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学青春期会叛逆,为什么有的人大学了还叛逆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有哪些危害_百度知道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有哪些危害
我有更好的答案
青春期叛逆心理是青少年特有的一种心理,他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采取的一些对父母反抗的行为。专家提醒,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较为敏感,一定要好好教育,否则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那么,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危害有哪些呢?  青春期叛逆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其危害是巨大的。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案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以上是关于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危害的一些讲解,相信在您经过阅读之后,已经对其充分了解了。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往往会冷漠、偏执,甚至会因心理扭曲而走向犯罪,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叛逆心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青春期、叛逆期:家长的十大误区,千万别再犯!
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促进会隶属于河南省文化厅,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校园的重要桥梁,是繁荣我省校园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其会刊《河南校园》(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月刊)是河南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面向全省十八个地市,为广大校园服务,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
说起初中生,可能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头疼,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非常不好管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当下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整体现状和大致轮廓,呈现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误区1:青春期充满可怕的“暴风雨”?
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大多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机”阶段,面临健康、事业、婚姻、子女和社会支持的多重挑战。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时,很多家庭进入一个互相之间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阶段,亲子冲突较多,很多家长会用“叛逆、早恋、不好沟通、另类”等词汇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说起青春期,大家都会想起那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青春期似乎成了家长们的“心头疼”,青春期真的如此可怕还是被贴上了标签呢?
实际上,青春期虽然充满“暴风雨”,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一直以来,公众对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过度焦虑,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长曲解子女的成长性变化,从而采取“危机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强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为,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误区2:家长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调查发现,同伴是初中生课余时间玩乐、倾诉和分享秘密的首选对象,高达55.54%的初中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事,选择“母亲”的仅为14.34%,而选择“父亲”的仅占3.44%。这预示着初中生已逐渐将同伴作为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家长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会之前,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对同伴倾注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加。这种在同伴群体中培养起来的互动能力,为今后他们进入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准备。
在这个时期,家长需要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权威逐渐降低的现实,适度放手,支持并帮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围。
误区3:孩子不开心时希望家长赶快“救火”?
调查发现,超八成家长和学生均认为亲子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冲突,初三时冲突达到最高水平。冲突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友、花钱、隐私、偶像崇拜等“个人选择”方面。50.39%的初中生认为“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当初中生面临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并不希望父母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给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的机会。可见造成青春期亲子间沟通困难的并非时间因素,而是沟通方式。
误区4:异性交往就会导致“早恋”?
调查显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愿意”结交异性朋友,而46.34%的家长担心子女“学业受影响”,还有40.37%的家长担心子女“染上不良习气”,担心子女“身体受伤害”和“情感受伤害”的分别仅占6.76%和6.52%。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更关注和担忧孩子学业受影响等现实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更没有看到异性交往对孩子练习相处亲密关系,建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的重要价值。
由于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不少家长处于高度戒备、过敏状态,24.03%的家长“通常不会同意”,有的甚至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说明家长并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异性友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误区5:家长知道子女的学业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调查发现,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严),而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上自主性更强,学习动机也更偏重内部因素,感受到的学习压力相对越小。
小学生需要“保姆式”学习指导,而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关心。高达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学习,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仅分别为3.96%和5.59%。
可见家长未能发现孩子在学业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与孩子的期望相反,导致亲子双方的供求偏差,势必引发亲子冲突。
误区6:家长权威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
调查发现,子女认为父亲和母亲作为家长“比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别为34.24%和44.46%,也就是说,初中生对父母的评价总体上趋于一般。进一步让子女对家长的工作状态、家庭责任、为人处世、脾气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家长在上述五个方面做得越好,学生对其总体评价越高,反之亦然。
调查说明,子女对父母权威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家长“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对家长的评价能反映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水平。
在家庭教育满意度方面,夫妻双方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意见不一致常争执”“不顺心时爱唠叨”“无心犯错也常被责备”等家庭负面事件呈增加趋势,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子女成长。
误区7:父亲在家庭中没什么教育优势?
调查数据显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仅为43.02%,由母亲主要承担教子责任的则高达40.70%。此外,父亲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状况更令人担忧,初中生选择父亲作为情感倾诉对象的比例仅为3.44%。父亲教育的缺位和父亲教育资源的浪费,值得警醒。
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唤起社会对父亲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亲是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果敢、坚强、富有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时,父亲更关注子女的发展性成长,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为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开放的心态,需要父母更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支持,这些恰好是父亲的优势。
误区8.多报辅导班就能带来好成绩?
参与本次调查的近半数家庭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经济状况属于较低水平。调查发现,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具有同样强烈的愿望,并不会因为收入不高就减少家庭教育的投入,经济压力更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72.08%的初中生报了兴趣班。
兴趣班除了花费金钱,还占用了青春期阶段本来就非常宝贵的亲子沟通时间,加上家长由于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而产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发挫败感,更加易怒,更加容易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
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大的家庭中,子女学业成就优秀的比例反而较低。也就是说,投入过度带来经济压力,未必能带来子女优异的学业成绩,反而有可能危及亲子关系。所以,给孩子补课不如给他补自信、补习惯、补方法,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误区9:孩子大了没必要进行性教育?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及2万名小学生的调查,超七成小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选择“几乎没教过”的占26.78%。而此次调查中高达46.00%的初中生家长“从未提过”相关内容,6.36%的学生通过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说获取性知识。可见初中生家长的性教育素养和能力普遍有限,严重滞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本次调查中91.38%的家长为60后和70后,性教育方面大多是“无师自通”,缺乏科学、健康的理念,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因此对子女与异性交往充满紧张和担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身体变化时感到不安和恐惧,影响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误区10:学习成绩与亲子沟通质量无关?
27.0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心情不好时选择向子女倾诉的仅为4.10%,而有心事时愿意和家长分享的初中生仅为17.87%。其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协等沟通方式。
良好的亲子沟通应涵盖事务型沟通、消遣型沟通和情感型沟通等三种类型。
深入的情感沟通能加深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长的心理危机、缓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虑。
但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与子女沟通呈现出单一、泛化的状态,话题多集中在学习等事务型沟通上,沟通方式多为家长问、子女答的单一模式。话题广泛、“什么都聊”的家庭仅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则高达14.53%。
这十大误区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两轻两重”的特点——重子女教育投资,轻家庭文化建设;重子女学业监督,轻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长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建设中,多关注对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护,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正面的能量。
(内容来自名师点拨,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末愉快!
家有孩子,必须按
微信号:chinesecampus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按一按,有内涵
微信号:河南校园慧客厅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青春期孩子叛逆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青春期孩子叛逆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
国内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李锋老师2005年创办...|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青春期叛逆和不听话都是家长的错
我的图书馆
青春期叛逆和不听话都是家长的错
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他所有的观点、感受全部从父母那里获得。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的人生永远是第一要素。家庭环境的创造,对孩子的正向人格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 顺适教育创始人赵伟志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迹可循 育儿三阶段必不可少
凤凰网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在哪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赵伟志: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通常说龙生龙,凤生凤,指的就是这个概念。孩子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他所有的观点、感受全部从父母那里获得。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的人生永远是第一要素。家庭环境的创造,对孩子的正向人格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未成年人的教育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婴儿养性,这通常是指零到六岁这个阶段,实际上这个零也包括受孕的时候。怀孕了之后,母亲性情平稳,多去看一些正向的东西,保持平稳的心情,会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而悲观的、负面的的情绪,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孩子没出生之前,父母的影响就已经决定了他出生之后的基本条件。&&
这个阶段格外重要,通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个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孩子将来成功与否的基本的、基础性的东西。这个部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得到足够的、正确的、健全的爱,另一方面是得到充分的被认同。尤其是后者,中国的家长通常会拿着自己的孩子短板跟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没有给予自己孩子充分的认同,这种情况下通常很多孩子的自我接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就会比较弱。
家庭教育中的第二个板块叫童蒙养正。童蒙养正泛指6到9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价值观形成非常重要的阶段。前面说的婴儿养性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孩子有更多地自由,自由比全面更重要。而到了童蒙养正的阶段,主要是指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面的思维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看问题看正面。《易经》里面有第四卦叫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指孩子到了启蒙这个阶段,应让他去以正面的态度,以正向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孩子的习惯养成就处在这个阶段。比如十岁之前有没有让他大量的阅读,词汇量是不是丰富,决定了后面这个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第三个部分叫少年立志,前两个阶段的重点是陪护,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陪伴了。这个时期是孩子的少年时期,青春期初中和高中,尤其是初中非常关键。如果前面两个阶段是打基础,到了青春期就要开始引导他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个阶段主要任务还是家长,别指望学校的老师,虽然有的学校有这种科目。学校和家庭,教育任务是不同的。
到了这个阶段,学生一旦进入初中,就应该开始引导他思考将来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他将来带来什么好处等。要思索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纯说要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西方的孩子到了这个学龄就开始做人生规划。有出息的人,或者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立的志。按照发展心理学,到了青春期,应该帮助孩子把这个部分发展出来。这样能很好地解决青春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个问题。据现在调查研究,青春期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个现象非常普遍,高中能达到85%以上。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不知道为什么学,或者说不知道学习对人生有什么价值。也就是说学习意识没有被唤醒,俄国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谈到这么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可见唤醒的重要性。
婴儿养性和童蒙养正是基础,少年立志这是关键。家长一定要清楚在什么时间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把孩子的教育做起来。其实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孩子教育的责任归属一定是家长。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这个问题,不再单纯的依赖学校,而是主动的去配合学校。家长除了推动孩子的正向发展之外,还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催化和媒介、桥梁,可以帮助老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更正确的言传身教。所以我个人认为,家长在教育中一定是主导的角色,而且是最关键性的因素。
以心理和行为干预为目的的适当体罚是可取的
凤凰网教育:你怎样看待中国家长体罚孩子?
赵伟志:坦诚的说,我小的时候父母也老是打我。我想,对于体罚,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动机上来看,都是为了孩子好。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并不主张以体罚为唯一手段,我更不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概念。比如在美国,它不主张,也不提倡体罚,甚至体罚会成为法律的一个制约手段。但是在英国,它就会主张适当的体罚。但这种体罚它是以正面管教为主导方向,而不是以伤及心灵为目的。适当的体罚,比如罚站或者戒尺打他手心,这种意思是惩戒,惩戒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借这个机会去打的话呢,我是不主张的。
主观上我不主张体罚,但可以适当地用一些行为干预的手段,约束一下孩子行为,通过外在行为,内化到他的心智模式的健康良性发展。但是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千万别断章取义,把这句话认为是我主张体罚,这不是我的本意。我不主张体罚,但是当孩子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要适当的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我们在干预一些学生的时候,你比如说这个孩子不想上学了,做很多工作都做不通,可以适当地进行行为干预。孩子两三岁、四五岁的时候,有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满足,或者不讲理的时候家长也不加制止,那么等孩子长大了就约束不了了。归根结底,我不主张体罚,但是因人而异吧。
青春期的“叛逆”和“不听话”其实是家长的错
凤凰网教育:家长应该怎样有效的帮助孩子渡过青春期呢?
赵伟志:大家一谈到青春期,首先会想到“叛逆”二字,在这个词上我是有一些个人观点的。所谓的叛逆是指孩子主观上不听家长的话,在这个点上,我觉得是不公平的。我认为青春期不应该叫叛逆期,而应该叫迷茫混乱期。青春期的孩子从个人观点上认为,他长大了,因为长大了对孩子来说,是个幸福的事情,因为大人可以主宰自己,他愿意长大,所以男孩子会开始模仿抽烟,或者女孩子开始打扮自己。因为他觉得从心智上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了,他是渴望能够主宰自己的。可是他有长大的想法,但并没有大人的心智模式,还不能像大人那样考虑事情,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迷茫混乱。青春期最关键的变化就是心理的变化和生理的变化。如果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到他的学业。因此我们把青春期这个阶段,给它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叫弯道超车。也就是说青春期这个阶段,上来就上来了,可能下来就下来了,这个阶段是个最关键的时候。
通常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会出现一些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离家出走,对抗,甚至是网瘾、早恋等情况。加上现在孩子接受外界信息又多,同时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富裕,更多的孩子,在这种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更开始混乱了。去年国家教育部到全国各个地方做了关于学习动力的调研,发现到了小学四年级以上,有30%到40%的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没有动力。到了初中会更严重,而初中到了高中会更厉害。作为父母如何在孩子的青春期正确的懂孩子,并且顺势把内在的动力转变到对学习的需求方向上来,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知道他为什么学、端正了学习态度的时候,不仅安全的度过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更把这个动力变成一种学习动力。
赵伟志: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怎么做呢?比如说吃了晚饭后在外面溜达,或者假期里面带着去一些大城市或者人多的地方去,然后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看社会上这么多人,有的是经商的,有的做警察,有的是医生,这社会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对你来说,你将来要过上一个什么样子的生活呢?这个部分不着急有答案,这个部分叫唤醒他,唤醒他要对他的将来开始进行探索。这个问题不是问一遍就不问了,而是要隔三差五的问,而且问这个问题要深入的探讨下去。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放在孩子身上。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不要紧,他有可能说我将来要去当个农民,或者将来我要去经商,这些问题都不要着急下结论。而应该说很好啊,你开始为自己着想了,你可以怎么去设计设计呢?到了青春期,家长需要做的是陪伴着他,对他的将来进行启发性的描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同时家长还要做另外一个事情,我认为这个比第一个事情还重要,是家长一定要去引导孩子,看他自身上有哪些优点。我曾经在家长的课堂里面让家长去写孩子的一百个优点。把这些优点告诉孩子,他会慢慢有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能力。因为他将来的人生一定是用他的优点去创造的。认同他的优点,然后他就会内化,然后同时让他去思考,你的这些优点,能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提供帮助呢?你的这些优点如何去扬长呢?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
第三个部分叫避短,看看身上有哪些短板。15岁之前,家长一定要让他知道孩子身上有哪些短板。当他认识到的时候,他会自我管理自己,也叫个人成长。我认为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很重要。并且这三点,不论是什么受教育程度的家长都能去做,也能做到。关键是家长和孩子要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要觉得孩子是你的私有产物。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定要建立在平等、自由和尊重的基础上,因为这种关系会让到孩子更加有动力。所以当你还用父母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管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掉到情绪里面去,所以我觉得关系大于管理。而我们中国的家长非常容易在这个关系中错位,就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得听我的,经常有家长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种说法就暗示了一种帝王主义,我说了算,你得听我的。这种关系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反而会形成对抗和叛逆。
以考大学为目的的人生规划不是真正的规划
凤凰网教育:比起我国的家庭教育,国外的家庭教育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赵伟志:我们去看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它首先建立在一个平等自由和尊重的基础上,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培养成最好的他。我们中国家长的教育理念,是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所以会把一些主观意识加在孩子身上。动机是好的,但是结果发现不行。比如说中国的很多孩子,可能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是高分低能,所以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自己适合的工作,甚至选专业都选错了。
很多人读大学,目的是为了找份工作,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完善的自己,让自己过的有尊严、有体面,更多选择的机会和空间、权力。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会更认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最好的他这个理念。也就是说父母要都期待孩子出息,这个本身没有错,但你说乔木有出息还是灌木有出息?我觉得个人只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个人只要努力了,对自己人生负责任了,并且努力的过程中他没有走偏路,那这个孩子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不要把孩子变成替父母完成某一个部分价值的荣耀的工具,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只能成为最好的他。
但回过头来说,中国的本位的东西有很多好的东西,比如说孝道、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传承等,还有儒家思想的文化浸润、文化沉淀,我非常认同。把上面我说的方面和这个结合起来的话,我会觉得更好。
家庭教育应顺着孩子的性格方向开展
凤凰网教育:什么是顺适教育?
赵伟志:顾名思义,就是顺着孩子方向来,用最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俗语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说人们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生存规律。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顺着水势来。
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没有标准。家长不知道什么标准是对的,百家争鸣,谁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从养花来看,养兰花和荷花,肯定不一个养法。养鱼或者养鸡,它都有规律。孩子出生之后,家长自动的成为了父母,但你根本没有上岗证。也没人教你怎么干,所以父母这个角色非常不容易的。
顺势教育的概念、方法论以及指导思想是,第一,人的本能是健康向上的,在这个情况之下,家长知道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来。主要是生理的发展规律,孩子到了多大应该结婚,到了多大应该去生孩子等。身体健康方面的东西父母都了解。但在心理方面,因为中国心理学的基础不厚,跟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对来讲较薄弱。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这个部分,很多家长都不知道。那么我提出来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性格心理学。顺着孩子的性格发展规律,比如“看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等等。性格心理学在我们中国没有这门学科,很多人知道性格,但不知道性格具体的把握程度。
性格心理学会知道这个孩子是个什么性格。每个孩子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目的是要如何让他成为最好的他,把成人需要修正的那一部分,在孩子的时候就给他修正完毕,让他成为一个最好的他,从这个点上良性的发展。所以你也知道这个孩子性格中有哪些好的部分,有哪些需要提升的部分,而不是等到树大自然直。让家长知道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结合性格心理学,结合发展心理学,结合脑神经学,就会知道孩子到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养。这就是顺适教育的基本理念,让家长掌握住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掌握好这套理论方法,以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合适的时候给他正确的教育。
【国学热潮】
学习国学有助青少年重塑健康价值观
凤凰网教育:近年来国学学习成为热潮,学习国学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
赵伟志:国学主要提倡的是仁、义、礼、智、信、孝道、尊重等一些基本的人格素质、素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最宝贵的一个部分。事实上在经过文革之后,这个部分有很大的缺失和创伤,台湾保留的还比较好。在我看来,儒家思想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为止,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都会存在很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传统国学好的部分呢,就一定要拿出来用。它给孩子的青少年教育或者整个的学生时代的教育起到很关键性的一个步骤。国学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禁止的,做什么应该是规矩等等。同时我想说,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教育一定是教育施教者,也就是说一定要先教育家长,或者先教育老师,再教育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把孩子送到那里去,那意味着孩子有问题,而家长没有问题,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一定也要接受教育,事实上很多事情是跟着家长学。所以我建议这种既要有孩子的国学班,同时家长一定要同步进行学习。因为你会发现老要求孩子改,而家长不改,这种情况根本不行,回去之后还会掉到原来的模式里面去。
第二点,就是应该与时俱进学国学。国学的部分一定要与时俱进,不只是于一种形式,不是基于形而上,比如我给你鞠个躬,弯腰到多少程度。不是你穿上一个汉服,这个就掌握国学了,不是,那是假的,那是做了一种秀。
我个人主张还是结合时代发展,别学迂腐了,要学它灵魂的东西,它同时也在发展进步。我非常主张学国学,甚至我愿意在中国的幼儿园教育里面,甚至启蒙教育里面就要有,而不是把国学教育当做治疗的方式,而是借着一种养来吸收,不是药来治病。
家长也要学国学 形成氛围孩子才爱学
凤凰网教育: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赵伟志:就人为学习来说,很多人是不感兴趣的,极少数人特别喜欢学习。所以学习国学要形成一个学习的氛围。比如一个孩子可能不愿意吃饭,两个孩子可能在一起就喜欢吃了。所以家长也要看这样的书,跟孩子去交流。家长在家里形成学习型的氛围,家里形成这种学习意识和学习环境。吃完饭之后把手机一关,也别看电视,跟孩子交流交流,学习学习。家庭教育说白了就是一个模仿教育,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另外一个,我建议小孩子早点学国学。孩子不愿意学怎么办呢?不要紧,形成一个氛围。另外家长不要说,这么点小孩,能理解吗?千万不要这么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一定要去背诵,去朗读,读的过程中可能理解不了,理解不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内化。到了某一个时候,他突然就开窍,就会用上,所以我是建议一定要早学,不用管他理解不理解。
孩子学国学应循循善诱 盲目赶热潮适得其反
凤凰网教育:面对越来越热的国学热潮,应该怎样正确地学习国学,而不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孩子跟别人竞争的手段呢?
赵伟志:这个问题谈起来真的很复杂,可能跟国情有关。国学热的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了,这是确实担心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潮流,过去就过去了,刮一阵风。你提的个问题确实存在。我还是建议大家让孩子学国学真正不是基于秀,而是真正的为了学知识。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哪些书,哪些资料应该来学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家长应该掌握这个规律来为孩子选择学习国学内容或者参加国学班。否则大家都赶潮流去了,潮流之后,孩子越学越烦,学不进去,没有一个氛围,最后形不成一个对抗,再然后就不去了。我是想让家长明白一个问题,你不能盲目的学,也别哪里有个《弟子规》或者什么班,就去了。这种情况我见过好多,家长逼迫着孩子去了之后,发现一点好处也没起到,反而形成了对抗。家长和这个孩子不知道学这个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就被迫着去学的。这种被迫的情况去学了之后,反而会形成对抗,甚至延误国学,适得其反。
因此这一点上家长怎么做呢,家长就找出一个点来,去看一看,孩子认同的这些人,他们身上的素质是什么。比如说孩子可能认同周杰伦,周杰伦这个人怎么样?他很专业,或者说他很敬业。再比如我们看成龙,成龙演电影,他这个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非常敬业。从国学里面,就是“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那孩子就会知道这从国学找出来了,原来国学里面早就有教育,这样子就会认同国学,拿过来看。否则的话,他就不去看了。我认为功夫下在平时,家长还是要多了解你家孩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短板,用哪些国学的东西能促进这个孩子的优点不断的内化和固化。通过哪些古典的国学,让孩子知道有哪些短板需要怎么去提升。
【80后父母】
80后们的孩子自我意识太强不利于融入社会
凤凰网教育:对于80后父母,您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赵伟志:从我的个人角度去谈这个问题,80后家长教育孩子,他们的好处是独立、自我、创新意识比较强,这个我觉得是比较好的一个点。他们不是你说什么就信,盲目的听从。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不足,这个主要体现在对集体价值观的认同上,比如这些人更注重个人感受,而忽略了他人感受,不注重团队合作和彼此的尊重。举例来说,他们经常容易活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父母的感受、周围人的感受不太会顾及。80后的的孩子会从这里学到更多,这样的话自我的部分就强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社会上这么多组织或者这么多企业需要人,但是你会发现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什么呢?背后的原因是要求别人适应他,而不是他适应组织。人是群居动物,他必须要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到社会里面来,跟人打交道,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包容、尊重、欣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所以80后的这些家长,教育孩子方面,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何让孩子融入到社会里面来,能跟其他的人合作,尤其尊重别人,能懂得去欣赏,能负责任,这种人格素养非常重要。有这样人格的孩子将来就会更好,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将来会胜出。
&&&&&&&&&&&&&&&& 育人者:赵伟志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期孩子叛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