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老师更看重学生会不会独立思考 英文

独立思考的习惯哪里去了
独立思考的习惯哪里去了
上到这里,课文已经全部上完了。同学们,在备课时,老师查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老师发现,编辑选入课本时,对原文作了许多改动,比如题目,原文是《我的绝妙坏诗》,而课文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哪个好?
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课文好!
为什么说课文好?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对比,对比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老师默认后,又提出:还有一处,原文是这样的——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接着,他直截了当地评判说:“依我看,诗写得很糟!”
课文改成这样——“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这首诗扔回原处。
原文是“放”,课文改成“扔”,哪个好?为什么?
许多学生说,课文好,“扔”更能体现父亲的不屑一顾。
老师心里一格登,想问,不屑一顾就对吗?但没问,继续说,原文在写父亲进门时,有这样几句——我等呀等,好不容易等到了八点,爸爸这才气冲冲地回到家中。他回来后铁青着脸大发牢骚,他埋怨同事们不跟他好好配合。
课文把后面几句删除了,前面几句改成这样——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那首诗吸引住了。
老师解释说,课文把爸爸在公司受气的内容删除了,你们觉得删得对不对?
很快,几个学生说,应该删除,因为它与中心没有关系。
根据你们的意见,三处修改,都改得好。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这是怎样一个父亲?他的态度合乎情理吗?
学生茫然。
这是一节由学校邀请来的外地名师所上的示范课。这位老师显然是想让学生对编辑的修改提出不同意见。可学生一边倒都说课文好。他颇为尴尬。对第一处修改,老师认同;对第二处,也勉强认同;对第三处,老师觉得删得很不应该:哪里有这样的父亲,对自己的七八岁的孩子的第一首诗,劈头盖脸地一番训斥。说诗不好,可以;态度如此粗暴,实不应该。还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呢?太不近人情了。但是,如果交代原由:父亲在公司里受了气,带着情绪。那就说得通了。因此,爸爸在公司里受气的内容,不该删除。然而,学生一味地认为,是课文好。为什么呢?
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怎么可以说课文不如原文呢?在学生的思维中,早已没有否定权威的念头了,早已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了。课文总是好的,字典总是对的,老师说的也肯定不会错。老师要我说课本错了,这是骗骗我们的。顺从思维早已占据他们整个大脑。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我不想在此赘述。我想探讨的是:学生为什么会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归根结蒂,是因为现在不少老师也没独立思考的习惯。教材用不着独立钻研了,有许多文本解读之类的参考书;教案也用不着独立设计了,优秀教案设计甚至名师课堂实录多的是;试卷用不着自己拟了,书店里各种试题汇编比时装店的时装还有多;试题也用不着自己一道一道地做了,标准答案就直接附在试题的后面,或者单独会送你的;范文用不着自己下水了,各种文体各种类型的优秀习作琳琅满目,遍地开花……书店一逛,什么都有,网上一查,想啥有啥,哪个环节还需要老师自己动脑筋?还有多少教师在独立思考?有想法,在思考,已经成为极其珍稀的品质了。
前几天,去一所学校调研。听一位五年级教师上一篇课外文章,题目是《书的故事》,文章的内容是:放学后,我照例到书店里逛,忽然发现老早就想买的《意大利童话》,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家时,突然下起了雷阵雨。怎么办?我连忙脱下衣服,把书严严实实地包好,像抱婴儿一样,紧紧地抱在胸前。回到家,我整个儿淋成落汤鸡,而这书,一点也没湿。换了衣服后,我如饥似渴地看起了新书。
课后,我问执教的老师:你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她说,很好,挺感动人的。我又问:你觉得保护书重要还是保护自己的身体或者生命重要?老师一时无语。过了一会儿,她解释说,这是从《小学生经典美文100篇》中选来的。其潜台词分明是:这难道也会错吗?还用得着多想吗?
如今,颇有一些老师只知道照搬照抄,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头脑筛选。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会有吗?更可怕的是,有些教师自己没有思考,也不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对不对?听我的;如果不相信,就听书本的。连书也不信,那你太狂妄了!把独立思考、不同意见与骄傲自满等同起来——这是不少教师的逻辑。
(311200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T:0571—& E—mai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美国大学老师更看重学生会不会独立思考
滴答网讯&&& 刚来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时候,其实挺沮丧的,被丢进了&Writing for second language writer&(用第二语言写)的课里。其实我的心里是明白的,因为相比于那些在美国念高中或者在外国语学校读书的同学,自己对于英语的把握实在是不够娴熟。(去美国留学)
用很高深的词语,甚至连很多基本的语法小错误都会频繁出现。
而在教育课上,我看到自己的论文只有B的时候,也是万分沮丧,并且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一定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不够熟练。我和朋友抱怨,要是自己是native speaker(当地人),分数一定比他们高很多。
但是当我拿到了细节成绩单的时候,我很讶异地发现自己在organization(文章结构)的部分居然一分都没有缺。而被扣分的原因是文章的思考不够全面,找的资料也不够全面,不够严谨。后来很无意识地瞥到了身边美国孩子的分数,她的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逻辑部分的得分居然都比我要低很多!
在沮丧之余,我也很迷惑。说实话,我在出国之前写英语文章,通常是字斟句酌地把词语改得足够华丽。我也一直认为,好的写作是语言的华丽,词汇的丰富。
所以,当我第一天坐进写作课课堂上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这堂课的目标,就是写出漂亮的句子,娴熟的文字。当我期望着老师给我们大量的经典文章阅读,给我们词汇和句型参考的时候,课堂大纲的内容却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这并不是一堂教你怎么写文字的课,而是一堂真正教你怎么思考的课。
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当你对于一个事物进行论证的时候,为了增加它的说服力,客观的统计数据是最有利的方法。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所有可能反驳的观点进行论证,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去思考读者所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对一件事物进行争辩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我们争辩的词汇本身进行定义。
譬如说&谋杀&,人人都觉得自己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谋杀,可是,究竟什么是&谋杀&呢?同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谋杀就是有预谋的,并非无意识的杀人。老师又问,那么,死刑的执行算不算谋杀呢?为了减轻爱人的痛苦而执行安乐死算不算谋杀呢?
老师告诉我们,当我们没有在写作的一开始就对这些我们所要讨论的基本词汇做定义的时候,很有可能从一开始,我们的思维和读者的思维就已经脱节了。论证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一定要囊括所有的细节。
我们的第一篇作业,就是对一位作家抗议机场用人体扫描仪的文章进行评析。老师让我们不是评析他的句子有多么华美,语言有多么流畅,而是看他的逻辑有没有漏洞,他的数据是否运用恰当,他的论证能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他的思考有没有全面性。
在我看来,这堂课远远不止于写作了,如果放在中国,这是一趟绝妙的思维课。但是美国人很习惯地在普通的学科里传授这样严谨的思维方式。我忽然明白对于美国教授来说,语言的华丽,词汇的丰富本就是次要的东西。只要做到基本的语法正确,词汇恰当,那么他们关注的永远都是内容,你的思考。
仔细想想自己,认认真真地开始这种带有思考的写作,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议论的题材在大学之前更是从来没有触及过。如今才明白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们最大的差距其实并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思考。
怪不得美国老师、孩子们听说中国大学不需要上写作的时候,表现出万分讶异的神情。&writing is everywhere!(写作无处不在)&他们说。的确,&Thinking is everywhere(思考无处不在)&这样意义上的写作课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用我的写作教授对我说的话作为结尾。&我能看出来你是一个很娴熟的作者,因为你的逻辑和结构都非常不错。一种语言的运用取决于时间,取决于你在那个文化背景中待了多久,所以并不需要着急,但是逻辑和思维才是一个好的作者最不能缺乏的东西。&
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日,移民局发放了2017年第三轮EOI邀请。本轮移民局邀请配额依然是1600个...
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澳洲站美国大学老师更看重学生会不会独立思考
滴答网讯&&& 刚来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时候,其实挺沮丧的,被丢进了&Writing for second language writer&(用第二语言写)的课里。其实我的心里是明白的,因为相比于那些在美国念高中或者在外国语学校读书的同学,自己对于英语的把握实在是不够娴熟。(去美国留学)
用很高深的词语,甚至连很多基本的语法小错误都会频繁出现。
而在教育课上,我看到自己的论文只有B的时候,也是万分沮丧,并且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一定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不够熟练。我和朋友抱怨,要是自己是native speaker(当地人),分数一定比他们高很多。
但是当我拿到了细节成绩单的时候,我很讶异地发现自己在organization(文章结构)的部分居然一分都没有缺。而被扣分的原因是文章的思考不够全面,找的资料也不够全面,不够严谨。后来很无意识地瞥到了身边美国孩子的分数,她的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逻辑部分的得分居然都比我要低很多!
在沮丧之余,我也很迷惑。说实话,我在出国之前写英语文章,通常是字斟句酌地把词语改得足够华丽。我也一直认为,好的写作是语言的华丽,词汇的丰富。
所以,当我第一天坐进写作课课堂上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这堂课的目标,就是写出漂亮的句子,娴熟的文字。当我期望着老师给我们大量的经典文章阅读,给我们词汇和句型参考的时候,课堂大纲的内容却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这并不是一堂教你怎么写文字的课,而是一堂真正教你怎么思考的课。
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当你对于一个事物进行论证的时候,为了增加它的说服力,客观的统计数据是最有利的方法。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所有可能反驳的观点进行论证,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去思考读者所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对一件事物进行争辩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我们争辩的词汇本身进行定义。
譬如说&谋杀&,人人都觉得自己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谋杀,可是,究竟什么是&谋杀&呢?同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谋杀就是有预谋的,并非无意识的杀人。老师又问,那么,死刑的执行算不算谋杀呢?为了减轻爱人的痛苦而执行安乐死算不算谋杀呢?
老师告诉我们,当我们没有在写作的一开始就对这些我们所要讨论的基本词汇做定义的时候,很有可能从一开始,我们的思维和读者的思维就已经脱节了。论证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一定要囊括所有的细节。
我们的第一篇作业,就是对一位作家抗议机场用人体扫描仪的文章进行评析。老师让我们不是评析他的句子有多么华美,语言有多么流畅,而是看他的逻辑有没有漏洞,他的数据是否运用恰当,他的论证能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他的思考有没有全面性。
在我看来,这堂课远远不止于写作了,如果放在中国,这是一趟绝妙的思维课。但是美国人很习惯地在普通的学科里传授这样严谨的思维方式。我忽然明白对于美国教授来说,语言的华丽,词汇的丰富本就是次要的东西。只要做到基本的语法正确,词汇恰当,那么他们关注的永远都是内容,你的思考。
仔细想想自己,认认真真地开始这种带有思考的写作,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议论的题材在大学之前更是从来没有触及过。如今才明白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们最大的差距其实并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思考。
怪不得美国老师、孩子们听说中国大学不需要上写作的时候,表现出万分讶异的神情。&writing is everywhere!(写作无处不在)&他们说。的确,&Thinking is everywhere(思考无处不在)&这样意义上的写作课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用我的写作教授对我说的话作为结尾。&我能看出来你是一个很娴熟的作者,因为你的逻辑和结构都非常不错。一种语言的运用取决于时间,取决于你在那个文化背景中待了多久,所以并不需要着急,但是逻辑和思维才是一个好的作者最不能缺乏的东西。&
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上一篇:下一篇:
论坛强推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个独立的思考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