的话证明你还没有真正进到清华里来。其
实大家基本都会在大二的时候考虑一下是出国还是找工作, 比较好的情况是很早就定下来出
国还是找工作,但是也有些人没有想好,就两边都准备。其实你要想好这是一个 balance,
两边都准备本身也是一种 experience,但是这样做压力很大,比如你可能在准备寄托的同时
也在做实习、准备找工作,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经常会在某一方面受挫时就
放弃而去做另一方面,但是实际上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做什么更好。我的建议是,大三还是要
去找实习,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喜欢去工作,Business is about people,先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喜
欢跟人打交道,如果不喜欢的话还是去做研究好。我当时找实习很难,总是受挫。其实开始
的起点不要太高,有份工作就先去做,体验一下自己适不适合在外资干,中资也是这样,都
要去试一试。其实我觉得清华学生从智商来讲做 research 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适不适合
做 Business就不一定了,你可能跟人打交道不是很舒服啊。或者说不喜欢 Business 的环境。
还是要去试一下,试过以后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一个。
L:我在大四之前一直觉的咨询很好,所以大四的时候就拼命到各大咨询公司去做,其实现
在看来也没有必要,如果喜欢咨询的话去一到两家也就足够了,去多了的话边际效用就会递
减很快。开始我是想一定要去咨询做,就想每个公司都试一试,这样就能知道每家公司的
culture 怎么样,后来等大四在 BCG做过之后觉得咨询离 finance 太远了,而且所有人都可以
做 consulting,在咨询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很牛的人,学生物的啊,学计算机的啊,没有竞争
优势。我本科的时候基本没有进投行实习的机会,所以没有试过,但还是想去试一下。人就
是这样,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做选择,我在研究生申请投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去哪个
部门,IBD,S/T,Research…这个时候就要多跟师兄师姐聊聊,看看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
毕竟 summer intern 就只能去一个部门。总之我觉得在选部门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去
一个你最喜欢的部门。我当时听大家说的时候觉得 IBD 确实很不适合我,面试的时候也是
被拒得一塌糊涂,看来我是真的不适合做 IBD,呵呵。后来在 Merrill 做了之后觉得还蛮适
合、蛮喜欢的。基本上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很早之前就决定去做哪个,因为有可能会错过其他
机会,但是在找 full time 之前的半年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去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部门,这
样找 full time 的时候才能准备得比较充分。其实我是不建议找 full time 的时候海投,那样的
话对自己、对公司都不是很负责任。我当时找 full time 的时候投行申请的全是 S/T,IBD一
家都没有投,不想再被拒了,呵呵。

W:能不能以你的了解和感受来比较一下 S/T和 IBD?


L:其实没有任何东西绝对好,S/T 相比 IBD利弊都有。好处就是工作时间短,挣钱也不少,
而且还有可能挣大钱,比如做 trader,呵呵;还有一点就是你能紧跟全球市场,你就会觉得
大事,对将来从政之类的都很有好处。不好的方面一点是压力比较大,对 mental toughness
的要求再怎么高都不为过,因为你随时都可能亏很多钱,随时都可能被 fire,遇到经济危机
income,不太跟公司打交道,equity 还好一点,所以你不会像做 IBD 那样和公司的 CEO、
CFO 打交道,所以不会太深入公司内部去了解公司的运作,所以 3 年 5 年做下来,你可能
了解更多的是在金融产品、金融市场这块上,但是与 Corporate Finance离得很远,所以将来
想转行去做 Private Equity、商行的 Loan、公司里的CEO的话,竞争力都不强,不是因为能
力不行,而是因为积累的 experience 不 match,所以 S/T 的人出来还是在金融市场里干,或
者转到 buy-side,也有的人自己出来开个 hedge fund,还是在这个圈子里。但是也不是绝对
的,比如干了两年觉得不合适去读个 MBA再转行也未尝不可。S/T 主要是 industry比较窄,
主要集中在 finance,IBD将来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业,去 telecom之类的啊都有可能。做 Sales
financial market 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停的 learning,这个市场变化太快,我现在年轻还
可以,要是到 40 岁的时候再出来个 CDS、CBO还要学,你不学就会过时。每个工作都有它
的利弊,还要看个人的性格、兴趣,和将来的发展。
总体说来 S/T 对承受市场压力的能力要求都很高,但具体到各个职位还是略有不同。
Trader 只要能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而 Sales 难就难在你不仅要让自己顶受住市场压力,还
要保证不要让自己的 emotion 影响你的同事,特别是你的客户,如果你给 client 打电话,让
client 觉得你都对现在的市场没有信心,那就完蛋了。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就是即便你
的 performance 在公司里很失败,但是只要你周围的人不会因为你的失败或错误而受影响,
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如果 trading floor里有一两个心理很差的人,遇到大的市场波动(比如
油价涨到了多少多少) ,他在那里心神不定,或者他打电话给 client 的时候都不是很理性了,
那周围人都会受他影响,就不能让这种人来做 S/T。

W:谈谈你在这几家公司的实习感受吧。


L:我是大二去的 BoC,当时的感觉就是可以早一点接触金融机构,知道金融是做什么的。
金融是属于 economics里面的一个比较具体的领域,我之前也不是很有概念,BoC 的实习就
是让我知道了 finance 是做什么的,不同部门都是做什么的,有做存贷款的,有做资本市场
部销售交易的……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和他们相差太远了,当时他们干什么我都不懂。还有一
点就是觉得 S/T 风险太大, 稍不留神就会亏钱。当时也没有想就在 trading floor工作。然后
是大四在 BCG做了大概两个月。说来很有意思,在那之前我本来在 Accenture 做了一个月,
后来被老板骂得受不了就辞职不干了, 带着在那里极其惨痛的教训转到BCG干, 所以在BCG
表现的还不错,基本上知道了怎么在一个 team里面合作,怎么跟你的老板 deliver东西,这
些都很重要。当时最深的感触就是,最好在实习的时候多跌一些跟头,多被骂一些,除非你
以后很想留在这个公司,否则不会有很大损失,但是如果你在 full time 犯了致命的错误,你
就会被 fire。所以我现在还是挺感谢 Accenture 的,虽然当时觉得那个老板要求太严格。在
咨询实习主要就是知道一个咨询公司怎么运作,team 之间怎么配合。做实习最好的经历就
所以在清华呆惯了的人会有一点被人摆布的感觉,觉得受压抑,但是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学会
了在社会上低调做人,这点对于刚从清华出来的学生还是蛮重要的。我当时也考虑过大四毕
业要不要留在 BCG 做,但是我个人觉得 reputation 很重要,认为已经推研了就不能再找工
作,这是没有去 BCG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没有去过投行还是觉得不甘心。后
来上了研究生,觉得咨询也去过,商行也去过,保险也去过,就投行没去过了,所以应该去
投行看一看,这样找工作才比较好抉择。申请投行的实习竞争非常激烈,甚至相比 full time
竞争更加激烈,因为 position 很少,竞争的人很多,而且各路牛人全出来了,我当时是 totally
很牛的人都有。那一番折腾也是跌了不少跟头,不断被拒,再面再被拒,但是这个过程当中
一定不能失去信心,现在看来这点非常重要,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因为你会发现每一
次被拒都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时候除了 Morgan来的太晚,Merrill 是我面的最后一个,前面
的 Goldman、HSBC 之类的都把我拒的差不多了。我觉得如果我要是第一个去面 Merrill,也
会被砍掉的,呵呵。其实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 trial and error,不断地试,犯错误,
然后再试,没有人一上来就什么都行的。找 intern 的时候把各个行都试一遍,这样历练得也
差不多了,找 full time 的时候就会好很多,这是绝对的。但是我不主张投 100 家公司,把前
99 家都面一遍再去最后一家。在 Merrill 做完之后我觉得 S/T 蛮适合自己的,至少 start up
从 S/T 做起很适合。
L:以前也听过很多人以前找工作的故事,事实上就是你越清楚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公司和自
己的实力,越对后面的面试及 offer 的取舍有好处。最开始的时候都要去听一听宣讲会,找
公司里的人聊一聊,做一些 preparation 的工作。我觉得要想找到好的 full-time 的工作,提前
半年准备不算早,提前半年开始思考自己想去那里,搜集公司的资料,了解公司文化和自身
的性格特点,虽好能找公司的人聊一聊,最好不同部门的人都聊一聊,当然这也得看手头的
资源,不过经管的学生现在越来越 open,这些应该都不是什么问题。多听宣讲会,上公司
网站, 看一些书, 读一读 career guide。 我当时在实习之后给自己列了一个找工作时的 priority,
时时提醒自己。很多人在找工作遇到困难挫折时感到很 frustrated,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
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最好趁你还没有开始找工作比较 rational 的时候就想好自己的 career
goal,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最想去的工作是什么,如果去不了,去一个什么样的也还
不错。然后列出自己比较 care 的东西和不太 care 的东西,比如有人 care钱,有人 care 公司
名字,有人 care location,有人 care training,你肯定会有一个排序的。这样对后面的面试和
offer 取舍都会很有帮助,不然面试铺天盖地来的时候,你肯定会想不清楚的。我是在 9 月
中旬 summer intern 结束时写了大概这样一页纸的东西,不时拿出来提醒一下自己。这些东
西在你找工作过程当中要一直贯彻下去,会非常有好处。你也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跟你的朋友
聊一聊, 告诉他们你是怎样想的, 然后在找工作时你的朋友们就会提醒你, 帮助你calm down,
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在每时每刻都很理智。
然后就要开始做一个 timeline,把公司的宣讲会和 deadline 都清楚列示出来。很多人在
找工作时都出现过错过 deadline 的情况,如果换作我是那家公司的 HR,我也绝对不会给你
second chance,因为这体现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的 attitude 有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你自
己 manage 的能力很差。我认为很多东西是不可以找 excuse的,错了就是错了,下次不犯就
好了,但是不要在你犯错的时候拼命跟人家找借口。这点一定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deadline,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你越去狡辩就越毁形象。 其实类似的错误我也犯过, 比如 online
test 没有按时做,错过了申请的 deadline,建议大家多从自己失败的例子里面找经验。我一
般是提前一两星期就投了。
要安排好,给自己一个 priority,每天把多长时间放在投行,多长时间放在咨询,否则到后
面你会发现时间永远不够。我当时把 3/4 的时间都给了投行,所以咨询也没太上心,后来被
拒也就不会觉得那么难受。
当你把所有东西都安排好时,心里就会好很多,千万不要抱着所有 offer都要拿的心理,
那就完蛋了,因为在面试的时候你会不由得流露出 aimless,这些东西面试官一听就会听出
还有一点,就是尝试着尽量从公司里面那些 professional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些东西
是在实习的过程中积累的起来的,观察他们打每一个电话,每一次开会,尤其是在实习中遇
到很大冲突或者跟客户开会遇到矛盾时, 看他们是怎么考虑问题、 处理问题的。 多跟他们聊,
毕竟学生考虑问题和 businessmen 是很不一样,最起码他们考虑问题很多时候是出于利益最
尽量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感觉。

W:说一说怎么准备简历好吗?


L:简历越早准备越好,不断改,因为你会在修改简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很大进步。很多
人到最后找 full-time 的时候花一两个星期准备简历,然后投到网上,我觉得都已经晚了,真
正找 full-time 的时候不应该再准备简历了,它应该在 3 个月甚至半年前就差不多准备好了,
或者基本上一个框架有了。简历要真实,而且要有重点。当年我们就一份简历到处投,结果
发现自己完全错了。投给投行和咨询的简历就完全不同,要根据公司需要的能力和背景,突
出你的不同特点。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个做法是准备一个自己的 experience pool,把自己的经
历按时间、类别列出,大概两页吧,写简历的时候挑相关经历就可以了,而不要把所有东西
都写上去,让人一看吓一跳,觉得你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撞,一定要让招聘单位知道你的重
对于投行来讲, 最重要的就是 banking-related 的经历, 如果你没有任何银行相关的经历,
就要在其他方面弥补。HR 会在你的简历里搜寻任何和 finance 有关的经历,最好是投行和
商行都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写一些你参加过的、和申请部门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或者
seminar,如果也没有的话,就写你在其他地方工作时所做的跟 finance 和 banking 相关的项
目。我觉得要有一些 banking 的经历,投行需要你跟它的感觉就是你的 experience 很丰富,
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不同的事。一味强调自己去过多少地方是没有意
义的,投行想要的是这样一种人,在同龄人里你很 mature,经历过不同的事情,遇事不慌,
可以经得住压力和挑战。所以投行不喜欢那种整天闷在教室里读书的人,他会觉得你没有经
历过外面的风风雨雨,万一哪天油价涨到 70 你就啊啊大叫,谁受得了?呵呵......投行是这样
考察人的,不是很看重学习成绩。你要让他觉得你对 finance 很 passionate,有很多爱好,你
的 personality很适合这个行业,你这个人很有趣,然后就是让他觉得你很成熟,经历过很多
事,当然去过很多国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告诉他你做什么去了,见过什么样的人,做过什
么事,traveling 是没有用的。投行甚至不 care 你做的这些事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更看
重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些都会在后面的面试中问到,不需要太多作假或装饰。
有一点很多面试官都提到,就是现在大陆的学生都很会做简历,做得比华尔街那边的
学生做的都漂亮。很多学生在一面被刷掉,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简历写得太漂亮了,使得面
试官在看到简历的时候对学生的 expectation 很高,甚至可以打 100 分,但是真正见面聊的
时候,聊到一半他就觉得顶多 50 分。所以简历写得太漂亮,甚至看上去比美国 top B-shcool
的 MBA还优秀,是很危险的,如果面试官对你期望很高,但是一聊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
事,就会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以前没有,也是今年来才出现的比较有趣的事情。提醒大家写
简历的时候不要过分修饰,否则过了简历关后面就过不去了。
L:我现在觉得面经的意义不是特别大。如果让我现在说我面试时的问题也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即便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回答相同的答案,录取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咨询的 case
interview还是有规律的,多练多做模拟面试会很有好处,但是投行的面试完全看个人,非常
flexible,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被问到,宗旨就是我前面说到过的那几点:看你是不是成熟,
是不是好,要乐观向上积极,即使发生很大灾难你不能第一个哭闹。他们会通过各种不同的
方式来考察你这几点。他会问你各种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可能会问你小时候经历的难忘
的事情,还可能会问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投行的,你为什么选择我们投行而不选其他的
投行,等等。关键就是你要让面试官喜欢你。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去见不同的人,
而且不只局限于同龄人。现在大家都是尽量去见不同国家、不同 background 的人,做不同
的项目,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见的人不出 20-30岁这个圈,你不知道 30岁、40 岁、50 岁的
人怎么想,但是你的面试官都是这些年龄段的人。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学校里多去见一
些除了父母老师之外的不同年龄段的人, 甚至包括一些高中生, 不同年龄段的人想法不一样,
很好玩,但是这些却被很多人忽视。这些可以避免你犯一些很致命的错误,比如永远不要在
面试过程中说“我沟通能力很好” ,这点不是你讲出来的,他会在面试过程中感受出来,而
且你的 interpersonal skill 很好可能只限于跟你的同龄人,而与比你大 5 岁、大 10 岁的人之
间可能就有代沟了。刚开始你试图与比自己大很多的人交流时可能会紧张,无从下手,但是
慢慢就会好了。 其实跟人打交道就跟做数学题一样, 你做 100道微积分不就能考 90 多分了?
同样,你见了 100 个年长的人后,还怕见 40 岁的人吗?
对于女孩子来讲,还要多开阔视野,多去了解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这些是
不分年龄段的。比如可能会对中美贸易赤字发表你的看法,面试官甚至可能听你的观点。不
一定要谈不同年龄段中 personal 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共享的,比如体育。
跟年长的人交谈时要让他觉得你很尊重他,在听他的观点,同时还要让他觉得你作为
年轻人很 energetic,很有passion,如果你能说出一两点让他觉得你很 creative 就很好。这些
都是要慢慢积累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宗旨就是有机会就要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这
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 phone interview是同龄人,越到后面越年长,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很
多人会到 final 被拒掉。
对于 sales & trading 的面试,面试官跟你谈一下就会知道你是不是这个圈里的人,看你
是否了解这个圈子里的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在美林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就问我“你估计我
早上几点起床”这样的问题,幸好我以前在 trading floor干过,知道他们的 life style大概怎
样。还有一些 business cycle 的东西,如果你以前没有做过的话,也很难编出来。

W:你刚才说到和 MD 的人交流,我觉得这点很难,因为他们都很 senior,而且很忙,你


L:一开始肯定多少会有点紧张,但是你的心态一定要放正。比如你给他发邮件,打电话,
他都不理你,你一定要理解,要抱着这样的心态: “他不理我是正常,that is fine;他要是理
我就太好了。 ”千万不要想: “这个 MD怎么不理我呢?!真讨厌,我也不理他了。 ”这样的
话你就永远没有机会去接触他了。
年轻人一定要 be proactive,比如主动发邮件跟 MD说我对您刚才谈的话题很感兴趣,
可不可以再聊一聊。多争取一些旁听会议的机会:如果你不适合去,他会告诉你这是
confidential,你说声 sorry 就好了,他会把你当小孩子不懂事,不会责怪你的,也不会记在
心里;如果你争取到了旁听的机会,那最好不过。
我当时在美林实习的时候一个女 MD 后来跟我说欣赏我的原因就是觉得我比较
proactive,主动去找她,跟她说话找活做。你跟上司多交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跟老板找活
于是觉得 MD也挺好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有时候她也会骂你,你就想: “骂我就
骂我好了,反正跟我也没有关系,你骂过也就算了。 ”呵呵......
做 intern 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样即便你不能留在这家公司,对于你后面面
试其他公司也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这也要看你做 intern 的初衷,你是想拿到 full-time 的 offer
呢,还是想多认识些人,你要有一个自己的 goal,不要一到那里就变得跟奴隶一样被人到处
指使。很多人想拿 full-time offer 就变得畏手畏脚,但是我觉得这些错误不是你会不会犯,
而是你什么时候犯,如果你在做 full-time 的时候犯,成本会更高。我的想法就是,错误尽量
早犯,人尽量早见,这样到后面 full-time 的时候就会比较游刃有余。其实即便见 MD 的时
候犯了错,也并不意味着就判了死刑,我觉得这种心理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我以前也有过,
但是换一种想法,如果做 summer-intern 的时候不给自己这个机会,以后就没有了。包括在
学校里也是,许多错误你现在不犯,以后就没机会了。大家都想着整天坐在自习室里拿 100
分,将来出去以后就什么都有了,这是不可能的。肯定是经历越多事情,跌过越多跟头,将

W:刚才说到面试时,你谈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被问到,这让我想起了 Morgan 的 final 问


到了很多非常宏观的甚至政治类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看中日关系,你觉得小布什访华江泽
民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像这类问题往往让我们抓不着头脑,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观
点,不知道面试官到底想看什么,你是怎么应对这些问题的呢?
L:我觉得他主要是看你平时的积累。他不需要问你平时看什么杂志或报纸,这些都没有用,
你可以给他说上一串名字,他也没有办法检验。他随便问一个问题,就想看你是不是很关注
周围的大事,对问题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当时就被问到“你觉得为什么北京这 20 年
经济发展会这么快、这么成功。 ”首先我觉得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一定要让他觉
跟客户说利率会升,Merrill 的 sales 却说一定会降,这就要拼平时的积累了,你对事物的看
法能不能让人很信服。你把面试官看成 client,你是 sales,你用什么办法能让他接受你的观
点,尽管不一定 agree,或者他至少 take your advice。这基本上是做 S/T的第一步,否则根
本就不能让人信服,更不要说把产品卖给人家,trading 也没法报价。
在准备上,平时一定要多看东西,对大事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说报纸上写什么就是什
么。平时看的多了,各方有各方的观点,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跟从,这种面试
这种问题还有可能是考察你对 finance 相关之外的东西有多少了解,也并不指望你样样
精通。比如我当时就被问到布什来中国会讨论的三个问题,我当时就说出了两个,就说我实
在想不出第三个问题了,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那个面试官就说“ok,我们换一个问题” 。
如果你对这个东西不是很了解,你就跟他说你了解不够,而不要生硬的摆出几个观点,他一
这也是变相考察你对 S/T 的了解程度,看你是不是知道 S/T都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对这
L:我当时是一周集中了解一次,当时是看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报纸,看周报。还有办法就是
而是看了那么多新闻你不知道什么对你有用,你要知道投行里面每天看什么新闻,他们 pick
up 的头十条是什么,而不是只单纯地看 financial market 的新闻及指数,光看这些指数没有
意义,面试官也不会问你,他要看的是一些大事对于 financial market的影响。当我们都没有
能力区分哪些是有重大影响的时候, 一个办法就是看在投行里工作的那些人关注什么 news,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靠大家的 teamwork,大家平时聊天时听听别人的看法。我有的时候就厚
着脸皮给某某人打电话问最近都有什么新闻大事,他就会把他看到的重要新闻再给我讲一
遍。他们加工过的我再看会更快,不一定我一个人抱着一大堆书在那里啃是最好的方法。当
然这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就喜欢 original 的。不一定每一个 news 你都感兴趣,很多
finance的 news 都是连续性的,如果一开始你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会一直关注下去。
会在 final interview 之后加一个 dinner 作为最后的把关,你认为在这些环节中都应该把握
finance 很感兴趣,表现出你对该公司和它的相关对手的了解,highlight 出你以前的经历和
的时候 3、5分钟就 over了,结果也进入了面试。如果你担心 phone interview不能脱颖而出,
就应该 highlight 出一两点你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这就要基于你对别人的了解,比如你不
highlight 你在哪个大公司实习过,因为如果有 10 个以上的竞争对手都在这家公司实习过,
你的优势也不会凸现。你可以 highlight 一些你独特的经历,哪怕这些经历并不是成功的,
比如创业的事情,编辑过一些书,organize 一些活动,让面试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会觉
得你很 special。Telephone的目的就是让他想见你,其它的不需要太多。
到了 face to face 就比较有挑战性了,一轮一轮地去面,我觉得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面多
到了 final 有时会是 group interview,这时候麻烦的事情就是你不是一个人,所以说话一
定要考虑对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对 background 和自己很相似的人。千万不要说那些抬高
自己贬低别人的话,刻意显得自己很 outstanding,投行不是很喜欢听这种话。这时最重要的
如我就不会说的 academic 很强、quantitative 很强,每个人都很强,我也不会说我的
interpersonal 很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就要想想别人都没有的特点,比如我可能
就会讲讲我的 creative,谈谈我的 entrepreneurship的经历。也可以说说个人的一些特质,比
男生的趣事,给面试官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其实面试官并不指望你什么都能一上来就做得
很好,他希望你能做别人不敢做的,能想别人不敢想的,这些都是你在讲 special points应该
讲出来的。 面试官在最后筛人的时候宗旨就是不要出大错, 所以也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观点,
最后让他觉得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他就会要你了。如果非要他从 8 个人里面挑出 4 个来,我
就可以 make money,这就是最重要的。这就使最后一关,前面那些面试时 hard skills 都考察
基本就是这样的流程, 其实只要不是咨询公司的 case interview, 其它的大公司宗旨就是:
在开始的时候要让人家对你有兴趣,在中间的时候向人家展示你的能力和热情,到最后一关
就要向人家展示的你的 special,让面试官觉得如果不要你要别人的话,就得不到一些你身上
有而别人身上没有的东西。 所以他们要找的人是那种具有某些天生特质而后天无法培养出来
的,比如长相、性格等。其实这些很有道理,你不懂 finance,我教你,你不会跟人打交道
可以多练,你不会做 presentation OK,英语不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长得太对不起客户,你
不能性格不好,比如太悲观,你还要有一些天生的特性他们后天培养不出来的。投行面试的
他觉得你今后也有这个能力可以 cover好你的 client。

W:那么你觉得出了刚才谈到的 special 以外,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呢?


L: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要成熟一些,这点在说话办事时都会显露出来,
尤其是在最后的 breakfast meeting 上。成熟表现在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表现自己更合适,什
么时候给别人留一些余地更好,或者在不知不觉地闲谈中让他觉得你有很多经验。我现在觉
得其实投行并不是很看重你的那些成功经验,他更看重的是一些你经历过而别人没有的东
西,比如我就被问到我有没有什么经历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是注定将会失败的而我却还去做
了,要让他觉得你有很多经历和思考,办事时不会再是很冲动很直接,而是相比你的竞争对
Merrill 的实习应该也是一个优势,而且很重要。但是面试官不会盯着你的暑期实习,
他会问你一些经历,你就会不由得联系到 intern时的一些经历,你看到的和学到的东西。
如果和清华北大的同学比, 其它的优势还有一点可能就是我性格比较乐观, 我在 trading
士气。比如我经常跟他们说我是那种受虐狂,就是越 high pressure,我干活会觉得越有意思,
即使失败也无所谓,呵呵……这点就比较适合做 S/T。投行就很需要那种处变不惊的人,比
如你刚才提到的那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也是他们变相考察你在一无所知的时候的表现,千万
不要让人家觉得你很慌,经不住事情,或者没有信心。其实跟 client 开会的时候也是这样,
当 client 讲一些你完全不懂的东西时,千万不要慌,要 keep smiling,心平气和的说“您说
的东西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

W:你在美林的时候主要做的什么工作呢?很多同学对 S/T 里面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责还很


把研究出来的产品给客户讲清楚,对于这点 sales 是没有责任完全给客户讲清楚的。每天市
场上有那么多新的产品出来,sales 学不过来,sales 只要知道这些产品是什么,它能给你的
clients 带来什么样的投资收益的好处,这个产品随市场趋势如何变动……sales 能 update 好
这些东西就可以了,你没有时间和精力给 clients 相信讲解这个产品是怎么 structure出来的,
它的风险受益特性。这些都是需要 structuring 来给客户讲的,所以 structuring 也需要跟客户
见面。同时 structuring 还要去跟 trader讨论产品的定价,你设计这个产品的零件在市场上都
是什么价钱,你设计出来之后要加多少 premium,类似这样的东西都要跟 trader agrue。
S/T 是一个共生的环境,没有一个人在这里面是 dominate,每一个人都是 be dominated。
也可以跟 trader说: “你这个价钱太低了,给 client卖不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看上去好像是
个单子你要是拿不到,以后我就不跟你做生意了。 ”另一边trader在说: “这个东西我在市场
上就是拿不到,怎么办?! ”然后 sales 说抬价钱,trader 说那我们也拿不到。可见,在 S/T
里面,每个人都有处于主动和被动的时候,所以即便是 sales 也不能跟 trader 太急,否则他
将来就会很不给你面子。比如我就听到过一个 trader 说: “XX sales 好烦啊,以后我再也不
跟他做生意了,只要他一打电话过来,我就把这边的 telephone 设成 busy,意思就是跟他说
那么他的这笔 deal 就永远做不成,这个 sales 就没地方哭,但是他又不知道那个 trader 已经
但是 sales 又不能把价钱压得太低,因为他是要和 trader 分钱的,价钱太低大家都没的赚。
sales 的气。Structuring 的本事就在于你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是不是很受欢迎,如果设计
出来的产品很 popular,那你就是老大。比如 structure 设计出一个产品非常好卖,而这个产
品设计出来以后不是说要多少有多少,比如这次设计出来的产品就 300 个 million,那么全
世界的sales都在跟你抢这个产品, 因为好卖好赚钱嘛。 如果你这个sales以前和那个structure
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话,structure 不会把这个产品给你卖的,所以经常会听到 sales 说这样的
话: “那个东西是好卖,都卖到纽约去了,我们这边一点都抢不到。 ”所以说真正好卖并且赚
钱的东西,sales 可能拿不到手,而他的 client 也就要不到。这个时候 sales就很被动。
research 可能就不给, 让他们自己花钱去买。 一般的投行报告都是花钱去买的, 但是如果sales
和 research 的关系好,就可以从内部拿一个给 clients,这点对于维护那些长期大客户是很有
总之 S/T 里面都是一个小圈子,都会有一个利润区,大家按一定的规则去分利润,会有
一些冲突,而且这些冲突都是长期动态均衡。你不要看短期某个人 dominate 别人,可能过
两天就被别人 dominate了,蛮好玩的。

W:是不是做 fixed income 相对 equity 承担风险要小得多,基本上不会亏钱?


基本产品的风险相对比较好控制一些。但是如果是做衍生品,比如 mortgage、CDS之类的,
多种,一开始让你做的 trade 可能不会承担很大风险,产品也比较简单。还有一种做 sales
trading 也不会承担很大风险。Trader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市场的 liquidity,让产
品流动起来更好买卖;另外一种是通过做自营投机来发现价格,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投机活动
大家就很难发现市场价格的 movement,短期投机越多,市场价格越容易趋于均衡。像提供
liquidity的trading,它的风险不在于市场价格的暴跌或者暴涨,而在于拿不到产品。

W:介绍一下 Morgan的这个 program 吧。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项目是 S/T 里面最好的。


L:其实这个也很难说,我看中 Morgan 而没有去 GIC 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名字,GIC
和 Morgan 都是在一个市场做,exposure 不会有太大差别,Morgan 的好处就在于她里面的人
都确实是很强的,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即便做两年升不上去或者中间不幸被 fire 了,得到的
experience 还是很多的,名字的好处就是做 sales 会省很多事,它本身的 program也不一定是
最好的吧,像 HSBC 的也很不错,高盛的也不错;另外一个就是看人,我面 Morgan 的时候
感觉大家很谈得来,甚至开一开玩笑都没有关系,但是高盛的人都让我很敬畏,感觉他们在
数学上很鄙视我,呵呵,觉得以后跟他们工作未必很好玩。

W:有没有经历过致命的失败或打击可以跟我们分享?


L: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大跟头尽量少跌,小跟头要不断地跌,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最
大的打击莫过于找 summer intern 的时候了,当时被拒得一塌糊涂,美林还没有消息,极度
疯狂。当时就找了一个很熟的师哥聊,那个师哥就说了一句话: “天底下的好处不能都让你
占了啊,没事的,你现在都跌的差不多了,将来就会站的住了。 ”这样的话给了我非常大的
帮助,尽管他当时说的时候很不经意。我那天跟人借了一辆赛车,11 点的时候跑出清华骑
了一圈,回来以后就好点了。然后过了两天拿到 Merrill 的offer就缓过来了。现在看来觉得
当时的自己还是很小,很冲的样子,觉得自己很牛,却为什么一个 offer 都拿不到。我也不
想一定要弄出个牛人扫 offer 的局面,并不奢求所有 offer 都拿,所以当初拿到 Merrill 之后
的公司,之前对这家也不会很了解,结果最后找 full-time 居然去了这里。
其实跌跟头爬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 manage 好自己的 expectation,不知道自
多东西不外乎那么几点,所以就要积累很多经历来让自己变得成熟稳重;第二点就是要
的一种动物,你只要把他们的心理抓住了就没有问题,而人的心理说白了就是 expectation。

W:通过我和你平时的接触,包括前不久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看到你率领清华志愿者的队


伍,我觉得你的 leadership非常强,非常 professional,你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的提问账号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