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典故中獭祭一词有何典故

查看: 316|回复: 27
漫与(獭祭体)
漫与东君唱《采薇》,清风明月两相违。
刘郎去后桃方好,子幼居前豆未稀。
世故应关庭草绿,鸦多还集柏台飞。
人间惟有终南叟,争席归来长掩扉。
(平水韵)
追求诗意的人生
& &首赏佳制,感受诗风情怀,问好师友!
追求诗意的人生
新作?读来似曾相识。
追求诗意的人生
首赏佳制,感受诗风情怀,问好师友!
多谢京华诗兄首赏。这几天这里上不去是网站在维修?
追求诗意的人生
新作?读来似曾相识。
新作。此处主题发的基本都是新作,似曾相识是我作法需求思求变了。
追求诗意的人生
感受情怀,学习好诗。“飞”与“扉”在平水韵中读音相同吗?问好前辈。
追求诗意的人生
感受情怀,学习好诗。“飞”与“扉”在平水韵中读音相同吗?问好前辈。
追求诗意的人生
雅正调逸,好诗。不晦不涩,“獭祭”何妨。赏学了。
追求诗意的人生
之太虚 发表于
感受情怀,学习好诗。“飞”与“扉”在平水韵中读音相同吗?问好前辈。
问好诗兄。我格律知识不足,平水发音如何确实不知。新韵中发音是一样的。似无妨,如宋有五律《春晚》便是首联用“扉”,颔联用“飞”。多谢诗兄交流。
追求诗意的人生
大道无人 发表于
雅正调逸,好诗。不晦不涩,“獭祭”何妨。赏学了。
多谢大道诗兄雅赏高评,问好春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煎 烧饼 体。一堂 微旺的炉火 四周 贴了 好些 烧饼。
追求诗意的人生
削足翁 发表于
煎 烧饼 体。一堂 微旺的炉火 四周 贴了 好些 烧饼。
说的好,真形象。:)
这个削兄其实更是胜场,我们可以合计去摆个烧饼摊哈哈。
追求诗意的人生
大道无人 发表于
雅正调逸,好诗。不晦不涩,“獭祭”何妨。赏学了。
我个人体会,“獭祭”不怕隐曲,甚至不怕深晦,然一怕平叠,二即怕过“涩”。过于深晦或失于隔,失于本意的把握,然神韵还尚能维持。而一味平叠则失于神,过涩则失于韵(味)。大道诗兄提出“晦”“涩”二字,是知獭祭之失者。个人体会亦作交流了。
追求诗意的人生
人间惟有终南叟,争席归来长掩扉。好咏赏学。问好。
追求诗意的人生
全诗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
追求诗意的人生
清新雅致。赏学并祝好!
追求诗意的人生
清风明月,绿水青山,趣味浓郁。问好扶风老师
追求诗意的人生
孤陋寡闻,不知子幼是谁?请问扶风诗兄。
追求诗意的人生
魏南窗 发表于
孤陋寡闻,不知子幼是谁?请问扶风诗兄。
刘郎以刺桃再谪,杨恽以咏豆伏诛。王胄以庭草绿美词害身,苏轼以不食盐风闻下狱。清风不识,明月相违。惟有野老与人争席罢,归去嵩篙且闭关。
追求诗意的人生
赏读佳作,问好!
追求诗意的人生
右扶风 发表于
问好诗兄。我格律知识不足,平水发音如何确实不知。新韵中发音是一样的。似无妨,如宋有五律《春晚》便是 ...
谢谢前辈指明,祝春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果然如此 发表于
人间惟有终南叟,争席归来长掩扉。好咏赏学。问好。
多谢果然诗兄摘句雅赏。问好春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楚江居士 发表于
全诗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
多谢居士诗兄雅赏高评了,问好诗兄
追求诗意的人生
金兑 发表于
清新雅致。赏学并祝好!
多谢金诗兄雅赏,问好诗兄
追求诗意的人生
看剑挑灯 发表于
清风明月,绿水青山,趣味浓郁。问好扶风老师
多谢看剑诗兄雅赏,问好春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静云 发表于
赏读佳作,问好!
问好静云诗兄,多谢诗兄雅赏,远握。
追求诗意的人生
之太虚 发表于
谢谢前辈指明,祝春祺!
诗兄客气了,交流有益,祝春祺。
追求诗意的人生
魏南窗 发表于
孤陋寡闻,不知子幼是谁?请问扶风诗兄。
问好魏诗兄,西汉杨恽字子幼,与他诸人均以文祸致罪,一时读书有感之作。
追求诗意的人生
关于征稿的友情提示 /1
欢迎选购中华书局优秀诗词图书《诗心已共春花发》。详情请点击 下面的 【查看】。
Powered by当前位置: >>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姓名:崔其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冯建国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丝生!兰 论文作者签名:痊甚茎垂Et期:z口。季.s.i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互圣兰堕导师签名:4≥望』丑日 期:型墨: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是唐诗。唐诗由初唐发轫,至盛唐时已至巅峰。随后 中、晚唐在盛唐余绪之后,各自寻求自己的风格,遂使唐诗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虽然如此,总体来说,中晚唐成就不及盛唐。但并不排除个别诗人能够开辟“山 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比如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代表了晚唐诗坛的最高成就,在整个诗歌 发展历程上占据重要地位。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主要艺术成就的是他的无题诗、 爱情诗及部分咏怀诗。这些诗歌表现出的主要艺术风貌是朦胧性。这也是他对古 代诗苑增添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他在这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足以让他成为继李杜 之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本文丰要论述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成因和文本表现特征,分别从三个方面阐 述:朦胧性诗歌产牛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朦胧性诗 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 一、朦胧性诗歌产牛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 晚唐是一个衰飒颓废的时代。宦官擅权,朝官党争,藩镇割据,成为晚唐无 药可治的三大顽疾。科举制度严重破坏,断绝了正直士子们的仕途。城市商业的 畸形繁荣,儒、道、释三家及时调整人们修心养性的方式,却又为他们醉生梦死 安排下绝好的去处。士予渴望建功立业的上进心受到重创,因此整个社会文人心 态由外转向内。盛唐恢宏庞大的气魄消失殆尽,起而代之的是寻求精神世界的慰 藉。这是李商隐诗歌朦胧性产生的时代土壤。从个体方面而言,李商隐家世凋落, 一牛屡遭坎坷,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加之爱情和仕途双面受挫,因此悲观、落寞 的感情遂成为他创作诗歌的人牛基调。 二、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 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构成基因丰要是典故和意象。李商隐喜欢用典故,他的 很多诗几乎一句一典,而且用得非常精当。典故是形成诗歌深婉典雅风格的基础 之一。李商隐在用典上既注意典故的历史原意,又着重增加自己对典故的认识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情感。因此他对典故的改造程度要比别人深。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典故寻绎诗人 的内在心灵也就增加了难度。意象方面,诗人喜欢选取那些富丽、清冷、纤细等 最能表达自己心象的物象,以心象涵盖物象,以物象熔铸心象,两者交融,很难 分辨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感情。意象的组合上诗人更加超前,有些手法类似于现 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人以情为中心来组合意象,所有意象围绕着诗人飘忽 不定的情感旋转,形成一种涡状的情感磁场。 三、朦胧性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 诗人深受屈原美人香草比兴寄托传统的影响,虽然诗歌的表面被大量华丽的 辞藻覆盖着,但是其潜流却是诗人一颗滚烫激情的心。因此,李商隐的诗歌没有 晚唐诗人普遍的柔靡无力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深婉精丽的艺术美享受。又因为 诗人有些事不愿直抒胸臆,故意略去本事,行文中闪烁其词,因此在诗歌的主题 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上几方面错综杂糅,又形成了诗歌迷离朦胧的意境。 本文拟从以上诸方面详加分析,力求得出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祈盼各位老 师不吝赐教。关键词:李商隐:晚唐诗,o朦胧:意境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Tang Dynasty.EarlyTangwhen.DynastyFaren from theTangDynasty to the peak of theTang DynastySubsequently,in theLate Tang Li Du bimodal Bingzhicircumstances,eachseekingtheir own style,a result,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colorfulsituation.Althoughanexception.the overallsuccessthanthe LateTang Tang,LiShangyin But it isLi Shangyin LateTangisanoutstanding poet.His poems poetry,andrepresent the highest developmentachievements of the Late process,occupyTang Dynastypoetryin the whole bestanimportant position.Li Shangyin poetryCanrepresent the majorartistic achievement is that he wasanathose without,Love Poemsand a portion of Yong ancienttoHuai Shi.These poems by showingcharacter is the main art of dim.This is theShiyuanbecomehe addedaafresh style.He is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 enough for himMrsLee after the greatTangDynasty poet.This paper discusses poetry Li Shangyin Obscurity of the causes and text features, from the three areasdescribed:Obscurityof the historical poetry soil and personalityfactors;Obscurity of the composition of poetry;Obscurity of the profound poetryandthe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 content of poetry.A hazy poetry of the historical soilandpersonality factors LateTangisabad Sadecadentera.Eunuch trespassingrightChaoguan party struggles,Fanzhen period,a lateTang Dynastyinclude administering the threemajorills.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ystem,serious damage to flowers cut off their career,the abnormal city commercialprosperity,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 andcultivation,but for them drunk,under the place.Flowers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community from the outside tothree timelyadjustpeople’S spiritualarrangement renderof Health dream die excellentmeritorious service hit,theentirecivilian mentality within.Tangstirring tremendous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ision vanish,and substituting from the spiritual world is to seek solace.This is Li Shangyin poetry of theeraObscurity soil.From the individual in terms of litter Li frequently bumpy’rough things most likely.In additionShangyinlovehis family,lifeandand Careerdouble setback,SO pessimistic,lonelyand thefeeling has become thelife of his tone poems. Second,the unclear nature of the composition of poetry LiShangyinPoetry Obscurity ofuseagene is themajorstoriesandimages.Li inaShangyin like toallusions,many of his poems almost deepone aCode,andveryJingdang.Poetry is in the Code of increasing their moreastory-wan elegantto thestyle of the foundation.Li Shangyin usedonattentionstory,boththe history of theintent,andfocusonawareness andemotionalstory.Thustransformationof his storythan others.Inhis works,through the intemal allusions Seeking spiritual poet also the image,select those poets likemadeandSOthem more difficult.InWealthy,Qingling,slim,most of the spirits,as their heart to heart,as covered in spirits,to cast images likeorhearts,the two blend,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notion spiritsIn the image of the poet moreexpress feelings.advancedcomposition,and some practices similar to themodem film Montage practices.Poet with affection for the center in combination imagery,imagery all around the poet erratic magnetic vortex―like feelings.emotionalrotation,theformationofaThird,dimcomplicated By thetheprofoundconnotation of poetryandpoetrythroughout theand confusing American poet Qu Yuan―vanillaathan the traditionalsustenanceimpact,althoughpoetry wasalarge number of surfacecovered withaflowery rhetoric,but itsShangyin poetry notUS aundercurrent ishot passionatepoet’Sheart.Therefore,LiWantangshiren universalSophie have notpowerlessfeeling,but givesdeepfine-wan of the United Statesandtheenjoymentof art.Because some things poet tospeak Xiongyi deliberately omittedskill,andin the evasivelanguage,inthe poemson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themeof controversialconflicting.Moreintricate aspectsof miscellaneousCombination,it has developed the blur of dim mood.This paper from understanding of thethe above aspects detailed analysishope that teacherstoarriveatacorrectobjective,but alsospared Comments.Key words:Li Shangyin;Late Tang poetry;Dim;An artistic conception.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朦胧――中国古典诗歌蕴藉含蓄的极致我接触唐诗是从李杜入手的。李杜诗歌气象恢宏,意境开阔飘逸,为培养我 的鉴赏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我又喜欢上了王孟恬淡 清新的风格。随后,唐诗的其他风格也相继映入眼帘,我的视野逐渐开阔。但是 对中唐的韩愈、李贺等奇崛怪诞的风格还是望而却步,对向以晦涩朦胧著称的李 商隐更是不敢趋门以窥其殿堂。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李商隐,并对他的《无 题》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些诗读起来如坠烟雾,按传统的方式索解往往 不得其要旨,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的辞藻华丽高雅,结构回环开阖,意象 精美凝练,典故运用自如,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界限,读来如饮甘 醇,回味无穷。 我向冯老师谈起我对李商隐的爱好。冯老师以极大的热情鼓励我沿着自己的 兴趣走下去,并且给我总结了当前学术界研究李商隐的现状,指出其中的热点和 盲点。在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通读了李商隐诗歌全集,并对其有代表性的诗 歌进行研读,记下大量心得。在前言中,我想概述一下中国古典诗歌朦胧风格的 滥觞和发展,由此可以了解李商隐诗歌在这种风格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 我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蕴藉含蓄,藏而不露。孔子中评价《关雎》时说:“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从《诗经》始就很重视诗歌的中和之美。这种古老的审美观成为后来以“温柔敦厚”为诗歌摹本风格的源头。温柔敦厚即是蕴藉含蓄。后人从各自的时代和诗歌的不同方面来阐释这一风格,诸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等,都是此种风格的宝贵经验总结。随着人们生活越 。来越繁富,审美观念也日益发展,要求诗歌传统的蕴藉含蓄风格的进一步推进已 成必然。人们不满足于平和中正的言尽意存,于是向更深处开掘,由此产生了朦 胧性诗歌。 现在通常说的“朦胧”,古人并没有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刘勰在《文心雕①杨伯峻:《论语注释》,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杜黎均:《一二十pq诗品译汴评析》,北京…版社1988年版。 ③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龙》中有“隐秀"一节,说“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一①,谈的就是诗歌的朦胧问题,应该是对这一风格的最早认识。朦胧,通俗地讲就是不甚清晰明了。隐约、 仿佛、依稀、迷离、空灵、飘渺OOg 0 0Q这些词语都是诗歌朦胧性特征的描绘。具有朦胧性的诗歌,读后给人的感觉犹如烟雨迷茫的西湖,云雾缭绕的黄山。秦观的 “雾锁楼台,月迷津渡”可以作为这种风格的形象注脚。这类诗歌,意象上的主要 特征是模糊性、宽泛性和不确定性。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某种情况下不便直接抒发,于是精心选择意象,苦心经营结构,力求将真实意图埋得深而不露。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与晦涩相近。如果不精心研读,就会身至宝山却空于而归。所以人们对它 或多或少抱有一点抵触的态度。从另一方面看,这类诗尽管思绪脉络不易理顺,但因其意象组合超越常规,产生极强烈的陌牛化感觉,反而能紧紧的扣动读者心 弦,所谓味之弥深,钻之愈坚。读者寻寻觅觅,经过曲折而有趣味的探求,似乎 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这又是使人喜欢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 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朦胧性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诗歌的朦 胧性最早可以溯源到《诗经》。 《诗经》305篇诗歌作品中,以《蒹葭》为代表的部分诗歌具有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朦胧美。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在形式上则一唱三叹,重章复沓,使所表达的感情具有多方面的延展性。后来, 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庾信的《拟咏怀》,陈子 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都沿着《诗经》这一方向前进,不 同程度地继承了它的某些质素。他们对诗歌的朦胧性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取 得一定艺术成就。 诗歌发展到晚唐,由于社会心态的原因,对诗歌朦胧性有意或无意的追求较 前代有所高涨。整个晚唐的诗歌流派都多多少少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朦胧性。李商 隐是晚唐代表诗人,也是写朦胧诗的圣于。在古典诗歌中,提到朦胧诗,我们立 刻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他那首争讼千古而迄今仍无 定论的《锦瑟》。李商隐留给后人600余首诗,其中在数量上占据丰导地位的是政①范文澜:《文心雕尼注》,人民文学“j版社1958年版。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治诗和大量的酬赠唱和之作,也因此被誉为“晚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但是最能 代表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的却是无题诗和一部分咏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 也是这部分诗歌最能引起后人的探讨和激赏。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意境迷离, 语言精美,结构错综,千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痴迷狂爱者前踵后继。它们 代表了李商隐在诗歌领域的创新,使朦胧这一风格由发展而成熟,臻于巅峰。冯 浩评价李商隐的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 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是能够精确指出他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 李商隐朦胧性诗歌产生在特定的年代,与那个社会和李商隐个人心态都有莫 大关系。他的这部分诗歌无论是纷繁多彩的意象选择,还是凄迷意境的营造;无 论是错杂的意象安排,还是主观情思的曲折抒发,都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地: 朦胧而不晦涩,多义而不混乱,丰蕴而不臃肿。本文试就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的 成因及文本特征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①(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成因第一节李商隐诗歌朦胧性产生的时代土壤一晚唐社会的痼疾唐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论从社会的哪一方面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王朝的前期,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盛世, 国家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逐渐达到空前繁荣, 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骄傲。中国在世界上成为显赫一时的庞大帝国。然而,随着天宝末年一场波及全国的战乱――安史之乱的发生,处于巅峰的唐帝国迅速滑向深渊。从此,唐帝国一蹶不振。中晚唐数代统治者虽 然在很大程度上费尽心机,希望恢复盛唐元气,但也无济于事。至晚唐时,由于 长期的军事动乱和政治混乱,唐统治阶级濒临毁灭的前夕。 晚唐时国凋民弊,矛盾丛生。各种矛盾纠缠集结,形成晚唐三大痼疾,严重 威胁社会发展。1、宦官擅权天宝末年宦官李辅国拥肃宗受禅即位之后,宦官势力迅速膨胀,猖獗态势一 直延续到唐帝国灭亡。晚唐时,由于藩镇叛乱的惨痛教训,皇帝不敢信任武将, 于是依靠宦官掌兵握权。宦官的势力达于顶峰。宦官集团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最腐 朽、最无能的阶层。这个阶层一旦掌权,就会肆意妄为,荼毒牛灵。他们利用于 中的兵权非但干预朝政,而且挟持皇帝,甚至擅行废立,造成皇权与宦权的尖锐 对立。在晚唐九帝中,有八个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其中唐宪宗为宦官陈宏志所 杀,敬宗为宦官刘克明所杀,宦官势力猖獗可窥一斑。皇帝和宦官的激烈夺权在 整个晚唐一直没有停息过。 与此同时,宦官擅权,严重威胁了朝官利益,激起朝官不满。于是皇帝利用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朝官来与宦官夺权,形成“南衙北司"之争,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异常复杂, 并且险象环生。文宗予大鞫五年臻宋申锡为相,意图谋去宦官权势,但行事不密, 宋申锡反为宦官王守澄罗织罪名,以至贬死开州。大和九年,又用李训、郑注欲 除宦竖仇士良等,结果因事不周,反为所败。仇士良劫持文宗,大杀朝官,无辜 被杀者达六七酉入,朝野震骇,史称“苗露之变”。在这次皇权、宦官、朝富焦逐 的内乱中,宦官势力大增。史载,文宗“甘露之变’’后郁闷异常。一次与周墀谈 话,曾自叹“受制于家奴"国。 “甘露之变"对当时士人豹震动是很大的。一部分入站在维护国家政权豹立 场上,严正谴责宦官的不义之行,具有鲜明的态度。李商隐为此写下了《有感二 首》、《重有感》、《曲江》等揭露宦官滔天罪行的现实主义诗篇。但是大部分入采 取了一种远祸自全的态度。像李商隐这样激愤的声音在当时的文坛上毕竟是太少了。宦官集团专权,严重腐蚀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凝结力,不能有效的吸引广大有 志之士加入到赣廷队伍中去,极大消弱了统治力量,无疑加速了唐王朝揍溃的步 伐。2、牛李党争在朝官与宦官斗争的过程中,伴随着的还有官僚内部的斗争,这就是几乎贯 穿晚唐始终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晚唐时期病态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表面化。 李党的首领李德裕、郑覃从门荫淝身,牛党的首领李宗阕、牛僧孺扶科第出身, 因此,两党的最初形成,多多少少跟一方重视门第,一方重视科举有些联系。但 在后来的长期斗争中,情况演变的异常复杂严熏,出身问题的争执,己退居次臻 地位。两党斗争,扶穆宗(821-824)时起,到宣宗(847―849)时为止,持续斗 争近四十年之久。诱党在朝中的势力因为皇帝的更替互有消长,对宦官、削藩、 边防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问题上,意见纷歧,各执己见。即使在同一党的内部, 意冤也并不怎么统一。他们往往为了一党之私,置大局耪原则丽不顾。一党上台, 即着币剪除异党羽翼,必置对方予死地丽后快。文宗(827-849)时牛李党争最烈。①(宋】司马光簿:《资治通鉴?腐纪》卷六十二,中华书髑2007年舨。l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许多决策两党激烈攻讦,令朝廷无从适从。文宗曾感叹说:“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一①可见党争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晚唐大厦将倾的 严峻时局下,无谓的党争只会消释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瓦解权力,加速灭亡的速 度。 党争对当时知识文人的心态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那些想依靠仕途为国效力 的士人,必须依附某一党派,否则就不能在朝中立足。而那些正直的人们,如果 坚持自己正确的政见,而不趋炎某一党派,势必岌岌可危,甚至连存身都很难说。 因此,正直的文人,或者一生沉沦下僚,命运坎坷多舛;或者放浪形骸,混迹青 楼,隐居名山大泽,不再关心国事。不健康的心态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活动,可以 说,晚唐党争是使他们的诗歌向纤细精微方向挖掘的一个重要原因。3、藩镇割据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整个中华民族 在封建社会由上升期逆入下降期的转折点。这次长达八年之久的动乱,几乎覆灭 了整个唐朝统治。虽然经过八年艰苦战争,唐王朝最终平定了战乱,但是却留下 了藩镇割据的弊病。在全国各地,藩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兵权,也大都成为 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指挥。他们擅权自主,飞扬跋扈,不听从唐朝中央的指挥。 因此从中唐开始至晚唐百几十年的时间一直没有停止过消藩。国家大量人力物力 在长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社会生产由于长期战乱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凋敝,统 治基础非常薄弱。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集权统治名存实亡。中央无力控制,中央 集权进一步涣散瓦解,唐王朝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全国统治几近于瘫痪。 晚唐社会的颓败和衰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互相纠缠,从根 本上不能得到解决,对当时的士人和文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影响。二科举制度的规则破坏和城市商业的畸形繁荣科举是封建社会汲取人才的重要方式。统治阶级需要从社会的各个层次选拔 人才来治理国家。科举成为社会人才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如果科举制度摹①(后唐)刘腑J等:《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础受到震撼,汲取人才普遍进行暗箱操作,不但统治集团不能及时充实队伍,提 高素质,并且对于那些胸怀大志,才干青云的士子来说,也势必造成极大的心理. 损害。科举源于隋朝,唐初统治者借鉴其有益经验,加以改进发展,遂成为唐朝 加强统治的有力工具之一。初盛唐时,科举制度良性运行,对政治清明起了巨大 作用。但是至中晚唐,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为了培植羽翼,不惜动用手 中特权,严重消弱了科举的公平性。特别是贯穿晚唐始终的牛李党争,为了一己 之私,在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大力擢用亲信,把广大有志有才之士挡在门外, 严重影响知识分子的进取心态,也造成极坏的社会导向。根据历史记载,长庆元 年(821), “钱徽举贡士,为朝臣请托,人以为滥。"①当时,牛党李宗闵曾为其婿苏巢请托,杨汝士曾为其弟请托。这样,非依托于两党的才士,希冀通过科 举进入中央枢纽,从而想一展宏图的愿望,就化为泡影。即使有少数士人幸而中 举入仕,如果方正刚直,不依附于某一党派,也会被排挤到国家政治的边缘,更谈 不上有所作为。既然实现人牛理想受到重创,他们不得不由外向内转,由关注现 实转入关注内心。 安史乱后,唐王朝国力逐渐衰微。唐初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日益 激烈,农业牛产萎缩。割据军阀擅权对抗,中央集权软弱无力。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经济反而比前期有了长足进步,成为晚唐社会的一个奇迹。商业发达的突出 表现是几座大城市的畸形繁荣。长安在安史乱中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就是在晚 唐的宦官与朝官争权中,也遭遇过毁灭性的劫掠。但是,它的商业非但没有停滞, 反而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比起盛唐有所进步。不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 出现了新的因素。另,长安之外的几个大城市,例如扬州、杭州、洛阳等,在商 业上甚至比长安更繁荣。晚唐的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的商业气息出现在 晚唐瓦砾堆上。李商隐形容长安上元灯节时说:“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 通衢。”王建的诗说: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由此可见当时城市夜生活的盛况。这种城市偏向于娱乐性,是精神麻醉的象牙塔,是逃避现实的 避风港。人们对统治集团失去信心,却又看不清路在哪里,他们只能这样来醉牛 梦死了。张祜的“人牛只合扬州死”和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正是这一时①(后唐)刘昀等:<旧唐书》卷一六四,《王播附起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文人自甘堕落心理的真实反映。这种繁华的城市既是地主、官僚、商人的乐园, 也是那些失意文人调剂精神的绝佳去处。城市纸醉金迷的生活给诗歌注入了新特 色,这就是晚唐诗歌总体来说风格趋向纤弱绮丽,柔靡软媚。 面对遍地疮痍、危机四伏的国运和自己无法左右的多舛命运,诗人们产生了无 法解脱的绝望情绪。他们纷纷放弃“济世"之志,“致君"之望,或纵情山水, 或纵情声色。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就是作品中屡屡吟唱的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万念成尘,迷惘痛惜的悲剧心声。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 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须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马戴“松门山半寺,夜雨佛 前灯。此境可常住,浮生自不能”(《寄终南真空禅师》)、吴融“月不长圆花易落, 一生愁怅为伊多"(《情》)等等,都是这类感伤情绪的低吟浅唱。晚唐文人难以 再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难以再有博大之气和饱满之情,他们都共同具有一种 认同天意或劫数难逆的末世心理。这种末世心态就成了他们诗歌作品中的悲剧底 色。三士人心态由外向转为内向科举制度的破坏和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加之晚唐三大痼疾,是影响士了精 神生活的重要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态起着扭转作用。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唐人开 始由盛唐的恢宏开阔转向晚唐的内敛收缩,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作为社会和文学中介的宗教哲学,儒、佛、道三家彼消此长,鼎足而立,虽贯穿 唐王朝始终,但至此时,内向却成为它们的同一指归。由于政治生活空间的局限,本 是注重伦理行为外在规范的儒学转向心灵世界的修炼与探索。道教的信仰危机也 逐渐加重,本来就注重空灵清净的内心修炼,现在更是向避世全真、养气静心的老 庄哲学回归。佛教在晚唐出现高潮,但它不再执著于对本体的讨论和繁琐的逻辑推 论,摆脱了苦行默她的禁欲丰义修行方式和厌世出世的观念。禅宗重“治心”、“安 心",其“不立文字”,借取日常生活中的事象为暗示的顿悟,完全是一种“无念”、 “无心”的独特的个人感受与直观体会。这种内心领悟超越时空、因果、有无,获 得从世事和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这样的哲学思潮,对晚唐文人精神世界由外 向而内向的转移,也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晚唐时期所有重要作家,差不多都没有进入政治中心,他们在政治边缘地带 上谨小慎微地维系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即使有幸晋身权力中心,也只是当权者手 中一粒任意摆布的棋子,毫无发言权。他们中大多数人寄身幕府,所干只是文职 工作,一生沉沦下僚,把自己的青春才华浪费在案牍文档中。他们已经没有干预朝政的社会地位了。由此,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着逐渐的变化。他们虽然眷念朝廷,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信心;他们虽然关心朝政,抱负远大,但已经丧失昂 扬的进取精神。 晚唐是一个无可救药、一味衰败的时代,是扼杀英才的时代。晚唐政治生活空 间又是那样令人失望:朝野危惧、政治紊乱;宦官挟主乱政;朝官朋党倾轧,排挤 攻讦。在这种动辄获咎、朝不保夕的政治环境中,士人们虽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愿望, 但他们指陈利弊、针砭现实而提出的一系列积极的丰张,不仅不被采纳,反而因语 含锋芒得罪当权者而遭贬逐,由此失去进身机会,甚至于屈抑而亡。因此,士大夫 文人除了发出“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有感》)的普遍哀调外,剩下的只有压 抑自我以求避祸。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敏锐的晚唐诗人不再关注身外的世界,内 向成为他们心理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残酷的政治空间来说,对晚唐诗人影响更直接的是士大夫文人生活水 平的下降,它使文人的物质生活时常捉襟见肘,为了果腹四处奔波,精神空间也随 之变得狭窄。安史之乱破坏社会生产极为严重,长期割据造成唐王朝财源枯竭。随 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均田制瓦解,职分田名存实亡,能够给予官僚的生活补贴也 越来越少,官僚们的牛活资源日趋枯竭。这样,大部分官员只能单纯依靠俸禄来 养家糊口。加之长年战乱,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兼济天下显然绝无可能,独善其身 环境也已不允许。历史记载,晚唐土地兼并严重,大片土地只集中在少数大庄园 地主的于中。士大大文人大多没有自己的田产与住宅,丧失了富足的别业、庄园这 些便利归隐的条件。那种想在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中化解现实苦恼的梦想终成泡 影。这样,诗人们只有遁向内心,才可以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些许平衡。 盛唐巅峰发生的安史之乱,从整个华夏历史进程来看,可以说是中国汉民族 的农耕牛产对畜牧牛产的忍让和失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原精神状态本来就 缺乏开放的胸襟,从这之后变得更加内向起来。与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的盛唐相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比,中晚唐士大夫文人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内心世界更加皱缩。盛唐诗人以恢宏开 放、从容自豪的心态,吐纳乾坤,傲视今古。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望岳》),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都可以看作这种 心态的典型写照。这是一种俯视一切的胸襟与气魄。但历经八年动乱后,这种恢宏 阔大的心理倾向便逐渐消泯了。到晚唐,人们吟唱的是: 风无力百花残。"一派无奈和伤感。 随着意识关注对象由外向内,文学作品也相应变化,注重主体精神感觉的抒 发。晚唐诗人内向心理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诗歌中描绘的空间。他们的诗歌更多地 追求和表现精神层次上的满足和平衡,也更精细地凸现内心的微妙波动和情感的 每道波折。因此,晚唐诗歌有两个明显特征:含蓄玄远和称丽委曲。宋陈必复在《山 居存稿?序》中云:“予爱晚唐诸予,其诗清深闲雅,如幽人野士,冲淡自赏。”∞晚 唐诗人耕耘内心世界要比前面任何一代诗人更加精细,在表达上更加精雕细琢。 他们不肯直接吐露胸臆,往往回环吞吐,用事使典,极尽曲折之能事。这是诗人 内向的心态带来的一种诗歌艺术上的新特色。 晚唐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而志行高沽者。寄情山水,栖心佛禅,终日沉浸在虽 然清寂似却不无高雅的隐逸情趣的欣赏品味之中,既是晚唐知识分子对污浊黑暗 现实的一种消极反抗形式,更是他们身处衰亡末世寻找安慰、消除人生烦恼痛苦的 唯一解脱方式。因此,诗人的处事态度和生存方式、生存理念、人生观都充满了对 自由与和谐的憧憬向往,从而更加崇尚心灵自由、精神解脱。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和 文人中是少有的。诗人的这种牛命意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不 是崇实的,而是尚虚的,是一种内向的,一种以自身心灵的安宁和圆满,乃至对这种 安宁和圆满的自我欣赏的生存方式和心理平衡方式,来代替在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前的直面相视,正面抗争。这些都是晚唐诗歌趋向朦胧的心理基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第二节李商隐诗歌朦胧性形成的个性因素李商隐的诗歌,意境迷离朦胧,脉络起伏宛转,意象精美绝伦,感情缠绵悱恻, 格调感慨悲怨,语词光艳绮美。短短的一首诗含有太多的人牛感慨、无以聊赖的情①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上),中华二协局2001年版。1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感归向和无法诉说的感情幽怨。如此复杂的意蕴,如此深远的意绪以及貌似艳丽实 则深沉的表达,主要缘于他的个性心态以及在这一心态熏染下的诗美追求。不幸的家世和少年苦读如果说末世心态是李商隐人生经验的集体无意识,那么诗人不幸的家世则是 其悲剧性心态形成的现实基础。 李商隐,字义山,别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从他的祖父起,迁 居荥阳。这里成为他的故乡。关于李商隐的远祖,他在《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中说:“君家在河北,我家在山西。百岁本无业,阴阴仙李枝’’。据此说来,他和唐 王朝统治者都以“仙李”即老子李耳为祖,推究起来应该是同宗了。所以,他常以 “我系本王孙”而自豪。但是毕竟年代久远,空虚的美名无补于当前的寒素。他 的家庭从高祖算到诗人,一共五代,都只是做过县令、县尉或州郡僚佐一类的地 方小官吏,没有位居显赫官职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因 此,累代孤寡,门庭衰薄,造成了“百岁无业”“家帷屡空”的凄凉局面。 李商隐三岁随父李嗣入浙江幕府。十岁,父在幕府任上病故。他侍母奉丧由浙 江返荥阳。孤儿寡母,生活艰辛可以想象。父丧期满,举家迁居东都洛阳。从十 --N十七岁间,是诗人的学习期间。可是,由于生计艰苦,作为一个家庭的长子, 攻读的同时还必须做些抄写工作和短工零活,来维持一家的牛活。在当时世态炎 凉的社会,这一家势力孤单的寡母孤儿,居住在商业繁荣的大城市中,生活状况 的尴尬和窘迫可想而知。李商隐后来感慨系之的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某年方九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旒。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 可倚之亲。既柑故都,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 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日就月将,渐立门构。。(《与裴氏姊书》)三代孤寡的悲剧性家世积淀了他内向、敏感、伤感的个性气质。加之在他小 时候两位姊姊的早逝:裴氏姊新嫁不久即被遣回娘家,不N--十岁就郁郁成疾去 世;徐氏姊在韶年出嫁后不久死去。两姊姊的悲剧命运给三代孤寡的家庭又增添 了一层浓厚的凋零氛围。少年时代的艰辛使诗人较早地品尝到了世态炎凉,于是诗①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注:凡文中所引李商隐文,皆依此书,不 再另注。)1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常常发出“大钓运群有,难以一理推”、“凤凰不五色,联翼上鸡栖一(‘井泥四 十韵》)的沉重的身世喟叹。这种“宗绪衰微,簪缨殆尽”的处境使他的心态蒙上 一层浓厚的家族没落感阴影。诗人一生罩在里面不能自拔。 为了早日博取功名,重振门庭,诗人刻苦学习。他回忆自己早年的学习生涯 时说:某材诚菲薄,志实辛勤;九考非迁,三冬益苦。因锥刺股,虽谢于昔时; 以瓜镇心,不惭于先辈。(《上河南卢尚书状》)刻苦的学习,积累了扎扎实实的功夫,为他后来在诗歌创作中取得巨大艺术 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活中,给了他学业上的指导和思想上 巨大的影响的是一位佚名的堂叔。这位堂叔曾上过太学,父亲死后,筑室守墓, 发誓终身不从禄仕。当时在士人中颇有名气和影响力的崔戎劝其参加科举,没有 奏效。后来刺史王智兴想以官禄笼络他,也没能如愿以偿。这是一个愤世嫉俗而 又狷介耿直的人。关于这位堂叔,李商隐称赞道:通五经,成著别疏,遗略章句,总会指归。……注撰之暇,联为赋论歌 诗……未尝一为今体诗。小学通石鼓篆与钟蔡八分,正楷散隶,成造其妙。 (《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臧李某志文状》)这说明他带点儒学复古气味,而又具有多方面的学识和修养。李商隐在后来 的牛李党争中始终保持幽独不凡的品格,没有屈身辱志,依附朋党谋取富贵,不 能不说是受到了这位堂叔的品质的影响。李商隐在少年便以古文受当时上层士大 夫的拍案称赏,不能不说是受到堂叔的精心指导。正因为这位堂叔的健康教育, 才使李商隐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虽精美婉丽,却不流于纤弱无力;虽感情颓唐, 却不使人心如死灰。 在李商隐的早年生活中还有一点必须提到。李商隐的童年是随着父亲在现在 浙江绍兴和江苏镇江一带的游幕牛活中度过的。六七年的江南岁月对诗人来说有 着特殊的意义。旖旎的江南风光,陶冶了童年时代的诗人心灵,孕育了诗人的“百 宝流苏”的风格。1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坎坷仕途牛李党争,是晚唐政坛上关系士大夫政治命运的重要斗争。李商隐无辜陷入 其中,深深左右了他的宦海沉浮和诗歌创作。 李商隐是一个早熟的天才,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云" 的政治抱负。他“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而因此受到令 狐楚赏识。史书记载,令狐楚“奇其文",以其少俊,深为礼遇,并特意让李商 隐跟自己的儿子令狐绚等交游。令狐楚又是当时著名的骈文大家,他的骈文曾与 杜诗韩文一度并称。他亲自指点李商隐,传授他作骈体文的诀窍。李商隐以tl己 的聪慧,很快青出于兰,名闻当世。他在《谢书》一诗中得意地说: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对令狐楚的感激溢于言表。精通骈体文的写作实践,对李商隐的艺术创作有 很大影响。他的诗歌对仗工稳,造句精丽,用典精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骈体文 的创作技巧。.客观地说,令狐楚引进李商隐,是器重他的才华。但李商隐入令狐幕,却无 意中迈出了他后来无意陷入党争的第一步,成为他一生命运多舛的起点。令狐楚 地位显赫,宪宗时期做过宰相,属于牛党。这让李商隐在当时人们眼里被目为牛 党。 公元837年,李商隐由于得到令狐绚的有力帮助,登迸士第。第二年春,应博 学宏词科,因复审时被一所谓“中书长者”抹去,遂落选。不久,赴泾原到节度 使王茂元幕下当了一名幕僚。王茂元非常赏识李商隐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能,就 把女儿嫁给了他。就婚王氏,成为李商隐陷于党争的真正开端。如前所说,李商 隐从前得到令狐楚的提携,考进士时又受到令狐绚的助力。令狐父了是牛党,而 王茂元则被目为李党。尽符诗人不以党徒自居,也从没有利用婚姻来谋取富贵的 意图,但当牛李党争激烈之时,他的这种行动,无疑会受到牛党的愤怒攻击,因 而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不可避免。按照唐代人事制度,中进士后要经由吏部“释褐” 考试,合格后才能放官。由于牛党设碍,李商隐落选了,不得不再返泾原。有一 天他登上安定城楼,极目汀州,感怀伤世,写下了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鹅雏竟未休.诗人登高望远,极目绿杨外面的那一片广阔的汀州,引发了因最近一系列政治失意而淤积的愤懑。颔联用贾生和王粲两个典故抒发自己才干超群,却不被重用的伤感。颈联写诗人的抱负和功成身退的高峻理想。尾联以腐鼠比喻大家争得 你死我活的权位利禄,以“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鹈雏自比,表明自己光 洁磊落的品质。全诗明确表明诗人不屑于党派之争,而是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功立业的壮举。但是在那种明争暗斗的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想保持狷介独立的人格,干一番事业,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仅仅只是李商隐卷入党争之祸的开始。随着牛李党争的激烈,身处党争夹 缝中的李商隐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李商隐是一个孤介耿直之人,他判断政治人 物的标准不以其人所在的党派,而是以其对于国家的忠诚与否。这样,他所交往 的人中有“牛’’党人物(如杜牧等),也有“李”党人物(如郑亚等)。从他现存的 诗文中,也可见他对牛、李双方人物都有所肯定,也有所批评。但是在晚唐那个昏 聩颓丧的时代里,任人唯亲,任人唯朋党,压抑打击与己不谋者,实在是蔚然成风。 人人都为了自己或所在集团的利益而勾心斗角。因此像李商隐这样独立傲世的人, 受到两党共同排挤已是不可避免。 因为如此,他一生沉沦下僚。即使在中央任职,也仅仅是九品秘书省校书郎、 正字和清闲的六品太学博士等清冷的闲职,且时间都很短。从829年(大和三年) 进入令狐楚幕府N858年(大中十二年)去世的三十年间,竟有二十年辗转于各地幕府。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州,西到梓州,抛家别子,漂泊异地。他长期任职幕府丰要是为了解决仕进之路和生活出路,尽篱他所从事的幕主大多对他相当器 重,也极力关照,但毕竟是寄人篱下。由于卑微的地位和身份,他时时约束自己的 言行,谨慎行事。这种小心翼翼与漂泊不定、依人作幕的牛活使他的内心充满苦闷与孤寂。他无法倾诉,也无人可诉。仕途闲厄,经历坎坷不断地强化他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 长期心理压抑,诗人不得不将一腔怨愤和无奈倾注于诗歌创作上。诗人早年 怀有殷浩“当世之心机"、“欲回天地”的热望,由于党争之灾,不幸化为“只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8年版。1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近黄昏"的挽歌,最终还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一(崔珏《哭李商 隐》)。“古来才命两相妨一的悲剧不幸给诗人作了一个诠注。诗人一生的悲剧性 体验,最沉重的莫过于此。陈寅恪先生说:“斯义山所以虽秉负绝代之才,复经出入牛李党争,而终于锦瑟年华,惘然梦觉者欤?此五十载词人之凄凉身世固极可哀伤,而数百年社会之压迫气流尤为可畏者也。”①斯言极切。三凄美爱情仕途上既然屡遭风云,那么作为心灵港湾的爱情生活又怎么样呢?据现有资 料可知,李商隐一生经历了三次爱情,而每一次都是以悲剧收场。爱情上遭受的 挫折无疑为李商隐悲剧性生活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青少年时代的李商隐曾与一个名叫柳枝的姑娘有过一段短暂的互倾爱慕的接 触。柳枝是一个商人的女儿,居住洛阳,与李商隐相识时十七岁。她容颜美丽, 性情活泼。又喜弄丝竹,乐音特别动人。李商隐深深为她的乐技所感染,这样形 容道:“吹叶嚼蕊,调丝饿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柳枝五 首》自序)柳枝也深为李商隐的诗才感动。据说她特别叹赏李的《燕台诗》,每 天吟不绝口。两人通过李商隐的从兄李让山结识。他们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爱 河。正当两人缠绵之际,因为一个友人开玩笑,先行带走了李商隐的行装,使他 无法在洛阳继续住下去,于是只好遗憾地分手了。不久,柳枝被迫嫁于贵人。离 开洛阳一年后,诗人才听到这个消息,他怀着无限惋惜的心情写下了组诗《柳枝 五首》。诗人的初恋之花刚刚绽放就迅即凋零,情赛方萌就已品失落之痛:“锦鳞 与绣羽,水陆有伤残。”(《柳枝五首》其四)“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 同类,那复更相思。”(《柳枝五首》其一)一段凄美爱情就此结束。 第二次恋情发牛在玉阳山修道的时候。李商隐大约在大和九年(835)至开成 二年(837)间,因为应举失败,曾在王屋山支脉玉阳山隐居学道。这大约一方面 是为了排遣落第后的苦闷,一方面还有走终南捷径的意图。因为在唐代,“终南 捷径”和应进士试是入仕的两条丰要渠道。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商隐想不 到的是收获了一段爱情。由于唐朝尊崇道教,许多皇亲贵族纷纷在山林中建起豪①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卜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寺观,过道士生活。公主们为了摆脱长期奢侈生活引起的精神空虚,也向往这 种生活。其中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就在玉阳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灵都观。以后很 多公主也都入道,继续在那里生活。因此山上就有许多随同公主一同入道的宫女。 她们身著轻薄而华丽的衣裙,在松竹环绕的宫殿里穿梭而行,执行着侍奉公主的 事宜。李商隐在玉阳山住在一个离灵都观很近的地方。他有幸认识了其中一个精 通音律的宋氏宫女。从他现存诗篇中,可以看出他和这位女道士有过亲密的交往。 《赠华阳宋真人》、《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等都是为此而作。其中, 《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当句有对》较为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一次幽会: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以比兴的手法,含蓄蕴藉地描绘了两人幽会时的狂欢和分别后难耐的相思。 但李商隐与女冠宋氏的恋爱既违封建礼教,又背道教戒律,因而这种超越时代的有 点现代自由恋爱色彩的爱情,注定以悲剧收场。他们的恋情很快被人发现,男女双 方都受到惩罚:李商隐被赶下山;宋真人被逐出道观,遣返回宫,大约去作了守陵 的宫女。李商隐晚年在长安还曾与宋氏重逢过。这次恋情对李商隐的伤害是惨痛 而持久的。此时诗人创作了大量的无题诗。这些充满失望、颓废、感伤的爱情诗 就是他这次爱情悲剧的产物。 第三次是与王茂元女儿的真挚的爱情。李商隐因为在王茂元幕府中任职,深 受器重,王遂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场不乏真诚情感的婚姻无意中掺杂了过多的政 治因素,因此对李商隐的一生来说具有双重悲剧性:一方面王氏谦恭温顺,夫妻 双方感情极好,但王氏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使李商隐备尝家庭变故的凄怆;一 方面使他卷入党争漩涡,一生沉沦下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结婚后, 除了在母丧时闲居永乐和再入秘省,服阙入京,有几次难得的机会和王氏有过短 期团聚以外,大部分时间分居两地。因此离别之情的抒写便成为王氏生前李商隐 爱情诗的主要题材。爱妻早亡,给诗人心灵上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痛。王氏逝后, 李商隐一共写了三十多首悼亡诗来追忆这位善良、贤惠的妻子。如“桂花香处同 高第,柿11f‘翻时独悼亡”(《赴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忆得前年春,未语含 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房中曲》)都是抒写自己的思念与悲哀,以至2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在《樊南乙集序》中诗人说:“三年以来,丧家失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刻意事佛。 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一爱妻辞世,幼子无人教养,家庭的凄凉景象几乎 使他万念俱灭。 总起来说,在爱情上,李商隐失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欢乐,悲痛多于喜悦。“相 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无题》) 形象地总结了他的爱情历史。爱情悲剧不断地强化着李商隐自少年时代就沉淀于 心灵深处的浓郁的感伤情绪。由王氏婚姻招来的牛李两党的猜忌、排抑、诬毁,无 法自辩也无从自辩使他心灵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只能郁结在心的悲怨形 成了难以言说、难以释怀的钝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李商隐的爱情悲剧相交织着的是他的学道。李商隐年 轻时的那段时期的隐居学道,对诗人的创作牛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内容上,诗 人汲取了很多道家典故,使诗歌呈现出异样的光彩。在艺术上,一方面,名山胜 境中流传下来的美丽神话,引起诗人的兴趣,丰富了诗人的想象,开拓了诗境的 空间;另一方面,为他的诗歌带来了颓废和晦涩的气氛,丰富了诗歌朦胧的表现 形式。李商隐在文学史的地位,主要就是靠这些作品奠定的。四悲剧性心态对李商隐诗歌的影响李商隐天性敏感。大唐国势衰微,日薄西山;诗人身世凄凉,亲人相继亡故; 怀才不遇,一生颠沛流离,这些现实的悲苦促使诗人对自身命运、国家前途乃至自 然界一切事物的感受越来越具有悲剧性,精神压抑,心情郁闷。 因此,我们总结李商隐的内心对他外面世界的感应时,可以用“死寂”这个 词来概括。这是一种对万事万物都失去希望的极度颓废的情感状态。由于具有这 种“死寂”情结,诗人在观察世界时总是带着灰色的眼镜,在营造诗歌意境时总是 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悲剧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过程:在现实世界中怀才不遇,功名难就,生活凄苦,精神饱受摧 残的诗人,常常迫于精神上的压抑,需要不断释放,于是他便选取一些在自然界中 与他的情感能够交感起兴、与他的命运能够交相共鸣的物象,然后加以精细雕琢, 遂形成他的深情绵邈、称丽哀伤的独特风格。从牛命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寂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境界,从诗歌本质上来说,这又是一种耐人把玩、味之不尽的艺术。李商隐的诗歌中,特别是其大量的咏怀、咏物和爱情诗中往往以夕阳、晓月、秋蝉、流莺、 杜鹃、残柳、枯荷、凄风、苦雨、泪水等象征残败、濒死、苦痛的物象入诗,来传 达一种末世颓败的冷清氛围。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干”(《无题》)、“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风上"(《日高》)、“一 笑相倾国便亡"(《北齐二首》其一)、“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亭怀崔雍崔衮》)、 “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芳心向春尽"(《落花》)、“岑寂胜欢娱”(《西 溪》)、“他生未卜此生休”(《马嵬二首》其二)、“楚厉迷魂逐恨遥”(《楚宫》)、 “重衾幽梦他年断”(《银河吹笙》)、“人生死前惟有别”(《离亭赋得杨柳二首》 其一)、“昼号夜哭兼幽显”(《重有感》)、“禁门深掩断人声”(《吴宫》)…… 不胜枚举。还有许多诗以营造枯寂冷清的悲凉世界为旨归。他的《幽居冬暮》: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急景倏云暮,颓年浸已衰。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这是诗人在会昌年间居家丁忧时所写。诗仅四十个字,却塑造了折翅将亡的冬 鸟、孤寂荒凉的郊园;枝头的残雪、寒冷的野鸭,结冰的池塘;暮色遽降、冬云 惨淡、身体衰颓、老之将至等一系列凄凉意象。全诗弥漫着的感情和冬天暮色相 交融,分不清那是客观,那是丰观,仿佛整个世界都为诗人的感情所浸染,久久 为之低昂徘徊。 有些诗,只看题目,就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蝉》、《夕阳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两首》、《落花》、《天涯》、《写意》、《春雨》、《银河吹笙》、 《梦泽》、《风雨》、《忆梅》、《泪》、 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悲剧性的性格心态,从少年、青年一直持续到晚年。从《无题》(八岁偷 照镜)到大体上可以推断作于晚年的《锦瑟》,李商隐在他的诗文中弹奏出了一曲 曲持续不断的人生悲歌。 还必须说明的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诗歌中的悲剧传统源远流长,一直 不曾断裂。 《诗经》中“君了作歌,维以告哀”①的悲剧传统和屈原、司马迁、曹 《柳》、 《霜》……等等,诗题为人①聂石樵:《诗经新注》,齐鲁f§社2000年版。2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植、阮籍、杜甫等人的悲剧人生、忧患意识的影响,特别是距离较近的中唐早逝悲 性诗人李贺,对李商隐影响更为深刻。李商隐专门写过《李贺小传》,对其“长吉 体"诗歌极为推崇和尽力仿效。李商隐诗歌语言绮丽,爱用象征、神话,甚至道教典籍,就是对李贺诗风的直接承绪。李贺的诗善于通过塑造浓烈悲剧意味的“类我”意象表达对时代与生命的深哀剧痛。这对李商隐诗歌悲剧意识的形成、悲剧意象 的创造也有很大的影响。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这些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不幸和悲哀共同形成了李商隐具有复杂内蕴的悲慨 心态,同时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构成基因:典故与意象第一节典故的运用和创新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短小精炼,却要包蕴巨大内容。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古人 尝试各种各样手法,创新出很多有成效的艺术方式。其中,运用典故就是非常成功的艺术手法。诗歌中恰当运用典故,不但使诗歌精炼,典雅,而且因为典故自身的历史内涵和具体作品语境的不同,又使诗歌含蓄蕴藉,情味曲折。 历史故事、掌故轶闻、神话传说、寓言佛事以及古言成辞、俗语俚谚都可以 成为固定的含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典故。它们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光 辉历史和璀璨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心理、社会风尚和人生哲理,足资后人借 鉴,裨益世事。 李商隐是一个喜欢用典的诗人。他早年给人抄书,随后又跟令狐楚学习骈文。 做官后,担任过校书郎,因此十分熟悉历代掌故。这些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传李商隐作诗文,“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①。诗歌中 运用典故,稍微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枯燥乏味、堆砌词藻的弊病。李商隐依靠他 的艺术才华,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典故不仅用的多,而且用的好。因此读他的诗,虽然有少量诗歌的确因为太多的典故而过于晦涩,令人无法理解,但 是从总体而言,他的大部分诗却正因为其创造性的用典使得诗歌显得更含蓄雅典, 从而形成了自己婉约朦胧的独特风格。正如袁枚所说: 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④ 李商隐现存六百多首诗,按艺术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简洁爽朗的,如 他的揭露现实的政治诗和部分咏史诗;一是深婉精咐的,如那些无题诗和爱情诗 及抒写内心感受的咏怀诗。李商隐诗歌中用典因此有两种情况。在政治诗和咏史 诗中,典故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看法,相对来说典故的含义比 较接近历史原意,运用过程中没有掺入诗人过多的情感因素。只要弄懂典故原意, “李义山诗,稍多典故,①(宋)阮阅: 《诗话总龟》,人民文学}lj版社1987年版。 ②(清)哀枚:《随同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诗意就明朗了。这类诗有时也会因用典繁富,形成隐秀含深的风格。爱情诗、无 题诗和咏怀诗中的典故,只是借用历史上的某一点意思,甚至只是借用字面上的 精丽,敷衍成篇。这些诗中的典故往往脱离原典的历史含义,渗入更多的情感因 素。它的隐蔽性较大,直接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不再仅仅负载历史信息。它失去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固定的意义,补进一些诗人 的主观感情。它更多地是从诗歌的意境出发,获取新的含义。从创作角度上说, 它是作者饱满的感情在苦闷现实的碰撞下的产物。因此这类诗歌中的典故往往很 难准确定位,有时简直无法确指它在作品中的实际含义。 先来分析第一类诗歌中的用典特色。看一首他政治现实性最鲜明的作品: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如何本初辈,自取屈麓诛。有甚当车泣,因 劳下殿趋。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竞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鬼篆分朝部,军烽照上都。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有感二首?其一》) 此诗写于“甘露之变”时。当时士大大被大屠杀吓得噤若寒蝉,即使有人发表 议论,也是把矛头指向李训、郑注等人,不敢直接谴责真正的罪魁祸首仇士良等 宦官。杜牧的《李甘诗》,就把郁愤都倾泄在失败者身上,大骂他们误国: “大和八九年,训注极航虎。”“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④李商隐当时尚未及第, 功名未就,地位地下,但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风暴却震撼着他的心。他以饱满的 政治热情和激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排律。诗用了一系列典故,从这些 典故来看,似乎诗人矛头也是指向李、郑等辈,tu是细味典故的真正历史背景, 我们就会捕捉到隐藏在文字后面作者的真实感情。诗中把李、郑等人比作本初辈, 实际是谴责他们浅谋误国,而非指责他们除掉宦官。本初是汉末袁绍的字。汉少 帝刘辨光熹元年,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事泄,何进遭宦官杀害。诗人以 此典来切李、郑划事不周,批评的重点和杜牧有很大不同。下面的一系列典故都 是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的。回过头来再来看首联,两句谓唐王朝德化流布,获得九 服归附:皇帝的英明大略上合天文垂象。言下之意其实就是诛灭宦官的本来有极 为有利的条件。在这首诗的其二中作者写到: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之①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句,更加鲜明的表示了自己的态度t宦官该诛,也不乏其人,可惜谋事不周。此诗在一系列的典故中深深隐藏着自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全诗遣词用语,多隐曲 含蓄。句句表面是谴责李、郑之辈,实际则是把矛头暗中投向宦官。如果不把诗 中典故的历史含义弄懂,就不能摸清作者的真实意图。何焯说:“多用反语,然 实伤之。"①正确地指出了此诗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下面再来分析第二类诗歌中的用典特色。 我们来看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七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根据诗歌所表现出的精湛的艺术和深沉的感情来看,大体可以确定是诗人晚 年的作品。这是李商隐诗集中最让后人争讼纷起的诗。对于该诗主旨的阐释,历来 学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宋、明期间笺释和论述的就达二十五家之多, 清初至“五四”期间,则到了六十多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诗人的身世遭际, 先后归纳出“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说’’、“咏史说”、“寄托令狐说”、 虬怀念永贞革新人物遭宪宗镇压说”等十几种说法。众说纷呈的主要原因就是此 诗大量用典及典故在诗中含义的模糊性。前面说过,李商隐诗歌中的典故具有鲜 明的个性特色,它们经过作者丰观情感浸染改造,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主观化。他 甚至抛开了典故特定的含义,有时只摄取字面意义,有时根据情感的需要加以精 心取舍。典故的主观化、个性化导致了隐喻空间的扩展,这就使得李商隐诗歌文本 常常呈现出两重或两重以上隐喻的互相交织的状况。此诗本身就是一首托喻寄情 之作。其颔、颈两联运用的四个优美可感的意象中包含着四个典故:“庄生梦蝶”、 “望帝春心”、“沧海珠泪”、“蓝田日暖”。单独来看,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 的故事,具有特定的意义。仙是诗人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完全抛弃了它们特有的 意义,因此我们就不能按照这些典故的原有意义去理解它们整合起来所含的意蕴。 它们组织在一起,是诗人意识流的结果,表面上似乎无甚关联却非常符合诗人内心 的情感逻辑。庄生与蝴蝶的嬗变、杜鹃作为望帝的寄托、月下晶莹的珠光和氤氲 缥缈的玉山,这些典故背后流泻出的就可能是诗人那深情的思念与思念不已的伤①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上),中华书局2001年版。2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感,或可能是凄凉的家世、悲情的爱情的复杂体验:也可能是追求美好与美好的 难以实现,是迷惘、茫然和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的情感体验;还可能是诗人人生失 意的惆怅、痛苦等的情感体验,更可能是诸多情感体验的集合……等等。四个典故 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东西,它们完全变作了诗人的独创,融合在诗境中,彼此难 解难分。因此,读者对这首诗的终极意义也就具有了无限阐释的可能性。每一种 理解都会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无论读者从诗人的那一方面出发,似乎都会感受 到诗人的愁苦、孤寂和希望破灭后的凄怆;还有诗人那若有所失的怅然和迷茫…… 不论怎么解释,都不能脱离凄迷荒凉这一背景。 从李商隐第二类诗歌用典的情况看,他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进行 个性化处理。当典故本来的意义与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意义相去甚远时,他就淡 化甚至撇开典故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只是采用典故的内容和情节所带来的气氛、 情趣和意味,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样,我们就不能仅从典故原来的含义 理解诗歌的意蕴,而是要结合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心情,还要结合上下语境,虽 然为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tu同时为诗歌的朦胧性增加了砝码,更令人玩味。比 如《无题二首》中的“神女牛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神女”即巫山 神女,传说楚王曾在梦中与她欢会。此处用典借指自己的牛涯正像巫山神女,原是 一场幻梦,既包括往昔的爱情际遇,又包括自己的整个人生路程。“小姑”,据南 朝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这里借来指年轻 未嫁的女子。豆蔻年华,春心萌动,但是没有年轻郎君陪伴,孤独凄凉。无论是 神女还是小姑悲惨的命运,都是作者自指,含有身世之慨,离原典的事义相去甚 远。 李商隐一生遭际坎坷,他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在他的诗 歌中,根据感情的需要,熟悉的典故可能要发牛巨大的变化。诗人常常把典故生发 演化,使其最终成为与原典旨意完全相悖的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形成陌牛化 的奇异效果。例如《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吃了不死之药,得成月中仙予,是大家共知的羡慕之事。这也是传统上这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典故的历史含义。但由于李商隐一生有许多高远的追求都流落不偶,诗人始终处于孤独寂寞的境地,因此他根据自己的阅历改造了典故。在李商隐看来,真正的爱情要比得道成仙更为珍贵。常人羡慕的事情,在他却是难以言说的凄凉和无法摆 脱的孤独。诗人对于女道士修仙的寂寞生活有切实生活体验。基于这些复杂的感受和见闻,诗人设想嫦娥一定会因为天上孤寂而后悔偷吃了灵药。典故的反用,产生了陌生化效果,同时也有力地凸显了诗人笔下所营造的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 恒的寂寞感,打通了读者在某种相同情态下一种近似的心理,也从而使该诗可以从 不同角度加以解读。还有些典故,虽不是反用,但诗人作了别有会心的生发,读来意 味无穷。如:“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 腰。"(《梦泽》)从“歌舞能多少"方面寻问减膳的效益,既可以理解为讽刺用人 者(楚王)的愚昧与麻木,也可以阐释为有识之士才不逢时的悲慨,或两者兼之。 楚王爱细腰的典故通过诗人的生发,同样产生了多义性的效果。由此看来,李商隐 用典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不可穷尽性。它不仅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 而且也为诗歌内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之美。 支撑李商隐诗歌大量典故的背后,是作者的宽博的才气和深邃的情感。只有 这样,才使这些才使这些类似“獭祭”的典故统一在一种浑融的艺术风格中,不 至于形聚神散,有掉‘B袋之讥。这方面有一首较为典型的《泪》: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泪洒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此诗几乎是一句一典,处理不好,很容易有掉书袋之讥。但是诗人巧妙地把 它们统一在一种凄清的意境之中。诗的前六句分写六种不同性质的泪,平列排比, 不相连属。这六种泪中,有的是伤悼故君,有的是怀念113德,有的是远赴绝域等 等。如果诗到第六句结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要比宋初的“西昆派”有什么高明 之处。精彩之处全落在了最后两句。这两句意谓:如果清晨去灞水桥边送别之地 看一看,那就知道上面所说的种种悲痛之泪,都抵不上那青袍寒士送玉珂贵宦时 白伤穷途抑塞之泪来得更为沉痛。前面连用六种悲泪作反衬,正是为了突出这种 穷途抑塞之痛的深刻和强烈。西昆体只学这类诗的排比故实,却没有看到它的用 意和构思方面的长处。这首诗典故繁复,曲折隐晦,如果不细细品味,很难体味2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潜藏在诗歌语言表层下面的深刻含义。 李商隐诗歌中的用典艺术,有得也有失。前人有过一些评论,贬者有之,褒 者亦有之。平心而论,李商隐的诗虽有少量诗用典在今天看来过于生僻,但大部 分的诗却不仅用得好而且用得巧。这些典故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相当含蓄 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创造了朦胧深邃的意境,也由此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从总体来评价,成就和贡献是主要的。第二节熔铸心象的符号一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概念,是我国古代诗人在长期创作实 践中对自然和人事种种现象积累起来的一种人文符号。一些客观事物经过历代诗 人摄入作品,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定型为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当后人运用 它们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所蕴含的文化积淀融入作品,因此在简短的形式中能 够传达出深广的内容。由此可见,意象并不是单纯的A然界或社会的客观物象, 而是经过人文浸润的客观物象,它既有客观物象的客体特征和属性,更有创作主 体赋予的丰观特征和属性。具有不同审美理念的创作者,总会根据A己的习惯爱好, 或者说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对意象进行独特的过滤和选择,在承袭民族文化约定俗 成的意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凸显它的某一方面的含义。意象的个性化特点李商隐作为晚唐时代的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对人牛挫折、牛死离别、理想破 灭等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的多。因此,他诗歌中的意象,体现着他的感性世界, 具有奇异的色彩。下面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他诗歌意象的特点。 l、轻柔纤细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义山之诗妙于纤细。”①指出李商隐诗歌意象 倾向于轻柔纤细。因为身世和气质的原因,诗人特别喜欢身边那些细微纤柔的事 物。娴娜的柳枝、仇怨的丁香、飘飞的落花、飒飒东风、绵绵细雨,以及纱窗曲 廊、轻帷落幕、画堂阑干、冰簟凉枕等在诗中随处可见。他不断咏叹它们,每一①刘学锴、余恕诚、黄世巾: <李商隐资料汇编》(上),中华二fS局2001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意象都印着作者的影子。动物中,李商隐特别喜欢蝴蝶。这个在大自然中柔弱无依可怜的小生命,特 别得到诗人青睐。在他的现存诗作里,以“蝶"为标题的诗就有五首,此外,诗句中涉及蝴蝶的也触目皆是: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即El》) 屏缘蝶留粉,窗油蜂印黄。(《赠子直花下》)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小园独酌》) 稍稍落蝶粉,斑斑融燕泥。 (《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二月二El》)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蝶衔花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El忙.(《春日》) 忆得鲛丝裁小桌,夹蝶飞回木棉薄。 (《河阳诗》)蝴蝶不妨看作诗人魂魄的物化、精神的表征或灵性的具象。在现实中飘转展 徙的诗人,一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其地位不正象无依无靠的蝴蝶一样可怜么? 在一些细柔的事物上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者把自己想像成这些事物,以换位 思考的方法来对待周围的世界,这样营造出来的境界,能够曲折而富有凄美感地 传达出诗人精细的内心世界。我们看他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辉。肠断未忍扫,眼 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首联说客人最终还是走了,一个人时才发现小园里四处乱飞的花。两句巧妙 利用客和花先后引起诗人的心情上的注意,来传达面对满园落花的迷惘心境。颔 联承上“花乱飞”,从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继续写落花纷飞舞的姿态,诗人伤感 的情绪由此进一步加重。腹联由客体转向丰体,写惜花心绪。客、丰分写,层次 分明。最后,末联总收,将客、主合二为一。在一片花谢花飞和伤春之感中,不 知谁是落花,谁是惜花者。全诗物我两忘,融合无间,使物态人情各自得到贴切 的表现。 2、精美富丽 李商隐特别喜欢“金"、“玉”、“翡翠”等质地坚硬,光洁美奂的意象。 据有人统计,在他六百余首诗歌中,“金”字出现一百零三次, “玉”字出现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百四十次。①“金茎"、“金斗"、“金井"、“金鼎”、“金莲"、“金屋’’、 “金翡翠"、“云母屏风"、“玉树"、“玉佩"、“玉壶"、“玉骨"、“玉 簟"、“玉漏"等等带有金属质地的意象随处可见。这些意象大都色彩裱丽,在视 觉上产生令人目眩却又渺不可即的效果。他喜欢把质地坚硬的物象与自然界中纤 柔的事物绾接在一起。例如,他用珠箔来比喻雨:“珠箔飘灯独自归”,即形象描绘出雨点之细密,又将雨点打在身上“冷”和“硬"的感觉鲜明地呈现出来。他用贵重的“金”形容卑污的“泥",用质感冷寂的“玉”形容胆怯美丽的“鬼”。 李商隐是唯美主义诗人,却不幸生于晚唐那个处处残破的社会。他自知无力与现 实作斗争,只好在精神世界寻求寄托。这是他诗歌中大量运用精美意象的一个主 要原因。他的《牡丹》诗: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薰。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冯浩:“长安志日: ‘《酉阳杂俎》载,开化坊令狐楚宅牡丹最盛。’"②从诗的雍容风貌和诗人与令狐楚的交往来看,当作于诗人青年时期。全诗从各个方 面极力描绘了牡丹的美艳绝伦。由初露色相,到风中狂舞,再到光采、芳香,全 是铺叙牡丹。诗人用卫夫人形容花萼初绽,用越鄂君形容绿nl。重叠,两人都身份 高贵,容颜绝美,用在此处恰当地表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接下来又用雕玉佩、 郁金裙形容花被风吹动时的美姿,用石家蜡烛和苟令香来形容花的色和香,可谓 琳琅满目,气象精瓶。全诗艳事丽语,意象精美,营造出一个风致而雍容的精神 世界。 3、残缺清冷 哀愁、彷徨、伤感等冷色调的意象,诸如寒月、夕阳、夜雨、残花、秋池、钟 漏等等,给人的感觉是凄冷,荒凉,这正契合李商隐的末世心态。非仙如此,他还 经常用“残”、“断”、“苦”、“恨”、“孤”、“空”一类意气萧飒的字眼 与其他意象搭配,构成浓郁的末世意味的意象,如“残阳”、“孤鸿”、“断肠”、 “断雁”、“悲风”、“荒径"等。 象“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此声肠断非今日,委他灯光奈而何”、“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离莺①参见蕾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l{版社1992年版。 ②(清)冯浩: <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占籍fi{版社1979年版。3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复空"这样的句子在诗中处处可见。李商隐终生漂泊、 仕途坎坷、理想破灭,他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 味的悲伤消沉、痛不欲生,而是借助这些有残缺但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意象有限度 有理智地把苦痛释放出来。试看他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水水槛清,相思迢迢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仅仅二十八字,却塑造出一个清幽绝尘的世界,蕴含着诗人浓烈的思念。 翠竹掩映,临水的亭子清洁无尘,为念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场所。后二句笔锋掉 转,从阴云不散的天气入手,拟想一场霖霖的秋雨敲打枯荷来寄托自己绵绵不尽 的相思。诗人特意选取竹坞、水槛、秋阴、霜、枯荷、雨声这些冷色调的意象来 内敛自己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非现实性 李商隐早年曾在玉阳山隐居学道,对道教典籍和神话传说非常熟悉。他的诗 歌从这里面汲取了很多素材,出现了大量非现实性意象。越是在现实世界容易碰 壁的人,越是倾心于虚无缥缈的世界,珠宫贝阙成了精神避风港。翻开李商隐诗 集,我们恍若进入仙境,一系列耀眼的灵象纷至沓来:珠泪、玉烟、蓬山、青鸟、 彩风、灵犀、碧城、瑶台、灵风、梦雨等,如吉光片羽般异彩纷呈。它们满载着浓 郁的主观情思,超越了客体物象和主体意绪的简单结合,是多种人牛体验的复合 体。一次极为平常的离别,在诗人眼里,也是那么仙气缭绕,如《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诗写诗人在板桥与情人言别的情景。诗人没有像常人那样,笔触总是拘束在现 实的空间,而是独辟蹊径,充分展开想像,把一系列神话诸如牛郎鹊桥、琴高乘 鲤、灵芸泣血等融入诗中,读者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幻界。两者水乳交融,使全诗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和童话式的意境。诗人攫取神话意象入诗并不是为了满足猎艳或搜奇的爱好。它是诗人有意披在 身上的一件华丽的袍予,里面沸腾着诗人备受命运折磨的孤独的灵魂。如果仅仅 是文字游戏,这类诗就不会引起后人高度赞赏了。在《重过圣女祠》里,诗人写到:白石岩扉碧藓姿,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从诗的表层意义上来看,作者围绕“沦归得迟"这一中心,抒写“圣女"不 幸的爱情和人生遭遇。第一句渲染圣祠周围环境,“碧藓姿”表明久无人至,极 感荒凉落寞。颔联写圣女的爱情遭逢。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轻柔得吹不 满神旗的灵风,象征圣女无望和失落的爱情。接着又以杜兰香、萼绿华两位仙人 来去迅速作反衬,把圣女谪降的悲哀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仅仅看作是写一位圣 女的坎坷经历,诗虽生动有姿,但总缺少深沉,给人轻飘飘的感觉。其实,我们 只要联系诗人一生的遭遇,就会发现,此诗明赋圣女,实则诗人自己的“沦谪” 之慨也隐寓其中。钱泳评到:“作缥缈幽冥之语,而气息自沉,故非鬼派。”∞正 因为其中融有诗人的人生体验,所以在仙境飘渺中透出沉郁的意味,诗的内涵因 此充盈丰沛。尾联回忆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托寓痕迹更为明显。 意象的变幻多姿使诗人表达感情有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以自己的才情任意驱 遣各种各样的意象,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切都为情所用。梳理这些意象,探 寻诗人隐藏深秘而又备受摧残的灵魂,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理性上的认识,更是 艺术上美的享受。二意象的象征性中国古诗言简意赅,有限的字数里来表达繁富的情感世界,不得不运用意象 的象征性。同一意象反复运用,为意象的象征性提供了可能。我们知道,在古典 诗歌中,松、梅、竹、兰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脱俗的人生。历代诗人用它们作素 材的作品不计其数。月、云、津渡等等,已经失去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实物的意 义,而是带上了人们主观的意图,我们读到这些意象的时候,不会局限于它们实 际的含义,而是直接理解成它们的象征意义来探究作品的实际内涵。李商隐内心 极为丰富,要想准确精密的传达出他的情感世界,他笔下的意象大都具有象征性。 身世不幸,情感内转,导致李商隐与外界交往极为有限。诗人实际上是经常生 活在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这种特殊的封闭心境,使他的内心体验异常敏锐。一旦 遇到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诱发,心绪就会涌动流转,心象就会闪烁映现。李商隐摹写①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些心象的时候,借用有形有质的意象,有意识地把它当成一种固定的情感指向来 运用,超越了意象的本身意义。诗人精心选择意象,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加以 外化,从而使其意象成为具有表层语言意义和深层情感意义的复义结合体。前者 显示的是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象本身的意义,一般较确定;后者则由作为主体的心象 所显示出的象征义、比喻义等构成,其内涵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是不确定的。如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表面上是写轻雷细雨的自然景物, 但“东南’’、“细雨"、“芙蓉塘”、“轻雷"四个意象,都是春天特有的景物, 它们组合在一起,通过全诗要抒发的情感来看,无不带上了浓郁的象征性。这是 因为它们都是与爱情有关的,因此实际上作者想要传达的是幽闺女子对爱情的期 待和怅惘,给与读者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日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内在的心绪由眼前的游丝触发,心绪纠结不得舒展,与空中游丝飘扬 的悠闲之容相融合,象征诗人向往心灵获得解脱。再如《蝉》:“五更疏欲断,一树 碧无情”,借想象中寒蝉对于碧树的感受,象征作者羁役幕府,心力交瘁,举目无亲。 冷极幻极的意象,正是作者对情感本原状态的生动表现。 但是并非李商隐诗歌所有意象的象征意义都能明了的。有些意象,因为年代 久远,我们又无从知道诗人当时作此诗的具体情况,加之诗歌的本事又很难知晓, 所以无法确切知道它的象征意义。他的很多诗歌之所以形成雾里看花的诗境,辞 意缥缈难寻,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运用,能造成诗歌深婉精丽的诗风。时代的特点,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中的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