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送妹妹千里之外读书。想写一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担忧与不舍 和牵挂 还有殷切盼望希望

年后开工的第一天,想她……_新浪新闻
春节假期已过,又是一年的奋斗启程,自己给自己加油!可是,再忙都别忘了跟最亲的爸妈常联系呀!这两天,感动很多人的一组照片大年初五,村口,要返杭州,周建海和父母亲拥抱告别。不想,一向坚强的母亲竟然落了泪。“儿子啊,自己身体多保重,爸妈会照顾自己……”就在汽车准备发动的那一刻,80岁的老妈妈胡仙菊又把头探进车厢,凝望着他,眼神里透着无限留恋。周建海手机里和父母欢聚的照片“儿行千里母担忧……爸爸妈妈,儿子多想再听听你们的‘唠叨’啊!离别时我们彼此外表都装着欢笑,内心却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舍,相互怀揣着泪水挥手道别,期待下次再相聚。”发微信者的这番话,引发了网友的共鸣。转角道别离!听完感觉满满的爱春节在家的港湾小憩后,许多人又一次面临离别的时刻,就像网友所说:“不见面的时候觉得有很多话要对家里人说,到快走的时候觉得又说不出来。”这几天,在山西太原南站和郑州火车站,央视新闻频道和铁路部门设置了一个给大家告别的角落——我们把它叫做“转角道别离”。送别的人可以走进视频直播的角落,说出还没来得及说、以及当面不好意思说出的话,视频会投放在候车厅内的电视屏幕上,让亲人的爱与关怀再多送一程。史晓婧与男朋友短暂团聚后离别史晓婧周闯,我本来不想掉眼泪的,本来说好的要笑着说再见,结果被他们的节目弄哭了,太cuó了。你自己照顾好你自己,我也会好好的。你加油,我也加油,拜拜。姚慧一家人每年只能与公婆见一次面大年初三,他们送公婆回临汾老家姚慧爸,妈,你们今年在这没住几天,我们也舍不得你们走,等来年有机会来了多住几天。这么多年了,也谢谢你们为我们一家三口的付出。我们在这里感恩感谢。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祝你们新年快乐。王芳送妈妈、爸爸和弟弟回新疆。他们经常一两年见一次,这回只相聚了五六天。王芳爸妈你们路上慢点,这次来得比较着急,没有好好招待好你们,下次咱们有时间再聚。路上照顾好自己,希望你们每天健康,快乐开心。王丰工作原因与妻子两地分居,短暂相聚后送妻儿回临汾。王丰老婆辛苦了,每年都是你照顾老人、孩子,我欠你挺多。等回家了,给你发个大大的红包,好不好?老婆我永远爱你。一对从驻马店来郑州赶火车的母女。女儿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母女在短暂的相聚之后,女儿又要匆匆赶回北京的医院开始值班。马静母亲静,你上车了吧,祝你一路顺风。你走的时候,我心里非常不好受,因为又得一段时间不能和你在一起。至于你的个人问题,你要慎重,一定能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合适的朋友。一路顺风。哥哥马文选送妹妹马庆丽回北京。妹妹在北京成家立业,平时工作很忙。母亲已经卧病在床。哥哥马文选马庆丽你到候车室没?有看见我了吗?坐车注意安全,到了北京以后照顾好家里,有时间经常打电话。我会照顾好爸妈、照顾好家里的一切。就这些了,妈的病我会尽量想办法治好的,这点你放心。离家前,爸爸妈妈往你行李箱里都塞了啥?年,就这么过完了……不少人带着不舍告别父母,再赴他乡,回到工作岗位。昨天,@中国新闻网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过年返程催泪话题#行李箱里塞满爱# ,离家前,爸爸妈妈往你行李箱里都塞了啥?中国新闻网的小编先晒了四张照片,大馒头,德州扒鸡,大枣和挂面都是爸爸妈妈给孩子准备的。其意思就是抛砖引玉,让大家一起来晒晒!简单的话语,小小的行李箱,没想到却引出了众多网友的故事,大家纷纷的晒起了这塞满爱的行李箱……网友@CherrieR---燊直接晒出了自己的后备箱。看了那么多塞得满满的后备箱和行李箱,再来看看南京的一位大叔。农历大年初六,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一位大叔因为带了太多老母亲亲手做的煎饼和咸菜,导致行李超重30多斤。由于不能顺利托运,最后这位大叔只能把饼子拿出来自己拎在手上登机了。其实,塞满行李箱的不是土特产、不是洋气货,是爱、是满满的牵挂与不舍!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观察”】
奥巴马当年承诺的那些“change”,到底实现了多少呢?
“你自己揽的破瓷器,自己解决。”
《雾月十八》提醒我们,特朗普的上台,完全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政治调适、或者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的转换而已。
人要分两种,一种属于过日子的人,一种属于奔日子的人。不出绝招不行了,大家这么热情!我也不藏私了,三个绝招再加三款电商购物秘密武器&b&!&/b&&br&&b&&br&武器一:&a href=&///?target=http%3A///price%3Furl%3Dabout%253Ablank%26union%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历史价格查询工具&i class=&icon-external&&&/i&&/a&&/b&:&a href=&///?target=http%3A///price%3Furl%3Dabout%253Ablank%26union%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i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2&i&016/6/4:&/i&管某猫还是某狗,用这个工具,输入商品链接,直接出历史价格,想先提价再降价?拒绝假摔!有Chrome等各种浏览器插件版!&br&&br&&b&武器二&/b&&b&:&/b&&a href=&///?target=http%3A///xiu/phot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买家秀插件&i class=&icon-external&&&/i&&/a&&b&:&/b&&a href=&///?target=http%3A///xiu/phot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xiu/photo&/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i&016/6/5:&/i&有评论说工具有福利,说明你很认真,看到标签栏上的&u&&a href=&///?target=http%3A///xi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买家秀 | 买家秀就是为你拔草&i class=&icon-external&&&/i&&/a&&/u&彩蛋(妹纸内衣买家秀。。。)&br&&br&&b&武器三&/b&&b&:&/b&&b&&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惠惠购物助手&i class=&icon-external&&&/i&&/a&&/b&:&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2&i&016/6/7:&/i&再接再厉,再放大招。购物比价工具,网易出品,良心应用,PC、APP与微信都有。&br&惠惠购物助手功能更强大,除了能显示历史价格,还有实时比价功能,只是没工具一便利(工具一的历史价格数据来源于惠惠购物助手)。&br&同类的比价工具还有一淘火眼、如意淘等。&br&&img src=&/efcce48c4c4258aff77e_b.pn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5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efcce48c4c4258aff77e_r.png&&&br&--------------原答案--------------&br&电商人,三点建议,先阿里的爸爸,再找阿里的找妈妈,不行再比价,必然省钱:&br&&br&&b&方法一:&/b&&a href=&///?target=https%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里巴巴 &i class=&icon-external&&&/i&&/a& 看有没厂家批发。很多产品是从工厂进货,会便宜很多;&br&&b&2&i&016/6/5:&/i&&/b&有评论说批发要有量,其实很多厂家都注明批发的数量与价格,很多一件也是有价格的。再说知道批发价再跟淘宝卖家砍价,那是知己知彼,相当酸爽。&br&&br&&b&方法二:&/b&&b&阿里妈妈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淘宝联盟&i class=&icon-external&&&/i&&/a&&/b&(&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电商业内叫淘宝客)。这是淘宝官方的返佣推广,大部分热销产品都会开通淘宝客,然后淘宝联盟再批发给到返利网。你可以理解为淘宝联盟是总代理,不少返利网只是二级三级分销商(当然有返利网也有单独的返利产品)。凡是利润高的热销产品,佣金都很高。比如淘品牌服装、新奇电子产品、居家用品。我不会告诉你,一些淘品牌衣服佣金高达30%,某些吸尘器、新奇不锈钢垃圾桶佣金20%多,不少大牌也有几个点的佣金。&br&最妙的是,通过淘宝联盟的链接到达淘宝商家,不影响你与商家砍价、使用优惠券,100%的折上折(按成交额算佣金)。&br&&img src=&/b01237dbba4c8addeb5376_b.png& data-rawwidth=&273& data-rawheight=&4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3&&&br&&b&方法三:返利网(比价网)&/b&。上面说了,很多返利网都只是淘宝联盟的二道贩子,尽管有一些独立的返佣产品,但一般品类与佣金都远不如淘宝联盟丰富。为什么还要给返利平台赚一笔呢?直接上淘宝联盟。&br&&br&最后,有人问怎么在阿里巴巴与淘宝联盟找产品?很简单,淘宝产品上的标题关键字。&br&淘客联盟的操作方法请百度,或阅读本提问下其他回答。
不出绝招不行了,大家这么热情!我也不藏私了,三个绝招再加三款电商购物秘密武器!
武器一:: 2016/6/4:管某猫还是某狗,用这个工具,输入商品链接,直接出历史价格,想先提价再降价?拒绝假摔!有Chrome等各…
&blockquote&&p&&strong&
太阳灼人:&/strong&&strong&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strong&&/p&&p&
刘毅青&/p&&br&&p&引
子&/p&&br&&p&
从1994年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到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两个太阳之间隔着一个《鬼子来了》,迄今为止,作为导演的姜文,总共才拍摄了三部电影。前两部电影奠定了姜文作为导演不可动摇的地位,被视为天才。而其后的《太阳》则却没能继续大放光彩,遭到了恶评,在嘎纳电影节上也无果而归。&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i class=&icon-external&&&/i&&/a&表面看来,这三部电影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美学情趣,表现了一位导演在反思历史时努力地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变化。但当我们深入到其作品的内在肌理却发现,其实有不变的美学观念和精神理念贯穿其中。&/p&&br&&p&
姜文认为自己的三部电影不同程度地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清理,&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3]&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认为这构成了其“个人回忆三部曲”。 在时间顺序上,这三部电影没有对应自身成长的时间,但反映了他通过“文革”与抗日对文化的重构冲动。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电影从来没有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愿望,他通过电影反映的是自己对历史的记忆。如他所说“拍片子就是给记忆的箱子仔细地打蜜蜡,上封条”&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4]&i class=&icon-external&&&/i&&/a&。然而,从《阳光》到《太阳》,时隔10余年,时间并没有抚平姜文从“文革”成长起来的刻骨记忆,这些记忆一定是在常常地缠绕着他,以至于他要拍三部电影,而这在他看来是将这些记忆暂时封存的唯一办法。最近的《太阳》似乎是他存于记忆中的精神因子发酵的总爆发。那么这精神因子是什么呢?或许只有深入其作品的肌理才能发现他隐藏在充满象征影像中的秘密。而似乎“文革”情结就是缠绕在姜文电影里的精神链条。&/p&&br&&p&&strong&一、主观化创作:浪漫影像的激情&/strong&&/p&&br&&p&抛开情节的因素,姜文电影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流畅、细腻、干净利索是有目共睹的。从《阳光》到《太阳》,姜文电影的影像精致,其场景、道具力图逼真,其光线色彩鲜明,镜头具有油画的构图感,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特征。在他的电影里面,镜头很美,他用精心设计的色彩来表达主观体验。所以姜文的《阳光》一亮相,用如此鲜艳的色彩表现“文革”,对当时电影界来说大有“惊艳”之感。而美国导演明格拉则认为其《鬼子来了》一反中国电影传统的叙述和铺垫方式,异常坦率直接,充满力量与激情,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5]&i class=&icon-external&&&/i&&/a&因此,姜文自觉地区别于第五代导演钟爱的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电影之路,他更多地是将艺术视为主观意识情结的表现,吸收了“文革”时期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观。而他对“文革”的叙述显然来自他迥乎其他的切身感受,带有他鲜明的个人情结。&/p&&br&&p&姜文电影美学的核心是将艺术作为主观心灵的外化,电影的一切手段是为主观的情感服务的。姜文经常明确地说:“一个导演拍东西越主观越好。什么是客观存在?一切都是主观的,客观存在于主观里面。”&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6]&i class=&icon-external&&&/i&&/a&“先说那主观的世界,我一直觉得这是艺术的规律。我觉得在谁拍电影这件事上,和艺术这件事上强调客观是挺奇怪的。我觉得一切东西的存在都要归于主观认同。”&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7]&i class=&icon-external&&&/i&&/a&同时,在形式上,他崇尚仪式化,浪漫化,与强调客观的电影叙事不同,他偏爱运用象征和隐喻,通过很多的特写镜头以及运动镜头等主观镜头语言来表现其内在的心灵。所以他在镜头的美化和精致上很下功夫,对细节刻意雕琢。这些都是服务于自己在电影里强烈的表达愿望,他的电影成为其主观化与个人意志的强烈表达,这就造成了他电影很喜欢炫耀其中的镜头,其主观视角充满了力量感。总体上,其电影呈现了强烈的浪漫主观色彩。&/p&&br&&p&《鬼子来了》这样表现抗战的电影,同样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风格&strong&。&/strong&虽然《鬼子来了》采用的是黑白摄影,是为了突出其中的历史感,但是正如姜文自己所说,黑白乃是色彩的最极端的表现。而且在彩色电影的时代,运用黑白,纯粹是源于主观的创作感受。即使是《鬼子来了》也和《阳光》一样,姜文用冲击力强大的开场,其海阔天空的视野加上流畅的剪辑,是姜文最偏爱的镜头表达方式,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其喜欢炫耀镜头的力量并陶醉其中。姜文电影表现的个性化风格与激情明显带有浪漫主义的浓烈情绪。&/p&&br&&p&而这种主观情绪化和激情的影像,在《太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太阳》一片,其力度十足的构图,浓郁饱和的色调,以及加重效果的配乐,快马加鞭的剪辑,都让人体会到一股蓬勃的力量在四处流淌,有一种情绪渲泄的快感。《太阳》在结构形式上相对新奇,甚至具有“魔幻”和“超现实主义”的现代艺术特征,但其声色音画则如《阳光》一样,是浓墨重彩与刻意渲染,其审美情趣是立足于大众趣味的。其采用的配乐也是以激越昂扬的进行曲调为主旋律,有一种活泼的情趣,走的是与大众亲和之路。片中贯穿始终的苏联老歌,以及适时现身的崔健插曲都显示了他与“文革”美学上的精神联系。姜文用鲜亮清澈,充满温情的画面淡化了“文革”时代背景必然背负的阴霾气息——对于大多数第五代电影人来说,这似乎是对“文革”反思的基本立场。这种电影主观基调上的差异使得他对“文革”的反映,在整体的风格上脱离同类作品的那种压抑和沉闷,而呈现了一种近乎虚幻的浪漫色彩。毋庸置疑,姜文镜头的美感来自其主观视角,而非对客观的忠实再现。担任《太阳》一片的摄影赵非说:“他拍电影非常讲究……每天一个镜头啊,光线啊,甚至某一个片断啊,他都非常有感觉,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细节处理……他电影里面的许多东西,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所以我这次拍东西也特别主观,光线啊,色彩啊,也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为他这个戏啊,说话啊,人物啊,状态啊,整个故事啊,就是那么一个想像的电影天地。”&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8]&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想见,他对“文革”的记忆,表达的乃是他对“文革”的看法,“我们这个片子的创作思想不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都是那种特别主观的感受”&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9]&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在姜文的“文革”叙述里,其主要色调就是鲜亮、活泼,充满阳光的暖色调,这与“文革”时代的电影和绘画在色彩光影上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0]&i class=&icon-external&&&/i&&/a&不难看出,姜文电影的美学源头在“文革”。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在形式上,他不像“文革”美学那么极端,他对其加以改良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但“文革”的那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却深入他的血脉。在对“文革”进行表现的时候,暂时将他对“文革”的态度按下不表,我们从艺术层面上,在他那里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文革”的美学影响。姜文的色彩运用反映了他对红光亮的偏爱,应该说,这种电影色彩语言与他所要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的“文革”记忆里始终充满了斑斓的明亮色彩。从色彩和象征的意象上,红色等高亮色彩的反复出现和运用,达到了崇拜的地步,阳光和太阳这样的词汇本身也就一种明示。从而我们能够将其与深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以及民间文艺的影响下形成的“文革”的革命浪漫主义相联系。&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1]&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说,姜文电影具有红色美学的浪漫主义特征:浓烈的情绪,追求情绪化的表演与激情迸发的抒情效果。姜文感受了红色美学的艺术精神,继承了其浪漫的美学气质,并将其贯穿到自己创作的始终,铸成其电影美学的内在精神。&/p&&br&&p&&strong&二、仪式化的象征:来自“样板戏”的现代艺术教育&/strong&&/p&&br&&p&在缺乏现实的直观表达之后,在不理会现实主义对现实做忠实反映的艺术观之后,象征作为寄寓主观创作意图的中介在姜文电影里显得尤为必要&em&。&/em&但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象征不同,姜文电影的象征具有鲜明的仪式化特点。这种仪式化就是将各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影像因素比如颜色、动作进行如同京剧程式化的处理,凸现其作为主观创作思想的象征。而这种经过仪式化的象征也如同京剧里面程式化的设计,带有强烈的虚拟性,产生一种间离效果。&/p&&br&&p&在《阳光》里面,姜文将“文革”时代以及电影里很多的场景仪式化:电影一开场,孩子跑,军人跳,彩带飘……各种声音混杂在高昂的革命歌曲中,而那歌曲的调子嘹亮地刺破了苍天,具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气势。《鬼子来了》里开场在北方大炕上的男女之事也有着天当被、地为床的图腾式的仪式化,《太阳》里这种仪式化的场景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整个影片似乎就是仪式化的场景组合。电影浓墨重彩的色调,人物突突狂奔的动作,明快以至于无遮无拦的构图,即便在夜晚,露天电影和篝火通明的狂欢也带有激情的饱满光线,无不具有仪式化的象征意味&em&。&/em&而影片中通过反复的特写镜头,有意将女性身体和枪械仪式化。这些仪式化的情景与整个时代的氛围是脱节的,使得电影有一种虚拟梦游式的感觉。观众能够感觉到亢奋的激情在电影里面燃烧,而情节本身变得似乎都不重要了,整个电影回到了一种原始的激情状态。较之《阳光》,《太阳》在叙事风格上有所突破,但是整个电影的隐喻和意象密集,象征运用得过于泛滥,造成了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困难,加大了与观众接受之间的距离。&/p&&br&&p&应该说,这种象征的仪式化不是姜文的独创,在“样板戏”里我们能够找到其最初的源头。“样板戏”是“文革”美学最集中的体现&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2]&i class=&icon-external&&&/i&&/a&。“样板戏”在继承传统京剧唱腔唱调,对其进行精雕细刻的同时,其与传统京剧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热衷象征的运用。它有效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艺术形式,使之更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接受。以往对“样板戏”研究集中在其典型化和集中化,人物塑造高大全等。实际上,“样板戏”的创作从审美上来看,最主要特点是用主观意图贯穿创作,观念先行,强调了创作的主观性,从这一点来说,“样板戏”具有现代艺术的品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样板戏”是一种现代艺术与革命话语结合的变种,从创作观念来看,“样板戏”与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客观反映现实是背道而驰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往往会指责“样板文艺”的反现实主义性质。如张闳所说:“现代主义并不要求忠实、客观地再现现实,而总是对现实加以变形处理和赋予作品内容以某种‘寓言性’。这种‘寓言性’在‘样板戏’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并且,根据社会主义的原则,它剔除了寓言中的个人性,而转化成为一个公共‘寓言’,一个富于教育意义的现代‘寓言’。‘教谕’功能自然是艺术的一个十分古老的功能,但社会主义文艺的‘教谕’功能则往往借助于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点也正是布莱希特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贡献之一。”&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3]&i class=&icon-external&&&/i&&/a&“样板戏”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教说,将艺术创作的主观目的性置于绝对地位,同时其象征吸收京剧的程式化特点,设计了大量的具有寓意的象征意象。在“样板戏”里,象征贯注于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和表演方式,为其注入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涵。比如,在”样板戏”里,其主要英雄人物都带有夸张特征的有力动作,最典型的就是英雄人物亮相的动作,这种动作具有仪式化的特点,通过这种仪式化表现其内心的革命激情和意识形态内涵。这种具有浓厚仪式化特征的象征显然有别于以客观对象为载体的西方象征主义。&/p&&br&&p&在《太阳》里面,姜文正是如此,他将这种象征仪式化运用到脱离电影叙述功能的地步。在“样板戏”里,其象征与时代的政治话语、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其象征不同于西方二元论思维的象征主义。因此,“文革”象征的政治寓意强烈,有着较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样板戏”里面,这种艺术手段与其意识形态的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了。姜文电影的象征,同样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寓意,而且其通过剪接对蒙太奇的合理运用,在电影结构上有一定的创新。但与“样板戏”的象征比较起来,《太阳》里这种象征没有找到很好的载体作为依托,很多的象征有故弄玄虚之感。因此,如果说“样板戏”的象征在于其整个的表现在意识形态说教的目的性下变得纯粹而僵硬,那么,姜文的象征因其整体艺术感觉流于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官追求,其象征意义在激情的燃烧下变得支离破碎,难以辨认。&/p&&br&&p&表面看起来,姜文的电影深具探索精神,充满现代电影艺术的特色,而不同于其同时代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电影。《太阳》尤其如此,至于影片中的魔幻色彩、分段故事以及对命运偶然性的描绘,这在现代西方电影里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电影叙事技巧。但这些并没有构成姜文电影美学的核心,真正塑造他美学观的乃是“文革”美学。在骨子里,姜文的审美感受难以消除“样板戏”的影响。“样板戏”在其,不仅是作为反映“文革”的道具和时代背景,而是切实影响了姜文审美接受的精神资源。&/p&&br&&p&&strong&三、清醒的疯子:革命的精神谱系&/strong&&/p&&br&&p&至此,我们可以进入到对姜文电影思想层面的清理,既然象征在其创作中负有表达主观意图的功能,那么透过对其象征中意象的分析,就不难拆解其浪漫影像里激情的根本所指。&/p&&br&&p&姜文电影关注的是革命和历史,主要围绕着“文革”和抗日。他对这样题材的偏爱,与他自身的成长环境相关,来自他的生活经历:“我小时候生活在部队大院,对军队,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有印象,后来我就对近代史感兴趣了。”&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4]&i class=&icon-external&&&/i&&/a&从创作观念上来看,姜文认为:“其实,我拍这两个片子,看上去很远,离我很远,其实我是在部队院里长大,那马小军,马大三的事都是我多年感受到的。包括我谈的‘死亡’,‘恐惧’这些东西,都是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话‘从自我出发,达到角色’。”&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5]&i class=&icon-external&&&/i&&/a&姜文试图用电影清理个人回忆,然而这种清理,与其说还原其回忆,不如说是表达其历史文化观念的载体。他对回忆从来就不相信,“你想现在人的记忆都会发生偏差,何况拍的时代有‘文革’,甚至五几年,我们那时都没有出生呢,那肯定就是往主观了去拍吗!”&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6]&i class=&icon-external&&&/i&&/a&他其实从来没有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愿望,“文革”也好,抗日也罢都是他借以进行文化批判的躯壳,呈现的是其主观的“文革”感知,传达他的“文革”情结。&/p&&br&&p&如果说,《阳光》是停留在对青春时代的怀念之中,反映了一个懵懂少年的反文化英雄之梦;那么,《鬼子来了》里面,他回到鲁迅,进行深刻的国民性批判;《太阳》则意味着他从国民性批判推进到文化的层面,从而从根本上回到了“文革”的立场。因此,正如对姜文做过深入采访的记者尚可所指出的,姜文是“反文化”的文化英雄&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7]&i class=&icon-external&&&/i&&/a&,在他身上能够体会到“有点尼采的味道”&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8]&i class=&icon-external&&&/i&&/a&。无独有偶,在姜文的三部电影里都有一个疯子,这个象征的意象恰恰是“文革”精神的载体。疯子的意象可以说是姜文电影运用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p&&br&&p&《太阳》里面的疯妈对儿子讲了一个傻子的故事,表明了自己其实不疯,她才是真正清醒的人,这就是13的故事:“一个傻子在井边绕圈子,嘴里不停地念叨‘13,13,13’一个聪明人路过,说傻子真是傻,怎么老数一个数。好奇,到井边看看。结果,‘咣’一脚被傻子给踹井里去了。然后傻子继续绕,就念叨‘14’。”这个故事,姜文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做过讲述,而《鬼子来了》的反讽手法,通过热闹的戏谑到发人深思的悲剧结尾,在结构上与这个故事是一致的。而他之所以津津乐道于此,更在于这个故事具有批判国民性的思想内涵:“我每次讲这个故事,在场的每个人都乐,不论哪个国家的。我说你觉得你该乐吗,这不是谋杀也是恐怖的事儿。你根本不该乐。乐跟乐不一样,有的乐完就完了,有的乐后紧张。我希望影片有前面的意思,充分调动观众,以后再喊13,就注意了。鲁迅写阿Q,大家都看,像看热闹,讥笑他。笑什么呢,其实你也是阿Q。”&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1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9]&i class=&icon-external&&&/i&&/a&显然,姜文是希望通过《鬼子来了》来表达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批判。&/p&&br&&p&《鬼子来了》摄制完成后,一句对采访者说的“我对日本人不感兴趣”,&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i class=&icon-external&&&/i&&/a&正说明了姜文的目的不在于反映抗日战争,不关心对日本人的战争暴行进行揭露,他所想要进行的是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批判。电影对此进行了形象的表现,马大三教花屋小三郎的说话:“大哥大娘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显然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五舅老爷张口即来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恭敬不如从命”,“干大事的人不能把话说的太白”等这些俗话,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所奉行的处事原则。又有八婶跟马大三辩论时说的:“他跟他妈把话烂在肚子里,那还是我儿子不,啊!那不成你儿子了吗?”以人情世故为核心的圆滑,中国农民的狡猾和贪婪,这些中国人的所谓生存法则和智慧,在日本人的残暴面前,暴露出了其劣根性。《鬼子来了》里面马大三滚动的头颅前面幻化出的彩色世界和耀眼的红色是对国民劣根性的绝望,一种对国民性进行革命的动力。&/p&&br&&p&姜文自称为“疯狗”,“当我冲着弟兄们谈起今后的打算时,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这个疯狗好像上瘾了!’”&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1]&i class=&icon-external&&&/i&&/a&他认为,只有疯狂的精神才能完成真正的伟大事情,他的《阳光》就是在疯狂精神之中完成的,他对自己的疯子精神供认不讳,“这群疯子只有在看样片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在干着一件有意义的事。”&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2]&i class=&icon-external&&&/i&&/a&《阳光》里面整天喊着“傻B”的胖傻子格伦木&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3]&i class=&icon-external&&&/i&&/a&;《鬼子来了》中“漂移”在床头,反复念叨“我一个掐巴死俩,抛坑埋了!”“杀了他们”的糟老头;《太阳》下扎着翘辫子,整天赤脚狂奔的疯妈。这几个疯颠的形象在电影里面都充满了喜剧的色彩,其实都在反讽我们这些正常的人是真正的生活在愚昧和混沌中,需要进行启蒙的人:胖傻子在电影里面冷不丁一句“傻B!”让那些觉得他是傻子的观众开怀大笑。殊不知在傻子眼里面,那些丧失了叛逆激情的成人马小军们是真正的傻子。而整天躺在炕上的糟老头却比村里面,甚至我们更清楚地用他混浊的眼睛看到了鬼子来了的本性与将至的危险,比其他的村民更懂得他们人性的致命弱点。而《太阳》里,由疯妈来讲述13的故事,可见疯妈并不是真正的疯子,她是借疯癫来批判。而疯妈把儿子的算盘摔碎了;有一次,她儿子陪着她把家里的碗碟器皿统统都摔碎了。这里显然是意指“文革”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活动。因此,姜文电影里的“疯子”才是真正的清醒者,进一步而言,唯有颠覆性的疯狂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符合理想的,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上的革命是必要的。&/p&&br&&p&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与疯子相对应的,在姜文电影里有另一个作为文化象征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阳光》里面冯小刚饰演的历史老师形象萎琐,像小丑一样被学生捉弄戏耍,丝毫没有尊严;《太阳》里,抱着吉它唱着《梭罗河》的梁老师则是典型的性无能,一付被阉割的表情,是唯一被批斗的对象,最后上吊自杀。最显著的例子是《鬼子来了》,除开翻译官,两个唱曲儿的说书人是电影里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代表,他们无一例外是奴颜卑骨,第一次他们在为鬼子唱“皇军来到咱家乡,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皇军来了救苦救难”这样的赞歌。第二次是到了日本投降,国民党进驻时,又高歌国军的威武。第三次则是马大三即将被斩首时,其中一位跟另一个说:“这可是个好段子。”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总之,姜文电影里的文化人一律都是精神缺钙,与疯子相比,他们身上缺少反抗的意志,是被批判和改造的对象。而这些文化人:历史老师、说书人、学有所长的归国华侨同时寓指中国传统文化。可见,从批判阿Q精神到颠覆传统文化,姜文延续的是鲁迅&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4]&i class=&icon-external&&&/i&&/a&与“五四”以来的启蒙精神,希望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进行反省。主张从文化上改造国民性,这正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观念,中国落后就落后在文化思想上,唯有从文化上改造中国才是中国的出路。而文化的改造,传统首当其冲是需要进行颠覆和破除的对象。毛泽东对鲁迅的推崇,就是因为鲁迅从文化上对国民性进行了反省。&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5]&i class=&icon-external&&&/i&&/a&姜文等对“文革”的反思,仍然着眼于从文化层面进行,希望进行文化上的革命。他崇拜毛泽东,就是认同毛泽东的看问题的方式。“姜文看‘毛选’是在借鉴毛主席观察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法。”&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6]&i class=&icon-external&&&/i&&/a&而毛泽东在“文革”期间之所以将鲁迅抬到了一个革命旗手的位置,也是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革命的逻辑前题。&/p&&br&&p&
在自己电影的深层渴望里面竟然是对”文革”精神的延续,这一切恐怕是姜文自己所始料不及的。就姜文来说,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如何,对”文革”进行全面的清算和反思才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姜文是矛盾的,他无力清理自身的回忆,他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文革”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姜文无法对自己的回忆做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反思,本质上他与“文革”有着共同的文化造反诉求。这种内在的矛盾也就造成其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p&&br&&p&&strong&四、太阳灼人:激情里的断裂&/strong&&/p&&br&&p&热爱表现太阳的姜文,每一部电影都有强烈的创作意图,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和严格把关的,其视觉效果很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他的电影充满激情,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历史在其激情的表现中成为一种祭奠的仪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能说我的电影里面没有沉重的主题,但是一直是从头到尾说色彩,真正色彩极端的就是黑白,所以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色彩好是我片子的一贯特点。我觉得色彩好是电影的本质,电影不应该是脏乱差,你可以拍一个悲剧,但是不能脏乱差。”&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7]&i class=&icon-external&&&/i&&/a&正如姜文的研究者自觉地将他与尼采相联系的原因,姜文电影具有一个主观的乌托邦冲动,有一种强烈的文化革命激情。其电影所有的画面都要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确的曝光加以拍摄,他是要你看他想给你看的东西。&/p&&br&&p&不可否认,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充满激情的表现,问题是这种激情往往伤害了艺术所需要的克制。这造成了其电影最大的弱点:电影整体的叙事节奏不够流畅,细节上的刻意求工,反而忽视了其风格和意义表达的内在连贯性和一致性。比如:《鬼子来了》太过急于凸显反讽的风格,使许多情节不够流畅自然。《太阳》影片的氛围色彩和急促的节奏感相互冲突,里面的有些细节甚至脱离了整体叙事,四个段落的风格也不协调。它看似非常感性的叙事,而实际上每一个人物,道具,故事结构,甚至服饰都有刻意安排的痕迹,给人理性难以驾驭感性的体验。虽然在具体的镜头设计上,姜文的电影不乏灵感和才气。但是,《太阳》与《阳光》的类似之处就是其个人才气影响了影片整体的结构与节奏。例如,《阳光》一开篇时的凌厉剪辑&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2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8]&i class=&icon-external&&&/i&&/a&,在后面几乎荡然无存。开篇大量运动镜头,反常规的视角,力图去营造那样“先声夺人”的气势。而从整个影片着眼,会发现镜头的整体感觉有些乱,前1/3镜头有点现代风格,甚至包括配乐上以比较密集的节奏出现的弦乐重奏,后面的镜头又整体走向平稳,就破坏掉整体的节奏。这很大程度上,是姜文对于开始那些充满激情的场景的兴趣压制了对于整体的塑造。《鬼子来了》的结尾获得了很多人的激赏,认为其与前面的幽默搞笑的叙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但从整体上看,在全村与日军联欢,而最终遭受灭顶之灾的处理上,《鬼子来了》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握好,铺垫的太长太饱满,那歌舞升平的欢畅场面让人不耐烦地感到它就是一场注定袭来的屠杀的冗长铺垫。而电影节奏上的毛病,源于他太过于自我,不能跳出来。&/p&&br&&p&的确,电影是需要灌注导演的审美感受和激情,但是,对个人主观情绪的渲泄事实上影响了姜文对整个电影的结构控制。而一个真正的大师是有能力控制全片的节奏的,这是导演的功力所在。对此,姜文自己没有意识,他的电影从而缺乏一种整体把握,在细节上他是下足了功夫,但整体的意境却不怎么协调。&/p&&br&&p&究其根源,就在于作者常常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极度的自恋。在《阳光》里,第一人称的画外音,深情地道出了“作者”的心声“那是总是阳光灿烂”,给影片奠定了遥想当年,无限留恋的基调。而影片多次以微仰的角度在马小军近前方拍摄,使他在银幕上看起来形象高大,这暴露了他自恋的倾向。《太阳》里,姜文饰演的唐叔在银幕上扛着猎枪,在久石让革命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中,率领一帮小男孩雄赳赳地穿行在山林之间反复地出现,也是其自恋倾向的有意显现。极度自恋对于“文革”那段需要拉开时间距离进行反思的历史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不管姜文对自己的影片做什么样的期待,带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其电影从本质上都缺乏一种必要的理性根基。他被其历史注入其内心的激情所操纵、所控制,从而不能真正地对历史作出深刻的检讨:他活在自身虚幻的历史记忆当中。他的作品在节奏和叙述风格上的矛盾也正说明他自身精神存在的内在分裂,他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也就不能构造完整的叙事结构。他无法从自己的经历中脱身而出,也就不能破茧成蝶,让自己的电影上升到一种更成熟的境界。&/p&&br&&p&&strong&结&/strong&&strong&论&/strong&&/p&&br&&p&《阳光》里面少年马小军的记忆终结于一个富含隐喻的场景:马小军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头来上岸时,都被朋友们用脚蹬回了水中。经历过这些后,孤独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谊,可是他却被永久的疏离,他无法再融入曾经的团体,孤独无助,无所适从。这正揭示了姜文对“文革”的那种矛盾性:“文革”无处不在的乌托邦话语和个人欲望相互扭结的激情已深入其骨髓。他每一次的回忆都不自觉地陷入“文革”的激情想像之中。他身上的那种叛逆精神,直接来自“文革”,他对主流意识的反叛,体现了对既定秩序的对抗与颠覆,带有浓厚的革命情结。&/p&&br&&p&“文革”的美学塑造了姜文的审美感性认识,构成他艺术创作观念的核心,尽管在他进入电影学院后得到了系统的电影教育,尽管在他的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吸取了现代以及当代各个国家电影的艺术营养。但“文革”美学作为他接受这些外来电影美学的前理解,构成了他电影美学的坚核。可以说,历史的断裂使得“文革”美学成为姜文最内在的精神资源,而他亦不能上溯到更久远的传统,这使得他的电影创造也就难以超越“文革”美学,提升到更高的美学境界。&/p&&br&&p&姜文是带着自己在“文革”中特殊的感受站在今天对“文革”进行回忆和重新评价。作为从“文革”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一辈人,姜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那个时代做了个人化的回应。这种回应所采用的艺术形式,所描述的主题,都深深地打上了“文革”的烙印。因此,姜文的电影是这么一个个案,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革”的意识形态如何印记在我们时代当中。他的三部电影从而变成了对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位置的一个重新确认。也让我们深刻体认到,无论持有什么的态度,我们都不能否认,在中国当代艺术里,“文革”美学是一份不容忽视的美学遗产。&/p&&br&&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i class=&icon-external&&&/i&&/a& 以下简称《阳光》和《太阳》。&/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和崔健的作品在时代中的命运很相似,从被视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英雄到如今被冷落。《太阳》的不被大众认可与之前的两部作品的受欢迎形成鲜明的对比,令姜文尤为尴尬的是,在嘎纳国际影展上《太阳》也是遭到冷遇。&/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3]&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6岁前在唐山长大,常常听老人讲述日本鬼子的故事。6岁到10岁在随父亲部队到贵阳。之后回到北京的部队大院。《阳光》是对他青春期的北京记忆;《鬼子》是他幼年在唐山听老人讲述的鬼子故事。《太阳》是对贵阳生活的记忆。&/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4]&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263页,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6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5]&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cn/m/c//.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英国病人》导演安东尼高度评价《鬼子来了》&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6]&i class=&icon-external&&&/i&&/a&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77页,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2002。&/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7]&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8]&i class=&icon-external&&&/i&&/a&《太阳照常升起》特别报道:《看电影》,34页,2007(6),。&/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9]&i class=&icon-external&&&/i&&/a& 同上,34页&/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0]&i class=&icon-external&&&/i&&/a& 相比较,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在反映“文革”电影的色彩上都采用的比较接近自然的偏冷色调。&/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1]&i class=&icon-external&&&/i&&/a& 如果放开视野,与海外中国电影比较,他明显地与侯孝贤们用纪实的散文风格塑造的抒情美学截然不同。侯孝贤们倒是向上承接了中国抒情传统,用电影的形式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和美学品格。&/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2]&i class=&icon-external&&&/i&&/a& 相比于“文革”时期其他的艺术样式,“样板戏”是“文革”美学最重要的艺术载体,因此也是“文革”美学研究的热点,而其影响也是于今不绝。&/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3]&i class=&icon-external&&&/i&&/a& 张闳:《“样板戏”的蛊惑》,《世纪中国》(&a href=&///?target=http%3A//ww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堂】学保健&i class=&icon-external&&&/i&&/a&)日。&/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4]&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7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5]&i class=&icon-external&&&/i&&/a& 同上,285页。&/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6]&i class=&icon-external&&&/i&&/a&《太阳照常升起》特别报道:《看电影》,35页,2007(6)。&/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7]&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7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8]&i class=&icon-external&&&/i&&/a& 同上。&/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1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9]&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7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i class=&icon-external&&&/i&&/a& 冯湄:我对日本人不感兴趣,《大众电影》,34页,2002(3)。&/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1]&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阐述,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2]&i class=&icon-external&&&/i&&/a& 同上。&/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3]&i class=&icon-external&&&/i&&/a& 《阳光》里的这个傻子没有名字,他整天喊着的“格鲁木—欧巴”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里的接头暗号。&/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4]&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电影《太阳少年》的作者苏牧似乎意识到了姜文与鲁迅的精神联系,却没有进行分析,只是把自己对鲁迅的认同专门用一个小节写出,插入对姜文的电影风格分析中。&/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5]&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抗争期间,对于对日本的侵略,鲁迅始终没有发表过很重要的文章进行抨击。相比较,鲁迅更重视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批判。&/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6]&i class=&icon-external&&&/i&&/a& 姜文、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转引自苏牧:《太阳少年》,28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7]&i class=&icon-external&&&/i&&/a& 和姜文一起去做梦:Mtime,V12,&a href=&///?target=http%3A///ma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a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a href=&///?target=http%3A///collectionArt.aspx%23_ednref2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8]&i class=&icon-external&&&/i&&/a& 法国制片商让·路易是促使《阳光》诞生的很关键的人物,他为《阳光》提供了后期制作的费用。同时,这位电影商人也具有很强的电影鉴赏力,他在看了姜文的4小时的剪接辑版本后就认为:“恕我直言,我认为片子的结构不够严密。”他一再提醒姜文:“一定要注意影片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您的影片的诗意和魅力所在。”(姜文:《诞生》,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而后,他一一指出《阳光》中值得保留下来的镜头,而之后姜文对《阳光》的重新剪辑是按照他的思路来的。正如苏牧所说,路易的建议对《阳光》最终修改作用重大。这就使得相比较而言,《阳光》是姜文电影里面叙事风格最完整的一部。难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个法国人建议,姜文的这部电影会破碎到什么样子。&/p&&/blockquote&
太阳灼人:姜文电影的美学分析 ◎ 刘毅青 引 子 从1994年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到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这两个太阳之间隔着一个《鬼子来了》,迄今为止,作为导演的姜文,总共才拍摄了三部电影。前两部电影奠定了姜文作为导演不可动摇的地…
外界看来,我是改天换地,其实我是在被另外一种东西掌控。&br&&br&
——姜文&br&&br&&br&&br&&br&&br&对于《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姜文是这样介绍的:“这部电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因为这就是一个梦。” 在他看来,电影就像吃饭、喝酒和性爱一样,只带来感官满足,没有逻辑,也不需要逻辑。所以当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时,他很不耐烦:“看戏没有明白不明白,只有享受不享受”、“看不懂便多看几次,中国没有这类电影,世界上也不多”。&br&&br&虽然总是拒绝对自己的电影做出释义,强调“讲不清楚,是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却不厌其烦地把 “来劲”作为最高级的形容词,评价和推销自己的电影。在《太阳》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数了一下,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来劲”这个词,姜文用了八次。&br&&br&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此神秘,看得说不得?又是一股什么样的“劲”儿,这般美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姜文有一次上电视为《太阳》做宣传时,又给了一个玄奥的说法:“电影就是拍‘裸你’”。用“裸你”谐音“裸体”,当然不是在暗示片中有什么三级的裸戏,这实际上是姜文对影片的定性,他把它当成一次在镜像中的自我裸露,所谓“裸你”。&br&&br&但世上就有这号人,他们赌咒发誓自己无遮无挡、毫无保留,可等你真的去看,结果只发现他们的另一套戏服和面具。陈凯歌就是这样,向大众推销《无极》时反复强调是拍自己的内心,就像戏中张柏芝挑逗士兵时说“有谁想知道我这件衣服下面是什么”,可观众去看时才发现自己掉进了叙事的迷魂阵,云里雾里,别说衣服下面,连衣服都快看不见了。姜文同样如此,一边说“裸你”,一副开诚布公的模样,吸引观众好奇的目光;一边却“躲你”,玩着华而不实的花巧,打乱叙事结构,混淆梦境和现实,在观众与自己之间设置障碍。最后,观众没能理解,反倒成了愚钝落伍,陈凯歌说“《无极》的意义你们要五年之后才能明白”,姜文则说“很多事情不用懂,也许过十年、二十年再看又不一样”、“我如果让那些连自己名字都看不懂的人看懂,会让更多人觉得乏味。”&br&&br&不过,看姜文拍的电影的确没必要往高深处琢磨,更没必要纠缠于自己的懂与非懂。因为他已经说得很白了,对付国产电影的观众就要镇住他们,唬住他们:“国产电影……写实的东西保险,观众容易接受,但也会付出代价,就是大家是太容易接受了,紧接着就自信了,自信就踩你了。有些电影是把观众看出自信来了,就像方便面电影。我的电影是让人看出自尊。有的时候,如痴的那些,一两个弯可能跟丢了,可能有点伤自尊。”⑴&br&&br&&br&&br&&br&&br&他人之死&br&&br&&br&&br&《太阳》本不难懂,但不愿让观众从自己的电影中看出自信的姜文,硬是把一个简陋粗糙的故事说成了高深莫测、意蕴幽远。实际上,我们只需将故事顺序稍稍理顺一下,这幅所谓“挑战智力”的电影拼图就打回原形了:&br&&br&文革时期的农村,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小伙子是遗腹子,父亲死于战争,可怜的母亲变成了疯子。小伙子20岁了,每天陪着一会儿上树一会儿刨坑的母亲瞎折腾,还常常要被疯妈甩耳光。有一天疯妈好像清醒了,承诺儿子不再打他,然后就投水自杀了。&br&&br&这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当上了村里的小队长。后来,不谙世事的他被城里来的40岁女人勾引,但初尝性爱的滋味,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被女人的前夫枪杀。&br&&br&杀人者老唐,是南洋华侨,1955年回国参加建设,在一所学校当老师。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却好勇斗狠。当年在南洋,为了求婚,从一座大桥上跳下去。据说从那儿跳下去的人,没有一个活着回来,他却被人捞上来,没死。可女人还是不肯嫁,于是他又跳了一回。不知道他是命硬还是命贱,还是没死。女人终于被这位“活烈士”感动了,1958年专程归国和他结婚。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片中没有交代),两人离婚了。 &br&&br&爱泡妞的老唐在学校没闲着,勾搭上了医务室的大骚包林大夫。林大夫擅长劈腿,明修栈道爱着梁老师,暗度陈仓却和老唐通奸。每次老唐一吹小号,她就会自动上门服务。1976年夏天,老实的梁老师因为被人诬蔑摸了女人屁股,悬梁自尽。老唐带着梁老师的枪,下放到了农村。他的魅力真是不小,前妻还特意跟过来,陪吃陪住陪劳动。不过老唐对前妻兴趣不大,宁可整天带着孩子们上山打猎。于是前妻寂寞了,勾引村里的小队长,在做爱的时候,她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br&&br&老唐无意中撞见这一幕,杀机顿起。但小队长面对枪口临危不惧,反而充满求知欲地问道:什么是天鹅绒?老唐一听,人道主义涌上心头,就千里迢迢上北京找天鹅绒去了。他决定要让这无知之辈死个明白!&br&&br&老唐把事情经过告诉朋友老崔,老崔劝他回头是岸,提醒他都已经离婚了,不能怪别人。老唐空手回到村里,谁料小队长竟不识趣,自己抖出一块天鹅绒,说“你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老唐二话不说,开枪射杀。&br&&br&就是这样一个残忍的故事,姜文说:“来劲”!到底什么地方来劲?!一部电影四个章节,每一节都有人赴死——小队长的母亲投水自杀,梁老师悬梁自尽,小队长自己被人枪杀,小队长的父亲死在战场。除了姜文饰演的老唐始终意气风发地活着,片中的重要角色都死于非命。更可悲的是,最后的幸存者是冷血凶手,他杀小队长,只是因为此人与自己的前妻有染!别看老唐是知识分子,他遵循的却是动物界法则,他碰过的女人身体就像野狗撒尿圈好的地盘,谁也不得入侵。谋杀令人惊悚,可是姜文却说:“《太阳》里的一些死并不意味着恐惧、痛苦,他们死得很舒服,是一种安逸的选择。”真是这样吗?就拿小队长来说,他被一颗子弹崩了会很舒服?因为临死之前终于有幸见识了天鹅绒,所以就把别人的赐死当成自己安逸的选择?这种“舒服”和“安逸”,到底是受害者的感觉,还是谋杀者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了受害者?这不禁让人想起卡波特的新闻纪实小说《冷血》,其中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心理细节,讲凶徒入室抢劫,满门灭口,在枪杀男主人之前,突然觉得地板太凉了,应该让他死得舒服一点,就“仁慈”地往他身下垫了一层厚纸皮。这层厚纸皮和那块天鹅绒有何区别呢?它们都是杀人者的遮羞布,用来证明自己的“人情味”。但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在《冷血》里这只是杀人者的观点,不是作者卡波特的观点;而在《太阳》里,这不仅是凶手老唐的观点,更是导演姜文的观点。为了证明老唐杀人无罪,小队长死有余辜,姜文甚至设计了一出受害者替谋杀犯辩白的好戏——老唐端枪指着小队长说:“你找死!”小队长坦然答道:“我是找死。” &br&&br&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影片的结局应该就是这血腥的一幕:老唐亲自执行小队长的死刑,罪名是“卿要找死,朕不得不让你死”。电影收尾的句号应该是那颗射向倒霉的小队长、也射向观众视网膜的子弹。可是姜文说,“我之所以把故事最开始的部分放到最后,是想给人一种昂扬的感觉,因为那是最初的,最好的,最爱的时候。”于是,电影四个篇章,按照时间顺序“1、2、3、4”的章节,最终被处理成了“2、3、4、1”的结构。我们看到的电影是以一场婚礼的狂欢和一个婴儿的诞生结尾,“2、3、4”里的一具具尸体,连同那些罪恶和污秽,就这样“梦”一般地掩埋在了“1”的下面。如果说“1”像一座革命时代的无名山坟,那些摇向婚礼和婴儿的镜头就是坟头上的青草和露珠,导演是想让我们恍然觉得一切生机盎然,彻底忘掉死者和关于他们的惨淡记忆。&br&&br&姜文曾经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中国人生活在这个正在发展中的社会里,常常都要被格式化。但人的心灵是不应该被格式化的。看电影应该是对人的心灵的缅怀。我觉得被格式化的现代人,都需要找到内心奔涌的东西。”⑵可是,记忆和叙述的颠倒,最美好的掩盖了最丑恶的,能算是“对人的心灵的缅怀”吗?将人性的残酷偷梁换柱,假装对现实一无所见,躲进集体性的狂欢里,这“内心奔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br&&br&日本的音乐家久石让,在为《太阳》一片配乐时曾不无疑虑地问导演:“你怎么用进行曲讲述人的生生死死?”姜文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你就照着进行曲写。这种对死亡无所谓的态度正是片中老唐无所畏的心态。当年老唐为了胁迫女人嫁给他,两次从桥上往下跳,一次都没心跳了还活过来,第二次不要命又给捞了回来。自此以后,老唐精神抖擞,死亡成了人生最英勇最美妙的事情,给别人摊上了,他反而有些嫉妒。所以朋友梁老师上吊了,他看见的只是死者脸上凝固的微笑。姜文作为导演,对这一幕也是咀嚼得有滋有味,他如此总结梁老师(黄秋生饰)的一生:“散散步,摸摸屁股,顺便上上吊。我觉得‘顺便上上吊’挺帅的,是黄秋生这么回事。所以我没把里面任何人的死处理得那么恐怖,都是歇会儿、睡午觉的感觉。”&br&&br&原来如此,死亡不恐怖,死亡很舒服。按照姜文的逻辑,老唐枪杀小队长倒是尽了一名模范教师的义务:不就是让他“歇会儿、睡午觉”嘛,老唐就像幼儿园里的阿姨,小队长就像不听话的孩子。这么一想,人生真的没什么可恐怖,也真的没什么不舒服。问题是,电影里那么多人“睡午觉”,为什么老唐不“睡午觉”呢?或者干脆换成广东人的通俗问法:世上这么多人死,又不见你去死?&br&&br&&br&&br&&br&&br&&br&&br&自我崇拜&br&&br&&br&&br&在《太阳》这个疯狂与死亡的故事里,姜文追求的是热烈、灿烂、鲜艳和梦幻。导演助理许普乐回忆说:“我们当时去谈剧本,他问我,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灿烂的么?颜色是鲜艳的么?是梦境的么?”面对媒体记者的质疑,姜文也一再坚持自己是对的:“有人说我怎么能用这么热的办法拍一个这么冷的片子,我觉得他说得挺高的”、“明天你试试刨掉那些解密的企图,就像做一次瑜伽那样看《太阳》,你会非常享受。”在电影公映前,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群众身上:“对于可爱的和饥饿的观众来说,任何担忧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想看到来劲的片子。我也是一个普通观众,我也希望看到好片子,赶巧我还能做电影,所以我是站在和他们同样的出发点上来做这件事。” &br&&br&可是,血本无归的票房无情地证明了姜文的一厢情愿。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却是一个人在做梦。“同样的出发点上”观众们并没有喝彩,自己豪情万丈地参加影展也没有立功,但姜文确实有过“灵魂附体”的体验:“我脑子里看见东西,听见声音,我就抄,好像上帝捏着我的手写。” 然后,这只“上帝之手”一挥,全是流光溢彩:“我发现自己的梦是有颜色的。那种颜色是生活中不常见的,无论它的质感还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线。这件事坚定了我要把这个故事本身,要找到类似梦里见到颜色的感觉。我想那是我已经看见了这样一个电影,而且我被迷恋了,所以我怎么把这个再翻译给观众。”&br&&br&既然“上帝”都托梦了,自己又怎能不找一处&不是人呆的地方,是神呆的地方&。于是姜文攀上了海拔四千米,去“创造一个世界”,大兴土木、穷侈极丽,“假装自己是上帝了”。片中的土地自己铺,“白宫”自己盖,金猪金牛自己染,河道的水坝自己筑;运来了数十吨的鹅卵石和红土,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耗掉了几十箱弹药,烧光了上百顶帐篷;为了塑造典型中的典型、先进中的先进,一列火车要从八九个城市调车厢来拼装,一个村庄要从千里之外搬来300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重组,一条河流要用三四条河的镜头做视觉效果;为了有“high的金属的调子”,滤色镜在德国订做,数码虚拟技术从法国进口;电影配乐要求“比莫扎特的好一点点”;而寥寥几个镜头的一双绣花鞋,造价竟比一辆车还贵! 终于“上帝”满意了,姜文激动万分、结结巴巴地说,“很贵,很完美,很来劲,很令人迷恋”,“是用特殊的方式,用优秀的摄影师,选最好的时机、最好的地方、最好的角度和后期制作,很主观的感受把这个(梦)还原了”。&br&&br&姜文相信令自己激动的,必然激动别人。曾经有记者问:到底什么是有劲?他回答:“《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头,马小军跟米兰在床上折腾半天,最后马小军提裤子站那儿,米兰问他:你觉得有劲吗?马小军说:有~劲!就是那感觉。”⑶看来姜文没怎么长大,体内还是少年马小军(姜文原名姜小军)在作祟,自己折腾自己爽,只是床上的米兰,换成了梦里的电影。最终他这种自顾自的“来劲”,还传染到了片中的人物身上:疯妈耗了一辈子和亡夫的回忆纠缠;小队长死到临头也要见识天鹅绒;林大夫的性欲纯属条件反射,小号一响就控制不住;梁老师被冤枉眼泪汪汪,平反了却自寻死路;老唐离了婚还要捍卫“丈夫的尊严”,不惜杀人以昭告天下;还有他的前妻,离都离了非得千里相随,随就随吧偏要红杏出墙。这些人沉溺在自己的想法之中,对外部世界很陌生,对他人很疏离。即使他们相遇了,既无相互了解的愿望,也无彼此分享的兴趣,依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但姜文认为这样的极端角色很“可爱”,有“滋味”,因为“其实每个人都不那么正常”。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他认为本来就是虚幻的:“所有的表达,要不就像(电影中)林大夫对小梁的表达,要不就像阿蕾对小梁的表达,或者是吴主任的表达,都是在表达自己,这些都没有错,大家花痴般地表达自己,以为是在交流,或者以为是在说对你的感受,实际都在表达自己。”&br&&br&把人际交往的互动因素取消了,没有倾听和回应,只剩下单一的“表达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是病态自恋的症状。我们知道,自恋是“一种将兴趣集中于自身的心理注意力”(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的定义),这可以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在青春期阶段和恋爱关系里。但正常与病态的界限在于,病态自恋者不仅将内驱力朝向自己,还把外部关系都朝向自己。即是说,正常自恋对主客体有所区分,能意识到他人有别于自己的态度和需求;但病态自恋者不同,他无视环境和他人,眼中只有自己,哪怕周围的一切变了,他都可以视而不见,别人的感受、情感,他难以接收、无法共鸣。姜文就是这样,他曾坦承自己缺乏适应性:“我是40岁之后才开始认识到社会要认识要适应,不是随意能改变的。我刚刚进入社会。”他也描述了自己单向度的沟通方式,有着“强烈的说服人的愿望,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同时又觉得“人与人,沟通的困境是巨大的。有时候我是有意不想理解,有时候是真的无法理解。”&br&&br&对于这一类自恋型的人,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尔奈这样描绘他们的成长历程:童年时通常倍受宠爱,很早有了自己优越于他人的意识;在成长过程里,视自己为天之骄子、命运的宠儿,迷信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战无不胜;成年之后,对自己的伟大与独一无二深信不疑,这赋予了他们“劲头和永不衰落的青春”,但过高的自我评价,也往往引发不安全感,他们需要反反复复对此求证。这种人的行为有强迫性,试图通过“自我崇拜和魅力训练”来主宰生活,“他们往往无休止地谈及自己的才华、功绩和杰出品质,需要无穷无尽地通过他人的赞美、爱慕、崇拜和忠诚来确认他们对自我的评估。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无论他们自己如何践踏别人的权利。”⑷&br&&br&童年的姜文应该说是时代的宠儿。他是大院子弟,身上流淌着“红色贵族”的血液,是根正苗红的革命接班人。那个铁幕森严的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可想而知,阶级壁垒多么分明。享有特权者高高在上,在红墙之内,门口还有守卫,那些出身不好或站错队的人却无处安身,打翻在地还有铁蹄踏上来。相对于黑五类子女的饱受蹂躏、胡同孩子的灰头土脸,大院子弟是幸运儿。他们地位超然,条件优越,别人去上山下乡,他们利用关系参军,别人在建设边疆,他们在大街上泡妞打架,享受苏联老大哥的舶来文化。所以文革对于很多人是噩梦连连,对于大院子弟却是五彩缤纷。姜文拍另一个大院子弟王朔的小说,名字就改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借此炫耀自己的美好青春。他曾说过:“那时的天比现在蓝,云比现在白,阳光比现在暖。我觉得那时好像不下雨,没有雨季。那时不管做了什么事,现在回忆起来挺让人留恋,挺美好。我就随着这个心理去拍这个片子的。”&br&&br&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姜文也一帆风顺,如他所说:“我算是少年得志吧,一个从大学一毕业就变成了一个所谓腕的人,很多事情都很容易,来得都很容易,说来就来了,所以我当然也会有一些人生的错觉。”这种享有特权的感觉,是自恋者的典型特征。⑸《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怀念的不只是美好的少年时光,更重要的是特权阶层的优越感,权力带来的居于他人之上的快感。这种权力的快感,除了生活上的安逸享乐,还包括随意地凌辱和贬低那些无权者。早在1999年,学者朱学勤就谈到了姜文的大院子弟做派,以及他如何在电影里重温权力对“沉默的大多数”的轻蔑:“我在电影院里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这群人坐在林肯牌豪华汽车里兜风,最后对着观众说:傻B!惊讶得从座位里站了起来。而所有的影评家都在为这部电影叫好,观众也跟着拍巴掌。面对这样的社会,我哑口无言,他们是有理由对着这个社会得意洋洋地说一句‘傻B’了!”⑹ &br&&br&朱学勤无疑是敏锐的,他注意到尾随特权者后面的“叫好”和“拍巴掌”,这些正是自恋者孜孜以求的“过度赞美”,同时也强化了自恋者“鹤立鸡群”的自我定义。可是,我们的文人早习惯于在宣传机器里当吹鼓手,我们的百姓早就浸染在奉承文化里无力自拔,姜文又怎能不在众口一辞的表扬声中高歌猛进,他的优越感又怎能不在好大喜功的文化里茁壮成长。在媒体见面会上,姜文可以一言不合便“龙颜大怒”,公然羞辱记者,还放话“不跟我站一边的人,那就对不起了”。于是有记者因此找着了采访窍门:从恭维切入,像供奉神灵,决不提出任何质疑。一个曾被姜文钦点的电影杂志记者,这样夸耀自己的知情识趣:“我对姜文的评价他听着明显特别受用——我发现当一个人被夸到了点子上时,他是绝对谦虚不了的。在被他表扬了一番之后,我就开始急切地回报他,我说:你那什么什么片子太牛逼了。话说了一半,我猛地停下来,问身后的同事,我这是不是太肉麻了?姜文说,我听你这些话,可是挺高兴。”然后这位记者领悟了:“聊天的过程,是我欣赏一个顽童在那儿炫耀自己的冒险经历的过程,就像撒欢喝啤酒一样。” 聊到后来,这位记者对自己担当的拥趸角色更投入了,连满嘴脏字都要上纲上线到爱国抗日的高度:“把姜文的话全在这儿摆出来是件危险的事,而且这人话里脏字特别多,我想和抗日那会儿中国人骂日本鬼子的脏字一样多。但骂人在有些人嘴里真就像种文化,一种特别有劲的文化,所以我要是能把姜文的话全摆在这儿,那简直就有点完美、疯狂和伟大了。”⑺&br&&br&说白了,姜文要的就是阿谀之徒。各路媒体就是一面面的镜子,他要从中照出自己的光辉形象,就像白雪公主的后妈每天的例行功课:“魔镜魔镜告诉我,这个世上谁最美?”在所有的对话里,他最感兴趣只是自己,话题走不了多远,总要拉回到自己身上,别人不表扬,他就自吹自擂。姜文偶尔也会觉察自己的乏味:“其实我非常自卑,也许是自恋,大部分时间,我讨厌我自己,比如我做的节目我就很少看……为什么?因为每次我看见自己,我就烦。我觉得我还能做得更好一点。”但听上去像自省,实际上是欲盖弥彰,他什么时候“自卑”了?在《太阳》的宣传期,他避而不谈电影内容,说“我不是不透露,是自己讲不清楚”,但对于听到的每一声赞美却要不厌其烦地复述出来: &br&&br&“看完电影后,有人告诉我,这部影片中涵盖的内容几乎可以拍八部电影。”;&br&&br&“昨天晚上,一帮朋友跟我说,他们看完片子后一直没睡,在酒吧里聊了很多,一直聊到半夜。我觉得可以让人想到半夜的片子,那是件很让人非常有满足感的一件事情。”&br&&br&“在威尼斯,一帮80后的上海小丫头看后对着我跳脚,说‘老姜,你没骗我们’,确实来劲,但她们也觉得那种来劲没法用语言描述出来。”&br&&br&但光是赞美仍然不够劲,还得赞美成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姜文谈起自己那部处女作,强调的就是“天才论”:“《阳光》那会儿有些玩票,什么心态呢?(中国电影)忽然就出了大师了,(导演)开始划代了,我寻思出什么事了,这都还半成品呢。要不我来一个,让你们瞧瞧!我那时候挺狂妄的。剧本我40天就写完了!”这部《太阳》也不例外,在“天才”的嘴里一嘟囔就大功告成了:“我第一次讲这个故事是在日,我的工作室里十几个人坐了一桌。开着那个录音机,我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加上掌声的话,那段录音差不多是1小时45分钟,比现在的电影短点。”并且,非气死专业人士不可的是,他平时不爱琢磨电影:“我跟电影界混得很少,我跟电影混得也很少,好多片我没看过,我喜欢看的就几个,完全凭兴趣。”&br&&br&天才就是这样的:不扎堆、不刻苦,玩儿似的,随便一出手,就一鸣惊人!掌声雷动!这是病态自恋者的一大特征,总认为自己具有无限能量,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巨大成功。而自己的无所不能,凭借的不是自身的努力,而是天生的造化——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也因为如此,他迷恋和渴望的是“戏剧性的荣耀”,决不是老黄牛般勤勤恳恳地耕耘,那些“日常的平庸任务”对他来说是“屈辱的事情”——&br&&br&南都:他们说你创作的过程是:跟自己较劲还不过瘾,还要把别人叫来较劲。较劲固然是追求完美的手段,但是您不痛苦吗? &br&&br&姜文:你看我长这么胖,脸这么圆,这样的人一般不是较劲的人。我不是的……你叫我努力和认真,那是不可以的。&br&&br&南都:您在工作中难道不是一个努力认真的人吗?&br&&br&姜文:我为什么很长时间才拍一部戏啊?有些东西让我认真是认真不起来的,我只能稀里糊涂的,我真遇到来劲的东西,我才会玩味,这个时候我是有兴趣的,浓厚的兴趣,欲罢不能,和努力、认真不是一回事儿。&br&&br&“努力和认真”,对姜文来说,可不是什么褒义词,他的理想化自我手持一根魔杖,随意指指戳戳,大局已经在握。这也就是他在《太阳》中呈现的形象:皮衣、皮靴、猎枪、围巾,是那个贫瘠时代最耍酷的造型,整天背着一杆猎枪晃晃悠悠,打野鸡百发百中,吹小号女人上门,去杀一个惹恼自己的家伙,对方还主动认罪求死。他浪游人间,追求着一种恣意放任的自由。但必须强调,这“自由”并不是受法律保障和规限的“形式自由”,而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实际自由”,其实也就是文革里那种“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自由。⑻&br&&br&&br&&br&&br&&br&&br&&br&恶的快感&br&&br&&br&&br&如果一个人追求无须努力的超凡入圣、能人所不能,要让自己显得高大,无非两种办法:拔高自己,踩低别人。我们通常理解的“自恋”大多是第一种:对赞美成瘾,要求过度赞美,对赞美不知餍足。像姜文说自己有“上帝之手”,自己拍的东西“世界上不多”,也就是装神弄鬼、吹吹牛皮。但“自恋”还有攻击性的一面,这往往为人所忽略。病态自恋者不仅没有共情能力,还乐于见到他人的不幸和“丑态”,有的甚至有施虐倾向。《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群高干子弟耀武扬威,飙着名车不算,身边还有一个智障的发小,供他们戏弄取乐,这样才“来劲”。《太阳》里,不管是谁疯了、病了、傻了、死了,在姜文眼里都不是人的不幸,而只是刺激他感受“来劲”的戏剧场景。他不仅自己拍着手大乐,还要指给观众看:瞧那个妈疯的,疯的多好玩啊,那疯的可不一般,那是“梦的故乡里边、离开现实的庸俗、奔跑的疯狂。”&br&&br&对病态自恋者来说,“幸灾乐祸”令他们感觉自身境遇超然,“贬损他人”则带来自己胜过他人的心理满足。但这种攻击性,往往被他们视为自己对险恶环境的反应。用姜文的话说就是:“如果你说你他妈的姜文,那我只能说你他妈的”。从他的导演历程来看,他的攻击性是逐步升级的,经过了一个自我论证的过程。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晒晒革命家史,自我陶醉一番,其恶意行为还处在试探阶段。最厉害的那一句谩骂被放在了片尾,就像坏孩子砸人家玻璃,听到一声响,马上鼠窜而去。但《鬼子来了》却是姜文的里程碑,他通过这个抗日版“农夫和蛇”的寓言,得出了一个“仇恨有理”的结论:有些人天生就是畜生,对他们只能打击,不能仁慈。如果拿这部影片和日本电影《饲育》做比较,我们会发现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同样是借战争俘虏的题材做人性探讨,大岛渚批判日本人见利忘义、缺乏人道关怀,姜文则“批判”中国人太过善良、太多人道关怀。大岛渚进行的是反省式的批判,与人无尤,呼吁战后文明重建。而姜文则是自恋式的批判,妖魔化对手,鼓吹以暴易暴。听上去这部电影简直是为激愤民族主义者度身订造的。但对于一个自恋者来说,他对外部世界是隔膜的,又怎会真有兴趣探讨历史?事实上,这部影片还是姜文一个人的“表达自己”,只是在他身后的布景板换成了“抗日”而已。姜文是这样说的:“马大三的事我说是我的自传,有人会说‘扯淡吧你!’不是,马大三是我感受到的。我把感受到的要抒发出来。当时我35岁,我这35年来的人生总结是马大三。我找到这样一个故事,表达恐惧、善恶、死亡、爱恨这些一直折磨我也一直梳理不清的东西。活到35岁想把这些东西梳理一下,往盒子里放,然后开始过40岁的生活。”
&br&&br&35岁时,姜文的自我批评是太善良、不够狠,所以他时时摩拳擦掌,盼望一血前耻:“我拍《鬼子来了》的时候,有一把20响的驳壳枪,特别喜欢,我就天天拿着它摸,把这枪摸得跟新的似的,搁在枕头底下也摸,戏拍完了,才交回给道具。”到了40岁之后,他对攻击性的痴迷,终于得到了彻底释放。在《太阳》里,他换了一杆大枪背在身上,走在一个丛林的世界里,尽情开火射击。无论是什么,只要闯进了他的视野,他一抬枪管,全都应声而落。在戏里,落在演员姜文面前的是林子里的野鸡。而在戏外,落在导演姜文面前的猎物就是摄影机瞄准的这些俗世男女。顺着他恶毒的眼光看过去,用他习惯的脏词来形容,这些猎物全都是“傻B”,丑态百出。疯妈为了个不忠诚的死鬼老公,忆夫成狂守活寡,该死;林大夫谁碰她都性欲勃发,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该操;梁老师能耍流氓不敢流氓,还被当成了流氓,该死;老唐前妻喜欢听海誓山盟,却做不到忠贞不二,该离;小队长当了个小破领导,玩别人的女人,死到临头还出言不逊,该杀。最后只有老唐不是傻B,他活得很来劲、很昂扬,该上的女人上了,该杀的情敌杀了。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为了映衬出一个“汉子老唐”,把他周围的人全塑造成傻B,姜文却觉得格外尽兴,他说,“我以前是煽动情绪,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情绪被煽动,《鬼子来了》除了煽动情绪还有点勾心的东西”,这一次“我希望旋转起来,有舞蹈感,或者high,或者醉。”&br&&br&姜文有一种狂欢的心态,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魅力征服,把人心都征服了。在电影里,他被孩子们簇拥着,也被那些受侮辱和损害的人簇拥着。被教唆着认罪的梁老师当他是朋友,心有所属的林大夫甘愿做他的性伴,前妻和别人上床也念念不忘他曾说的情话,连被他杀掉的小队长临死前都是崇敬地望着他,亲切地叫他“唐叔”。这其实是自我协调型的施虐心理,有的人施虐喜欢看对方痛苦和恐惧,这一类人则要看见对方脸上的迷恋和满足,即使他手里握着枪杆子,他也认为对方是心甘情愿的,而自己是作为强者满足了对方被征服的愿望。这一点,在姜文看待女性的态度上尤其明显。片中的老唐是一个性征服的角色。他跟女人只说荤话,“那事儿叫打枪”、“我能把鞋搞大,就能把你的肚子搞大”,情信里写的全是自己的色情幻想,多年之后见面的第一句问候也是性挑逗——“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但女人会被“感动”,不仅嫁给了他,还热衷于把这些细节告诉别人,讲的时候都忍不住发出亢奋的浪笑。老唐和林大夫更是主奴式的性关系,两人之间连对手戏都没有,只要老唐一吹小号,林大夫不管在干什么,马上春心荡漾,非要送上门去。她就像从日本AV里走出来的痴女,随时随地发情,不可一日无性,被一堆陌生男人摸屁股都能高潮迭起。就是这么两个淫贱的女人,完全是色情狂男人幻想中的免费妓女,姜文如此评价:“很女,但是也是很男人的女,很惊艳,很撩人。”“很男人的女”是姜文发明的形容词,大意是“很豪爽的骚”,是说这些女人像男人汉一样,不装了,本性流露了。姜文有一次在访谈里就说得更加清楚:“我弄《红粉》的时候,我就想,这些人(妓女)她们算是——字典上说‘被迫’,剥削社会的产物?我就想,这些人有多少成分是被迫?有多少成分是有瘾?我感觉到苏童小说里提到了,突然不让她干了,不成!很失落,这什么感觉,红啊,这是那一带的红人啊(笑)。而且,这种人吧,不是说平常靠捂着、盖着招人,给钱就行,但给钱就行,她怎么比别人红?”在姜文眼里,有的女人是对“打枪”有瘾才去做妓女,而当红妓女更是把这当成热爱的事业来干,不干反倒会失落。难怪老唐的两个女人都性饥渴,成天一副女色魔的模样,原来她们有瘾。电影里还有一幕,有人打性骚扰电话说下流话,一群女工排着队去听。这么看来,所有女人都可能有瘾。&br&&br&姜文的妻子周韵(在片中饰演疯妈)说,“我不知道导演的爱情观是什么。”她当然不知道,《太阳》里并没有刻画“爱情”,导演的眼睛已被原始本能浸润,他只看见每个人的“瘾”。这是病态自恋者的悲哀,他失去了共情能力,无愿望去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需要,也无能力整合内心的爱向外伸展。疯妈的忠贞是精神崩溃,不是爱情。她为了一个已死的男人做单亲妈妈,守了二十年活寡,但这个让她疯狂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只是一个风流成性的“恋毛癖”,一脚踏N船,喜欢收藏女人的辫子作为泡妞的战利品。老唐和妻子、老唐和林大夫、梁老师和林大夫、小队长和唐妻,他们在电影中也只是被交代有“男女关系”,观众看不到他们之间有过情感的沟通。相反,影片中暧昧的色情幻想却四处弥漫,性挑逗、性暗示、性骚扰和通奸,连学校食堂的女工们揉面粉的时候,都要齐齐舞动白花花的大腿,撩拨着男人的性欲。姜文曾经一语道破天机,他拍文革时代就是想重温童年时看到的女人大腿:“我为什么要拍这个时代,因为我迷恋“红色娘子军”,我放在别处不能让他们看《红色娘子军》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也有“红色娘子军”,我想我将来的所有电影里,只要有电影,我就要有“红色娘子军”。小时候《红色娘子军》那芭蕾看得我触目惊心,舞台上几十条大腿啊……” 这就是文革时代的吊诡,性压抑的结果是释放了“偷”的快感,“性”因为“偷”而格外色情,从“红色经典”里能偷窥到“性”,更是令人兴奋莫名。在老唐、林大夫(陈冲饰)、梁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殷切盼望 的文章

 

随机推荐